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乡民谣

Inside Llewyn Davis,知音梦里行(港),关于勒维恩·戴维斯,醉乡蓝调

主演:奥斯卡·伊萨克,凯瑞·穆里根,约翰·古德曼,加内特·赫德兰,F·默里·亚伯拉罕,贾斯汀·汀布莱克,斯塔克·桑德斯,亚当·德赖弗,伊桑·菲利普斯,罗宾·巴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13

《醉乡民谣》剧照

醉乡民谣 剧照 NO.1醉乡民谣 剧照 NO.2醉乡民谣 剧照 NO.3醉乡民谣 剧照 NO.4醉乡民谣 剧照 NO.5醉乡民谣 剧照 NO.6醉乡民谣 剧照 NO.13醉乡民谣 剧照 NO.14醉乡民谣 剧照 NO.15醉乡民谣 剧照 NO.16醉乡民谣 剧照 NO.17醉乡民谣 剧照 NO.18醉乡民谣 剧照 NO.19醉乡民谣 剧照 NO.20

《醉乡民谣》剧情介绍

醉乡民谣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六十年代的美国,勒维恩(奥斯卡·伊萨克 Oscar Isaac 饰)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民谣歌手,生活困顿的他无家可归亦没有固定的工作,每晚得靠朋友们的救济才得以寻得安身之处。可是,尽管陷入了窘境,但固执的勒维恩却不愿意了顺应大众的喜好而做出无奈的改变,也正因为此,他和交往多年的好友简(凯瑞·穆丽根 Carey Mulligan 饰)和吉姆(贾斯汀·丁伯莱克 Justin Timberlake 饰)之间的关系也跌落到了冰点,更让勒维恩感到烦心的是,简的腹中竟然怀上了自己的孩子。 之后,勒维恩前往芝加哥企图找到一份工作,却在面试之后惨遭拒绝,之后,一无所获的他回到了格林尼治村,继续回到曾经兼职的小酒馆打工。熟悉的场景,熟悉的音乐,熟悉的氛围,勒维恩经历了许多,却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迷途之人一双绣花鞋杰克·莱恩第四季卢卡的世界超能追爱记苍穹浩瀚第五季我们的纯真年代诅咒项链安息日埃博拉前线森林深处大明王朝1566爱欲焚身家有嫂娘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黑霉寄信人、是谁?我的二分之一男友唯一生路梦魇美国之旅2福尔摩斯先生至暗米里亚姆寻找前世之旅2邓子恢怪物:杰夫瑞·达莫的故事第一季棋子少女的世界身份巴斯金

《醉乡民谣》长篇影评

 1 ) 醉乡民谣

用“值得玩味”来形容科恩兄弟的电影再合适不过 本片就像一枚嚼了很久还是会继续嚼下去的口香糖一般 很有味道 表现梦想最好的方式就是表现现实 科恩兄弟完美诠释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的精神状态 他的歌声与本片的画面调调完美的合在一起 叩击着你的耳朵与心灵 本片的摄影太棒了人物光 清晨光 酒吧布光满分 对于猫的表现也是心头之爱 果然看好电影还是要等好导演出手.Five Hundred Mils一响起就陶醉了,也会因这首歌让我记住这部电影,很久。

里面每段音乐都那么美,然后却伴随着无处不在的沮丧,如果生活不那么如意,我们还有浅吟低唱的美妙音乐。

 2 ) 《醉乡民谣》主题曲的故事|Fare Thee Song

电影《醉乡民谣》(Inside Llewyn Davis)中,有这样一首歌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在电影开始的时候,主角 Llewyn Davis 播放了一张他和已故同伴 Mike Tinkin 合作的唱片,里面响起了两把吉他、曼陀林和小提琴伴奏的这首歌。

第二次,是在主角的资助人、一个教授家的晚餐上,Llewyn Davis 又唱起了这首歌。

教授的妻子刚和了两句 Mike 的声部,触到主角的爆点,使得这场聚会不欢而散。

第三次,是电影结尾主角在 Gaslight 酒吧的告别演出上:

他这样解释了什么是民谣:“如果一首歌既不够新潮,也永远不会过时,它就是一首民谣。

”然后自己弹吉他自己演唱的,就是我们在广播开头听到的这首《永别之歌》(Fare Thee Song),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首起码108岁、历久弥新的民谣。

1909年,为美国国会图书馆搜集民间音乐的民族音乐学者 John Lomax(记住这位美国的王洛宾,当然他的成就要高很多很多~ 他是“美国民谣”起源的核心人物,以后我们单独讲他)来到休斯顿一个河边的筑提工地,在劳工的窝棚中,找到了一位名叫 Dink 的黑人女性。

Dink 喝完他给的杜松子酒,开始一边洗衣服一边唱歌。

Lomax 录下了这首歌,并称之为《丁克之歌》(Dink's Song,意为丁克唱的歌)。

1934年,这首歌被发表在 Lomax 父子出版的《美国民谣歌曲集》(American Ballads and Folk Songs)中。

如果我有像诺拉的鸽子一样的翅膀我要飞过那条河去向我爱的那个人再见了 亲爱的 再见了那是一个清晨下着细雨在我心脏周围隐隐作痛再见了 亲爱的 再见了想要一个高高大大的男人他移动身体就像一门大炮再见了 亲爱的 再见了在一个不会太远的早上你叫我的名字我就离去再见了 亲爱的 再见了由于每句歌词的结尾都 Fare thee well, O Honey, fare thee well,所以这首歌也被称为《告别之歌》或是《永别之歌》。

可惜的是,Lomax 最初的录音没有保存下来。

我们能听到的最早录音,是1942年由 Josh White 伴奏、Libby Holman 演唱的,这个版本更多沾染了那个时代的爵士风味:https://v.qq.com/x/page/t13247ofrcu.html到了五六十年代,美国民谣复兴。

“民谣之父”Pete Seeger 经常演唱这首歌。

虽说由一个弹着班卓琴的白人来唱也“正宗”不到哪去,但在留下的录音中,这个1957年的现场版很有意思,Pete Seeger 把 Lomax 录音的故事完完整整讲了一遍:https://v.qq.com/x/page/o13240syym5.html其他民谣复兴运动的主将如 Bob Dylan、Joan Baez、Odetta 和 Ramblin' Jack Elliott 也都唱过这首歌,我们分别剪了一句到音频中。

如果听得凌乱,可以去文末“阅读原文”的网易云中收听完整歌曲。

这是 Dave Van Ronk(电影主角的原型)的“感冒版”:https://v.qq.com/x/page/i1324yx1sam.html就是在这张专辑的唱片封套的说明文字(Liner notes)里,他说了这番话:“Probably the best piece of singing as such I've ever done on record. I had a nasty flu when we cut this one, and my voice had gone pre-laryngitic. This had the effect of opening up an octave valve I didn't even know I had. The next day I couldn't talk, let alone sing.”在 Dink 演唱的原版歌词中,还有和“围裙”(Apron)相关的三段:我把围裙穿得低你就来到我门前再见了 亲爱的 再见了我把围裙穿得高你却不过我的门再见了 亲爱的 再见了围裙穿到下巴上路过我的门你也不会进再见了 亲爱的 再见了由“围裙穿得低”到“围裙穿得高”,就是怀孕到意思;而“围裙穿到下巴上”(Now my apron is up to my chin)可能是指用围裙擦眼泪。

在另一首年代同样久远的民谣《粗心的爱》(Careless Love)中,也有类似的歌词:Once I wore my apron lowI couldn't scarcely keep you from my doorNow my apron strings don't pinYou pass my door and don't come in所以,《丁克之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她爱上一个高大的男人,并怀了他的孩子。

但男人不愿意对孩子负责,冷落她、对她视而不见。

她为此哭泣,后悔当初没听妈妈的话。

但她还是爱着这个男人,不忍和他分别,一遍一遍和他说“再见了,亲爱的,再见了”。

而在《醉乡民谣》中,为了配合电影内容,Oscar Isaac 和 Marcus Mumford 合唱的版本(就是电影中第一次出现、收在 IF WE HAD WINGS 唱片中的那首)则使用了另外两段歌词:Bloody river was muddy and wild血腥之河泥泞又狂野Can't give a bloody for my unborn child不能让我没出生的孩子遭殃Fare thee well, my honey, fare thee well再见,我的爱人,再见Sure as a bird flying high above就像鸟儿一定会在天上高飞Life ain't worth living without the one you love如果没有爱的人生命不值得活Fare thee well, my honey, fare thee well再见,我的爱人,再见我想说的是,这就是民谣的歌词。

它可以根据场景即兴增减,可以改变人称方便演唱。

和 Dink 一样,每个演绎者都有他/她当下的版本。

比如接下来 Jeff Buckley 的这个摇滚现场版,电吉他即兴的加入使歌曲长达11分钟。

我们能听出他对歌曲的理解——加入愤怒和嘲弄后的演绎:http://music.163.com/#/song?id=18604726

这首 Dink 唱的歌,1909年录制、1934年出版、经过爵士年代的演绎、经过民谣运动的复兴、经过摇滚巨星的演绎,经过108年一直流传到现在,我们还能感受到那个在河边洗衣服唱歌、悲叹爱人不在的黑人女性的心情。

所以我们说它是一首“历久弥新”的民谣。

来自“美国民谣”《什么样的歌才是一首民谣?

|Fare Thee Song (Dink's Song)》我们是一个广播节目!

在这里可以听到女主播的BB:网页云音乐:美国民谣 http://music.163.com/#/dj?id=909100121微信公众号:美国民谣(talkingfolks) https://mp.weixin.qq.com/s/AgPkAQ-ghf9lqri8suu-xw

 3 ) 你不曾想过梦想是如此艰难

科恩兄弟的新作《醉乡民谣》,主角又是关于死在生活里的人,这样的角色在科恩的电影里层出不穷,在满足科恩的常规元素”地域美学“”存在主义命题“”边缘人视角“外,又能玩出怎样的新意呢。

首先,依附于民谣这个话题,和人物的关系紧紧关联起来,在电影里,100多分钟的时长塞进了戴维斯的3天多的生活时间,在此之中不仅有许多琐碎的事件,还有许多动听的民谣,大部分来自戴维斯的歌唱,用他的话来说”我是个靠嘴吃饭的家伙“而这些民谣分布在电影的各个角落里,对仗着戴维斯的生活现状,找不到唱歌的地方,穷困潦倒,合伙搭档跳楼,和父亲的关系紧张,以及最后的告别歌曲,实际上,歌曲对应的观众是从”见观众“”见家人“”见自己“而循环渐进的,歌曲有了指向,但戴维斯的生活还是困在了一个圈子里,日复一日的。

在前半段进项困境的描述之时,科恩兄弟总用着非常狭窄的构图把戴维斯框在楼梯总,窗户总,和门前,这不仅在于展现了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志狭小,同时还预示着戴维斯将无处可去,他不够坚强至摧毁墙壁,打消隔阂,他也没有具有才华至把所有观众都能打动,的确,戴维斯是非常卓越的歌手,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用效果说话,正如老板所言”我在你的歌曲里听不到任何钱途“,所以能预见的是,戴维斯的生活仍将继续下去,或称为海员,或继续混迹于酒吧,说到底都是苟且偷生,仗着梦想叫嚣着的话语总会被人耻笑成不切实际,而且戴维斯却是如此的懦弱。

所以,电影展示了他三天的生活,其实已经把有关戴维斯的一切告诉给了观众,没有再次重复的必要,重复一次是感动,重复两次是麻木,重复三次是无聊。

这同时也可以被称之为用声音诉说的电影,我相信歌词什么的都是精选的,它残酷,但又带有一丝温柔,自然音效也成为了切割画面的逗号,基本上都以一个昭示环境的重音效来进行文本逗号的替代,具体上说就是在地铁的嘈杂,车门房门的闭合上,昭示着戴维斯的介入和离开,言外之意就是你不属于这里,契合着戴维斯抵触的心态,同时,特例在于往返芝加哥的减速路障上,并不仅仅昭示着去而复返,还表达了戴维斯颗粒无收的现状,傍晚夕阳和深夜大雪的天气也描述了戴维斯的心情,希望和绝望。

实际上,这画面的景别运用上,电影开头和结尾两段相同的酒吧表演已经预示着故事的循环,但是他们有细微差别,在开头的剪辑上,基本是按照”特写“”中景“”特写“这样的顺序,进行组合;而结尾确是”中景“”特写“”中景“这样的顺序来进行组合,相同的在于结尾都是一个观众的主观视线,当然,观众是隐匿于黑暗之中的,这样细微的差别让人感觉开头和结尾及其的相似但却有种细微的差别,又说不上来,这不再是这样的动机:你去了解某个故事,然后再回头过来看这样的事件,会有不同的感想。

事实上,他们的确是有差别的,叙事是循环的,但细节却不是,这意味着也许戴维斯的生活是一个死循环,但对于戴维斯来说,他总能在这样反复的过程中学到些什么,并懂得了些什么,不会再让尤利西斯跑出来,也许不会再次浮于其表,不会暴躁对人,也许会让观众读懂”戴维斯的心“,那些细微的改变都能让人看到希望,要不然,怎么会被称之为科恩兄弟最温柔的电影呢。

毕竟,在电影结尾的两首歌曲,戴维斯唱给的不是观众,是给”自己“。

有人说尤利西斯就是戴维斯,困在一个困境里总是逃不出去,但猫已然找到了回家的路,那THE GASLIGHT COFFEE又是戴维斯真正的家么,我看未必,戴维斯那广阔的心是装不下狭小的咖啡店的,他总要明白,养家糊口并不丢脸,野心勃勃的去,灰头灰脸的回来才是他的真实现状,而被”拐卖“后一心想回家的尤利西斯,才不是什么戴维斯呢,尤利西斯和戴维斯,可不成为互文关系,而是对比关系。

 4 ) 《醉乡民谣》:没有一种痛苦是美丽的。

我从影院回来,坐在沙发上脱靴子,又是大雪。

我学艺术史的室友突然问了一句:“你说我如果下学期不学意大利语了会不会很无聊啊?

”我想了想她上学期背单词练发音时要死要活的表情,说:“大概不会吧。

”她说:“啊,人们总是在刚刚离开自虐的那段时间特别孤独。

”《醉乡民谣》(Inside Llewyn Davis),简单看来,就是讲的一个民谣歌手(folk song singer)自虐的故事。

其实严格意义来说,也并不是自虐,只能是主角Llewyn Davis的原型Dave Van Ronk生的早了一些,当他穷困潦倒的时候正比民谣的黄金时代早了那么十年。

影片非常巧妙而讽刺的通过几乎完全真实的民谣歌手Dave Van Ronk的故事告诉观众:一个有才华的loser(失败者)也是都是loser。

主角在小酒馆里的演唱并不能让听众欲罢不能;他连家都没有,提着吉他到处借睡沙发;他睡大了朋友的女朋友的肚子,为了流产费甚至去做自己很不屑的和声;他永远不被当艺术家对待,被请吃一顿饭还要“献唱”一首;他千里迢迢的搭便车去芝加哥面试,只唱完一首歌便被否定了:“你肯定不是新手,不过你就是……不够好”。

这就是两个导演科恩兄弟的高明之处,其实如果换成任何其他的好莱坞导演,那么不能免俗的最后总会有一种黄金年代前夕梦想被无情的黑暗现实践踏的无奈,可是从头到尾的黑色幽默和粗口,最主要的是导演对其他小角色的选择,让人看完之后除了唏嘘,还有一种坦然:如果路就是这样走的,你还有选择么?

《醉乡民谣》观影全程就像是真的坐在了小酒馆里顶着昏暗的灯光喝一杯加冰的纯威士忌,几乎整首的Hang me, Oh hang me演绎很考验演员的功力。

即使是完全可以在三脚架上完成的对话筒的特写依旧由手持摄像机完成,很古朴笨拙的可爱,也是享受。

影片一开头的歌词就已经戳中泪点:Hang me, Oh hang me, I’ll be dead and gone. (绞死我,绞死我吧,我会死去,我会离去。

)那只来去自由,经常逃跑的棕色小花猫,眼睛瞪的圆溜溜的,那个总是穿着美国士兵制服的对音乐纯粹对朋友简单热情的小歌手,那个总是叼着烟的最后不了了之的被交警抓走的前朋克歌手现司机,那个不计前嫌总是给Llewyn Davis留沙发,却逼着他在席间像廉价艺人一样献唱的教授……科恩兄弟其实娓娓道来一个无关梦想,关乎生活的故事,细细雕刻出来的确实一个年代。

最后的小酒馆里接替Llewyn Davis上台的正是鲍勃迪伦(Bob Dylan),美国数一数二知名的民谣歌手。

可是Lleywn Davis从小酒馆后门出来的时候还是被打了。

跟影片一开头他被打做呼应,似乎整个故事是个插叙,但科恩兄弟向来喜欢藏深意,也许这也预示着一个轮回——就像之前说的,有才华的loser,也是个loser——多么讽刺。

Llewyn是一个威尔士名字,这是他在搭车去芝加哥的时候在车上跟那个肥佬说的,那个只有在自己的朋克司机开车的时候才会戴着墨镜和帽子睡的像死过去一样,在Llewyn开车的时候却精神矍铄的跟他说话,似乎也是一种奇异的惜命的行为。

他知道了Llewyn的身份之后用手杖戳了戳他的吉他:“A folk song singer with a cat. What are you? A queer? (一个带着一只猫的民谣歌手,你干嘛的?

同性恋么?

)”Llewyn在大雪的芝加哥蜷缩着身子走在雪地里,鞋袜尽湿,被唱片经纪人干脆简单的拒绝了之后走在寒风中,他所有的家当只有一把吉他和一个包,他还要想法子回纽约去。

其实唱片经纪人还是某种程度上肯定了他的,经纪人坐下听他唱完了一首歌,说他只是不够好,也提出了可以跟其他人组乐队(其实还是做和声)的建议,但Llewyn拒绝了。

他坐在一家小饭馆里喝一杯咖啡喝到被人赶出来,睡在中央车站里被警察赶出来,芝加哥即使是艺术之都,可是哪里是属于他的地方?

如果很难想象那样的芝加哥的话,笔者摘了一段白先勇写在《寂寞的十七岁》封面上的话:“年底耶诞节,学校宿舍关门,我到芝加哥去过耶诞,一个人住在密西根湖边一家小旅馆里。

有一天黄昏,我走到湖边,天上飘着雪,上下苍茫,湖上一片浩瀚,沿岸摩天大楼万家灯火,四周响着耶诞福音,到处都是残年急景。

”Llewyn搭别人的车连夜开回新泽西的时候不小心在路上撞到了一只小猫,车上放着轻柔仙气的女声,他下车去检视,那女声从剧情声(diegetic sound)就这样自然的过度到了非剧情声(non-diegetic sound),小猫一瘸一拐的隐入下雪的森林里,皎洁的月光,被撞了一下居然还没有醒的车主,凛冽的天气,让这一切都好像是做梦,那只一瘸一拐的小猫就像是Llewyn:没有死,就只能继续走下去了。

有好多“成功人士”在后来被采访的时候都会被问到一个极其没水平的问题:你觉得那个时候的苦难对你来说是不是一种财富?

没有一种痛苦是美丽的,所有痛苦的根源都是丑恶扭曲的。

我们没有必要坐在成功之后的台阶上去缅怀那些穷困潦倒而不得志的日子,世界上的每个人年轻时都经历过这样的日子,有的穷途末路,有的甚至想要了断了自我,能真正从自己苦难的过往中坚毅的成长出来的人也还是万分之一的。

这也许是一种消极厌世的观念,可是毕竟如果每件事都像好莱坞描写的那样Llewyn跑去芝加哥之后就应该一曲成名,不仅一雪前耻生活富足,还提前开启了一个时代。

可是生活就是生活,如果这就是生活,你还是要走下去。

不过,如果没有经历过被痛打,被瞧不起,被不理解的生活,你还有这个自信坐下来谈论音乐这种灵魂一样的东西么?

民谣音乐的特点就是抒情,忧伤,令人思乡,《醉乡民谣》这部电影可以说是用胶片干干净净,没有一丝矫情的把民谣音乐从视觉上带给了观众。

 5 ) 。。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追求一件事:真实,真实,还是他妈的真实。

我讨厌包含励志、鸡汤、自拍,以及我很幸福、我很努力、我很伤心的社交发布。

这些形式或内容肤浅与否尚在其次,虚伪是我最不能容忍的东西。

鸡汤和励志其实是一样东西,那就是自我感动。

感动并不是件坏事,相反,感动很好,这说明你对生活还有锐度和敏感。

但虚假的感动简直就是把最肮脏的东西放到最美好上,类似尹志平玷污小龙女。

虚假之处在于,他根本不信这个。

昨天不就是说要爱生活吗,怎么今天还在bibibi?

昨天不是说要发粪涂强、专注么,你现在又刷朋友圈是怎么回事?

以及最重要的,工作、思考都是一场很孤独的修行,为什么又要用手机昭告天下。

自拍明明是想让其他人了解自己的状态,却要做成完全偏离真实的样子。

这也是我对摄影师这一职业的一大疑惑所在:究竟你们的工作是为了展现真实,还是为了美感?

如果是为了真实,为什么要P照片,包括风景、人像。

有次跑发布会,明星走红毯,一帮其貌不扬的女粉丝对着林更新、韩庚尖叫。

林更新们似乎代表了他们的一个梦:大眼睛,尖下巴,不近视,没有痘印,没有缺陷。

然后时尚圈、电影界、摄影师继续为她们造梦。

这就好比贴膜男孩微博下的评论,什么不要打扰他们学习。

阿姨你是XX吗?

真正学习的人会这样精心编织微博一图一文、每天化妆上学、拍自己的作业发的吗?

最后,回到这部电影,这是一部真实的电影,所以我很爱他。

梦想不被看好,落魄而不得意,然后不热血的努力,然后失败,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打死也不励志因为那是假的。

妈的不抛头露面就不参演,有才华的音乐人是个不负责任的懦夫混蛋。

想去当船员结果证弄丢了,人生一条一条死胡同。

没有峰回路转,猫怎么回来的也不知道,为什么教授家里总是有一对客人,他和酒吧老板怎么重归于好的。

没有因果,没有意义,只是发生下去。

无法解释,无法预测,只能描述下来。

还有过去的搭档迈克,为什么跳桥?

为什么那么怀念他?

又怎么结识的这么多朋友,电影给了我地图的一个碎角,我视如珍宝。

在国内好导演的标准只是讲个好故事时,国外已经有科恩这样的电影界的卡尔·波普尔(《严肃的人》也是很好的一部体现科恩哲学观的电影)。

前者面红耳赤、费尽气力,用特效、3D、小鲜肉、大馒头,给你讲个波澜壮阔,讲个惊心动魄,讲个后无来者;后者,若无其事,用平凡的场景,平庸的心态,真实的人,给你讲个举重若轻,讲个娓娓道来,讲个真实到感同身受。

 6 ) loser

第一次看醉乡民谣是在14年大学毕业刚入职时,第二次看是辞职一年多的今天躲在出租屋里看的。

用一年的时间准备,转行,但还是在摄影求职时屡屡受挫。

看过的很多不错电影,觉得真是一个个好故事;但第一次在醉乡民谣里看到自己,一样的邋遢沮丧;被无法摆脱的厄运笼罩;为了维护心里那仅剩的一点点骄傲与人声嘶力竭;又在不合时宜的时候掩藏不住自己的自卑;一年来的内心独白不加掩饰的映在屏幕上,像做了一场外科手术,躲都来不及躲。

可能所有的loser的命运都相同。

作为一个成年人,生活搅得一团糟,真是让人绝望。

最抓人的还是你不知道这个局是自己搅成这样的,还是命运。

但我一般会认为是我自己不够努力或是性格使然,这么一想会让我不那么绝望或是更绝望。

年前一直没有找到心仪的工作,开始想要转会本行;对自己的失望再次加重,我想 Davis 对姐姐说的“我有点羡慕爸爸”,不完全是讽刺,是真的羡慕。

羡慕能对人生适当妥协的人,能安于本分的人,也是确实厌倦了自己的这些抵抗和挣扎。

我也羡慕很多朋友,恰当的工作,恰当的生活,恰当的妥协和恰当的享受。

就像Davis看到早上回部队的小伙Troy也会从不屑到有那么点羡慕吧。

有时候妥协至少过的不错,和自己死磕,如果找到了通道,那自然好,如果没有找到,就像Davis不断更换的沙发一样,在这个社会似乎没有位置,不断的打磨或者磨损内心期待。

只是我们都是不知道怎么去教会自己妥协和接受。

有时候鸡汤说的坚持其实在现实中只是硬撑和死磕。

去芝加哥找音乐人,弹完一首对方不满意的歌,再也挤不出说辞,还是不合时宜的自卑。

或者也可以说是在保护自己珍视的东西,Davis不断的说这是我谋生的东西,我想他最不想的就是用吉他谋生吧,至少在他尝试之后。

但只是你踏上征途,就很难回头了,比如说水手证会丢,比如说抵抗的对象由外界变成了自己。

抵抗外界终究容易不少,抵抗自己一旦开始便是持久战。

就像Davis在水手工作安排处说的:“还是回到了原处,不过也是新的开始”,有时候结果是妥协,但经历过总会留点什么种子,至少我们这样希望。

对标准化和商业化的排斥,成为loser的命运太正常了。

也许摆脱这些命运只有大环境的改变,也是电影最后bob dylan登台唱Farewell的影射。

那到底是做一个显性loser还是隐形loser,也许其实就脱离不了loser的命运,毕竟一出生就带着共有的局限性——死亡,但救赎自己的方法可能只有安然接受当下的所有,选择怎样的人生倒成了不那么大的问题。

不过我还是由衷的敬佩Davis这样的人,抛弃所以的避风港太需要勇气。

朋友闲聊:晚上回到家看到室友们坐在客厅的鱼缸前讨论着神仙到底吃不吃饭的问题?无聊透顶了。

我反倒非常羡慕,似乎能看到他们坐在粉蓝色的空间中,四周白墙,光线的温度和亮度都刚刚好,他们一人拿一只纸盒套住自己,摇晃着身体尽情享受蓝色的日光浴。

听到这个时我正走在没有路灯的楼梯间,四周黑暗袭来,我蜷缩起来抱住自己躲避的电波冲撞,不过这么黑暗再宽广也是囚笼,还是自建的,倒不如买来的纸盒套住自己再按个明晃晃的大灯泡来的温暖痛快。

看到豆瓣上很多人不喜欢这部电影,不过电影还是谈不上所谓的“文艺的装逼”,民谣也常常被人无解为一种装的手段,可能悲伤自卑这种情绪太痛苦也太高级,人类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是排斥和掩饰它的,有时候严重到从不理解到极端误解。

不眨眼的看到最后,像是抓住了一颗救命稻草,希望Davis能给我点答案,最终还是开放式的结局。

也对,这种追逐本来就是没有答案的。

或者世界上能说出答案的事情并不多,并且大部分都集中都了念书那十来年的试卷上,以至于我们习惯于有答案的生活。

 7 ) 恰如生活

就像片名一样,《醉乡民谣》乍看之下平淡如水,但细细品味后,韵味悠长之余也颇惹人遐想。

尽管剧情松散,且几乎无甚起伏,但由于丰富的细节和动人的音乐穿插其中,一个多小时看下来,丝毫不会令人感觉疲倦。

影片的另一处亮点是它的结构之美,结尾部分的一连串闪回既是故事首尾相连的象征,也可以看做剧情的一个新的开始,这种类似莫比乌斯环的结构安排,反过来,又凸显了影片关于生活的解读,称得上匠心独运。

《醉乡民谣》的剧情无甚复杂,“这是一个关于一位流浪歌手的故事”一句话就足以概括。

通常而言,这样一个故事,怎么文艺怎么拍似乎是最稳妥也最能彰显导演个人色彩的方法,即使效果虚浮空洞也无伤大雅。

《醉乡民谣》也不例外,这部影片从内到外都散发着某种独特的气质,忧郁的冷色调画面,平和而不失灵动的剪辑风格,精心选取的配乐,演员们也是个个有一把好嗓子。

加之影片中的所有角色从妆容到衣着,都带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独有的、复古的韵味。

一整套下来实在文艺的不行。

更难能可贵的是,《醉乡民谣》成功实现了浪漫情怀和现实色彩的奇妙融合,不同于某些三流文艺片,它摆脱了虽有关于生活,却基于空中楼阁式现实的窠臼。

从男主人公,落魄歌手卢恩平凡无奇的生活经历里,那些同样曾经或仍然正身处于低谷的人们都能够各自找到共鸣。

影片阐释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即生活并不像电影、小说那样充满戏剧性,被诸多巧合、冲突串联成一个个传奇片段,而是由许许多多平凡的碎片构成。

导演甚至有意抹消了那些烂俗的情节转折,数次,当观众以为主人公就要“立旗”的时候,剧情都被拉回到一个平稳的轨道上,继续朝着平淡的方向发展:当卢恩决定孤身跋涉时,他并没有带上那只就像他的影子似的猫;千里迢迢的拜访之后,也没有被制作公司签下;回程的路上,本以为他要去看望未曾谋面的儿子和旧日情人,然而他没有拐入分岔口......主人公是一个流浪的民谣歌手,他依民谣为生,而民谣又恰如生活,没有摇滚撕心裂肺的呐喊,没有爵士华丽花哨的技巧,一首简简单单的歌下来,那些深埋在心底的情绪拉扯着,但也只是隐隐作痛而已,搭档麦克的死深深纠缠着卢恩,但影片始终没有说明麦克究竟因何而死,就像对生活厌倦的大有人在,但是没有人真的说放下就能放下一样,所谓“说走就走”的旅行,也只是像那次前往芝加哥的突然拜访,纯属心血来潮而已,回到格林威治的卢恩依然是那个落魄歌手,为了糊口不得不四处奔波、寄人篱下。

一觉醒来,又是极其相似的一天,生活就在这样的反反复复中越来越形象鲜明。

关于这个故事的解读可以有很多种,但是对于生活,好像怎样解读都不是那么恰如其分。

在《醉乡民谣》里,音乐既是主题,也是贯穿始终的线索,那一首首从指间的琴弦到喉头嘴边流淌的歌谣,并无愤世嫉俗的控诉,有的只是淡淡的哀愁。

它用一种婉转的方式呈现生活的本真面貌,比起那些暴虐酷烈的撕扯咒骂,少了一些绝望,多了一分迷蒙的美感,对普通人而言,这或许更接近真实的生活。

 8 ) 写一首动人心弦的歌越来越难。

看《醉乡民谣》(鲁温达维斯的内心世界)前,我问机器人这电影是否适合十五岁以下孩子观看。

给出的答案是不适合。

除了粗口,混乱的男女关系外,还有个原因非常神奇:It explores adult struggles like financial hardship, depression, and artistic failure. 简单翻译就是它呈现了成年穷逼艺术家的各种挣扎,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调子太灰。

调子太灰色,展示了艺术家的贫穷这个我不必多虑了,我二女儿已经通过研究梵高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我不要做艺术家。

艺术家太穷了。

我说,梵高幸运,有兄弟的支持。

你姐姐可能不会支持你。

我知道很多人从未思考过艺术和生存的关系,也有很多人曾经走到这个岔路口,曾经挣扎过,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艺术 或者 生活。

艺术是条孤独寂寞的路,无论成功与否,都是寂寞的,而生活是热烈的,无论贫穷或富有,它都是丰富的,热烈的,充满了各种艺术未曾触及的东西。

生活在艺术世界一生的人是幸福的,我相信梵高是幸福的,他被很好的保护,以发展他伟大的无尽的艺术世界,以及,他偏执的人格,人情物理的茫然无知。

这几乎是排斥的不可兼得的。

我们的主角鲁温达维斯就是这样,他是个生活在自己艺术世界的人,所以他的艺术--民谣创作--更好,是煤气灯咖啡馆的明灯。

他尝试过做海员,最后发现民谣是自己毕生追求的东西,就撂下不干了--像毛姆笔下的斯特克兰一样为艺术放弃了一切。

不惜到处借宿,靠表演的微薄收入惨淡维生。

可惜时乖命蹇,他本来发展的不错,组了乐队,出了唱片,似乎一切都在走向正规,但他搭档自杀了。

他只好单飞。

他瞧不起煤气灯咖啡馆那些总在唱着过去的歌谣的表演者,他想去大厂试试运气,去大厂前非常偶然的拿到一个机会,录了一首歌。

中国有句话叫人要倒霉,喝口凉水都塞牙,这种境况,奥威尔在《巴黎伦敦落魄记》里详细的描述过,大意就是当你越没钱你的麻烦越多,你的思维方式会因为贫穷而改变,更加捉襟见肘。

总之,他拿到这首歌的定金,准备去大厂碰运气时,前女友Jean说怀孕了,要去流产,需要钱,他甚至不确定孩子是不是他的,这位前女友Jean接待了好多流浪歌手,她有一间小小的阁楼,一扇朝北的窗。

鲁温也懒得去争论,他跑去把录制这首歌剩余的钱也拿了,放弃了署名版权(后来这首歌红了,属于《遇见》那种,完全可以养活一个歌手的大金曲)。

钱给了Jean,他搭便车去芝加哥,当着格罗斯曼的面唱了首自己的得意之作,格罗斯曼一阵见血的说:你这歌儿,听着就不赚钱,才华,你是有的。

钱是赚不到的。

要不你跟着我这儿的乐队唱个和声吧,他拒绝了,又搭便车回到了纽约,真正的名士,雪夜访戴,乘兴而来,兴尽(败兴)而返。

因为喝口凉水都塞牙的时运不济,他打算重操旧业去当海员,结果发现没交费海员证失效了,他补上了费用,回去拿证时发现证被他姐扔了。

被悲剧笼罩的鲁温达维斯,瞧不上煤气灯咖啡馆的鲁温达维斯,对音乐,对民谣彻底心灰意冷的那夜,正是民歌复兴运动的破晓时分,年轻的鲍勃迪伦登上煤气灯咖啡馆的舞台,操着他独有的公鸭嗓唱起了《farewell》。

鲁温达维斯的确是比较倒霉,命运总在和他捉迷藏,现实生活中本片的原型戴夫范荣克还是坚持到了民歌复兴的日子。

甚至即便真如鲁温达维斯这样错过所有赚钱的时机,我也不会为他感到悲哀,毕竟,比起赚钱,写一首撩动人的心弦的歌难多了。

他做到了。

在这个机器人横行的时代,我还在努力的弹吉他唱歌就是因为我明白和音乐相比,机器人弹唱的再好都是浮云。

我挺喜欢片头和尾都唱的那首《绞死我吧》,这首歌写的情真意切,出神入化,他唱的也非常投入,我对鲁温达维斯唯一的怨念是,司机被抓走后,他竟然在冰天雪地里把那只猫留在高速上的车里就走掉了,这么狠心,活该你倒霉。

 9 ) 就这样撒落一地

醉乡民谣,在三月份开始去扫今年的奥斯卡颁奖季热门电影的时候,这部电影和《她》一样,光是名字就吸引住了我。

虽然说实际的英文名字 Inside Llewyn Davis,走近路易恩戴维斯普普通通。

我不大清楚我们对外国电影的中文译名是怎么采用的,但根据我的经验是好电影未必有好名字,有好名字的电影往往是好电影。

剧情片中,我向来非常喜欢以人物对白为核心,小人物小故事的电影。

像伍迪艾伦电影中的主人公神经质般絮絮叨叨,爱在三部曲这种几乎全是对白的小故事片子,或者是王家卫那种完全贴近小人物的个人情怀的片子,个体在这样的世界里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不是成为超级英雄的那种关注,而是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人”的关注。

从醉乡民谣的内容梗概里,我感觉应该是这种类型的片子。

片子讲的故事很简单,六十年代纽约格林威治村,民谣黄金时代的重要兴源地,主人公勒维恩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民谣歌手,坚持追求自己的音乐梦,生活困顿四处依靠朋友的救济才得以勉强果腹,寄宿,流浪,卖唱,寻找着生活的出路,最后又重归原点。

在看片的过程中,我始终有一种心理在隐隐作祟,就是对某种结果的期望,期望到了后来主人公出人头地,上演一出丑小鸭复仇记之类的牛逼哄哄扬眉吐气的戏,就像武侠小说一样,主人公人微言轻不受武林高手待见最后扮猪吃老虎的戏码最是令人爽快。

看的时候并没有察觉到自己居然有那么迫切的期望,直到片尾才发现,导演根本没有给出答案,或者说,没有给出你想要的答案,然后我整个人就像走路踩空了一样失落落地傻掉。

转眼一想,才发现了这种期望。

而对于这种期望的反思,正恰恰符合了此电影的主题,不得不令人击节赞叹。

甚是嘲讽,一些人往往对嘲讽,贬低成功学和主流价值观,赞美那种所谓“追求自我和独立精神的品质”的话信手拈来,什么“这个电影表达了导演对当代美国主流价值观的讽刺,对于黄金时代艺术家们追求艺术,坚持追求独立精神的品质的赞美”云云轻浮之语,同时又做着自己的发财梦,成功梦。

不得志者未必都是值得敬重的人,因为更多的人虽同样是因为得不到主流价值的肯定和认同,也批判也讽刺也反抗,但实际仍旧是使用他们所批判和嘲讽的主流价值的逻辑,他们的目的只是使自己得到肯定而已。

即是以高尚之名,行苟且之事。

电影最出彩的地方可以说是前后呼应的对比,电影开始,男主在酒吧演唱完后出门被揍,淡出,进入回忆,典型的倒叙手法开头,很多外国电影都会用这样的开头。

到了故事结尾,到了回忆的节点,电影也交代清楚了男主为何被揍的缘故在酒吧嘲讽一位老太太的民谣表演。

但在这里导演用了一个我闻所未闻的方式处理了这一结尾,在机位角度,台词,人物动作上面做出小小的变动,事件仍然是片头男主被揍一事,在细节上却展现了差异,仿若一个轮回。

天呐,这寥寥几笔直接道出了男主命运的循环,整部片子已经不再是一个事件,一个生活的小小片段,而是构成了一个生活的全景。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脑海中立即浮现出了这个人物的一生,或者说起码是他的年轻时代,潦倒困顿,面孔苍白,病怏怏的神情,被轻视,被可怜,悲观软弱中又是狂妄蔑视和坚定。

奥斯卡伊萨克的表演真棒,一看到他的神情你好像就差不多明白了他的性格。

在社交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loser,没有话语权,按我们现在的话来形容就是孤僻冷漠之类,所以他要么是软弱的老好人,要么是软弱的沉默者,愤怒不会是常态,悲哀才会成为经久的态度。

而我从片子中看到的,正是无力和悲哀,对于命运和人世的无力和悲哀。

不论勒维恩是怀才不遇的金子,亦或是天赋不足的loser。

即使毫无天赋,令人悲哀的也是上天赐予了你对民谣坚定的热爱。

勒维恩即使到了最后从芝加哥失败归来,各方人际关系糟糕透顶的时候,也没有展现出一丝丝的愤怒,咆哮,只是坐在桌前对凯瑞穆里根说,我真的累了。

这是理想主义者的悲哀。

(而那时候她对他说了全片中唯一一句温柔的话。

简直泪奔!

)人有对于他人认同的需要,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这甚至是人内心非常核心和重要的心理驱动。

但如果不巧的是你偏产生了一个和主流价值观念相悖的观念,你思考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你屈从,坚持,抗拒,接纳,寻求归属,追寻自由,反思,茫然。

最后将肉体与灵魂奉上,献作真理的祭品,不论化作尘埃,抑或灰烬。

这是令人十分感动和敬佩的。

勒维恩坚持自己对民谣的见解和品位,对于商业化的意见置若罔闻,这其中渗透着他对人生价值的思索,如他的姐姐反问他为何不去寻找一个像样的工作,比如做一个船员,他回答”like Dad?”,父权权威的倒塌或许是他对传统权威不屈从的驱动力之一。

还有一处也特有意思,勒维恩反驳穆里根的价值观念说你知道吗这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就是把人分为两种人的人。

这里我表示是悖论啊这不把自己搞入集合悖论的问题里去了= =。

昏暗的酒吧,民谣歌手,老派的人们谈天说地,狭小的租房,猫,手织深色毛衣,地铁里的目光,邻家女孩的长直发,潦倒的在路上,沙发客,天,多迷人,淹没在时代浪潮里是悲哀,错过的是遗憾,一切都过去了,化作迷人的光影了。

当初大概看了一下内容梗概后,我猜这可能是一部人物传记片,估摸着看完片后肯定需要看看背景资料之类的影评,但没想到的是,这其实是一部完全不需要看背景资料的人物传记片,正如电影导演科恩兄弟在接受外媒采访时的解释,本片并不是一个民谣歌手的传记片,而是一曲追忆1960年代民谣音乐黄金时代的挽歌。

“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这场民谣浪潮的一份子”,导演说道,这才是影片真正的主题。

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这场民谣浪潮的一份子。

如果你还为片子的结局或是你的处境感到遗憾,读这句话,读十遍。

2014.7.23

 10 ) Just exist?

看《醉乡民谣》的时候真的有被打动到。

电影讲述了Llewyn Davis追求音乐,最终失败了,仅此而已。

很喜欢这种冷静和克制,没有说教,没有评判,没有振奋人心的东西。

你看他窘迫的生活像是一个讽刺,可是他演奏时的神态很难说不动人。

Llewyn和姐姐有一段对话:Joy: What if the music stopped? Llewyn Davis: What? Quit? Just exist?后来Llewyn说他要放弃这一行了,回去做水手。

像他说的那样,just exist。

作为一个世俗意义上的失败者,我和Llewyn Davis的区别在于,他的确有些才华,只是他的才华不被市场认可。

而我只是单纯地自命不凡而已。

最喜欢的是开头和结尾的那首Hang Me, Oh Hang me。

Llewyn拨着吉他弦低唱着"Hang me, oh hang me, and I'll be dead and gone…poor boy, I've been all around this world…"似乎在向命运臣服,绞死我吧,我不在乎,可是又有着些许不甘。

毕竟我曾游走四方。

《醉乡民谣》短评

8.5 丧而迷幻,在民谣中有些醉了,那种倾颓落魄的色调。结尾,一切好像又回到了开头,鲍勃迪伦后来扬名立万,但他一直都是一个asshole,一个loser.

7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力荐

“我靠唱歌糊口,不靠它消遣别人。”艺术是私人的东西,商品是大众的东西。Llewyn执意搞艺术没问题,但他想把私有物变为畅销商品就有点自作多情,再加上运气差,难怪这个中二老愤青最后从哪儿来滚回哪儿去。五分钟快进完,片子闷,歌无聊,主题浅。不喜欢听民谣的就别浪费时间了。

8分钟前
  • 小J²
  • 较差

要他表演方式欠妥,至于发那么大的脾气吗?

10分钟前
  • 西风独自凉
  • 很差

没看明白,困哭了

11分钟前
  • junior
  • 较差

挣不得衣食住行钱、挣不得穿在身上行头的Loser的生活没什么好昭告的,梦想都变成无根的飘萍;开头结尾的莫名呼应大概是说再多努力也是原地踏步。尤利西斯是有着迷人身段和名字的好猫咪。

16分钟前
  • missufinally
  • 较差

完全欣赏不了,音乐很好听倒是真的

17分钟前
  • WildestDream
  • 还行

做人做成这样,也没啥意思了。除去那些变态杀人犯,这个男主是我看过的最差劲的人。

19分钟前
  • 子虚乌有亡是
  • 较差

.................

23分钟前
  • 弧光
  • 较差

#BIFF# 如果有什么可以让一个根本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根本没有去过那个城市(比如:1961年的纽约)的人突然涌起一阵乡愁和怀旧之情,那大概就是电影的力量了。加分因素:(1)民谣太好听了!(2)没有变成一部从A到B的励志公路电影。

28分钟前
  • btr
  • 力荐

一个人不明白自己的缺点所在,只是顽固重复循环自我命运,是为悲剧。

29分钟前
  • 党阿飞
  • 还行

歌还行,赫德兰戏份好少。

33分钟前
  • virenque
  • 还行

1那只丢失又回归的猫咪叫《尤利西斯》2最后上场的人是bob dylon 3我想起《beautiful losers》和《this must be the place》4 一场冰冻的大雪好像主角无神的眼睛5 fail free 如同贝克特写过,不晓得为什么这里的失败让我感到对世界的冷漠而非追寻的自由。6一切偏见可能是因为主脚长得太像某人==

34分钟前
  • 薾苨
  • 还行

Bob Dylan时代的前夜,有一个唱民谣的loser抱着一只叫尤利西斯的猫,从纽约到芝加哥,东奔西走,碌碌无为。科恩兄弟在遍地励志的好莱坞讲一个loser的故事,不是说多可悲,而是说既便是loser,也有人这样可爱可恨有情怀地活着 #年度最好听电影 “余音绕梁”#

36分钟前
  • davekozg
  • 推荐

音乐是好听的,摄影也中规中矩

39分钟前
  • 垣原阵
  • 还行

很幽默。

43分钟前
  • 不懈不戒
  • 还行

71项奥斯卡。。。我能说什么,欣赏不来

47分钟前
  • 望和
  • 很差

就5 hundred miles 好听~其它不知所云。

49分钟前
  • Vitruvian
  • 较差

萧索冬日,醉人民谣。在这个已被高大全占领的银幕世界或者阿谀奉承的颁奖季里,来了一曲触碰现实的失败者心酸难堪之歌,其中的情感张力已经将徘徊在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我们虐得体无完肤。又是一个经典的回环结构,就像是在做无尽的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困兽之斗。

51分钟前
  • 帕拉
  • 力荐

曾经想一把吉他仗剑走天涯,颓丧的生活将梦想与信仰击垮。在台风暴雨的天气里适合温一壶暖茶看这样一部好听的电影,阴暗湿冷的色调与电影风格尤为契合,而科恩兄弟随处埋的小彩蛋总是不经意之间炸你一下,几场冲突戏反倒波澜不惊。影片的调子温柔且无言,只有那些歌词含义模糊的民谣诉说着诗意的故事。

56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电影院里六个人 三个睡着了 灯亮的一瞬间 剩下三个人有一秒尴尬的惺惺相惜

1小时前
  • Verywrong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