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舒缓又渐渐急促的古典音乐,Hester将一封信放在橱柜上,服下十二粒安眠药,打开煤气炉,然后静静地侧趴在平铺在地的毛毯上……她回想着过去与Freddie相恋时的甜蜜场景。
Freddie温柔地抚摸着她的手,深情告白:“I really mean it. It's not just a lie. I really think you're the most attractive girl I've met.”(我是说真的,绝不是花言巧语,你是我见过最迷人的女孩。
)Hester Collyer充满热情、生气盎然,她听从家庭安排嫁给了英国律师William Collyer,这个年纪却与她父亲相仿的老男人,他生长在一个传统的英国中产阶级家庭,十分听从母亲的教诲,无论做什么都依循一种“安全”的准则。
这种保守又乏味的家庭与Hester的天性相冲,每一分每一秒都让Hester感到压抑。
她的内心充满着活力,无法在这种死气沉沉的环境下生活。
二战结束后, Hester邂逅了退役的飞行员Freddie Page。
生活空虚寂寞的Hester与年轻英俊又风趣幽默的Freddie陷入了一段不伦之恋。
由于对激情的渴望与追求,Hester被Freddie深深吸引并逐渐失去自我。
此事很快就被William发现,但他不愿离婚,于是Hester抛弃了自己的丈夫,与Freddie过上了非法同居生活。
在度过一段充满激情、性爱的愉快生活后,两人之间的情愫渐渐发生了变化。
Hester越来越陷入对Freddie的迷恋,让Freddie感到一种无形的束缚,他对Hester的爱在慢慢冷却。
Hester感受到了两人之间的差距,这让她非常痛苦,深陷一种难以呼吸的悲伤中。
她已将Freddie看作自己生活的一切,若失去Freddie的爱她便会失去寄托甚至无法活下去,她总是无法控制自己不去恳求更多的爱。
Freddie是一名退役士兵,他的生活随着1940年战争的结束就停滞不前了,他迷恋1940年发生的一切,同时也因饱受战争的折磨而无法真正开心。
在第一次遇见Hester时,Freddie便被她的美貌与热情所吸引,他疯狂追求Hester,并最终获得了Hester的爱。
但Freddie的天性是不受束缚的,他无法像罗密欧那样为了理想主义般的爱情不顾一切,他一生都在避免与另一个人有着感情上的纠葛。
激情过后,Freddie对Hester的爱逐渐消退,他开始寻求各种方式逃避这种带有压迫感的关系,他与朋友一起去打高尔夫,或长期住在朋友家,因此忘记了Hester的生日。
Freddie经历过战场上无情的厮杀,亲眼见证战友的陆续死亡,因而对Hester一时情绪下的自杀行为感到十分气愤,两人进行了十分激烈的争吵,这也成为他们感情彻底破裂的导火索。
争吵过后,Hester祈求Freddie与她一同回住所,并保证自己不会再做出自杀的傻事,但Freddie并不为之所动。
Hester留着眼泪在深夜中行走,逐渐消失在黑暗中,孤独又让人怜惜。
Freddie和Hester的恋情走向破裂有其必然性。
一方面,男女的性别差异造成了感情中的不平衡。
Hester将爱情看做自己的生命,可以为爱放弃一切;而Freddie只将爱情看做生活的一部分,他还有作为一个男人想要成就的作为,不会将自己的精力全部投注在感情上。
另一方面,Freddie和Hester的爱情一开始就只是建立在激情的基础上,是两个寂寞灵魂的相遇与安慰,待激情消退,若双方没有互相吸引和继续相爱的欲望,感情就很难进一步发展。
Hester由于之前无爱的婚姻生活,仍然沉迷在这种激情中而不自知,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在不断地恳求爱的同时又因失去自尊而对自己感到懊恼。
处在恶魔与深渊之间的Hester感到进退两难,活着对自己感到愤怒、怨恨和羞耻,于是在绝望处境下试图选择自杀来获得一时的解脱,但在自杀未遂后对自己的愚蠢行为感到不齿。
一边是贴心无趣的丈夫,一边是幼稚无情的爱人,Hester选择了后者,因为她的生命需要激情,需要用这种病态的内心折磨来感知自己的爱情。
她认为爱情经不起平淡,只有激情才是爱情走下去的唯一道路,然而激情是短暂的,这也是无数贪恋激情的爱情走向消亡的原因。
Hester为了爱情将自己放低到尘埃里,等来的却是反锁的门。
得知Freddie要抛下自己独自去南美,她表现得异常冷静,但还想做最后的努力,她恳求Freddie今晚能回家陪她。
只是当爱情真正消逝的时候,一切的努力与挽留都只是徒劳。
爱情是美好的,也值得追求,但生活还有许多与爱情一样值得珍惜的情感和事物。
就像房东太太说的那样:“总有着很多虚伪的爱情,而当谈到真爱的时候,就像是在黑暗中哭泣;当从未预想过的坏事发生的时候,那么保有最后的尊严,你们的日子才会继续下去。
自杀,不值得。
”Freddie最终离开了,他选择去一个遥远的地方继续飞行员生涯,这次Hester没有做过多的挽留,她保有了自己最后的尊严。
在一夜痛苦之后,她推开窗户,呼吸着早晨清新的空气,感受窗外的生机,嘴角泛起一丝微笑。
旧的迷恋结束了,新的生活开始了。
上世纪50年代,故事在一片蔚蓝背景和一封遗书的旁白中拉开帷幕。
接着是断壁残垣处灯光氤氲中,女主Hester在一扇玻璃窗前出现,慵懒、凌乱、压抑……!
故事很简单:Hester和丈夫William的婚姻,物质殷实,精神空虚,丈夫是个一丝不苟、循规蹈矩的律师,生活一潭死水,毫无生气。
她邂逅了退役的飞行员Freddie ,面对活力四射、热情洋溢的Freddie ,她不顾一切,飞蛾扑火。
然而,激情过后才发现Freddie给不了她想要的安全和保护。
一个女人,在安稳的婚姻里得不到爱情,在迷人的爱情里得不到安全,于是,她挣扎、渴望,最后在绝望里企图自杀。
即使这样,当Freddie看到她的遗书后,觉得不可理喻,还是决绝得离开了她。
面对体贴细致却木讷守旧的丈夫,Hester活得勉强、苍白,面对年轻热情却自由散漫的情人,她爱得卑微脆弱。
故事在回忆和现实间交替,低沉婉转的音乐、昏暗冷清的场景给了Hester很好的心理衬托。
她的感情就如一片蔚蓝深海,暗流汹涌,迷茫幽深。
女人,当爱和婚姻不可兼得时,不管怎样选择,首先,不要丢了自己。
庆幸自己不要做这样的选择,希望你也是。
出于对抖森的偏爱,对薇姿的爱。。。
多打一颗星。。。。
好吧好吧,我再多逼逼几句。
蔚蓝深海——The Deep Blue Sea 其实有抑郁症的意思,抑郁症,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就是沉入深海,深深的蓝色。
似乎看来很美,其实是作死的美。。。
参考林妹妹这日子其实是给薇姿作掉的,倒也不是表面上看起来的文艺女青年和英国飞行员性格不合的问题。。。
哎呦,我喜欢那个历史中的德国佬喏,虽然在不列颠空战中,英军真的很勇敢,把德国佬赶了回去,海狮计划也束之高阁,如果。。。
(⊙o⊙)…跑题了。。。。
不想写了,烦人,美感不够,其实顶多3颗星ps;抖森这长腿,能塞进小小的机舱吗?
金钱的婚姻,无聊孤独的生活;浪漫美好的情人,刺激欢愉的爱情,这两者只能择其一。
女主既然选择了后者,但又舍不得前者,舍不得什么?
不是金钱,是丈夫对自己体贴的关怀,丈夫给予的爱,倒像是父亲对于女儿的那种关爱。
这种爱形成了一种十足的负罪感,像是身上的枷锁束缚着身体,让你厌恶,但这枷锁上又开满了鲜花,你又不忍心去破坏。
但女主究竟是爱上渣男的哪一点,我也想知道,男主就像是草原上驰骋的野马,完全不可能放弃自由,跳入一个囚笼去沉下心来投入到一段婚姻当中,他只能作为恋人罢了。
电影看到一半,不由自主想起了《面纱》。
如果他是个丑恶、肤浅、虚伪、自私的家伙,除了外表和甜言蜜语一无所有,我们似乎就都能理解女主角为什么要在最后为自己悔恨不已,决心要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为独立的,“不依赖男人”的女性。
可是如果他是个风趣、可爱、独特、善良、同时也帅气的家伙,难道以上的剧情就可以推翻了吗?
难道为这种男人付出全部就可以理所应当了吗?
“除了爱情,你还应当有点别的什么。
”“你说这话就好像我的父亲,你的语气。
应当有什么呢?
……你们所谓的灵魂的寄托?
”“你觉得你可以定义我和他之间的关系吗?
性欲并不是生命的全部,但是你看到了,他就是我的生命的全部。
”“他依然爱我,同以前一样。
”“我们说爱情有很多种,亲爱的,而同时也有虚伪的爱情。
无论如何,为之去自杀是不值得的。
”“这就好像我们说的,在恶魔和蔚蓝深海之间的抉择。
”说实话,看着这电影我真的有想冲上去把男女主角都掐死的冲动。
后来却释然了——生而为人,生而有爱,活该被煎熬。
只是那是一件说起来容易,遇到了却很难的事。
——这是爱情吗,是真的吗,是我想要的吗。
或者这种激情只是某种东西的替代品?
某种我应该有,却掩埋在对爱情的欢愉的寻求中、淹没在寄托于依赖的虚伪的安全感中的东西?
那就是你自己啊,Hester——你,你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你除了他应当有的东西。
可你不爱运动,你不爱一切,你只爱他。
所以有时候很反感某些电影电视剧中夸张地爱地要死要活的情节。
我并不是低估爱情,我相信那是人存在于这世界最独特的特性之一,相信那是和星空一样美好的存在。
可是我也相信,爱情应当存于两个独立的个体间。
你可以说它完整了你的生命,可它绝不应该是全部。
影片中男女主角相拥着跳舞,背景音乐放着You belong to me 。
好吧。
也许有一天,我爱你胜过全世界。
But my darling,please remember,I don‘t belong to you.
昏暗布景里 纠缠的肉欲是主题。
激情浪潮退却后 男子沉沉入梦 女主角清醒的躺在男人身侧 眷恋的看着他赤裸的背影 温存的用手指 用唇舌膜拜他每一寸肌肤 彼刻她眼神中那种对一个男人满满的爱欲和迷恋毫无掩饰的表露着。
男子沉睡毫无知觉 这也许也预示着结局 无望的爱与沉沦。
整个影片以几乎意识流的结构叙事 需要连贯一气呵成 否则很难把整个故事以时间线串联 开头略显冗长拖沓 但是如果看完全片再回头看开头就会反而觉得有很别致的质地。
略显悲怆的缓慢小提琴曲使开头女主角绝望的现境与格外美好的初次邂逅形成强烈的反差。
但初遇画面太带感了 女主的表情极其到位——骄矜的 欣赏的 暗喜的神情 还有抖森低沉的声线缓缓开启 I really mean it..... 那种情景是女的都把持不住好吗。。
令人动容的是最终离别前男女主角相视的沉默。
赫斯特依旧姣好的面容绝望而疲惫不堪 弗莱迪极浅的眸色里似乎藏了千言万语 那漫长的 令人心碎焦灼的沉默在二人都欲言又止的眼神中流过 但终究只有说be safe,be good。
一个为了爱奋不顾身甘作飞蛾扑火的女人也必须承担绝望的命运以及其任何可能。
初见时已开始迷恋 男子高大英俊如神祉 眼神毫无掩饰的炙热 有哪个女人能拒绝这样令人心动的示爱。
但这份只有激情浪漫而没有承诺和未来的爱情终究不会是一个女人的归宿。
还记得他轻轻推开门 推挤着涌来的阳光泄了满室 那俏皮而羞涩 带着深深情热的目光直勾勾的朝你投去。
女人的一生 和这样的男子炽热的相爱过 即便是最终绝望深深 却亦感此生这一遭值得。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也是大龄文青的原因,自己很喜欢这类型的片子。
音乐、战争、爱情,融为一体的电影总是让人很享受。
很明显抖森在这部片子里不算出彩,主要是看女主的演技。
一个有点儿神经质的上流女人和一个刚经历战争的年轻小伙之间的爱情,两人阶级不同,一个爱读诗看画,一个爱喝酒泡吧【。
但可以看出女主为了爱很努力地想融入抖森的圈子里,尽管她在抖森参加的聚会上十分不自在,但只要看着他就满足了【我也只要看着抖森就满足了。
然而这段不伦之恋没有维持足够的时间,抖森接受了他曾经说了一百次不愿意再去的试飞员职位,临走前和Hester分了手。
其实看到片头出现的“around 1950”我就有预感,这应该是描述战后的人们受到的战争创害,Freddie在战争中得到了巨大的荣耀与成就感,战争结束后无法找到这种感觉,像是寻求刺激般搞上了自己好友的老婆,最后又接受了能发挥自己仅有技能的试飞员工作。
以小见大,战争给一个国家带来的肯定更不止如此。
影片采用的意识流手法使得刚开始有点云里雾里,想第一遍就完全看懂几乎不可能,哪里不懂可以去看《关于真爱的探讨》这个影评……介绍的很详细……
自立秋之后,乐山日渐凉快了下来,晚上下过雨后的风很舒服,产生了想看点东西的念头,点开了电影《深海蔚蓝》。
Hester是律师威廉的妻子,老夫少妻的组合加之丈夫的清规戒律,两人在性生活方面并不和谐,或者说,二者无夫妻之实。
常年的寂寞生活让Hester对婚姻产生了厌倦,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二战后退役的飞行员弗雷迪,激情让他们产生了花火,Hester陷入这场爱情无法自拔。
威廉无意间得知了自己妻子与费雷迪的亲密谈话,他意识到妻子的不忠,但是他的身份与男人的自尊不允许Hester离婚,Hester搬离了伦敦的家,同费雷迪在外同居。
日子久了,费雷迪对Hester最初的激情逐渐褪去,常不归家,在外同朋友喝酒作乐,与Hester在一起7个月,陪伴的日子却不足3个月,在Hester生日这天,他忘得一干二净。
意识到爱情已不再的Hester写下了致费雷迪的遗书,饮下12片安眠药企图自杀,却被房客医生强行救活,房东太太及时联系了她的丈夫威廉。
在威廉的面前,她努力地将生活的不如意藏起来,想要将这份狼狈遮掩住,威廉知晓她的苦衷却没有说破。
费雷迪在Hester的衣服中搜寻到了那封遗书,勃然大怒的他离开了Hester,让人窒息的爱的束缚让他远离她。
一个是不计前嫌一如既往地爱自己的丈夫,一个是拴不住的飞鸟,激情过后就要逃离的费雷迪。
电影的最后,费雷迪离开了Hester去了南非,二人哭笑着说着再见,而Hester的选择是什么,无从得知。
这是一部将女人的出轨都要拍的这般文艺的影片。
似乎每一部含出轨内容的电影或者每一本涉及女人出轨的小说都要给女主设定其婚姻生活不和谐的戏码,以此来让观众对她们的不忠产生丝丝的同情而不至于显得作品三观不正。
《包法利夫人》里丈夫呆笨,对待生活没有丝毫情趣浪漫,这是爱玛出轨的原因之一,同《深海蔚蓝》里Hester一样,二者有相近之处。
有了出轨的理由,女主自然是在放飞自我的路上飘得更远了。
两种生活状态,同丈夫威廉在一起时,Hester过着的是一种养尊处优的生活,夫妻二人相敬如宾,音乐,绘画,两人在许多爱好上是一致的,这是她第一个愿意称之为“阁下”的男人,这也是为什么Hester会嫁给威廉的原因。
结识弗雷迪时,花言巧语使Hester有一种从未有过的被恭维的欣喜,沉沦于激情之中的她很快迷失了自己,但是时间很快检验出彼此的不合适,陪同Hester看画更像是一种折磨,弗雷迪对爱情显现出了不耐烦。
威廉告诉过她,她同弗雷迪的感情,不过是欲望的产物,那不是爱情,但是Hester始终要逞强,说弗雷迪能给自己威廉给不了的东西,那便是爱情。
是性欲作祟,而非真感情,Hester不愿意承认,在一次次弗雷迪对自己的咆哮里,她卑微地乞求他能留下来陪自己,哪怕不允许自己说话,她也想要他陪陪自己,多给自己一些爱。
弗雷迪是真的受够了女人的这副恳求的面容,他本就是不愿被感情牵绊的男人,当初选择在一起的时候Hester就应该知道是这样的结局,她却苦苦维持着这种小心翼翼的感情。
作为弗雷迪6岁时便在一起的好友Jack,他知晓弗雷迪二人的感情,他也曾这样劝说Hester,很多时候,性不能代替一切,比性更值得寄托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灵魂。
房东太太在得知Hester自杀之后,对她说道,爱情里的尊严很重要,自杀是卑微的行为。
Hester道理听得很多,这对在感情里挣扎的她却并没有什么用。
冲往地铁口试图卧轨自杀,曾经和丈夫在一起时的回忆让她清醒了过来,回家楼下是威廉的车,送来了迟到的礼物——她爱的唱片,最懂她的人是威廉。
她还是执拗的坚持自己的想法,她爱弗雷迪,哪怕这个男人已经忍不住想要将她远远地甩在伦敦而自己迫不及待地飞去南非。
“留下来,陪我最后一次。
”Hester对着弗雷迪惆怅说到,弗雷迪拒绝看着她的眼睛,他知道,一旦自己心软了,女人又将拾起当初的那一套,企图要更多的爱,而爱是什么,他也不知道,也许是自己对她的性爱更多一分?
他没想过。
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个道理Hester应该是懂的,但是她自己也坦白,在无数次羞耻、难过中,她认为自己无法回头。
比起心痛,威廉更多的是后悔,他恨弗雷迪作为朋友的背叛,他恨妻子辜负了自己的信任!
The deep blue sea 翻译成深海蔚蓝,大约是从女房东嘴里那句,“有时候,魔鬼与深海,人们进退两难。
”Hester深陷欲望的海洋,回头,还是继续?
弗雷迪说,谢谢你陪伴我过去的几个月,很高兴遇见你,再见。
Hester说,很高兴遇见你,再见。
是啊,很高兴遇见你,再见。
I miss you. I miss you .I miss you .写于 2017-08-19 00:44:25
三个星期的假期,俺并没有在努力临时抱佛脚备考,而是撸了几部大烂片后,拜倒在Tom Hiddleston的西裤下,顺着他的名字找到了他的这部文艺片。
感谢Tom让我认识了导演,电影诗人Terence Davies,如此美伦美奂的作品,就像一首长达一96分钟的影画诗作缓缓在眼前展开。
有的导演是讲故事的高手,各种情节引人入胜,有的导演天生就是诗人,虽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情节,但是各种细节让人赞叹不已,这部电影就是一首意识流淌的印象诗作。
作为一部女性电影,影片中Tom Hiddleston的男性角色Freddie,其实不是主角。
本片中一切视角都是从Rachel Weisz扮演的女主Hester的感受出发。
可以说我们作为观众跟随着Hester的视角,和她一起体验了一把她的私人感情生活。
(这里随便乱入一下,凡是在电影里和英国演员Ralph Fiennes(英国病人主角)睡过的美女,俺都默认为超级大美女,Rachel Weisz就恰好是这样一位超级大美人。
)整部电影就是描述她和情人分手的那24小时里发生的事情。
对于搞不清片断与片断转接关系的同学,可以抓住一个要点就是整个故事非常简单,就是女主早上自杀被救,男主回家后发现遗书大怒而去,女主打电话求他回来,晚上她真正的老公来看她的时候,男主回家和她分手,呆了一晚第二天清早就去南美洲,故事结束。
其他中间插播的所有的情节片断都是女主的回忆和感受。
影片一开始,伦敦清晨,一个女人,后来我们知道她就是女主角Hester,正在从容不迫地收拾房间,她好像没有出门的打算,而是铺好床,打开煤气,又静静地躺了下去,这时观众明白了她这是要自杀。
这是一个长镜头,伴随着漫妙的音乐和飘忽不定的光感,观众将迎来影片中第一个让人屏息的剪接,迎来美感高潮,摄影镜头在床上方旋转,呈现的是女主角Hester弯曲裸露的美腿。
正当观众沉浸在对Rachel美腿的审美高潮中时,镜头一直在旋转,慢慢呈现出另一个在同一场地的另一个时空。
剪接得非常完美的无缝连接呈现的是女主Hester在临死前回忆自已和情人Freddie的美好时光。
这时我们见到了Tom Hiddleston侧面全裸和Rachel Weisz如希腊雕塑般纠缠在一起。
女主在现实中绝望自杀,回忆中却是在同一张床上的美好时光。
这时观众便感同身受一般感受到女主绝望悲伤的内心世界。
不禁产生了一位美女为何沦落至此田地的疑问。
这时影片再度跳接。
还是Hester,安静地坐于室内,这个房间明显比她自杀的那个房间漂亮高档多了。
至此影片已经进行了差不多十几分钟,也没有一句对话。
一切尽在不言中。
整部影片用光极其唯美考究,美人如在雾中朝观众微微一笑,然后镜头一转,我们发现她是朝一个老男人微笑,这个男人也很节制地回报微微一笑,然后他低下头看书。
不发一语。
镜头再转回来,美人的笑僵住了,她的美好情意没有得到热烈的回报。
她无趣地转移了视线。
这时Hester流淌的意识再度把我们带入了另一个时空场景,一个高挑清秀挺拔的男人,(男主角Freddie)站在一个美丽的花园里向观众微笑,镜头一转,原来他是朝我们的美人Hester抛着媚眼。
Hester笑了,她还是那样美,与前面一个场景唯一最大的区别是,她的笑容没有僵住,而是羞涩地低下了头。
随后我们见到这位帅哥跑到Hester的躺椅边,握着她的手,情深深雨蒙蒙地说,I really really truly think you are the most beautiful girl I have ever seen. (我真的真的完全同意你是我见过最美的女孩。
)这样强烈的感观对比下,观众此时应该也感受到了大帅哥Freddie对Hester的致命吸引力。
这两段感观片断都是女主角Hester的主观感受,导演通过丝丝入扣的细致描述把她的内心感受以第一人称的方式直接呈现出来,观众有第一手的感受,相信也会像女主角一样,一秒种爱上男主角。
这种看似混乱不堪,实际上精心安排的时空跳接,但是片断中大量呈现的细节值得我们细细玩味。
影片中各种细节也暗示男女主角是来自两个世界的人。
在这之前我没有读过关于这部电影的任何相关信息,实际上这是一部翻拍作品,原作拍于50年代,由大美女费雯丽主演,这部影片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有点不对劲,在Tom Hiddleston伊顿公子加剑桥才子的个人气质误导下,我误以为男主角也是和女主一样出身的浪荡子,实际上我看了一会儿暂停一了下,找到费雯丽版的男主角和Tom的气质完全不同,实际上他们是两个阶层的人。
这下才算明白了。
首先就开头这三段我们就可以轻易推断出女主出身于较好的家庭背景,嫁给了一个社会地位比较高的老男人,而她后来和男主角一起,生活质量有所下降,这从她的穿着和室内陈设看出来,她不顾阶级身份和男主搞在了一起。
那么这个男主是什么人?
导演不动声色的慢慢交待,有一个场景是女主和沉闷的老公还有婆婆一起吃饭,他们在讨论运动。
婆婆问她What do you play? (你平时玩什么。
)女主说就玩玩纸牌,引来家婆的无情讪笑,纸牌算不上什么运动,也许我们可以感受到运动也是有阶层性的,婆婆认为主有上流的运动才摆得上台面,她自已喜欢打网球,她儿子也就是女主角的老公打高尔夫。
这些都是所谓上流社会的运动。
这时女主忍不住发作了,她说,Sport is the most useless ridiculous absurd exercise of human kind. (运动是人类最无用最无聊最荒谬的举动。
)这们我们就知道女主解在她的自已世界里是一个异类,她并不赞同当时她所处阶层的人所持的主流价值观。
然后导演开始玩花样了。。。。。。
其中有一个小细节很有意思,一起吃饭的片断中女主问婆婆你还去看网球么,她说老公去世后就不去了,没意思。
然后在影片快结束的时候女主问过来探望她的老公,你还打高尔夫么。
老公说,不怎么打了。。。。。
然后沉默。
相信这时观众会恍然大悟,原来男主就是女主老公的高尔夫球友,影片一开始男主出场的场景,就是女主角老公邀请他一起打球,他第一次见到女主角,就下手勾搭了。
所以女主角的老公在自已的老婆被球友拐跑了以后,就再也不打高尔夫了。
而影片最后男主角离女主而去的最后一份好意竟然就是,你可以把我的高尔夫器具卖了交房租!
看到这里,联系这些细节,让人唏嘘不已的同时也对导演的精心安排叫好。
运动也许是打入上流社会的捷径,此中道理,在另一些影片中也有表现,比如在Woody Allen 导的Matching Point, 男主通过打网球晋身上流社会,而在天才瑞普利里,一心想挤入上层社会的Matt Damon没啥运动细胞,只好唱唱歌弹弹琴,Jude Law还看他不上眼,杯具。
作为一个退役的飞行员,没有艺术细胞也很正常,比较杯具的反而是女主角Hester,有一个片断回忆她让男主陪他去博物馆看立体派绘画。
做为现代先锋艺术的立体派,一个军人欣赏不来也没什么关系,但是男主角下意识里对他们之间的阶层差异还是非常敏感的,他当时说了一个嘲笑先锋艺术笑话,女主没有笑,他小心地说,那是一个笑话,意思是我没有那么傻,我在说笑话呢你怎么不笑啊。
女主角说你太幼稚了,男主角大怒,在公众场合大喊大叫。。
Yes, you are the cultured one. (对啊,就你有文化。
)If not we risk our life to protect the cultured ones like you, you wont be here being culture.(如果不是我们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你们这些有文化的,你哪儿还能站着这儿装逼啊。
)女主角说,对啊你们很勇敢,没有人否认,但是我们是要向前看的,这又踩了男主的大忌,他是一个活在战争里无法向前看的人,没有其他事情能像战争一样让他感觉到自身的价值,有一个场景女主角的老公和女主的对话。
女主角说男主角很羡慕她老公的工作,不是因为钱还是社会地位,而是一个能活在当下的工作。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于是男主角骂骂咧咧在艺术馆里扬长而去。
这些细节让我们了解到他们之间的爱是不平等的,他们之间的差异是不可调和的,男主和女主称不上灵魂伴侣。
那他们之间究竟是什么?
各色人等给出了自已的理解,一个片断女主角的老公来探访她的时候曾经和她探计过这个问题。
老公:It is a tragedy. 这是一个悲剧。
女主:No, just sadness. 不,只是悲哀。
老公:When did you realize that? 你什么时候意识到这一点?
女主:From the beginning. 一开始就知道了。
老公:Why you love a man who can give you nothing. 你为什么要爱上一个什么都不能给你的男人?
女主:He gave me himself. 他把自已给我。
女主老公百思不得其解,一个没钱没地位的男人,除了长得比自已帅,除了性,她到底喜欢他什么,他也多次问她是不是性,她否认。
实际上,女主在和老公对话中透露了他们的关系,她和老公说她们的问题在于:You know as one of those kinds I brought up to believe it is usually the man who is the one do the loving part. (你知道按我的教养方式来说我通常认为男人才是付出爱的一方。
)也就是说在她的世界里,男人通常是容忍包容的一方,而女人是为所欲为,被爱的一方。
男主角Freddie对她的致命吸引力就在于他随时散发出的灵动的生命力,阳光气息,和她老公相比,他就像圣诞节里的那棵圣诞树,相比之下,他周围一切人和事都显得黯然无光,了无生趣。
在反映女主婚后生活还有一个片断是和婆婆在客厅里喝茶,喝茶无疑是非常绅士淑女的活动,却让女主角坐如针毡,她的婆婆有各种爱好,声称自已“have a passion for gardening, have a passion for cakes.” (对园艺有热情,对蛋糕有热情)婆婆好像对什么都有热情,唯独对生活生命没有热情。
这种快要窒息的上流生活,让女主果断告辞上楼打电话给情夫,她已经没有掩饰了,公然在卧室里给情人打电话,她已经无所谓老公知不知道这个事了,她决定要活一把。
最后事情像她预想的一样,男主要离开了,她这段注定要失败的感情终于要结束了。
她拿着他的手套大哭一场,然后站在窗前,拉开窗帘,如果观众细心的话,会想起男主第一次一起进入这个房间的时候,男主也是站在同一个窗前,充满希望地哗地拉开了窗帘。
各种场景的不断重叠,让人沉浸在这一诗作里久久回味。
不得不说,两个主演的演技都很强大,Rachel Weisz演的女主角优雅美丽勇敢,她不顾强大的社会压力爱上一个一开始就知道是杯具,不能给她太多爱的男人。
而Tom的个人气质给这个男主角又加了一层感情层次,一个敏感多情,灵动活泼,惹人喜爱的角色跃然而出。
另:我看的这个版本字幕错误比较多,一个例子是,女主的老公问女主,如果生个孩子,会有帮助么?
老公:If you have a child, will it make any difference? 如果你有一个孩子,(你们的关系)会有什么不同么?
女主:To whom? 对谁(来说有所不同呢)?
字幕却译成,谁的孩子呢?
这里介词to 的意思是对谁来说是有所不同呢?
如果是怀谁的孩子,应该用介词of , 而不是to 。
这简直是差太远了,女主的意思是我就是有了孩子,这对谁来说都是没什么不同的,因为我们之间的关系我知道是不可能改变的。
她一开始就知道她是付出爱的一方,注定就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字幕却把这个情节整成八点档韩剧一样的情节,我到底是要怀谁的孩子呢?
= =这样的错误如果是听译倒可以理解,如果是按字面译的就太粗心了。
希望大家自已也注意听听原音,有的时候字幕错误严重影响了我们的观影体验。
此文里面的台词是按自已的记忆写出,不能确保精准,本来应该去查一下台词,但是也懒得查了。
这也许是我写过的最长的影评,如果你已经读到了这里,看在我写了这么多的份上,不妨留个言,说说呗。
:)
看了四五遍 一是因为抖森 二是因为这部片子很美 这样的故事也是我所喜欢的类型相爱却不得最喜欢的场景是freddie教hester唱you belong to me那里那个版本的you belong to me真好听所有人都跟着唱 沉浸在甜蜜的温暖的气氛里她在他怀里 却跟不上调 于是她四下张望 发现只有自己一个被排除在这甜蜜的气氛之外再联系美术馆的那一幕 二人完全不是一个世界的他说but jack doesn't love jill in the same way. jack doesn't ask to be loved!她说and what about jill!他说that's jill's bad luck多么无力的感情 爱的很深 却改变不了现实的差异或许他们只需要无言的相对 拥抱着跳舞 亲吻着入睡虽然physical并不是他们之间的全部 但是灵魂无法契合的爱情一样痛苦
文艺大闷片,剧情老套台词磨人配乐太过,但是真的太喜欢这两个演员了!!!片子只够给三星,一颗星给抖森的眼泪汪汪我都不想说什么了,还有一颗星给抖森的大腿和抖森的小腿
12/01/2022, @ The Criterion Channel. Perfectly cast — 两个这么优美的人。Rachel Weisz太耀眼,她诗意准确的表演,her breathtaking vulnerability — heartbreakingly exquisite and raw. (想起在迈阿密的影院看National Theatre的话剧版本,那大概是5、6年前的事了。Tom Burke的质地似乎比Tom Hiddleston更靠近这个角色,Burke自身带有创伤感和不羁,Tom (Hiddleston)本身还是太refined了一些。) 最后的break-up scene让人心碎。
太考验我的耐心了
4G多的720P下了有点浪费。当然色彩光影和人物肖像都是很美的,更美的是台词,连没有对白的时候都很沉重。Tom Hiddleston发起火来的样子真的可怕,女性视角看的话似乎会体谅女主角的多愁善感。但如果我爱的人因为我忘记了他一次生日就想要自杀,那我也一定觉得太恐怖,被这种人爱着真的是很受折磨。
这是个悲伤的故事,但是不算悲剧。这是个,女人陷入不可自拔的爱情时真实的故事。简单忧郁的剧情,但表现手法如此优美。结尾曲很好听
爱情和婚姻及其附属品或者说金钱总是难以分离,年轻人的爱情像干柴烈火,不经意间就会燃烬,常常因为太年轻,感觉未来无限可能,没自信承受得起另一个人的一生。老年人的爱情更加理性,平淡的相濡以沫,可惜年轻人还没将一路的风景看够。一部很诗意很情绪化的电影,有源的灯光和软妹都美极了!★★★
为了抖森去看的...但是他的气质真心和角色不匹配啊啊啊啊啊
好闷
相当喜欢的片子。不管是剧情、人物表演、画面、色彩、配乐都喜欢得不行!
又一次验证了那句话:“情深不寿,强极则辱”。为了所谓你爱的人而伤害爱你的人,这样你心中永远会觉得你爱的人没有你爱他那般爱你,其实俗一些“我爱你只是我的事,与你无关”多好。
相当一般的作品。有大师的气,但是很多地方矫情又平庸。
无奈
很想打四星 但剧作改编的文学味还是太强 整体摄影布景很精美 大屏幕上应该美轮美奂 几乎全是深色暗色调暗示女主角被压抑的情感 最后一幕掀开窗帘阳光射进来是唯一亮光 也暗示女主终于走进新生活
爱着的时候时刻都在绝望。weisz演得我(;_;) 看完才发现这是一天之间 首尾画面串成环 还有每一段回忆的穿插 剪辑真是让人惊艳闭嘴 所有的画面配乐台词都很有情怀 英国啊
“lust is not the whole of the life。”
I just wanted to be with him for a while longer.
演员很好 剧情矫情
TH的Freddie纯真又狡黠,发狠时却眼角挂泪,谁能说他残酷心狠,谁又经历过平衡的爱情。如同房东太太所说,保留最后的尊严,日子才能继续下去。相爱过的残局就像战争过后的残垣断壁无法抚平,却可有一天来把它重建。把新旧两版拿来对比显然是不公平的。人是新的好,故事未必老的醇。
哪像死过一回-05/21/16 at MoMI
爱是一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