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1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穿越大吉岭》,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难兄难弟们流浪异域的评价了!
Kai:个人认为是韦斯安德森最矫揉造作的一部。
零星无名:为什么不把它放在电脑桌面当动态壁纸呐,仅此而已。
Zzy花岗岩:一场轻松又温情的旅行,掺杂着韦斯安德森独特的美学和冷幽默,这部电影古怪又可爱。
西北化为乌有:“精致的花瓶”。
优点全在人设,仍是一贯的韦式风格,对异域文化的猎奇程度快赶上徐峥和陈思诚了。
野凡:在这里看到了徐峥的多个囧,加起来都比不上这一部,而且还是放在韦斯·安德森作品序列中较为平庸的一部。
Sparrow:高饱和的色彩独具印度风味,一场在碰撞中寻找与回归的旅行。
然而私人化的幽默则间离了大众,使故事显得闷然、刻意、单调。
Polaris.J:还是很韦斯安德森风,配色、构图、布景、视觉还有他的冷幽默高度风格化,镜头运动精妙。
很喜欢最后把所有场景都展示在列车上的那一段。
感觉泰囧港囧这系列好像有模仿这部。
Supremacyacron:感觉像是极具韦斯安德森风格化的一版雨人,故事背景以及人设间的关系均有相似之处,都是兄弟之间寻找失落手足情的故事,至于韦斯安德森擅长的黑色幽默部分,在本片中体现的部分不算太多,导致本片跟其他作品相较略显平庸。
子夜无人:对于异域的展示很泰囧,1.0的优越感+猎奇式的猴把戏。
娱乐效果马马虎虎,韦斯式审美对色彩的运用放在印度风情的呈现上还挺合,冷幽默的部分却仅仅点到为止,那些属于他的小刁钻、小搞怪在本片当中还没有被真正开发出来。
兄弟三人的情感和解在剧作上当然是通顺甚至细腻的,只是我越来越不喜欢这种用上路的经过来作为改变什么或者带来什么结果的方式,“迎刃而解”这四个字真的太难,我连看着电影里的发梦都无法短暂地拥有信心。
斯诺-纳什维尔:Wes Anderson执导的第五部长片,它有着欢快又讽刺的幽默感,无可挑剔的情绪音乐,还有非凡的艺术指导。
换句话说,一部Wes Anderson式的电影。
Anderson在声音、视觉与戏剧情节上保持了令人愉悦的一致性。
Anderson对复杂的角色描写和推进故事情节发展有着的特殊技巧,他精心地将角色的来历贯穿剧本的始终,随着故事的进展,他描绘了一幅中心人物形象逐渐鲜明丰满的肖像。
尽管这部电影有些情节感觉有点拖拉,但总的来说不会让人失望,愿意欣赏这部电影的人将会享受到对家庭和生活的智慧和感人的精神沉思。
#FIFF13#DAY1的无人知晓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看了一些评论,有些部分契合心意,有些则未必如我看后所想。
这部电影是我看的韦斯安德森的第五部电影了,因为时间有先后,体会各不同。
这一部穿越大吉岭,我感觉让我联想和思考的方面比较多。
也许是我对家庭关系比较关注,因而感受多一些。
我觉得这是一部人的关系的电影。
三兄弟的关系,和父母的关系,和其他人的关系。
电影其实并不很“完整”,很多背景没交代。
比如老大有钱,老二穷,老三应该经济好一点,老大个性有点强势自负,老二有点软弱犹豫,老三有点放荡颓废,他们的父母不是离异就是分居多年,关系不好,各自寻求自我人生。
父亲开着保时捷老爷车,用LV行李箱,老派富足,可以想象一个这样的老派有钱保守的美国白人男性养大三个孩子的后果,也就是三个孩子的问题。
老大事业成功,鞋子三千刀,腰带六千刀,安排了这次印度心灵之旅,全程付费。
两兄弟其实是来蹭老大的旅行。
老大的强势自私体现在控制欲上,对自己雇佣的助理苛刻,控制弟弟的自由。
但心灵之旅只是幌子,老大耿耿于怀母亲的长期远离甚至不出现丈夫的葬礼,可见父母的隔阂之深。
这次旅行暗地里是想见母亲,并破解心中的难以解脱情结。
本就隔阂不少的三兄弟个性冲突,难以调和,火车上闹出不少事,终于被赶下火车。
这是第一段。
转折是三人救落水的孩子,也是三兄弟,其中一个死了。
这次拯救他人的行动也救了他们,他们第一次有了如此高度的默契。
在印度人的无声关爱中,他们感受到了善良和感恩的回报,内心得到了净化。
参加了死去孩子的葬礼,看到人们庄严的悲伤和哀悼,想起来他们在父亲葬礼上的表现,心灵受到触动。
在参加父亲葬礼的路上,他们的表现简直不为人子,争抢父亲的汽车和皮箱,一心关注母亲而完全忘记了父亲葬礼。
电影里有一个重要的未出现的主角,就是他们死掉的父亲。
他们三兄弟和母亲都受到父亲的影响,可能是负面影响。
三兄弟一上车各自喝药,嗑药美国人,不就是常常出现的生病的现代人典型吗?
老二恐惧于即将降生的孩子,想要离婚,摆脱父亲的责任。
老三是写小说的文艺阴郁男,一直查看前女友的留言,希望复合,但却在火车上放纵。
精神有问题的三兄弟或许可以各自代表一种现代人精神疾病。
虽然他们努力嗑药,并试图在宗教灵修之中找到解决方法,但他们前期失败了。
他们不尊重人,也缺乏爱的能力,自私冷漠、贪图享乐、追逐利益、恐惧承担责任,让他们难以真正和他人建立美好的关系,孤独冰冷侵蚀他们的生命健康,陷入病态。
也许他们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母亲无法忍受这种病态生活,远走他乡,寻求心灵幸福。
他们的母亲似乎找到了。
三兄弟中一开始只有老大很固执地要见母亲,老二老三并没这想法,是被诱骗而来。
但他们都倾向于,母亲并没有想见他们。
因为多年来,他们母子不见面不联系。
虽然内心深处,他们渴望母爱,但得不到回应。
老大开车撞上墙,把自己搞得伤痕累累,可能是精神崩溃的原因。
他来寻找母亲,是寻求解救自己。
三兄弟经历了印度小孩的葬礼,建立起理解,在登机离开印度的前一刻,他们一致决定满足自己的渴望,违背母亲的意愿,去见母亲。
在修道院,他们见到了母亲,但纠结于得到答案,场面并不很开心。
母亲告诉他们不要用语言而用其他来沟通,告诉他们不要抱怨他人,抛弃过去的负担,重新开始今后的生活。
第二天,母亲离开了。
三兄弟有些失落,但得到启示,登上山顶最终虔诚地完成了那个一直未完成的仪式。
为了赶上火车,他们丢掉了父亲的箱子,抛掉过去的负累,轻松上路,回到各自的生活中。
这就是整个故事。
一次心灵之旅,也许宗教氛围浓厚的地方,确实更有精神上的神圣感之类的。
对于缺乏敬畏的现代人,宗教可以提供某些美好道德和价值的补充,是一剂药品。
但在根本上,人类的疾病需要自己去领悟去行动去解救。
这是一部给人颇多想象空间的电影。
就这样吧。
金黄色的滤镜,长镜头内急速却规则的摇移,随着《青春年少》《天才一族》《水中生活》的成就,已成为韦斯.安德森电影中一以贯之的风格了,在《穿越大吉岭》里,他几乎是不假思索的筵席了这种属于他的独特属性。
然而可惜的是,本片并不如他前三部收入标准版的作品那么自然,他试图通过一次异域之旅展示家族兄弟之间情谊的失而复得,可旅途这样富有形式感的载体在这泛黄色的镜头里被演绎得有些做作,美式幽默的台词本是他的拿手好戏,在本片中成为了刻意为之的不好笑的冷笑话,故事相比之下稍显想象力匮乏,也许是《青春年少》中的师生情愫、《水中生活》中的家庭伦理被安德森充斥大脑的那种主宰一切的导演力量包装得过于惊心动魄了,于是被威尼斯冷落的《穿越大吉岭》,一旦收敛了那种肆无忌惮的狂想锋芒,就只能沦为一场豪门盛筵的鸡肋了。
即便如此,这部影片仍以异域风情的绝妙摄影和灵光一闪的镜头捕捉能力抓住了观者的心。
前两天我看了zr推荐的《穿越大吉岭》兄弟三人的心灵之旅深深地感染了我仿佛我亦随他们畅游在印度的角角落落亮丽的色彩随意的旅程这不正是我们真正想要的么或许这亦是一段生活的启示录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回味热情的真诚的友善的生活或许并不乏味每天我们都需要一段小小的旅程让生活多一些色彩多一些热情就像我常说的我只是想生活的更强烈一些如果我总是呆在那里我要怎么去热烈?
所以或许我们该选择去找寻吸一支香烟喝一罐可乐生活也会很快乐自己给自己今天的心灵之旅
这是一部探讨人类精神救赎的电影,在某种意义上算是一部公路片,因为主人公一直在路上,在追寻灵魂自救、情感归宿的路上。
在这个喧嚣的社会里,为了所谓的生存,每个人都在忙忙碌碌,披星戴月、马不停蹄地奔波着,以至于像影片《穿越大吉岭》一样,同胞的兄弟却能做到长达一年不见面不联系。
然而,沉静的水流下隐藏的一种激烈踊跃的气势,充实忙碌的生活掩盖的却是一种难以言明的寂寞和隐痛,已是暮霭沉沉的时光,附加上情感的冷漠,心灵的空虚,精神的孤独,他们终究有一天会在追逐中感受到一种叫做失重的感觉,甚至可能会逐渐地丧失自我,沦为物质的奴隶,只是幸运的话,这一天会提早到来,否则,你只有像《野草莓》中的伊萨克教授一样在悔恨忏悔中渡过晚年。
惠得曼三兄弟还是比较幸运的,由于哥哥弗尔西斯在一次车祸中侥幸逃生后意识到生命的价值所在,他们就计划了这一次心灵之旅。
可是,经过一次所谓的心灵之旅就能真的寻回失落已久的亲情吗?
这部影片的故事从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很俗套的,尤其是与《野草莓》这种大家大师大作相比,就显得更加幼稚了。
三兄弟之间开始是发生了种种不愉快之举,他们习惯了自私,习惯了怀疑一切,直至旅途中经历了那场直面生死的救人事件,印度独有的仪式化宗教色彩浓厚的葬礼,印度中那浩瀚苍茫的大自然风景,他们终于被润化了,尤其是在了解了母亲的生活方式和对人生的态度之后,他们更是懂得了生命的真谛所在:人生如旅行,我们是一群在路上的旅客,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车厢里,在寻找生活意义的同时,也在播种爱,播种自己心灵的种子,并且,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随性而行!
无所谓磨难,无所谓形式。
故事是俗套之极,影片的最大亮点当属影片的摄影格调,明朗诗意、富有异国情调的风景是信手拈来,土黄色的色彩主调,感觉到的是印度深沉醇厚的文化内涵与悠远的意境,让繁忙的都市人在喧哗的世俗社会中体会这一份冷静与浓厚;毫无张力的流水账式情节机构与收缩自如的长镜头、慢镜头组成的张力十足的细节蕴含交织成了一套貌似韵味十足的风光大餐。
三兄弟的精神之旅最后终于达成了共识,能相互谅解和包容心结解开了,包袱也丢掉了真是开心啊不过,这样的片子要表现的东西太明显了,所以观众是在一上来就明了导演目的的情况下看片,看这部电影就成了观众与导演间的一场捉迷藏游戏,导演迟早要现身的,但是他要尽量久的把自己藏起来,要不游戏就没有意思了,而观众虽然想找到思路,但又害怕太早找到,找到就没有意思了。
还好,导演躲得不错,大部分时候都能躲出新意来。
此外,片子的画面设计也不错,最喜欢的几个场景是:1、从印度村子里出来时,摄像机在中间,环顾四边,每次移动镜头都有不同的画面,一个长镜头,没有对白,却讲了很多故事。
2、母子四人闭目进行心灵沟通时,不同文化、种族的人的世界都被连接在一起,在一列飞驰的火车上,也是没有对白,靠镜头就把思想表达清楚了。
3、片头和片尾追火车的镜头,片头是带着包袱踏上精神之旅,片尾是丢掉包袱结束了精神之旅。
本片适合于有耐心玩捉迷藏的观众欣赏。
影片的开始是追火车的场景,一个大鼻子男人提着一个行李箱跑过了一个大叔,边跑边拉着火车尾的杆子,终身一跃跳上来了,舒服的点了一颗华子,吐了一口烟,还顺带瞟了一眼没赶上火车大叔,太好笑了吧哈哈,果然全是人挂在火车外面的印度真是一个神奇的国家,是我喜欢的喜剧调调哈哈。
直到三兄弟在印度火车高等包厢上聚齐,才知道这是一个老大车祸余生后组织的心灵之旅,为的是找回兄弟间那份亲情,三兄弟性格不一样,老大带着6000美金的腰带是个事业有成土豪,性格强势有点自我,老是习惯性的帮别人点早餐还不忘问一下别人吃什么,不等别人回答就和服务员下单哈哈哈;老二老是用着过世老爸的东西,经济条件应该不好,还有一个怀孕的女朋友却准备离婚;老三有点文艺青年的颓废感,老是等着前女友的电话留意等待复合,却上了乘务员。
三兄弟各怀鬼胎,老大偷偷瞒着兄弟安排见母亲这个事情;老二瞒着老大自己妻子怀孕;老三已经偷偷定了票随时准备溜走。
三兄弟中性格最好的应该是老二,老大老三都喜欢把秘密告诉老二,老二从来都不保密哈哈哈旅游的惊喜总是在一些意外,打破你的计划却让你遇到别样的风景。
三兄弟被赶下火车便是这个转折点,齐心合力救一群溺水儿童却还是死了一个,受邀参加葬礼,这才是真正的对生命敬畏的朝圣仪式,送别溺水儿童之后,三兄弟摒弃前嫌,真正的开始接纳彼此。
三兄弟在遇到母亲之后,开始一直质问母亲为什么不参加父亲的葬礼,母亲并不解释,而是告诉他们要是一直争吵就得不偿失了,母亲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没有人会一直陪着你,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或许这里就是母亲最好的选择,直到三兄弟在桌子面前和母亲手对手不说话感受彼此,或许这一刻便是这趟旅途的意义。
人生总要有点不期而遇的惊喜
追火车的经历可能不是每个人都有,但是收拾行囊出发是绝大多数人都体验过的。
《穿越大吉岭》算是韦斯·安德森早期作品,还是甜腻的色彩,对称美学依旧突出,那些平移镜头、冷幽默对话、极致的细节,无不彰显着安德森鲜明的个人风格和鬼才气质。
电影开始和结尾都有追赶列车的慢镜头,配合The Kinks的背景音乐,旅行在开头和结尾美好的一塌糊涂,恨不得时间冻结,慢镜头来回重放。
当然,旅途未必全是浪漫和惊喜,大吉岭号也是,那些随之而来的意外、偶然和挫败让人狼狈不堪。
在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世界,风险和意外难以预测,孤独和飘零感如影随形。
然而,不管是什么样的旅行,那些风景、意外和惊讶都将沉淀为记忆,重要的是,扔下包袱,再次奔跑。
故事讲了三兄弟在印度的一次心灵之旅行,为了去见多年未见的母亲,老大弗朗西斯精心牵头安排,甚至还雇佣了一名旅行的私人助理。
自从父亲葬礼之后,三兄弟一年未见,老大弗朗西斯因为车祸毁容了,老二皮特即将成为爸爸,老三因为爱情心碎,问题满满的三人在开往大吉岭的蓝色列车上会和。
弗朗西斯专制,会不征求对方意见,而强制为其他2兄弟点菜;老二皮特忧郁,强调自己是父亲最喜欢的孩子,私自拿了很多父亲的东西;老三杰克神经质,会偷偷检查女友家答录机的留言,仍旧强调自己的小说人物是虚构的。
三兄弟互不信任,彼此忍受对方的臭毛病,俩俩背叛小秘密。
三人在火车上屡屡违规,最后以打架扰乱秩序为由被赶下火车,助理布兰登因为被弗朗西斯羞辱而离开,旅行中断。
然而,也恰巧是因为这场意外,三兄弟救了2名落水孩子,并因此受邀参加了一场印度当地的风俗葬礼。
相比一年前父亲的葬礼,他们在印度这场葬礼上感受到了团结的温度,找回了迷失已久的inner peace,也终于找到了自己。
三兄弟决定继续旅行,前往去见母亲。
仍旧,母亲仍然没有给予三兄弟期望的母爱,取而代之的,是一场无声的交流和一个规则性的协议。
这场和母亲的无声交流,在韦斯·安德森平移镜头的切换下,从三兄弟和母亲的面庞,到再次平移至大吉岭号上一节节载着鲜活生命的车厢,车厢里有孤寂,有迷茫,有欢乐,有窃喜,轰隆隆的列车继续前行,永不停歇。
三兄弟试图寻找答案,然而,那些困惑、不解、迷惘甚至痛苦、失败,都不曾远去,而最终让人释怀的是坦然接受一切生命未知和变化的勇气和决心。
电影里有一个孔雀羽毛的宗教仪式,需要三兄弟在一处地势开阔、风景优美的地方共同完成。
然而,各种意外总是不期而遇,仪式一波三折,几乎已经放弃,直到最后在尼泊尔山颠的和煦微风下,三兄弟用仅存的最后一片孔雀羽毛完成了仪式,为旅行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这个孔雀羽毛的仪式,也许是为了祈祷许愿,也许是为了通过仪式达到内心平静,又或许跟三兄弟的这场穿越大吉岭的旅行一样,本身毫无意义,重要的是,这个仪式和这场旅行将三人拴在了一起。
一路上,他们看到了美丽的风景,也品尝了意外的酸楚,那独有的气味、光线、肌理的触感,以及萦绕在耳边的人们的话语,构成了三兄弟对那片土地独有的记忆。
整场旅行,各项精密安排被打乱,期待中的母爱也落空,这些意外和不确定让人心焦,也倍感失落。
但是也正是由于这些意外,三兄弟收获了彼此间的信任,突破了隔阂,直至找到了自己。
当三兄弟追赶回程的列车,将父亲的所有箱包都让扔下,便也是放下了执念和包袱,转身,回归各自生活,那原来的生活,也将是新的生活。
我写好了故事的结局,但是却不知道故事是如何开始的,这不曾料想的意外、偶然、惊喜,将作为记忆留存在心底,也将成为生命持续前进的节拍。
(完)
我给你煮碗面吃Wechat ID: Lamotta_yajie
印度风光旖旎。
这竟然是一部喜剧片。
我到结束楞没有看出来。
可见观影中观者素质多吗重要。
我素质低,心绪恶劣。
由此可见一斑。
在线观看声画不同步,不理解原文的味道也是理由。
我还以为影片中三兄弟从猜疑到胸中块垒冰释。
有些什么隐喻呢。
从救溺水的孩子开始变得温情脉脉。
他们的妈妈真是个高人,可惜不是入了本地的宗教而是一个传福音的修女。
谁说印度火车老晚点?
——人家总是提前开。
——或者说西方乘客总是迟到。
三兄弟最后扔掉死去的爹的包厢,追车一段很爽……这就是所谓高潮。
音乐动听。
不是一部西部片吧?
或者是好莱坞的新类型——东部片。
充满对东方印度的的想象。
或者对中国特色来说,这是一部美国《西游记》。
1.当年出来的时候看过,完全无感;现在再看,剥掉印度这层皮,还是无感。
韦哥的冷喜感总和我隔着一层纱,搔不到痒处.2.720p果然适合印度的重口味色调.3.他们住的车厢应该是两个车厢合并起来搭的,而且是最贵的一等舱.4.千牛庙是个编造的景点吧.5.女列车员和锡克男列车员都说毫无口音的英文,能说这种英文的印度人是不会做这种工作的.6.据说配乐直接用的雷伊电影配乐,很带感。
7.救落水儿童那段是蓝城拍的?8.前脚他们还在拉贾斯坦,后脚骑摩托就来到喜马拉雅附近见老妈......得骑多少天啊.....如果是飞机去倒是合理点,不过为了表现兄弟间的弥合,牺牲了飞机...9.完全没有“穿越”,除了列车的名字,不关大吉岭什么事。
按英文名翻,应该直译成《大吉岭号列车》,谁最开始用这个中文名的?
10.最后上车的站是zawar,瞬间又回到拉贾斯坦邦去了,这......
繁华乱叶,片片骚情。
喜歡裏面的配樂,喜歡裏面的亮黃色調~喜歡印度風情~喜歡這樣的旅途
2010.10.22The.Darjeeling.Limited.2007.720p.BluRay.x264.DTS-WiKi没看出喜剧效果。。。
和大吉岭其实没任何关系,印度背景也更多只是猎奇的一些异域元素罢了。主线的三兄弟之间以及他们和母亲的心结也并不有趣,不是一部足够好的韦斯安德森
囧到死啊,Bill Murray赶不上火车就没他的戏份了!Wes Anderson真是太坏了!
Wes Anderson你真闷骚!
旅行的快乐。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音乐色彩慢镜头
灰常乏味,照本宣科,背台词
完美的火车旅行
这家是我见过长得最不像的三兄弟。。。Bill Murray太悲催了,就露了一脸还没有赶到火车。。名字还要被贴上海报拉票房。。。
厄,很可爱的亲情,但不知道为啥总觉得看的疙疙瘩瘩,奇奇怪怪,还有点莫名其妙,但还是爱owen wilson和那11个大大小小的行李袋的(有评论说是LV的瓦),孔雀羽毛仪式很有趣,黑眼圈的妈妈超级酷,同时大爱ending 《champs eylsees》,听了好开心
欧文威尔逊太有喜感
牛逼味道
维斯安德森这时候感觉恰到好处,之后的片就是一部比一部刹不住车的放私货
在印度咖哩色的背景里,三个兄弟在学着沟通与理解,每个人都在拼了命的赶火车,没人看沿途的风景
spiritual的老妈有大爱,丢了孩子去修道,睡衣男、短裤男、睡袍男葫芦三兄弟于是追到大吉岭,要来个spiritual journey,可惜最后也没升华起来,不过反正安德森觉得这几个呆货升华了就好。这种呆萌的节奏真是安叔的招牌。
充分体现了印度文化 让我很想去印度大街小巷转转...
soul searching with family values
节奏很乱,号称心灵之旅,但既沉不下去,又飘不起来,故事不荡气回肠,也不隽永,不是意识流,摄影剪辑无惊艳才华,印度风光不过浮光掠影,母亲角色非常怪异不讨喜,三兄弟也没呈现出本身魅力。评分虚高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