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步舞

פוֹקְסטְרוֹט,战地狐步舞(港),今天跳舞不打仗(台),战地回忆,Foxtrot

主演:利奥尔·阿什肯纳齐,莎拉·阿德勒,尤纳通·希雷,茜拉·哈斯,耶胡达·阿尔马戈,卡琳·乌勾斯基,耶尔·艾森伯格

类型:电影地区:以色列,瑞士,德国,法国语言:希伯来语年份:2017

《狐步舞》剧照

狐步舞 剧照 NO.1狐步舞 剧照 NO.2狐步舞 剧照 NO.3狐步舞 剧照 NO.4狐步舞 剧照 NO.5狐步舞 剧照 NO.6狐步舞 剧照 NO.13狐步舞 剧照 NO.14狐步舞 剧照 NO.15狐步舞 剧照 NO.16狐步舞 剧照 NO.17狐步舞 剧照 NO.18狐步舞 剧照 NO.19狐步舞 剧照 NO.20

《狐步舞》剧情介绍

狐步舞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以色列军人敲开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门,宣布他们的士兵儿子阵亡,妻子晕倒,丈夫陷入无处躲避、只有依靠自残来发泄的悲痛中,夫妻俩伤心欲绝,方寸大乱,正在接受现实、安排葬礼的时候,军方又发来通知,刚才通知错了家庭,牺牲的另一个和他们儿子同名同姓的战士。悲极生乐,父亲却没有彻底放心,动用关系让军方赶紧把自己儿子从边境撤回来。没想到,回家途中又生变数,然而事情却又一波三折,发生意想不到的转折。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特勤精英之逃出生天六楼的女人猛尸镇地狱使者鬼眼刑警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如何成为亿万富翁爱的真谛剑客阿旺幸存者游戏度华年绝世低手之夺命玉玺龙探濑户内海特种部队:蛇眼起源我在这里决杀危城驯龙高手3蜀山降魔传2酒癖50帕高与魔法绘本巴比伦5号:归乡路非常使命奇门遁甲2果皮我不是继承人我和妈妈球手们第四季叶问:终极一战玩伴

《狐步舞》长篇影评

 1 ) 说吧 伤口

古希腊悲剧里涉及宿命类故事时,往往会把预言先抛出来,当人越想采取措施打破预言,反而越接近预言告知的结局。

有时我常想,悲剧里的人物还是不知道预言为好,因为一旦知道预言,生活就丧失了未知,未来的某一时刻成为支配你的梦魇。

乔纳森死亡的消息被证实为误判,值得高兴的同时也可能让它在费德曼眼里变成一个预言。

但《狐步舞》通过这个涉及宿命的荒诞故事来讽刺战争只是第一步。

《心灵捕手》里有一句台词:“你很强壮,谈到战争,你会说出莎士比亚的话‘共赴战场,亲爱的朋友’,但你从未参与过战争,从未把好友的头抱在膝盖上,看着他吐出最后一口气,用求助的目光望向你。

”没有经历过事关生死的事情,对某些东西的认知往往停留在概念上,这也是听了人生一堆大道理依旧过不好一生的原因。

我们听了一堆道理,并不代表我们深切体会到这些道理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

费德曼即便参加过战争,但死去的战友终究和他隔了一层,所以在他的心里,侥幸更多,越有侥幸心理,就越清楚地显示他自己的心底里有多么卑劣。

战友的死亡当然多少让他觉得愧疚,但很可惜,因为自身的怯弱,也因为照顾家庭的借口,这段经历被封存在内心深处,难以启齿,无法面对,因而也就无法催生出一种对生命的珍惜与敬畏情感。

这一点尤其表现在他送参军的儿子前往公交站的那段回忆:他只是把两人在车上相处的时光当作日常生活的某一刻,打着电话,继续他的工作。

普通父母也许无法想象孩子进入军队的生活,但费德曼曾经是离死亡如此之近的士兵,他难道不知道参军执行任务时可能面临意想不到的危险吗?

由此,我们回过头来看开头,电影以费德曼的妻子听闻儿子死讯当即晕倒这一场景开始。

对比妻子符合常理的剧烈反应,费德曼最先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困惑,仿佛他对死神步入家门表示不解。

顺利成为一名建筑师,过着平凡而优渥的生活让费德曼渐渐以为自己已远离死亡,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电影中有一个细节饶有趣味:费德曼夫人在昏睡中抓挠大腿上被针扎过的地方,蹭掉了创口贴,费德曼极为谨慎地把创口贴贴回去。

这个动作暗暗对应着费德曼参战时的创伤如何被他自己小心翼翼地掩埋起来,而乔纳森因为一只骆驼而出车祸的死因就像妻子抓挠大腿的行为一样,在不经意的时候暴露了伤口。

乔纳森真正的死亡就像所有的悲剧一样安排在结局,但是这个角色不只是作为一个命运轮回的承受者或是战争的受害者。

费德曼说妻子怀上乔纳森对他来说是一个天启,但与其说是上天对他的原谅,不如说是在提醒他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背后有无数生命的消逝,提醒他要重新认识生活以及生与死的问题。

就像导演自己因为女儿的幸存开始真正意识到宿命以及死亡问题,并把这些思考以电影的形式传达出来。

但显然,费德曼战后的生活仿佛沉浸在默默的自怨自艾中,不仅妻子知道,连两个孩子都知道。

乔纳森知道父亲因为换取色情杂志的后果是气疯奶奶,但战友问他的时候,他选择保护这个秘密。

再结合后面的画作,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年纪,他对父亲的理解是难得的。

但在误杀事件面前,乔纳森的反应里有一个我们不曾看到的费德曼的影子。

而且,乔纳森的选择和父亲的做法本质上是一样的,对不幸与死亡采取沉默的方式。

如果没有去世的话,这个事可能也成了他一生的秘密,折磨着他。

这也说明真正的命运轮回不是落在儿子身上的死亡,而是两人同样以耻辱的方式退出军队。

唯一幸运的是,儿子的去世让费德曼有机会把心底的阴影坦白相告,但乔纳森最后只能把事实存留在画作中,讽刺的是在不明事实的费德曼和妻子的眼中,推土机高抬轿车的画面只能联想到婚姻问题和夫妻关系。

于是,我们看到设在结尾的古希腊悲剧式的高潮早就在一系列早已殆尽。

狐步舞不断来回重复是命运造成的吗?

有时可能只是跳舞者的选择,正如导演认为历史中不断重复的错误很多都是可以避免的。

在这部电影里,错误在于费德曼让儿子回家这个做法背后的想法:如果他可以动用关系让儿子回家,那么必有一个人替补他前往边境。

就像他被确认误判以另一个的死亡为前提,生命不是被拯救得以延续,而是在替换中侥幸存活下来。

不只是国家这样想,费德曼作为曾经的战士和现在的父亲,又何尝不是如此想。

从青年一直粘贴在费德曼脸上的叉号告诉我们,除了耻辱与愧疚,他什么也没改变,这才是对他最大的惩罚。

唯一欣慰的是,最后,他和妻子即便离婚了,也能够抚摸彼此的伤口往前走,而不再是原地踏步。

 2 ) 宇宙是一头野兽,我只是它的奴隶

一部风格独特,观影体验非常奇妙的电影。

导演的灵感,来源于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自己的女儿因为贪睡迟到,错过校车,结果校车遭到恐怖分子袭击,伤亡10几个。

所以这部电影的内核,就是中国的一句老话:祸兮福之所倚,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电影的画面非常干净,构图优美,尤其是天空和图画,总感觉在给我传达一些什么信息。

摄影和剪辑都非常独到,导演功底出色,这些优点我就不多说了。

主要说说细节吧。

这部电影情节简单,适合那些细细观看细节的影迷。

首先最重要的狐步舞,是一种回到原点的舞。

前前,左停,后后,右停。

这舞步,就象征着人生,在一个小圈子里循环。

不管舞蹈多么精彩,最终都要回到原点。

电影开场的时候,母亲首先接到儿子的死讯,当场晕倒。

她后面,有一幅非常抓眼的画。

这幅画看上去非常零乱,画中似乎有几个浓墨重笔的方形,但是这方形被凌乱的线条,遮住了,两者互相融合在一起,没有条理可言。

这幅画,便象征着这个社会。

表面有规则,似乎只要按着规则来,就会很有条理性,很美好。

然而现实里,没有规则。

人们的行为,祸福,正如这零乱的笔触,谁也无法完全预测。

所谓道可道,非常道。

能在生活里时时刻刻内化这一点,就已经算智慧了。

主角(父亲)如果内化了这一点,在后续剧情中不表现的那么狂躁,儿子也不会真的死。

在第二幕中,军方一直刻板的,肃穆的安慰安抚家属,表面上非常全面化,面面俱到的妥善安排家属的情绪,以及后事。

但实际上处处都透着公事公办,流程套路,军规。

仿佛这次牺牲,在军队眼里,只是家常便饭。

只是一套标准化流程。

导演在访谈中,一再的强调,真实的以色列报丧,就是这么死板。

忽然而至的死讯,和缓慢套路化的安慰,极度的悲伤打击,和肃穆礼貌却带着距离感的报丧,正如那副乱序相对的画,造成一种极大的拉扯感,甚至带着荒谬和滑稽。

而更滑稽的,是军方要求主角,设定闹钟喝水。

而主角每次对话到重要的地方,闹钟都会响起来,提醒 他喝水。

无论夫妻二人怎样折磨自己,怎样自残都没办法消解这丧子之痛。

好像还不够滑稽似的。

最终军方通知,说报错丧了的时候。

主角彻底压抑不住了,彻底失控了。

尖叫着一定要立刻见到自己的儿子,才能安心。

而这个强烈的要求,却让儿子在回家的路上,送了命。

错愕悲伤中,阴郁凝重里,似乎只剩下了黑色幽默。

然而电影最精彩的,还是第二个场景。

荒凉的路边哨所,一只骆驼,面无表情的走过。

士兵之间大部分时间,也都是面无表情的。

尽管偶尔,四个士兵还是会跳下舞,讲下趣事,修收音机来打发时间。

可大部分时间,他们都是麻木的。

一旦到了军队,似乎就不再有人格。

军队真正需要的,是暴力机器。

而处在战争中的以色列,这种情况尤为突出。

而这种情况,似乎也是无解的。

战争在人类的历史上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而社会也需要军队来承担责任。

只是在承担的同时,在这社会无解的BUG具体落在单独几个士兵身上时,便格外显得冰冷无意义。

几个私下里表现的仿佛人生可以很美好很丰富的士兵,和几个同样正青春的年轻人,只因为误认一罐啤酒为手榴弹便毫不犹豫的残杀射击。

而长官只说了一句,我们在战争中,战争时就会发生这种事。

所以就当它没发生过好了。

是啊,在高度紧张,你死我活的战争中,错把一罐啤酒,当成了手榴弹,虽然滑稽荒唐,却好像也可以理解。

于是,于是。

于是洗好地,盖上土,这事就过去了。

社会,战争,人生,都继续。

也就是这个地方,展现出来了反战的思想,使得这部电影被骂为不爱国,政治意图倾斜明显。

讽刺的是,四个士兵住的罐子,在泥泞里一天天倾斜,乃至于沉没的时候他们根本来不及发出声音。

可人人都对此危害,视而不见,继续任之。

只要小车还没倒,就继续推。

这便是所有人类行为的共同规律。

所以其实在我看来,这电影并不是反战,并不是描写战争。

而是描写命运。

生而为人,便犹如生在一片虚无中。

人们明知道有些事情不对,但是没有更好的方法去解决。

说起来是一点点的在进步,但其实进步最多的是科技,是道德规范的修改和细分,是社会模式结构的进化而人性,并没有多少进步。

许多千万年前无解的问题,至今还是无解。

而在我们的有生之年,也不可能看到解答。

欲望好像钟摆,永无止境社会好像牢笼,穷追不舍人生好像地狱,周而复始每个人都想在这命运之内,找到一个解脱的方法。

其中最突出的,便是主角父亲这个角色。

从乔纳森的讲述,和那几幅画来看父亲是一个非常叛逆的人,他的一生都在抵抗命运,和社会压力。

他还是少年时,就拿自己母亲,从德国纳粹集中营里逃出来时,带着的那本祖传的圣经,去换了一本色情杂志。

并且,靠着这本色情杂志,他成为了孩子王。

直到有一天,他发现那本色情杂志,因为有太多人在上面打飞机,所以黏在了一起,打不开了。

于是,他把这本色情杂志当做传家宝,传给了儿子乔纳森。

并让儿子继续传下去。

这个故事,也是他作为父亲,给儿子讲的最后一个枕边故事。

这种荒诞的行为,正是父亲性格的写照。

父亲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他想逃避命运,逃避社会。

所以他不守成规,他出奇制胜,什么道德礼法,想必在他心里是很淡的。

甚至在失控之后,他召回儿子的方法,也是托关系找到一个“将军”可是电影表明,这样的逃避是没有用的。

当儿子第二次真的死亡之后,妻子对他说你很脆弱。

虽然你外表很成功,你成为你想成为的,你教导你想教导的。

但我知道,你很脆弱。

这里,妻子所说的脆弱,不仅是父亲作为一个男人的脆弱,更多的其实是,所有人类在面对命运,面对整个社会时的脆弱。

儿子那几张画,也是在描述,一个带着面具,脆弱不堪的人。

这个人反叛,成功,生活一帆风顺,仿佛没有烦恼。

可揭开那层面具,也有一双流泪的眼睛。

主角的书房里,还有一幅画。

那副画,颇有些宁静致远的意味。

河岸的中间,一条水道直通天际,豁然开朗。

仿佛人生找到了出路。

这幅画的意境算是很高,很优美了。

可我想借用瑞克的一句话宇宙是一头野兽,它以平庸的人为食创造出无数的白痴只是为了吃掉他们聪明的人有机会爬到巅峰骑在现实背上但现实会不停的试着把你甩下去并且,它最终会成功没有别的出路。

——瑞克

也许有很多聪明人,强人,一时的骑在社会身上,但他们终究会被甩下来。

没有出路

而这还只是极少数的“成功”人士。

绝大多数的人生,都是充斥着无奈的,谁也不可否定这一点。

生老病死,求而不得,周而复始,无可奈何。

所以我才觉得,这部电影,反战,只是顺带的。

它其实什么也没反,只是替所有人在命运女神面前,不甘的叫了一声。

在夫妻二人的谈话中,从埋怨,到反思,再到最后,二人笑了起来。

幽默,正是无可奈何的人类,发明出来的绝佳的武器。

也是我个人认为人类最好的两个品质之一。

在荒唐荒谬,错愕的命运面前,人们似乎只剩下自嘲。

在禁锢,责任,道德等等人类所有虚拟出来方便更社会化、方便每个人更好生存的概念的束缚下,每个人都是囚徒,在跳着回到终点的狐步舞。

主角的反传统,叛逆,强势,伪装,和私底下的脆弱,无可奈何悲极反笑的幽默,都无法改变这个事实。

儿子在军队,麻木的服从军队的指挥和命令,按照训练做事。

世上在没有比军队更讲规矩的地方了。

可依然没有改变。

回头再看看这幅画,越发觉得有趣。

人活着就得和社会妥协。

社会诸多不美好,最终都需要人来承担。

电影反思的,荒谬的表现,似乎更多指向的是军队,国家和战争。

但其实是指向整个社会,指向每个人的人生。

文明的社会,当然给了人类大量好处。

而军队,其实本质上也是保护这种社会在各个国家运行下去所必需的。

但是,为什么总有些无解的问题呢?

因为人,并不只有社会一个属性。

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一夫一妻。

(与电影无关,只是举个例子)一夫一妻,文明,公平,忠诚,并且稳定。

是现代社会稳定的基础。

貌似我在知乎的第一个不匿名答案,写的就是婚姻和爱情。

但是,大部分人的爱情,和他们忠诚,并不能保证一夫一妻。

因为爱情的效力,只有2年。

就算多一点,5年。

过了这段时间,支持婚姻的,是亲情,是理智,是责任,是心态,是高级道德。

是超脱了爱情和性,的一种契合,一种长期合作和陪伴,珍惜。

是高级动物的一些自觉性和克制性。

然而,大部分人的自觉性,没有那么强。

正如这个一辈子都胸有成竹的父亲,此刻的失控一般。

这是一种本能反应,性欲啊,恐慌啊,犯傻啊,各种人类的BUG人不是机器人,没有那么完美。

如此,便有了矛盾,有了bug。

我不是反对文明,而是想提出,不管再怎么强调这不道德,也总有人会出轨。

不是隔壁老王,就是隔壁老李。

每个小区都有无法坚持一夫一妻的人。

每个小区。

都有进化不完全的,按耐不住的兽性。

也许未来的文明,会更加优化,会有更合理的社会规则和道德。

但我们估计是等不到了。

我们只能庆幸,我们很多地方比古代合理了很多。

发扬一点啊Q精神,才能活下去。

正如住在这倾斜的屋子里,却假装一切正常。

仅仅是举个例子,来说明现象上的一些尚不合理之处。

在这种无解的现象,和社会的规则下,就正如在人类的渺小,和命运的荒诞下,才让人觉得讽刺,觉得虚无,觉得无奈。

而也是此时,主角跳起了狐步舞。

无论舞姿多么优美,最终都会回到原点的,狐步舞。

这舞蹈,让我想起了电影《燃烧》的意义之舞。

同样是面对人生的虚无和命运的嘲讽《燃烧》的女主脱光上衣,在夕阳下翩翩起舞

却最终归隐在黑暗中。

可能她到死去,也找不到生命的大意义。

《麦克白》有一段我非常喜欢的台词,熄灭吧,熄灭吧,瞬间的灯火。

人生只不过是行走着的影子。

对人生绝望的麦克白,认为人生是毫无意义的、愚蠢的,人因欲望而产生的各种争斗、倾扎也都是毫无意义的、愚蠢的。

人只是受命运驱使的木偶,命运是导演,人是演员,人只能听从“命运”这个导演的安排,所以人好像是没有灵魂的影子。

在人出生的那一刻,命运就决定了他最终将要死去,所以人生只是闹剧一场,毫无意义。

我常常觉得世界是一张无比 巨大,也无比细致杂乱的网。

每个人都只是网中的一条细线。

大多数人不知道自己在网里,也不怎么想思考这些事情,他们凭着本能去收紧或放松自己手上的线,却丝毫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会被缠进死结。

而就算你心中有一张网,你也不太可能预测自己的动向。

这就是所谓的“道可道,非常道”

事实上,不仅是莎士比亚,也不仅是老子的《道德经》偶尔会给我这种感觉。

很多艺术作品,对这种无奈都有写照。

比如上星期推荐美剧《亿万》,后来推荐了其中一首金属摇滚,木偶。

以及今天还可以给各位推荐一首,来自鲍勃迪伦的这首歌在网易云音乐,歌词翻译是我刚刚上传的。

You may be an ambassador to England or France你也许是英格兰或法兰西的使者大人You may like to gamble, you might like to dance你也许是赌圣,又也许是舞王You may be the heavyweight champion of the world你也许是重量级世界拳王You may be a socialite with a long string of pearls你也许是一身珠光宝气的社交名媛But you’re gonna have to serve somebody, yes indeed但内心深处你只能是某人的仆从You’re gonna have to serve somebody只能是某人的仆从Well, it may be the devil or it may be the Lord也许出卖给魔鬼,也许献身给上帝But you’re gonna have to serve somebody总之你只是某人的奴仆最后,与《燃烧》不同的是,电影的最后,主角夫妻仅仅的抱在了一起。

这也传达了导演个人,对人生的态度。

也许最后我们会曲终人散,也许人生没有什么堂而皇之的意义。

但紧紧抱住眼前人,温柔的珍惜拥有的,然后和乔纳森在兵站时那样,痛痛快快洒洒脱脱的跳完这曲狐步舞吧。

温柔的珍惜,就是我个人认为,人类最宝贵的品质之二。

我是俊俊,以上是我从这部电影中,看到的一些细节和感悟一家之言,感谢阅读。

完想看电影,想看影评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保证不会后悔

 3 ) 摘自IMDb

According to Samuel Maoz, the film was conceived as three episodes: The first sequence should shock and shake, the second should hypnotize, and the third should be moving. Samuel Maoz described the film as a "philosophical puzzle". The foxtrot is the dance of a man with his fate. It is the kind of dance where there are many variations, but they all end up at the same starting point.

 4 ) 狐步舞

影片故事来自导演塞缪尔·毛茨和女儿亲身经历的这一事件。

塞缪尔·毛茨每天都是开车送女儿上学,因为女儿从来没有按时起床过,这一坏习惯让塞缪尔·毛茨操碎了心。

塞缪尔·毛茨告诉女儿应该像其他人一样,乘坐公共汽车去上学。

一天,女儿乘坐5号公共汽车去上学,半个小时后,塞缪尔·毛茨听说有恐怖分子在5号车里自焚,十多个人在事件中丧失了生命。

塞缪尔·毛茨给女儿打电话,但是电话服务器因为战争已经中断, 一个小时后,幸运的是女儿回到了家, 她因为差一步而没有赶上那班公共汽车,这样的危险经历启发了塞缪尔·毛茨创作感悟。

 5 ) 谁在命运面前都无计可施

(文/杨时旸)怎么说呢?

《狐步舞》甫一开场就弥漫着一股荒诞不经却又严阵以待的古怪气质,它始终肃杀、阴郁却时不时斜刺入一截让人们忍俊不禁的桥段,但似乎又让人笑不出来,很快就被挥之不去的阴冷与凝重遮盖掉了。

它就这样在不同的气质之间跳来跳去,塑造出一种难以名状的特殊腔调,混搭着家庭剧和战争片的类型,既没有宣泄讲述家庭中的情感也没有铺排战争的现场,它似是而非,但意外因此力道十足。

导演毛茨自己说,他想在这部电影中呈现出古希腊悲剧的气质,确实,从某种程度上去看,它确实做到了,用一个现代故事呈现了古典的意蕴——悲怆的感情氛围,宿命的轮回报应,无处可逃的命运之手。

故事是从报丧开始的。

镜头紧紧盯住母亲的脸,然后,人物晕眩,露出背后玄关的一幅画作,抽象的线条,缠绕在一起,像胡乱挥就又像有条不紊,散发浓郁的精神狂乱气质,镜头转过弯,露出站在原地震惊不已的父亲。

这一层一层的显露和剥落就像一次对之后故事的预言,一切都是一层藏着一层,有待于慢慢展开。

《狐步舞》是那种适合细细观看细节的电影,相较于剧情的演进,那些丰沛细节中的象征、隐喻以及背后展现的精神危机,是更有趣的内容。

玄关悬挂的那副抽象画,以及这所宅邸铺满的几何图案的地砖,还有方圆相称的窗子,都在通过明确的构图展现意义,一切层叠又排布,充满眩晕感但又不停地强调秩序。

这就是《狐步舞》想要显露的特征,混沌与清晰,非线性与线性的干扰与缠绕。

那场报丧是肃穆的,军队的相关人士前来告诉父母,他们的儿子死亡的消息,但旋即,这种肃穆被推到极致之后产生了间离的荒诞感,士兵们训练有素地给昏死的母亲注射镇定剂,像在战场上照顾伤员一样,配合起来将她送到卧室,给男人设置每小时一次的闹钟提醒对方喝水,生硬地和对方谈论丧礼的细节。

导演在一次采访中提到,以色列军队去报丧时基本就是如此,有一套高效的流程。

而当这套流程被艺术化地呈现在那幢充满隐喻符号的房间里时,产生了一股难以言明的感受,死亡的降临是急促的,但亲人的接受过程应该是缓慢的,但在这里,这种应该缓释吸收的悲伤被纳入了一套军事化的规训,荒诞再一次被凸显,而更荒诞的是,当悲伤即将被确认的瞬间,反转又一次降临,父母被通知,发生了错漏,死难者是同名同姓的另一个男孩,但谁知道这不是喜讯,只是另一场命运玩笑的开端。

随后,一切转移到战地场景。

这故事分为三幕,空间,也就成为了《狐步舞》的另一层重要的叙事基础。

房间——战地——房间,就像狐步舞,平移,后撤,平移,回归。

在一种看似对称,平衡和闭合之中,袒露那些微妙的变化,一切从表层上看,已经回到原位,完成闭环,达成平衡,但实际上,内里一切都已彻底改变,这就是这部电影想传递的况味。

所以,非要总结这部电影的情节,无非就是一次虚假的死亡和一次真正的死亡,以及夹杂在二者之间的私密与宏大交织的意识流。

如果说第一幕房间中呈现的是荒诞,那么第二幕战场的荒诞感就更加浓烈,而在浓烈之外又平添一丝超现实的气味,那个荒凉哨所外每日途径于此的骆驼,一副无辜的表情,面对着同样无辜的值守士兵。

与其说那是战地不如说那更像流放,而现实层面的流放之外更有精神意义的放逐,几个人在一起讨论着自己的身世,这身世里掩藏着宏大的历史,浓缩的个人经验,庄严的精神悸动和燥热的性启蒙互文,典籍与色情杂志呼应,这一切微妙的窃窃私语都化进了冰冷泥泞的现实。

这故事讲了周而复始,以及无法挣脱的苍凉,年轻人躲避于战火,却死于看起来人畜无害的骆驼,惹人发笑吗,却又无比凄凉。

最不可言说的两个字或许就是“命运”,在它面前谁都无计可施。

这部电影的海报中,人脸上有一个橡皮膏交叉粘贴的×,那标记来源于色情杂志封面敏感部位的张贴,欲盖弥彰的封条,看似禁忌实则充满魅惑,就像这欲盖弥彰又出人意料的生活。

 6 ) 情绪有气压

以色列导演塞缪尔·毛茨(Samuel Maoz)的《狐步舞》,获得2017年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即评审团大奖,他说整部电影可以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失惊错愕第二章:昏昏欲睡第三章:感人肺腑导演将情绪能量设置出了不同的气压。

第一章Feldman家门打开,看见墙上的线条抽象画,走进去地面立体感的地板,似乎要把人逼到险峰峭壁,一不小心就会坠入万丈深渊。

Michael和Daphna被突如其来的死亡告知惊到昏厥,气氛压抑,后又被告知搞错了,“倒下”的不是他们的儿子,是另有其人,老父亲Michael的焦虑值飙升,他不顾Daphna和众人劝阻,坚持要把儿子从前线叫回来。

而上门通知噩耗的军方人员娴熟冷静的应对与家属的错愕昏厥更是产生了鲜明的能量失衡;第二章,空旷寂寥的“世界尽头”,Jonathan和其他三个士兵在食物补给线上站岗,枯燥、机械。

故意压低的镜头,也拉低了气压,神秘的工作流程制造出一种紧张的对峙。

这一切随着士兵居住的集装箱越来越倾斜,后来在一次关卡车辆检查时误以为是敌方目标,突然扫射了车里的无辜平民,然后偷偷对车辆等做了严密的掩埋,尽管军方认为他们并非有意,也不打算追究此事,但还是给年轻的心灵蒙上了阴影,Jonathan在回家的车上思绪明显盘旋于此,他用笔画下了那辆推土机和轿车。

第三章,又回到Feldman的家,Jonathan生日的这天,Michael回来打算与Daphna一起做点什么,但这次他真的“倒下”了,Michael和Daphna的各自神伤,带着深深的自责与忏悔。

他们伤害自己,擦破手背,还有指关节。

Daphna在脑海里搜刮曾经“自私”的想法,认为是上帝为此而报复;Michael也是把Jonathan的出生离世与自己战场上不可言说的行为联系起来,怀疑是因为自己的孽债报复到了儿子头上。

Daphna把Michael赶出了家门,她说无法与他相处同一屋檐下,因为是他强行坚持才导致儿子在返回路上因避让一头骆驼不幸身亡。

Michael说在他们各处的房子里最喜欢海边的阁楼,可以闻到海的“咸味”。

这“咸味”就是人的良善,人内心的温度,就比如父母对孩子的爱,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夫妻间的爱与互相扶持等等,没有这些好行为和,爱与善意,大地就将失去它的“咸味”。

妹妹Alma回到家发现父亲也在,和母亲坐着聊天,她对两人说:“你们俩在一起时很美!

”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安德烈•纪德临终前说,我对世界绝望。

有个非洲青年写信告诉他,说世界美,有希望。

纪德说,这位青年的话就是大地的“咸味”。

最后夫妻两人敞开心扉,互相倾诉自嘲,空气开始顺畅流动,最后抱在一起跳舞。

世事无常又无奈,但亲人之间相互抚慰和关爱的“咸味”让大地有了重量,让家产生了平衡与力量。

扮演Michael和Daphna的两位演员很棒,情感的诠释自然真切。

 7 ) 结构精巧、摄影精心的狐步舞

实在太爱此片,分三点陈述它的好1. 结构精巧 “悼亡电影”最令人害怕的,是平铺直叙编排主人翁一直垄罩于低气压中,任凭演员演技再细腻,观众在两小时内迟早会麻木。

此时“设置悬念”就是好用的招数,本片用了两次悬念,第一是“被告知儿子死了->怎么死的?

->死的不是你儿子”的悬念,第二是“第三幕开始气氛异常->儿子死了->怎么被老爸害死?

”的悬念,前年《海边的曼彻斯特》同样也是利用“设置悬念”的高级悼亡电影。

这两处加上很飞的第二幕都极具魅力的引领观众继续看下去,加上“第一幕-家庭、第二幕-战场、第三幕-家庭”本身就是个踏回原地的狐步舞!

结构精巧、错落有致。

2. 摄影精心 全片出现两次“垂直俯视旋转镜头”,首先是老爸在军人告知噩耗完离去后,独自坐在椅子后出现,再来是儿子误以为被手榴弹攻击,枪杀全车无辜四人后伴随着烟硝与震惊。

呼应着中段出现的故事“老爸被色情书刊迷惑,情不自禁“看着自己”做傻事,像殭尸般把家传经典卖掉换取色情书刊。

”这组镜头太令我讶异,如此精准的传达当重大事件降临,不希望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抽离、晕眩。

Bravo!

搭配主观、客观镜头的交叉使用加强“看着自己”的抽离感,倾斜的货柜和画象征人心的失落。

摄影诗意,却有精心的骨干撑起。

3.对“宿命论”的有力论述 在看此片前,笔者对于“宿命论”是毫不相信的。

假设没有铺陈,或者最后一幕“战车为了闪避骆驼,打滑冲到悬崖下”是顺叙的接在第二、三幕间,笔者肯定会噗嗤笑出声(是的,又是此片结构上的胜利。

)但导演用第一幕的离谱误会、第二幕战争的荒谬虚无、第三幕父母的追悔自责,母亲以前就想堕胎,不想让生小孩的快乐如此理所当然,失去孩子又更加痛苦;父亲想要小孩,觉得是上天对于害死同侪所赐予的原谅,却又残忍的收回这种天启,并且是自己酿成的果,如此细节如此层层铺垫完全说服了我对于结尾的宿命论。

此片灵感来自以色列导演Samuel Maoz的生命体验:女儿坐公车上学,电视新闻却传来此公车被袭击,电话也打不通,最终女儿出现在家门口,原来没赶上那辆车!

虽然根据访谈,导演本人也不相信命运,从女儿的遭遇觉得没有可汲取的教训,但我很感谢导演,说服我另一种看世界的宿命角度,相见恨晚,莫过于此。

 8 ) 《狐步舞》

第一次看以色列电影,以为是战争片,结果很失望。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士兵和他的父母。

讲的是某一天以色列军方的俩人突然造访费德曼,告诉他,他们夫妇的儿子乔纳森在值勤中遇难。

噩耗传来,一家人悲痛欲绝。

过了几小时,军方又来,告诉他。

死掉的是另一个乔纳森,现在他的儿子平安无事。

乔纳森在边境的一个执勤点上,和三个战友一起,设置路障,检查过往车辆。

余下的大量时间,则穷极无聊。

他的父亲利用关系将他调回,不料回家路上,却遭遇车祸。

真的死了。

将近两个小时,就这么个简单的故事。

影片中的几乎所有人都是慢性子,听到外面的信息或是看到外人,都是痴痴的盯上半天,然后再默默的思考半天,结果仍然是一言不发。

充分阐释着”后好莱坞主义“的精髓。

那么编导向通过这个电影告诉我们什么呢?

如果说是影片中间接描述了隐含的政治主题,那么以色列这个国家确实有一个特殊的政治环境。

二战之后,为了让漂泊多年的犹太人有个自己的家园,列强们强行在中东给犹太人划了个地盘,以色列建国,却始终没有安定的生活,纷争不断,四面受敌,生灵涂炭。

战争与不安就是以色列人生活中的常态。

曾经看过一篇龙应台的游记,对以色列和瑞士这两个国家做了比较。

在瑞士,人们似乎在人间天堂里生活,风光壮丽的山水,平静悠闲的生活。

然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是冷漠的,人们只想着过好自己的日子,别人的事情,外界的纷扰,只要与自己无关就好。

在以色列,人们最关心的是土地还是和平。

邻里关系紧密,国家的认同感也很强。

大街小巷满是背枪的人,警惕的目光中也饱含热情。

如果你是游客问路,会有许多人为你解答。

影片中乔纳森的小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无聊的生活着。

一个荒无人烟的边境执勤点,他们住宿的货柜在慢慢倾斜,检查站旁的破旧大巴上涂着美女明星的过时海报,除了偶尔的过往车辆,只有孤独的骆驼在漫步。

四个人寡言少语,偶尔间才有气无力的聊聊自己的生活。

通过的每一辆车,都会使他们的精神紧张,都可能是潜在的敌人。

因此才有了后来发生的事情:四个年轻男女的车辆经过,乔纳森和里面一个美女四目相对,刚刚准备送上秋天的菠菜,一个啤酒罐掉出,士兵们误认为是手榴弹,立刻拔枪扫射。

顿时车内烟尘四起,硝烟散尽时,无声。

下一个镜头里,挖掘机缓缓的将千疮百孔的汽车推入坑中,一切归于平静。

留下的只有乔纳森对汽车和挖掘机的速写。

此时又联想到前几天看到的新闻。

几位以色列士兵面对远处示威的巴勒斯坦群众,在商量着如何用有趣的方式射杀他们。

这样的事情在以色列在巴勒斯坦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

人们会责怪谁呢?

是以色列的凶残,还是巴勒斯坦的极端?

两边的人们难道不都是追求着美好平静的生活吗?

只是由于命运之手,才将这些原本是善良的人们带入了无休止的杀戮中。

纵观整个影片,我觉得政治的背景远远不是编导想要表达的。

这部影片所要反映的是命运的无常和人们面对这命运的无奈。

影片一开始,当费德曼得知儿子的不幸后,他的神情显得很茫然。

摄像机从俯拍的角度慢慢追随着他的失措的脚步,从客厅到走廊到卧室,像是在展示上天对他的无比压力。

这时他感受到的首先不是悲痛而是这种压力。

在他得知儿子真的死亡后,这种压力就更大了。

画面用中央特写的近景,看到了费德曼的那眼神,无助、悲哀、忏悔。

看到他留在眼眶中的泪水。

儿子的死甚至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

尽管在外人眼里,费德曼是个标准的成功人士,一个出色的建筑师,有自己的公司,无忧的物质生活。

然而在此时,他和妻子之间没有物质的纷扰,只有感情的折磨。

最了解他的妻子说:“为什么他不能在第一次通知时就死去?

正常、合理的死去,为什么成了一种惩罚?

或是复仇?

是神要向我们报复。

抱歉,是向你报复,我不想抢你功劳。

你曾经那么坚持带他回家,就算你无意杀死他,也于事无补。

我还是无法和你共同生活。

我曾经可以陪着你的伤口过日子,假装看不见,不让你窘迫。

我过去靠着你,让你觉得自己强壮。

所以你不晓得我早已明白,你很脆弱。

你不齿于你自己。

你的一生:公司、我们、名车,以及你努力展示的可靠形象,一切都只为了掩饰你的软弱。

”我倒是觉得说费德曼性格上的软弱是对的,但是他在此时此地想的更多的是:命运的捉弄。

因为自己的错误造成了儿子的死。

也许真的是冥冥之中造物主在对费德曼的错误实施报复?

影片中向我们传达了人们经常所犯的错误,一是军方弄错了乔纳森的死,二是乔纳森误杀了人,三是费德曼托人让儿子回家。

如果这些错误没有造成后来的结果,那么也就不成其为错误了。

如同一个驾驶员操作失误,没出车祸,最多也就是自己私下反省一下;而如果因为这错误撞死了人,那么要承担的后果也许会影响许多人许多家庭。

进一步的问题是:谁又能够预测这些错误所产生的后果?

谁又能保证以后永远不犯错?

接下来引申到的是:谁能够预测命运?

长期以来,无数的人求助于祭司、神汉、算命先生,更多的人祈祷上帝佛祖的安排。

目的只有一个,希望提前预知自己的命运,以便尽早趋利避害。

可实际上,你信与不信,命运都在那里。

似乎在挖了个坑等你去跳。

平凡的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坑在哪里。

面对命运,人们有几种态度。

不信邪的人屡屡向命运挑战。

例如贝多芬要“扼住命运的喉咙”。

这种勇气确实令人钦佩!

结果是,他为人类留下了许多伟大的作品,而他自己,一生未婚,饱受耳聋的折磨,晚年贫困潦倒;无为的我只能“但做好事,莫念前程”,好好去生活,管它天塌地陷,坦然接受和面对任何不可知的命运;而理性的人们更专注于那种大概率事件。

所谓大概率,就是人要向上。

可是什么才是向上的标准呢?

一些人追求真理,追求知识。

也有一些人追求权力,追求财富。

只要不影响别人,这些都不能说是错的。

向上的结果,也许会使自己的命运变得好一些。

但仍然不能排除小概率事件,即那些偶发因素的纷扰。

而这追求这些无为这些抗争,不也是命运的一部分吗?

影片用“狐步舞”的规则,借助费德曼的口告诉我们:“人不论走到哪里,永远会回到同样的起点”。

这似乎是说,人尽管时时刻刻都在生活中挣扎、快乐、痛苦、享乐,人可以有不同的信念和理想,最终仍然逃脱不了命运的摆布,还是要回到人原本的思维中。

面对命运,人仍然是个瞎子,如这个电影海报中所描绘的那样,无奈的在看不见的世界中爬行。

这样的解读不知道对不对?

本人评分:6.5。

 9 ) 命运是首狐步舞

正在参军的儿子被宣告死亡,一家人陷入悲痛。

妻子被安定放倒,丈夫被强制喝水。

无法确认遗体,但要参加葬礼。

刚要接受悲剧发生时,又被通知是假消息,丈夫直接失控无论如何要求儿子回来。

另一方面儿子正在军队的一个关口和三个小伙伴执勤,重复的无聊的首位,即将淹没的宿舍,每天对路过的女人的凝视,一成不变的参战生活。

四人错误的判断使一车人离世,消极敷衍的处理和父亲的要求一同传达。

儿子踏上回程之路但还是没逃离离世的命运。

故事大概分为三大段:家中父母得知去世假消息,军中儿子的日常,家中父母得知去世真消息。

很传统又有趣的讲法能让整个片子的节奏更好,特别是最后一段的出现直接拉足胃口“不是没死吗,怎么夫妻吵成这样?

”的想法能让最后几乎全是对白的一段不沉闷。

而电影最有趣的是它的立意:今天跳舞不打仗——这是一部非传统的反战片。

它不讲战争的残酷和消耗,不讲家破人亡,它讲战争的荒谬,离谱,无奈和悲凉。

当兵的不上战场,却会误伤;骆驼和车祸会把人弄成烈士;留在战场上不会出事回家才会;绕了一圈最后还是要参加葬礼…这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狐步舞:兜兜转转还是那样,战争只是我们做的一下无意义的消耗的傻的舞蹈罢了。

命运不会放过任何人,注定的失去和离开也不会因为一个谎报而改变。

最喜欢的两组镜头我超级喜欢这个片子的摄影,太工整了,强迫症友好。

大量的对称和平行,让镜头看上去很干净,熟练的鸟瞰镜头就会让观众产生上帝视角,这也是故事叙述中导演希望观众所具有的职能。

美术置景干净,还有一些超现实,结构上队圆的使用量特别大,也在暗示整个故事的中心。

我最喜欢的就是军营的部分,太精彩了!

画面和荒诞感拉满。

也不是那个每天在下沉的宿舍,每天不同的衣服不同的角度,还有一丝可爱。

中途有一段儿子画的漫画,也讽刺了战争带给父亲的伤痛和影响,也增加了画面的丰富度。

这是一种很新的反战片,值得看。

 10 ) 上帝死了吗?

尼采说,上帝死了。

萨特说,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有选择的自由,你的选择决定你的本质。

《狐步舞》的故事发生在在上帝诞生的之地以色列,天生拥有哲学基因的犹太人导演却提出了另一种看法——人是否真正拥有自由,宿命是否存在?

狐步舞如同狐步舞一样,就算可以把它跳得花样百出,兜兜转转还是会回到原地,影片中的人物的命运似乎并没有因为他们的选择而改变。

士兵死亡的结局没有因为误会的消解而改变;母亲放弃堕胎选择生下孩子,可她最终还是失去了他;儿子误杀了人,没有因此受到制裁,却在回家的路上因为车祸而死;夫妻二人选择戒烟,却又重新复吸;被射杀的游客什么也没有选择,可他们却死于他人的选择之下,他们的存在被悄无声息地埋藏。

导演在片中多次设置场景与构图来表现人物的宿命感。

开头和结尾出现的笔直的公路,透视原理让路的尽头消失于远方的一点,寓意着人生的命运就如同没有岔道的路,目的地无法改变,人别无选择;男主家中的走廊同样是笔直的,走廊的尽头是模糊的毛玻璃,导演多次设置父亲站在这条走廊上的对称纵深构图,颇有探寻哲学问题“人到何处去”的意味;家中进门处挂着的抽象画,旋转着的矩形的中心是唯一的中点,暗示着宿命;货箱里有罩在玻璃罩中的飞蛾一次次徒劳地冲击着玻璃试图飞向火焰,意味着飞蛾扑火般的宿命的吸引。

片中多使用对称构图,严谨的对称将人物禁锢在画面中心,削弱了人的自由能动性;导演在特殊情节处使用全俯镜头,从上帝视角观看人物,突出了人的渺小与无助,增强了人的宿命感;几次框架构图中的群鸟纷飞的镜头,即是使用框架表示限制之意,也在暗示圣经中“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意味着如同人拥有山一样不可改变的归宿,就算生活的表象如冗杂的鸟群一样变化莫测,可人依然要像鸟儿飞回山林一样,回到早已注定的宿命中来。

骆驼:生命无法承受之轻的焦虑存在主义认为,人可以自由地选择,选择影响命运,因此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选择焦虑症是焦虑的根源。

可当宿命感侵蚀人的自由时,责任感便会消失,因此会感到生命无法承受之轻。

夹杂在自由与宿命之间,人物承受着另一种焦虑,便是迷茫。

骆驼在圣经中被描述为已被驯化的家禽,可最新研究证明,骆驼的驯化远在圣经之后,这是否可以成为上帝死了的一个证据?

在士兵工作的哨岗,骆驼多次出现,意味着对上帝以及宿命的怀疑,可骆驼出现的地点是一条同样笔直的公路,没有选择,就如同宿命的存在。

当儿子跳起花样百出的狐步舞时,一只骆驼出现在画面的深处,暗示着对狐步舞回到原地的宿命的怀疑。

骆驼从黑夜里缓缓走来,却又消失在黑夜里,而儿子的死亡,也是因为笔直道路上出现的一匹骆驼。

父亲是影片中担负起选择的焦虑的人物,他的选择真正改变过命运。

父亲用圣经交换色情杂志,是对上帝的挑衅,这一选择导致了他母亲的精神失常;父亲当兵时选择让战友先行,免于被炸死的命运,负罪感和焦虑让他无法忍受战友的惨叫,希望挣扎着的战友死去;父亲选择召回儿子,可这一选择导致了儿子真正的死亡。

这样的焦虑导致了他们对存在主义和宿命论的双重怀疑,因此父亲才会坚持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来消除心中的怀疑。

在动画中,他渴望着画报女郎的乳房——乳房代表着母亲与生命的来源,既是对认知世界本源的渴望,他的选择让他的脸上带着罪恶感的黑色的叉蒙蔽了他的双眼,使他相信镜子中看到的自己,相信别人看不到他身上的叉,相信幻想所代表的意识才是本源。

他踢踹狗,因为狗所展现的怜悯与理解的对象正是他试图隐藏的罪恶与伤痛,这样的伤痛只能由他自己纯真的那一面来抚慰。

但他的本质依然被人所发现,他的掩饰终于被戳穿。

这一焦虑同样体现在影片中哨岗的情节里。

缺少对白的沉闷日常、士兵们用测量的方式以确定货箱是真的在倾斜;士兵们玩着虚拟的战争电子游戏,疑惑自己到底是在跟什么打仗,到底在对抗什么;玩具小人在泥地上前进,却摔倒在地陷于泥潭中原地踏步;一位士兵选择戴上耳机逃避现实,一位士兵变成了阴谋论和虚无主义者;查证的士兵无法通过照片确认本人,无法验证意识与存在的焦虑与紧张让他误以为啤酒瓶是手榴弹;士兵们每日看着来来往往经过哨岗的车子,自己却被困在原地,只能用望远镜试图看见困境外的世界,可即时他们汗流浃背,看到到也只是另一片荒原。

他们的焦虑也体现在性压抑上,面包车上画着的性感女郎,对路过的美女目不转睛,对着屏幕里显示的证件照面露微笑导演用视听语言展现了这一压抑与焦虑。

在影片的大部分场景里,较长的镜头、缓慢的剪辑、缓慢稳定的镜头移动、克制的演员调度带给影片缓慢的节奏;偏灰的低饱和色调传达压抑的情绪;低沉舒缓的配乐渲染了凝固的气氛;多使用人物的近景和特写来表现人物心理,通过狭窄的空间和演员忧伤的表演使观众感受到这一情绪;家中场景,单向打光使人物处于半明半暗中,体现了人物的悲剧形象;哨岗场景,对水中倒影的使用和雨夜的设置带来寒冷的压抑与伤感。

自由与宿命拉开热战儿子的车祸死亡无疑是这场焦虑由冷战变为热战的导火索。

当场景再次回到家中时,导演颠倒了叙事顺序,将儿子的真正死亡放于最后,对前情并无交代,使观众产生了迷惑的感觉,产生了暧昧性,其本质是想表达自由与宿命之间真正的暧昧性,谁为真理导演并未明确给出答案,只采取了中庸的态度。

在此场景里,镜头第一次出现了晃动,镜头的移动和摄像机的移动变快,剪切的节奏也加快,暗示了矛盾的爆发。

这一爆发的暗示为抽象画的倾斜,意味着平静与既有模式的被打破。

妻子在丧子之痛前采取了和丈夫一样的自残的方式来宣泄,也是因为疼痛能让人感到存在,以此摆脱压抑的宿命感。

但这场热战的最终结局是和解。

当夫妻二人终于坦诚相待时,在丈夫视角的妻子手部的伤口特写之后,出现了人物正面不动,背景快速旋转的镜头,伴随着抒情的音乐,演员的眼神彼此交汇却又若即若离,仿佛是两颗宇宙中的行星,存在于万有引力之中。

引力是宿命,可引力的存在是因为质量的存在。

在夫妻与女儿的对话中,夫妻的正面与女儿的正面始终不出现在同一个画面里,这样的隔离是释然者与世界的隔离。

上帝死了的世界,命运的主宰便是个人意志,而意识的不可控性导致了宿命感的产生。

尼采说,世界是荒谬的,正如《狐步舞》讲述的故事,夹在宿命与自由之间,本质是哲学根本问题——物质与意识何为本源,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孰为真理,是一个不断追寻的探求答案的过程。

《狐步舞》短评

导演自恋了

5分钟前
  • Boo
  • 较差

看不懂这样的剧情 不想看

9分钟前
  • 故事与歌-
  • 很差

你知道吗?有种舞蹈叫狐步舞,总是会回到原点。

11分钟前
  • lingjue
  • 推荐

特别喜欢。安静向狂暴的突然倒戈,少有的,把不住节奏的电影。消解戏剧性的同时塑造了崭新的戏剧性。俯拍镜头和灯光布景那种时间的在场感让我想到老塔。仪式性的荒诞表现得堪称完美。一种新型毒品。

16分钟前
  • 爱冷
  • 力荐

严肃到不正经的神作,好故事,拍得也美,每一帧画面都可以拿来做明信片。

19分钟前
  • Sundance小千
  • 力荐

what's the point

20分钟前
  • Coralineee
  • 还行

形式大于内容。

23分钟前
  • m
  • 还行

又哭又笑。

24分钟前
  • RioLiv
  • 推荐

一般吧 有点失望

25分钟前
  • Goddessl
  • 较差

Daddy我太可以了

30分钟前
  • mewllc
  • 较差

节奏太慢太闷了。镜头表现力非常棒,大量特写和俯拍镜头运用得非常好。

31分钟前
  • 越鸟巢南枝
  • 还行

艺术片,有一点没有get那个点,所以只打了两颗星。

35分钟前
  • 九十九度中
  • 较差

垃圾

37分钟前
  • EVANGELION
  • 很差

头一次看以色列电影,没想到竟然还是一部黑色幽默电影。故事的内容发生在以色列,由于军队搞错了名字,错误的把儿子死讯送错了地方,导致父母精神崩溃。第二个场景,就是在戈壁滩上的四名小伙子,百无聊赖特别寂寞,有时候还会误杀平民,但是也没事,被军方包庇。第三个场景,召回他们的儿子,但是最后还是死在了路上父母崩溃。在电影的最后最最后,告诉我们真相,他的儿子为什么会死。。那就是死于车祸,为了躲避骆驼坠入了不高的悬崖。死了。。。基本上讽刺味道十足了

40分钟前
  • 我尼玛…
  • 推荐

这种题材这种价值观是不能放在现在的。

44分钟前
  • q
  • 较差

节奏太慢

47分钟前
  • holborn
  • 较差

沉闷内敛。画面掌控很好

51分钟前
  • 花白胡子。
  • 还行

三幕剧,跳一段狐步舞,在方形位置中回到起点,戏虐成真。

53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还行

父辈的罪愆心理的传承,黑色×意味着蒙蔽双眼。人这辈子,无论怎样都会回到原点的狐步舞哲理。最孤独的一群人在边境瞭望不停,瞭望大雁瞭望家乡瞭望悲壮,跳起狐步舞。关于战争的思考,真的有战争存在吗?思考存在的意义。节奏非常缓慢,中间插入的漫画很有意思,宗教影响下的由乌龙到悲剧的情感救赎。

56分钟前
  • subtitle
  • 力荐

一部充满艺术性和人情味的电影

59分钟前
  • 小杨树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