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女主在的时刻,每一秒都充满痛苦。
感谢演技,单凭那张脸就足够表明过往一切的心酸和凄楚。
背负罪恶换取妹妹的未来,这条路上无人可诉,唯有挣扎咽下。
因为爱并不需要证明,更无需全世界知道,自觉值得就好。
虽然阴郁笼罩,外界却透露着温暖。
由律师开端,到他的妻子,到工作认识的男子,再到不愿开枪的警察儿子,每个鲜活的生命从抗拒转为接纳,深刻的表达出爱的含意。
当你看到那些并非生来就享受你这般权益的人时,不妨考虑宽恕他们亦或是再给他们一次机会。
/野兽难道就没有生活的权力吗?
这是个复杂的问题,所以在素媛案件中赵斗顺出狱后韩国政府在维持治安上花费了巨额的人力物力财力,在这部影片中讲女主布洛克ruth“枪杀”警员20年后出狱与社会的问题,着墨重点描述了布洛克寻找妹妹见面的可能性,对布洛克服刑20年带来的改变一概而过,实际上正常人进局子被police“款待”20天都会有巨大变化,但影片中布洛克身上的印迹比20天还少,不是说进了监狱就变坏变成混混,重刑犯刚刚出狱那种木、跟不上时代、被监狱体系锻炼的细微变化一看就是刚出来的。
如果真的没灵感其实可以多看看cctv 那些因为家暴杀丈夫的女人的访谈节目,可能和杀police的动力不同,即使每个女人的长相性格阅历学历不同,但她们的眼底那种眼神真的和没经历过的女人不同,不仅仅只是tough,说tough没人比得上科恩嫂了,布洛克生死就砸穿自己亲手做的流浪者之家,额额额/布洛克出狱后当面警察的 两儿子一直耿耿于怀,小儿子弟弟到布洛克工作地以陌生人的身份听到布洛克说“生活还得继续不是”,这句话就像李沧东《密阳》里人家还没原谅你加害者自个就原谅自个了,谁听到都生气,所以当小儿子生活不顺回家又看到自己大哥和媳妇儿被当场相亲相爱实施了绑架布洛克亲妹妹的恶念,实际上这并不是单纯的美好的为父avenger,也不是无脑冲动把对哥哥的愤怒投射到布洛克身上,而是一个小人物乃至所在的阶级矛盾的爆发,影片中映射的阶级问题:1、普通底层人物,比如警长两个儿子白人文化程度不高,一般是警察或者蓝领,重视家庭传统,遇到事情擅长武力输出,有点算不上典型的红脖子。
《静水城》马特达蒙那种络腮胡牛仔服鸭舌帽是挺典型的红脖子。
2、白左阶层,比如布洛克妹妹一家,一般是城市中产阶层。
有文化有教养,重视教育,讲道理逻辑,固守自己的政治正确刻板,所谓的人道主义也有点虚伪。
3、少数族裔阶层,比如住在布洛克凶宅里的律师的黑人太太,又卑又亢表面强势刀子嘴豆腐心,觉得全美都种族歧视“警察杀手,如果换成黑人,就是死刑了”,到最后反而对布洛克伸出缓手。
所以这不是一次单纯的avenger绑架杀父仇人的妹妹,最后布洛克回忆死去警长热心友善的一面唤醒小儿子心里的善良,小儿子倒地后布洛克没有慌张逃离在一侧x 光透视,到最后真正的妹妹也是真正的杀人凶手出现,爱的拥抱,热泪盈眶,设置的差点意思,正常人这么大了会有自己的判断了,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带来了什么代价,这时候妹妹应该是愧疚甚至躲避的,就像我们如果欠了亲人好大人情或者因为自己整个人生都改变了,你会怎么做?
一定又想报答弥补又想逃避,因为姐姐离开才妹妹5岁虽然有少许记忆但不至于会深爱,5岁后一直由白左抚养长大也一直没看到那些信,一瞬间看到那些感情热烈的信件是有点懵的,需要时间消化,现在也还没到知道承担责任的年纪,不过已经知道做了事害得姐姐坐牢应该是本能躲的,那个熊抱算是中国合家欢乐吧
一、传统价值观阶层,以警长的两个儿子为代表,俗称红脖子阶层。
他们是白人,但是文化程度不高,一般是警察或蓝领工人。
他们重视家庭,尊重传统。
对于侵害他们家人,损害他们幸福的人会睚眦必报,对于他们认为的不公平,喜欢自己动手直接了当的报复。
二、白左阶层,以妹妹的妹妹一家为代表。
一般是城市中产阶层。
有文化有教养,重视教育,喜欢讲道理。
但是他们永远固守自己的政治正确,对于他们认为是不正确的东西,他们绝对不会接受,这也使他们崇尚的人道主义有时有些虚伪。
三、少数族裔阶层,以律师的黑人太太为代表。
内心的自卑往往用表面的强势去掩盖。
对一切白人犯的事都用种族主义的眼光去看待,并先入为主地一律认定不公,“警察杀手,如果换成黑人,就是死刑了”。
BLM运动就是在这种心理中催生的。
《不可饶恕》。
7分。
诺拉·芬沙伊德导演,桑德拉·布洛克主演作品。
很显然,这部片就只有唯一女主,桑德拉·布洛克饰演的露丝,她十分出色地完成了一个从不可饶恕到令人自我救赎的角色。
露丝服刑二十年出狱,一方面开始新的生活,一方面要找到妹妹并获得亲情的慰藉。
很遗憾,杀人犯出狱生活处处受阻,尤其她杀的还是警察。
不仅求职困难,即便找到工作,同事也对她十分排挤。
而当年她杀害的警察的两个儿子,也正寻仇而来,那一枪也打破了另一个家庭。
幸福是一样的,不幸有不同的不幸。
露丝用她的真诚获得了一个律师的支持,她最想要的是去参加妹妹凯蒂的钢琴演奏会。
但此刻,警察的儿子也正找上门来。
结局的反转确实令人泪目,桑德拉·布洛克一直保持着克制的表演,始终隐忍在即将爆发的边缘。
如同海报上说的那样,没人能逃得了过去。
桑德拉再也不是《生死时速》里头那个咋咋呼呼的女朋友,故事开始,桑德拉已经坐了20年的牢。
为什么坐牢,故事的开始有些闪回,但是具体原因不详。
但是出狱后的桑德拉被假释官交待:第一不得回当年的旧居,第二不得联系收养人,第三不得和曾经的罪犯接触。
从此以后,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别整什么幺蛾子。
就桑德拉这种个性,不把这些“戒条”犯个遍,也不是桑德拉本尊啊。
可是,暂且不说桑德拉。
在她出狱的那天,就有人盯上了她。
当年被杀的警察的孩子,还念念不忘当年的经历,想着报复。
大哥整天在弟弟面前叨叨叨,说着不能放过凶手。
而弟弟已经是成家立业的人了,对这些事儿不怎么在乎。
只是人架不住撺掇,一来二去,弟弟决定和桑德拉面对面谈一谈。
没想到桑德拉甩给弟弟一句,又能怎样,生活还得继续不是。
其实这一次对话,桑德拉根本不知道弟弟的身份,生活困苦,但还得继续不是。
于其说是挑衅,还不如说是桑德拉的自我安慰。
但在弟弟的耳中,这成了赤果果的挑衅。
怎么,你给我的家庭造成的伤痛还在,你就想着生活继续?
门都没有。
更为狗血的是,当自己的大哥和自家的媳妇儿被当场抓了个现行时,弟弟彻底崩了,这狗屁的生活,还怎么继续?
而另一方面,桑德拉并不知道危险正在逼近,首先去看了看旧居,巧了,旧居的现主人,正好是个律师,桑德拉就想着律师帮忙联系妹妹的收养人,她在狱中写了无数的信,都没有回应。
律师也是个正直的人,虽然不是自己的专业领域,但还是尽力帮忙。
不过,律师家的这位,有点意思。
在知道“真相”的时候,这观点有点危险啊,咋滴,科威特中枪,就值得尊重了啊。
值得一提的是,桑德拉在出狱后遇到的工友。
看起来,这位男士对桑德拉还是有些好感的,有意无意的帮桑德拉一把。
但是,当桑德拉告诉他自己的身份时,这位男士的表现亮了。
桑德拉对此无比失望。
可是,这不是结束。
这个反转,真是绝了。
好吧,当故事的真相被一层层揭开,如何结局呢?
多年以前,桑德拉的妹妹出生,妈妈因为难产去世。
父亲受不了这种打击,在妹妹五岁时,开枪自杀。
桑德拉和妹妹相依为命,但是很快就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房子。
桑德拉为了房子,选择了抗争,这或者也是一种无奈的反抗而已。
可是,没想到,在抗争的过程中,妹妹开枪杀死了警长。
桑德拉决定自己顶罪。
而反观这位无辜的警长,家里头两个孩子,在警长牺牲后,妈妈承受不了打击,终日酗酒,想来这两个孩子,过得也不那么顺畅。
时隔二十年,桑德拉出狱,警长的孩子想着复仇,弟弟想让桑德拉尝尝失去亲人的滋味,却不想误绑架了收养人的女儿,桑德拉和收养人的女儿面临精神崩溃的弟弟,将如何自择?
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好像都无法逃得了过去,唯一一个例外,倒是桑德拉的妹妹,她开了那一枪之后,把这些事儿忘得一干二净,没有过去,也就无所谓逃离。
故事的结尾,非常不错。
当桑德拉面对精神崩溃的弟弟,她告诉弟弟,当年的警长都做了什么。
原来,那个警长,想着把桑德拉姐妹接到自己的家中,以后一起生活。
如果,如果不是那意外的一枪,事情本来可以结束得很完美的。
只是,一切没有假如。
生活还得继续不是,可惜的是,生活又无法继续,桑德拉在其中辗转,我等亦如是。
一、以下是我认为本片的优点: 剧作扎实我认为迎难而上的都是勇者。
而迎难而上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牛蛙拍《沙丘》那种,煌煌巨著摆在那儿,失败案例摆在那儿,大师们都纷纷铩羽,你凭啥能另辟蹊径?
第二种就是本片这种,法制小报上发生在一个小镇大姐身上的陈年旧事,隔壁镇都提不起兴趣,更别说大洋彼岸的我们,但编剧和导演揪着故事中最动人的那个点,从核心人物的核心动机出发,一步一步地往外编排情节,打造出了一个前后线索和细节互相勾连、情绪高度一致、逻辑基本自洽的故事来。
我们生活中偶尔会遇到那种特别会讲故事的人。
在别人嘴巴里枯燥无味的故事,到了他/她们那里变得曲折百回、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这个片的编剧和导演就是这么一种人。
所不同的人,前者更多靠的是夸张的语句词汇和丰富的语气表情,后者靠的是对人性的深度剖析和节奏的精准拿捏。
制作细腻 本片的影像色调偏重写实,闪回部分也采用较为传统的故意不对焦模式,和剧情推进的节奏搭配的比较好。
也就是说,剧情想要展现什么、回避什么,镜头都很忠实地做到了。
敬职敬责,仅此而已。
但对于剧情片来说,本就不需要过分花哨的拍摄技巧。
这样平实的风格,我个人很喜欢。
音效上本片一点都没做减配,重低音配合剧情节奏和演员的情绪点,打击得精准到位。
但配乐铺得稍微有点满。
对于一部剧作扎实的写实风格影片,少一点配乐,气质会更加突出。
参考《三块广告牌》、《老无所依》。
建议戴上耳机观看,因为音效真的不错,刀具切割的声音、霰弹迸发的声音、汽车发动机的声音,都非常有质感。
表演内敛 桑德拉布洛克这次采用了比较隐忍的方式去演这个角色。
角色身上的桎梏决定了她不可能采用过激的方式应对影片中其他角色对她的挑衅和冒犯。
聪明的观众从一开始就能判断出,这是一部不会有任何暴力元素的片子,肢体和语言上的激烈程度比《三块广告牌》还要低。
所以所有情感上的表达,都通过女主角的表情、台词和行动来完成,但上面又说了,桑德拉布洛克这次演得很隐忍。
这就增加了表演的难度。
在你没看片之前,我任何美化都是虚无的,但我敢说她至少比在《弱点》里面演得好。
综上所述,这是一部演技沉稳内敛、情感充沛、剧作高级的剧情片。
它聚焦日常家庭情感,但编导高超的技能把它变成了一部完成度非常之高的出色作品。
二、以下是我认为本片的缺点:本来我敢说这部片子可以冲击明年3月份的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女主角,但后来仔细一琢磨,觉得剧作上有三个不足,所以收回最佳原创剧本的预测。
1. 为了促进枉死老警察的儿子找女主复仇,编导安排他的弟弟和他媳妇儿乱搞,这一点过于刻意。
影片应该在弟弟和媳妇儿的关系上着墨更多,以增强说服力;2. 乔博恩瑟的角色形象太单薄了。
你可以把他的人生串成这么一条线:在墨西哥边境和艾米丽布朗特搏斗,被本尼西奥德托罗教做人,情绪低落,到本片的小镇归隐,想要和桑德拉布洛克谈恋爱而不得,然后毅然走上从军之路,退役之后成了惩罚者。
我的意思是他演什么都一个样。
可能一生都在演自己吧。
但在这部片子里,他的单薄绝对是编导的锅,而且这个角色对情节推动也毫无裨益;3. 影片靠近结尾的地方,桑德罗布洛克去律师家问自己去找妹妹的话,法律上有没有问题,这个安排很刻意。
编导的目的是让她有个情绪爆发点,喊出老警察被枪杀的真相,但如此安排非常不妥,因为按照事理逻辑,她都到那个份上了,完全可以不管不顾就直接去找妹妹,况且她坐了二十年的牢,这点基本的常识应该是有的。
总之,不应该为了这么件事而专门到律师家跑一趟,实在不行打个电话给律师,不接的话去他公司找,都比较合理。
另一个表明这是编导刻意为之的证据是律师的太太本来对桑德拉布洛克充满敌意,听她嘶吼完之后却立马原谅她并且帮助她去找妹妹,这样的转变是严重缺乏说服力的。
不好看,只为营造女主出狱后受到的环境压力而编造的剧情颇显混乱,坑多却不填,有些情节却又缺乏伏笔,这种故意营造的“悬念”最后又没有弄出什么波澜,整体彷如流水账......似乎现在这种故作平常的伪佳片越来越多了。
桑德拉.布鲁克演技也就正常发挥但阴郁气氛营造得还算不错加半星,三星半。
桑德拉.布鲁克相貌怎么越来越古怪!
Ruth Slater 一家,母亲难产而死,父亲自杀,女主 Ruth 独自抚养妹妹长大 5 岁,结果因为家中经济问题房产被银行收回,无立锥之地被误杀的警察一家,从兄弟俩人对话中得到,警察死后妻子终日酗酒,兄弟俩人自然就过早感受到了生活艰辛弟弟因为年幼受到的影响还算小,顺利结婚生子,但是幼年不幸福的家庭足以影响到自己的婚姻。
生活中也是充满各种不如意,缺少对妻子孩子的关爱。
最后导致妻子出轨,自己被极端情绪占据,绑架被抓入狱随后的生活的不幸就会继续转嫁再下一代 ......令人绝望的世道轮回,社会底层出现的一个微小的漩涡足以毁掉两个家庭三代甚至更多的人幸好编剧好心,没有杀死养父母家的妹妹,否则女主妹妹 Katherine 养父母一家也将陷入同样的诅咒中
年末颁奖季的电影大致无外乎分为这几类:一类有强烈的作者意识和个人表达,它们往往容易能在鼓励剑走偏锋的欧洲影坛独树一帜,却很难在有更高关注度的大众类奖项中获得提名;还有一类根据当年热议话题投其所好,又或者把历史上具有重大启迪意义、能反映社会现实的题材搬上银幕,不管写实还是夸张,总能成为当季大热;最后一类比较特别,它们从题材上看不够新鲜,叙述视角上甚至也中规中矩,但却总能在颁奖季捞点儿什么。
>>>聚焦社会热点的群戏是颁奖季常客图源:聚焦(2015)这类影片能在竞争激烈的颁奖季脱颖而出,一个关键要素取决于主演。
相较前两类,最后一类电影往往更吃主演的演技,它们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帮演员拿下一个极具分量的影帝/后。
改编自BBC同名剧集的新片《不可饶恕》,就是这样一部完全为凸显桑德拉·布洛克个人实力的作品。
有关她的表演水准,看过《地心引力》的人一定心里有数,这样一部放置于太空的大面积独角戏,桑德拉不但能单吃下来,还能依靠扎实的演技俘获人心,业务能力自是不必多说。
到了《不可饶恕》这部近乎按1:1还原英剧的翻拍片,桑德拉对角色的火候拿捏依旧不减当年,一个“简单的表现人物内心苦楚的长镜头,从面无表情到因痛苦引发的剧烈面部肌肉变形、再到观察行人反应的努力克制,尔后再度恢复平静……30秒左右的戏连贯下来一气呵成、层次分明,让人看到桑德拉恐怖的驾驭力。
坦率地讲,如此水准倘若还无法拿到一个影后着实有些说不过去。
正如观众所言,桑德拉将角色的悲伤和盘托出,但又不局限于过分的戏剧化,靠的全是她“克制而高级”的表达。
与桑德拉精湛演技形成鲜明对比的,恐怕就是题材上的中庸。
故事主要讲一个因枪杀警长并为此获刑20年的女人,假释后尝试与失散多年的亲人团聚。
即便没看过影片的人,了解完这段故事梗概后相信也能很快拼凑出故事的大致走向:一个被剥夺了身份的女人重返社会,一贫如洗的她为了和亲人团聚仍不放弃任何机会,最终战胜重重阻拦如愿以偿。
大致上没错,但假如按照这样的主流套路来拍,影片多半只能沦为不痛不痒的心灵鸡汤。
比如你绝对想象不到,所谓的“杀警黑历史”其实是影片抛出的一颗烟雾弹,真实情况是:单亲姐妹因为父亲自杀的关系,被政府上门送温暖要求托管,面临失去住所的风险。
桑德拉饰演的姐姐Ruth必须拼尽全力和执法机关对峙,甚至都到了准备动刀动枪的地步。
然而阴差阳错,彼时只有5岁的妹妹开枪打死了破门而入的警长,为了保护妹妹,Ruth一人扛下了全部罪责。
影片有关过去的闪回全部是支离破碎的,正如同Ruth出狱后遭遇的惨淡人生一般——出狱后因为顶着谋杀犯恶名,让她很难找到体面的工作,好不容易有了落脚处以为可以重新开始,结果又被小人透漏风声扒光过去,导致她被大家疏而远之。
讲到这里,影片就绝对不单纯是在讲一个罪犯的自我救赎那么简单,同样也反映了主流社会对待有前科罪犯存在的集体偏见,和伴生的暴力问题。
不过从另外的角度来看,隐忍负重未必是最合理的选择,因为那往往意味着真相的掩盖和随之而来的二次伤害。
果然,随后的剧情应验了这一点,不过却以非常狗血的方式展开:当初被枪杀的警长的两个儿子,大哥因为对父亲的死一直念念不忘,所以在Ruth出狱后一直监视其出行,打算伺机报复。
原本并不打算卷进旋涡的弟弟,在亲眼目睹哥哥上过自己的妻子后,决定对Ruth发起丧心病狂的复仇。
虽然从结果来看,被弟弟绑架的人质并不是Ruth想要找的妹妹,但当两方人马因为这样的理由聚集到一块时,多少还是令人有些感慨命运的戏谑和无常。
弟弟拔枪对准人质的那一刻,真相便开始瓦解,因为显然,无论是被他要挟的对象,还是那些被过去改变人生轨迹的人,此刻都在为别人的错误买单。
Ruth因为司法系统的“唯证据论”和“程序正义”,失去了替自己辩护的机会,从而引发后续的蝴蝶效应,给自己和旁人带来不必逆的伤害。
那么,不可饶恕的根源在她吗?
当然不是,因为Ruth本质上是清白的。
但反过来讲,出于好心隐瞒真相真的ok吗?
似乎也不尽然。
因为当Ruth选择把真相烂在心底的那一天,她就已经事实上成为了这场悲剧的缔造者。
所以,不可饶恕的其实终究还是无知。
倘若Ruth能尽早把真实经过告知法院,她或许就不必经历后续的无妄之灾,自然也不会逼得警长的小孩对一个无辜人质痛下杀手;不可饶恕的同样还有站在道德制高点疯狂输出的主流社会,倘若他们能耐心去了解事件背后复杂的来龙去脉,Ruth的狱后生活说不定也不会那么悲惨。
影片曾多次把矛头指向美国的制度漏洞。
由于背负命案,Ruth为获得探视妹妹的权利,不得不经历一系列复杂的法律程序,这些程序建立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妹妹有获得新生的权利,但亦无情剥夺了Ruth作为直系亲属的探视权。
之于Ruth的特殊经历,法律和大众有没有网开一面呢?
没有。
程序只是冰冷地将其拒之门外,将Ruth和一般类刑事罪犯一视同仁,让她只能在渺茫的重逢概率中饱受煎熬。
特警卫队将解救出来的人质归还领养家庭时(人质恰好是Ruth妹妹所在领养家庭的成员),Ruth终于见到了日夜牵挂的妹妹,二人的拥抱,将领养家庭此前有关妹妹不记得和Ruth有一起生活的言论悉数瓦解。
血浓于水的羁绊,让机械的司法程序变得无足轻重,让旁人的眼光变得无关紧要,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理由。
至于那些狗血的反转和戏剧冲突,倒也不必过分纠结真伪,生活远比它展现的更加狗血。
看看Ruth为家人的牺牲和担当,再看看日前被炒得火辣的王姓男子离婚纠纷事件,你很难说谁比谁更真实不是吗?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冤假错案面前,或许,应该给执着而笨拙的爱多一点信心。
撰文 | Zed策划 | 轻年力量
用一个人生的牺牲换取另一人生的救赎。
虽然是个感人的故事,但整体来说却略显平庸。
在狱中隐瞒了二十年的事实,却在一次崩溃中向陌生人吐露。
被拯救的妹妹在弹奏钢琴的过程中一次次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却始终没想起自己动手的那个瞬间。
这让人感到不太真实,甚至对我来说,让妹妹始终生活在姐姐用二十年的牢狱生活以及破碎的人生换来的美好之中并不是我想要的结果。
尽管当时妹妹只是一个五岁的孩子,但这改变不了真凶的事实。
整个故事都在强调姐姐的爱与保护,那妹妹的自我救赎又在哪里呢?
电影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两处,一处是妹妹与她新家庭中的姐妹谈论到自己的亲生姐姐以及自己的往事时,对她的新姐妹说到“No, I don’t need proof that I’m more fucked up than you are.”第二处是姐姐的回忆中,餐厅里,姐姐说到“I’m so sorry to make you do it.”这两处也许是编剧想要强行使情节显得合理的尝试,前者揭示了妹妹也许并没有完全忘记的可能性,后者则将妹妹的动手归咎在姐姐身上。
但在我看来,都显得无力且多余,因为无法拯救剧情的缺陷,所以无力,因为无力,所以多余。
“She was only five years old!” 姐姐声嘶力竭的呐喊似乎还在我耳边回荡,她的爱、无奈,在自己的生活被毁灭后的痛苦、无助,都在那一刻爆发。
也许在最后的拥抱中,姐姐完成了她的自我救赎,在那一刻,她是自洽的。
但与此同时,妹妹仍被姐姐隐瞒着,仍被新的家人保护着,仍在动听的琴声中追索破碎的记忆,她将永远生活在美丽的泡沫中,一旦破碎,随之而来的必然是精神的崩溃,她的自我救赎就这样永远被悬在半空。
#新片推荐# 《不可饶恕》,桑德拉布洛克年轻的时候是傻大姐,如今是实力派。这个片子看得就是她的演技。非常虐心,令人哭爆的情感电影。这个人物太惨了,太悲剧。看片前做好心理准备
看了两遍,情节还是那么平,不仅女主得不到观众的谅解,也没有让观众感受到所谓的这个社会的悲哀。改编的太差了。
这种冲奥片感觉十年前就已经不拍了……虽然主题是几个家庭的彼此救赎吧,但是处理得这么温吞碎片也是……闪回也是太多,最后的结局更是收尾很硬,没有她的上部作品让我觉得有力道了。
Not much to start with.
教科书般标准但也无甚新意。布洛克精确表演加一星。
很喜欢桑德拉的表演
睇到56分,悶死!
似曾相识的赎罪剧情,换成大女主来演。关于社会对有前科者的包容度的探讨,此外也没什么了。桑德拉布洛克的演技值得一项提名。
文不对题。为了矛盾冲突而强编剧情,通片都很是生硬。配乐简直就是灾难,听似营造氛围,实则喧宾夺主。
前半部分不错,节奏什么的都挺好的,最后结局稍显仓促。
6.0/10
这可真是…
很隐忍克制,喜欢结局
比起弱点,桑爪更应该借这个片拿奥斯卡。估计是公司没好好操作。
这帮老戏骨怎么都老了砸招牌呢?
5.5且不去讨论剧情剪辑服道化等等,就桑德拉布洛克这张医美过后橡皮脸足以毁掉整部电影,导演和制片是脑残弱智吗?这样的橡皮脸除了扮演死尸还能干什么?何况剧情实在太做作,根本不合逻辑。
有点意料之中,不过桑姐演技确实厉害
奈飞最新的垃圾,成年人给五岁小破孩顶罪你们也想得出来?!
很用力,很牵强。
五岁的孩子失手杀人也不会被判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