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看过片子的朋友们就不用看这篇文章啦,没有那种全面的论述和评价,主要是针对作品里一些个人觉得值得注意的细节进行一个回顾和探讨。
1 打从一开始,jack是个皮条客这件事就是个公开的秘密,除了sandie别人都知道,因为bartender一开始就说jack管很多女孩(而且明显结交jack获得机会比在巴黎夜总会演出门槛低很多),真是把人往火坑里推……另外那个自称是owner但是sandie不信的油腻男在被拒绝的时候还说“jack不会介意的”,这句话之后还出现过好多次。
油腻男被sandie拒绝之后看到她跟jack在一起就怒斥sandie是妓女、荡妇,除了他本身就对sandie心怀偏见和歧视之外,很有可能就是因为jack是皮条客所以才会说跟他在一起的就是妓女,而不完全是因为被sandie拒绝之后单纯的含血喷人。
2 老警察年轻的时候见过sandie并且劝阻过sandy(虽然态度有点高高在上的傲慢),sandie也很不愿意听他的话那样顶回去了,说“如果我就是想要这样(不看镜子)呢”然后警察就说“maybe its too late”,所以老警察之后这么多年在心里对sandie是怒其不争的,他觉得sandie自己不听劝告、所以一切都是咎由自取。
但其实根据后面的剧情,sandie是听进去了,因为女主之后紧接着第二天看到的就是sandie被jack拿刀胁迫的画面,说明遇到警察之后sandie就想通了不想继续做风尘女想逃离,所以jack才会说不许sandie不听他的话。
但因为后来sandie反杀了jack,所以她的梦想再也不能实现了,估计(为了复仇和生计)继续在做风尘女,所以警察就以为sandie没听他的话而是自甘堕落,其实不是这样的。
不过多少想吐槽下红灯区警察跑到红灯区劝妓从良感觉还真是有点何不食肉糜的感觉,毕竟沦落风尘的人如果没有合适的出口的话也不是嘴上说说就能轻易脱离现状的呀……而且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警察说“Alex killed Sandie,when you see Alex,tell her I said hello”,而Alex是警察第一次问sandie名字的时候说的话,而Sandie是警察又问了一次“你的真名是什么”才得到的答案。
这里用alex指代sandie,并说sandie已经被alex杀死了,很有可能指的是警察觉得sandie已经抛弃了纯真的自我(sandie这个本名),而永久地戴上了作为alex这个作为风尘女的伪名的假面。
只能说是一个悲伤的误解了。
而在女主以为sandie死了之后警察说“向alex问好”之后警察也被车撞死了,两人阴差阳错鸡同鸭讲的对话里也有很多可以双面理解的遣词造句,真是一个可怕的巧合。
3 女主看到的幻象应该是基于sandie内心想法滤镜过的过去回忆,并不是完全真实的,所以女主看到sandie被杀只是一种假象而非真相。
而此前sandie被jack拖出房门的时候女主发出的内心的呼喊和挣扎,在打开房门的那一刹那也全都归于表面的平静,也就是说那些痛苦和挣扎很可能大多仅存于sandie的心底。
那问题就是之前那么多回忆里有多少也是这种半真半假的内容呢。
老警察和jack的鬼魂都说是sandy自己希望变成这样的、sandie自己成为了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女主以为sandie是天使但其实sandie不是,which means他们认为sandie是自甘堕落、沦为妓女。
但是sandie的回忆和她自己说的话都是彻底否定这一点的,她完全不想要这样。
片子没有站在第三方角度客观全面地交代清楚sandie具体的情况,女主所看到的sandie的记忆也是经由sandie的内心加工过滤后的产物。
而看sandy的回忆她是一个全然的受害者,但是别的“男人”却都觉得她是咎由自取,这个分歧让我联想到很多时候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曲解,总是认为“女性自愿的”、“女性自己拥有完全的性自由”,另一方面sandy个人的主观选择在其中的影响到底有多少似乎也显得有些扑朔迷离。
此外片尾处女主逃到顶楼房间,鬼魂一会儿吓人一会儿叫女主帮他们沉冤昭雪,一会儿jack的鬼魂又去扇sandie耳光怒斥她咎由自取,而女主本想救sandie却又放弃,总让我觉得导演在刻画sandie的受害者和加害者的双重身份的时候自己也有点迷失……4 搜了之后发现cilla black原来是真实存在的歌手,以及电影里她第一次出场在sandie第一次走进巴黎夜总会的时候唱的那首《you are my world》真就直接放原唱(5 虽然不是值得挖掘的细节不过个人深有同感的就是,女主开头遇到的出租车司机、还有说话让人怪不舒服的老警察,虽然应该都不是什么坏人,甚至还算是有点热心,不过讲话的时候下意识就会带出一些让女性感觉offensive的内容、方向或者措辞来。
现实中真的也很常见……6 另一个很在意的点是感觉女主真的非常视金钱/个人物品为身外之物orz一开始开学带行李她别的没见带多少但是黑胶唱片塞了半个行李箱(有带播放器吗),因为跟室友不合就自己跑出来租房(估计是宿舍不能退所以需要额外打工挣钱才租得起),后面女主被闹钟吵醒一拳锤爆自己的闹钟,再后来女主从教室逃离包包都不拿,而且男主跑去图书馆把包和外套给她结果她在图书馆看到幻觉差点刺伤女同学之后逃离只拿了外套也没拿包,最后行李唱片啥的(可能除了被丢在图书馆的包之外?
)更是全部烧光光……为了模仿sandie就一整个烫染+375磅的外套,好想感慨真的很潇洒(不要太纠结虚构作品里的真实感啦想说的目前就这些,欢迎补充和讨论~
提到惊悚片,大部分观众的脑海里出现的都是尸体遍地,血肉横飞的恐怖影像,亦或是残酷无情的变态杀手和潜伏在暗夜或浓雾之中的吃人怪物。
但无论是以上哪一种,主人公大多是聪明、机智的男性形象。
即使有女性角色,也仅是负责提供香艳桥段的花瓶。
当然也会有一些机敏的女性角色(通常也带有一定性暗示),但最终解决问题的仍是男性,这似乎是惊悚片的潜规则。
而且,女性通常会被认为是胆小的、脆弱的。
她们看见恐怖桥段只会哭泣、尖叫、然后害怕地瑟缩进同行男性的怀抱之中。
于是,大家默认惊悚片的受众只有男性。
但《soho区惊魂夜》是个另类,因为该片很明显地将受众群体设置为女性。
我相信大多数男性观众兴冲冲地打开该片,结果发现他们期待的元素一概没有,却有一个普通的白人乡村小妞和一个他们绝不喜欢的黑人男性谈恋爱的桥段。
然后他们怒骂:西方没救了,到哪都搞zzzq。
所以我想讨论的第一点即是片中男性角色设置的作用。
只梳理剧情的话,便发现整部剧中的男性角色其实不少。
皮条客、嫖客、警察、出租车司机、夜店搭讪男、纯情黑人小哥……虽然数量不少,但除过黑人小哥以外,片中的绝大多数男性都是用下半身思考的动物。
以至于最后导演干脆隐去了他们的面容,让他们变成了一群无脸怪物。
起初,我认为这是对于社会中无处不在的男性凝视的一种具象化表现。
但代入到片中女主角艾莉的视角就不难发现,这其实也代表了女性对于男性的恐惧。
片中开头有几段剧情说明了艾莉对于男性的恐惧。
比如一开始艾莉乘坐出租车来到soho区。
出租车司机认为艾莉是模特,言语轻佻地调戏她,这使得艾莉立刻神经紧绷了起来,最终她宁愿下车走去宿舍。
还有陌生男人一直跟着并呼唤艾莉,吓得艾莉差点出车祸。
这些细节其实只有女性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恐惧。
尽管这些男性可能并无恶意,但他们的行为带给艾莉的恐惧却是实打实的。
恰好艾莉的母亲因为精神疾病自杀身亡,于是他们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艾莉遗传了她妈妈的精神病,虽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一点。
恰如当前的现状,女性对于男性的恐惧只会被认为是她们无理由的矫情和神经质。
之后艾莉报警时,男警察的态度也表现了这样的偏见。
那么,在一众无脸怪之中,黑人小哥约翰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如果是在传统的惊悚片中,约翰无疑会成为拯救女主角的英雄,然后收获爱情,成为人生赢家。
然而在《soho区惊魂夜》里,我们看到约翰全程没有发挥任何作用,甚至在艾莉遭遇最惊恐的一夜时落荒而逃。
他能做的只有对艾莉进行安慰、鼓励、陪伴。
最终艾莉走出困境是依靠自己,顺带也解救了约翰。
这无疑是对传统惊悚片中男主角形象的一次解构。
男性不再是英雄,甚至还要依赖女性搭救。
当然对于女性自身也是一种暗示:依赖男性获得救援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接下来得依靠你自己才能逃出生天。
而为什么这一角色由黑人扮演呢?
我个人认为这是导演故意为之,既然这一角色与传统男主角的形象大相径庭,不如干脆连种族也换掉吧。
如此一来,讽刺意味更足。
不愧是擅长英式幽默的埃德加·赖特。
而我想讨论的第二点是片中的女性角色。
该片很明显有两个女主角,艾莉和桑迪。
尽管她们生活的年代不同,但她们又极其相似。
她们同样都是怀揣着梦想来到伦敦讨生活的漂亮姑娘,活泼、开朗、自信,同样地,她们都希望获得别人的关注。
或许会有人不同意这一点,认为艾莉一点也不活泼、开朗,也没有什么自信。
但有几点细节需要注意。
艾莉初到伦敦时穿着的是自己制作的衣服,即使听见室友背地说她土气,她也没有因此去买别人认为好的衣服。
她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喜好,从不管他人的言语,我行我素,这当然是一种自信。
而且她初来和每个人交往,虽然生涩,但总是露出俏皮的表情,这也表明了她天生活泼开朗。
更别提开头艾莉穿着报纸做的衣服唱歌跳舞的片段,简直就是为了说明她古灵精怪的性格。
而另一位主角桑迪,虽然导演着墨不多,但仅是刚出场的一段舞池戏就将桑迪宛如精灵的性格刻画地淋漓尽致。
她的自信与张扬将一袭轻薄的粉色纱裙摇摆地又优雅又灵动。
只这几分钟不到,桑迪就吸引住了在场诸多男性的目光。
同时桑迪曼妙的身姿也让艾莉一下子就记在了心里。
结局里艾莉的第一场秀的灵感就明显来自于此。
(这个角色需要有一眼就能抓住人的本领,真的太适合像小鹿一样的安雅演了。
)随着剧情发展,我们和艾莉一起期待着桑迪的首秀,但我们看到的却是穿着迎合男性趣味的服装的桑迪在舞台上做着诱惑性动作。
艾莉回头看去,周围全是衣冠楚楚的男人。
舞台上的女人们是商品,台下的男人们看着她们露出毫不掩饰的狂热眼神。
他们觥筹交错,推杯换盏,言谈之下却是色情交易。
全片我第二喜欢的片段就是不同的男性将酒杯推向桑迪,却问出同样的问题:“你叫什么名字?
”而无论桑迪回答什么,他们都只会回答:“哦,听起来真可爱。
”可爱的是名字吗?
当然不是。
在这些无脸怪物眼里,只要女人足够美丽,她叫桑迪或者亚历山大又有什么关系,反正脱了衣服都一样是吧?
这一段的结尾是桑迪遇见了一位男警察,虽然他言语中在劝桑迪从良,但真正打破玻璃拥抱桑迪的却是艾莉。
而从之后变老的男警察与艾莉的交谈中不难得知,他当年也未能解救出桑迪,甚至他极有可能也成了桑迪的客人。
后来桑迪想要逃离,也许是受了男警察的鼓动,这一点片中没有明说。
但我倾向于是桑迪自身的觉醒。
一个资深的妓女想要从良怎么可能是因为一个警察说了几句话呢?
或许,导演是有意忽略这一点,为了表明这个原因根本不重要。
全片我第三喜欢的片段,就是艾莉从图书馆的窗户看见桑迪,然后追上去,却不断受到无脸怪物的阻挠,而在她终于抓住桑迪的时候,桑迪却说:“leave me alone”。
正如现实之中,我们想要帮助受伤害的女性摆脱困境时,她们却将我们拒之门外。
而若说全片我最喜欢的片段,无疑是结局里,无数无脸怪物从墙中、从地板下冒出来抓住艾莉。
一开始他们还表现出一副受害者的模样向她求助,要她报警,却在十几秒之后,突然变脸,开始要求艾莉杀了桑迪。
此时艾莉坚定地“不”真是一下子震撼到了我。
对啊,都2021年了,谁还要为了你们姐妹相残?
更何况,他们死得并不冤枉。
最终真实的桑迪死于烈火,而她的魂魄却永远活在了镜子里。
也许这一幕,导演想表达的是,艾莉虽然没有真的遭遇桑迪的经历,但桑迪的故事仍会影响着艾莉。
恰如历史长河之中,无数女性的人生仍在提醒着现在的女性,她们曾经遭遇过什么。
而转念一想,我又不禁感到一阵悲凉。
当国外拍出《soho区惊魂夜》这种作品的时候,我们的国产影视剧还在大搞雌竞,称呼女性的友谊为塑料姐妹情。
如此看来,某些腐朽落后的思想观念确实需要一场烈火烧一烧了。
这电影本来是有希望成为一部好作品的,扶额……前期通过梦境现代时间线的女主切入六十年代女主,体验她梦想幻灭的这个设定还蛮有趣的。
整个过程都非常抓人,气氛营造得很好,代入感极强。
很好地刻画了一个精灵般的骄傲女孩如何被欺骗被摧残,在阴沟中痛苦挣扎,乃至最后堕落成了一个罪人,从令人向往的美好梦幻中醒来去面对现实赤裸裸的残酷。
双女主的设定可能一开始是想要达成理解->救赎的升华主题吧。
然而整部作品完成度差强人意,并没有get到那种互相理解与救赎。
本来好好写的话可能可以成就一部好作品,万万没想到后半段情况急转直下,惊悚与幽灵元素占了上峰,完全沦为一部普通俗套的惊悚电影,我的心情也跟着down了下去,看着现代女主各种扭曲的表情,完全没有一点害怕,甚至还有点想笑……安雅的表演一如既往地有抓到我,她真的是一个非常有灵气的女孩,出场的每一个镜头都能将观众的视线抓住,是毫无疑问的戏眼与焦点。
另一位女主的惊悚片段表现有些夸张,后半段的镜头随便截截就是表情包。
还有我得说一句,这电影的男性角色长相几乎个个灾难,太可怕了哈哈哈哈。
#Soho区惊魂夜# ( Last Night in Soho )(B+)这不是一部颁奖季作品,但很适合万圣节,而且非常适合年轻女孩观看。
它通过不同时代两个心怀梦想来到伦敦的妙龄少女展示了在相似的陌生、复杂、危险的环境下,为何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命运。
如同去年的《前途似锦的女孩》,这是一部关于年轻女孩如何在险恶世间求生存的警示寓言。
禽兽总是存在的,就算不同的时代,换了样貌和方式,但依然从未消失过。
无论是片中的60年代还是现今,同样在伦敦的soho,虽然犯罪率降低、法制健全、女性地位有所提高,但对一个外来年轻貌美的女孩来说,依然是一个十分危险的地方,处处潜伏危机和负面影响。
开头的20分钟,我们随着托马辛·麦肯齐出演的艾丽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外地女孩刚到这里就已经如羊入虎穴,如果不小心,随时可能置身于危险之中。
但是,好在艾丽是一个让人放心的姑娘,从一下火车她就对周围充满了警惕。
不放心出租车司机,就让司机停在与宿舍有一定距离的地方,不透露真实住址;看到舍友不是什么好人,就立刻搬家,在酒吧里不轻易被搭讪,这些已经体现出她是一个有警觉的聪明姑娘。
然而,自从搬家后,她住的房间仿佛有异灵存在,每次睡着就会梦回60年代的伦敦,目睹一个叫Sandy的金发美女在同样追求梦想路上遭遇的不幸。
Sandy与艾丽不同,她急于获得机会和赏识,很快就被一个所谓的经济人所欺骗和蒙蔽,走上了卖身之路。
艾丽不甘心看着Sandy自甘堕落,更不忍心看着那么多男人欺负这个女孩,可是又无法帮忙,心急如焚。
这种内心的焦急我深有体会,就仿佛每次我们看到新闻里一些女孩被害,总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即使这部分“托梦”看起来有点玄乎,不一定有任何科学基础,但大部分人都可以理解其寓意,其实就是在说,这样的事我们常常看到,却不知道怎么帮助这些女孩,并不是说消灭这些坏人就可以拯救她这么简单。
故事当然具有悬疑和转折,但重点其实并非要依靠结局来让观众大吃一惊,而是通过这两个女孩对比看她们的经历,以让年轻女孩从中有所顿悟。
虽然艾丽面对的周遭环境要比Sandy好很多,可是如果她不小心还是会落入一样的陷阱。
正如片中她在刚到伦敦soho时,看到墙上贴的各种小广告,里面还是有很多年轻的女孩,依然在经历着60年代Sandy经历的一切,依然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
世界总是危险的,但艾丽的警觉让她有了更多好运,可以有机会继续向她的梦想前进。
阴暗的街道,夜晚闪烁的霓虹灯,一个个让人恶心的老男人的狰狞面孔,影片算不上非常恐怖,但绝对让任何一个年轻女孩深感不安。
其实我没有太看出埃德加·赖特的风格,也许是因为这是他第一部以女性为核心的电影,不过部分恐怖元素确实类似他之前拍的僵尸电影。
Anya Taylor-Joy是绝佳人选,不仅具有魅惑力,也呈现出一种危险的美丽。
这种美丽没有能成为她的幸运,反而给她带来了危险,也同样可以成为一种武器。
看完这个关于一位怀揣设计师梦,一心想在紫醉金迷的大都市伦敦的舞台上闪耀的小镇女孩的故事,我不禁联想到另外一位草根出生的著名英国设计师亚历山大麦昆。
麦昆最出色的设计品系列之一也是试图揭露文明辉煌亮丽的表面下被禁言的疯癫:性、暴力、犯罪、殖民等主题。
想必艺术家的灵感首先来自于自身超乎常人的感知力,其次对于美、罪和死亡的独立思考,还需要有在迷雾丛生的现实世界始终坚持自我的信念,以及足够强烈的自我实现的勇气。
而这常常意味着告别现实中曾经单纯羸弱的自己,孤独地在精神世界里遨游、探寻,从中获取创造的力量,同时承受受其支配而和现实世界发生冲撞(精神分裂)带来的痛苦。
从这个层面上讲,艺术家都是通灵者。
除了超乎常人的敏感,特别是对不公与暴力的感知力,艺术家需要极具同理心,对弱势群体感同身受。
很多时候,艺术家本人就是曾经在现实世界中与周围世界格格不入、饱受欺凌或遭受排挤之人,这样的经历让他转向精神世界寻求安慰和出路。
他并不想以相同的方式对待他们,重复人们的暴行,他也明白现实中人与人之间鲜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更多的是误会或者立场和随之而来的利益牵连,但同时他也想证明自己的存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最后他只好创造了自己的一套语言或者表达方式。
因此,可以说艺术作品是感受以理性的方式得到的释放,是对自己和他人苦难和罪行的看见以及对世界的爱。
7.0/10 巧思是加分点。
悬疑程度和《利刃出鞘》差不多,逻辑上其实没有很严密。
中二之魂是对抗世界的重要力量。
EI和达达里奥是一个类型的美女,大大的哈士奇眼睛。
世界残酷和温暖并存,适当的野心让人迅速成长,而膨胀的欲望会吞噬人。
紧接着是一碗碗辛辣苦涩的迷魂汤,逼迫道德界限的步步退让和本我被客我压制直至最后消弭。
不应将原罪归于抱有欲望的女性角色,而应将其还给男权社会下的凝视和实践。
heart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thing. 后续反转是对刻板印象的突破,加分。
原来是女性成长片,我还以为是恐怖片。
第一幕的镜像还蛮富巧思的,并且和最后一幕呼应。
现在的安雅很适合这个角色,我觉得她也是被欲望支配之人,很用力地将自己眉眼中的精明和妩媚运用到戏路上。
也许本可以走另一条路。
全当戏言吧,毕竟我不完全了解她,只是感觉。
据慧研调研数据显示,亲身经历她人的苦痛,特别是相近之人的坠落,能够让人类的喜悲相通78.59%。
我想知道sandie跳的舞种,是扭扭舞吗?
只是觉得很像。
欧亨利式结尾。
//音乐花了不少心思吧。
带我们领略了一下20c60的风味。
(很多条目都没有诶,下面有些只是同名)
Last Night in Soho (Original Motion8.8Various Artists / 2021虽然2021版本很齐全(qq音乐有详细歌单),但是想听原版的。
Eloise暂无评分Barry Ryan / 2006
Brenda Lee (Alone with You, There's暂无评分Brenda Lee / 1965
Happy House暂无评分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 / 7 March 1980
There's a Ghost in My House (Karaok暂无评分A-Type Player / 2015“3 kronenbourgs,please.”bedsit客卧两用出租屋all those high spirits have soaked into the wallsat the end of the day,you all look same on the slab. 结果而言你们都是一丘之貉。
(含剧透)sandie,lindsey(the copper),jack,Alex,ellie,John(the good boy),Ms.Collins(the hostess)= Alexandra Collins
乡下姑娘来求学,押二付二住洞穴。
半夜助眠听音乐,庄生晓梦迷蝴蝶。
跟着大姐混酒吧,天天都过清明节。
男人都是坏东西,老娘才是真豪杰。
视听和镜头很舒服,致使我前半段觉得自己选了一部好电影。
中后段女主Elly开始变得歇斯底里就感觉不妙,似乎又落入惊悚片的那种经典俗套故事走向。
为什么主人公总是突然失了智一样?
女主的尖叫不停,直接把我送走。
Sandy的遭遇很难过,但你前几秒还在捅Elly,后面看到几只杀了的人的鬼魂你就放下屠刀了?
就let it go了?
而且的而且,Elly的移魂为什么看到的是sandy的遇害?
那那个警察被撞的TM的多冤?!
你不分青红皂白就把人家当罪犯,还煞有其事的正面刚,看得我好难受 自恋且混淆,没看出埃德加·赖特对女性主义有任何思考,在一系列投机取巧的拼凑之后不过是发明了另一个版本的父权-资本主义障眼法。
它无法成为第二部《前程似锦的女孩》,因为Miss Collins/Sandie的角色根本无法自洽,制造一个惩罚“寻欢作乐的男性”的女性杀手,一面想迎和将嫖客视同性掠食者的主流道德观,另一面又提前否定了她的主体性——我想这两件事恐怕都不需要电影来完成,更不用说电影中的女性representations有多刻板:歇斯底里的,排挤同侪的,“失足”的,未婚独居以至于冷酷无情的。
即使有着令人享受的视听,对镜面和幻觉的使用也并无真正有新意之处。
在现实中的性工作者被谋杀率如此高且其声音不(愿)被听到的当下,这部有着代言意味的电影像是一种高调的浪费和剥削。
算是灵异惊悚片,映射追求五光十色明星梦的女孩在大都市的真实现实,只是女主的神经质突出了些,感觉她疯是迟早的事,今天不疯,明天也会疯。
最后那好笑的服装秀、还有女主那丑男朋友,zzzq也不至于到如此吧。。。
可惜了年轻版和老年版桑迪,表现力都不错,如果结尾是老年桑迪把女主杀死,老房子又多一个怨灵,跟着镜头转换新的一天,又一个来伦敦寻找梦想的女孩敲开门,这个故事会显的有趣一些。
《soho区惊魂夜》用完美的宣传完成了最成功的诈骗,用毫不惊魂的元素“吓”了一众观众。
如果宣传诈骗也算犯法,那么埃德加·赖特底裤连都会被赔光。
这部影片很好地诠释了何为“野心大于能力所能带来的灾难”,前1小时虽然略有拉胯,但当做一部“充斥着青春元素、一点也不浪漫的悬疑版《午夜巴黎》”还能勉强接受,后1个小时就像一个零件损坏、只会乱叫的洋娃娃,像一个家庭聚会总讲歪道理的亲戚,像一件补丁无数却仍穿在身上的破裤子。
看完之后,我只觉得我人生中宝贵的两小时被偷走了,仿佛我从未拥有过它们,可能是我之前对这部片的期待太大,也可能是它真的如此差劲吧。
一、乏善可陈的剧情 直到2021年,我们依旧能看到“乡村女孩勇敢追梦,身边有着几个不好惹的同学和一个陪伴着自己的男同学”的故事。
本应是影片重点的“back to 60s”篇幅不多,仅仅只是蜻蜓点水式的“穿越”。
导演更多将幻觉与现实相结合,但这样的处理方式既没能像《黑天鹅》一般让人深入女主的精神世界,也无法达到《鸟人》的超现实效果,只会让人担忧自己的身边会不会有一个要把剪刀捅自己脸上的同学。
二、难以让人入戏的人物们 表面上看每个角色各司其职,负责各自的部分,细看便发现他们的形象单薄且毫无生命。
外婆线没有带来本应有的温情,反而显得莫名其妙,只在女主情绪大崩盘的时候起点作用;男主的表情管理让他就像皮克斯动画里蹦出来的人物,和影片完全不搭调,和女主的感情戏也是虎头蛇脑;以乔卡斯塔为首的mean girls把观众打回青春片,如果是为了女主搬出宿舍做铺垫大可不必,如果是为了烘托女主的成长,那只能说丝毫没起作用;林赛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工具人,安排几句"暗喻"的台词来挽回导演拯救不了的败局。
好像每个角色都有存在的必要,但他们都没有存在的意义。
这部影片就像一锅放多了菜的汤,煮到一半锅盛不下了,就把多的菜捞出来,结果汤也不是原来的味,菜也不好吃。
全片就埋了一些仓促的伏笔来解决两小时内及逻辑上无法回答的问题,将本应有的细节忽略。
至于压根没法处理的地方,直接一刀切就好了,比如自杀的女主母亲、宽敞的大马路上都能被直接撞翻的林赛、死得过于仓促的老年桑迪。
种种一切都透露着自暴自弃的气息,让人愤怒。
三、摇摆的主题表达 明明涉及了性剥削、男性凝视、女性觉醒等女性主义议题,却一个也没讲好。
个个都要讨个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估计最后编剧自己也不明白到底要批判谁,给了一个莫名其妙的HE。
而关于父权社会的批判,勉强算得上是隔靴搔痒,不究原因也不探出路,淡淡地用"出走"作为结尾。
桑迪就像个被擀面杖推平的面团一般,所有属于这个角色的血与肉都被一并推出,单薄得像层皮。
她仍然是个客体,被塑造成一个"猎杀无数寻欢男人"的冷酷杀手,一个被迫转变为猎人的可怜猎物,一个想杀害与自己共情的的同性的受害者,唯独不是一个在父权社会下被剥削、被轻视、受迫害的女人。
别看我打了这么高的分,其实我对这部电影是很失望的。
诚然,作为万圣节档电影,周围一个能打的都没有,又正逢安雅事业上升期,这部电影占足了天时地利人和,在烂番茄观众选择度高达92%也是情有可原。
埃德加依旧很出色地完成了他的工作,在拍摄剪辑和音乐方面依旧保持了高水准的发挥,它在视觉和观感上是好看的、好听的、工整的。
但除此以外,我认为它是一部男性导演对女性题材电影的一次失败的尝试,跟去年的《前途似锦的女孩》以及今年的《最后的决斗》相比都略显逊色,其关键的问题在于导演拥有一个相当优秀的故事创意却没有更深入的感受和揣摩整个故事的精神内核,显得故事后半段最为精彩的反转变得刻意又俗套,角色设定和行为动机全线崩坏,原本应该是故事最高潮sandy的自我救赎和毁灭一段全场爆笑,真是让人感到难过。
首先还是要夸夸电影的优点,除了刚刚提到的节奏、剪辑和配乐以外,我还想夸夸选角。
虽说人物设定有一大堆毛病,但选择托马辛和安雅真的太对了,两个人化上同样的妆后竟然异常相似,于是镜中两人互为倒影的拍法也显得不突兀。
安雅本身的长相和气质中都透露出一种精致的颓靡感,芭比娃娃一样的五官搭配 60年代的服饰活脱脱就是《producer man》里面那个天真又自信、渴望成名的小女孩,托马辛则更像是她的反面,虽说有着从小地方出来的质朴和局促、但绝不天真。
还有Jack的选绝也很妙,马特的长相真的可塑性太强了,在doctor who里面这么帅一男的,结果换个表情就有了一股子猥琐贱渣男的气质。
Ligthing和set部门也很出色,卧室作为每个人最私密的空间,象征的是他们内心最深处的欲望和恐惧,那些不堪的往事、深藏的秘密都在卧室里尽数展现,就像《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里那个卧室,无处不散发着过往住客的气息。
所以房间的布景至关重要,这个房间给我的第一感觉是,镜子好多,镜子在这部片子里是被广泛使用的元素,它是两个世界的屏障,也是两位女主内心世界的折射,sandy在和jack缠绵时,镜中映射的其实是Eloise对这种奢华生活和情迷意乱的向往,她是沉醉的,在目睹室友跟男人乱搞后,即使她不愿意承认,但她还是被这种“大城市”的腐坏影响了。
小地方来的她哪里见过这大场面,直到梦碎时刻(Eloise亲眼目睹sandy被“谋杀”)房间里的镜子也被男主撞碎,血迹斑斑的碎片终于击破了Eloise对这种迷乱生活的最后一丝幻想。
女主房间外的霓虹灯在表世界里一共有三个颜色,红—蓝—白,而当进入里世界后,随着sandy的遭遇显露,关系逐渐失控,灯光就从红—蓝到最后只剩下危险的红,此时的灯光是暗示人物心态与处境的,同时霓虹灯也象征了sandy渴望站在灯光下成为歌星的欲望。
幻梦中Sandy脸上的灯一直在变化,女主从未看清她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她永远是谜团的中心,也是女主魂牵梦绕的对象。
音乐,作为Eloise和Sandy最为重要的一道联系,它承载着两个人共同的回忆,Sandy引以为傲的歌喉让她在名利场上如鱼得水,而香烟则是在被迫沉沦后聊以慰藉的方式,她从未想变成现在的样子,She was too young to know what she wanted,于是最后香烟和唱片引发的大火将她吞噬,在充斥着罪孽的阁楼完成了她最终的救赎。
如果这部片发生在伦敦的任何一个别的学校我对它的评分都要大打折扣,因为LCF太适合了,星光璀璨的T台下意欲一举成名的疯魔的癫狂的人们,恰恰又建在了Soho正中心的位置。
名与利的焦点,看似触手可及的光明前程,成与败只在一线之间,跟伦敦这个吞噬无数人梦想和信念的大城市何其般配。
但这个学校的选址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者说导演根本没想作为线索去勾勒女主心态的变化,LCF只是简单的作为故事的发生地,而不是女主内在欲望的象征,这也是这部电影让人觉得缺点味道的因素之一,给我感觉就是校园戏太过校园了,霸凌是只停留在表面,甚至没有对女主心态造成很大影响,仅仅只作为推动故事的必然要素而存在。
Eloise和Sandy太缺乏共同点了,即便Eloise一开始被伦敦(以及60s纸醉金迷的生活)引诱,染了头发买了衣服,灵魂有刹那间被收买,但没过几天她就被吓坏了。
她们两个的关系除了梦境中的交集以外丝毫没有更多外在和精神上的联系,Eloise只是作为悲剧的旁观者,即使她在梦境中与sandy身同感受,但是她现实的生活并没有共同之处,甚至Eloise有爱她的亲人和关心她的男友,所以让她们俩真正共情起来就不这么容易了。
女主对姘头们恐惧幻化成对Sandy的怜悯和同情,于是显得Eloise对Sandy最后的救赎很圣母很空洞,最后沦落成普通的砍杀片。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girl help girl’这个意象了,感觉表达得还是有点太直白,导演毕竟是男人,女孩子之间细腻的感情处理得并不够好。
Eloise给我一种‘你好惨所以我要帮助你、我要抱你、要温暖你’的圣母光辉感,纯粹的单方面输出,但实际上这里还能处理得更动人些。
再者就是,角色设定扁平化,作为前半场最为重要的铺垫——白发警察,我还以为他在后期真相显露之后会有更重要的剧情,结果他的出现仅仅为了渲染未知的恐怖气氛和勾出真相一角。
但作为前半段唯一一位曾试图挽救sandy的好人,他的故事和作用被边缘化了,而且退场也相当随意,像是交代完遗言后眼一闭就可以领盒饭了,实在是很可惜。
不过是不是侧面也能说明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好心人已经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就算想拯救sandy这样的女孩也是有心无力。
女主的舍友Jocasta和男主,他们的行为全部都是为了直接或者间接推动故事进程,这样的角色是没有灵魂的,因为把他们换成任何一个人这个故事都成立。
当然在爆米花恐怖片里面角色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但编剧你醒醒,你拍的可不是爆米花午夜场砍杀片啊!
还有最让我迷惑的就是卧室里的鬼魂,他们作为sandy刀下冤魂的出现,在前半段一直充当jump scared的角色,而后半段的真相揭晓,他们的身份又从施害者变成了受害者,啊当然这里的“受害者”并不是为他们的罪行开脱,相反我认为导演以及他想传达出来的观点都是——他们罪有应得。
导演通过一把火终结这段六十年前的灰暗往事,看似是在超度冤灵、哀悼悲剧,但我怎么感觉他是除此之外想不到该如何结尾了呢。
女主最后逃跑的时候一只只手从地板伸出抓住女主的身体确实视觉上很震撼,但当女主被扒拉到床上之后他们又忽然变成要帮助女主打电话逃生的好手了,前后矛盾太明显了。
借用豆友短评的一句话,导演连谁是正义的一方自己都没想好!
还有最重要的,服装!
我知道很多人肯定要反驳我,但是安雅出场的那条粉色纱裙真的很不适合她,多好的身材结果一条裙子把缺点全部暴露,从侧面看她就跟个怀孕的桶似的,结果大家还被迷得神魂颠倒,反倒是后面每一套衣服都很美,每一套都吊打粉纱裙,设计师你良心不痛吗!
前文说到LCF,忽然想到,女主一整个学期就做了一个项目产出三套成衣,搁在真的LCF里面是要被开除的地步吧哈哈哈哈。
虽然我说了这么多,我今晚还是要去二刷,安雅太美,看完再补充。
写得不专业请轻喷~有不同的意见欢迎一起讨论嘿嘿,等网上资源出来了我还想再好好研究一下场景的布置和打光。
《Soho区惊魂夜》。
5分。
埃德加·赖特编剧、导演,托马辛·麦肯齐、安雅·泰勒·乔伊主演作品。
此前,我一直以为这是部很有尺度的故事片,毕竟Soho区,各种迷离的霓虹灯。
万万没想到。
托马辛·麦肯齐饰演的学生爱露丝终于凭借自己的努力从乡村考进了伦敦的艺术学院,学习服装设计。
她外貌甜美,思路天马行空,性格淳朴善良,遗憾的是,这样的表现并没有获得舍友和同学的喜欢,她常常受到排挤而格格不入。
于是她找了一个独居老人租了她楼上的房间,虽然陈旧,但布置舒适。
奇幻而惊悚的是,爱露丝住进后第一晚,她就在似梦似醒间穿越到了60年代,并且邂逅了一个名叫桑迪的女子。
甚至她似参与似旁观地目睹了桑迪从一个才华横溢貌美如花的女子被堕落成妓女直至被杀害的全过程。
故事进入这类迷幻后,开始变得刻意惊悚而无聊,直到最后十来分钟出现的反转,才稍稍弥补了此前的喧嚣和做作。
当我们全全被导演“牵着鼻子”,笃定白发老人是那个曾经手持匕首的Jack时,他却带着明显的愤怒脱口说出,Alex killed Sandie... 一瞬间,有些莫名其妙。
之后,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愿意相信他是幻象里昙花一现的警官Lindsay,回过神来后,迅速将进度条倒回地下室的戏份细品,然后一拍大腿——哦,Alex,是Sandie向警官第一次说出的化名!
名字在片中是很有意思的“小道具”。
mean 室友Jocasta曾经对Eloise说,“当人们听到只你的名字而不带姓氏时就知道你是谁,那才叫牛掰,你认识几个叫Jocasta的?
”啊她说没错,现实中很难有人会起这个名字,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个名字的原主就是乱伦嫁给儿子后自杀的俄狄浦斯王的母亲...结合“国情”类比一下,就像是不大会有人给自己的孩子起名褒姒、妲己、赵飞燕一类的。
这种名字怎么不让人印象深刻呢hhh,但是,是源于“哗众取宠”,而不是“你很有名”。
Eloise的名字来源于法语,少见且独特,源于一首复古的歌。
出场的Eloise穿着一身绝美剪裁的礼服,仔细一看才发现竟然是报纸拼合而成,那一霎那,我觉得这个女孩和她的设计一样美的独树一帜,让人眼前一亮。
结果,就是这么一个干干净净的小东西穿着自己的杰作去伦敦学院的宿舍报道,接受了人如其名的 Hurricane Jocasta 的奢侈品潮牌“冲击波”。
为了尽量避免像个Freak,Eloise迅速强调,你们可以叫我Ellie;而后她因为迟到匆忙赶到课堂,用极大的声音再次强调了自己的这个昵称——可不?
Ellie这个名字,听起来可比Eloise“正常”多了。
我的心痛点在于,这无非是她试图融入做出的可怜且卑微的努力,这是和Jocasta完全相反的操作。
(灵机一问:你猜热巴想不想别人记住她的姓迪力木拉提呢?
)(穿插个小趣事,我现在的名字就是而是为了融入集体而妥协的结果,那个最原始的名字之所以被我摒弃,就是因为它曾被拿来当作笑柄。
我发誓这辈子一定要再改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名字!!
)接着是Alexandra,这个名字的选择是下过功夫的,它可以有很多昵称,Sandie,Sandra,Andie,Alex,Alexy,Lexy...而这些昵称成功演变成了Sandie面对不同男人时候的化名。
Jack 曾经说,你还是叫Sandie吧,这个名字比Alexandra更加适合。
有什么区别呢?
在我的印象里只觉得Alexandra更复古一点,于是简单查询了一下:Sandie:有强烈的感情需求。
独立,意志坚强。
创造力强,雄心勃勃,追求成功。
喜欢控制别人。
对自己太自信,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交际能力不强,不易妥协。
做事无条理。
Alexandra: 保护者,圆融,自己的价值观非常牢固。
以上,很明了了。
“没错,Sandie的确已经死了,死在那个房间里了”......那边有Jocasta极力安利自己的名字,而Sandie这个名字,她已经不想再用。
这个名字的主人曾经怀抱激情和梦想,但是她发觉现实的一切格外肮脏,玷污了她的梦,她怀抱侥幸试图搅动深渊的泥,结果越陷越深。
于是,Sandie从世界上消失了,Alex killed Sandie...这些多变的名字同样拉扯着我的思维发散至另一个可怕的猜想:那一大群失踪的男性的线索由此变得无迹可寻,而唯一可能知道真相的人Lindsay,可能正如《悲惨世界》里面的沙威一般踌躇(如果觉得比喻不恰请谅解),对于谁是受害者谁是法外之徒,已经丧失判断,原先的准则在与道义的拉扯中也几近崩塌,于是,在这迷雾之中隐去身影。
简单一提我理解的Eloise 对于 Sandie 的感情。
二人对于伦敦怀抱同样的美好憧憬,不同于Eloise的格格不入,Sandie自信且魅力四射,一出场就能吸引一群男人的注意,而且她才华横溢天赋异禀。
于是在Eloise眼中,这就是自己渴望的样子。
但是当二人在不同的世界均发生不如愿之时,Eloise选择迅速“逃离”,但是她可以依旧怀抱自己深爱的复古黑胶长眠;而对于Sandie,用Jack的话说,"you are the one who wanted this, more than anything,you said", 错,也不全错,我们面前的实际选择,永远都比我们看到的要多。
所以你看,有多少人会这么想:你拼命想要拯救的人,到头来是个双手沾满鲜血的复仇天使,还要一并解决你,你却不愿意杀她,算什么圣母人设?
可是这就是选择的不同啊!
男孩对Eloise说的那句,“我很高兴你没有像他们一样”,就是乌云中透出的阳光。
当你觉得这个世界某些地方很丑陋,你就找它可爱的地方啊,当所有人都在咒骂,你也没必要学着他们一起骂啊,原始的、感性的、善意的独立的意识,是弥足珍贵的。
我相信男女在观看影片后的感受是不同的。
从公寓出租规则中就可以看到Collins的极度“恐男”或者说“厌男”,女性警官对比男性警官等等片段中,这些感受注定会分化的更加明显。
但是我认为影片绝非在营造性别敏感,因为故事的主体就是基于上世纪60年代女性为主的弱势群体,而同一性别的女性对此一定是更加具备同理心和感受力的。
而结局的良性转归也是一个美好的期望:当今社会,我们的意识和认知既然有了足够的发展,那就尽可能少点悲剧吧。
Eloise是一个因母亲自杀而有精神困扰的女孩,她时常能看到母亲的幻象。
但这个设定唯一的作用就是,让你觉得她一步步分不清虚幻和现实,是她自身的原因。
如果真是这样电影能再高一个级别,最后戳穿确有其事,是有些难以自圆其说的。
所有悬疑片,最后一旦归结为鬼神,就是圆不下去了。
而这一屋子的男人在是人的时候都能压在Sandie身上作威作福,反倒是变成厉鬼却一个个没了办法,等了这么多年还要靠一个小姑娘出头。
如果鬼都是这样,恐怖片没法看了。
Sandie刚出场的时候的气势很强,但出人头地的功利心也是显而易见。
声色场里这样的人要不就是将别人踩在脚下一步步爬上去,要不就是被别人利用,成为工具。
所以Jack是恶人,是她所托非人;但如果Jack是好人,那他也一定所托非人。
回来说梦境,结尾看似乎是鬼魂们希望Eloise帮他们报仇,但整个梦境,全然是一个大好姑娘被一群无耻下流的男人们玩弄的故事。
这个梦境如果是鬼魂所为,也太过坦白从宽了。
看过这些,Eloise不是更应该帮着Sandie把他们打进十八层地狱么。
而且一个个出来都是吓唬人,一点求人办事的态度都没有。
你不说清楚,人家怎么知道是怎么回事,结果都给人吓跑了。
要不是Sandie实在看不过去,自己把什么都告诉人家,Eloise估计跑回家都不知道你们想让她干什么。
而且既然你们能这样对待Eloise,为什么不如法炮制在Sandie身上。
让她天天睡觉就梦见自己被欺凌的样子,时不时的出现在她眼前吓一吓她,大半夜从地板底下伸出手来抓她。
估计她也早就精神分裂了。
Sandie最后的行动也让人不懂,Eloise这么明显的被吓傻了,而且一头雾水啥都没闹明白,走就走吧。
为什么一定要多杀一个人,估计是地板下还有地方。
不过60年代女性的出头方式也的确只能如此,成功者光鲜亮丽的背后,不为人知的伤疤不在少数,更莫说在路上就碾为炮灰的。
7.2/10 #PFF30 (盲盒放映,我还以为是阿莫多瓦的平行母亲,结果在周一晚上收到如此惊吓) 关于镜面内外的双重时间/身份,用最怀旧的方式(无处不在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金曲与着装)来击碎"怀旧"中的浪漫情绪,用惊悚的元素去揭示女性收到的虐待与剥削,但是两轨时间的调和并不算精彩(尤其是现代时间中在伦敦设计学院上学的女主时常令人调戏到糖水青春情景喜剧),中后段迷案的揭示也略显无趣,然而结尾过于炸裂与动人,烧毁的不仅是房屋与关于连环谋杀的过去,也是女主的心魔。霓虹的光影颇为迷人(红-蓝的反复闪烁),其照耀下的房间成为了创伤性记忆的Embodiment或载体。"僵尸"失去了实体从而进入女主的脑海,并通过她的视觉来乍现。饰演房东太太的演员Diana Rigg已经去世,本部成为其遗作,令人惋惜。
唉!就还是那句话,观众不是傻瓜。
后半段崩盘起来真的一路崩到底完全刹不住....女主这边适应伦敦实现梦想的故事线,跟六十年代的sandy这个悬疑故事,完全是两条平行线啊,根本连不起来。
现代铅黄电影,视觉效果,剪辑,配乐都是炸裂的水平,有几场戏拍得非常精致,还以为是A24作品,最重要是女主角长得像个天使,为画面增色不少。故事是那种细思很智障,但乍一看非常新奇的那种,整个鬼魂以及女主角看到母亲的桥段都挺白痴的,幻觉和梦境的戏永远是吓不倒我的,高潮戏则过于melodramatic,最后一场戏更是莫名其妙,其实可以删掉一些内容,90分钟讲这个故事绰绰有余了,精简一点会更好。
如果说Baby Driver质量欠佳但依然是一部纯正的Edgar Wright影片,那么本片就可以正式宣布他作为一个auteur的死亡。曾经赖以成名的剪辑风格完全丧失不见,标志性的英式幽默也荡然无存,但对铅黄风格的模仿让前两幕至少字面意义的好看,直到第三幕的彻底崩塌:影片高潮极其拧巴的处理以及完全画蛇添足的尾声。可惜了戴安娜·瑞格女爵士完美的谢幕演出
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夜总会开场非常惊艳,镜子的折射无数次想到了《红辣椒》。但过于眼花缭乱的炫技,无限注水的画面叠加,各种精神迷乱场面多到厌烦了。篇长完全可以精简半小时以上。不需要给观众一整场都是错乱的梦,我们需要有内容的食粮,而不是ecstasy.
优缺点明显,后半段很糟糕,Edgar Wright圆的很糟糕,以后要降低期待了(●v●)🎨
3.5星。我一看这小丫头片子,还有两幅面孔。
整个故事剧情走向都蛮无趣的,相较之下前半段的穿越还显得似模似样,后半段就完全崩的不知所云,真的这种片用上“恐怖”的标签真是抬举了~5.5
里面已经说了,伦敦每一个房间,街头都有鬼魂。而这,就是一个关于伦敦的鬼魂的故事。风格也不错,不过,感觉也是想说的太多,尤其是结尾的处理,实在是有些无趣了。
两位女主角都好美。埃德加赖特选的每一首歌我都喜欢。霓虹美学加上心理惊悚。故事上稍微弱了一点。大城市的诱惑你把持不住。7/10
比库伊拉看似层次多,但显然整个的想法完全乱套。凶宅设定得毫无道理,对传统年代暧昧的向往与“理所当然的性剥削”的反抗都让它最后只能缩回一个个人成长噩梦的话语里。Sandie 是什么呢,是被剥削和侵害的女性,是女主人公共情甚至两位一体的女性,却在现实中成为了整个故事的最大反派,这让为性剥削女性的代言(女主最后拒绝死灵杀死Sandie 为他们复仇的请求)和Sandie 对女主的原谅甚至祝福都显得非常硬拗。一个《穆赫兰道》母体混杂《惊魂记》视听的奇怪缝合怪,最后楼梯戏真的连表演都崩了,格局小成这样,太失望。
一开始当文艺片看,后面发现是悬疑片。原来不是心理或者精神问题,就是有通灵的能力自己还不自知并且无法控制。故事其实挺简单甚至有点牵强的,但是整个过程实现得太好了,镜子的运用,镜头的无缝衔接,完全是用当代特效技术做出奇观化的视觉效果,非常有想象力。赖特在这方面真是永远的神,完全不老,一直在探索在创造。而且那些复古情怀,确实有击中,一开始眼泪都出来了。两个姑娘都太棒了,《乔乔兔》的时候就喜欢她的笑,安雅的表现也太带劲儿了。最后拿刀刺楼梯,完全是把想象场景跟现实结合的极致。还有那一声“no”,居然给弄感动了。
去电影院看效果不错,按照学姐的话来说是女主过度缺心眼,另外这电影前奏过长让我以为不是恐怖片
画面真的很漂亮,sandie捅人时刀背上的反射那个镜头蛮惊艳的。但是整体看起来并不像是一部完整的作品。仓促的收尾和各种好莱坞cliché。这个故事也许就不太适合埃德加莱德来拍,不过他选歌的品位还是很不错的恩恩。
剧情太蠢了,一开始以为是一部小鸡电影,后面卷了一堆神神叨叨的,不能说是烂片,唯一的价值是60金曲和我老婆ATJ变装演技的个人show还有一展歌喉。这片越到后面那些鬼叫我就越想笑,越故意营造恐怖我越觉得好笑,向来如此。而且后面好吵啊,吵得耳朵难受,剧情太蠢了thomasin mckenzie和我老婆ATJ一比高下立判,而且特意去看了现实中的采访,真是本色出演,声线说话方式,怯懦的,表情也没几个,除了笑就是呆脸,脱粉了,敢断言戏路很窄!
设定很好,剧本太弱,甚至有点小儿科,观感时好时烂,雨夜追逐那一段视听效果极好,还有点舞台剧感,看入迷。女主颜值正中我审美,可惜演技出戏。
本以为是梦中磕CP,没想到正主就在楼下
不好意思我被烂到说不出话来
表面上可以说是既好看又好听的电影(复古、致敬、迷影、摇滚、霓虹美学,永远都爱6、70年代!),镜像的运用(可看作对梦境中自如变移、可分身的主体状况的模拟)也挺迷人,可惜内里过于空洞无聊,属于类型杂糅玩儿失败的产物,后半段彻底崩坏不再需要逻辑,成了四不像。节奏把控不佳,反转非常强行粗暴,人物也平面化到极点。金黄大雨中的奔逃配电子乐如同穿越回[阴风阵阵]片场,但[阴风阵阵]故事虽简单剧本却经得起分析足以自圆其说,而本片的剧作根本经不起细思推敲。整体来看,反而是结尾Credits中穿插的杳无人烟、契若末世荒城的伦敦街区夜景片段最有力量。(6.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