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生存

Into the Wild,浪荡天涯(港),阿拉斯加之死(台),荒野伴我心

主演:埃米尔·赫斯基,马西娅·盖伊·哈登,威廉·赫特,吉娜·马隆,布莱恩·H.德里克,凯瑟琳·基纳,文斯·沃恩,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哈尔·霍尔布鲁克,扎克·加利凡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丹麦语年份:2007

《荒野生存》剧照

荒野生存 剧照 NO.1荒野生存 剧照 NO.2荒野生存 剧照 NO.3荒野生存 剧照 NO.4荒野生存 剧照 NO.5荒野生存 剧照 NO.6荒野生存 剧照 NO.13荒野生存 剧照 NO.14荒野生存 剧照 NO.15荒野生存 剧照 NO.16荒野生存 剧照 NO.17荒野生存 剧照 NO.18荒野生存 剧照 NO.19荒野生存 剧照 NO.20

《荒野生存》剧情介绍

荒野生存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改编自真实的故事,展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传奇,一个流浪的故事。 克里斯托弗(埃米尔•赫斯基 饰)家境优渥,是亚特兰大私立名校艾莫里的优等生,前程似锦。但是,他从学校毕业后,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人生,放弃令人羡慕的工作,把存款捐给慈善机构,去阿拉斯加寻找自我。在家人的劝阻声中,他踏上了回归自然的慢慢长路,成为名副其实的流浪者。 一路上,他遇到不少人,也数次遭受野外生存的挑战,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他以坚韧的毅力,实践着寻找自我的梦想……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愤怒的黑人女孩与她的怪物危思禁入007大战猪肉王子婆罗门纳曼我的姐姐杰茜驾到第五季傲骨贤妻第三季十四天碧庐冤孽天使特务之黑日追击飞鱼服死命:刑警的时间饿狼传说:满月杀手特殊案件专案组TEN万春逗笑社布吉逃跑计划和我结婚吧失忆24小时杨五郎血战青盐镇狂野嘻哈梦白鲸明宫谜案滚烫的爱摔跤吧!爸爸乔纳斯老师!我可以喜欢你吗?听见歌再唱坏妈妈群居姐妹TV未放送第13话

《荒野生存》长篇影评

 1 ) 梦在路上

再次重看开头。

Chris的母亲梦见他求救,他在火车门上写下Supertramp的化名,以及寄给Wayne的信。

豁然开朗。

两个半小时的电影,由五个部分组成,一点也不觉得疲或涩。

看到一半我就抓起手机通知苏小宅赶快下这个电影,不必等到我第二天在豆瓣点推荐了,一秒钟也不要等。

之所以喜欢这个电影,不全是因为故事好,更因为它与我们生活的相关性,一下子戳中要害。

一个名校毕业生,全优毕业,放弃去往哈佛法学院继续深造的机会,放弃父母赠与的新车,一言不发踏上了浪迹天涯的旅程,陪同左右的是Jack London等人的书,火烧美刀,遗弃爱车,他说,没有钱的日子过得更自在,不用提防着什么。

原来,父母当初的结合和频频争吵早就坚定了他离家远行的想法。

主角在路上的故事多姿多彩,前前后后偶遇知己若干。

虽然他说“You’re wrong if you think that the joy of life comes principally from human relationships.”观众却不会那样否认。

首先遇到的是一对中年背包男女,他们和主角一样,过着浪人一般的生活,只不过他们多了房车这一移动的栖身之所。

男人对女人几年来的爱终于在主角到来后换来应得的幸福。

之后主角一度干起收割小麦的活,在那里遇到了老板Wayne,Wayne试图说服他放弃愤世嫉俗的阿拉斯加梦,未遂。

他买了皮筏艇,打算漂流,当地警方却告诉他要先取得许可,至于哪年哪月才能下水?

等十二年吧!

Fuck off! 他自然不会理睬。

在南下的漂流过程中,一对来自童话王国的情侣闯进了旅程。

他们已经完全融入自然,甚至现代人最引以为豪的遮蔽物——衣着在他们面前也可有可无了,有的只是探访世界的心。

偷偷扒车,他从墨西哥辗转回到了加州。

救济所的大妈友善可亲,可夜色下繁华都市和陋舍贫民的巨大反差使他放弃了施舍,放弃了对身份的追求,更坚定了走进荒野的决心。

音乐适时响起:Society, you’re a crazy breed. I hope you’re not lonely without me…后来,他又遇到早前的那对房车男女。

他们聊着自己的故事,主角似乎感觉到家人的召唤。

也不是没想过要联系妹妹,只是他将那枚即将投入电话的硬币给了一个更有需要的老头。

在trailer park中,他认识了16岁的Tracy,却只是在爱情的边缘走了一遭,因为他深知有更大的使命在等待。

最后一个友人是年逾古稀的皮革手艺人。

妻儿早早死于车祸,他则甘于守着作坊干他的皮革工艺。

主角的到来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

“The core of man’s spirit comes from new experiences.”老头被说动了,他开始理解这个年轻人的北方梦,也开始身体力行地实践自己存在的价值。

最后,老头请求主角作他的孙子以延续他的家族,主角说,一切等到我从阿拉斯加回来再说。

不是没有遭遇过挫折。

扒车被发现,狠狠地埃了打。

在快餐店打工,因为没穿袜子而被领班委婉地教训。

他自然转身便离开了,这让我想到新概念英语中对tramp的描述:He may hunt, beg, or steal occasionally to keep himself alive; he may even in times of real need, do a little work; but he will never sacrifice his freedom.在阿拉斯加的挫折件件致命,有生理上的,也有心理上的。

他猎杀了大块头的动物,却因为不能及时保存而生蛆,原本该是他的食物,最后却变成野狼和其他食尸动物的加餐。

他把这次事件形容成“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悲剧”,他是感慨一条生命流失得如此不值,也感慨这个大自然的残忍。

湍急的河流使他差点丧命,但一切恐怕都不及孤独所带来的伤害大。

怎样定义快乐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共享。

在荒野的生活是困难的,大米告急之后,他的皮带就一天比一天勒紧了。

最后不得不试图以食野菜为生,所以有了这个结局。

16岁少女寄到South Dakota的信,和与老头的爷孙协议全都成了遗憾、泡影。

但这说不上是一个悲剧,诚如他自己的遗书所写,感谢上苍,我的生命如此多彩。

更重要的是,到最后,他终于认同了自己的真实身份,而不再是那个赌气的“supertramp”。

虽然他依然相信,如果当年选择一条乖孩子的道路,他一生都无法看见此刻的风景。

我们的旅行,虽然也多是本着“I love not man the less, but nature more…”的好意,却总不由自主让现代化为体验自然设置障碍。

我们的梦,那么近,又那么远。

勇往直前、义无反顾,这些词多么耳熟能详,可却似乎永远地停留在了虚构的故事里。

没有选择的时候我们抱怨不公,当我们有了选择的权利,选择专业、选择职业,机会又被挥霍一空。

这个病态的社会让我们在伸手拽出皮夹时那么果断,却在将手伸向梦想时那么无力。

Hey! You! There goes your dream! Reach out and grab it!

 2 ) 如果我们承认人类的生活被理智所统治,人生的可能性则被摧毁

如果我们承认人类的生活被理智所统治,人生的可能性则被摧毁——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这电影居然把我看哭了,一天内我看了两遍。

然后这个故事让我不断想到海子。

我想我始终还是个很自私的人,不管我看多么悲惨多么凄美多么感人的家庭故事爱情故事导盲犬电影我都很少有眼泪。

当我刚来北京的时候,我经常问自己,我离这个城市到底有多远。

三年以后,我的结论仍然是,太远。

因为当你置身于这个城市,你几乎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你所有的开心悲伤思念和爱,都会那么轻易的就被淹没,没有任何形而上的东西,容不下唯心的脑袋,有时候你几乎不能感受到世界,但却能觉它千万的难。

“……那是永无止尽的灰雾城市,让人觉得时间凝滞,所有轻微的、沉重的伤感都不打算结束;一切残喘的、化痈的恶疾也不会致命,只是拖着,形成巨大的漩涡,昨天比前天好一点点,今天比昨天坏一些些罢。

有人在堆满腐物的沼泽里,洒了几滴灵液,以至于枯朽比鲜嫩的青春拥有更顽强的存在意志。

”“如果我们承认人类的生活被理智所统治,人生的可能性则被摧毁”我认识的人里啊,有谁能两眼放光地和我讨论这句话?

我想起我暑假回农村,雷雨过后我站在山腰上,看到傍晚的水稻田里成群飞舞的萤火虫,我闭上眼睛,能闻到香甜的空气,感受到山与树的血脉流入你的身体。

除了大喊一声然后开始流泪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什么,我想这是我一生中见到的最美的场景。

在一块能和自己共鸣的土地上看到让你产生巨大的存在感的景色。

你在它里面。

时间的流淌,星空的旋转,自然在渐渐地悄悄地新陈代谢。

无论多么渺小,你也能感觉自己是其中的一分子。

我想这根本和梦想和逃避和愤世嫉俗没有一点关系,这是你作为一个人最初的最原始的对于自然的爱对于人生的不羁。

这真的是很屌很屌的一种品格,在古代我们称之为逸士之风。

很可悲的是在很多城市里的人只有很小一部分或许能在去旅游的时候才能偶尔懂得和感受到,我们以为在阳台养只鸟在沙发抱抱猫在小区溜溜狗就是自然就是生命,以为在网上声讨虐待动物就是爱,其实只是为了填补自己心里对于一些东西的空缺,我们愿意给宠物穿衣服买药买高价的口粮,却没有捐过一件衣服给福利院的孤儿没有捐过一件本书给希望小学的孩子。

我们开着车逛着街溜着狗享受着现代文明却没有想象过这样的生活要牺牲多少棵树多少个野生的生命。

我真的害怕自己也终究被淹没在这种生活中。

我有问过自己,有没有这种可怕的勇气,丢掉沉重的肮脏的美好的纠缠的所有的理智和累赘,烧掉。

去求一种生活或者一段自己也无法定义的旅行,好似《搏击会》里说的“It’s only after we’ve lost everyting that we’re free to do anyting. ”无论你多么富有多么平穷或者多么悲伤多么愤怒,你竭尽所能独自骑上一辆摩托车,眼睛里有从未有过的光。

然后一路向北方前进。

如果让我选出发前三样最想丢掉东西,我会从背包里拿出爱情,不必要的同情心,还有害怕孤独的敏感和脆弱。

冬天的时候我一直和我东北的同学说我想去大兴安岭,可是他说,如果我冬天去,要等到开春才能回来,因为我会被冻住在那里,然后开春冰雪融化我才能活过来。

我想我有生之年一定要一个人去一次我能扛住的最冷的地方,然后站在一个高地上面,闭上眼睛。

我想我的人生就圆满了。

我想去芬兰。

我想对比北极的荒野和南岭的稻田赋予我的存在感。

“请往下走,直下到那永远孤寂的世界中去”——艾略特

 3 ) 自作孽,不可活!

微信公众号:shenshike-HK (心是主人身是客) ==看電影譯名,以為是部講野外求生的災難片,結果,居然是野外求死。

囧!

還有的觀后感,說风景很美啊,是部教人熱愛大自然的電影。

囧!

還有的說:看得哭得稀里哗啦。

囧!

現在眼泪都這么不值錢了?

有更多的人,羨慕Christopher McCandless的潇洒勁、反叛勁,羨慕他能做常人無法做的事,歌頌他是偉大的理想主義者,是了不起的實踐自己理想的先驅者。

我對這類人只有一種建議:別在這里睜著眼說瞎話,站著說話不腰痛,快跟你們的偶像Christopher McCandless一起跑到荒野里去活活餓死吧。

當你們餓成30公斤的尸體被人發現時,自然會有和你們一樣的傻逼同樣地讴歌贊美你們的,而忽略你們瀕死手里還攥著的“SOS”,還在掙扎求生大叫我明白了我不應該這么做。

這群讴歌Christopher McCandless睜眼說瞎話的,為什么不去搜查一下?

不去看看真實事件中發生了什么?

http://en.wikipedia.org/wiki/Christopher_McCandless1992年4月28日,如電影開頭一樣,Gallien將Christopher McCandless在茫茫雪地放下,贈給他一雙膠鞋,二吞拿三明治和一袋玉米片。

之前,Gallien一直在勸阻Christopher McCandless,甚至建議帶他去城里買足夠的設備和供給,Christopher McCandless拒絶並堅持帶著簡易的東西進入荒野。

讴歌Christopher McCandless的睜眼看一看:你們的偶像,是如此地偏執、草率、無知,無知者無畏!

Christopher McCandless發現了廢棄的巴士,高高興興地住了下來。

他帶了相機,留下宝贵的自拍像。

讴歌Christopher McCandless的睜眼看一看:你們的偶像,不是要放棄文明,遠離社會,回歸大自然?

看見人類文明的產物何以如此欣喜?

一位堅定的理想主義者如你們所吹噓的不應該徹底摒棄身上的文明?

不光光不使用那巴士,連自己的衣服也要脫光光,手上的設備、供應,雖然簡宜也是文明產物哦,都扔掉。

這做了一半沒做一半的,算什么,哈?!

不是虚伪是什么?

Christopher McCandless帶著10磅米和一枝枪,他以為可以靠打猎為生,他以為可以保存猎物。

結果,他不是好的猎人,也無法保存猎物。

讴歌Christopher McCandless的睜眼看一看:你們的偶像,是如此愚蠢、狂妄,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低估了野生环境的殘酷。

如電影所拍攝,7月份的時候,Christopher McCandless決定離開那里,結果.被河流所阻撓退回。

讴歌Christopher McCandless的睜眼看一看:你們的偶像,遠沒你們那么白痴,壓根沒打算為你們所謂的理想獻身!

其實,在離他被阻的4分之一里有一手動渡車可渡過河,他完全可以活命。

但由於他只在加油站拿了一張簡宜地圖,所以沒标出那救命的渡河點。

讴歌Christopher McCandless的再一次睜眼看一看:你們的偶像,草率和無知。

他以為他去玩迪斯尼公園呢?

在門口拿一張導游簡圖哈?

指南針也不帶。

7月30日,Christopher McCandless寫道:“EXTREMLY WEAK. FAULT OF POT. SEED...”。

讴歌Christopher McCandless的睜眼看一看:你們的偶像是不是很Enjoy這種极端體驗?

1992年9月6日,俩麋鹿猎人發現了Christopher McCandless在巴士睡袋里的尸體,只有67磅(約30公斤)。

巴士門上貼著紙條:“S.O.S. I need your help. I am injured, near death, and too weak to hike out of here. I am all alone, this is no joke. In the name of God, please remain to save me. I am out collecting berries close by and shall return this evening. Thank you, Chris McCandless. August?”讴歌Christopher McCandless的睜眼看一看:你們的偶像在求救(不用我翻譯了吧?

),人根本沒打算當烈士,根本沒打算為你們所謂的什么信仰、理想和美好的大自然獻身。

我非常喜歡這部電影,只是受不了導演(或書作者)對Christopher McCandless的浪漫化、偉大化,更受不了一群睜眼瞎高升到其它高度上去。

很清楚,這只是一起意外,一桩慘剧,一件誰都不想發生的遺憾事件,包括Christopher McCandless他自己。

他不過是想體驗一下某種遠離塵囂的生活,由於自己的無知、狂妄,葬送了性命。

小孩玩火玩出祸,that’s all.自作孽,不可活!

我也非常同情Christopher McCandless,他只是患有青春期精神分裂症而已。

這不是貶他,青春期的人,激素的影響,面對社會中全新地位,人生的轉折點,特別多思多慮,會思考生存的意義、人生的價值等。

如果此人敏於思考,又引導不當,容易偏激,對家人反叛,對社會抵触,做出各種異常舉止,這就是青春期精神分裂症啦。

(一群人居然為一個患有青春期精神分裂症者叫好!

)Christopher McCandless走向死亡的問題在於:1. 自小生活优渥,從來不知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2. 他沒有女友,不知道夫妻、戀人“床頭打架床尾和”,有些伴侶吵架就是情趣。

以致童年父母的不和,留下什么創傷。

如果他真的對父母有意見,那他妹妹咋樣呢?

總沒意見吧?

也不理不睬,可見父母給他的創傷可是bullshit;3. 固執、偏執、任性:一路上多少善良的人在開解他?

直到快餓死了,他才悟道:“Happiness is only real when Shared”;4. 天真、愚蠢、無知、狂妄:他喜歡大自然,喜歡遠離塵囂,甚好,但你得起碼有生存能力,除非你不想活了,可他明顯又很想活。

5. 最后一點,也即最重要的一點,他不幸不生在中國,他不幸沒赶上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

一扔他去廣濶天地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估計他啥思想問題都木有了。

這部電影很有意義,發人深省。

遁世隠居的思想無處不在,誘惑很大,每個人面對惱人的生活壓力,恨不得抛下一切,跑到深山老林里去。

這部電影證明:那是不可行的。

人,永遠離不開文明社會,無處逃身。

只有在夾縫里求生,找到折衷方法。

陶潛當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時和Christopher McCandless一樣欣喜若狂,不料年老時落到要乞食地步。

想隠居(有限度的)也要強大的經濟基礎啊!

電影還教育我們:珍惜每一粒米,每一種文明成果。

還有地圖和指南針的重要,從今以后,我即便去打酱油也帶上。

=================================更多文章,请关注我微信公众号:shenshike-HK

 4 )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我也是个对诗意姿态流浪的意淫狂,但是下面这篇博客对我太具说服力了,忍不住一而再的推荐。

http://seawaver.blogbus.com/logs/47460851.html---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尼采预定机票、联系朋友、打点行装,准备好相机、电池、旅游指南、剃须刀和避孕套,暂时逃避现实生活,在被赞美的风景里浅尝辄止,是一种被普及的生活方式。

还有一种古老而忧伤的出走方式,叫做流浪。

“十一”是许多人外出旅行的黄金周,也是我的电影周。

今天谈论的电影和流浪有关,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一个20世纪90年代的、轻口味的“在路上”。

主人公Chris(自名Alex)家庭优越、学业有成,可他毅然抛弃了存款和前途,独身一人上路前往梦想中的Alaska,并最终死在冰天雪地中。

评点这么有趣的故事,我的习惯是猜想别人的看法,罗列完毕后再开始旁若无人的自言自语,有点傲慢自大的评论方式,请各位海涵了。

很多人会觉得,这小子挺不靠谱的,不过他也真敢干。

从影片的记叙来看,Chris绝对不是一个专业的徒步旅行者,他没有什么象样的户外装备,幸好不断有人接济他一些必需的工具;他也没什么和陌生人打交道的本事,幸好他遇到的嬉皮士、退伍军人和收容管理人员都不坏。

如果不是这些幸好,我们的英雄主义小青年可能会死在墨西哥边境或德州沙漠。

我媳妇就说,这小子幸好在美国混,要是在中国的无人区,杵路边站到死也打不着顺风车。

一个人徒步旅行可不像节假日出游那么简单,更何况赤手空拳去荒郊野岭。

有一些人可能会大声叫好,因为影片恰当的满足了他们心底的流浪情结。

壮美的自然风光、粗砺而质感的旅途感受让这部片子有着丰满的煽动性,为流浪的乌托邦打造一个现实的入口。

电影也许不能鼓舞他们下定决心踏上流浪旅途,但足以让观众对Chris决绝的勇气和悲剧的命运报以赞美和同情。

大家想做而不敢做的事,Chris勇敢的去做了,虽然没能坚持到一个美好的结局,意淫狂们依然心潮澎湃:自然太美了!

流浪太帅了!

将来,我一定要去哪里哪里哪里哪里…然后埋头于案牍之中,过两天就忘了这茬。

还有个别人可能要想的深些,不止于这两种浮光掠影的观感。

首先需要质疑的是,Chris的流浪在动机上是否值得思考?

他有多少可靠的精神资源?

表面上是他的父母失和,家庭关系出现不可弥补的裂痕,实际上是青年人本身在阅读和思考之后,有了迥异于父母和一般人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在今日的中国青年中也很常见,无非是觉得社会虚伪、人情可笑、工作的无意义之类。

但有趣的是,有了这么一丁点脱俗的认识后,青年人便觉得自己傲然物外了,有了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自信。

读书的目的,一在求知,二在解惑,如果只是沉醉于先贤的文笔和思想,继而对现实世界左右看不顺眼,倒未必是什么好事。

Chris崇拜的三位大家,托尔斯泰、杰克·伦敦和梭罗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一生都在竭力逃脱世俗。

托尔斯泰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自己的庄园,到了晚年还因不堪烦扰而离家出走;杰克·伦敦被称为“马背上的水手”,一生的历险故事数之不尽;梭罗极力推崇自然生活,并身体力行的在瓦尔登湖边建造了一间木屋独自生活。

Chris似乎只领略到了大师们的精神光辉,却忽略了他们传奇人生下的累累基石。

杰克·伦敦从小是一边做苦工一边读书的,少年时期就练就了许多生存技能;梭罗则是理论加实践的动植物专家,他花了几十年研究自然现象,另外在数学和地理上颇有造诣。

相形之下,在Alaska的丛林里误食毒草的Chris是否有点准备不足呢?

其次要问的是,Chris的流浪是否得偿所愿?

我们都不奢望一个完美的故事,他能够一直快乐的流浪下去,到很老很老什么的,但最起码能够证明:无论结局如何,他并不后悔自己的抉择。

Chris原本相信,生命的快乐只能在新鲜的经历中寻找。

这个信念如此坚定,当他遭遇Jan和Rainey的友情,Tracy的爱情和Ron的亲情之后,哪怕再受用,最后还是拂了衣袖。

可是当弥留之际,他给世界的遗言是:“Happiness only real when shared(若无分享,并无幸福)”,他死的充满遗憾和孤独感。

唉,这个结局难免会打击理想主义的青年们,也许他们并不在乎结局,他们爱死了那种“为自己而活”的诗意姿态。

如果我以上所说的部分都在你若有所思的范围内,那么我们可以交个朋友,讲点朋友之间的闲话。

我有位朋友曾说,希望有那么一个人,拥有自由流浪的灵魂和脚步。

有这样一个传奇人物在那摆着,哪怕自己的流浪梦想无法实现,起码还有的憧憬。

那么让我们看看,成为这个传奇人物的必要条件:1、他没有父母。

即使有,也是那种从未赋予他爱和温柔的冷面家长,不然总有一天,他会担心父母的晚年生活。

2、他没有爱人。

即使有,也如浮萍劳燕,朝云暮雨后相忘江湖。

若有一个女人始终念着他的名字,哪怕郎心似铁,他也会记起曾经的温柔。

3、他要有强健的体魄来对抗饥寒,要有坚韧的心志去抵制诱惑。

4、他要有一定的自然知识,包括天文、地理、潮汐、气象、动物、植物…5、他要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避免被欺骗和伤害。

6、他要有很强的生存技能,敢于并善于茹毛饮血、就地取食。

7、他需要无限充沛的精力和矢志不移的信念,两者缺一,他最终会厌倦流浪生涯。

8、他能够忍受真正的孤独。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切断社会关系就是切断情感来源。

他要真正的爱这个世界,才能超脱于普通人的人生境界,和自然、人生、宇宙完成心灵的对话,而不至于坠入虚无之中。

到这种地步,可以说是哲人了。

综上所述,一个在真正意味上的流浪者,应该是一个父母双亡、妻离子散、知识渊博、体格健硕、意志坚定、思想成熟、饱经风霜而童心十足、精于世故而不通世故的哲人。

我用这么一个长句子不是为了搞笑,而是让你看到这种可能性的微乎其微。

这既需要天赋,也需要机遇,既需要意识,又需要行动。

所以,绝大部分人的一生只能在“流浪”和“回归”之间来回奔波。

当我们年轻时,当我们有想法时,我们出走远方,寻找未知的风景和意外的惊喜;而当我们疲惫时,当我们受伤害时,我们回到家乡,回到母亲或情人的怀抱,回到熟悉亲切的生活之中。

我们都是半途而废的流浪者,区别只在于周期。

有人走的远,有人走的近;有人的心思重,有人没心没肺;有人回归是为了照顾受孕的新娘,有人回归是因为出门时忘了关煤气。

在我最郁闷的时光里,每年都要单独出门远行。

带很少的钱,坐最破的车,住最烂的旅馆,一天走好几个地方,却吃不上一顿饭,反正怎么折磨自己怎么来。

不过很没出息的是,我的周期只有二十天。

两个多星期的跋涉后,我就会想念亲人和朋友,想念家乡路边热气腾腾的小吃,甚至连原本厌恶的人和事物,都在记忆中渐渐有了温度。

这不算什么流浪,因为你终将回家,而且你很清楚这一点。

有一种流浪是用脚步丈量天涯海角,还有一种流浪是将思想放逐于无尽苍穹。

经历过出走的冲动和旅途的疲惫后,我似有所悟:最美的景色永远在梦想的远方,再远的脚步也走不出迷乱的心房。

流浪是一种姿态、一种生活方式,咳,这话谁都会说,其实这说法浪漫而简洁了。

凯鲁亚克一众写诗、吸毒、滥交,沿海岸溜了一圈后作鸟兽散,如此“在路上”能否称之为流浪,我并不以为然。

流浪是一件高成本的事儿,而且还有着极高的投机风险。

买张车票提个行囊,转悠一圈回来就跟妞吹嘘:我流浪去了——您花的那个价,也就买个标签而已。

有些人把生命、爱情、信仰都搭上了,也终究是其意难平。

流浪的艰险之处,不在于高山疾流、沼泽荒漠,而在于心情和思绪枝枝蔓蔓的缠绕着渴望自由的灵魂,永无尽头。

每一个浪子都应该懂得,他最终将为一意孤行付出代价。

无论任何实质的“流浪”,都会不可避免的带来伤痛。

父母的白发、爱人的眼泪、亲子的呼唤暂且不说,且问你在抛弃一切之后,能否正视生存的困境和孤独的折磨,在另一种人生中重获与自然对话的能力,和内心长久的平静。

推翻现实回归自然的努力和不甘平庸直抒胸臆的态度固然可贵,但我也看到太多对流浪的溢美矫饰,引领着一代代年轻人轻妄的迷恋。

对心态成熟的人来说,流浪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若不然,流浪不过是一次掩耳盗铃的逃避现实。

 5 )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一段生命岁月,可是不同的人生命的历程又是那么的不同。

每一个人做为个体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在身体上没有任何连接,好似一座座漂泊在大海上的孤岛,甚是寂寞。

但是好在寂寞并不妨碍在现实世界的存活,人能够孤独的生活,直至死去。

试想,一个人生活,一个人旅行,一个人放声歌唱,足够的食物和书籍,孤独时,看看书,寂寞时,纵声歌唱,没人能干扰你的思维,没人鄙视你歌唱得像鬼嚎,不用再受俗世文明毒蚀,遁世而逸,无拘无束,独自行走在陆上,隐没在荒野中,脚下的路就是你的家。

多么美好呀!

但是,有一天,你逐渐注意到,同类的存在,和你一样的存在,他们是如何存活着。

作为人类的天性,好奇心逐渐驱使你去接近。

于是,便有了欲望,认识同类的欲望。

终于有一天,欲望成了行动。

但是这些是远远不够,人类在富有好奇心的同时也有着一颗的戒心,一颗与生俱来的戒心。

人性是本恶的,充满劣根,如果人性本善,那恶从何而来,善是不会生出恶的,不是吗?

那问题就是,人类注定只能孤独着生活着吗?

没有,正如我们看到的现实世界人们生活在一起,不论幸不幸福。

一个个沦陷的孤岛,到底靠什么维系在一起呢?

我想那应该是“爱”吧。

一群流人,在茫茫的海上,用爱的船帆肆意徜徉,随性驻足。

(此句版权归和菜头所有)从无到有,从小变大,壮大的舰队在爱的海洋中驰骋。

唯有爱,孤岛终将被击破。

 6 ) 好故事,坏电影

《走进荒野》根据Jon Krakauer 1996年的畅销同名传记小说改编,记录青年Christopher McCandless的自我放逐游走荒野的经历。

故事本身对大众本应是充满启发性的,尽管普通人很难真如Christopher一样抛开世俗与责任几乎是任性的在追求自己的理想,但他的执着、乐观与勇敢仍然具有打动人心的魅力,是值得一读的励志型故事。

   演员出身的Sean Penn近年来逐步开始制片、编剧和导演。

由他执导的这部电影确实有一些较为难得的看点,比如美国加州与阿拉斯加的俊秀风光;某些有趣的对话片段,比如Christopher在阿拉斯加荒原上狩猎失败饥饿得气急败坏在空地上大喊大叫的发泄;还比如影片的叙事手法——Christopher想办法筹集旅资向阿拉斯加出发的过程与他到达阿拉斯加荒野后的生活片段相互穿插对照等等。

可一旦纵观全片,Sean Penn导演手法的幼稚和几乎可笑的MTV式镜头手法的运用却导致了剧情说服力的薄弱和整体情感的完全失败。

   片中表现出来的主人公Christopher的性格几乎是没有发展变化的脸谱式,套用电影中人物的话来说,他简直就是“上帝”:拥有一切的智慧,他可以让流浪的吉普赛女人对他敞开心扉,为南Dakota州种玉米的农民开启视野的天窗,对偶遇的欧洲旅者阐述教化,对耄耋的老人给予最后的人生启迪,他简直无所不能无所畏惧,人人都爱他珍惜他。

尽管用影像来展示这些个别片段等表面化的东西并不难,但故事的难处其实在于如何描绘Christopher的心路历程。

童年的阴影固然可以解释他的与众不同愤世嫉俗;但从思想上的愤世嫉俗到行为上的离经叛道,这个中过程我想本应具有相当的启发性,甚至是比Christopher走进荒野的旅途本身更为有趣的思考。

可对于这方面电影基本采取了回避的方式,仅从他妹妹的角度进行了某种猜测,更是几乎全部用话剧舞台旁白的方式来发出评论,实在缺乏可信度。

   在拍摄手法上,Sean Penn几乎采取了纯风光片的拍摄方式,某些细节甚至如同音乐电视一样过于煽情滥情。

然而在叙事进程中,Sean Penn却又忽略了对于电影这一艺术表现手法来说“影像”的重要作用,或者说也许因为对影像本身的叙事潜力和存在意义有所怀疑,所以他采取了大段大段第三人旁白与主人公内心自白等赤裸裸的说教方式来向观众点出影片的“中心思想”。

更可笑的是,影片采取了清晰的,模糊的,渐变渐弱,左突右撺等种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字幕方式——章节名称、日记内容——来不停提醒观众:大家看好啦,这就是本片的中心思想,不要告诉我你们都没看到哦。

最后结果是影片的可信度说服力进一步下降,几乎流于煽情音乐电视水平了。

   假如抛开电影格局叙事手法等等技术性的东西来看,《走进荒野》最精彩的片段应该说是Christopher路遇退伍老人Ron Franz的经历,尤其二人登山的部分,Christopher性格中活泼勇敢的一面头一次被不强硬不做作的自然表现了出来。

当然,饰演Ron的老演员的精湛演技也是这个片段出彩的重要原因。

   这部《走进荒野》,若按照风光片来看待应该还算有值得欣赏的看点;但除此之外,导演水平的幼稚与不停跳到幕前反复提醒观众注意中心思想的表现手法实在无法令人恭维,一个本应充满启发性的感性故事就这样变成了一部不入流的劣质电影,着实可惜。

            发表于《电影世界》杂志,转载请注明

 7 ) 无论如何,记得给自己留条回来的路

IN TO THE WILDRun, wolf warrior, to ends eternal   Through the wreckage of the death of the day   Scent of silence under starlight spinning   A captured beast within a human skin      Are you searching for long lost landscapes   Lit by flowers and crystal cascades?   Where the lamb lies down with the lion   Where the wolf is one with the wild      Run, wolf warrior, through kingdoms' chaos   Senseless cities and ghost towns towering   Howl, O hunter, though few know you're crying   Face upturned into that midnight moon      Are you hunting for mystic mountains   Where the air is like liquid laughter?   Where the beasts inherit the earth   Where the last again will be first      Run, wolf warrior, to hide your hunger   The rain will wash away the pains of the day   In your eyes there are cold fires burning   Tongues of flame that can never be tamed      Are you running from Man's delusion   Majestic madness and your exclusion   To where the lamb lies down with the lion?      Are you running down ancient pathways   Through this dark and deserted land   To where man is once more a child?      Are you running to freedom's fortress   By the side of wide open seas   Where the wolf is one with the wild?   《run, wolf warrior, run》,《wolf’rain》的这首主题曲一直很喜欢。

我想,那些狼勇士们一直追寻的“乐园”——“Where the lamb lies down with the lion /Where the wolf is one with the wild/Where the air is like liquid laughter/Where the beasts inherit the earth /Where the last again will be first”……也就是Chris所希冀的梦想之地罢。

实际上,自偷吃了智慧果的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起,犯下原罪的人们就无时无刻不在寻觅着那失落的乐园。

在工业文明将“诗意的栖居”破坏殆尽后,在“科学技术”已成为世间唯一的宗教迷信后,在“西方的没落”后,在物欲横流的人心迷失后,一批又一批敏感而又无所适从的文人和知识分子选择了逃离,选择了流浪,选择了沦落荒野,回归自然。

杰克•伦敦在旷野中呼唤着、金斯伯格在纠结中嚎叫着、凯鲁亚克在路上流浪着……最终,82岁的托尔斯泰在垂垂暮年离家出走,与这个他憎恶和批判了一辈子的世界彻底决裂,并在那阴冷的秋夜,孤独地死在某荒凉的无名小站上。

这一切,年轻的Chris都看在眼里,挂在嘴边,记在心头。

有时候,也很冲动地想对这狗屁社会竖起中指说声“FUCK OFF”,然后拍拍屁股潇洒地一走了之,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丝云彩。

也曾经对某些玩户外运动的朋友拍回的照片羡慕得一塌糊涂,照片里有明镜般的青空,有巍峨矗立远方的雪山,还有一个人坐在风尘仆仆的大包上,仰首眺望。

与苍茫无尽的大地相比,人类显得如此渺小,如此应当忽略不计。

所以当看到片中那个摆脱了一切束缚的男孩,在轻盈的旋律中,在流淌着阳光和青翠绿意的林间自由漫步时,泪水不禁差点喷薄而出。

这是羡慕得无以复加的泪水。

整部影片都充斥着绝美的音乐和景致,淳朴和亲切的人情,生存于流浪和自然中的嬉皮士和吉普赛流浪汉,同家里摩擦不断的暴力、冷漠而物质化的亲情、城市里那些刺耳的鸣笛声、那些冷漠粗暴的执法者,形成如此鲜明的对比,令所有人对那个敏感、聪慧、执着而勇敢的男孩寄予无限希望。

“去追求梦想吧!

”最了解他的妹妹,朴实的农场老大哥、河边偶遇的恋人、好心的旅行者夫妇、多情而美丽的女孩、孤独微笑着的老人、搭便车的司机……统统对他这样鼓励着。

于是他走了,斩断一切,义无反顾,带着孤独漫步者的冥思和傲气,走向诗人们所歌颂的无人荒野。

是的,他没有经验,不会打猎和存储猎物、甚至连野外植物也分辨不清,他没有装备,仅凭一双胶鞋便踏在白茫茫的阿拉斯加雪野中,连冲锋衣裤、太阳镜、高帮登山鞋、头灯……之类的基本用具也不屑携带。

但不到最后一刻,我还不敢相信他竟真的死掉了。

在领悟了宽容与爱,终于想到要与世人分享感动的时候,他却发现自己回不去了。

在旷野中悟道,饮毛茹血的先知,在国家公园一辆废弃的巴士中微笑着合上双眼。

笔记本上自得的“alone”终于变成无奈的“lonely”那一刻,多么悲哀。

于是我开始反省,然后逐渐发现,在他偏执地将本需要的金钱烧成灰烬,顽固地拒绝父母和路人的忠告和关怀,一次次地逃离来自社会的任何规范和救助后,在他坚定地说出“我什么都不想要”,在他鲁莽而天真地趟过那条河后……结局其实早已注定。

因为他没有给自己预留任何退路。

理查德•扎克斯在《西方文明的另类历史》一书中,向我们揭发梭罗这位俨然已成神话的隐居者道,“这位自然之子在周末的时候还是要跑回家去,并且把家里装点心的坛子舔个干干净净。

”事实可证,梭罗母亲和姐姐居住的康科德村离瓦尔登湖仅两英里,她们还每周六给他送来满篮的食物,很多朋友是那里的常客,甚至还有团体在梭罗的小木屋前举行过party。

“就在梭罗隐居的时间里,这个被称为“寂寞之所”的地方,有阵子甚至一下挤进过25位访客。

”但我并未因此而鄙夷梭罗的虚伪,无论如何,他活下来了,并给我们留下一本美妙绝伦流芳千古的《瓦尔登湖》。

(Chris也绝未想到永居荒野,这个大男孩仅仅只想做一次冒险,然后写一本跟《瓦尔登湖》一样伟大的书罢了。

)更何况,身体的隐居和心灵的隐居,实际上是两回事。

这几天正巧在看波西洛的《万里任禅游》(原名《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在那人人迷茫和叛逆的60年代,同样行走于追寻心灵之旅的作者,在书中写下这样一段话:“有人封这种反科技的人为‘披头士’或是‘嘻皮’……所以他们厌恶科技,截至目前为止,还仅限于被动的排斥,尽可能地逃到郊外去,但情况不一定非如此被动不可。

在摩托车维修方面我并不同意他们的看法,并不是我没有同情心,而是我认为他们的逃避和厌恶只是一种自欺的行为。

佛陀或是耶稣坐在电脑和变速器的齿轮旁边修行,会像坐在山顶和莲花座上一样自在。

”所以李泽厚感叹道:“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于四海之外”(《庄子•齐物论》)便是道,而非禅。

“空山无人,花开水流”(苏轼)便是禅,而非道。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是禅而非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却是道而非禅。

(《华夏美学》)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

如何不致迷失于这物欲横流的社会?

上等办法可学波西洛、苏轼与王维,出去悟一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再老实回家,中等办法可学梭罗、学陶渊明、学塞林格,逃离尘嚣,闭门山林,修身养性,下等办法至少也可效仿嬉皮士,去玩摇滚、流浪和先锋艺术(吸毒和滥交就免了)。

但如果一昧将社会属性视作“原罪”全部抹杀,只求返归自然,那人与野兽何异?

所谓“复乐园”,仅仅只是逃离社会,返归大自然这么简单么?

《wolf’rain》的结尾是耐人寻味的,在那物质文明堕落的末世,在荒野中苦苦追寻着“乐园”的狼们,最终又被卷入六道轮回中,重归人间。

“乐园”真的存在么?

答案也许是否定的,所以抛下一切去寻找它的狼群、托尔斯泰和Chris都死了。

当然,“乐园”也许就在人间,所以罗曼•罗兰说:“认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

”所以我对这部影片的总结陈词是:对这个世界,叛逆可以,逃离可以,但一定要做好充分思想准备,并且无论如何,要记得给自己留条回来的路。

 8 ) 就算没有into the wild,我也知道这差距是如此之大

我吃着大盒冰淇淋,感受美味的同时,也感受着Alex在雪地里的荒野生存,但我觉得,他一定比我幸福很多。

电影总是将现实理想化,我们向往那样的世界,却还是只能接受现实。

即使这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可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样。

"你不该在乔治亚州开车的。

""为什么,我有驾照。

"父母总是要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而不应该做什么,学校也是,朋友也是,就连电视,国家主席,都要时不时过来提醒我们:孩子,你不应该怎么怎么样,这是不对的。

我们反抗,可最后换来的,通常只是更悲哀的结局。

可我们真的知道,我们要干吗,我们应该怎样么?

又有谁真的知道呢?

韦恩说阿历克斯太偏激,是因为年轻。

我们都年轻,年轻人都有梦想,所以在面对现实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所谓梦想与相识之间的差距是如此之大,偏激由此而来。

也许吧,有时候是不太理性,可人类始终是有感情的动物,所以相对而言,似乎偏激成了一件好事情,毕竟在我们还没有看透世俗的时候,还能做一些疯狂的事情,否则,像"老无所依"里的老牛仔Moss,只能在小屋子里对妻子讲他的一个梦,除了在梦里得到一些慰籍,什么都没了。

白领们还是每天做着拥挤的公交车地铁上班。

学生们背负着家长的期望在作业考试的压迫下慢慢挣扎。

人们日复一日重复着单调的生活。

在现实面前,我们又能挣扎什么呢,真的能够像Alex那样荒野生存?

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尽情地发梦,最后陷入到现实这个巨大的无底洞中,直到我们老去。

“大海唯一可以给我们的是无情的海浪,有时候,海浪会来得很猛烈,现在,我对大海至少甚少,但我知道这就是它所存在的方式。

我还知道,或者是多么重要,不必真的很强壮,却要觉得很强壮,哪怕只有一次,也要去证明自己,哪怕只有一次,也要最原生态中发现自我,独自一人面对冰冷的石头,只靠你的双手和大脑。

”什么才是现实与梦想的差距?

就是我坐在床上写下这篇无用的感想,只能体会电影里一切美好的东西,却不能真正去实践。

这就是现实。

而我们,却只能接受,这才是最悲哀的。

 9 ) 在那并不温暖的家里,我知道,你们仍然爱我。

在我看这部片子的过程中,我就在想它的影评应该起个什么名字。

一开始,我想,应该叫“原来我应该去放逐”。

在我还不知道它的结局的时候。

看了一半,我开始看豆瓣的影评,再回过头来看电影,我想,应该叫“我一直都原谅着”。

而最后,我知道,这不是一部关于旅行的电影。

不是在歌颂追求野性或自由。

不是在赞叹沿途的浪漫与美景。

这部片子很无奈。

超级旅行家不是一个驴友。

他其实很不爽。

他一路都在自欺欺人自我安慰。

他并不知道他想要什么。

他只是想要走。

是为逃避。

为自虐。

为报复。

我有时候也很不爽。

我不明白我为什么不能放纵自己去报复。

我曾经看到一个帖子,说一个女孩因为小时候有一个第三者抢走了她爸爸于是她长大后就处心积虑报复了那个女人。

看得我酣畅淋漓大快人心。

然而对于我,那已经是最大的放纵了。

我舍不得。

我根本舍不得报复。

对谁都舍不得。

我有时候就他妈的不明白,为什么我就那么理性。

为什么我就知道一切都是合理的。

为什么我相信所有对于我的伤害都是我应得的。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往西北跑的路上,遇到一个一天到晚在外面跑的大朋友。

他说他老婆也一天到晚在外面跑。

他说他儿子跟外公外婆住。

他说他儿子很独立,才十岁就能一个人坐地铁在穿越整个上海。

我告诉他,就算你儿子很独立,什么都能自己做,但是他心里或许还是希望你们能多陪陪他。

我家从来不开伙,我多少年没有跟我爸妈坐在家里吃过饭。

于是现在有个人给我做饭吃我都会感动好半天。

然而大朋友并不理解。

他说,我儿子会自己做饭啊。

我摇摇头,叹叹气。

我告诉他,我也很独立。

我12岁的时候一个人跑去火车站买了张火车票跑去了另一个城市。

因为我爸妈老吵架于是我就走了。

我已经不记得那时候的确切心情了。

离家出走,为什么呢。

我只知道我并没有打算不回来。

是以为等我回来一切就都会改变了他们就不会吵了?

当然,什么都没有改变。

什么都不会改变。

直到我去上大学,再回来,依然什么都没有改变。

我倒是惊异,为什么我会以为应该有所改变。

电影里,超级旅行家的爸爸妈妈在打架,妈妈大声地喊着,孩子们,快过来!

你爸爸打我了!

你爸爸在打我!

我真不想矫情,我真的早就不想矫情了。

但是这些导演到底想说什么呢。

我看到大年初一一个10岁的孩子一个人关着房门坐在地板上哭泣,哭累了就自己写日记。

房门外的客厅里,是爸爸妈妈高亢的争吵,夹杂着拍桌子砸椅子,嘶喊,斗殴。

持续着,持续着。

在大年初一的夜晚,或许持续到大年初二。

所以呢?

所以我就应该去放逐,就应该离家出走把自己饿死在荒野上?

我很幸福了,我一直对自己说。

至少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我还能跟家人平静地在饭店吃一顿年夜饭。

在那一个夜晚,我看到饭店门外的街上,一个看上去不足5岁的孩子追在一个女人的身后哭喊着“妈妈”。

孩子的身后,是一个沉默的低头匆匆跟着的男人。

孩子的哭声撕心裂肺。

女人突然停下脚步,回头抱起孩子,没有看男人一眼,转身继续快步向前走去。

我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幕,那孩子懵懂而悲痛的声音,在1998年除夕,体育场的对面。

为什么。

为什么。

他不能原谅,他一直不能原谅。

否则他不会在别人问到他的家人的时候说他已经没有家人了。

但是,他们到底做了什么呢。

到底有什么是不合理的。

他们爱吵就去吵,他们爱怎么样就怎么样。

但是你们他妈的为什么不离婚?

或许离了婚,再去建一个家庭,还能让我们看到爱情的存在。

而你们这样牵绊着,是为了什么?

为了让我们每一日每一日,看到人世间最丑陋的谎言与背叛?

还是一生的折磨与伤害?

他说,他不明白,为什么人对人要那么坏。

我的父母,他们为什么要对彼此你们坏。

老人说,孩子在父母面前,有时候会变得很残忍。

到底谁更残忍,我不知道。

这世上太多矫情的故事。

女孩发现爸爸有个私生女,于是为爸爸不再那么爱自己大吵大闹。

我想要的是什么。

所谓父亲,一直理所当然地带我跟他的女人以及孩子在一起玩,从小到大,换了一个又一个,一直如此,多么理所当然。

而我要多么的懂事,多么多么的懂事,才能一直客客气气地对待他们,才能在他抛下我,并且在之后告诉我他跟他的女人和她的孩子玩得多开心的时候不歇斯底里。

最矫情的话,我只能说我很累。

因为所有的伤害,我都觉得合理。

我不能矫情,不能流泪,不能放逐,不能报复。

我会离开,我终于是要离开了,离开得远远的。

在这最后一个春节,你们仍然争吵。

而我,看着电视上播放着的那些因为雪灾滞留在火车站回不了家的人们,淡淡地说:你知道吗,明年,或许我就在他们之中。

眼泪,流下。

不是我本意。

但我不会消失。

你们知道吗。

我还是多么地心疼你们。

我不会忘记我离家出走到了另一个城市被人发现后打电话给爸爸那一刻他焦急的声音。

“你就在那里等我,不要走,千万不要走……要走我们一起走,走到北京上海,我们一起,再也不回来了……你一定要等我啊……”我永远记得小学毕业那一年,因为所谓的“划学区”于是妈妈到处求人求了一个暑假才能让我上个好初中。

后来回小学看老师,老师感动地告诉我炎炎的夏天,妈妈天天都在到处为我奔波,甚至曾经看到我妈妈因为找不到关系而一个人坐在我的小学校园里无助地抹眼泪…… 旅行家的妈妈在睡梦中惊醒,苍老了的爸爸哭倒在马路上。

你们知道我再不会这样。

我一直原谅,我真的一直都原谅。

没有仇恨。

才会有爱。

但你们哪里理解呢。

其实我知道,你们是爱我的,是不是。

你们尽力了。

你们是不是也知道,我是爱你们的。

我走到哪里,都尽力,不让你们担心。

我尽力。

 10 ) 一个人的自由能有多大?

电影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只是把Alex当成了一个不太专业的户外运动爱好者——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阿拉斯加连冲锋衣裤、太阳镜和“沟太死”的高帮鞋都没有,居然还要好心的司机赠予一双涉水的胶皮靴子。

各种举动类似于一次自发的野外求生训练。

至于他离家出走的行为,在电影还没有给我们足够的解释之前,权且先当作一种年轻人渴望“在路上”的“凯鲁亚克式”冲动。

毕竟,这种事儿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并不新鲜,“流浪”也算是有历史和现在的一种文化现象。

人有钱有闲到了一定程度,多多少少都会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存在的意义,甚至通过各种形式奋起的反抗一下,这也没什么稀奇。

随后又发现,Alex的很多举动在固执己见的时候却又稍显幼稚,比如在拒绝父母提出要为他买一辆新车时,过于强烈的反对,不要就不要,干嘛疯子似的重复那么多遍things,things,things;比如在弃车徒步的开始,烧掉了手头剩余的现金,而后他在旅途中的遭遇也证明他并非不需要那些钱,而是一种急于跟过去撇清、留给自己一个干净起点的心态使然。

这让我觉得虽然Alex的生活轨迹里没有提到一丝一毫的音乐元素,但却是切切实实符合着“摇滚精神”:要的东西也许没那么明确,即使明确也因为过于理想化而变得脆弱不堪,可是不想要的、反对的、急于划清界限的那些却永远那么旗帜鲜明。

对于离开和流浪的解读,无外乎追寻和逃避。

Alex自己的言行时刻在提醒着我们,他皈依的生活方式是忠于自己内心诉求的一种追寻。

他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这种自由的人生,即使不知道它的终点在哪里;而与此同时妹妹的旁白则告诉我们,不管用怎样与众不同的人生哲学掩饰下的出走永远都有逃避的嫌疑,父母之间情感不和谐的阴影时时刻刻笼罩在这个理想主义者的心头,于是Alex用这样一种单边的武断的不希望被打扰的出走行为将噩梦的感觉甩给了他的父母。

即使我们不把这当成有意的报复,即使我们不把道德的准绳拉得太高,当我们看到Alex的父亲颓然崩塌在马路中间老泪纵横的时候,当我们看到Alex的母亲一次次从梦魇里惊醒的时候,我们很难判断,究竟谁对谁的伤害更大一些?

一个人的自由有多可贵?

即使我们不愿意承认,可有些快乐的确是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一个人自由自我的同时,往往有另外一些人被默默的囚禁在提心吊胆之中。

Alex的信仰是:“快乐不是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帝将快乐放置于我们周围每一件事当中,人们灵魂的精髓来源于新的经历”。

这话没错,只是不能绝对化,任何事物一旦被绝对化,即使不走向灭亡,也必然导致偏颇或者谬误。

在Alex“泛物质化”的眼光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不过是——甚至还不如——这一路上的浮光掠影,与人生的终极意义并无关联,自然情感化,情感物质化,并且自由绝对化,于是再真诚的情感也无法打动并且软化那种挣脱的欲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连同人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一并,被他反对并抛弃了。

在Alex沿途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群中虽然看似偶然而杂乱,实则基本上涵盖了人与人之间情感关系的全部类别:Jan和Rainey殷勤的友情,Tracy送上门的爱情,Ron给予他的亲情。

可是这一切统统被Alex礼貌又断然的拒绝了,我不明白,这样一个看似充满智慧和勇气的人,为什么从来没有反思和怀疑过?

在整个流浪的过程里,这些偶然发生擦肩而过的情感关系,即使不能完全扭转Alex那种摒弃了人的因素的,对“绝对自然”和“野性呼唤”的执着的追求和回应,至少也应该让他重新去审视自己过于笃信的人生哲学。

一个人的自由能有多大?

也许真的大不过他试图逃离的心魔。

与错误的观念相比,偏执的坚持貌似正确的东西,更可能让人走上一条不归路。

河对岸那顶Jan送给Alex的彩色毛线帽子再也拿不回来了,如果那帽子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美好的一面的话,这场景似乎隐喻着Alex自绝于人民的下场。

最后的最后,已经皮包骨头的Alex用尽最后一点力气在纸上写下,“Happiness only real when shared(快乐拿出来分享,才是真的快乐)”,这话真的没错,即使不经历这么九九八十一难也知道这话没错。

可是Alex在最后的时刻真的快乐么?

如果真的快乐的话,为什么镜头闪回的不是那些栉风沐雨日出日落,不是他曾经路过的草原山川河流和海洋,而是父母那遥不可及的温暖怀抱?

如果真的像Alex相信的那样,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这段与众不同的经历又有什么分享的必要?

如果人要不断改变对事物的看法来获得全新的体验,那小命儿都没了还体验个屁呢?

谁也不知道Alex最后的两行泪水是恐惧、悔恨、还是分享了快乐之后功德圆满的激动和成就感?

还是Ron留给他那句“when you forgive,you love(懂得原谅,才会有爱)”终于起了作用,让他在最后时刻体会到了一种别样的幸福。

来自【蚌病生珠】 http://caotieou.com/?p=340豆瓣九点地址:http://9.douban.com/subject/9114912/

《荒野生存》短评

遗憾的是,本片对主人公的心理和思想渊源缺乏更加深入的挖掘,流于表面化,西恩潘的一些处理方式也有待商榷。但影片在剪辑、表演、细节还原和风光摄影方面都足够出色,整体秉持了中立的道德立场,克里斯托弗究竟是勇于追求真我自我放逐的悲剧英雄,还是自恋而头脑发热的偏执狂?随你解读。(8.0/10)

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IMHO这家伙只是个被现实社会抛弃自我排斥妄想逃出人类大丛林的一个弱比而已 老潘反而把他描绘成了基色死.克莱斯特 到处传道授业解惑 美国人一看哇基色死耶 个个开始捧臭脚舔屁股 一往宗教上带 这事儿就收不住了 Happiness only real when shared. 各种矫情小清新啥的 美山美水啥的 还是可以用来装下B的

8分钟前
  • 西洋仔
  • 推荐

人生就是一程,去社会去荒野都是一程,休想在这短短一程开悟上帝的谜题。上帝造谜题不是为了让你解开的,他只是为了让你活的看似有意义而已。别试图有意义,去趟阿拉斯加或者西藏就想找到意义,纯属吹牛逼。多活几年,上帝造人不容易,别给上帝添麻烦。

10分钟前
  • 乔小囧
  • 还行

有点看不懂主角的脑回路。。。。。。

11分钟前
  • 美女菜kun
  • 还行

Sean先生好煽情好说教啊。这个题材给Gus Van Sant拍可能更好些。

12分钟前
  • spaceman
  • 还行

我想那么年轻,干净 ,那么寂寞地生活着。直到自己可以毫无防备的突然失踪在马路上的那一天。

13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从摩托日记以后 不特别钟情传记电影 但是从这部电影我 我能看到导演的努力和演员的落力 评还行纯粹是个人行为 若向西恩潘致敬 应评5星

16分钟前
  • 阿门
  • 还行

我想那么年轻,干净 ,那么寂寞地生活着。直到自己可以毫无防备的突然失踪在马路上的那一天。         

18分钟前
  • 刘小黛
  • 推荐

我不喜歡這個極度偏執的人,儘管我欣賞他的叛逆。

20分钟前
  • 蘇小北
  • 很差

这部电影是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分歧的指标,语带讥讽的一般都是后者,去驳斥他们其实也没什么意义,因为讲的都不是一回事,你跟他们说什么精神上的东西,他们只会跟你说,钱呢,权呢,利益呢。两个阵营的人,多说无益,各自有不同的享受标准。人们的重点往往都在讨论主角后来的选择对错,我倒觉得重点还是他对童年家庭环境的反抗,他所有的叛逆,都来自于小时候的逆来顺受。小孩如果长期暴露在暴躁的环境中,他长大之后一定是反社会的。

22分钟前
  • 人x太多
  • 还行

影片刚开拍就在关注,不是因为Sean Penn,而是因为我一直很爱的Emile Hirsch. 分两次看完,对主人公的价值观不能理解与赞同,热爱自然还是在屠杀生灵? 证明自己还是在逃避现实? 漠视人与人之间一切感情还是渴望分享? 主人公也在矛盾着吧? 全片最棒的还是EH!

26分钟前
  • Marvin的表妹
  • 还行

人应该有理想、并坚持下去,但如果你的理想和行为是反社会的,那便是在与自然法则对抗,最后失败与后悔的只能是自己。如果电影想告诉冲动的孩子:人生是一种平衡,反思一下自己的偏执吧,那么勉强还能给个3星;但如果电影是很多人说的那样在赞美男主角,那我会给一个负分。

30分钟前
  • June
  • 很差

fucking suspicious but seriously fanscinating as nature could comfort

33分钟前
  • 夭八
  • 力荐

会滑小艇,会扒火车,还会庖丁解牛。。。放弃与自己命运相联系的家人,光这点就让我感动不了。

37分钟前
  • 一尺八
  • 还行

Happiness is only real when shared. 后来,后来他把自己饿死在阿拉斯加了……

41分钟前
  • ^^点点^^
  • 还行

这个角色理应属于River Phoenix

44分钟前
  • Leito
  • 力荐

【💣】没有对公路片偏见的意思,但这部比「无依之地」还要烂。

47分钟前
  • Cardinal
  • 很差

人离开城邦,非神即兽。我们说的人是社会中的人,不是丛林中的人。刻意离开人类社会去深山古墓中去寻求什么终极真理,都是扯淡

48分钟前
  • 幽深邃
  • 还行

拧巴活作少年与美国旅游官方宣传片

53分钟前
  • 谭不爽
  • 较差

厌倦穷奢极欲,追求wild 简朴,为之而生为之而死,很感动,但这是没有用的,属于年轻的狂热某种程度上和迷信差不多,退掉那层华丽的皮,只是空洞,你找的甚至是更残酷的黑洞,有什么的话,也仅仅因为你影片想传达的太乱,极简主义 自然 在路上 反叛 理想 分享,过于做作,过于美化了他

58分钟前
  • ltwdl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