外语
Langue étrangère,以你的语言呼唤我(港/台),Foreign Tongue,Tandem - In welcher Sprache träumst du?(德),Foreign Language
导演:克莱尔·伯格
主演:莉莉丝·格拉斯穆格,约瑟法·海因修斯,尼娜·霍斯,齐雅拉·马斯楚安尼,贾拉尔·阿尔塔维尔,尤里·沃尔施,雅各布·迪尔,赫尔曼·拜尔,克里斯塔·罗克斯特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德国,比利时语言:法语,德语,英语年份:2024
简介:害羞文静的法国少女芳妮参加学校的交换学生计划,来到德国住在同龄笔友蕾娜家。蕾娜冷酷又充满防备,语言是她们之间的一道墙,芳妮为卸下蕾娜心防,将烦恼与秘密告诉对方,两人因此拉近了距离。时间一天天过去,爱情不用翻译,反倒在语言的落差中滋长。这次,轮到蕾娜前往法国交换,暂住芳妮家的她,逐渐发现芳妮的秘密似乎另有蹊跷,但更..详细 >
两生花,双城记。不少灵动的设计,两位主演的chemistry也很不错。性向认同,家庭矛盾,政治意识,国别冲突,在欧洲少年中应该具备当下性和典型性,这个年龄段的火苗总是一点就燃啊。电影没能再进一步也是由于元素叠加,到最后有些应接不暇自乱阵脚。
太多空泛的政治议题揉在一起,只想问中产白人teenagers的生活真的是这样吗?虽然结尾似乎在说剥去这些议题的sugar coating我们也能相爱,但前面看得我已经不耐烦了(想起阿黛尔的生活,但那部至少爱情拍得好一些。以及这部里面foot fetish是导演的个人趣味吗🤯本片最大亮点应该是妈妈的演员都很好看
看完直呼一句这简直就是直女的拉片大启蒙(港译《以你的语言呼唤我》
74Berlinale-主竞赛|悸动的爱情生于浮光掠影的波纹中,家庭中复杂却真挚的爱,都成为影片即使叠加再多或精明、或取巧、或真实、或时兴的话题(buff)也不显得僵硬和流于表面的重要原因。
辛苦建立的连接被轻易地摧毁,让人怀疑靠这种连接去对抗分裂的可能,但也在虚构的姐姐身上看到了哈内尔的影子,另一种真实在发生。
无论是蓝色还是主演都有点阿黛尔的故人感觉,议题确实够广以至于够广不够深?当然这也无伤大雅因为人们的生活就是这样的……不过最好看、拍得也最好的地方果然是爱情啊!我喜欢这里面的爱情……结尾不能说落点落得很逊色,但确实有点生硬+感觉有前面的各种铺垫其实应该可以做得更好……
哇终于看到一部完全属于现在的,能产生共鸣的影片,我也害怕,几乎是害怕一切。
最棒的青春片
#闭幕片 剧作很精巧,通过青少年视角探讨家庭、政治、国族等议题,甚至也点到了新生代反而有种保守的取向(无论是政治还是性),演员其实都不错,但是这俩人的感情线真是没看出什么化学反应......
看过导演的上上部《派对女孩》,没想到距离现在已经有十年了。试着去探索一段爱恋关系的流动,即使女孩间的感情是最终的落点,要来一个“燃冬式场面”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噱头。但印象深刻的却是不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而借用无比糟糕进程毫不顺利的“笔友奔现”作为开始,在此后写下她们分享彼此的历史、文化、话题、创伤…排斥斗争再到包容共存。被均匀地分成两半,德国有它的问题,法国有它的痛苦;但在任何变化面前,我都足够成为你的“语言”,给予指引和探索。
除了镜头美学还可以,舔脚挺诱人的,剩下的都没啥意思,剧本什么都想讲,但什么都没讲好。讲爱情没看出来什么情欲,也没看出什么非他不可的缘分
很真实啊 这就是如今的欧洲年轻人呐 满口权利 避谈责任 全是理念 没有实干 抗议罢课磕药恋爱全都积极 说起学业 未必精通 让进工厂干活儿 更是不乐意 这就是欧洲 这就是欧洲的下一代 看着这一代人 二十年后欧洲完蛋是可以想见的 剧情本身也是 受够了同性题材了 其实这也不是爱情 这就是青春期的无助迷茫和缺少安全感的抱团取暖 也就是没有朋友找个伴儿 欧洲人还是过得太好了 活得太闲了 让我们看看二十年后会发生什么吧 尽管现在已经可以看见苗头了 喜欢欧洲艺术家的作者电影 这类米国民主党的欧洲版电影 恕我欣赏不来 三颗星 不能再多了
这欧洲妈妈和简中的海淀妈妈真是各有各的忙,各有各的糟心,孩子们还是玩挺开的,都很可爱。这斯塔拉斯堡的物价得比莱比锡低不少吧?小姑娘这交换挺值。这导演把德法小姑娘清纯的情感探索,从开始相遇时的气场就拍出了一股港式三级片的骚烂贱劲儿很让人不满!
看得乱死了,没有多少同性成分,各种政治议题大乱炖,为了醋办一盘饺子
#HIIFF2024 在境内关外区域看青少年女同德法政治片真的好刺激……两人即两国,虚虚实实中探寻真情,“身份缺陷”与“心理缺陷”互相渗透,看到了难处,也看到了尽头。
议题最大化
连续看了两天女孩之间的情感关系,喜欢的还是这部。在自我同一性一团混乱的青春期时代,任何刺激便能铸就一团易燃易爆炸的熵。故事的铺陈巧妙,在德法关系多年的恩怨与和睦之中建筑,两个少女的情感暗流涌动,更有多年以来的刻板印象语梗在互损(身边坐的德国人听到1989还有法国人不说英语这些都哈哈大笑)还问🇫🇷为什么一直罢工(我想说你们🇩🇪不是吗🙃)一部关于青少年和家庭之间的讲述,在用不同的语言言说的过程中,就是在自我身份认同不断博弈的过程。因为身在异国深有同感这样的心情,许多误解始于语言的傲慢,我们用语言掩饰遮盖编造一切,也正是语言的表意,所能倾尽的程度深深影响了身份上的认同。担当两个女孩用对方的语言说出我爱你时,大概又是一种“电影超越巴别塔”的宣言。用陪伴,触感的互动去填补无法用语言到达的维度
一个在梦里对自己撒谎,一个在现实中对自己和他人撒谎,这俩还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啊
你的青春我的青春好像都一样,小小真心大大焦虑上呀上广场。“Now that I know she exists, I feel a little less lonely.”
幸福地在大荧幕上看到了巧克力蘑菇味的吻😋千疮百孔的女孩们拥抱着彼此,但就像最后的几幕戏,青春期的幸福总是短暂地要命。(大荧幕万岁,大荧幕加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