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湿漉漉的梦里醒来刷牙、洗脸每天一次的触摸日渐消瘦的脸颊她尖峰而陡立很像附近有个日夜轮转的红星砖厂挖空了附近的沟沟壑壑它生意的日渐红火宛如决然走向死路不再往复的心一般炙热梦里有东厢房、西厢房和画着长颈鹿、装满各式各样小玩意儿的方形的饼干桶爷爷拿出一束铅笔给妹妹我眼巴巴的看着每支铅笔有两个色彩,青蓝色与淡紫色嫩绿色与橘黄色……哦,每支铅笔都已经削好整装待发梦里有安祥的奶奶她在西厢房的炕上斜躺着、蜷缩着,沉沉的睡去奶奶!
奶奶我透过小窗子,拼尽一切的嘶喊您转过身,冲我以陌生人般礼貌的微笑继续睡去——东厢房爷爷继续给我找我要的痛风药九十岁的老人离不开人三十岁的人病入膏肓凌乱的沙发床上留着残缺梦魇的余温窗外细雨飞扬一道彩虹生生的浮现我直挺挺的躺下不再醒来不要放开我的手爷爷、妹妹还有最疼爱我的姑姑不要放开我的手我最亲爱的奶奶我九年未见的奶奶——我抢劫了离我最近便利店喝光了透明橱窗中的忘情水再寻找那传说中的迷魂汤除了慈爱。
忘了世间种种孟婆汤 入腹再 见血封喉往生——写给成颢、苹果、leta、小可、凡凡还有我自己,因为他们都一样,你们也一样。
原文链接:http://ephoenixfy.blogbus.com/logs/47162773.html
概念做得很炫很有想法,但在处理上还是不够细腻,烧脑不是因为剧情套层复杂的结构,而是导演把几条笑处理得混乱了些,干扰了观众正常的故事线梳理。
故事虽然转了很多弯,但思路清晰。
如果你让我活,我决定以后好好做人;如果你要我死,就让我再见到家人。
活着的人要好好的活,逝去的人更要安心的走。
亲情可以穿越时空和阴阳,这是一部让人感觉伤感和温馨的电影,深深的触及观众的灵魂,通过主人公的小说,让人身处在错杂虚幻的故事支线中,展现了伟大亲情的可贵,最后又归回主线,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本片以作中作中作形式架构起三个类似《异次元骇客(13级台阶)》中的多重世界,每个世界建立在上个世界的基础上,彼此相互依附,但是在每个世界之间又有着微妙的联系,就是这种混乱的秩序,构筑出了一个宛如没有尽头的摩比斯环。
本片的故事其实很比较老套,但是构思比较有新意,很好的思路,很好的题材,导演发挥的也不错。
不过可能是导演自身能力的关系,给我的感觉多少有些浪费了这个题材。
如果换成芬奇,林奇来拍本片,估计就会成为另一个《搏击俱乐部》或则《穆赫兰道》了。
如果你喜欢《神探》最后换枪的桥段,那么对本片中的既混乱又秩序的逻辑应该也很感兴趣。
给一个摘要:女孩A在写一本小说叫《花》,《花》的主人公是女孩B,B在写一本小说叫《白花》,《白花》的主人公是B死去的爸爸复活了,写了一本小说《白色茉莉花》,《白色茉莉花》中一家人幸福生活在一起。
这时,A的妈妈死了,她很伤心,于是把《花》中B的妈妈写死了,B也十分伤心,就把《白花》中爸爸的佣人写死了,爸爸很伤心,销毁了《白色茉莉花》这部小说。
B又不忍见爸爸伤心,于是在《白花》中创造了一个奇妙的世界,这个世界有鬼,一家人团聚了,爸爸的妻子儿女都来陪他。
爸爸有一天突然发现,原来其实是自己死了,是女儿在小说中创造了一个世界让他变成鬼还留在世上守护着他们,事实上真正活下去的是妻子儿女。
但现在妻子和儿子也都死了,他们三人终于团聚了,只剩下唯一的女儿想要自杀响应他们的三缺一。
爸爸和妻子儿子一起挽救女儿的生命,但女儿还是执意自杀了。
《白花》就这样结局了。
B写《白花》写的很崩溃,想到自己妈妈和弟弟都死了,干脆也像《白花》中的女儿一样,一了百了死了算了,没想到竟然被一辆奇妙的再生号接住了,她甚至见到了爸爸妈妈和弟弟,B于是决定好好生活下去。
《花》的结局励志温暖。
A被自己写下的《花》的结局打动了,觉得自己仿佛受到一次启迪,她因为死了妈妈,本来也很想要自杀,但她现在决定好好活下去。
=======故事很简单,正解早有人在影评评论里说了。
仅尝试从叙事学进行解释。
从叙事学说,加上导演韦家辉,一共是五层叙事,但展示在观者眼前的电影的故事只在三重世界中发生。
在详细的讲解之前,先说一下为什么豆瓣上会有如此两级分化的影评。
豆瓣高人多啊,其实也有人给出了正解,但大部分影评将叙事学的基本概念如写作主体 叙述主体 时间 视角 叙事结构等混为一谈了,分得清的筒子又不愿意写,只在评论中浅浅点了几点。
这个故事基本都能看懂,但是其中的叙事真的玩的相当漂亮。
嗯,不知道跟国外比如何,至少在国内是很漂亮的了。
(从叙事上说。
)在进入具体的叙事分析之前,我要首先提出以下三点。
(以真实世界中的melody作为真正的视角)1.整个电影的主体叙述话语是倒叙的,而且是狭义上的倒叙。
即先给出结尾,然后开始顺叙。
当然melody死没死是一个悬念,但不妨碍我们说大体结构是倒叙的。
首先,电影中的女声旁白是真实的melody,是一种回忆式的,还有瞎眼婆婆的话,说爸爸的这种日子是长久不了的,是谶言式的,这和爸爸的写作基调是不符合的(爸爸创造的世界画面饱满而梦幻。
爸爸是不可能写这种不祥的征兆的,因为他盼望妻儿的归来;而沉浸在满足中的melody一家也不太可能会写这种情节,所以这不是预见性的,而是倒叙。
——当然其实,melody也不可能进行文本的修改,这实际上是韦家辉的作者干预。
)2.melody的真实世界是不存在超自然的,然而电影中出现了大量超自然因素(比如时空重叠),所以必须默认电影中构建的虚拟世界存在超自然力量,但那都是melody想象出的,她本身的世界是没有超自然的。
所以我们默认的不是超自然,不是阴阳穿梭,不是时空扭曲重叠,默认的是现实melody想象的无穷力量。
(文字的世界中,什么都有可能。
)3.三重世界是用叙事创造出的,但这三重世界本身是不会物理重叠的。
而且不同的世界也有不同的设定,随着电影的行进,设定也越来越复杂。
(melody感情的激荡导致)接受这三个前提后,开始正式的分析。
一部作品与作者、观者、世界产生联系,如果你愿意,就将这部电影中melody真实的世界称为第一层吧。
好的,在第一层的世界里。
真实世界中的melody写小说,爸爸没有死,妈妈、melody和oscar死了。
Melody是写作主体。
小说中的爸爸开始写小说,进入现实melody的第一叙述层,这个说法实际上是不对的,因为电影本身也就是导演的叙事才是第一叙述层。
不过为了理解方便,我们就将其简单称为第二层世界好了。
在第二层的世界中,爸爸在小说中创造了一个有鬼的世界,这是超自然的第三层世界。
(废话有鬼出现当然是超自然的)一家人在一起以一种小心翼翼的方式生活着。
爸爸在这一层世界中是叙述主体,同时是写作主体①。
然后悲剧了。
现实世界中,现实melody的妈妈和弟弟死亡,现实melody的感情投射到第二层世界中,造成了菲佣Maria死亡,影响melody笔下的爸爸。
(爸爸的绝望其实就是melody的绝望)爸爸将第三层的世界灰飞烟灭了。
在第三层的妈妈与第二层的Maria相遇,melody旁白响起,一枚硬币的两面blabla……这是超自然的方式,也是文学的浪漫。
也就是说,空间根本没有重叠,只是爸爸(也是现实melody)用文学的语言让第三层世界销毁,而导演又将其影像化了。
第三层的世界在这里结束了。
现实中的Melody不肯服输,决定向命运挑战,她再次打开电脑。
我在这里提出一个新的观点——第二层世界出现了一个新的话语层。
真实的melody在小说中(这是连载小说,所以有千万种可能)创造了改变了写作主体melody,我姑且称为本我melody,为什么这么叫,我们后文再说。
也就是说,爸爸写作主体/叙事主体的身份分裂了,爸爸是第三层世界的叙事主体,但他不是写作主体,写作主体由爸爸转为了本我melody。
就是说现实melody给小说加了一个新人物,一个叫melody的同名女孩,在现实melody的小说中,之前所有情节都是本我melody写的,然而是从爸爸视角展开的。
亦即写作主体现实melody创造写作主体本我melody(第三层的写作主体),本我melody创造了第三层叙述主体爸爸,爸爸创造了第三层世界(已毁灭)。
也就是说本我melody的话语地位高于爸爸,但在现实melody故事中的出现时间晚于爸爸的出现。
通俗点说,就是你连载文看到一半,主角突然死了,你伤心欲绝,突然一声“卡”原来是拍戏。
安妮宝贝的作品中玩过很多这样的花招。
我为什么说现实melody创造了一个新的叙述层呢,理由如下。
第一,第二层世界中,爸爸读到了长大后melody的书稿,melody被孟婆扔回来,自杀看不到他,爸爸才知道原来自己已经死了,可见存在一个更高话语层次,能掌握事情发展的作者。
第二,孟婆奇怪爸爸十年前就死了,为什么没有往生,虚实在这里交映了,原来他在小说的世界里生活了十年。
但爸爸并不自知,所以写书让他存活的不是自己。
第三,如果爸爸是由现实melody没有经过中间叙述层直接写出的话,电影中女孩的第二次跳楼是解释不通的。
请注意,当上吊割腕的melody摇摇晃晃爬上天台后,一个正在打字的melody终于受不了的哭着跑出去,爬上了楼顶,说明之前的各种尝试自杀都是她写出来的,但她并不是现实中的melody,因为她没有拿导盲杖,没有拿书稿,而且她后来被再生号接住了,绝不是现实melody。
这个melody是现实的melody在妈妈和弟弟死后,在自己的小说中创造出的一个更高话语层,也就是本我melody。
为什么叫她本我melody?本我是真实的自己,是不受道德、法律等一切束缚的潜意识的选择,现实melody把她的痛苦投射到了小说中,也就是她想死去。
(但是理智知道不能死,当然还有对死亡的害怕。
)因此我认为,从长大的melody敲响爸爸的门后,是第二层世界的线性发展,出现了新的话语层,叙述主体都发生了变化,在现实melody笔下的本我melody的故事中,她让自己进入小说,在爸爸的世界中让十年后的自己和家人一起加入爸爸的世界。
时间在这里是继续线性发展的,所以这里没有进入新的世界,仍然维持在第二层世界中。
所以本我melody让有的人觉得糊涂,也没人说清楚。
本我Melody带有现实melody的自传色彩,她们高度相似。
唯一的不同是现实melody尚有理智,而本我melody一心求死,也就是孟婆说小melody“原来你是求死的melody。
”我推测现实melody在爸爸毁灭了第三层世界后,是这样写小说的。
(注意电影中在爸爸伤心的哭泣镜头后,出现了现实melody的写作场景。
怎么知道是现实melody在写作呢?看画面色调。
)本我melody跳出来写其实以上情节都是故事中的裙装melody想象出来的。
十年前死的是爸爸,不是妈妈,弟弟和melody,但是现在妈妈和弟弟也死了,裙装melody要让妈妈和弟弟回来。
所以本我melody在创造的第三层世界幻灭以后,又创造出了虚幻超自然的平行空间。
在两个平行空间中,妈妈和oscar并没有死去,裙装melody和爸爸在另外一个空间,他们四人甚至能互相听到声音,实现另一种意义上的团聚,这其实是现实melody美好真挚的愿望。
然后裙装melody和妈妈、弟弟跌入孟婆的世界,时间上的平行瓦解了,转入空间的相对。
在孟婆的世界中,平行空间发生了扭曲,孟婆拿到两本生死簿,写着死的是melody/死的不是melody。
这是现实melody矛盾心理的体现,希望代替家人死去,但又明白死解决不了问题。
小melody这时也出现了,这绝对是解释不通的,但正因为解释不通才衬出了现实melody此刻癫狂的状态。
她天马行空,让时间平行,空间对立,时空重合扭曲,如果/没有如果各种可能,叙事花招在这里应有尽有,体现的是文学魅力——理性而又没有理智的浪漫。
现实melody的挣扎必然是反复的。
所以我们看到,孟婆说裙装melody没有死,把裙装melody扔了回去——现实的melody想要生。
裙装melody上吊割腕——现实melody很想死。
(这时爸爸也发现了自己是鬼,一方面是暗示存在更高话语层,另一方面爸爸和全家人一起挽救裙装melody的生命,爸爸的努力是动摇现实melody的原因——用想象的方式写出,想到爸爸妈妈知道自己求死,一定会很伤心。
)裙装melody最后跳楼自杀,悲观的情绪影响到了本我melody,于是她哭着跑出去,跌跌撞撞跑上天台却被再生号接住,并开始新的人生。
这里本我开始与超我②融合,并开始影响自我,也就是现实的melody。
第二层叙述结束在这里结束。
本我melody的作品写完了,现实melody也是。
(其实这里有bug,后文再说。
)第二层的世界可以说是全片最精彩的部分,三重话语层交织,时间空间概念被韦家辉玩到尽。
所以通俗点说是这样的。
假如读者把我当做现实melody(也就是一开始站在天台不知所措的melody),你们看到我打出来的作品是这样的。
(使用第三人称)“那次车祸,爸爸没有死,爸爸的世界有鬼……菲佣MARIA死了,爸爸小说的世界毁灭了……其实十年前死的不是melody和妈妈弟弟,而是爸爸,melody想用这种方式让一家人在文字的世界中团圆,于是她决定写小说。
然而现在,妈妈和弟弟也不在了。
Melody很伤心,她想象着如果妈妈和弟弟没有死多好,死的是她就好了……”“于是melody继续写小说。
她写自己见到了爸爸,妈妈和弟弟也在,一家人好开心……melody和妈妈弟弟一起跌入孟婆的世界,孟婆说妈妈和弟弟要去往生……爸爸发现了melody的小说,原来他早就死了,他想要挽救被扔回来自杀的melody,可是他是鬼却做不到……melody上吊割腕又跳楼,她见到了爸爸妈妈和弟弟……”“melody觉得那样的结局也是不错的,于是她拉开门,跌跌撞撞跑上了天台,她决定像故事中的自己一样,纵身一跃(第二次跳楼)……”The end.读者一定会叫,他妈这不是坑爹吗?Bug也就在这里来了。
但是如果你分析影片你会发现,这是一部典型的环形叙事片。
电影一开始现实melody拿着书稿上天台,是很激动的,她正面临生死的选择,而在片尾,她抱着身体哭泣,没有选择自杀。
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然而书稿是完成时,它是已经被创作好的,写作的过程体现了melody思想的激烈斗争,小说的结局也是melody思想斗争的结果。
如果melody已经连被再生号接住,好好生活都写下了,那么她的思想转变也就已经完成了,在她拿着书稿上天台时,也就不应该那么激动了。
所以我说,当本我melody纵身一跃时,现实melody是没有写结局的。
她很可能正是以内写不下去所以跑上天台。
因为写出结局,就意味着现实melody的生死。
她在挣扎。
不要忽视导演这一最高的叙述层。
现实melody也只是导演创造出来的。
本我melody是现实melody创造出来宣泄情感即一心求死的,当本我melody趋于平静后,她便与现实melody融为了一体,所以被再生号接住,继续生活是现实melody在家中的写作中断以后在天台上完成的——一个人的melody可以好好生活下去。
当然当时她不可能写,但现实melody可以在头脑中想象——“跳下去的melody没有死,她被再生号接住了,她选择好好生活。
”但是这毕竟只是现实melody的一部作品,现实melody仍然要面临选择,她虽然希望生活会变好,但毕竟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现实时间是不一致的。
故事时间要远远长于文本时间,以及现实时间。
现实的melody仍然面临着选择,是生还是死?观众看到的第三次跳楼是真实的melody假如选择跳楼的后果,爸爸妈妈不会来,只会被围观,从叙事上说,这不是melody的叙事,这是韦家辉的叙事。
或者像有些人说,是现实melody对现实世界的设想。
现实中的melody只可能有一种选择,生命不会重来,而她选择了走下来。
影片结束。
换一个导演,或许能做到更精进。
但韦家辉的剧本,是真的出色。
是不是元小说?其实不尽然。
元小说展现的是作者构思小说的过程,而本片中的melody不是这样。
这仍旧是一个主打叙事的电影,melody用层层叙事为自己创设了一个美好值得相信的世界。
为自己带来了希望。
最后总结,这个故事其实很简单。
我们换个符号。
女孩A在写一本小说叫《花》,《花》的主人公是女孩B,B在写一本小说叫《白花》,《白花》的主人公是B死去的爸爸复活了,写了一本小说《白色茉莉花》,《白色茉莉花》中一家人幸福生活在一起。
这时,A的妈妈死了,她很伤心,于是把《花》中B的妈妈写死了,B也十分伤心,就把《白花》中爸爸的佣人写死了,爸爸很伤心,销毁了《白色茉莉花》这部小说。
B又不忍见爸爸伤心,于是在《白花》中创造了一个奇妙的世界,这个世界有鬼,一家人团聚了,爸爸的妻子儿女都来陪他。
爸爸有一天突然发现,原来其实是自己死了,是女儿在小说中创造了一个世界让他变成鬼还留在世上守护着他们,事实上真正活下去的是妻子儿女。
但现在妻子和儿子也都死了,他们三人终于团聚了,只剩下唯一的女儿想要自杀响应他们的三缺一。
爸爸和妻子儿子一起挽救女儿的生命,但女儿还是执意自杀了。
《白花》就这样结局了。
B写《白花》写的很崩溃,想到自己妈妈和弟弟都死了,干脆也像《白花》中的女儿一样,一了百了死了算了,没想到竟然被一辆奇妙的再生号接住了,她甚至见到了爸爸妈妈和弟弟,B于是决定好好生活下去。
《花》的结局励志温暖。
A被自己写下的《花》的结局打动了,觉得自己仿佛受到一次启迪,她因为死了妈妈,本来也很想要自杀,但她现在决定好好活下去。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
但韦家辉将B的出现时间进行了微调,把故事中所有的符号及事件改成一样了。
就酱。
有没有bug?必然是有的。
不一定准确,但大致就是这样了。
注:1.写作主体/叙述主体 写作主体就是真正写作品的人。
比如《朝花夕拾》是鲁迅写的,《生死场》是萧红写的,作品的写作主体就是这些作家,《再生号》的剧本是韦家辉写的,韦家辉就是写作主体。
叙述主体就是这个故事是从谁的视角去说的,如鲁迅的《社戏》《闰土》等,以第一人称写,但是小说中的“我”并不是鲁迅本人,叙述主体和写作主体就发生了分裂。
2.通俗点就是“我”应该要成为的人。
“在小说的世界里,我可以决定谁生谁死,我爸爸死了之后,我用小说给妈妈疗伤,妈妈和Oscar死了之后,我写小说给自己疗伤。
”“死亡不是惩罚,有死亡才会有再生。
”如果死亡之后是往生,人生七苦岂不无休无止,若死便是终结,那今生今世的挚爱抑或者仇恨也就归于荒诞。
若世界上有鬼,而又人鬼殊途,相面难相见,便是生生折磨。
若世界上无鬼,未亡者的执念又该去哪里寻觅希望和解脱。
影片最初,是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中的世界,这个世界里,Melody的爸爸因为车祸丧生,Melody盲了。
另外一个是Melody制造出来的与现实完全相反的世界。
在小说的世界里,死去的是Melody和妈妈,Oscar。
爸爸未死但是盲了。
现实与小说中相同的是,他们都相信且希望这个世界有鬼,这样一家人就可以团聚。
在小说的世界里,爸爸同样依赖小说来舔食丧失亲人的伤口。
于是小说里的爸爸又创造了另外一个世界,三个世界的故事互相影响。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多深的感情才是死亡也无法割裂的?天上人间,碧落黄泉,阴阳相隔的两人是否就此丧失了共谱心曲,同诉衷肠的机会?三个世界,同一份执念。
这份执念,可以无视人鬼殊途,可以放弃生命,又怎会因为孟婆的一句:“死后是往生”而放下!最后的结局里,小说里的Melody死去,作为未亡人放下执念的一个暗示。
现实中的Melody抛开了自杀的想法,决定好好活下去。
但是影片最令人费解之处在于,是谁创造了作为小孟婆存在的小Melody,是Melody自身,Melody已经放下执念,小孟婆应该也不复存在?最后小说里跳楼的Melody是谁创造出来的,他应该来自于Melody后来给自己疗伤的小说创作,但是那个小说里的Melody在几分钟前不是替妈妈和Oscar死了么?故事的结尾有点难圆其说,但整个电影还是不错的。
在我看的粤语版中,林熙蕾是由刘青云的老婆郭蔼明配音的,既然如此,为何不直接让郭演刘青云的老婆?
郭蔼明不一定比林熙蕾漂亮,但也是港姐冠军,演的电影不多,但也演过很多电视剧,演技不一定比林熙蕾差。
至少在这部片中,我看不出林熙蕾在角色上有什么突出的表现,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让刘生在片中一家团聚?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香港电影的整体格调向多元化发展。
银幕上最高调的江湖人物不再是张扬自信的赌神“高进”,而是性格、形象莫名其妙的“尹志巨”;《古惑仔》系列电影票房一路下滑,连剪辑节奏都变慢了,“陈浩南”的老大告诉他:“做人要低调,做生意要高调。
”监制表示:哩种票房状况?
高调?
其实不止是他们,亚洲金融风暴过后,几十年来被视为理所应当的繁荣和增长居然出现了停滞!
港人自信退潮,取而代之的是被压抑、被操纵的绝望情绪。
人们不再有书写当代英雄,转而寻求对自身精神世界的精细化探索。
曾经的城市偶像,现实中的大哥们……怕是都去做代购了。
天空一声巨响!
银河映像闪亮登场。
银河映像以类型片见长,讲述的故事也五花八门,但无论是黑帮内斗、警匪游戏、恋爱男女乃至贺岁喜剧,都表现了在宿命的操纵下,人生有多么的荒谬无常。
在影片中越是“用力做事”的人物形象,就越是暴露出更多的弱点,最终也会因失败而陷入迷茫困顿。
因此,“宿命”就成了银河映像电影里的核心主题之一。
无论是用尽全力也未能拯救李凤仪的了因大师(《大块头有大智慧》),还是慧眼识人却逼疯自己的独耳神探陈桂斌(《神探》),这些天生神奇的主角们在影片最高潮时,都只能主动或不主动地选择“放下”。
了因大师,我们用一个牌子的拳套诶而我们今天带来的这部《再生号》,则是一个“放不下”的故事。
“爱,让死去的灵魂在思念中再生。
”死亡,是人物在情节中遭遇的最为极端的情境。
人物在面对死亡时,往往迸发出最激烈的反抗,充分展现人物性格。
“杜韦游”三驾马车,都十分擅长利用死亡。
《暗战》里的张彼得只有四天生命,与何尚志之间的巧妙周旋就是他生命的挽歌;《非常突然》中,重案组全班人马在两个土包子劫匪的扫射中瞬间全灭,突出了命运中必然出现的偶然性。
最帅的刘德华,最美的蒙嘉慧而在本片中,死亡不过是一扇跨越阴阳两界的门,人在死后依然在幸存者的思念中鲜活地存在着,作为神使的“大小孟婆”不仅衣着鲜亮卡通,还会犯一些蠢萌可笑的差错。
死去的人,不仅不会对生者造成伤害,而且还会通过强烈的念力守护生者,最后甚至进行了“物理性”的干预。
通过这些机巧,观众可以认识到:死亡并不是命运中最可怕的遭遇,最可怕的遭遇实际上是相爱的人阴阳两隔。
原本相爱的人被强行分隔在不同的世界里,因为对死者的思念产生了死者的鬼魂会回到本位面与其相会的幻想。
而这种幻想又因为虚实难辨越发令人焦灼。
无论是生者本人,还是生者所虚构出来的死者鬼魂形象,都因为这种“放不下”对彼此的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向往。
生者对尘世已毫无兴趣,沉浸在通过“写小说”来缅怀往生亲人的虚构世界里。
而死者在虚构的世界里,则因为放不下对生者的思念而迟迟不愿转世投胎。
因为投胎,意味着了却尘缘,意味着要在自己亲人的思念中永远消失,意味着这个故事的终结。
所以随着双方在“小说”中互动的增强,双方之间的思念不仅没有稍稍平复,反而越演越烈,以至于通过自杀来放弃自己在这个世界的生命。
唯有此道,至少能在宛如儿童剧舞台的萌萌哒阴曹地府里相聚。
至此,亲情的价值在寂灭中得到真正的实现,阴阳两隔的相思之苦才会被真正“放下”。
在这部影片中,死亡又一次作为“宿命”的载体出现,但是跟银河的那些“黑色”题材所不同的是,意义和价值并没有得到消解。
通过在生与死之间的徘徊,并没有让个人意志在荒谬中扭曲和崩塌,而是用一种略显阴沉的方式实现了救赎。
和其他“银河”电影一样,“宿命”在这部电影里是人力无法抵御的,但也正是通过演绎着命中注定的死亡,“亲情”这一价值更显得宏大而不可磨灭。
众所周知,本片使用了“层叠套娃”的叙事结构,韦家辉也因此一部封神。
他被视为香港最优秀的导演之一,这话说得有点大;但要说到他被视为香港最优秀的编剧,没有问题。
作者通过对故事使用复杂的顺时时序反复书写来表现人物之间强烈的情感纽带和宿命主题,并加强观众的无望感和对时间的感受。
同时往往在一段轻松自如的亲情描写之后制造突如其来的一记重击!
用偶然性引导故事进入另一“层”故事。
这种精妙的叙事结构与大量的隐喻相结合,创造出一种似真似幻的美学意境。
在各层“小说”里,提供主视角的“父亲”和“女儿”在相应的世界里都是盲人。
盲,一方面喻示了失去亲人的巨大创伤,独活于世孤苦难当;另一方面则说明说话人的内心世界已对尘世封闭,一心探索和往生亲人的精神联系。
在屋里摆布鲜花像极了墓园,代表了灵魂伴随着投胎真正寂灭。
屋外往来不绝的缆车,其实就是往来于阴阳两界的灵魂摆渡“再生号”,不仅在剧情中承担着将灵魂从阳间运到地府,也要从地府将得到救赎的魂灵拉到人间的任务,也在关键时刻,让两父女穿过虚拟世界相遇。
既促进了美学风格的形成,也起到了叙事作用。
即便是落魄,也不会沉沦!
最后,还要赞扬一下导演的选角眼光和普通市民刘生的精彩演出。
如果说在港片的黄金时代,能够代表香港的男人就是张国荣和周润发,那么在能够代表“银河”电影的就是刘青云。
黄金时代的香港电影,虽然也有经费不足、条件简陋的问题,但无论多么草台班子,书写出来的篇章永远是铺张扬厉、文采斐然。
银幕上展现的都是英雄豪杰,即便是《秋天的童话》里窝囊落魄的“船头尺”,也是爱得投入、爱得果决、爱得有魄力,绝非今日小妞电影里的男跟班可比。
而“银河”电影,描写的都是生活在香港这座城市夹缝里的小人物,宿命无时无刻不在拿捏他们的要害,所以他们委顿卑微、亦正亦邪。
这种前提下,刘青云瞪着一对铜铃般的大眼,一脸阴沉地登场了。
他既不高也不帅,沉默寡言、生人勿进,似乎随时都会爆发情绪。
但正是因为他这种平凡的外表,才能够演绎普通人的情感,让观众一看到他就产生强烈的共情冲动。
特别是他对着警察高喊:“點解又係我屋企!
”的时候。
本文系青岛“八又迷影组”第81期(2018年4月14日)放映活动影评,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八又”,请勿随意转载。
青岛放映 | 青岛站81期《再生号》
在小说里,我选择死来宣泄;现实,我选择生,跳回了天台。
这一分钟,我好了很多;我知道下一分钟又会很伤心,很痛,我知道这是必经的阶段,我叫自己尽力,要一天比一天好。
有多长命,活多长命,有多好,活多好。
如果我死了,你还看得到我吗?
还是渐渐地将我在你的世界淡忘?
如果我死了,我会不会喝下孟婆汤,将你在我的世界里淡忘?
一枚硬币的两面就是阴阳,彼此永远藏在彼此的身后,即使转身,仍在身后,或许听得到呼喊,或许仍感觉得到我的存在,但是,留给你的只能是伤感,因为一觉醒来,你才发现这原来只是个梦魇。
即使,不是梦魇,可我,已是虚无缥缈的灵魂,任你疯狂、任你伤感,你再也触碰不到我。
而我,却可以注视着你。
看着你翻我们的照片,看着你听我们爱听的音乐,看着你细数我送给你的礼物……看着你在看着它们的时候默默流泪的样子,我伤透心,却无法给你安慰,抚摸到的终究是一场空。
于是,我透过梦境,让我们在那重逢,在那拥抱,在那欢笑,也在那离别。
可终究,你更加痛苦。
于是,我决定喝下孟婆汤,好让我忘了你,也让你忘了我,在你的世界里好好活着,欢声笑语……于是,樯橹间,灰飞烟灭……只剩我坟上的玫瑰枯萎……
刚看完,很想说几句。
跟想象中一样,再加上前段时间见到老杜对韦生的吹捧,我觉得这是个典型的“编剧实验作品”。
韦生拍这个,就是为了挑战自己的剧作能力的极限。
这下好,在香港的这个领域,他是彻底无敌了。
(当然以前也算无敌)有的人反映这次韦家辉编剧本有点走火入魔,我也稍有此感。
感觉是有点“为结构而结构,为层次而层次”。
但这种挑战自我的态度绝对值得尊敬。
通过这个电影,我也更加肯定,韦家辉就是个百分百的编剧人。
作为导演来讲,水准仍有欠缺。
跟以往他跟杜琪峰合作的电影相比,这片子的视听手段确实平庸了些,当然他的追求可能不在于此。
而单从整体故事上来讲,总感觉还差些力度,我们只会对剧本的精巧而叹为观止,但依然感觉欠缺了那种直指人心的力量。
我觉得这跟他讲故事的手法过于直白有关。
尤其是旁白起到了很不好的作用。
感觉整个电影一直很想让观众感动,但总是差一点劲。
我想这更多的是属于导演功力的问题,跟剧作关系不大。
但尽管如此,爸爸打手心的时候我还是掉泪了。
但我显然还希望得到更大的打动。
影片的最后高潮并没有凝聚起预期的力量来,于是让整个影片显得较为小气了。
比较一下我刚看完的《母亲》,那个结尾简直是绝笔,令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
当然不知道是不是我对韦家辉要求有点高了。
不过我个人觉得对这种的自己的领域拔尖的人来讲,要求再高也是应该。
另外我觉得影片阴间的设置有点俗套,不过倒算是符合民间特色的。
空中搬家一段相当浪漫。
最后我想说,韦家辉和杜琪峰真是绝配。
一个编剧,一个导演,一个搞故事,一个玩视听,都在自己的领域孜孜不倦地探索求新,永不疲倦。
而且两个人又彼此了解,互相欣赏。
所以两个人的合作迟早会成就真正的杰作。
《神探》就是一个证明。
过分溺爱导致过分吹捧
说教片
看过一些影评之后才发觉剧本真是不简单,不过第一遍没看懂的电影,还是四星吧
很独特
单看那条叫OSCAR的狗就是失败中的失败
里面的女儿有点张柏芝。曾经也幻想过至亲至爱的人有一天离开自己时,我乞求能重聚的时刻。so,这个点是对了!故事层次太多需要慢慢梳理一下!
不就那点事
生与死,如何选择?死去的人是否还留在生还的人身边,而生还的人如何承受独活下来的痛苦?于是,便有了小说里的再生号,无论是生的一方,还是死的一方,只是希望自己爱的人活得好好的,生活得幸福的•••
韦家辉与刘青云再次合作创造一个奇幻的世界。本片中有三重世界,一是现实世界,二是现实中女主角小说里的世界,二是女主角小说里父亲笔下阴阳重叠的世界。文字能够带给人意淫的快乐,可现实中依旧充满灾难,逝者已逝,活着的人想找寻活着的勇气,依靠精神鸦片是没用的,最终还是要靠自己。
故弄玄虚
如果这部电影是在我看《无限恐怖》这部小说之前看,我会给五星来赞叹编剧的想象,小说中的人物认识到了自己只是小说中的人物。但是《无限恐怖》里,那种小说人物与作者之间居然有了互动,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强悍,小说、电影或者真是另一个平行的空间。
太故弄玄虚,刘青云也挽救不了。
太好看了。。。想起神探。此类真幻交织的电影,这个是将复杂度做到极高的。女儿的演员都多大了?演瞎子不太像。儿子太傻蛋了。我感觉这个片子编剧高分,导演低分。片子似乎急匆匆的进入这个奇思妙想。
生搬硬套 自圆其说
也不是沒有可取之處,嘗試不錯的
可以道别,可以再生。有点温情,有点励志。
这种多层次的叙事肯定弄昏了不少人。但是他的悲剧意味似乎不够彻底。
整部劇的構思可以給五星。前30分鐘可以給五星。后5分鐘可以給五星。可惜中間那部分出來的效果實在不敢恭維。不自覺地拿[Mulholland Dr.]前大半部分的那段來比較,雖然表達的並不完全相同,但對精神層次的那種表現手法和技術真的完全不同層次。但在香港也算是部好電影了。
形式大于内容,空有花架子
还可以更扯一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