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钢七连”,估计大家都不陌生。
2008年,电视剧《士兵突击》横空出世,“不抛弃不放弃”的许三多,就是在钢七连从菜鸟成长为老A,2021年,电影《长津湖》火爆上映,钢七连在朝鲜战场上演惊天奇袭。
当时间来到2023年8月,兰晓龙、陈琼琼编剧,高希希执导,改编自兰晓龙长篇小说《冬与狮》的电视剧《冰雪尖刀连》如约而至,恰似搭起一座时空的桥梁,让我们与钢七连重逢,以更近的距离,通过更加饱满的人物与故事,再次走近钢七连的战士,看他们如何从五湖四海集结在一起,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把武器精良装备齐全的美军打到了谈判桌上,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精彩才刚刚开始他们是英雄,同时也是普通人,《冰雪尖刀连》前几集就亮点不断,用细腻的笔触去描绘七连战士奔赴朝鲜战场前后的状态。
正是有了伍万里在家乡的恣意轻狂,梅生在家中与妻女的温馨时刻,布认命没来得及的提亲,让我们可以全方位地走近他们,了解他们,重新认识这些有血有肉,有真情实感的最可爱的人。
当关于那一场伟大胜利的记忆再次被唤醒,当热血再次被钢七连点燃,《冰雪尖刀连》带给我们的震撼,是其它类型剧无法比拟的。
现在精彩故事才刚刚拉开序幕,在接下来的剧情中,《冰雪尖刀连》中的钢七连接连与敌人遭遇,与险恶环境以及凶残的敌人展开真正的对决,用战斗保家卫国。
“胜利需要证明”,其实需要证明的不仅是一场胜利,还有胜利背后所有的流血、牺牲、离别,生死与共的战友情以及荡气回肠的家国情怀。
由小见大的视角与格局战争剧之所以好看,比起宏大震撼的场面,关键在于人物是否深入人心。
作为“钢七连”的影视作品第三弹,《士兵突击》的“前传”,《冰雪尖刀连》有了更充裕的表现空间。
兰晓龙本就擅长写人,高希希也一贯喜欢用小人物点亮大时代的天空,所以这次合作一开篇就小中见大,有了清晰的视角,格局自然豁然开朗。
譬如对于核心角色伍千里和伍万里,有了更丰富且细致的描写。
伍万里大闹戏班,然后指挥小伙伴戏弄渔霸,扔石子弹无虚发,后来总想摸伍千里的枪,这些情节把争强好胜的性格,过人的水性和“投弹”天赋,都展现得活灵活现;伍千里回家后向爹娘展示平滑的后背,胸前却是伤痕纵横,只一幅画面,伍千里在枪林弹雨的战斗生涯悄然浮现。
伍家三兄弟,包括已经牺牲的百里,回乡后又火速归队的千里,一心要去当兵大显身手的万里,构成一条非常形象的成长线。
从刚入伍的新兵,到骁勇善战的战士,再到流血牺牲的烈士,是三兄弟共同拥有的人生。
在今天的千里身上,能够看到从前百里的影子,而现在的万里,也必然在经过战火的淬炼之后,成为像千里一样优秀的战士。
百里、千里、万里,是他们的名字,也喻意着战士对家乡的眷恋,假如没有战火,他们可能会像父亲伍十里一样守着一方水土里的三亩地,盖房子娶老婆,过着平凡而又满足的生活。
但是当战争到来的时候,他们责无旁贷,放弃了安逸的生活。
通过这样由小见大的戏剧手法,《冰雪尖刀连》借伍千里带着伍万里归队的情节,投射出当时的百万雄师,从五湖四海汇集起来并开赴朝鲜战场的恢弘画卷。
他们要保卫的,既是这个国家的国土,也是每一户人家的灯火。
战争剧中难得一见的“温度”《冰雪尖刀连》是一部有温度的战争剧。
伍万里、梅生以及很多战士都来自南方,那里四季温润,即便是冬天,也鲜少有零度以下的气温,朝鲜战场上则是动辄零下四十度的冰川雪岭。
在缺少取暖物资和装备补给的情况下,抵抗严寒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更何况还要行军打仗,应对装备精良的敌军的飞机炮火。
有时候连炮筒都会冻住,只能徒手扔炸弹,却必须面对飞机坦克的地毯式轰炸,在这样的条件下,钢七连战士体现出高超的作战素养,以及强大的战术执行能力,像一把尖刀,以闪电之势插入敌军咽喉,创造令人感为观止的战争奇迹。
《冰雪尖刀连》的温度除了体现在气温上,也处处体现于影像的质感与人物的情感上。
剧情前几集中,已经出现诸多真实动人的情节,譬如雷公叮嘱伍千里,回家以后两件事打死也不能提,在外想家和战场受伤,语言很简洁,却饱含战友之间的情谊,以及老兵对亲情家庭的理解;还有梅生在上海的家里辅导女儿功课,眉宇之间似乎回到了才子时代,在得知美军的侵略行动后,他又立刻变回心系战场的中国军人。
梅生与妻子分别之际,两人再次念出:“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给电影《长津湖》里梅生一路骑着自行车返回部队的情节补齐了前因后果,正是这些富有质感和温度的桥段,让战士们的形象变得真实立体。
标题很没有情怀 远没有我的团长我的团和冬与狮有内涵 你去看看叫尖刀连的都是什么剧第一集开头也远没有团长和士兵突击那种娓娓道来的感觉 反而充满了说教主旋律的味道看到一半就是女人 爱情 ,两个男人谈苦哈哈的谈悲情 然后一堆口型对不上再看一眼编剧 兰晓龙只是作者挂名吧 跟编剧:刘慈欣 一个意思后面那个编剧陈琼琼才是真的编剧 这剪辑只能说一眼大开门高希希本来很大的期待 现在可以先弃了 如果以后8.5分以上证明我眼瞎了
知乎上有个标题叫“如何从《我的团长我的团》里走出来”,回答里有很多人走不出来,包括演这部剧的人。
2007年第一次看《士兵突击》,之后很久藏在心里喜欢,不敢重温。
两年后《我的团长我的团》播出,听到好评,却不敢去看,怕它抢走《士兵突击》的白月光位置,怕原班演员不再是我固执地认定的初见模样。
2021年初在家,不知怎么点开《士兵突击》,一发不可收,一个周末刷完剧,才发现十几年前并没有看懂它,如今看懂了,也仍然中毒过深。
但《士兵突击》终究是清且浅的成长思考,人在现世,故事不沉重,对话能当段子听来放松,人物也可爱得紧,明知是理想主义的乌托邦,但也愿意乐在其中。
这样的抵抗力,是不可能从《我的团长我的团》里抽离出来的吧?
虽然我还是没有看,因为它的评分比《士兵》还要高,因为关于它如何剖析生存、人性、国民性、小人物与活着、历史与真实、存在与虚无的剧评在豆瓣那么亮眼,而后者正是多年来我关注的文学主题。
仅凭《士兵》那么精致的人物对话和饱满的形象,我就能够想到编剧能把人性雕刻到怎样入骨三分的地步,还有他想要表达的更具魔力的现实与历史。
有一个回答说,看完《我的团长我的团》,再看一遍《士兵》,会感到被治愈。
但如果顺序反了,会感到非常虐、抑郁,抽离不出来……所以我不敢看,只好藏着掖着想着躲着……《士兵》是刻骨铭心的初恋,《我的团长我的团》大约就是让人殉情的苦恋。
可命运弄人,他们出现的时间反了,他们的前世今生让观众慌乱不已、无所适从,以至于每个入戏的人都在劫难逃,包括编剧本人。
时间,轻轻松松同所有人开着巨大的玩笑。
然后,《冬与狮》来了。
“冬”与“狮”,这不相干的字眼、难以同时自然存活的季节和动物,是否寓言着时间带来的错乱和无常?
官宣里写明是钢七连之初的战事,演员也是原班人马,我当然好奇会不会有高城的父辈或祖辈,长相相似的一家人由同一个人饰演该多有趣;会不会有高城对许三多怒吼出的灵魂七连的具体情节,编剧在十几年前的偶尔伏笔如今献世,该是极其难写的一段吧?
兰晓龙太喜欢倒叙插叙了,是看多了《百年孤独》还是《追忆逝水年华》?
正确的顺序难道不是“《我的团长我的团》—《冬与狮》—《士兵》”么?
从历史到现实,从残酷到治愈……尽管我也觉得这“太过天真”,尽管这不是编剧能控制的,不然在这流量化碎片化拒绝深度思考的虚浮现世,又怎会有人反复想着同一些人和同一些事?
不过是妄想从看过的剧里抽离出来,却不想只能是以毒攻毒。
好在《士兵》的选角也充满象征意味,能想到的剧里主要人物后来的命运与演员在现实生活中的样子相去不远。
想想这四维的人物、历史和空间,对入戏太深的理想主义者以毒攻毒终于见效了。
2021.9.16 更新《冬与狮》尚未播出,我也没看,所以这篇算不得数,只是重温《士兵突击》的感慨。
后来看了《团长》原著和剧,非常好。
这篇许久未更新,等有时间了专门写一篇。
2021.10.18 更新上周看了《长津湖》,很失望。
也看到有卖《冬与狮》的书,说是《长津湖》原著,没有买。
不知电视剧会拍成什么样,希望不会如电影那般。
看了一下开头,上世纪50年代,中国的渔民中老年个个红光满面、青少年胶原蛋白嘟嘟脸,衣服布料平整光滑,甚至没有褶子,像极了现在旅游区富裕的村民,至少也是小康水平。
演员的表演更是一言难尽,就像表演课上的大一学生,拼命去展现自己饱满的情绪,俗套得如同教科书里的文字——对于朝鲜战争的志愿军题材,导演、编剧、道具、演员…有一点敬畏心吗🥺
都说这部剧是兰小龙作为编剧,可是我失望,一直在失望。
怎么来说呢,就是他太干净了,就是作为我的团长我的团,那种泥里来,土里去,一点都不搭勾。
有可能是我没有开会员,只能看到两集,因此我说的有失偏颇。
最后就是。
怎么能这样呢都说了是我的团长,我的团队续集为什么能差别这么多。
不是说康红雷是编剧吗?
怎么差成这样了
这是什么神仙配置啊啊啊啊啊,康洪雷+兰晓龙,还有我最爱的老段!
啊啊啊啊啊啊这不再来一套兵团原班人马很难收场啊,我真的好期待!!
兵团死忠粉泪目的程度,上映!
快上映!!
我熬夜追完!
(要是有张译张国强他们就完美呜呜呜)这个剧看简介应该是剧版长津湖,讲的是钢七连前身,和伍万里伍千里兄弟的故事。
我圆梦了!!
七连,不抛弃不放弃的七连!!
这不就和士兵突击梦幻联动了吗,求求了快开播我真的太激动了
人一生很难从事自己爱好的工作,尤其是在中国上世纪,温饱尚且成为头等大事,哪有闲情逸致搞爱好,于是很多这两年冒出头来的导演都不是电影科班出身,比如路阳、比如郭帆,好像都是学工科,为的都是先糊口再说。
现如今有钱了,孩子想干什么,家长不说倾家荡产支持,至少保证闯荡失败回来,有吃有住,不至于流落街头,这就够了。
于是很多艺术家就诞生了,在电影方面也是如此,爱好电影、投身电影才能拍出好片,以为只想着赚钱,最多就是拍蹭热点的流水线制作,甚至排泄什么自己都不知道,不过也无所谓,只要赚钱就好了。
佟大为当年拍过一部《狙击手》,因为是感兴趣的题材,所以随手拖了几集,没想到一下就看到了片中盗用《风语者》炮击的镜头,这种做法就如同在吃饭时吃到了苍蝇一样恶心。
也许导演和制片不在意,反正赚钱就好,认为观众看不出来。
除了没有职业道德之外,最重要的的就是说明他们不是真心喜欢影视工作的,只要是喜欢电影的人,是不会看不出来的。
十几年过去了《冰雪尖刀连》再一次挑战影视爱好者的底线,第一集字幕出完,开片不到4分钟,在志愿军冒着美军飞机轰炸渡江的镜头后面就接上斯皮尔伯格《拯救大兵瑞恩》诺曼底海滩登陆美军在海水中挣扎中弹的场景。
这是在中央一台播出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审核通过在黄金时间向全世界播放,属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扶持的项目,换句话说纳税人是出了钱的。
不知道导演和制片是觉得这片子拍出来不会放,还是观众眼瞎看不出来。
今时今日,我们有真正爱好影视工作的年轻人,为什么还要资金和项目交给一个孤身一人在国内赚钱的老头呢?
作为从事影视工作一辈子的人,如果他看过成品,不会看不出来的这么明显的疏漏。
合理的推测是,这部片子在拍摄、剪辑、后期制作很可能都是外包给影视外行干的,如此敷衍才能解释片子开头的漏洞。
既然不在其位,为什么要做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为了名,央视大戏他导过多部;为了钱,似乎人家也不缺钱;只能说是接到了上级交付的任务,不得不去。
为什么要交给他呢,这就不好说也不能说了。
拿国家的钱,一点不上心,纯粹就是摸鱼混日子,是不是只参加一下开机仪式剪个彩就撒手不管了,有关部门应该好好查一下片子的主创人员,也许在高墙里踩缝纫机的演员就有导演和制片作工友了,逢年过节搞个活动,编演人才都有了。
真是越说越生气,为什么我们的影视作品总会出现这种老鼠屎恶心人呢?
不是水平不行而是态度问题,网络电影资金少,但爱好电影的人一样很投入的去拍,比如《羔羊游戏》几乎没有一处优点,但演员和导演却尽了全力,至少态度端正,想拍一部好片,本事不济,演技稚嫩可以慢慢磨炼,只要一直努力,总有一天会拍出合格的电影,再说了,人家也没花国家的钱。
PS:2023年国内电影票房必将创造历史,蹭热度的《冰雪尖刀连》只会是过眼云烟,被恶心的观众多看几遍《长津湖》洗洗眼,也就算了,不然能怎么样,只希望未来不再有此类事情发生。
央视热播《冰雪尖刀连》的实际意义大于其剧情意义。
作为退伍老兵和影视军迷,有较长时间未看过央视播放战争题材影视剧了。
本人近期每晚8时坐在家中电视机前,准时收看央视并看完《冰雪尖刀连》24集。
尽管该剧存在前段节奏有些缓慢、团长政委的饰演者年龄偏大、伍万里参军前野性过份等一些不足;但必须充分肯定的是:该剧激情演绎了志愿军九兵团钢七连指战员的铁血军魂和报国情怀,充分展示了志愿军临危不惧、勇于牺牲的钢铁意志和英雄气节,让广大观众为志愿军浴血奋战、报国情怀而肃然起敬。
该剧主题鲜明,总体成功,故事感人。
这对于铭记初心,告慰英灵,缅怀烈士,继承遗志,讴歌军魂,无疑将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本人认为:观看该剧,有利于唤醒抗美援朝之历史记忆;有利于加强全民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有利于全社会形成“敬仰烈士、崇尚英雄和军人”的良好氛围。
此帖组图为本人观剧时用手机拍电视画面,特此说明。
观看央视热播《冰雪尖刀连》第12—13集感言:该剧精彩火爆的战争剧情与场景的确值得军迷观众们追剧观看!
随着剧情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入,该剧的精彩火爆的战争剧情从12集开始已进入高潮阶段。
如果说该剧战争场景多画面之中那排山倒海、气势恢宏、炮光火影、血肉横飞的一场场殊死鏖战演绎双方的激烈厮杀与搏击,让人感到震撼与颤栗,大大增强了该片战争戏的精彩度和观赏性,那么,倒不如在某种意义上也让观众领悟到了其战争的另一面特征:残酷与无情。
由于那时我军缺乏制空权和重武器,以及后勤保障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美军坦克对我军轮番立体狂轰滥炸,致使我军伤亡极大。
在小村庄战斗中,五连战士大多英勇牺牲,五连连长六六顺为炸毁美军坦克而壮烈殉国。
在围歼美军“北极熊团”的战斗中,七连指战员与美军坦克群殊死鏖战,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敢于进攻,全连因此牺牲了八十多人,七连炮排除“雷爹”之外,其他战士已先后阵亡。
伍万里在这次战斗中服从指挥,边学边打,敢打敢拼,机动灵活,发挥持长,在打击美军坦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狭路相逢勇者胜!
五连、七连指战员这种不怕牺牲、勇往直前英雄血性令敌人胆寒,让天地动容,充分展示了志愿军临危不惧、所向无敌的钢铁意志和英雄气节,让广大观众为志愿军浴血奋战、报国情怀而肃然起敬。
这组图片为本人观剧时用手机拍电视剧照,由于其战争场景动作太快,遗憾一些精彩战斗剧照拍不清楚,这里发上的剧照大多为静态图片,特此说明。
请点击图片观看大图,欢迎点评。
观看央视热播《冰雪尖刀连》第20集之感言:为引开敌机,掩护战友,炮排排长“雷公”英勇牺牲。
炮排排长“雷公”是钢七连的一位老兵,他把七连战士都当作自己的孩子,扮演着“老爹”的角色。
为引开敌机,掩护战友们完成炸毁水门桥的艰巨任务,他不顾自已身负重伤,果敢驾驶缴获的美军汽车,哼着家乡《谁不说沂蒙山好》的歌曲,冒着美军飞机炮弹的密集轰炸,不惜自己粉身碎骨,壮烈牺牲。
此时此刻,几位战友围泣在“雷公”身边依依不舍,含泪永别;连长伍千里又拿出这个记着全连花名册和牺牲战友们的小本子,一边悲泪泉涌,一边在“雷公”的名字上画上一道记号……将该剧“思烈士、颂英雄、战友情之情感大戏”推向了高潮。
一个个志愿军抗美援朝英雄谱就是一部部中华民族不畏列强的英雄史诗,一座座永远耸立在人民心中的不朽丰碑。
志愿军英雄和烈士跨越时空,千古流芳,永垂不朽。
可爱,迷影拍的迷影导演们给迷影拍电影的迷影片,谁能不喜欢新浪潮,电影是关于运动的、速度的、现实的、审美的,新千年文学备忘录。
打算补一补戈达尔了,在这之前法国新浪潮电影只零零散散看了几部。对戈达尔本人不是特别了解但是林克莱特找的这个男主演得蛮讨喜
关于《精疲力尽》的幕后,虽然黑白菲林的复古感做的很好(换卷记号和效果比同样Netflix出品的《曼克》好太多了),但林克莱特拍得还是太过于小心翼翼而平铺直叙了,完全没有新浪潮的轻快与玩耍,还不如看“大不敬”的《敬畏》呢
Cannes 78 挺有教育意义,是一个给电影拍记录片的电影。和主竞赛的其他相比倒是没有太过沉重的议题,更多还是记录哲学思考,以及那个年代电影人的热情。比较轻松但是仍会给人一些创作方面的启发。
@Jeu de Paume 3.5 需要自嘲和旁人的调侃来化解戈达尔的自恋和装逼,否则更难以忍受哈哈
最适合在戛纳看的电影出现了。理查德拍电影跟玩似的,戈达尔也是
文艺批的主旋律电影。建议中译名:《新浪潮大业》
6.0/10 #Cannes78 用与新浪潮相反的方式呈现了新浪潮中或许最重要的电影拍摄过程,林克莱特所拥有的无与伦比的技巧让影片变为精致且令人愉快的小品,然而似乎缺乏新意,正如戈达尔所说,一种剽窃,还是一种革命,或许都不是,但是又何尝不是他所厌恶的"改编"?那些熟悉的名字接连出现在与他们相似的面孔下方,一场与"懂行"的同路人进行的可爱游戏,会心一笑与幽默背后并不能掩盖机械的本质:我们从那些被复现的肢体中再不能看见曾经富有灵性的瞬间,唯有那些终于被看见的幕后的女性令人欣慰。戈达尔的形象的确富有个人魅力,然而以"新浪潮"为题,却不争的忽略了更多的共同贡献,而是变为一种对"天才"的崇拜和不痛不痒的演绎。
好可爱惹好可爱同人女有福了 好多熟人大家都很萌 新浪潮反叛随意 电影里和电影外的人一样自由
雷
来看这部之前在电脑上重刷了一遍《精疲力尽》,因为第一次看是太多年前的事了。重看的两个印象一个当然是技法上故意制造的各种破碎与由此产生的流动感,另一个就是Belmondo台词中强烈的不遮掩的厌女……然后来影院看了这部《精疲力尽》的“幕后花絮”,知道一点点影史的我在看到各种历史人物在片中轮番出场当然还是有观影的愉悦感,不过除了一堆小插曲之外也的确没有领会到超出原来就知道的范围的严肃史实或洞见。觉得这个片子的主要贡献可能是在戈达尔之外也强调了制片Georges de Beauregard以及摄影Raoul Coutard在新浪潮中的重要角色。其他的就,看着好玩吧!(我觉得最好笑且真实的一个场景是被新浪潮奉为祖师爷的罗西里尼在一众年轻导演面前叨逼叨逼半天最后其实自己身无分文还向戈达尔借钱😅)
平铺直叙的流水账拍出来的意义是?
全片就是单纯的表面故事,没有什么深层含义,但法式的拍摄风格和画面质感,以及选角上对标真实人物的神似,仿佛回到了新浪潮时代。(戈达尔影响最深的人还是王家卫)
像我这种阶段的Cinephile,绝对是能在这样的电影里获取了大量乐趣的。简单直接的历史重现,璨若星河的大师时代,光找到这些贴合的形象就看着很high了,让他们动起来诠释电影之神的首作,诸多台词和互动无疑是迷影梗的集合啊,无数次畅想如果自己生活在那个地点那个年代。当然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通俗浅显不做功(确实也不好妄自表达吧),就是把前人往事复述了一遍。
提着相机就去拍电影吧。在艰难的探索中寻找自由。
很感动
BIFF.可能我期待的是一种由点及面的,从breathless延伸至整个巴黎的电影,我期待看到巴黎仍属于他们的日子
還算清爽,有幾處比較動人的情節,至少沒有充斥著cliche
写给新浪潮电影的又又又一封情书,报菜名影迷大概会喜欢。电影内容的有趣主要来自熟悉的影史人物和电影,伪记录导演电影的过程本应具备解构性,却仅仅止步于各种意义上的迷恋,因此除了选角神似、形式复古和顺利讲完故事以外并无任何可说之处。不禁觉得影片结尾《精疲力尽》的成功只是再次反衬本作全方位的平庸。#LFF
導演還是太忠於史實,像是在簡單呈現整個新浪潮的脈絡、逐一歷史的扼要提及;反而令觀眾期待的新浪潮批判、甚至是老美怎麼看法國新浪潮(可能也是導演怕爭議吧)讓人期待的點沒有任何體現,唯一看到的是客觀地呈現了高達做了什麼、想著什麼,其餘的什麼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