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了不起的老爸》最可能的误会,就是把它简单地划归到体育励志片的范畴。
甚至由于涉及到的元素太多——体育、亲情、关爱残障、校园青春……让它看上去就像类型大锅菜。
类型对应的往往是固定的故事弧光和情感落点,就像爱情片永远会经历相遇→热恋→闹掰→和好的路径一样。
不论你拍什么故事,只要落在类型里,那么观众一定会自动带入相应的思维模式。
所以类型片好拍又难拍,好拍在于它有套路,难拍在于,你单纯按照套路拍,人家就骂你俗套。
破题的关键,在于你在完成规定动作外,有没有带来别的什么。
《了不起的老爸》就是那种,规定动作完成的不错,同时有“别的什么”的片子——这也是为什么它能在豆瓣拿到7分以上。
任何一部7分+电影都会有属于自己的那个点。
在《了不起的老爸》里,这个点是父子和解。
虽然父子和解的故事不新鲜,但这次和解的方式却很独特:他们“剥除”了父子关系。
剥除的方法,是儿子眼睛看不见了,父亲借机假装是护工,不出声地天天照顾儿子,而儿子又似乎对此一无所知。
这可以说是一个天才的设定。
电影从此刻开始突然变得有趣起来,儿子本来因为失明而消沉,又生着父亲的气,如果真是父亲来照顾可能适得其反。
但护工是个外人,以“你不吃饭老板扣我工资”为由,儿子自然也就不好再推辞。
儿子气归气,但心里难免还是期盼父亲能来看自己,这话没法跟父亲直说,跟护工却但说无妨。
也正因如此,“假护工真父亲”才懂得了儿子的心思,还上演了一出中年版《搏击俱乐部》的爆笑戏码。
儿子心里烦闷,想干些出格的事,比如抽烟喝酒。
当着父亲的面肯定是不敢了(我活到30多都不敢),但当着护工的面无所谓,护工还得给自己点烟敬酒呢。
但不如此,父亲又怎会知道,儿子到底有多烦闷,多痛苦?
在重庆雨后的大桥下面,父子二人尽情撒欢狂奔,推倒别人的电动车被追着打了一路。
肥胖的老父亲跑得气喘吁吁,儿子居高临下给出了个点评:你还可以啊。
上面这所有事,不可能发生在明面上的父子关系之中。
两个男人,父亲要威严,儿子要叛逆,谁都不服谁。
困于传统的父权模式,儿子不敢明着反抗,父亲也不知道儿子到底在想什么,谁都不了解谁——阻碍父子二人真情的,恰恰是“父子”二字。
所以在电影里,当二人都放下“父子”的时候,借着护工的身份破除心防,反而和解了,亲密了。
这种破除延续到了片子结尾,当父亲将手中的绳子扔出,让儿子自己跑起来的时候,全片对父子关系的讨论得到了答案:父亲只要放下“父亲”这个身份,放手让儿子去跑,儿子才能跑得更快,更远。
破而后立,触底反弹。
《了不起的老爸》还有个小心思,没有点明,却值得玩味——儿子到底是什么时候发现护工就是爸爸的?
按电影里的拍法,儿子是在和父亲拉练的时候戳穿的。
但他到底是什么时候意识到的呢?
是从掖被角的时候熟悉的手法?
是从推着轮椅时粗重的呼吸?
是从做饭熟悉的味道?
还是从下楼梯时小心翼翼的搀扶?
抑或,是他从一开始就知道,只是装着不知道?
这里面有趣的点在于,当父亲以为自己隐藏在护工身份背后,来重塑父子关系的时候,有可能儿子也隐藏在了“不知道对方是谁”的面具之下,参与着这场重塑。
而这带给我的启发,带给每个观众的启发,也许会在看过这部电影的每对父子之间,产生不可预知的长尾效应。
面对世界上最难和解的一段关系,我们到底该怎么做?
我想,这才是《了不起的老爸》真正的价值所在吧。
冲着主演提前去看了点映,故事很好,和所有的亲情电影一样,有冲突、有误解、有词不达意、有大爱无言、有冰释前嫌,结尾除了父子关系缓和,还通过一场马拉松让两人的个人价值得以升华。
除此之外要表扬下导演,整部电影的节奏把握得相当不错,虽然是个简单的故事,但是人物和环境无一不在推波助澜,将整个故事推向最高点,没有多余情节和铺垫,在这样的剧情作用下,父子之间的互动贡献了不少泪点,为了照顾和鼓励盲眼的儿子,父亲假扮成钟点工细心观察照料,而儿子也其实一早就看出,假装没有发现享受着难得的父子亲情,从互相怨怼到开始学会理解对方。
而父亲笨拙着想要走近儿子时闹出的各种笑话,身边一群帮忙的可爱的人,笑点都自然而然产生,不尴尬不生硬,不过分煽情也不空口白话灌鸡汤。
另外,许多镜头甚至配色都很有意思,有一幕穿着红衣服的父亲为了给儿子陪跑,独自练习跑步,休息时站在一堆蓝色路障中间,短短几秒,父亲的孤独感和无力感看得人直想落泪。
马拉松训练以及正式参与过程中,有很多两位父子主角的脸部特写,可以看出两位为了这部电影在体力和情感上都付出了很多。
电影的魅力就在于,你可以通过许多视角去感受到主角的人生和处境,而非作为一个看客去观赏一场他人的故事。
最后不得不说,重庆这座城市的故事感太强了,隧道、山路、江岸、集市、路边摊,都给故事带来很多“人”气,换任何一个现代都市背景,这个故事都不是那么回事,一不小心就拍成马拉松宣传tvc。
(并没有说tvc不好的意思)故事结尾那些参与马拉松的真实人物,有陪着盲人朋友来跑的,有陪着爸爸来跑的,一个人的马拉松精神固然可贵值得钦佩,那些无条件去支持陪伴他们的亲友也同样是不可多得的存在,是上天的礼物。
看完还反应过来一件事,现实生活可能永远不如电影里那样有冲突必得到解决,有爱必有回应,而冲突之下不过是固执的人在用固执的方式爱你,嘴笨的人也始终在用嘴笨的方式回应。
散场给爸爸发了条微信——“爸爸,今天吃的这家红烧鱼不如你做的好吃。
”
讲述了平凡而伟大的父爱,适合给所有想当爹和已为人父的人做教材。
更吸引我的是,展现了重庆这座城市浓浓的市井气与生命力,生动而自然。
赛道好比人生,陪跑绳则象征了父亲对儿子的羁绊。
从一开始儿子与老爸的斗智斗勇,到后来破釜沉舟式的赤脚参赛,儿子的勇敢终于让老爸笃定,这才是他自己的路。
片尾,老爸选择放手,让儿子独立面对比赛的后半程,面对人生中一切未知的跑道。
而陪跑绳依然攥在的儿子手里。
那是承上启下,那是爱的痕迹。
王砚辉颠覆以往实力反派形象,出演了一位温情铁汉——中年出租车司机父亲,真实而不留痕迹的表演,让人接连泪目。
曾出演《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八佰》、《风犬少年的天空》等多部爆款影视作品的张宥浩,在片中饰演几乎双目失明却为梦想一路狂奔的儿子,迎来出道以来最好的一次表演。
第43部电影🎬 《了不起的老爸》电影讲述了一对单亲家庭父子的故事,少年肖尔东患有先天疾病却怀有“马拉松梦”。
父亲肖大明是一位出租车司机,希望儿子学习钢琴能有一技之长,因为担心儿子有一天会失明,便逼迫儿子预习“盲人生活”,为了儿子的健康,不让他参加任何跑步运动,可即便这样也阻挡不了肖尔东的梦想。
父子俩因为跑步产生了很多冲突和碰撞,本来互不理解,但是在一场马拉松比赛中,两人并肩站在了起跑线上,朝着终点一起前进。
最后时刻父亲选择了放手,并鼓励失明的儿子“不放弃,就一定能看到终点”,最后儿子独自跑完了最后一段路程。
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大部分父母没有机会陪孩子跑到终点,只能放手让孩子追求属于他们的未来。
电影里让我映像深刻的台词是:“我没有十年的时间,可我想跑赢自己”
我从2018年开始跑步,参加过大大小小的马拉松越野赛20多场,也算是一名资深跑者。
虽然跑得不快,但是我觉得跑步给我带来的能量很正面,所以今天的文章从跑者角度谈谈观后感。
电影的核心是设定,如果《了不起的爸爸》是以下故事,那这部电影我会打3星。
男主母亲是一名非常有前途的跑者,却因身患疾病而去世,错失人生最重要的比赛。
儿子继承母亲优良的运动基因,却也继承了母亲的遗传病,虽从小热爱跑步,但终究敌不过病情恶化后对生活丧失信心一蹶不振。
父亲为了让儿子振作起来,开始训练跑步,为的是在赛场上做儿子的陪跑员。
儿子也看到父亲的努力,与父亲训练的同时,终于体会到父亲的不易,也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同父亲共同完成了可能是人生中最后一场马拉松。
之所以打2星,就是因为电影本身的设定出了问题。
槽点1:男主是一名专业运动员我注意到最后赛场上的背景板是2020年的山城马拉松。
假设男主进队训练是在2019年,根据当时田径运动员技术水平标准,国家二级运动员的水平是310(跑完全马42.196公里用时3小时10分),那成绩在250才有机会进地方专业队,或者是专业跑团或俱乐部。
那男主的PB(personal best个人最好成绩)335,能进专业队,这个设定本身就有问题。
通过男主的跑姿判定,他的确是天赋型跑者。
他可以用他的步幅和步频在马拉松长跑中获得优势。
这点毋庸置疑。
导演设定男主的母亲是市马拉松第二名,据2019年重庆马拉松女子全程第二名成绩是227来算,男主继承母亲的运动天赋,没理由经过专业的训练却还是一个大众业余水平。
如果只是大众业余水平,那电影里所有的意难平,根本就不成立!!!
后面还会提关于成绩的问题槽点2:参加马拉松没那么难!
参加比赛证明自己并没有那么困难!
马拉松比赛不是奥运会,错过一界等四年。
在2019年全国大大小小的马拉松比赛高达一千多场,其中金牌赛事高达118场。
只要是在田联登记中的赛事,比赛成绩都能够作为你评选专业马拉松运动员的资格。
剧中,爸爸的公司赞助马拉松,获得赞助名额。
首先这个名额是可以转让的。
赞助商赞助马拉松某种程度也是为了自己公司能在马拉松中有较高的关注度,所以配速较快的马拉松运动员易获得赞助商青睐,同时有机会可以获得赞助商的免费名额。
除非是有门槛高度的比赛,需要有专业队推荐资格,比如男主在发病前参加的那场锦标赛,不能随意转让名额。
编剧为了剧情设置这个名额不能转让,只能身为赞助商员工的爸爸自己参加。
爸爸为了儿子能参加比赛,自己和儿子互换身份,自己作为视障人员,儿子作为陪跑。
这件事情在比赛中属于作弊。
被举报后,儿子和爸爸成绩都作废,并且有可能被禁赛!
所以,大家不要以为这种行为感人,这种作弊行为不提倡!
回到设定:除非这场比赛是儿子生前的最后一场比赛,错过了很难等到其他比赛。
然而设定并不是这样!
比赛前爸爸的衣服从短袖到羽绒服,至少经历了四个月。
而10月-12月整整三个月,每周末都有各种各样的马拉松比赛等你参加。
槽点3:爸爸第一次跑全马!
马拉松的训练是一项长期的训练运动,一个从零开始的跑者,跑完全马的确不易。
除了要经历大量的跑量训练,训练模式也需要非常科学。
简单来讲,日常训练一般有间歇、混氧、有氧等等的的跑步训练,和核心、耐力、心肺的体能训练。
长跑需要大量腿部肌肉耐力来支撑,否则以男主爸爸的体重和年龄,用男主的速度来跑,且不说心肺能不能撑得住,不出一个星期膝盖就废了!
爸爸年纪很大,日常也没有运动,为了求教练能继续训练儿子,自己跑了个42公里。
且不说这种跑法非常伤身体,一个不小心,极有可能像剧中那样直接倒下,猝死。
不建议大家没经过体能和长期跑步训练,直接参加全马。
半马都不建议!
槽点4:出戏的肚子爸爸前1个小时的出场都顶着那个大肚子。
设定很合理,爸爸以前是出租车司机,经常需要开夜车,喜欢吃肉,吃饭!
没有运动习惯,人到中年,这些事情都很正常合理。
但是爸爸为了能陪儿子一起奔跑,看着他从训练的短袖一直穿到羽绒背心,再到冲锋衣(穿冲锋衣这个事情虽然很想吐槽,但是没那么重要),时间线上至少陪了3-4个月。
再加上他在饮食上开始忌口,体重和体脂是非常容易降下来的。
但是经历了四个月,爸爸体型没有明显变化,参加马拉松时,跑步的步频和步幅也没有明显提升。
有的时候,设定出了问题,很多桥段和人设就立不住。
励志如果只是活在台词和剪辑里,真的无法深入人心。
槽点5:山城马拉松里334的PB成绩 🙄 🙄 !
对于一个普通选手来说,335可能是这辈子也跑不到的成绩。
但是男主的设定是天赋型选手。
我认识的天赋型选手,从2019年3月开始接触跑步,经历了一整个夏训(5-9月),把全马成绩从320提升到258。
有一些人可能会说,男主有病看不到呀!
男主生病后身体很虚弱呀!
男主没经历那么长时间的训练呀!
每个人提升的能力不一样呀!
说回电影设定,男主是继承母亲的运动基因,除了自己热爱,身体本身就自带基因。
而这种天赋型跑者在一定的训练后,是非常容易跑出好成绩的!
老天爷赏饭吃,使他们的体能和心肺天生就比普通跑者强。
所以男主曾经的PB335,经过很努力的训练后334,真是没办法让我感觉他在马拉松上多有天赋!
槽点6:爸爸身后的收容车!
国内全程马拉松比赛的关门时间大多数在6小时。
也有一些国外的比赛会把关门时间定为7个小时。
马拉松比赛中有一辆收容车,会跟在关门兔(600配速员)身后,每个5公里一个CP点。
如果比关门兔慢的人就会被接到收容车上。
一是保障选手安全,二是尽快清理赛道,恢复交通通行。
男主最后冲刺的时间是334,他跟爸爸一起跑完30公里。
爸爸到30公里后跑不动了,他独自跑完剩下的12公里假设最后12公里用了一个小时,也就是说前面30公里花了2个半小时。
爸爸哪怕最后12公里按15分配(一公里用时15分钟)走完,180分钟,三个小时,应用时五个半小时。
理论上是绝对看不到收容车的!
大家如果对15分配没概念,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吃饱饭逛公园的速度,就是15分配。
途中可能还可以停下来赏个花,看看风景拍个照。
编剧导演不懂马拉松,为了煽情,不顾剧情合理性!
情感之所以动人,在于努力的过程不易。
但为了展示不易,忽略了努力所带来的结果,除了失望,应该还有些许无奈。
原本爸爸和儿子的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后面的互相体谅,并达成和解是一个非常治愈的过程。
编剧在写这个剧本的时候,必定没有深入马拉松这个场景,单纯根据故事版把一个一个桥段放在男主和爸爸身上。
这种感觉就像被揉过的锡纸,虽然还是完整的,看起来却已支离破碎。
《了不起的老爸》,可能这是部只有为人父母才更容易看懂的电影,剧情不复杂,故事的发生地在重庆,剧中父亲肖大明是个出租车司机,上大学的儿子肖尔东喜欢跑步,希望能成为马拉松运动员,但父亲一直反对儿子跑步,因为其妻就是知名的马拉松选手,因病去世,那是种少见的病-多发性硬化,如果正常人的运动量可能没事,如果像马拉松选手那样运动量,可能会失明,导致身体残疾等,肖尔东因为坚持马拉松训练导致失明,父亲想救儿子,儿子因为治疗用到激素而产生后遗症影响马拉松成绩不想治疗,父子因此产生隔阂,儿子视力模糊几近失明,父亲心疼心怀马拉松梦的儿子冒充护工去照顾儿子,父子俩所在的城市即将举办山城马拉松,父亲为了儿子报名参赛,儿子作为陪跑父子俩一起参加了马拉松,不少朋友们为他俩加油,跑到30公里的时候,父亲实在坚持不下去,父亲一定要儿子继续跑下去,跑赢自己,剧中扮演父亲的王砚辉和儿子的扮演者张宥浩表演到位,在父与子的关系中,文字作品有朱自清的《背影》,中国电影《包氏父子》,日本电影《爸爸是坏人冠军》等等,更多的感受让爸爸们去感受吧!
这个片子讲述了热爱奔跑的儿子与父亲因为一场马拉松而解除矛盾,进而儿子理解父亲,达到了一个既突破了自己,又让父子关系达了到相互理解的最高程度。
可以说是双赢的。
当然,这也是陪着姑娘看的电影。
没有强烈的想给孩子输出点儿什么的意思,就是上个周末全家人决定放松一下,想看一个电影,一个可以让八岁的小姑娘能看的片子,偶然发现,就看了,感觉超好!
其实我们的老爸,也都是平凡的人,不会是什么了不起的;我现在也成了我姑娘的老爸,也是极其普通的人,更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
电影的老爸为什么了不起?
因为为了儿子,他去做了一件挑战极限的事情跑马拉松。
我是跑步爱好者,跑过马拉松,知道马拉松是什么,更知道一个身体臃肿、几乎不怎么段练的中年人、在报名完成才开始跑步的人来说,跑完马拉松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要跑马拉松?
跑马拉松有啥用?
我的理解是挑战极限,作为普通的人的我们,不用考虑什么名次,只要在关门之前,安全完全就好了。
既然没有名次,跑完了有啥用?
跑完了的人,最大的收获是战胜了自己,知道了自己的潜力,可以完成几乎难以完成的事情。
在接下来的人生路上,你会告诉自己:马拉松都可以跑完,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
跑完马拉松的人,都很成功吗?
问这个问题,本身就对“成功”的理解一定很狭隘,他可能要问的是赚钱或是其他什么名利的东西;而我想说的是能跑完马拉松,意味着你经常锻炼,坚持了很久。
大概率你身体健康,精神面貌很好,做事很有毅力,能够享受孤独,能够接受并战胜挑战。
这样的人,我理解就是成功人士。
回到电影,跑完马拉松的肖尔东仍然要面对几乎失明的现实,他也不可能靠跑步来生存;最后的一个跑完马拉松的肖大明,也仍然要照顾自己失明的儿子,仍然要去跑出租车,仍然会活的很艰辛。
会有什么不同吗?
一定会有。
他们应该可以乐观的面对接下来人生的艰辛,会坦然的面对人生的苦难,最后会活出不一样的、一定精彩的人生。
其实,我们人人生活中,都充满困苦,也都生活的很不易;生活在底层的人,为了生计起早贪黑;生活在所谓中高层的人,为了那个所谓的中高层的生活,也要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
就幸福程度而言,未必为了生计的人就不开心。
以我个人为例,我刚来北漂租房子的时候,买过一个二手的书桌,来凛冽的寒风中坐着板车,从旧货市场回来的路上,高兴的要死;后来我买了房子、买了车,也没有那么高兴。
人其实活得是一个精气神,是一个信念,是一个盼头儿,不是吗?
这部喜剧运动片真的做到了欢笑中带着泪水,将父爱的伟岸与高尚非常巧妙和完美地呈现给了观众。
父子之间的隔阂来源于儿子对自己未来和前途的规划。
影片刚开始的时候,父亲用自己传统的教育方式教育着儿子,希望以此来规划儿子的未来,却严重忽视了儿子真正想要的事业和梦想。
直到父亲没收了儿子的运动鞋,儿子却仍坚持赤脚跑步,他才逐渐理解儿子,并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儿子圆梦。
后半段从父亲装哑巴关心照顾着双目近乎失明的儿子,并与儿子共同练习赛跑,在这期间父子情谊被完美地呈现和刻画,同时也蕴含着浓厚的父爱。
向伟岸高尚的父亲形象致敬!
1.我非常喜欢这部影片里面的人物塑造,老爸一上场所有的行为,语言直接将他在儿子眼里的形象塑造起来,进行人物建制,让观众产生刻板印象,而后面再进行打破,所谓不破不立,新立起来的形象给人更加深刻的印象,使人物更加丰满,立体,扎实;还有对司机朋友的人物塑造,我很喜欢当他们算距离时,将距离量化成他们平时跑出租时的距离和钱数,这样就涉及到一个“多元思维模型”的一个概念,也就是你从事的什么职业或者研究什么领域,那么这个世界都能用你所掌握的该领域的信息来看待,这样塑造出的人物既真实又有特点,而且突出小人物在跑出租这个领域的老道和专业,我觉得这很难得,毕竟不埋没小人物是需要一定功底和观察生活的经验的。
2.我很喜欢最后的处理,也就是老爸是“视障人士”,而儿子则是“领跑员”,这样的身份绝不仅仅只有参加比赛身份上的意义,更深层次的也许就是,一直以来,老爸在对待生活,对待儿子是“视障”的,他只想让儿子活下去,却不考虑儿子真正想要的东西,这并没有什么不对,只是最后他放开牵引绳那一刻,可能才真的成为了儿子的“领跑员”。
3.侧面拍肖尔东奔跑的画面时,又让我想起了《四百下》,反叛、希望、迷茫、自由等等各种元素混杂在一起,今年好像注意到很多电影都有致敬,学好电影史,去看那些以前的经典,是非常非常有必要的。
4.看这个的时候让我同时想到了《送你一朵小红花》、《小小的愿望》这两部影片,因为前者里的爸爸也去朋友家找过儿子,而后者里爸爸也带儿子参加马拉松,以及做了很多前期准备。
笑中带泪,真挚的中国式亲情,父亲的爱总是那么深沉。
电影中的肖大明,为了照顾儿子、帮助儿子,白天开出租车,晚上还要训练到崩溃。
为了有资格去跑长跑,求教练,去跟领导要资格,自己也跟着儿子一起训练。
这样的形象跟我们每一个老爸都很像,他们愿意牺牲一切,只为了让我们过得更好更开心。
我觉得这就是父爱朴实无华的体现——再普通再平凡的老爸,都是我们最了不起的老爸。
记忆深刻语录:找不到方向的时候,想想你为什么要出发。
运动励志和家庭题材的嫁接,主打父子亲情。剧本完成度不错,人物都真实可信。几个主演挑得尤其好。王砚辉首度扶正,从外形到演技还是令人信服。龚蓓苾锋芒毕露的眉眼加岁月沉淀的气度,饰演长跑教练正好。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的哥们之间的兄弟义气和烟火气,每一场戏都给得恰到好处。
很可能是中国首部马拉松题材电影。是勘了景的,找了圈内人(马孔多),美术也参考了几个有力量有美感的跑姿,可敬的尝试,可惜的结果。对父子冲突(父子关系)的挖掘不足够,吃梦想还是投现实的矛盾被极大地削弱,套之以温情外衣,再佐以大众很吃的cp套路(给主角身旁生硬安插一位暧昧女同学),最终沦为寻常可见的行活儿,成为疯狂兑水(增加溶剂)且移花接木(更换溶质)的稀汤(不良溶液)。长跑与田径,仅余其科普成分,成为叙事的起点而非支撑点。引起我兴趣的是,这部影片为何(能)出现。是这带有独特意义的一年呢(当下院线影片数量、影片主题远超同期,也远超商业影院的容纳意愿),还是文旅发力。我以为,这会是一个非常小却有意义的迹象,它很可能承前启后,开启下一个十年的经济潮。
跑过就知道!王砚辉真的不错。出发点和角度挺好的。
呃,什么时候能拍点新鲜东西?
8/10.我也想有这样的老爸。[泪]最后有彩蛋。
拍亲子片能不能不要这么煽情啊…
“只要心中有光,脚下就会有路”用电影中的台词就可以完整表述电影本身和对电影的感觉。不管是这部电影还是父子感情,不管是剧作呈现的方式还是所表达的情感内容,俗套但有效,看似简单直接但藏着一些小心思。还是重庆,筑起了中国电影地方特色的半壁江山。
看到最后的记录片段就决定给五星。张宥浩有不错的瞬间,了不起。王砚辉老师不会让人失望。又看到了龚蓓苾和三德子老师,真高兴。
6.0/10真没那么好,这个马来导演吧,就是那种,唉,一看从小就没吃过多少苦,父子关系一看就跟中国社会的现状脱节。现实中肖大明这种爸爸绝对有,但是不典型。不过这种没有丝毫冒犯性的电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合家欢,这或许也是它广受赞誉的主因。
没想到年逾五十、一脸恶相的王砚辉也有演男主的一天。中国电影总算有了一些希望,不再满屏幕都是砸钱的烂特效和扶不上墙的小鲜肉。
幸福蓝海 老王加油!不过最后这“作弊”应该没那么容易过关吧
“根据赛会提供的信息,这位视障运动员叫肖大明,他的陪跑员竟然为了自己出成绩,丢下他先跑了。可是即便他看不见,即便他独自一人,他还不愿意放弃,这才是马拉松精神,更是生命的奇迹。” 出租车司机师傅竟然会是个视障运动员?不知解说员还有其他围观群众知道真相后会有何感想?……虽然这个弥补遗憾的故事不太满意,但个人观感还是胜过《超越》。
肖尔东其实挺幸福的,有妈妈可崇拜,有爸爸可依靠,还有那么靠谱的好朋友和漂亮的初恋。
父亲的爱是那个逗趣的语音机器人,是那根撑起坏钢琴的火柴,是剪短头发剃掉胡子的伪装,是陪伴儿子奔跑在暴雨冬雪下的坚持,是推着儿子的轮椅车超越一个个弯道的声嘶力竭,是一次次锻炼跑步时的挥汗如雨和体力不支的摔倒,是看到孩子赤脚磨出血也要奔跑后的不忍心的眼泪。
立意是不错的,就是情感动机和互动方式不可信,为了烘托情绪而牺牲了逻辑,我从头到尾都产生不了共情,而且我真觉得这种贱兮兮的父爱并不感人。
重庆两星,对于这种硬要煽情的电影,我都是全程冷漠+吐槽
王砚辉演的好啊,如果体型上前后能有些明显的变化就好了。张宥浩演的也好啊,又痞又阳光。
看过
王砚辉真是一位好演员,最初出圈是那场堪比纪录片的庭审现场,现如今摇身一变,成国民老爸了!
张晓舟说得好,所有的体育竞赛英雄首先都是家庭英雄,在这个电影里,两条明确的线索,分别是如何成为体育竞赛英雄和家庭英雄,父子俩在这两条线索上最终达成了深切的理解。还有一条线是关于重庆这个城市的,城市是这个电影的另一个最重要的主角,只有在这种充满烟火气的城市,这种理解才能最终完成,这种温情才能如此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