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葛优早期演艺生涯中角色较为单一,不管是《甲方乙方》,《编辑部的故事》,《大撒把》,还是《顽主》,都是顶着个滑稽的地中海脑袋满嘴跑火车的主儿。
不得不说葛优碰上王朔,或者王朔精神的继承人冯小刚,确实是一绝。
这次的《卡拉是一条狗》,葛优破天荒戴上了软塌塌的假发,演了一个有十分复杂心理活动的小市民。
决定跳出原先人设的桎梏自然要选个好平台,《卡拉是一条狗》没辜负他。
从镜头设计上,《卡拉是条狗》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开篇,和老婆带着狗和画框外人物对话。
首先这个镜头把老式石楼梯的几何美感展现了出来,很美很有味道。
其次,它极其精妙地利用了楼道里常见的声控灯。
每次老婆讲话时,声音小,没底气,灯不亮,也就处于暗处。
相对的,没牵着狗的人,底气十足,一讲话灯就亮,时刻在明处。
4:53,本片一大特色,固定长镜头。
一个镜头设计好了不动,由演员动。
有几何美感。
9:00,老婆带着狗跑下地下车库,钻入死胡同,营造紧张感。
11:24,固定长镜头。
老婆因为丢了狗,得以坐在电梯里,却尽是悲凉气。
几何美感。
蓝色地电梯灯作为高光点吸引观众注意力。
老婆第二次开门突然站起来,却没来得及走出电梯门,让观众在一种悬念中等待第三次开门。
开门后老婆走了,镜头却没跟着。
电梯门关上,这次不会再开启,但是给观众以感觉它会开启。
精彩!
13:14,母子俩对话,为了让镜头有意思,把儿子支走去洗脚。
这样就不用使用特土的对着切中景。
两个任务在完全不同的色调和构图的画面里遥遥对话。
特有艺术性。
21:13,典型固定长镜头,主要人物在画面里来回行动,和画面外人物对话,推进剧情。
26:41,特别棒的固定长镜头,葛优彪演技。
特地把在同一个房间的老婆切到画面外,就葛优一个人来回找狗,同时和老婆对话。
如果是我拍,那一个短暂的老婆画面不会拍进去。
不过估计是在同一个镜头里要演出这么大的情绪转化,葛优也有点为难吧。
27:38,葛优和老婆在同一个画面,葛优静,老婆动,对话推进剧情。
下一个镜头,老婆洗拖把特写,水声巨大,流水是动,老婆的手也在动。
切回葛优,葛优扇扇子,画面没声音,静。
对仗!
29:25,葛优对厕所骂街,人物塑造!
高效且有趣。
42:09,固定长镜头,主要人物在半睡不醒,虚化的背景中次要角色产生互动。
43:53,漂亮的对话镜头。
两个人物对称,物品摆放也很有美感。
46:51,“后来一直没找人家。
”简单一句话,把两人关系勾勒得清晰。
54分钟,大特写,音乐变调。
幽默!
有张力!
结尾处,偏要四点多五分钟。
让观众等了一整部电影的重要时间点被随意地跳过了。
调皮!
戏谑!
后半段葛优和老婆在家吃黄瓜的对称对话和警局汽车开走的长镜头不细说了,下次拍片儿记得回来参考这部影片的镜头。
看完好心酸,我特别喜欢这种现实主义的电影,想起了当时跟顾老师一起看的《万箭穿心》也是差不多类型。
这种风格真的很戳我,自然光无滤镜、人物对话朴实精炼、镜头平实不花哨、叙事线单纯。
真实残酷地白描了市井百姓的渺小无力和心酸,看着感觉比恐怖片还恐怖,内心十分压抑。
其实我很有共鸣,因为我跟主人公一样,就是一介草民,无权无钱无势,民民这件事,求爷爷 告奶奶都无济于事,不如顾老师一个电话奏效,在这个权力大过天到社会,老百姓是卑微且无能为力的,如果不努力向上走,我只有被权力左右。
这种单一叙事线真的很朴实单纯,从头至尾就是围绕找狗来讲故事,特别接地气,我很喜欢这类电影。
这种接地气的叙事手法会让人觉得特别真实,就像发生在周遭一样,加上上周刚经历过丢狗,我一下子觉得这部电影就是在讲我的故事,让我带入感特别强烈。
镜头1. 画框构成的隐喻。
影片对玉兰、亮亮、老二之间的对话有很多镜头描写。
他们三人对话时,玉兰处于宽敞的房间里,而亮亮和老二总是在卫生间里洗脚或修马桶,父子俩的镜头多是框架式构图,导演巧妙的运用卫生间狭窄的门作为边框,把父子俩挤压在门框里,这种压抑的视觉感受表达了人物生存处境的压迫。
路学长通过对画面的安排,隐喻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即展现规则重重的社会环境下小百姓被束缚的局促现状。
2. 路学长拍摄影片的景别与角度,意在营造一种客观的真实。
影片在叙述一家人面对卡拉被抓后的行动,无论是老二在家中与家人们商量的片段,还是他为了接回卡拉发生的一系列爆笑经历,基本上用了全景、中景、近景的镜头,以平视的角度,让整个的事件客观清晰的展现在观众眼前。
这种朴实的叙事,使影片无线趋近于真实的世界,以至于观众欣赏影片时,能产生强烈的情感认同,认同一种对于自身平凡的无奈与痛苦。
3. 电影里有一个镜头特别值得考究。
老二去母亲家里寻亮亮,看到了屋子后面的高楼,虽然觉得光被高楼挡住了,但是老二的母亲还是照常生活着。
老二进门时镜头先给了一个全景,奶奶阴暗的屋子和背景里明亮的大厦被囊括在画面中,一明一暗就形成了鲜明的色调对比,表现出老百姓面对这种事已经麻木的内心,奶奶院子里的人被挡了光却不知道如何反抗,只有一个律师为大家挺身而出。
这其实就是很多人在现代社会下的生存语境。
人物1.导演设计很多角色来体现老二这一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
以老二在家里的地位就可以看出他欺软怕硬的特点。
影片中亮亮多次提到,“他(老二)谁也欺负不了,就敢欺负我。
”,玉兰却是掌管家里开销的女人。
将这三人的关系放大,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阶级关系,老二处于阶级中间,甚至比中间要低。
他面对弱者时强势,而遇到强者就变成了沉默的“卡拉”。
但老二的形象同时也有父爱、对家庭的责任的正面部分,只有两个部分结合在一起,才能让人物更加多面性,多面性也造就了真实。
在老二身上,我看到了许多平凡人的身影。
没有绝对的非黑即白,会因为一点小钱锱铢必较,也会有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
其实很多人都只是平凡世界的小只蜉蝣,没有辉煌的过往,也没有伟大的梦想。
但是生活还不是要继续过下去吗?平凡且充实足以。
“成长就是认清现实,不在做那些遥远而不切实际的梦,屈于自己本来属于的平凡。
”希望你我能在认清现实后,还能勇敢朝梦想奔去,fighting!
1994年《北京市严格限制养犬规定》出台的初衷我想重点在于“限制”两个字,原因片子里说的是为了落实实名制养犬,进而减少恶犬伤人的事件发生,怎么办的呢,一句话:可以养,得交钱,交多少,不多——就普通人的几年工资吧,这个事儿就很中国特色了,艺术性的把“不准养狗”这件事儿给办了。
老百姓呢,还是秉承着中国几千年来承袭的模糊信仰——逆来顺受,既然还有可以养狗的余地,一心想的是如何托关系、凑钱办证,却没有深究5000块钱收的合理不合理,没有拧成一股绳去维权,一个人逆来顺受、一群人逆来顺受,哎,这事儿还就合理了!
那我就想聊聊这交的5000块钱到底践踏了谁的尊严: 1.践踏了普通公民生而为人的尊严 老太太老了老了才知道平常晒的太阳光还能是每个人的权利,你占了我的就得拿钱赔,谁告诉他的——律师;儿子蹲局子蹲到怕怕到哭才知道错了要承担,谁告诉他的——警察,那不禁要问了:为什么让老百姓更好的了解并且维护自己权利的不是公职部门而是律师,为什么教育子女错了就要认、挨打要立正的不是父母而是警察……这一切的本末倒置在我看来都是从根上坏的,都是国家机器长时间得不到有力的正反馈导致的,明白点说,都是接受逆来顺受的悲剧使然,!
老二如他自己所言“也只有在卡拉面前还像个人样”,甚至活的还不如卡拉呢…… 2.践踏了家里顶梁柱的尊严 老二为这个家在外奔波,工资上交给媳妇,偷偷藏私房钱也只为给卡拉办个证更好的保护它。
为家人拼搏,不辞辛劳是多少中国男人的缩影,无论工作贵贱,工资几何,他们都是各自家里的顶梁柱,正是这种社会体系,各个岗位各司其职才有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而这些顶梁柱他们最受不了什么,受不了家里人、爱的人受委屈!
老二媳妇向老二诉苦,家里的积蓄不多,吃饭要花钱,孩子要花钱,没多的 钱给卡拉办证,说话间几乎要哭出声了,老二这时一头猫进厕所修起马桶盖来,半天蹦不出一个屁来,最后只是中气不足地说了句“你别哭啊,这不和你商量呢吗!
”老二是这样,那些个经历过类似人情冷暖的顶梁柱们、那些选择逆来顺受默默让委屈憋大自己胸怀的顶梁柱们,他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那我不禁就要问了,政府你收5000块钱办个狗证是不是就等于说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没钱老实人就连狗都不让养了,你定的这个标准有没有考虑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这不是践踏那些顶梁柱的尊严还能是什么…… 3.践踏了自诩民主国家的尊严 < 2003年9月5日北京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北京市养犬管理规定。
《北京市养犬管理规定》删除了1995年以来的“严格限制”字样,把养犬管理费从过去的5000元降至1000元,对一些养犬规定也做了一定的放宽。
> 试问:94年的5000块钱和03年的1000块钱是一个概念吗?
不合理的存在了9年,在它降低不合理的强度(还是不合理)就貌似趋于所谓的“合理”了,这时候不拍个手叫个好仿佛都是不识抬举。
9年时间才去修正了这样一个可笑的、有待权衡的规定,嗯,这很民主!
这上交的1000块钱让狗主人体验到了它等值的管理和服务了吗,并没有,嗯,这也很民主!
北京办狗证这1000块到底该不该交,最终是到了谁的手里,办理狗证对我们养狗人到底有什么保障?
- 知乎 - 还记得给我们上课的文教授,在最后一节课给我们话家常,说到自己的妻子因为有关部门录入信息时的失误致使他妻子辛辛苦苦考取的行医资格证因为与本人信息不符而得不到认可,为这个事他没少奔波,可改完市里的系统信息发现省里的系统信息还是错的,改完省里的国家录入进信息系统里的也还是错的,就为这个事前前后后跑了两年还是没办下来!
和我们说话间他的情绪越来越激动,我猜一是他对政府办事效率底下的无奈,二是对因这件事而耽误他妻子和自己正常生活的心酸,最后他也总结了一下,中国现在的政府大门是门好进,笑脸迎,贼客气,完事儿事难办!
后来我在想:他一个大学教授懂得走正常程序办个正事都这么麻烦,那么平头老百姓遇到这样的事不是更束手无策了吗!
对了,为什么他突然谈到家里的事呢,因为他说湖北省纪委电话怎么打都打不通,他试过😂;为什么突然提到纪委呢,因为有个同学找他请病假;为什么请病假呢,因为那个学生被学校“危房”掉的砖给开了瓢,而那个刚刚提到的危房才用了7年不到…… 唉,最近戾气比较重,心里还是坚信我党的领导的,也希望我的国能够越来越好,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能够越来越触手可及!!
1
2023年才有幸看了这部片子,那时候还能修改后体制内上映,今天估计直接不会过审。
好片子总是有这样的命运。
那时候的北京市真的像极了我小时候成长的小县城,那公共楼道里斑驳脏黑的墙,那搞突然袭击的警察和城管们让一切顷刻间烟消云散的能力,那警察帮人民办理公务却总像个领导在训手下,那立马用几百块钱来讨好警察,顺便来缓解被为难后的尴尬,还有那烟熏火燎的打麻将像极了那时候的麻将馆…太多小细节都是那么熟悉。
除了电影主旨想表达的东西外,特别关注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
理解二字贯穿整个人类社会。
这个点体现在好几个地方:(1)在葛优听到狗被逮了后找到一个没人的地方才敢对着空墙大骂老婆怎么能看不住一条狗;(2)老婆听他说要花钱赎狗并且花3年的工资办个狗证,老婆说“不就一条狗吗!
这么大的人了,就没一点别的追求”。
天呐,这句话真的很伤尊严,葛优听了一下子怔住了,不说话了,直接去卫生间去修马桶了。
然而能看出来他老婆也是忍着巨大的情绪和生活中一切的不如意在说那句话。
分别站在他们的立场上,都没问题,也尽了最大的努力去彼此沟通。
但就是走不到彼此的心里,所以加重了个人的孤独。
(3)儿子出现的几场戏里,都是自己消化着所有事情,妈不懂音乐然后随手关了,爸不理解他追求的喇叭裤然后撕了它,警察和家长都不理解他为什么打架而教训他…也许孩子青春期,但仔细单看每一件孩子关注的事情,都不是为了反叛而反叛,每一件都是挺合理。
但家长走不进孩子的心,孩子也在自我成长中渐渐孤独。
葛优每日活的没尊严,没大意思,就靠狗给他作为人的尊严,他内心追求的尊严是他目前现状里能够自己给自己的那么一丁点自由。
心里那份小小的愿望、美好和自由就掉进了缝里,近在眼前,却怎么拿也拿不到,有万般看不见的阻碍。
其实这点小心思也不难理解。
但放在那个家庭和社会环境下,没人有意识去认识到这个应该被理解,应该被支持。
老婆每日也艰难的算计着生活,就是社会里千千万万辛苦的劳动人民,精打细算,理性消费,一切跟家庭发展无关的精神追求都是不务正业,都不值得花钱。
这时候另一个配角的存在就非常有意思了。
就是那个单身女人,看得出来她生活较为富足,不用操心那么多的琐碎。
她立马能理解葛优,并且不遗余力的去帮助赎狗。
这就是为什么葛优明明和那单身女人没什么实质问题但却被老婆怀疑,也许那一点理解就足够让彼此亲近,其他的占有毕竟不道德,就何必呢!
如果老婆稍微理解一下葛优的心思,并且正视它,也许是另一番景象。
大多数家庭,可不都是这样吗!
但真的没有办法吗?
我认为就在理解上,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对于家庭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有各自的理解,所以就会出现分歧。
如果价值观足够多元,体谅每一份对方的小心思,试图去理解那些看似“没必要”“不务正业”“瞎扯淡”的背后出发点,也许家庭里的每个人都能在生而孤独的人生里找到一个小小的出口去靠近温暖和爱。
对了,还有一场戏,也挺有意思,就是葛优找人去办事,花了大功夫,单身女人最后拿了一条高等级品种的狗给葛优,说他的那条狗没找到,就这条吧,还沾光换了条好狗呢。
但是葛优心思不是为那品种,为的就是那条与自己有感情的卡拉。
最后葛优抱着富贵名犬问那人,这个不是我那条,我要我的那条,人看他不识相,这条名犬也收回去了。
真的是花了大功夫最后啥也没办成。
葛优可怜吗,以前好多这样正直善良的人被诟病为没本事没能力。
这是人的问题吗?
健康的社会应该不会把人们的价值观扭曲成这样,然后人人拿着这种价值观去丈量每个善良的人。
还有,我还有点想讨论剧中葛优一家,他们都活着呢,但在怎样的活着?
生命到这个世界上有没有更应该去做的事。
我只是感觉为了社会游戏规则而摊上这唯一的一辈子似乎没那么有劲儿,那样真有点蝇营狗苟的意思,用葛优的话说“活的还不如一条狗”。
这话是路学长说的。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他是中国第六代导演中少有的体制内导演,在北影厂上班。
当然了,他也说过自己不排斥任何制作方式。
他常被大家误认为是拍地下电影的导演,其实他的每部作品都得以公映,处女作《长大成人》还是1998年中国十大卖座片之一。
很荣幸,我接触到的第六代的第一部作品就是《长大成人》,那会儿我在读高中,不见得把片子讲的都看明白了,但是,一种莫名的震撼延续至今。
而《卡拉是条狗》,我也就是冲着导演去看的。
他属于让我一见钟情型的导演。
关于《卡拉是条狗》所传递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大家都说了,我就不多嘴了。
说点琐碎的吧,这片子最让我眼睛一亮的地方,是两处带有政治隐喻的场景,还都用了空镜头:一处是亮亮在长安街上骑着自行车(说不定还是《十七岁的单车》里头的那辆)经过天安门广场,要知道最近的《苹果》就被电影局删去了天安门升国旗的镜头;一处则是亮亮奶奶的阴暗的小屋子和背景里明亮的高楼大厦的对比。
另外,作为本片的“主角”,多处狗的特写也有着明显的意味,就像《落叶归根》里的“背尸”一样,本片的“寻狗”更多的只是一个载体,过程中的种种遭遇才是实质。
导演说本片剧本送审时有四十多条修改意见,等到部分完成送审时只有十几条,最后拍摄完成后是一次就通过的。
不简单,体制内导演尽力保持着自己创作的独立性。
片子里还有几处细节也处理得挺有意思,比如那位车主喊留胡子的人的一幕。
音乐和音效的配合也不错,比如老二看见餐馆的狗肉的时候,传来的《甜蜜蜜》的歌声也被扭曲了。
还有画面的构图及拍摄手法的选择,比如一些特写和手提摄影,都展示了导演的科班功底。
总而言之,我觉得导演对于整部影片的略带诙谐的现实主义基调把握得相当到位,同时作为编剧,整个故事也讲得挺吸引人,商业元素运用得恰到好处。
导演没有去展示老二在丢狗之前是多么地爱狗,也没有设计他在之后如何歇斯底里,而是把故事直接置于一个有限的时间段内展开,形成张力,特别是高潮时制造的戏剧性。
可以说,在商业性和艺术性的调和上,路学长做得不错。
葛优在本片中的表演被评价为“继在张艺谋《活着》中成功演出之后,又一突破自身表演局限的力作”。
正好《活着》我也刚看不久,我倒是觉得和《活着》一样,他“演”的痕迹没能完全脱掉,不是说他演得不好,其实他演得很“像”,只是有些地方“过”了点。
同样是演小人物,我觉得范伟在《看车人的七月》里的表演就挺自然,不留痕迹。
另外,李滨的叛逆有点让人不可信,特别是最后和老爸吵架的一幕。
这个角色基本上和《十七岁的单车》里的小坚一模一样,没有任何突破。
张艺谋几年前曾经说过:“第六代导演我比较欣赏贾樟柯和路学长。
这两个人心态都比较好。
”不知道他现在还是不是这么认为,反正我确实觉得这话不错。
如果说贾樟柯在体制外的艰辛让我感动,那么路学长在体制内的坚持则让我佩服。
正如导演所言:“我的电影目标很明确:跟广大观众见面。
如果审查通不过,我可以修改,不断修改到通过为止,但是我不会放弃自己的底线。
”能够公开放映让更多的观众看到,我觉得,这一点真的很重要,也就从这一点而言,我们不该去苛求《落叶归根》这类对现实浅尝辄止的作品。
其实体制内的电影同样也可以做到很好,一路走来的路学长和地下归来的贾樟柯就是最好的证明。
“如果有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会有一些好电影出来。
中国有许多优秀导演,中国电影要想做好很简单——真实。
只要做得真实。
很多年我们都很虚假,这是中国电影最大的问题。
”路学长如是说。
如果要问城市化带来了什么,宠物风行大概算一种。
农村也有人养狗,只不过是用来看门户的;也有人养猫,但目的是捉老鼠。
它们都不是宠物。
小孩子可能把家里养的猫狗当玩伴看待,可大人眼里看到的却是实实在在的用途。
草原人家的狗是羊群的保护神、主人忠实的仆人,地位比平原地区的狗高。
牧民把他们从小喂大的狗当作家庭的一员,同吃同住,死了和丧子一样悲伤。
然而,亲子般的藏獒也不是宠物。
城市化便是人口的聚集,形成新的生活社区。
聚集的主要动因是工业化。
城市化之前也有城市,或治所,或军镇,或市集,但只有与工业扩张伴生的新老聚居地的崛起和膨胀才称得上城市化。
资本主义生产形式催生了城市文明,城市文明包含了新型的交往形态。
就中国而言,工业化背景下的交往与传统农业社会相比无异于天壤。
人的活动大体可分为公私两方面。
如果说农民天天被束缚在土地上,那么城里人便是日日被绑在机器旁,绑在车床、模具旁的是产业工人,绑在电脑、打印机旁的是白领工人。
打钟卡的那一声“哒哒”是比鸡鸣更催人的存在。
“高高兴兴上班去”,表明一日公共活动的开始,直到“平平安安下班来”,白天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这里。
协作化的职业劳动增加了自然形态的农牧生产所没有的人际互动内容,但更显著的事实是,“公事公办”原则下的交往即使再频密也是应付性的,无论上下级的的分工、同事的合作,还是对外业务交涉,无不以尽快完成工作任务、顺利实现预定计划为目的。
它们是外在于劳动者的,唯一的联系是工资。
他们忙忙碌碌,实际上是翘望月结薪金的静态过程。
工业流水线上多边交往的增多带来的不是可能高于“独乐乐”的“众乐乐”,而是不得不忍受的煎熬。
只有等到下班——一个令人愉悦的词,人们才迎来自由的快感和自主的活力。
然而塞翁失马,刚刚结束办公室痛苦的人儿迎来自我支配权的同时也迎来了令人不知所措的孤单。
的确如此,虽然机器旁的劳作意味着你和螺丝钉处在同一地位,甚至是资本论描述的盘剥和欺压,但至少构成一个你来我往的交际圈,尽管可能是消极的,与下班回家后的独语空间比对实可见出其特殊意义。
当钟摆从公司摆向住宅,人们迅速没入屋檐下的黑暗里,形单影只,小区内纵有车马之喧,却不闻男女老少欢欣的交语,偶尔一两句招呼的话,却是当不得真的。
在缺乏人际互动的环境中行走着的是一颗颗空虚寂寞的心灵。
除了可以整日与上帝或艺术为伴的少数,无附著、无挂搭的私人生活必须找到新的东西来填充。
无人,故托于物,聪明灵巧的猫狗自然而然地担起了“历史”重任,扮演着弥补城市化背景下人类社会交往断裂的角色。
如果说牧民的狗是人的四肢和视嗅器官的延伸,那《卡拉是一条狗》中的卡拉就是一个穷工人的心的延伸。
当作为情感寄托的狗被派出所逮走,纵使妻子俱在,生活也完全没了意义。
这与一老人把朝夕相处的猫而非儿女立为遗产继承“人”何其相似乃尔。
宠物,即宠人也。
疲惫的自己,在下班的电梯中,忽然想到了这部电影。
少年不识愁滋味,高中年代时看到这电影并没有什么感想,而今即将完成从学校到职场的转变,却开始沉浸在这部影片中。
并不会刻意的再去考虑导演所要表现的深层含义,对于这个社会,生活在其中,便无需再去用艺术的角度去思考,影片所展现的另一面还是留待没有深入社会的国人以及外国人来了解。
有一种情感叫做共鸣,而这种情感却比真爱更为稀缺。
当妻子与邻居聊工作事情,当妻子抱着卡拉躲进车库,当老二拿到工资抽出一百元,当老二假意翻遍口袋而不愿借钱,当母亲仅为三千元钱就心满意足的失去阳光,当儿子心中老爸成了笨蛋,我们就知道为什么一条杂种狗竟然值了五千元。
是的,我们已经不再是一个健康的人,这个社会已经将人们的灵魂扭曲,无所谓的对与错,每一个人都仿佛是规则的制定者,而每一个人又都被规则所限制。
有些电影,并不如表面一样,深入到生活,就不再是简单的评论,而是一种体验。
就如前后两次看此片,间隔了7年,心态完全的改变,对电影的态度也有了大幅的改变。
在《石器时代的经济学》中,作者论述了其实在石器时代的人们生活幸福程度其实并不如现代人想象般可怜,恰恰相反,他们非常的满足,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当人类中有人指出各种弊端的时候,才有了衍生的各种烦恼。
现代人经常会忘记了生存第一性,而是追求着各种满足感,或许是真的上进心强吧,但是,得到越多,失去的也便越多。
老二的生活,仅仅失去了18小时的卡拉,却爆发了如许多的问题。
自己的生活又何尝不是问题重重,只需要再来一颗稻草,便轰然崩塌。
如果没有最后那一行字,画面定格在玉兰无助地望着狗被拉走的表情上,那导演最后想表达的东西可能就无法被理解了。
对于老二来说,卡拉与亮亮何其的相似,两者在其生活中的地位又何其的相近。
卡拉是老二生活中唯一的慰藉,这是他自己说的;亮亮是他努力工作奋斗的动力,这并不需要特别说明,但事实如此。
在片子的末尾,当卡拉对他递上的狗粮不屑一顾的时候,与凉凉在牢里对老二大吼何其想像,奋斗半身,得来的却是不被认同,我个人感觉非常悲剧。
最后的字幕的作用更多的是想说明导演对于社会的无奈。
导演特意忽略了亮亮的结局,可能想说的是:狗的问题好解决,但是人呢?
无论最后亮亮是否会被起诉,这件事情的影响已经造成了:如果他被起诉,下半辈的便蒙上了不可磨灭的污点,如果不被起诉,老二也第一次震惊地知道了亮亮是多么地看不起自己。
整个家庭的伤害已经造成,无法挽回。
小人物的无奈,但生活还得继续。
卡拉,当我还可以抱着你的时候,忘记对你说。
你不肯吃我带去的狗粮,也不再那样兴奋地迎接我,我知道,你还不明白,所以萎靡下去,一点一点的,让时间盘剥你快乐的精神。
我看见你萎靡下去了,只能站在铁笼外,束手无策、充满歉疚地看着你被死亡盘剥。
临离开的时候,你从铁笼的间隔里探出头来,那呼求的动作是无声的,却尖锐地刺痛了我。
卡拉,我的狗。
在我还可以抱着你的时候,我忘记说——你并不知道自己生命的卑微,也看不到我生命的卑微。
所以你才在无知中享用快乐,无忧无虑地爱我、哄我、崇拜我。
而我,正是利用了你的无知。
卡拉,来不及告诉你。
但是后来的你也看到了,到处,都是铁笼。
世事荒唐。
我甘心为你犯险。
但是,所能做的只有那么多。
我们都卑微地低着头。
并不看天空中悬挂的太阳——太刺眼。
卡拉,我抱着你到处跑。
一直到那个角落,我们蜷缩在一起,还是逃不过那几盏明晃晃的手电筒,齐刷刷地照过来。
他们带走了你,我的生命不能抱紧你、守护你。
我的生命支离破碎,不值一提。
你,想不通吗?
卡拉,我跟他们淡化你给与我的快乐。
因为怕被那些人笑话。
他们不明白。
卑微的我拥有快乐的你,多满足。
但是,我走到茫茫人海再次寻找你,与你相似的身影,带我回到曾经的温暖记忆。
但是,这世界上再也没有你了。
卡拉,即使没有你。
我仍然要生活。
可是,如果没有你,我的生活有什么意思?
如果能像你一样生活在无知的快乐里,躲开那些牢笼,该有多好。
如果没有你,我像狗一样生活在这孤独的牢里,静静地等待死期。
卡拉,最后的你明白了吗?
如果你明白了,要告诉我。
卡拉,我被他们关起来,他们说要控告我。
我不知道他们要控告我什么,所以我不怕。
我没有错。
但是,我被关在这三五步的高墙内,目光凋萎,心神惶惑。
我听见你。
我高声叫你的名字——卡拉!
我怕我再也见不到你。
我要回应你,告诉你,我卑微的生命爱着你,所以,不要怕。
但是那些雄伟的声音呼喝说:不许嚷!
不许嚷!
多可笑!
我想起那夜他们也这样呼喝你们:不许叫!
让我的生命安静下来,静静地等待死期。
把我从温暖快乐的童话中带出来,丢到这铁笼里,高墙下。
他们说:不许叫!
世事荒唐。
卡拉,我们遵从那些规则吧!
卡拉,我们从缝隙里溜走吧!
卡拉,我们是一无所有的!
卡拉,我都说了——你还爱这样一个我吗?
卡拉,你都懂了——你还有时间和精力来爱我吗?
又是观点先行,拍出来的有很多偏差性误导的东西。浪费了葛优精准的表演。剧本散而无当,什么都想批判,什么都想往深刻里拉,结果就是四处漏洞。路学长的水平也就这样。
第一次和导演见面,是路导。很多XX都不过是条狗。
cc文青看不懂市井
超级大烂片
3.5 当年看《长大成人》没有多大的感受,这部电影比长大成人少了许多的愤怒,多了许多成熟、圆滑和无奈,有一些地方还是值得细细品味。 就是对5000元办个狗证这事心存疑问。看片纪念一下导演。
谁能给解释一下,黄毛这条线的意义?胖子的爸爸是警察,然后经常被劫钱,然后因为他亮亮被抓,没有这个人了就?猫的作用是?好好拍拍这条狗的营救故事就挺好,儿子对于父亲的埋怨可以放在前段,然后通过卡拉到家来和解。现在的处理有任何合理的地方吗?
现实主义,市井气息,葛优把这个窝囊、懦弱的小人物演得太传神了!
现在还上哪儿看这种老百姓电影????
路学长最高作,灰色的现实主义,中国人情关系的出色探讨。
只有在卡拉面前我才觉得自己像个人
如果多一层表达可能会更好,那就是工作对象的转向。或许为了避免过于浮夸和搞笑而不引入富人阶层的视角也有道理,但如果将“养狗门槛的提高或降低依据为何?”联系“判断打架责任的依据为何?”来呈现或许更能一窥全豹。
如果是90年代在北京生活过的人来看此片,我相信会更有感触。影片该片通过搭救一只名为卡拉、被警察捕获的狗的复杂曲折故事折射出了小人物老二生活的无奈。以前在QQ经常有一张被恶搞的图片,今天看到,原来来自于片中葛优嚼黄瓜那段!
从丢狗到第二天四点取狗的时间里,影片展现出了普通人民生活的缩影,以及一个男人在这样的年纪里自己的生活形象,卡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一条狗,是男主的精神寄托也是尊严所在,最后仅仅一排字交代卡拉的回归,戛然而止,确实如其他评论所说,那种普通平凡一天又过去的感觉(5000的狗证真的好贵啊!这种对待狗啥的态度让我想起了前三年,反正看得我挺担心卡拉最后能不能回来或者干脆被打死。。。。)
彻彻底底地链接了独属于德·西卡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概念。主人公寻狗的过程,从社会现象的展示,逐层递进到社会现实世界与主人公精神世界的双向变形。实体出现的外景废墟,注脚了个性化主人公在地下无秩序世界与地上秩序之间的双重矛盾。生活的真实,有时候,就是那么的荒诞。
疫情期间看这个特有感触,穷人其实什么都保护不了,随便一个政策可能让你一无所有。这电影的结局明显无奈之举。
居然是喜剧片……我真的无聊了一部电影的时间。
『第一届端端春日影展』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处处是批判与讥讽,却以幽默示人,现实主义还是第六代处理得好。路学长走得太早了。
心酸的底层,除此还有什么?
车里的女人喊葛优那段像《恐怖分子》里指出戴眼镜的那段,不过不太熨帖。一些特写挺硬的
“要不要”“大白天的”“白天怎么了”“一回来人呢”“谁来啊,孩子上学去了”“别,拉帘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