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the little things》(中译名:蛛丝马迹)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你说,是不是毛骨悚然,鸡皮疙瘩起一地,像是电流过遍全身的感觉。
我可以毫不犹豫的说并没有那么夸张。
但是说句实在话,和我看完《盗梦空间》的那个晚上感觉特别像,压根儿就睡不着觉,翻来覆去脑子里全是那个小李子在桌子上转动的陀螺,转啊转,让你思索许久、回味无穷.... 在对影片内容评价之前,我先给出我的评分。
如果说2021年是全世界影迷最值得期待的一年(无论是上半年还是下半年,值得期待的作品及种类之丰富都超过想象。
在这里私心安利一下“猫和老鼠”,童年最美好的记忆),那么这部《蛛丝马迹》算是开了个好头,无论是卡司阵容还是剧情处理,在我这里都是五星好评,特别推荐。
好了,我们开始看看电影,电影一开始,乌漆嘛黑的高速公路,独身一人的年轻女孩,阴魂不散的陌生车辆,这打眼一看,变态杀手和连环杀手那感觉就扑面而来啊。
再一联想到丹泽尔·华盛顿老师,好家伙,妥妥的伸冤人第三部啊!
看来又是一部替人伸冤,打抱不平的爽片。
我感觉丹老师那水中举起钉枪,指着恶人额头的名场面又要再整一遍了。
可是事实上影片的基调却完全不是这样。
整部影片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个老人正在向你娓娓道来他这一辈子的回忆,诉说的声音虽然平淡却有力,而作为听众的我们思绪也被拉进并沉浸。
故事情节本身并不复杂,Joe Deacon(丹泽尔·华盛顿饰)原本是城里警局凶案组一名非常优秀的警探。
在经历了一起凶杀案后,突然退下来做了一名小县城的巡警。
机缘巧合遇到了年轻有为的警探Jimmy(拉米·马雷克饰),两人携手侦破一起手段残忍的连环杀手案。
如果仅仅是这样一个故事,那相同的剧本好莱坞每年能整出来一大堆,并不什么值得推荐的。
真正让这部影片精彩的地方就如片名所言,是交错贯穿的little things。
这些蛛丝马迹让影片内容充实,人物形象饱满,拿几个例子来说(涉及剧透):影片最后Jimmy收到一封信封,上面写着“No angles”,结合之前Joe说的一句话可以理解,如果把惩恶扬善的警察比喻成天使的话,没有人真正做到了如天使一般纯洁,Jimmy冲动失手杀了嫌疑人,包括Joe自己也在破案中意外杀死了平民,虽说都是在为了守护正义,但是这道路却并不美好无瑕。
2.在Joe闪回的记忆中我们知道原来第三个被害者是Joe开枪打死的,但是联想到之前所有的对话细节,包括Joe在嫌疑人家中搜出的那张旧报纸都表明第三个受害者是被捅死的,再结合影片开始和法医的那段对话我们明白原来法医和Joe的同事帮他撒了谎,保守了这个秘密。
当然影片最后也直接挑明了。
诸如此类的细节还有很多,包括那个受害者的红色发卡;Jimmy坚信嫌疑人就是凶手,以至于把那个嫌疑人指认的地方挖了很多个坑;Joe同死者的对话等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最后我想说说自己的感想,电影看完后,其实内心之所以不能平静不在于到底抓没抓住真凶,而在于男主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当Jimmy看到信封里那个红色发卡时露出那一丝释然的神情时,Joe也终于将自己的过去一把扔在了火里。
他误杀了好人,于是这件事成了他一辈子的梦魇。
但是他通过自己的方式哪怕是善意的谎言拯救了一个年轻人的灵魂,正如法医和同事拯救自己一样。
想要实现正义,解决问题,除了那千寻万觅的蛛丝马迹,还有最关键的他人的一丝丝善意。
没错,那是谎言,是虚假,是欺骗,可同时那也是抓住穷凶极恶之徒的正义之举。
实现真正的正义需要的就是这一点点蛛丝马迹。
脑海里又不禁浮现出美剧《真探》第一季结局那段画面:马蒂问坐在轮椅上的拉斯特,你以前不是会编点关于星空的故事吗,现在仰望星空,随便编点故事吧。
拉斯特回答说,这所谓的星空,其实就是一个古老的故事,Light versus dark(光明与黑暗之战)。
马蒂望着星空说,看起来黑暗占了上风啊。
这时拉斯特挣扎着起身,马蒂搀扶着他,两人往前步履蹒跚地走着,拉斯特说,你知道的,关于天空,你弄错了,以前这个世界只有黑暗,依我看是光明占了上风。
之前对电影的相关细节看的并不仔细,昨天又看了一遍。
有了重新思考剧本的契机。
两个兢兢业业的警察跟一个的玩世不恭修理工斗智斗勇的故事。
剧情的高明之处在于两个警察性格中的弱点被玩世不恭的修理工玩弄,从而造成人物冲突间的张力与对立。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故事题材放在今天有两点新颖之处:一是那时人与人之间在办事中那种特有的”熟人社会“的亲密距离,二是推动故事的高潮多半是因为破案技术条件有所展开。
主演中年龄最大的丹泽尔华盛顿(Denzel Washington)却饰演了一个区区小巡查员Deke,而让最年轻的影帝拉米(Rami Malek)饰警察探长Baxter。
这两个一大一小的组合似乎与之后出场的莱托(Jared Leto);修理工Albert Sparma 形成一种奇妙的平衡。
他们的演技无需赘述,但是三人共同演绎的灰色世界更值得我们反思。
个人认为的故事顺序:8年前长毛杀人,到警局认罪,事后又找到他的不在场证明,于是无罪释放。
从此这人被打上个戏耍警察的超级探案迷神经病印象。
5年前,丹叔在两尸凶案现场误杀一个女孩,同事们为了救他,将两尸案做成三尸,丹叔外调。
5年后,丹叔偶然回到曾经的地方,正碰上眼前发生的一系列连环杀女案,积压心中5年的愧疚自责和无颜面对涌上心头。
警局审讯室,他见到了5年前杀害两个女孩的凶手,因为当时自己误杀一个、只能伪造成三尸案,所以不能抓他——一抓一审只杀了两个,那么丹叔误杀的真相就会曝光。
所以丹叔说出一个受害者的名字,逼他自杀。
追查案件中,丹叔被长毛带到曾经的抛尸地点,这个地点除警察和凶手之外不该再有人知道,所以丹叔几乎可以肯定凶手就是他,只是法律需要的诸多证据还差一项,幸存女孩也第一时间就认出真凶了,但因为隔离工作没做好、她见他的第一眼不是指认时间,这就导致了她随后的指认结果不会再有法律效力。
长毛又开始戏耍挑战警察,带着年青警察开始游戏时间,甚至想在戏耍够之后干掉警察,不料年青警察没忍不住一个不小心一铲子拍死了他。
丹叔赶到,开着长毛车回去伪装处理布置成潜逃模样——这也就还原了8年前长毛不在场证明的场景。
虽说丹叔可以肯定凶手就是长毛、小警察也一遍一遍念叨希望长毛就是真凶,但毕竟这些离法律要求始终还差一项,这差的一项也将是年青警探后半生永远挥之不去无法驱散的梦魇,为使其不至于走上自己的老路,于是丹叔买了个红色发卡寄给他…… 之所以说这是个披着破案悬疑的人性救赎故事,只因为丹叔还是那个神探,无论当年的三尸(其实是两尸)还是眼前的连环案,丹叔都很快找到真凶,这些在他面前根本够不成难度、也就更无所谓悬疑。
所谓悬案,只是因为一些意外因素导致了无法结案——他误杀一个女孩、不得不伪造成三尸悬案,年青警察杀了凶手、不得不又伪造成凶手潜逃……而这两起悬案,恰恰是为救丹叔和年青警察。
本片定义为推理,心理片更为合适,多数犯罪悬疑片都是拍警察与罪犯之间斗智斗勇。
而这片则是在解析警察单方面的心理历程。
警察跟罪犯纠缠久了,警察也会跟罪犯一样的心理与行事风格,就好像人跟野兽搏斗久了,那人也就变成了野兽。
影片前半段拖沓沉闷,可能是导演有意为之,想让观众多动动脑自己体会,但造成观感不佳。
后面节奏加快,警察全面滑向深渊,就像影片里都是黑天一样,暗无天日,观众们焦虑不安。
虽说观感不佳,但本片有一定深度。
《蛛丝马迹》。
5分。
丹泽尔·华盛顿、杰瑞德·莱德、拉米·马瑞克主演。
真是很用心下了一部片子,再三确认我曾经没看过,然后很耐心看了一个半小时,开始失望,强烈失望。
华盛顿饰演的刑警和马瑞克饰演的警探合作调查连环杀人案,两人经过大量调查基本锁定嫌疑人莱德饰演的修理工。
经过长时间跟踪未果,两人决定违法进入莱德的居处调查证据,莱德单独约马瑞克前往新近失踪者的所谓埋尸处,戏弄马瑞克的过程中被马瑞克愤怒失手杀死。
华盛顿赶来,无奈只能将莱德定为嫌疑人掩埋了事以帮马瑞克洗脱嫌疑减轻心理负担。
逻辑上基本在扯淡,故事完全讲不清。
台词一塌糊涂,剪辑混乱,画面阴暗。
简直是我近期最失望的电影。
你知道超级英雄一般都和警务人员关系不是很好。
因为超级英雄们只要知道你是坏人就可以动手了,但身为警察,你需要证明他是坏人,才可以行动。
你是不是看着两个极富责任心的警察被一个混不吝的坏蛋牵着鼻子走感到愤怒,是不是心里默许,去吧,干掉他吧,不算你错。
但你如果这么想,那就是你错了。
因为如果他们不执着于证明,而是凭着主观判断去决定生死的话,这个世界会变得更为混乱。
Joe的故地重游从一开始就不受欢迎,他的一枪打在了所有人的心上。
他们都不怪他,所以全体包庇了他。
但他们都怪包庇了别人的自己。
这让他们违背了进入警队的初衷,让他们永远沾上了不结的污点。
然而这些都比不上Joe的自责。
他说破这个案子不是为了那些女孩,而是为自己,为了自己在夜里不再看到女孩们的脸。
Sparma没有任何板上钉钉的证据。
他无疑是个变态者,他会因为杀戮而兴奋,会对犯罪行为迷恋,如果他真的曾经自首不是他的罪行,那很可能他就是会故意让你们觉得是他干的。
但没有证据,除了莫名其妙的停车在了第二个女孩抛尸的公路边观察外没有证据,当然他会在那个地点出现的确很大嫌疑,但这并不是能定罪的证据。
但他是不是罪犯不重要,这并不是本片想要说的主题。
影片开始警监Carl告诉Jim,Joe的过去的时候。
Jim说,那相当于我接了他的班。
结尾的时候他是真的接了他的班,甚至接了他的噩梦。
影片想要说的是这个,是面对错误我们应该如何自处。
他知道Jim是个多么尽责,多么出色的警察,和他当年一样。
他用一个红色发卡帮他卸下负担,卸下这个自己用了停职、离婚、心脏搭桥才熬过来的噩梦。
结尾Joe告诉Jim,不要勉强自己成为天使。
不要让成为天使变成自己的负累,你也是人,你们做不到成为所有人的天使,超级英雄都不行。
但其实你们一直都是天使。
局长一开始就警告过男二,别跟丹泽尔走太近,这货已经魔怔了。
事实证明男二确实在一板一眼的办案道路上被丹泽尔越带越偏,最终犯下了和丹泽尔当年一样的错误——误杀好人。
而这一切,在丹泽尔开车到农场看到长发男躺地上的时候就惊醒了,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闪回自己当年的误杀,和眼前一模一样,他内心深处知道,说的5分钟能找出证据,结果屁都没找到(铁箱里有个红色的肛塞,只能说明长发男爱好特殊,有只手表,可能是私人物品,一堆剪报,说明他确实是刑侦迷)所以丹泽尔此时也并不肯定长发男就是凶手,他只是有嫌疑而已,但这货现在已经躺地上了,男二明显摊上事儿了,而这一切都是丹泽尔带偏的,他自己知道,所以那么积极的弥补——自己买了个红色发卡寄给男二,让他觉得自己拍死的就是凶手,并把剩下的发卡丢火里烧了。
他做了当年黑人女法医为他做的事,明明是双尸命案,最后变成了三尸命案,第三个死者明明是中枪,最后变成了穿刺伤。
而这些信息只有真凶和现场警察以及女法医知道。
试想,如果长发男是凶手,他应该知道当晚杀的是两个啊,咋报道里就成三个了呢?
而且其中一个办案警察还莫名其妙的被贬了,第三个是谁杀的?
不言而喻。
如果长发男是凶手,以他的反刑侦能力和对案件的了解,他应该很容易能摸出其中的道道,甚至反过来将警察一军,但事实上并没有,他对三尸命案没有任何反应,因为他压根不是当局者,他不可能知道当晚凶手只杀了两个人!
另外,长发男之前就在别的案子上假装自首过,他知道案情的细节,但他并不是凶手,从这个可以得出两个结论:1,他确实是个刑侦迷。
2,这货爱把案情当真人秀玩。
所以当警察一开始怀疑他的时候,他还很爽,直到丹泽尔进去才戳到了他的痛点,让他露了马脚,但并不是杀人本身,而是他自己也是个变态,看了这些照片会硬,他家里的剪报可能是他打飞机用的,肛塞也一样,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他为什么是个刑侦迷,为什么安装了警用电台,因为这些就是他的“岛国片”,能让他第一时间得到“片源”。
正因为警察戳穿了他的小秘密,所以他才决定报复一下警察,于是把男二带到农场去作弄,并一顿口嗨,以解心头之恨,但是他没想到,这顿口嗨会要了自己的命。。。。
1.黑暗中的亮光一定是希望吗?
1)开头未遂的凶杀 2)接近结尾乔来到吉米身边 3)乔在追查修理工时,向维修工照去的手电筒 ,发出亮光处的人同样深陷于黑暗 ;2.1汽车后窗:频繁出现的由后窗视角的画面,有限的视野、被框住的逻辑 2.2隔着玻璃观看和被观看的主角:无法接近的真相 ;3. 十 1)吉米第一次顶撞上司时,他的右上角处,背景的灯管是一个十字架造型 (仰角)2)乔开车路过看见的十字架 3)吉米在凌晨4点多在家中庭院呆坐,妻子在室内透过门玻璃看见的吉米,此时他正好在门上十字中心,“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人” (略俯角);4.两个警探的镜像 过去与现在:1)类似的家人配置 2)正脸不同框的两人,唯一的同框是两人在车内监视疑犯,画面内坐在前排的两人却相隔远且一闪而过,同框时很明显的正侧脸 ;5.工整三幕式 1)第一幕:乔再次涉入案件 2)第二幕:主角追查疑犯,剧中点,两位主角与疑犯正式照面 3)第三幕:乔拯救自我与吉米;6.通过致敬《七宗罪》制造悬念,片中年轻的吉米是否与《七宗罪》里年轻警探的结局一样?
《蛛丝马迹》是一部由约翰·李·汉考克执导,丹泽尔·华盛顿 / 杰瑞德·莱托 / 拉米·马雷克主演的一部惊悚类型的电影长发叔究竟是不是心思缜密不留痕迹的高智商犯罪?
凶手另有其人吗?
全场吊胃口和不以结婚为目的谈恋爱一样都是耍流氓。
片尾左暗示右暗示不仅不引人遐思反而给人暗搓搓套路的疲劳。。。
其实问题就出在丹泽尔·华盛顿的角色上,这个角色如能像当年摩根弗里曼的角色那般单纯,只作绿叶也许更好,但他偏偏是主角。
其角色本身魅力值不及另外两个角色,却藏有情节上的爆点。
他的行为会引发关于道德上的讨论,却反而因此掩盖住了另外两个角色的亮点。
这就是所谓的配角闪光却免不了被主角拉了后腿。
影片当中最值得让人回味的镜头就是丹瑟尔华盛顿两次开车在路过上,山顶出现客纯白色的巨型十字架。
然后男主抬头仰望十字架,若有所思。
然后一次回头,一次继续向前。
我们都知道。
十字架对于美国人的重要性。
或者说基督教对于整个西方世界的重要性。
但好像从整片来看,并非一味强调宗教的重要性,到底导演向表达什么意思。
我大胆的猜测一下。
在美国,让人们忠于家庭的并不是耶稣,而是艾滋病。
在中国,阻止人们吃果子狸的方法并不是法律,而是非典。
现实生活中,道德、法律、信仰、宗教就像影片中那高耸的纯白色的十字架一样站在山巅之上俯视着山下路过的每一个人。
但它们的约束力究竟有多大的作用呢,其实往往非常有限。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
不需要法律,不需要信仰。
只需要道德范围内就可以约束每个人的行为,为剩下的那一部分人,即使是法律,即使是宗教信仰也无法保证他们去做“正确”的事。
对待这类人,你会发现。
往往只有结果才是最重要的。
过程究竟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其实已经无关紧要。
就像影片当中丹瑟尔华盛顿的一句台词一样:“我做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我自己”。
宗教、法律、信仰、道德都很强大。
但你会发现,现实中处于生活最底层的那些人,或者社会等级最顶层的那些人都不受它们的控制。
他们的行为和思想都是源于自我最原始的那种欲望。
在这些人的眼中。
道德范围内的是与非。
法律范畴内的对与错。
宗教信仰中的真与假都不重要。
他们只在乎自己的欲望能不能得到满足。
自己想做的事情能不能达成。
就像影片中无论是杰瑞德·莱托看放映机中的照片,还是丹瑟尔华盛顿看停尸房的死尸,都是横着的,歪的。
可能这也在表达一种有些人天生和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和角度是不同的。
但我始终对于导演这种没有明确表明是非观的表达态度疑惑不解。
跟第一部完全没法儿比,尤其最后那个部分失智得一塌糊涂。
真探故事。可惜啊最后还是没有证?几位男神表现没问题,就是最后没有证据不爽。
搞毛线呢
也就收尾还有些吓人的手段,中段实在太沉闷了,给到主角足够的表现空间,内心具象,侦查立体化,可是弯路绕太多走太久,观众早就没了耐心,乏味无趣又自我,没场面也没内容。★☆
能理解为啥三个奥斯卡影帝都会加盟,毕竟不是套路剧本,而且重头在表演上,还是可以一看
案件 警员 罪犯,三方周旋。双意外结尾,让人轻呼高级。
松散,看得出在努力讲好一个故事,但控制力还差点火候,Rami Malek含糊不清的口齿也是没必要
这……真够随心所欲的……
无聊冗长 估计钱全花在请演员身上 没剩多少能给编剧和剪辑了
披着12宫预期的月影杀手。更气愤的是连表演也是如此乏味、无重点、令人失望的, Denzel Washington全程偷懒的复制伸冤人的表演,看不到任何突破与追求;Rami Malek,奇怪的骨相问题(虽然我不愿轻易去评价一个演员的外貌),更可能就是演技,在紧张气氛下也呈现迷之微笑的表情,表演几乎没有踩准一个情绪点,更别提结尾那场对峙戏了,真失败;Leto还算合格,但有什么用吗?我的意思是,这个角色随便从美剧单元里拉个人来演也能达成一样的效果,如果追求的仅仅是合格。是,剧本执导有很大的问题,但打着三个Academy winner的名头,结果演成这副鬼样子,就该批。
预算:N/A首周末票房:470万北美票房:1524万全球票房:2984万上映日期:21.01.29上映周数:14周分级:R最高院线数:2206北美最高排名:1发行方:Warner Bros.
故事的细节都非常小心地取得了平衡。也有许多值得仔细琢磨之处。侦探部分较弱。
失手平静不下来那就得在没有证据之前挑衅之后控制住
2021年开年第一哑弹,能集齐三位奥斯卡得奖者的奥华阵容,但是剧情实在说的云里雾里的。每个人都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你俩心结倒是解开了,那莱托万一真的只是一位犯罪爱好者呢?
集齐三位影帝的罪案题材,拍成这个样子,我是不能接受的。最TM黑色幽默是莱托在审讯室说了句:感觉你们俩在给我挖坑。最后就…梦想成真了?
啥意思 演半天 就警察过失杀人就算了呗?
真的挺好的故事,可是每到该重拳一击的时刻就泄气,这导演和剪辑也是应该好好再锻炼锻炼…Leto依旧的变态般的迷人,但三个影帝的对比下华盛顿绝对是浑然天成的王者。
没想到,蛛丝马迹并不是用来破案,而是用来直接结案。
就真糟蹋这阵容…什么破剧本…
故作深沉,结尾老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