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故事从来都是你写你的,我写我的,自然不会有什么客观公正,旁观者有时代入自己则同仇敌忾,有时候远观则感受时代的记录。
这部龙潭之战,讲的是澳大利亚视角的越战中澳大利亚军团的一场遭遇战斗,一线部队有侦查四连三个排一百零八人,后方有炮兵连持续协同支援,两架直升机补给了一次,美空军打酱油火力支援一次,弹尽粮绝之际援军装甲部队赶到,结束战斗。
越方战史还没看到,兵力总数有1000+,2500+多种说法,有主力营加游击队多支部队。。。
总体观感和梅尔吉布森的《we are soldiers》差不多,小股兵力深陷重围,后方炮兵火力加空中支援逆转战局,指挥链与一线指挥的矛盾,以及倒霉参谋被雷劈,全程没啥尿点。
此片还是明显站在白人的角度,影片的最后打了几个字幕,谨以此片献给龙潭之战牺牲的澳大利亚人和越南人。
它讲述了一个很普通的战争故事,导演可能不想让这段故事沉默,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澳大利亚人也曾经在这场不是以他们为主的战争里献出过生命,让观影的人牢记战争的残酷。
好吧,子弹是无情的,任何觉得战争好玩的人只要趴在战壕里,子弹从头顶上飞过,战友们一个个倒下去,甚至你被击中了一枪,你痛的瑟瑟发抖,无法呼吸。
你愤怒,你发疯,然后像电影里的那个士兵那样在头顶上又挨了一枪,你的生命就此终结,什么理性,期望,哀怨和侥幸,全部不复存在,只需一颗小小的子弹。
整部影片反映出澳洲部队的三流部队的水准。
士兵懒散,军人可以随意抗命,长官逻辑混乱。
在越战当中这样的部队是越南人没有好好收拾他,如果越南人把他当成一个目标早就被收拾掉了。
当年跟中国师傅学了不少,北越也不是吃素的。
西方人的越战片反映南越部队的时候,好像南越只会人海战术似的。
如果越南就这两下子,早就被美国人搞定了。
79年师傅打徒弟的时候也不会把师傅搞的那么辛苦。
3星纯粹给感观娱乐,这可是北越兵,狡猾得像山猫一样的部队。
据老山部队战士回忆,越南兵是很惜命很狡猾的,他们不是鬼子,不是敢死队,更不是乱跑的丧尸给你扫射,你以为这是太平洋岛战吗?
军官一喊上刺刀冲人头……全是此片导演对东方战争的印象流。
他对他们自己的资本主义士兵倒是很了解,抽烟打牌喝酒赌博样样精通。
导演完全搞不懂战争的本意,极其顽固的白人思维。
我是因为豆瓣影评不错才看这部电影的,但看完之后觉得豆瓣的评分低了,不知道打低分的是从什么角度出发去评价的,个人觉得这部电影从各个方面来说都表达的很不错,场面宏大而真实,细节表达到位,士兵真实生活表达到位,能感觉到每个士兵的存在,一些对戏安排的很好,有些潜在翻转也是让人意想不到,可能有些不足的就是把越南兵描绘的太傻瓜了吧,除此以外我感觉都非常的好。
我不是战争粉丝,不太了解这部电影的真实背景,从一开始的观影印象来看,男主是个少校,双眼很有神,笑起来很特别,但却在训练一群义务兵,虽说是义务兵但也都属于三角洲部队,名声在外的厉害,在部队里也有着响当当的名号,在少校上面还有一个中校,是个胖子留了个小胡子,一看就感觉是没什么战争属性的人,感觉应该不是什么血性人物。
在中校上面有个上校,全局总指挥,这3个之间的作战交流在后面会非常非常多,也有一点有趣的反转,那个小胡子中校最后竟然冲向战场,真是让人意想不到。
我不想写过程,各位可以自己去看,电影的开局营地被人轰了,反击过程有点懒散,觉得好笑,这种部队咋打仗啊,还好有一些有血性的士兵不然真被炮弹炸光了。
有个小伙子放哨的时候没注意放了个空枪,骗人说敌人没打中,后面被少校狠狠收拾了一顿,从那里开始我就感觉这个少校应该是个人物,应该是除了打仗之外对战争有更加深刻理解的人物。
具体我不怎么明白为什么反击了之后,还非要去对方轰炸的地方检察一下,但他们安排去了,也就在那里开始了本片。
我不知道这次战斗是什么类型的,遭遇战吗,伏击战吗,阵地战吗,歼灭战吗?
我觉得各种因素都是有的吧,他们3只队伍去了龙潭之后分开行动,遇到敌人的时候初步判断就一个排,但最后敌人数量不断增加,战斗开始后,他们面临的就是各种不确定性了,打死一波又来更多,弹药缺少,人数压制等等,直到最后打完,我想说的是一些个人在这段时间里面我的想法。
在双方交火一段时间之后,澳军快没弹药了,人也死了一些,越军开始围攻的时候,澳军殊死搏斗,那个时候他们只能相信真理了,坚持战斗等队友救援,这个时候个人真的觉得那个女声BGM可以换成无名之辈:【 无名之辈 我是谁 忘了谁 也无所谓 谁不是 拼了命走到生命的结尾 也许很累一身狼狈 也许卑微一生无为 也许永远成为不了 你的光辉 无名之辈 我是谁 忘了谁 也无所谓 继续追 谁的光荣不是伴着眼泪 也许很累一身狼狈 也许卑微一生无为 谁生来不都是一样 尽管叫我无名之辈】是的,他们作为士兵,听命于部队执行战斗,生与死都很随机(真的很随机),也没有办法去左右决定战争谁对谁错,执行国家命令,成为国家利器,却不知道能不能活到下一秒,即使这样还是要以命相博,哪怕下一秒就要全军覆没,哪怕自己要去做自杀式任务,哪怕要杀死自己队友,哪怕要求队友向自己开炮。
他们也想回家,也想追星,也想谈恋爱结婚,也想去参加朋友的婚礼。
少校对战争的表现可谓淋漓尽致,悔恨、果敢、视死如归、爱等等,相信他身经百战一定经历过很多触目惊心的事情吧,那双眼睛就很适合讲故事,问那个之前受罚过的小伙子家乡日子是怎么样的,我还想导演给这个镜头是不是证明少校活腻了后面要挂掉,但最后竟然是那个年轻小伙子挂掉了,又在少校稍好的心上刻了重重的一刀,全片这个少校表达的都很优秀。
这部电影我给满分的理由还有全片所有士兵的素质都表达的很到位,不论是痞还是作战,对明星的喜爱,对战争的恐惧,对死亡的无法逃避,对敌人的果敢,对队友的信赖。
战斗机过来执行轰炸时找不到信标,飞行员说:对不起,我们找不到目标,我们要走了,要去救其他人了。
这句话的含义真的是很浓厚,飞行员知道自己背负的使命,知道战争的意义,知道生命的意义。
整部电影里炮兵的表现可谓顶级,知道自己的使命,知道自己的后果,不携带不消沉,用最好的状态为队友带去希望,装甲连队一往无前感觉也是很可以的,不知道前面有没有雷用身体试,只为了去救援队友。
电影里几个阵地之间相隔只有几百米,却不能快速支援,个人觉得这个设定还是很满分的,毕竟丛林里本来就不熟悉,还有那么多敌人,想方设法的去突围去冲锋,拿命去博生存概率,为了队友。
看的人心血沸腾,这么多年少见这么好的战争电影了。
在最后弹尽粮绝时,我相信那些士兵已经在提前体验死亡了,在反思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的意义,生来无名,死去无名,参与了战争虽然不知道什么是战争,击杀了敌人,也要被敌人击杀,此时此刻真的就是一个无名之辈。
围点打援不会吗,支援的路上埋点地雷,RPG打飞机就一发。
这是反战还是歌颂澳大利亚跟屁虫的胜利,越军就会一味的冲冲冲连手雷都没有吗,躲了树后面丢手雷,多少澳鬼子炸不死。
叨叨叨滴滴滴滴滴滴滴滴滴哒哒哒的滴滴滴滴滴滴吃的滴滴滴滴滴滴滴滴滴的,140个字才能评这凑字数都要搞半天,越军的战斗力还是可以的,都是一色的苏式装备,还整不过百把个初出茅庐的新兵
平铺直述式的战争场面还原,个体在战争中是多么微不足道,战火面前唯有战友情值得信任。
平铺直述式的战争场面还原,个体在战争中是多么微不足道,战火面前唯有战友情值得信任。
平铺直述式的战争场面还原,个体在战争中是多么微不足道,战火面前唯有战友情值得信任。
冲锋的战士才是战场的灵魂,久经沙场的将军往往最怕死。
枪是政治的工具,枪本身并无对错。
军人也是如此。
男主角是一个带头三哥,他去找上级要求调走。
因为手下这伙人都是些菜鸟啥也不会。
但是上级没有批准。
他只好继续待着。
听说有一个女歌星会来表演,大家都很高兴。
但是男主角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们一开始被炮击,他要去现场看看情况。
谁知道到了现场就发现了敌人的侦查兵。
于是男主角命令手下A去追,后来的结果就是手下A中了敌人的埋伏,手下A弹尽粮绝要求向我开炮。
男主角满足了他的要求。
但是手下B也被包围了。
手下C的电话被子弹击中损坏了失去了联系。
带头大哥要求撤退,于是带头二哥对男主角下达了这个命令。
但是男主角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因为男主角也弹尽粮绝了,所以要求直升机去送空投。
但是带头二哥不同意,幸亏主管直升机的负责人是个好心人所以男主角及时拿到了空投。
敌人实在是太多了,寡不敌众弹药很快又打光了。
此时手下B和手下C都已经联系上了合兵一处。
带头二哥命令车队去接他们回家。
带头大哥不准二哥去,二哥最后偷偷的去了。
就在男主角到了最后的生死关头,车队终于到了。
随后敌人就撤退了。
那个陪男主角聊家常的手下挂掉了。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明白高科技的可怕,有高科技的一方在战场上始终占据着主动。
没有高科技就一直打得很憋屈伤亡率也居高不下。
西方的越战片充满了对自己的夸大其词,同时也把越南士兵描写的过于愚蠢。
从1964年到1972年,澳大利亚先后派遣了15542名义务兵和26395名志愿兵在越南参战。
在越南战争中,澳大利亚的伤亡率约为九分之一,在整个战争中共有474人阵亡,4307人受伤。
1973年1月23日,随着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越南战争停火,澳大利亚也宣布撤回所有在越南的澳军,退出越南战争。
想当年咱八路军再苦再穷哪怕一炸两瓣的手榴弹每人还能配几个。
是澳大利亚兵太穷了?
哈哈,估计就是导演和手雷有仇!
学学李云龙,一顿手榴弹,炸死你丫丫的!
弱智的导演,导演应该忘了手雷这个每个士兵必备的武器了!
打的太笨,隐蔽接近一阵手雷,一定让澳洲小兵们烟消云散,这仗打的狗血啊!!!!!!!!!!
挺好看
義務兵表現了不亞於常規士兵的勇氣和戰鬥能力, 尤其是他們和對手相比既沒有地形熟悉和戰鬥經驗優勢. 下士鮑比戰後造訪越南戰地遇到當年的老對手時, 舊查理軍官幹部自己笑著親口承認他個人認為澳洲人打贏了龍潭一仗.最後一位戰死的保羅至今仍舊為老家庫拉鎮鄉親所紀念,庫拉鎮本身就有對龍潭戰役做了相關緬懷紀念的舉動:18顆樹被種植以代表每位失去性命的澳洲大兵.
棚拍感太重了,导演估计也是头一回有机会接触并导大场面战斗片吧,光想着敬礼以前看过的片子了,人物刻画也很死板
澳洲的小伙子们好样的
看惯了美军作战,感觉澳军不怎么能打,但是贵在真实吧
单看战争场面还算挺激烈的,但对于人物这一方面的刻画实属不足。要吐槽一下,为什么每救了一个人,都要立马被对面爆头一个,越南这枪法准可真会挑时机啊
看了不少战争题材的电影。这部电影给我的印象并不是很好。太平太碎,两边刻画差距太大。后来一查原来是澳大利亚自己拍的片子,所以更好的解释了这仿佛是一部澳大利亚军队的自high片。偏见,北越基本上被刻画为毫无战术,只会人海战术堵枪口的傻缺,而澳军就不一样了,以少胜多不说,人物就算吊儿郎当也可以把越军打的片甲不留,一枪一个啊神枪手。不过现代战争也已经不是在拼人海了,后方炮兵连、空军、装甲车也是很重要的。看评论,真心不理解有些人为战争洗白??
鬼怪终于上电视了
有点黑鹰坠落的味道,情绪完全被带入进去了
1966年8月18日,澳新军团三角洲连队(delta company)108名士兵击退了北越军队2000多人的轮番进攻,18名澳大利亚士兵(都是20来岁的小伙子)和245名北越士兵丧生。
1966年的越南南部,讲述在瓢泼大雨里,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108士兵与2500名越南士兵僵持。前面看的惨烈,其实就是一群没有经验的民兵二流子,看着乱糟糟的。后面打起来才知道战争的残酷。小队被围攻,一个个死去。差点以为团灭了。后面增援2次还有弹药救援,最后坦克军及时赶到。。还不错。
看过前些年那部纪录片,再看这部电影,感觉拍的很不错,基本还原了战斗。
美国狗腿子他爹打谁他就打谁
弹尽粮绝摸出匕首准备拼命这段让人出戏,看笑了,这场表演有点弱,烘托不到位所致。 6.5/5290 短评1583 【IMdb6.8/1.4万 预算2400万澳元,全球票房209万美元】
所以迫击炮以及大口径炮弹只会把人掀翻吗?。。。
剧情紧凑但情感松散,军纪不严
不错,澳军训练有素
真是特别野蛮、傲慢、奴性——说是献给牺牲的所有人,但每一帧都在献给自己人。把代理人战争的侵略性完全架空,零星表现些苍白无力的“人性”,骨子里还是觉得不管是否正当,以少胜多才是最牛逼的。技术再好有什么用?恶心
为啥看电影 心里默念 把这帮澳大利亚和美国的都给突突死
完全老套的剧情,。只有m113集群出动的戏拍的比较气派。其余完全是刻板印象,越南人好像蝗虫一样当人肉背景板,废物上司,英勇牺牲的兄弟,拜托,2020了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