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自家流媒体Disney+出品的动物题材电影《多哥》,上线后取得了不俗的口碑。
豆瓣8.8,IMDb8.2,烂番茄95%,爆米花指数97%。
一直以来,人类生活是电影创作的主要依据,更是电影作品的主流。
以“非人”生命为表现对象的电影支流,相比描写鬼神、异星生物等恐怖、科幻类电影,动物电影的发展起步较晚。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现的以牧羊犬为主角的《灵犬凯西》系列影片是最早以动物为主角的电影,曾在美国风靡一时,被称为“首次将动物对人类的忠诚搬上银幕的电影”。
近些年来,动物电影的发展迅速,涌现出了不少佳作。
这类电影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微观世界》《迁徙的鸟》《帝企鹅日记》等纪录片,一类是像《导盲犬小Q》《忠犬八公的故事》《101斑点狗》的剧情片。
好莱坞甚至推出拟人化的《精灵鼠小弟》《猫狗大战》这样的纯娱乐向影片。
虽然在动物电影中,动物是绝对的主角,但通常也都关注和描述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与动物的对抗,比如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为代表的众多动物惊悚片;一种就是前面提到的电影中,人与动物的互爱与共存。
《多哥》显然属于后者。
它以冰原上的雪橇犬为主角,让人自然联想起那部保罗沃克主演的《南极大冒险》。
只不过相比于《南极大冒险》的八条雪橇犬,《多哥》则集中于这条名叫多哥的领头犬身上。
动物电影的拍摄难度显而易见,尤其是非纪录片中的真实动物也要如“演员”般按照导演的要求“表演”和在镜头前走位。
当然,随着CG特效技术的进步,动物也可以凭空创造出来。
迪士尼在这方面尤为擅长,《奇幻森林》和真人版《狮子王》已经足以以假乱真。
不过,迪士尼出品的《多哥》,还是利用真实动物“演员”拍摄,其“表演”也堪称完美。
除此之外,《多哥》的高口碑也得益于内容和形式上的拓展。
本片导演是执导过《极盗者》的埃里克森·科尔,他从故事的取材,主要角色的刻画,到流畅的剪辑和叙事方式,都为这样一部动物题材电影的成功提供了保证。
1、真实历史带来的传奇故事通俗有趣富有传奇性的故事,向来是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商业电影驾轻就熟的定式,动物电影也不例外。
宠物电影作为动物电影的分支,一直是备受青睐的题材。
在爱狗成风的美国,以狗为主角的宠物电影层出不穷。
《101斑点狗》《都是戴茜惹的祸》《我家也有贝多芬》《忠犬八公》《一条狗的使命》等,都是将人与狗的故事搬上银幕。
这类故事多以描述狗对主人的忠诚,人与狗之间的温情为主,有着浓郁的治愈风。
故事本身虚构和戏剧化成分偏多。
而《多哥》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完全取材于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故事。
其传奇色彩也远比以家庭情感剧式的背景更加浓厚和精彩。
大约一个世纪前的1925年,美国阿拉斯加小镇诺姆突然爆发白喉疫情。
这种如今通过接种疫苗已经几乎绝迹的疾病,在那个年代却是致命杀手,尤其是儿童患病和死亡率极高。
而存有救命白喉血清距离诺姆镇最近的州立医院也远在955英里(1085公里)以外。
当时正值寒冬,大雪封山交通封闭,又遭遇异常恶劣的天气使得飞机无法赶来。
为了拿到血清,解救病童,当地政府不得不选择用狗拉雪橇的方式前往医院运送血清。
当地组成了20个雪橇手和150只雪橇犬的接力队,前往1000多公里外的医院执行这次救命任务。
最终,他们仅用了5天半的时间完成了这场与死神赛跑的接力,成功运回血清,拯救了孩子们的性命。
而一般情况下,这段行程狗拉雪橇需要费时25日。
电影中的主角多哥(Togo)是其中一位雪橇手莱昂哈德·塞帕拉(Leonhard Seppala)使用的一只领头犬,他们的雪橇队在这次拯救生命的壮举中承担了最困难也最危险的一段路程。
在零下30度、七级以上强风的极寒环境下,他们完成了奔行264英里(425公里)的路程,而其它19只队伍平均运送31英里(50公里)。
然而当时因为种种原因,这条传奇的雪橇犬和它的故事却被历史所遗忘。
直到2011年,美国的《时代周刊》重新报道了这个故事。
在报道中,他们将多哥誉为20世纪最英勇的动物!
《多哥》(Togo: The Untold True Story)这部电影就再现了这段传奇而感人的故事。
2、对主角多哥的细节刻画多哥是本片绝对的主角,对多哥的刻画自然是电影的重点。
对狗的描写,很多电影都过成熟甚至套路的方式。
比如,狗的忠诚、对主人的救助、长久的陪伴都是最常表现的点。
这些都是狗作为人类最好朋友的共性,本片则更偏重对多哥这条主角狗身上所具备的与众不同之处的刻画表现。
忠诚:多哥对主人塞帕拉的忠诚鲜明又富有特色。
多哥一开始并不被塞帕拉喜欢甚至很嫌弃,反而他妻子更喜欢多哥。
塞帕拉对他的狗的认知更偏于冰冷的理性:他说它们不是宠物,不是朋友,只是动物。
个头不大,好动不听话,血统不算纯正,黑棕色皮毛看起来总是脏兮兮的小狗多哥在塞帕拉的眼中并没有成为雪橇犬的潜质。
即便如此,多哥依然视塞帕拉为真正的主人。
塞帕拉曾经两次都把小多哥送走。
第一次被新主人送了回来,第二次送到一个女主人家,多哥竟然冲破玻璃窗逃了回来。
塞帕拉看到被玻璃划伤流血的多哥终于有所打动,他尝试着让它加入雪橇队。
没想到多哥展现了惊人的天赋,年龄不大但速度快、耐力好,很快就成了领头犬。
可以说,没有如此忠诚,多哥也无法争取到主人对他训练的机会。
在千里运药的最后一段跋涉之前,多哥已疲惫不堪。
塞帕拉抱它放在雪橇上让它休息,可多哥挣脱下来,执意回到队伍最前面领头犬的位置。
这样的忠诚和尽责让人动容。
聪明:多哥与其他雪橇犬最大的区别就是它的聪明机智。
没有哪只狗能像多哥一样,竟然会像兔子一样在地上打洞从栅栏中逃脱。
塞帕拉又把它独自关在仓库,多哥竟瞅准了高处的通风管道的缝隙,飞檐走壁地爬了上去成功越狱。
智商高,情商也不低。
塞帕拉第一次把多哥放入狗队,它旁边的狗对它怒目而视龇牙咧嘴充满敌意,可多哥瞬间化身舔狗,凑上去一顿亲昵,马上就和对方成了好狗友。
勇敢:当塞帕拉带着多哥和雪橇犬们踏上运送血清的征程,就注定了这是一场争分夺秒,又危机四伏的冒险。
翻越雪山时,雪橇队差一点滑下悬崖葬身崖底。
危急时刻作为领头犬的多哥,率先奋力往回爬,带着狗队化险为夷,更是救了塞帕拉一命。
可多哥的一只前爪也因此受伤。
为了缩短行程,塞帕拉决定带领雪橇队冒险穿越冰湖。
当地的爱斯基摩人称冰湖为“声音”,因为湖面的冰随时会裂开,破裂的声音令人心悸。
多哥和雪橇犬们勇往无前,在不时破裂的冰缝中顺利通过。
返程时面对已经碎裂成满是冰块的湖面,他们还是义无反顾的踏上了更为凶险的冰面。
在多哥的带领下,他们在冰块间闪转腾挪,寻找出路,最终抵近对岸。
可离岸边还差一步之遥,塞帕拉把多哥抛到岸上,多哥靠一己之力拖动队伍,再次救了大家,也让他们的任务完成了最关键的一步。
顽强:执行这次任务的多哥当时已12岁,对狗而言已属高龄。
塞帕拉的妻子一开始不愿意多哥参与冒险,怕它有去无回。
可多哥的经验和能力无可替代,塞帕拉忍痛也必须带上它。
最后一段路程行前,在爱斯基摩人家中过夜休息时,女主人抱着睡着的多哥不禁流泪,说它的生命正在消逝。
这才有了第二天塞帕拉想让多哥休息,多哥却坚持继续奔跑的一幕。
这一段行程依然艰难,风雪太大难以辨识方向,塞帕拉把所有的信任都给与了多哥。
多哥不但成了他的腿,更成了他的眼。
等站在雪橇上已经昏睡过去的塞帕拉醒来,发现整支队伍都已经瘫卧在雪地上,包括多哥也已经累昏过去。
幸好,下一棒接力队伍赶到,最终将血清送到小镇。
多哥却已精疲力竭,似乎耗尽了它最后的生命力。
当一位获救的孩子痊愈后来看望多哥,童言无忌的她问道,多哥是不是快死了。
塞帕拉听闻无法自已,一个人跑到屋外。
可没想到,多哥经历了如此磨难,生命力异常顽强的它还是挺了过来。
多哥又在塞帕拉和妻子身边生活了三年,并繁衍后代,还因此诞生了后来凭智力、耐力、勇气而闻名的西伯利亚塞帕拉犬的品种。
塞帕拉晚年回忆时说:“我再也没有比多哥更好的狗了,它的耐力,忠诚和智力都是最优秀的,多哥是有史以来穿越阿拉斯加足迹最好的狗。
”
3、人狗共同与自然搏斗的生命之战这样一个故事本身,虽然充满传奇和震撼,但进行电影化呈现时其包含的素材并不是非常丰富。
如果把镜头都集中在雪地中奔跑的雪橇队和主角多哥,很难撑起一部电影的容量。
导演在电影中拆分出两条故事线:一条主线是塞帕拉和多哥率领的雪橇队千里送药的艰险过程,一条副线是主线中插叙的多哥从不受待见的小狗到狗王的成长历程。
这样的方式,既可以减轻这个并不复杂的故事线性叙事的单调,也可以在节奏和氛围上很好地调动观众情绪,通过多哥一生的展现增强情感力量。
人类角色在本片中功能性更强些。
男主角塞帕拉的饰演者,选择了外形与原型人物十分相像的好莱坞实力派老戏骨威廉·达福。
他与多哥的戏份占据了全片绝大部分,在多哥的成长过程他是导师和朋友,在运药历险中则是患难与共的伙伴和队友。
塞帕拉的妻子由朱丽安妮·尼科尔森饰演。
片中她完全素颜,满脸雀斑,充满个性,把这个在恶劣自然环境中生活的家庭主妇的坚韧,对丈夫和多哥的支持信任做了很好的诠释。
本片并没有像一些其他动物电影一样刻意煽情,在主线和副线的交叉剪辑和剧情推进中,在对多哥细节刻画中,观众的共情感自然产生。
为突出千里运药的艰难和凶险,惊心动魄充满戏剧性的情节设计也必不可少。
尤其翻越雪山和穿越冰湖的险境,紧张刺激感十足。
另外,本片呈现了极为壮美的阿拉斯加自然景观。
大量远景和俯拍镜头,对准极地环境下的森林,峡谷,湖泊和河流,清冷的色调,宏大的视角,一股肃杀之美油然而生,更凸显了人狗的渺小和自然的残酷,以及这次任务的艰险和伟大。
令人印象最深的,是雪橇队穿梭在森林里的俯拍画面:白雪覆盖着森林大地,光秃的树干仿佛一条条紧凑杂乱的黑线。
穿行蜿蜒于林中小路中雪橇队,在这样的上帝视角下,显得渺小脆弱而又无助。
总之,《多哥》是那种你看了会深受震撼和感动的动物电影。
迪士尼在自家的流媒体上奉献了一部比它的很多院线片还更优秀的作品。
或许唯一的遗憾,是在流媒体平台所能播放的小屏幕上,那些壮丽的景色远不如电影院的大银幕所能呈现出更佳的观感。
《多哥》真是一部催泪满分的电影,能让内心柔软的人泪流不止。
电影采用插叙的方式,交替讲述12年后的血清运送和12年前Togo的成长。
故事本身很简单,最打动人的还是Togo和Sepp之间的感情。
Sepp曾两次想要把它送人。
第一次,因为实在太闹腾被人送了回来。
第二次,它自己从新主人家的玻璃窗冲了出来,在荒原上找到了Sepp。
于是,Sepp尝试把它编到了雪橇队里,没想到它不是一只安于跟在后面奔跑的狗,它是天生的领袖。
Togo,就是挪威海军大将的名字。
十二年后Togo已经12岁了,对于一只雪橇犬来说已经是年迈,更何况他们还必须在暴风雪中日夜兼程。
穿越山河,跨过冰湖,想尽一切办法用最短的时间把血清送到医院。
那里有一群等着救命的孩子。
Togo带着Sepp穿越了飞速开裂的冰湖,只为了能缩短几十英里的路程。
几个镜头让我按耐不住落泪。
一是Togo拖着疲惫的身躯带领队伍穿过重重风雪,准确地达到驿站。
Sepp不可思议地重复着Magificent,他知道这是狗用尽全力换来的胜利。
二是Togo跛腿后Sepp把他留在家,临别前说I have to work, forgive me.谁知Togo看见主人乘着雪橇,竟奇迹般开门追了出去,哪怕他的腿已经无法再像从前那样奔跑。
他只是想陪在Sepp身边,一如既往。
直到生命的尽头。
Sepp花了很久,才发现Togo是最棒的雪橇领头犬,而Togo只用了一秒,就认定了这个人是他一生的主人、朋友。
Sepp用Togo的一生,读懂了他对自己的爱。
注:Togo是西伯利亚犬和阿拉斯加犬的混血。
最后还为它立了个新的犬种名字,赛裴拉西伯利亚犬的犬种(Seppala Siberians)。
如果最后不说TOGO是为了SEP而活的,我就给5星了,我本以为是要塑造一个固执、坚持的死了都要跑,遵从天性的狗。
结尾真糟糕啊。
SEP选了非常危险的路,穿结冰的SOUND,也许是来不及回,孩子都会死,让他做出这种可能人狗、血清全丢的决定,不过,后面穿冰河真的是惊心动魄,因为电影清晰度的问题,否则高清下来看,肯定是更爽的。
这部分看的时候,内心其实有种看楚门出海那段的DE JAVU,那种恐惧感和夹着接近崩溃的状态KEEP GOING的感觉。
令人绝望的无边的碎冰,害怕,但是还是要硬着头皮上,BRAVE AND COMMITMENT !!!。
很喜欢的一点还有最后媒体带另外一只狗成为了“英雄狗”,提醒我,没有更加透明的客观的历史,也很难带给世界公正(对于幕后英雄?
贡献程度更大?
)如此,我们在DO STH的时候,怎么选择,能够准备好承受后面的这一切吗?
SEP说im not prepared for this ,当时他以为自己用TOGO用太狠了,导致要死了。
I LIKE THE MOMENT TOGO BREAKING THROUGH THE HOUSE/ BLIZZAR .不管是TOGO小时候还是长大后,奔跑的它才是TOGO。
TOGO怎么就是不坐slegh,脚不行了也要跑,因为他要,而且他是lead,当然结尾说TOGO是舔狗毁了这么好的立意。。
我希望(4年前我会TMD用这种委婉怂泡的词汇?
直接干了都,直接上,凭什么不行?
),我也要像TOGO 那样跑出自己的样子。
8.7
先说最重要的一点,togo翻译成多哥而不是东乡是明智的,因为东乡平八郎是日本战犯,各位去看影评时,好多人会提到东乡,称其为日本名将,什么黄种人打败白种人……这种战犯没什么好颂扬的,我觉得爱狗人士也要严肃正视国家历史。
相比《零下八度》,本片更严肃冷峻,整个色调都是冷的,灰暗的天空,墨蓝色的冰海,黑色的树林,连主角本身都是黑色的,以及到处都是的白茫茫的雪。
为什么有人在这种地方生活?
是自我放逐吗?
像阿尔帕西诺的《失眠者》一样。
片中唯一少交代的,就是多哥为什么一定要跟着男主人。
Magnificent!
狗勾简直太可爱了吧。
超级聪明有爱的狗勾。
Magnificent! Born to lead.主人也很了不起。
大自然也很magnificent。
(非常适合大银幕啊。
)威廉达福简直神还原。
没有刻意煽情却时时热泪盈眶。
好几处动物视角很可爱。
然而我并没有什么想要说的了,非要写到140字。
我只会截图。
“路上的美国史”是我作为编辑在2018年和我的作者叶山一起策划的一系列稿件。
从道路和地理的为切口,介绍美国这个国家的诞生和壮大。
前后用了两年的时间完成连载。
叶山是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地球科学系的在读博士,之前就读于宾大和塔尔萨大学的地球科学专业,写起这个主题驾轻就熟。
周末在家,看见豆瓣给我推了部动物主题的电影“Togo”(《多哥》),我一看剧情介绍,心想这不是我之前编辑过的一篇稿子吗。
18年的时候我策划了一个美国史的系列,作者叶山是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地球科学系的在读博士,之前就读于宾大和塔尔萨大学的地球科学专业,从地理和道路的角度来写美国的发展与变迁,还真是一个全新的视角。
其中有一篇就是介绍阿拉斯加的“埃迪塔拉德小径”以及狗拉雪橇的赛事,讲的就是1925年阿拉斯加的冬季救援。
当时看完文章,就觉得这故事太适合翻拍成电影了,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了。
影片很棒,我特别希望能在大屏幕上再看一遍,不然真是可惜了阿拉斯加的冰天雪地。
但这篇文章不是一篇影评,而可以被看作是对阿拉斯加的历史和地理的介绍,看完这篇文章,你或许能更好地理解1925年雪橇救援的背景,以及这一事件的伟大和不易。
本文原载于2018年12月26日的“澎湃新闻·私家历史”。
阿拉斯加州虽然远离美国本土,但却是美国面积最大的州,其面积是第二大州德克萨斯的两倍。
如果它是一个国家,那么它的国土面积可以排在世界前20位。
如此广阔的土地,却有三分之一位于北极圈以北,剩下的大部分区域也处于亚寒带,冬季漫长而寒冷,降雪量很大。
在这种遥远而荒凉的地方,交通条件在很长时间里都很差。
就算是科技发达的今天,阿拉斯加北部也只有一条孤零零的道尔顿公路,从其腹地的费尔班克斯直插北冰洋沿岸的油田,和它相伴的也只有一条输油管道。
而在阿拉斯加的公路开始修建以前,狗拉雪橇是当地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交通工具,而负责拉动雪橇的阿拉斯加雪橇犬是当地人最好的伙伴。
埃迪塔拉德小径主线暨狗拉雪橇赛事路线示意图从1973年开始,阿拉斯加举行着一年一度的埃迪塔拉德狗拉雪橇大赛。
赛事的路线是南部城市安克雷奇和西北部的小镇诺姆之间的埃迪塔拉德小径(Iditarod Trail)的主线,全长约1600千米,斜穿了大半个阿拉斯加州。
其中在卡尔塔戈和欧菲尔之间的区域,小径分为南北两支,偶数年份使用南线,而奇数年份使用北线。
每位选手会和十六只雪橇犬一起,在三月初的冰天雪地里长途跋涉八到十五天,有时甚至会经历零下五十度以下的极低温。
每位跑完全程的选手都会得到奖励,第一名会得到大约六万美元的回报,而第一名的雪橇犬会得到金项圈。
埃迪塔拉德狗拉雪橇大赛(图片来自Alaska Dog Tour)阿拉斯加人非常重视这项赛事,在他们的精心经营下,这项赛事已经成为了阿拉斯加一年一度的狂欢盛典,也是美国乃至全球最著名的长距离狗拉雪橇赛事之一。
但在最初,举办这项赛事是为了纪念1925年冬季风暴中,埃迪塔拉德小径上由阿拉斯加的橇夫和雪橇犬们创造的一次奇迹。
阿拉斯加的第一条路埃迪塔拉德小径最初是阿拉斯加的原住民(包括因纽特人等)进行狩猎和旅行的道路,在茫茫雪原上,只有这条小径帮助原住民找到方向。
在阿拉斯加尚未开化的年代,这条路能给原住民带来食物,也能让不同部族的村落之间能互相联通,因此它被称为阿拉斯加的第一条路。
它的主线从阿拉斯加最南部的苏厄德出发,一直到西北部的诺姆,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支线,通往阿拉斯加腹地的冰天雪地里。
埃迪塔拉德这个名字,就来源于当地土著的语言,意思是“遥远的地方”。
18世纪到19世纪初,俄国人通过俄美公司进入了阿拉斯加,但他们只开发了相对温暖的南部海岸,对于广袤的阿拉斯加腹地,他们几乎一无所知。
1867年,美国人买下了阿拉斯加,但同样对这片寒冷的不毛之地缺乏兴趣,只有少量的探险家对阿拉斯加的内陆进行着探索。
但在19世纪接近尾声的时候,探险家们在阿拉斯加西北地区发现了黄金。
无论是世界的哪个角落,黄金的吸引力都是无比巨大的。
1898年,探险家们将这个消息公开,在一年的时间内,淘金的人便涌入了阿拉斯加。
在当地原住民的带领下,淘金者们坐着狗拉雪橇,冒着严寒赶到了金矿所在的西北海岸,在北极圈附近建起了一座小据点,起名叫诺姆(Nome)。
仅仅到了第二年,诺姆的人口数就突破了一万,这些人都是乘坐雪橇,通过埃迪塔拉德小径来到诺姆的,这也是埃迪塔拉德小径第一次为世人所知。
诺姆的金矿(图片来自阿拉斯加大学)最初,雪原中的埃迪塔拉德小径在部分路段,路线并不固定,且沿途容易发生危险。
1908年,阿拉斯加领地的政府决定派专人去勘察并维护这条小径,不止是为前往西北部的人们提供便利,而且还想趁机开发阿拉斯加的内陆。
然而政府的努力却并没有换来太多的回报:诺姆当时探明的黄金储量并不多,很快就被采尽了,大失所望的淘金者们纷纷离去,埃迪塔拉德小径再度无人问津。
但是到了1910年,一轮更大的淘金热又在阿拉斯加被掀起,诺姆附近重新发现了更多的金矿,而且在阿拉斯加腹地的鲁比以及欧菲尔等地,也发现了黄金以及其它的矿产。
来自美国各地的淘金者以及各矿业公司的矿工们蜂拥而至,在阿拉斯加的内陆修建起了一个个据点和小镇。
政府疏通的埃迪塔拉德小径终于排上了用场,成为这些矿业小镇与外界的唯一联络线,也是唯一的物资供应线。
这条小径上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狗拉雪橇。
最初负责为淘金者和矿工们驾驶雪橇的是阿拉斯加的原住民,到后来,这些淘金者也学会了驾驶狗拉雪橇以及训练阿拉斯加雪橇犬的方法。
早期淘金者坐着狗拉雪橇到达矿区(图片来自Northern Light Media)阿拉斯加雪橇犬(又叫马拉穆特犬)是常见的雪橇犬种类之一,它们的外形和西伯利亚雪橇犬(即俗称的哈士奇)非常相似,但体型更大,体力更充沛,只是速度稍慢。
虽然它们对人类很友好,但和其它雪橇犬(比如哈士奇、格林兰犬和萨摩耶)相比,它们对别的动物攻击性更强,因此在很早的时候,它们就被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的原住民驯化,除了拉雪橇之外还可以当猎犬,甚至可以围猎棕熊和海豹。
阿拉斯加雪橇犬到了20世纪初,白人已经从原住民那里学会了阿拉斯加雪橇犬的训练方法,后来这些雪橇犬被引进到世界各地,在极地探险以及冰海救援等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可是,阿拉斯加雪橇犬在历史上留下的最光辉的一笔,还是发生在它们的故乡阿拉斯加1925年的一场冬季风暴里。
暴风雪中的千里驰援1925年,阿拉斯加的冬季风暴比往常都要强烈,这场风暴让通往诺姆的航道提前上了冻,一艘前往诺姆的货船被迫中途返航。
当时,诺姆附近的黄金已经又一次开采殆尽,大部分的淘金者早已离去,只有大约几百户人家共计两千人留在了那里。
不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诺姆城内的各种设施倒还算完备,过冬的物资也算是充裕,得知那艘货船返了航,小镇的大部分居民们虽然有点失望,倒也没有任何的惊慌。
只有一个人除外。
此人叫科尔蒂斯·维尔彻(Curtis Welch),是小镇上唯一的医生。
他和手下的几名护士一起,在诺姆管理着一家小医院。
这家医院是政府资助的,也是诺姆及附近几个小镇唯一的医疗机构。
在1月下旬,一位因纽特人跑到医院求助,说他的两个孩子生了重病,快不行了。
维尔彻赶到了这个因纽特人的家中,发现两个孩子得了严重的扁桃体炎。
他尽力医治,却没能挽回这两条生命。
他询问了孩子的母亲后得知,这两个孩子从发病到死亡只有三天时间。
此时,维尔彻心中充满的并不是伤心或自责,而是深深的不安:单纯的扁桃体炎,不应该这么轻易就置人于死地,这两个孩子得的很有可能是白喉病——一种严重的细菌感染。
维尔彻医生(来自阿拉斯加大学网站)由于医院设备简陋,维尔彻没法进行化验来证实他的猜测。
他把他的想法告诉了几个护士,但护士们都觉得这不太可能,因为在阿拉斯加还从没出现过这种病。
然而没过几天,一位白人的孩子也得了重病。
这一次,维尔彻医生在这个孩子的喉咙上看到了白喉病典型的灰白色斑块,佐证了他的想法。
维尔彻感到大事不妙。
白喉病是一种可以致命的传染病,如果不及时加以控制,不仅患者会死亡,就连他们身边的人也会被感染。
治疗白喉病,需要用到特殊的抗毒素和血清,而在入冬之前,医院的抗毒素和血清就用完了。
当时他就给位于朱诺的阿拉斯加领地政府发去了电报,让他们向诺姆运一些抗毒素和血清过来备用,没想到提前到来的冬季风暴让航路阻断,那艘返航货轮上的物资里,就包括了维尔彻预订的抗毒素和血清。
维尔彻赶快找到了诺姆的市长商量对策。
市长听了维尔彻的汇报,也大惊失色,因为血的教训还历历在目:就在六年前,因为冬季缺少药品,一场普通的流感就将阿拉斯加北部的一个原住民村落变成了死村。
流感尚且如此可怕,何况白喉病。
根据维尔彻的推算,如果在两周之内找不到足够的抗毒素和血清,诺姆可能会重蹈覆辙。
而且这一次也许会后果更加惨重:白喉病从没有在这个区域出现过,诺姆附近的原住民对它根本没有免疫力,一旦疫情失控,局面将不堪设想。
市长和维尔彻一起向附近的城镇发去了求救电报,然而附近那些小镇也没有足够的药品。
最终,电报被传给了阿拉斯加铁路公司的一家附属医院。
这家医院有足够多的抗毒素和血清,但它的位置在南海岸的安克雷奇,距离诺姆有1600千米。
如何在冬季风暴下,两周之内将这些救命的药品送到诺姆,成了一个难题。
激烈讨论之后,人们想到,可以先用铁路将药品运到距离诺姆最近的位置,然后派出技术最高超的橇夫,通过接力传递的方式,将药品通过埃迪塔拉德小径的支线送往诺姆。
药品运送路线及埃迪塔拉德小径各支线的示意图当时阿拉斯加铁路公司已经将铁路从安克雷奇修到了位于阿拉斯加腹地的城市费尔班克斯。
然而,这条铁路基本是南北走向的,而诺姆则是在西偏北的方向。
铁路沿线上距离诺姆最近的尼纳纳,距离诺姆也有1085千米。
稍微幸运的是,那里正好有埃迪塔拉德小径最北的一条支线,但即便如此,狗拉雪橇按照正常速度也需要至少25天才能完成这段路程。
就在大家还在犹豫不决,讨论这么做是否靠谱的时候,他们又收到了诺姆的求救信号:白喉病开始爆发了,已经有50人出现了症状,药品必须要在十天之内送到,否则诺姆甚至整个阿拉斯加西北部就完了。
没时间再讨论了,安克雷奇的人们决定就按这个计划孤注一掷。
数万袋药品被装上了火车,带到了尼纳纳,当地最优秀的狗拉橇夫尚农(绰号“野人比尔”)早已经带着狗拉雪橇就位。
阿拉斯加乃至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和时间赛跑的接力传递就这样开始了。
尚农把用毛皮包裹好的药品放在雪橇上,然后驱赶着16只雪橇犬,快速向西而去,进入了风暴和极夜之中。
在此之前,安克雷奇和诺姆都向沿线的村落和据点发去了电报,让当地人都知道了诺姆的紧急情况。
于是,沿途的人们都为尚农敞开了大门,给他及他的狗提供热水、食物和毛毯。
虽然尚农知道,每快一秒也许都会拯救一条生命,但他也很清楚自己和雪橇犬的极限在哪里。
欲速则不达,在零下五十多度的低温下,尚农凭经验掌握着最佳速度。
在雪橇犬的体能接近透支的时候,尚农跳下雪橇,和雪橇犬一起在雪地里跑动,不仅激励了雪橇犬,也保持了自己的体温。
到了托洛凡纳,下一位橇夫已经等在了那里,尚农把药品交给了他,也给他传递了经验。
随后,下一位橇夫接替了尚农,向西疾驰而去。
就这样,从尼纳纳到诺姆,技术精湛的橇夫们展开了昼夜不停的接力传递。
在沙克图里克,第17位橇夫萨帕拉接过了药品。
萨帕拉是参与行动的所有顶尖橇夫里最有声望的一位,参加过冬奥会。
他就活动在诺姆附近,当时另一个计划就是把药品空运到他的驻地,让他带着药品直接驰援诺姆,但因为空运的危险性太高而作罢。
他负责的沙克图里克到戈洛文之间的路段是最艰难的。
那里是冬季风暴最严重的区域,而且接近零下70度的气温低过了药品的承受极限,药品随时都有损坏的危险,必须尽快抵达下一个站点戈洛文。
萨帕拉和他的雪橇犬(图片来自Northern Light Media)
萨帕拉的线路示意图为了节省在路上的时间,萨帕拉决定改用体力稍差但是速度更快的哈士奇,并且在途中要从冰封的诺顿湾海面上直接闯过去,以避免绕道以及崎岖的山路。
萨帕拉和他的哈士奇们迎着时速105公里的大风,用尽力气径直冲过了诺顿湾,最终在药品冻坏之前赶到了戈洛文。
然而,萨帕拉的领头犬东乡却在诺顿湾上的冲刺中耗尽了体力,并被冰渣划伤,抵达戈洛文之后就再也没有拉过雪橇。
戈洛文的人们给东乡戴上了一块形似奖牌的项圈,来表彰东乡的优秀表现,这个项圈就是现在的埃迪塔拉德狗拉雪橇比赛的金项圈的原型。
抵达戈洛文的东乡(Togo,名字来源于萨帕拉的偶像,日本名将东乡平八郎)在20位橇夫以及150条雪橇犬的努力下,原本在夏天都要花25天才能走完的路程,在冬季风暴和极夜中,只用了五天半的时间就被跑完了全程。
2月2日,最后一位橇夫的领头犬巴尔托将载满药品的雪橇稳稳地停在了诺姆的市中心。
不久之后,又有第二批药品被从尼纳纳运到了诺姆。
负责最后一程的挪威裔橇夫卡森和他的领头犬巴尔托有了这些来之不易的药品,维尔彻医生成功地将疫情控制了下来。
最终,这场原本有可能让诺姆遭受灭顶之灾的白喉病,只导致了7人死亡。
这一场狗拉雪橇的接力,被人誉为阿拉斯加奇迹,也被叫做“1925年血浆驰援”或者“救援大竞速”。
埃迪塔拉德小径及奔跑着小径上的雪橇犬们一举成名,当地人训练的雪橇犬后来在二战中被招进美军,编入了驻守格林兰岛的极地救援队。
1925年救援路线及药品接力传递点示意图从伟大奇迹到盛大赛事诺姆的这次危机也让阿拉斯加领地的政府汲取了教训,在那场冬季风暴之后,他们开始大力完善通往各个居民点的道路交通系统,并且兴建了很多飞机场。
在交通更加通畅之后,阿拉斯加吸引来了更多的渔民和矿工,这个领地的人口数目不断增加,它的经济地位也不断攀升。
终于在1959年,阿拉斯加达到了建州的标准,作为美国第49个州加入了联邦。
建州之后不久,北极圈内发现了大量的石油资源,从此阿拉斯加成为了美国的最重要的产油区,其道路交通系统也因此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不过,狗拉雪橇这项阿拉斯加的传统文化,和埃迪塔拉德这条小径一起,在交通逐渐多样化之后,被人冷落了。
甚至有些原来只能通过狗拉雪橇进出的村落,在公路或铁路修通之后,竟然连一个橇夫都没有了。
阿拉斯加的输油管道1967年是美国获得阿拉斯加的第100周年。
这一年,阿拉斯加州政府向社会征集评选本州历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1925年这次救援行动毫无意外地名列前茅。
这时,政府中有人提出,阿拉斯加应该做点什么来纪念那次伟大的救援。
其中一个官员提出,要让人们永远记得雪橇犬以及埃迪塔拉德小径在那次事件中所作出的贡献,因此他提议,举办一场狗拉雪橇大赛,让当下全世界最顶尖的橇夫和极限运动员齐聚一堂,重走当年的路线。
他的提议受到了青睐,但有一个问题:当年救援走的那条路线太过于偏远,沿途人烟太稀少。
在那条路上举行大型比赛,不利于宣传,也不利于转播。
于是又有人提出,沿着埃迪塔拉德小径的主干线进行比赛。
埃迪塔拉德小径的主干线要经过安克雷奇这样繁华的区域,通往当年被救援的小镇诺姆,还要通过阿拉斯加腹地的一些经济不太发达的区域,包括当年发现了金矿的欧菲尔和鲁比等地。
这样,既有利于赛事的宣传,又追思了历史,还能带动内陆地区的经济,可谓是一举三得。
这个提议被采纳了。
阿拉斯加政府尤其看中了第三点。
那一片区域在金矿枯竭后,经历了严重的人口流失,经济萧条不堪。
有一些小镇,比如欧菲尔,被彻底地遗弃,成为了“鬼镇”。
由于远离繁华的区域和劳动力的缺失,剩下的小镇获得的关注度甚低,几乎得不到任何外来的援助,基础设施退化严重,教育也跟不上。
如果能通过一项世界级的赛事,将人们的目光汇聚到那些小镇,就可以帮助它们重振经济。
阿拉斯加被废弃的矿业小镇(图片来自Culture Trip)经过几年时间的准备和具体的路线规划和清理,第一届埃迪塔拉德狗拉雪橇大赛在1973年展开。
此后,这项比赛成为了一年一度的狂欢节,也是阿拉斯加最有名的体育赛事。
这项比赛不仅让人们重新认识了埃迪塔拉德小径这条在阿拉斯加历史上举足轻重的道路,也在交通逐渐发达以及机械化雪橇大量投入使用的冲击下,维护了阿拉斯加的狗拉雪橇文化;沿途的小镇,也因为赛事举办获得了更多的关注,有的还成了旅游景区,为当地带来了额外的收入。
1978年,美国的国家公园署新设置了“国家历史步道”的项目,埃迪塔拉德小径因其在阿拉斯加的原住民文化、早期开发以及那次伟大救援中起到的作用,被列为第一批次的四条国家历史步道之一,成为受联邦政府直接保护的历史遗迹。
纽约中央公园内纪念1925年诺姆救援的雕塑,原型是跑完最后一段53英里的领头犬巴尔托,它于1933年去世后被做成了标本,收藏在克利夫兰的一家博物馆
人应该和狗学习怎么做人。
看见多哥脚受伤了真想去吹吹,人受伤?
有破伤风吗?
没有?
真可惜。
幼犬好可爱啊,动物小时候真的可爱冒泡。
“1925血清接力”诺母镇上出现了传染病,在儿童之间传染力很强已经有两位儿童死亡,如果一周内没有拿到血清镇上的儿童死亡率几乎100%,在整个血清接力赛程中多哥在零下50度跑了425km ,跑了接近40%的路程,最后一棒是雪橇犬巴尔托把血清送到小镇手上,在纽约中央公园有巴尔托的雕像。
多哥非常聪明顽强,雪橇手都因为长途跋涉极端天气失去意志了。
在浮冰上狗群因为海峡冰面破裂慌张,雪橇手用改编的莎士比亚《亨利》来激励多哥和狗群,底下的冰层裂缝和闪电一样紧追不舍,在浮冰上水上漂……拍得真恢弘。
作为一个leader 不管是狗是人都得担负很多。
/多哥这个名字来源于不被看好的狗和不被看好的人,和日本海军元帅东乡平八郎创下近代史上东方黄种人打败西方白种人的先例同名。
/我在想是怎么训练多哥单脚跑的?
今年看了俄罗斯的忠犬帕尔顿,差点意思
该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1925年,为拯救阿拉斯加的孩子们的性命,雪橇高手里昂哈德·瑟帕拉与他的雪橇犬多哥运送血清的故事
1925年,阿拉斯加的诺姆镇上,孩子们之间突然爆发了白喉病。
这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病症,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而存有救命白喉血清距离诺姆镇最近的州立医院也远在955英里(1085公里)以外。
当时正值寒冬,大雪封山交通封闭,又遭遇异常恶劣的天气使得飞机无法赶来。
为了拿到血清,解救病童,当地政府不得不选择用狗拉雪橇的方式前往医院运送血清。
小镇上最优秀的雪橇手里昂哈德不忍看到孩子们受苦,临危受命,决定冒着大雪运输血清。
多哥是里昂哈德最优秀的雪橇犬,12岁的它虽然已经是高龄,但里昂哈德明白,在这样的天气条件下,只有多哥作为领头犬,才能完成这项任务。
多哥还是幼犬时,因身体孱弱而被塞帕拉嫌弃,赛普拉不认为它能成为一个雪橇犬,但赛普拉的妻子很喜欢它。
塞帕拉对他的狗的认知更偏于冰冷的理性:他说它们不是宠物,不是朋友,只是动物。
因为它太调皮了,还是个捣蛋,打乱赛普拉的工作、见什么咬什么、它刨过坑挖过洞、逃跑出去找雪橇队,弄得雪橇队大乱,把赛普拉扔进了河里、精力太旺盛,上蹿下跳没有一刻闲下来过。
因为多哥太能逃跑,赛普拉被逼无奈只能把它锁进屋子里。
然后多哥就开始找出口、扒门、撞门、跟自己玩....终于它发现了房顶的缝隙,那路线必须得规划啊,逃跑路线上的阻碍那必须得拆,阻碍它出去,那也得拆。
多哥跑出来后继续锲而不舍地去找雪橇队,弄得雪橇队一片混乱。
塞帕拉又把它独自关在仓库,多哥竟瞅准了高处的通风管道的缝隙,飞檐走壁地爬了上去成功越狱。
塞帕拉曾经两次都把多哥送走。
第一次被新主人送了回来,第二次送到一个女主人家,多哥竟然冲破玻璃窗逃了回来。
塞帕拉看到被玻璃划伤流血的多哥终于有所打动,他尝试着让它加入雪橇队。
但多哥上来就占领了领头犬的位置。
赛普拉把多哥放到了队伍最后一排。
可旁边的伊尔莎并不喜欢它,可多哥瞬间化身舔狗,凑上去一顿亲昵,马上就和对方成了好狗友。
结果多哥耐力惊人,速度飞快,跑赢了队伍里所有的狗...,赛普拉终于意识到,它不是普通的雪橇犬,而是犬王。
从这一天起,它有了自己的名字,多哥。
故事开始于1924年年底,阿拉斯加的诺姆镇。
赛普拉赶路的路途中一场可怕的暴风雪,突然袭来。
他乘雪橇来到镇上,发现空无人烟,所有的商铺也都贴着关门告示。
原来,这个小镇爆发了一种可怕的传染病:白喉。
一个2岁小孩生病,医生诊断其患有扁桃体炎,这种疾病通常不会有生命危险,然而这个小孩成为例外,接下来很多孩子都被诊断患上了扁桃体炎,医生最终确诊这种病症是白喉。
然而诺姆市的血清全部过期,新血清在港口关闭前却未能送达,当时费尔班克斯有一种血清能够用来治疗白喉,可是没有公路直通诺姆、飞机也无法起飞。
患病的大多是孩子,已经有五人死亡,还有二十多个病人躺在医院里等待治疗。
如果没有血清,孩子们就只能等死。
市长组织会议,打算联系费尔班克斯的医院,把血清运到离诺姆镇最近的火车站,再派人去火车站把血清取来。
但是一切交通方式都无法使用了,唯一能赶到火车站取回救命血清的方式,只剩下了拉雪橇。
赛普拉就成为了全镇的希望,因为多哥是最好的雪橇犬。
可是,按照正常状况,从诺姆镇到火车站,全程640英里,雪橇队大概得花上25天,但是血清的保质期却只有六天。
为了节省时间,塞普拉必须在温度接近零下60度,七级以上强风中日夜兼程,但是多哥已经12岁了,相当于人类的七八十岁。
赛普拉知道,这一去,他和多哥可能都会回不来。
但他们还是坚定地冲进了风暴。
途中要翻越1500米的小麦金利山,坡陡路滑,还有风暴跟零下60度的超低温,难度可想而知上山的时候虽然艰难,但是还算简单。
而下山的时候却不一样了,因为赛普拉带错了路,而且下坡速度非常快,无法刹停,整个雪橇队冲向了悬崖,好在最后一刻,赛普拉用冰镐卡在了石头缝里,救了他们一命。
因为赛普拉需要固定冰镐,无法起身,想要掉转车头和整个雪橇队,只能靠多哥自己把他们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虽然最后脱险,但是多哥也受伤了,可是后面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如果按照正常路线行进,雪橇队在诺顿湾得绕行90英里。
但是为了抢时间,塞普拉不得不冒险选择横穿诺顿湾。
尽管当时水面已经结冰,但是冰层随时都可能会碎裂分离。
一旦掉进去,无论是赛普拉还是多哥和雪橇队,都必死无疑。
还好,经过20英里的有惊无险,他们穿过了诺顿湾。
可以在中途的驿站休息一小时。
继续启程,他们跨过了平原,穿过了森林,在中途遇到了市长安排的运送血清接力人。
赛普拉提前拿到了血清,可以让赛普拉少走很长的路。
返程途中他必须还要横穿诺顿湾,因为那样可以节省70英里的路程,时间很紧。
可是这次没有那么幸运,走到一半的时候冰层裂开更多,并且分离开来。
还好在多哥的带领下有惊无险地接近了岸边,可是就在最后一点路,冰层炸开了,距离岸边几米之遥。
没有办法,赛普拉只能把多哥的绳子钉死到冰面上,把多哥扔到岸上,让多哥自己把整个冰层拉近岸边,但是他知道,如果冰层漂移,那么多哥必死无疑。
在多哥的拖拽下,冰面接近岸边,赛普拉摘下钉死在冰面上的绳子。
命令雪橇队前进,穿过了诺顿湾最后几米,抵达了岸上。
之后他们来到了下一个驿站,在这里赛普拉得到了短暂的休息恢复体力,但是多哥情况就很不好了,多哥已经12岁了,又在受伤的情况下经过险恶的长途跋涉和数次的搏命。
它已经非常虚弱了,但他们没有时间休息,因为孩子们等不起,血清也有保质期,只能再次上路。
赛普拉也心疼多哥,想让多哥在雪橇上休息一会,但多哥不肯,坚持要带领着他们。
穿越平原的时候暴风雪越来越大,连路都已经看不清,无法辨认方向。
赛普拉只能对多哥说道,我什么都看不到,下面的路只能靠你了,带我们回家,我相信你能行。
天越来越暗,暴风雪一直没停,赛普拉经过长途跋涉已经挺不住晕倒在了雪橇上。
而当他醒来的时候,他发现队伍已经停了下来,他吓坏了,赶紧冲上前去看多哥的情况,多哥已经体力透支奄奄一息。
就在这时,赛普拉背后闪过一丝手电筒的光亮。
原来,多哥已经带着他们抵达了下一个驿站附近,只剩了最后几十米,因为迟迟等不到赛普拉,来接应他的雪橇手出来寻找,找到了他们,而他们实在没有办法再进行下一段路程,只能让来接应他们的雪橇手接力送完最后的53英里。
最后由领头犬巴尔托带领的雪橇队把血清成功送达小镇
12岁的多哥成功完成运送血清的救援任务之后,因为负伤长途跋涉,多次搏命,导致伤情更重,而多哥的几个同伴,因为冻伤,疲劳,而死去了。
赛普拉回到家,亲手把多哥放到了卧室的床上,他很内疚,因为他觉得是自己害多哥变成了这个样子,他觉得多哥剩下的时间不长了,因为它实在是太虚弱了,年龄也太大了。
让人值得开心的是,多哥坚强地恢复了过来。
多哥又在塞帕拉和妻子身边生活了三年,并繁衍后代,还因此诞生了后来凭智力、耐力、勇气而闻名的西伯利亚塞帕拉犬的品种。
塞帕拉晚年回忆时说:“我再也没有比多哥更好的狗了,它的耐力,忠诚和智力都是最优秀的,多哥是有史以来穿越阿拉斯加足迹最好的狗。
”
每次看这种人和动物之间的感情的电影都会从头哭到尾,这也是我最喜欢的题材,万物皆有灵性,狗的忠诚也是我们理解不了的,每次看这样的电影也会从头担心到结尾,就怕结局不好,每次看这样的电影都要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才能看,要不然一直哭真的很尴尬,不过转头看自己毛孩子那么不争气我也真是很生气,上一个让我这么哭的还是忠犬八公。
狗的电影总让人感动,但这一开始看的版本貌似机翻的,完全语句不通顺,还好认识几个单词,我就知道没翻译对了。
这里我就说点题外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网上大多数资源都是机翻的字幕,看着累,还好找到了人人版本的字幕。
终于看着不累,英语水平差的可以看这个版本。
这里发链接不知道会不会违规,不行你们得网上找。
祝好运
狗是很可爱但叙事也太平淡了吧!就是那种哪里都正确但是不好看的电影。
这片子我只看出了人的自私
迪士尼真是跨年的绝佳配菜,套路到可以猜出整套剧情,伟光正得厉害。但摄影好啊,狗狗真可爱,我家猫全程盯着电视一起看,俨然一家三口。
人狗情总是太感人,多哥太可爱了,那个打破你一堆东西的小淘气长大后总会变得如此可靠。动物那双无辜的眼正影射他们纯真的心灵,你可以抛弃他,可他却不懂背弃你。Ps:多哥是雪橇三傻吗?哈哈,么么哒
很感动但我感动不起来?
狗是好狗,迪是土迪
也许男主一直不愿意在狗子们身上投放感情,一直执意把它们当“工作犬”,就是担心自己会舍不得比自己早离世的狗子吧。景美狗可爱,可惜故事较平庸。但这种偏僻净土的脱尘式生活,总是隔段时间就要寄托一下哈哈。
看不下去,女主那么力主要留着小多哥却跟它零交流
冰面特效做得简直魔幻,也太夸装了吧,反而降低了故事的可信度,实在没必要。
横越海峡的视效实在太神奇了,看的我一脑袋这也行?即使现实故事里他们确实达成了这种传奇(不过我觉得还是过于玄乎,应该有夸大的成分,看那条冰面裂开的海峡让我想起了昨天在冷泉寺前趴在河面凿冰的那个铁科院的广东佬
做过狗拉雪橇有感受前排狗和后排狗真的很不一样,前排狗一直埋头苦干,后排狗时不时还回头看我。
看过细想故事很简单,1924年阿拉斯加州特别偏僻的诺姆市发生白喉病,为了能闯过暴风雪拿到疫苗而展开的争分夺秒接力运输。但是细节对多哥这只雪橇狗成长的描述,对狗与主人的共克难关,沿途跌宕起伏的惊险都很牵动人心。
结尾的配乐一出,我就知道这部电影绝对值得五星迪士尼继《卡推女王》之后首次推出的真人改编剧情片就有这么高的水准,期待Disney+以后能推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没有困难的工作,只有勇敢的狗狗!狗党一本满足,多哥好好看呀!虽说视听俗套故事俗套,但动物电影难就难在动物调度嘛
浓重克制的真实故事改编,看“狗片”知道会感动但还是会感动,可能是因为那份“只为你而活”的感情在人类中的稀有吧
狗狗忠勇、无畏的品格感天动地。拉雪橇的那部分,很像Disney同期出品的《野性的呼唤》。也从侧面对父亲从小患的白喉症,终于有所了解。三星半
剧情穿插进行,dogo小时候的倔强、聪明和坚韧决定了他日后的成绩。#20200308
狗永远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没有之一!
7.1
看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