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怎样的悲剧呢罗密欧和朱丽叶因为他们的家族是世仇而无法结合 梁山伯和祝英台也是有来自家庭和恶势力的阻碍 乃至古往今来的爱情悲剧 很多出自门第之见或是家庭压力 而在门第家庭之外 那对男女都是踊跃相爱的在这出悲剧里 这对男女门户相当 青梅竹马 甚至双方的家长都有意结亲 他们的结合毫无障碍 本应琴瑟和鸣 却奏出了不祥的篇章 他非要作践她的好意 给她写恶劣的信 故意撮合她与他的同学 他的心意始终不明 一直到她被赐婚 他还将她写来求助的信一一焚毁是因为年轻而生的稚涩吧 喜欢一个人不知道如何去表达 面对幸福裹足不前 甚至不清楚自己要的幸福是什么 一定要等到一切无可挽回 要等到爱和幸福成为不可能的时候 欲望和激情才被激发出来 ‘如果我们之间正大光明 就不会做出如此大胆行径’ ‘你好过分 原来你是这么想的’ 又或者这无关年轻 成熟理智之人面对感情一样失措 Friends里Ross和Rachel分分合合 Rachel几次把Ross从其他女人身边夺回 最严重的一次是跑去Ross婚礼上 害得他把新娘名字念错 一场姻缘泡汤 我们站在局外的人暗暗不解 早干嘛去了 为什么非要等到这种时刻呢 孰不知人是有时糊涂到连自己的心意都不明 非要逼到悬崖到无可再退才翻然而起 明白自己心意后的清显自私地掠夺着聪子的爱 置聪子名声自身前途和双方家族名誉于不顾 可是如果我们苛责清显的不仁 那我们岂不是也要去命令林黛玉 不要那么小心眼要懂得养生懂得讨好争取长命百岁与宝玉白头到老 每个人都陷在自己的悲剧里 这不仅关乎性情 也是宿命但是清显的爱 到底是痛是哀是不善 而将之归结于宿命甚至付与轮回的 恐怕还是大和民族精神中的幽玄之善与残缺之美吧归结于青春 归结于性情 归结于宿命甚至民族性 恐怕距离这悲剧最终的奥义 还是差了一层吧 这是个悲剧 只因为这是爱情无法定义不可理喻的爱情 生之门死之眼的爱情 也是努力条分缕析努力make sense的我所无法领会的 爱情
尽管打着改编自三岛由纪夫最后一部遗作《丰饶之海》第一部《春雪》的旗号,这部电影事实上与《春雪》并无太大关联,仅是截取了原著中诸多纵横交错的故事当中的一个进行了有创造性的改编。
行定勋显然没有把整部《丰饶之海》都改编成电影的打算,在这个剧情电影日渐萧条的年代,拍一部有文艺调调的商业片似乎成了导演们不二的圈钱选择。
毕竟,电影还是要给人看的;而如何将让三岛这部充满了宗教哲学思想的晦涩大部头改编成为既有三岛风格又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影片?
大概弱化原作的“转世”主线和三岛对自己人生观的阐述与反思,并加强群众喜闻乐见的两个年轻人悲剧性的爱情故事,是唯一的一条路了。
行定勋用了偶像剧的套路,却拍出了一部与流俗的不一样的时代偶像剧。
很多朋友反映《丰饶之海》与三岛其他组合作风格截然不同,哲思晦涩难懂,让人无力卒读。
事实上,《丰饶之海》的前两部《春雪》与《奔马》是三岛对自己一生前半段和后半段的阐释,而后两部《晓寺》与《天人五衰》则是三岛对自己人生观与宇宙观的反省和总结。
《春雪》中的主人公松枝清显是三岛对自己幼年及青年时代的影射。
柔弱、美貌、寡断、幼稚、缺乏男性特征,三岛是讨厌这样的自己的,于是让清显在爱情与疾病的双重折磨中缓慢地死去。
但是,电影却不能这样表达。
电影就是电影,观众希望看到的是好故事,而不是某种充满哲思性的东西。
大部分观众更喜欢的,是在电影院中以镜头为双眼,看到画面上故事的变迁,而不需要动太多的脑筋。
让大部分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和三岛的读者一样边看边想,恐怕不是一个太好的选择。
电影需要成为一个独立的存在,不依托于原著,才能够取得更好的票房。
因此,电影砍掉了清显的学仆饭沼这个角色。
饭沼在原作中是一个充满男性肮脏特征的、却追寻纯粹无暇境界的角色。
尽管在整部《丰饶之海》当中饭沼并不算主要角色,却始终起到了反衬清显以及清显的各代转世的作用。
他始终以肮脏而猥亵的姿态出现,却也始终用其纯粹的思想示人。
但是,假如在电影里出现这样一个角色,没看过原著的观众恐怕很难意识到他所起到的作用,其扮相与言行恐怕也只能引起广大观众的憎恶。
同时,很明显,行定勋希望拍的是一部拥有三岛一贯的“无上之美”的唯美影片,因此在这样一部以华丽舞美为买点的电影里,饭沼就会显得和一个洗不脱的污点一样让人膈应。
因此,在电影里砍去这一角色,是可以理解的。
其次,弱化了清显的挚友本多繁邦在剧情中的作用。
事实上,《丰饶之海》真正的主人公,应当是作为松枝清显四次转世旁观者的本多繁邦。
本多对清显的感情复杂而浓郁,应当是早已超脱挚友层面的一种灵魂结为一体的默契。
本多被塑造为一个充满哲学气质的理性主义者,不断帮助清显及其转世在达到生命璀璨顶点——之后他们便会猝然逝去,本多便孤独地等待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直到再次与他灵魂上的伙伴在前世约定之地重会。
但是电影作为一个单纯存在的艺术形式,并没有必要将这个角色刻画得如此复杂。
本多作为一个配角,只需要起到烘托主角的作用就可以了。
因此,原作里睿智而深藏不露的本多在电影里成了一个略带点呆板的书生气的少年,有时候被清显当枪使。
但是导演仍然是注意刻画了本多与清显不一般的感情的,不知道各位看过电影的朋友有没有体会出来呢?
同理,对两个泰国王子的弱化,也是为了增加电影的单纯性,减轻原著晦涩的哲学思想和佛教色彩。
而且既然没有拍摄后续的打算,两名泰国王子也不是太重要的角色。
对聪子与清显的感情刻画,电影也与原著略有不同。
原著当中,清显是以一种近乎孩童游戏一样的方式与聪子恋爱的。
聪子一旦表现出热络,清显便避之不理;而聪子一旦杳无音信,清显便开始坐立不安。
而聪子在原著中,尽管是喜欢清显的,却也是碍于公卿家的矜持,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但也正因如此,两个年轻人的爱情更显得纯净而令人心生爱怜。
电影中对“赏雪”一场戏的刻画,可谓是对原著的极大颠覆。
原著中的聪子只是试探性地提出了要求,为了尽可能让少的人知道,清显前往麻布绫仓府邸与聪子乘坐人力车去赏雪。
而电影中,聪子竟然大大方方地坐着马车到松枝府邸前等待清显一起赏雪,显得有那么点儿过于倒贴了,乍一看让人不能接受。
不过想想这部电影是以卖座为第一要务的,将两人的感情刻画的越浓烈,与最后的悲剧结局落差越大,也就越吸引人。
因此,这样的处理,想来导演也是有他的道理的。
就如很多看过三岛原著的朋友所指出的,电影当中将松枝清显刻画得过于残酷和冷漠,因为在原著中,松枝清显对聪子的拒绝,只是出于他自己的柔弱和寡断以及幼稚。
不过,作为一部以票房为目标的电影,虐恋情节显然是卖点之一;当然,也有可能是导演和演员对角色的理解有些偏差。
冷漠和残酷,也可以成为爱情悲剧有逻辑性的理由。
窃以为,原著和电影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前半段,从天皇降下敕令开始,后半段的表现与原著的差别开始越来越小。
清显内心的寡断、聪子内心的绝望、两方家庭对名声的爱大过对孩子的爱、蓼科对聪子的爱和本多对清显的爱都从镜头和演员的表演中体现了出来。
电影后半段与原作最大的不同,应该是删去了昭披耶王子听闻爱人死去之后的一系列情节和添加了已决意出家的聪子在门扇后面的哭泣声。
删去泰国王子恋爱的情节是为了情节的纯粹与干净,而添加聪子并不露面的哭泣,应该是导演为了增加电影的戏剧性和表现力所做出的努力。
在书的最后,已出家的聪子再也没有出现在读者的视线中了,而电影为了更强的效果,尽管没让聪子出现在镜头里,却让她的哭泣声传出了屏幕,这种虐恋偶像剧赚眼泪的大杀器,估计能让好些没看过原著的观众晚上辗转反侧睡不着觉。
尽管我在看原著时认为聪子在到了大阪以后已然心如死灰,但是在电影的这个情节面前,还是无力招架啊……另外,电影删去了原著当中对大正时代日本人对西洋大规模冲击的迷惘。
在原著中,松枝家的管家山田是穿和氏服装的,而清显也常穿和服与裙裤,而电影中清显基本只穿制服和西装;清显为了“不经意地”介绍聪子给泰国王子们而带他们去看的戏是日本的传统戏剧,在电影中换成了西洋歌剧《浮士德》。
想必这种细节,电影观众不可能看的像我一样强迫症般地仔细,所以,倒也无伤大雅。
单从电影的艺术性上来看,《春雪》是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片子。
尤其喜欢在表现清显和聪子的禁忌之爱时所采用的借助窗棂、竹子、门扇、镜子等物将镜头一分为二的长镜头,在浓郁的色彩和精妙的布景协助下,画面就好像龛上的偶人一样美丽到失去真实感。
这无疑是既能够满足偶像剧的情节又能够符合三岛极致美学的,也正是摄影让这部电影没有偏离三岛的风格太远。
尽管从情节上来讲,电影有较大的出入,但是看完之后,竟会感觉事实上二者还是有很多统一之处的。
==============最后还是夹带一点私货。
妻夫木聪真的不适合演清显啊,太黑了orz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晚风干,泪痕残,欲传心事,独倚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陆游与唐婉的那段旷世绝恋为人称道,而清显与聪子也爱得惊天动地。
他们的爱虽然短暂,就如落入春水的樱花转瞬即逝,但谁知晓这条由春雪化成的江水会将他们的爱带往何处?
只要春雪不断,那他们的爱将是永恒。
我很喜欢陆游与唐婉的词,同样是春天,同样是两对恋人,同样是悲凄的结局,无奈感叹世态的不公。
清显用自己的双手扼杀了两人春雪般纯洁的爱,就如同在梦里他抓入手中的断翼的蝴蝶,无法再飞向自由的天空。
接过一封封聪子求助的信,熟视无睹,貌似他们的爱就像身后飞舞的纸片般破碎。
当他恍然大悟,内心中的爱喷薄而出时,却为时已晚。
两人触犯宫颜的幽会——错、错、错;聪子削发为尼的举动——莫、莫、莫;清显誓死盼望的见面——难、难、难;火车上面对阳光微笑地死亡——瞒、瞒、瞒!
谁会不痛心于清显爱情伪装的决绝;谁会不痛心于聪子斩断情丝的落发;谁会不痛心于庵门前漫天春雪的皑皑;谁会不痛心于园林里雪融成江的潺潺...打开尘封的梦日记,清显化作那只折翼的闪蝶,蹁跹于象征他们爱情的春水,永不停歇。
刚开始观影时不能否认对清显犹豫不决甘心绝情的气愤,但当看到他为自己爱情的执着,谁会不被他的坚毅所折服?
有人说男人要从爱情中成长,清显正是从这场刻骨铭心的爱情中得到磨炼,当他从爱情中学到人生的道理时,却天道不公地过早地死亡。
一缕阳光洒满了他白皙的脸庞,他却在微笑,在微笑中闭上了双眼。
清显对待爱不够勇敢,也太过极端!
三岛由纪夫写完丰饶之海后极端地剖腹自杀,春雪也渲染得极端惨白,极端之后必定是无奈的等待,抑或死亡。
聪子遥遥无期得保存着清显的爱,而清显却为聪子的爱付出了生命!
这让我从心底里对他们的爱肃然起敬,从心底里为他们的爱悲悯哭泣。
我没有看过原著,所以我不清楚这两个角色原本要怎么定位,就主观来说,我真的很喜欢看这种节奏慢到寂静无声的电影。
而且我都不忍心评3颗星,可想这部神奇的电影究竟可取之处在哪里?
首先,我是一个看字幕会落字眼的人,而故事从一开始竟然就嚷嚷了一大篇关于聪子以后要如何如何的复仇,于是我落掉了这个伏笔是一个什么描述。
松枝拒绝聪子的态度和行为虽倍感怪异,但告诉自己这是个日本电影,有些什么奇特的心理应该也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每当看到松枝静静的站在某处,爱慕、生气、愤怒一言不发,又似乎被感染了。
也许是妻夫木聪的个人魅力吧...........在看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这真是部神奇的古董电影!
高清高质的画面里竟然播放着七八十年代的电影内容。
于是又想起这是个日本电影,这样的电影在这个国度诞生也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春之雪》——Be my last“这是个毫不出奇、闲静明朗的庭园。
像数念珠般的蝉鸣占领了整个庭院。
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声音,寂寞到了极点。
这庭院什么都没有。
本多觉得,自己来到了既无记忆也没有任何东西存在的地方。
” ——《丰饶之海》的结局先看《丰饶之海》的结局,那个没有任何东西存在的庭院,再来看《春之雪》,寻找疑似转世几回的,一个也许不存在的人,那个发生过许多爱恨情仇的庭院。
幸亏我总是容易被瞬间打动,不够好看的电影,也总有心动的瞬间。
《丰饶之海》前后分四部曲——《春之雪》、《奔马》、《晓寺》、《天人五衰》。
《春之雪》,将三岛美学的浪漫、唯美与古典主义发挥到了尽美之境。
置之死地的爱如果痴恋而不禁忌,是否不能铭记一生?
像三岛由纪夫《春之雪》笔下的松枝清显和绫仓聪子。
做为《丰饶之海》第一部的《春之雪》,他们的爱情是后三部关于禅修和轮回的缘起,但是影片只截取的爱情的枝叶,凸显了禁忌绝恋的刻骨铭心。
松枝清显不是不知道青梅竹马的聪子的心意,却任由自己倔强的个性,那么可怜的逃避、误解、拒绝,他总是说:“我要的比这个更好。
”他说的并非聪子不够好,而是常态下自由生长的爱情不够好,至于他想像中更好的,该是如何形态的爱情,他自己也不知道。
结果,本来可以顺顺当当嫁给他的聪子,在他一再回避、误解、拒绝的态度中,被天皇特赦与洞院宫治典王子成婚。
这时候,清显才说,他必须和聪子在一起,于是,偷情开始了,禁忌之恋终于难分难舍如火如荼,同时“盲人骑瞎马,夜半临神池”般的茫然、纠结和危险。
清显说:“如果我们正大光明,就不会做出如此大胆的行径”。
聪子低下头欣然嗔到:“你真过分。
”此二人居然把世俗当成了飞蛾扑火的必须道具,走在绝路而沉溺其中。
所以,结局必须是彻骨的惨痛,这是他们禁忌而极致的爱情所要的圆寂。
因为清显坚信,这样的爱情是能置之死地而后生的。
假如松枝清显和聪子之间没有误解,而是顺利的完婚,或许也是夫妻一世恩爱的典范,也能郎情妾意如火如荼,但假如是没机会假如了。
若不是文学创作为这爱情故事续上的禅意和转世之类的梦幻色彩,在现实中,对清显这样的,我只能说一句:自作孽,不可活。
蝴蝶与俳句三岛由纪夫诞生在官僚家庭,自幼在日本贵族学校接受教育,有一个出身武士之家的祖母,这构成了他的贵族情结,这种贵族情结又深深影响了他的小说创作。
《春之雪》有着日本大正时期的贵族风貌。
但是影片中精致的和服女子、古色古香的日式建筑就像日本贵族情节的外衣,蝴蝶与俳句才是其精神内核。
对于痴迷俳句的三岛由纪夫来说,当然要用古典、高雅的俳句来做故事的点睛之语。
“急流遭遇岩石阻挠,一分为二,无论相隔多远,迟早会再重逢。
”影片几次响起年幼的聪子在吟唱她最喜欢的诗句,偈语般的预示她和清显多舛的情路。
在遥远和神秘感的俳句中,洁白轻盈的春雪飘洒而至,影片画面意境极美。
蝴蝶更是多次出现。
聪子在树林里摘花朵祭祀路上遇到的死去的狗,在花丛中捧起一只死去的蝴蝶。
清显梦到聪子躺在河边的棺木里,醒来发现手中握着一只断翅的蝴蝶。
清显病入膏肓的时候,梦到自己和聪子变成春天的瀑布边飞舞相随的两只蝴蝶。
蝴蝶美丽蹁跹的生与断翅之死,与俳句精髓的“风雅之寂”相契合,与三岛骨子里忧郁高雅的贵族情结相契合,也与影片暗指的禅修、转世相契合。
日本有个徘圣的名字真好玩:松尾芭蕉。
芭蕉崇尚中国老庄的风骨,在俳句诗作中学而实习之,而“庄周晓梦迷蝴蝶”是个无人不晓的佳话,看来,这只蝴蝶,在三岛由纪夫的助力下,飞到松枝清显的梦里去了。
小说《丰饶之海》的最后,聪子否认了世上曾有清显的存在。
那么留下一本《梦日记》的清显,究竟是一只蝴蝶,还是蝴蝶的一个梦?
Be my last个人以为《春之雪》中的竹内结子不够柔美,妻夫木聪不够高大英俊,纯爱故事有点乏味,而不打算记住导演行定勋的名字。
行定勋是《情书》、《四月物语》和《燕尾蝶》的副导演,而一直排在岩井俊二的后面。
这不是没道理的,单从《春之雪》来看,一样的纯爱电影,枉费三岛由纪夫那么强劲绮丽的《丰饶之海》,行定勋只拍出十之五六,远不如《情书》的婉约细腻。
但是在听到片尾曲的刹那,我还是被打动了,忽然在旋律里一再想起影片中如梦似幻的情景,引人遐思的俳句和蝴蝶,刹那间那些动人的画面融入到歌曲中,那歌声很熟悉,一看演唱者,原来是宇多田光。
尽管是日本流行天后的歌声,听上去就很流行,和影片古典优美的调调完全不沾边,可还是听到了许多的徘徊不定和莫可奈何,就像后人用自己的方式哀悼故事里春雪一样短暂飘逝的爱情。
Be my last!
Be my last!
Be my last!
清显和聪子从不会大声的表白心迹,可是他们的眼神、肢体语言,与所做的一切,都要死要活只说了这句话,请做我的唯一!
好吧,不论过去多少年,古典和流行多么谬以千里,其中人类情感的部分,喜乐怨怒离痴恨始终是相融的。
整个影片透着和谐沉静的美感,带人进入一个细腻而深邃的情感世界。
妻夫木聪饰演的贵族少年清显,内心稚嫩却举止从容。
这个敏感的少年人内心世界复杂离奇,他的怪诞想象在梦境中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清显总是避免表达他真实的内心感受,展现出一种不符合其年龄的高度自制,他的情绪更多的是通过季节更迭来间接地流露出来。
二人的密会始于季春瓢泼暴雨时节,终于盛夏绿意盎然之时。
几段缱绻缠绵戏拍得唯美动人。
二人之间短暂的爱恋和清显那脆弱如丝的生命,伴随着雪花再次轻盈地飘落至地面,最终走向了终结。
季节的更迭无常,生命的短暂易逝,深刻地传达了日本文化中特有的物哀之情。
年过30后,再看正值韶华的红颜少年的故事不免感伤。
清显调侃剑道部笨拙的男生,但自己却不幸早夭。
所以说青年人最好是多多强身健体,健壮的肉体有益形成强健的精神,肌肉的疲累一定程度上减少内心的纷扰。
很华丽,大正年代的流光溢彩无可挑剔,电影的威力展现无遗,表演也中规中矩。
可惜只是这样表现三岛的电影是不够的。
里面演比丘尼就是我以前推荐过那个杀夫的若尾文子,当年的“熟”现在已经幽幽了。
梦日记我也想记过,可惜每次都记得特别混乱,作罢:)男主角是让这部电影崩坏的重要因素,他的父亲,他的朋友都演的不错,本多君原来就是这个模样啊。
不知道《天人五衰》如果拍成电影会如何呢,曾几何时我最喜欢的日本小说啊。
说起来我喜欢三岛什么呢,这个魔鬼:)
今天,2015年的妇女节,看了原本应该在中学时就看掉的【春之雪】。
尽管和朋友一边看,一边吐槽了“开不了口”日本男人和直男癌三岛由纪夫,尽管关注的点从和服到风景到关西方言,尽管对作人松枝少爷的爱情表示了很傻很天真……送走朋友后,我却悄悄点开豆瓣,想留下点什么。
===为免暴露自己,剧情本身就不评价了。
不过,我想,如果在中学时代就看过这部影片,会以毒攻毒,从而形成较能适应社会的爱情观。
===这是一部堪称唯美的日本纯爱电影,因为唯美,所以哪怕价值观差了十万八千里也能看下去。
要达成唯美的使命,绝非青春、悲剧、MV就成,要怎么做我还不知道,不过底线一定是认真。
在这部电影里,我感受到的日本影人的认真,说一点点就够:电影是运动起来的图画,优质人物特写,好比一幅幅肖像,美和丑、健康和病痛、幸福和忧愁一望即知,用光和化妆都是学问。
真正的美人才敢躺下后,再让摄影机来个面部特写。
片中有两组属于聪子的此类镜头,反差巨大,印象深刻。
第一组:当聪子和清显第一次一同醒来(或仅仅是事后休息……),阳光斜射在木质地板上,聪子望着天花板,面部脂粉尽褪而肤色温暖,面部肌肤的柔光和鼻梁上的高光,告诉我们这是一张尽管没有表情(或许在放空)却健康(幸福)的脸,状态很正向。
果然,聪子很快便开口闲聊,并劝清显披衣服。
第二组:当聪子和蓼科因引产一事发生争执后,独自躺在自己房间床上。
雨中室内,仅有一盏蜡烛,聪子面部也以暗部占了上风,面色以蜡黄形容不为过,嘴唇也失去光泽,虽非病中,已有病容。
这两组聪子均(应)为素颜,却因光线、情境与情感不同,呈现截然不同的面部风景(废话)。
这是理所应当,也是主创提前认真设计好的化妆术。
美人并不永远生活在高光、柔光中,竹内结子小姐有躺下直面镜头的底气,亦有卸下美白的勇气,感动。
(此处就不点名对比某些给高中生化OL妆的青春电影了)此外,聪子在片中的妆容可用变化多端形容,桥上初次亮相的大白脸,清显梦中的遗像,另一个梦中的王妃脸,着洋装时的瓷娃娃脸……也是辛苦化妆师了。
再简单说说清显,在台球室被父亲揍了一顿脸,嘴角流血,乍一看并没有什么问题。
好么,接下来,清显还是去奶奶家偷了供奉在叔叔灵位下的钱,准备到奈良找聪子。
这时候镜头直面清显的脸,除了发现气色很差之外……左边嘴角竟然是有疤的诶!
就是你我他,现实生活中普通人可能长了“燕子口”之后、磕到了桌子角(吓?
)之后,或者真的很不幸被人揍了之后会长的那种疤。
而主创并没有忘记清显被爹揍了之后会留下的这个疤。
===纯爱片不能不美,所有的情绪都在细节里。
例如清显呕了一口血,马上开始下的一场雪,有一粒小小的,就融化在了他红色的手掌里。
也许10年后,我会忘记男女主角的姓名,但是这个意象还会留下。
唯美至上,我们可以说服自己回到17岁,来理解和默应19岁傲娇少年的感情。
不过,不认真的作者,办不成这件唯美的催眠。
清显对聪子的爱,究竟是怎样的罪孽呢?
这个问题,甚至三岛由纪夫在撰写《丰饶之海》之第一部《春雪》时,就大致给读者布下了陷阱。
以一部纯爱小说、贵族风物、皇族阻碍为卖点的小说,对一整卷弘扬三岛美学的“日本近代史上篇幅最长的小说”,显然是有益无害的。
甚而是唯美的。
如果要我这个三岛迷站在“改编三岛小说”的基础上来评论此片,只能说是暴殄天物。
编剧的用意固然很鲜明——聚焦于两者、乃至两个家族之间的爱恨纠缠,烘托出两个悲剧人物的恋爱。
但,这个用意恰恰是浮在小说最表层的东西,甚而,你说不通。
因为在这个表层下面,潜伏着未来三卷书中的佛法、禅意、以及转世轮回观的源头,再深一层,还有三岛对青春、爱情的绝望和留恋,亦即死在最美时的残忍决心。
如上所述,这部电影对深层含义几乎完全没有涉及。
转世轮回,这一点在影片中略有涉及,但除了断翅的蝴蝶、聪子和清显在镰仓海边的倾诉、清显临死前的遗言,之外,便再无涉及。
这就如没根底的呓语。
看过小说的人都知道,清显转世的最大标志是腋下的一颗痣。
这个重要细节,影片根本取缔了。
也就是说,这是一部虎头蛇尾、压根儿没打算往下拍的断章之作。
否则,下一部该如何表述本多认出了转世的清显?
基于这样的定论,我们不得不反问一下,既然没打算说来世的下文,那所谓的转世,就成了简化至煽情的情人间的生死相盟。
人生观中的悲戚和希望,已退化为青春期的多愁善感。
除了痣,还有那本被着重突出的梦日记。
梦日记在四卷丰饶之海中意义非凡,如果说痣是转世之肢体再现的标志,梦日记就是清显三世魂魄的先知记载。
本多后来就是揣着这本梦日记去了泰国和印度。
所有的梦,都是在第一卷时埋下的伏笔。
所以,如上所述,既然您没打算接着拍后文,那郑重其事地凸现梦日记,只是一场蹩脚的煽情戏,精致的蛇足。
说到蛇足,电影开始时廖科和绫仓伯爵的一席“约定”看得人亦是一头雾水——这里说的是没有看过原著的人,相反,看过原著的人更是莫名其妙——干吗一上来就提这茬呢?
虽然廖科在故事里举足轻重,人物形象也非常接近小说中的描写,但无论如何,作为电影的引子出现,是极其不恰当的。
要说编导欲以此来说明两个恋人悲剧的不可避免,那也只能说,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本无法在其后的情节中显示出廖科对绫仓家族的潜流般的影响力。
无论如何,这部电影拍的是很精致,但在明眼人眼里,无非是个行货级别的熟手作品。
既无明显的失手,也无拍案叫绝的灵感。
总之,是乏味的。
对于两个主要演员,我想说的是,竹结内子的西洋装扮显然比和服要漂亮得多,在和服方面,显得极其臃肿而做作,确实缺乏老一代日本女星的风范。
她饰演的聪子,让我觉得好像比我感觉中的小了几岁。
少了那种敏锐的机智,和果断。
妻夫木聪,按照我个人的眼光来看,饰演清显未免。。。
太不够清瘦忧郁了。
固然,有一种残酷的冷漠,被得以突出表现,但也表现得过于日剧化,比如他和本多在剑道馆的一段对白,恶狠狠的眼神是对的,但又觉得比书中那人显得过火了。
这个清显,还是没有脱去现代日本高中男生的一些冷漠气息。
最最缺乏的,我看倒不是面容的清秀绢致,而是高贵的优雅。
没有优雅。
相反,倒是本多和廖科,这两个辅助角色令我觉得很舒服,很有种看书时的形象感。
话说到这里,我又要苦笑起来,书中原来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清显的书童:饭沼(其子后来成了清显的第一轮转世)。
也被砍成无。
事实上,这个人物不仅仅为后来的转世伏下脉络,也是三岛用来反衬清显的贵族气、以及人生哲学的镜子般的人物。
也没了。
那段前往奈良月修寺的山路,在文中是那么让人难受,直至《天人五衰》时令本多那么艰辛。
而电影里,只是一段数得出来的台阶。
倒是看得我心里难受起来。
要说对三岛原著最大的污辱和砍杀,依我看,恰恰是文中那些精彩的对白。
对白是三岛小说中的灵魂部分。
相比于情节,是真正三岛由纪夫的心声、执念和思索。
但您瞧,一旦要排成电影,这些冗长的对白就变得无一需要了。
因此,站在这个角度说,翻拍三岛由纪夫的作品,简直就是电影人的罪过。
这部影片在去年被誉为东京国际电影节的“特别招待作品”,打着三岛由纪夫的旗号,想必是夺了不少眼目。
但至少,我趋之若骛地赶来一看,唉,不说了。
这是一部弥漫着忧伤和残酷的电影,一开始是在大正时代的贵族之家,伯爵夫人在庄园里面接待客人,美丽的少女,别扭的少年初登场,但是我记忆最深的第一幕,是仆人来报,花园的水池里面,有一只狗死在了里面,在漂浮。
这一个场景真的是怪异又深刻。
以求死之心活着的感觉,就这么贯穿了整个故事,与其说清显是个青春期的别扭少年,不如说他潜意识的选择都是偏向毁灭的。
聪子只是遇到了不对的人,而清显是注定要毁灭的。
男人作起来比女人还要作
片尾曲是宇多田光的~惊喜啊!
总体感觉还是不错的。对原著虽有些小改编,不过尚可接受。对扮演清显的演员除了脸型不够满意以外其他还是较于某个人神似的。其实喜欢的是结局那个聪子痛苦的镜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确很好地处理了何为“遁入空门”的隐忍之伤。
摄影:李屏宾
理智一点的话就不该看完原著看电影,落差太大。
2006.5.12 网吧紫嘉宏
我想看下部啊啊
对与它..我有段记忆...有段往事“激流遇石,一分为二,无论阻隔,总能重逢”。
啊 看不懂 ……
==介个是想表达什么,自作孽不可活吗
不喜欢结局,才发现妻夫木聪的身高。。。。but,脸还是很帅的
虽说是大正时代,三岛由纪夫的原著,可本片其实也是稍微沉重且时代感浓厚的纯爱片,足够美丽可惜讲述太轻。七十二岁的若尾文子再次出现在大屏幕上依然气质足够。
妻夫木聪长得这么端正,不适合演绎妖艳的清显,竹内节子呆到没有毫无灵气。删掉的枝枝叶叶的细节又偏偏是三岛作品中的精华…所以除了还原大时代背景,改编的几乎一无是处…
曾经沧海难为水
竹内结子演聪子有点老了吧................
好奇得我要去补原著了。
"就算.... 我也... 只要....." 有时间想重看
没看过原著,就电影来说,很日式凄美,但感觉男主的塑造少了些灵魂,那些反常的作,必定需要深刻的心理刻画才有说服力,才能被理解,现在呈现的是一个混蛋父亲教育出来的一个不懂爱的,孤高任性的莽撞少年,只知道冷酷的伤害与霸王硬上弓,让人怀疑聪子小姐爱的,恐怕还是小时候的那个孩子,恨不得她赶紧移情别恋,爱上治典,即使最后他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很难让人同情,只能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看的时候想到了另一部日式凄美的电影《其后》,都是不懂表达爱的贵族少年,一个却是不敢占有,一个却是拼命想占有,就氛围格调,《其后》貌似更胜一筹。
简直了,低能新生代们别在糟蹋好书了。
240725预知梦。青春悲剧 时代悲剧。 无套时代的悲剧是吧 190516 皮特森rule7之后的感想:当年对东京mm的向往呵! 110710 从60min开始 180815 “据作者说,在《春雪》的酝酿阶段,他多次访问京都和奈良的寺庙。有一次,三岛由纪夫见一位老尼,老尼问他:“你的小说故事梗概怎么样?”三岛由纪夫答:“准备写一个青年冒犯了皇室,恋上了一位与皇族订了婚的女子,让她怀了孕,情人最后削发为尼,他自己也郁结病死。”老尼直勾勾盯着三岛由纪夫追问:“你从哪里听来的?”老尼的态度使三岛认定这样的事情实有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