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起-救护者 是我到目前为止最喜欢的一章节,完全不负期待。
裹尸袋旁永远接不了的电话,黎主任人前的克制冷静人后的脱力踉跄,摘下手套后喷泉一般泻下来的汗水,红色笔划去的名单是逝去的生命,还有永远充斥在耳边的咳嗽、艰难的呼吸、痛苦的呻吟……好压抑好恐怖……所以医护们晨会时关于治疗方案的吵架、因为救不了人的无力感而“发烂扎”,都是好令人共情的真实。
救护者们不是神,他们有好多无奈,抢个氧气瓶扔条床单的功夫就要经历一场死别,周周护士只能给尸体涂上护手霜;小朱病逝的同时他的儿子落地,来不及看孩子的照片一眼,魏医生不甘心地不断挤压着氧袋不肯停下来……但希望永远与死亡并存,抢救老奶奶时陕西支援一条管、山东送来一个杯、江苏递来一个器,典型的以小见大,是当时全国驰援武汉的缩影,这一段近景静止、远景交错变换的镜头也相当见功力。
最后病房里的人越来越少,阳光撒进来,当红笔收起、绿笔涂上一条条治愈名单的时候,所有弹幕都换上了绿色,我想所有观众心里都是无比欣慰,就像其中一条弹幕说的:“病房空了,鸟鸣莺莺,春天来了。
”感觉所有看过这两集的人都爱上了曹盾,加油啊以后拍电影!
特别喜欢这个绝境中举起的大拇指,加油👍
最终分档吧。
4,2,17,9,105,38,6最新这章倒是不用多说了,标准演绎了一个,几大俗梗堆积起来的平庸情节,如何通过结构编配、演员演绎、节奏把控,达到一个比较能看的结果。
—————————421,7953,86海清、旋儿,保剑锋、孙俪客串,再加上近年来开始稳的冯绍峰。
只看这个演员阵容就让人不得不有些期待。
成品怎么说呢,演员没辜负。
剧本也能看得出来是踏踏实实的设计过的。
整个编导是能让人看出来,起码是动过脑子,是有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的。
(私以为国产剧做到这一点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手动狗头)这章算是所有篇章里面离最前线、离医院最远的。
第二章也相对远,但离普通人的生活近啊。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章的内容和结构都相对来说是比较难把握的。
毕竟一线冲击的内容不归这章描述,所以这一处情节的表达,就处理到了两人开车去武汉进城时候的萧瑟肃穆。
说回这章的内容,那些归这章表达的规定内容离普通人都太远。
普通人哪里知道口罩生产技术到底难不难?
也不清楚熔喷布是不是靠视频资料就能顺利产出来。
普通人最能共情的是口罩买不到、并且听说医护也很缺。
剧集选择了厂里员工的未婚妻这个情节,来将其揉进这一章的整体故事里。
以上两点效果如何呢,各有各的感受。
主观的东西,自然是感受为王。
至于技术上这么操作好不好呢,以至于有没有更好的设计呢,那就是见仁见智了。
不过我倒是突然觉得,救护者这种超一线、超聚焦、超专业的医疗戏,和口罩这种远距离、四两拨千斤的剧,虽然内容类型差别巨大,但难度都挺大。
再次感叹救护者这章的高水准,至于今天这章,结构上小问题、节奏上有瑕疵,也算优良国产作品吧。
谨慎的期待一下明天的收官之章。
———————更新排序(排名分先后)第一梯队(高水平发挥)421第二梯队(国产剧水平发挥)753和,剩下的86这个,怎么说呢,整部剧要不要调整星级,就看后面两章还能不能撑得起,力挽狂澜一把了。
————————更新排序4217536搜索这一章,四平八稳吧,故事人设结构节奏都是。
方舱,算是目前最轻盈的一章。
毕竟方舱收治的都是轻症,也很大可能是跟这个原型院长的个人特质和风格有关系。
安排一个这样色彩的故事,对整个剧集来说,无论是从内容还是结构上,都更加丰满、鲜亮了。
当然,前期故事线有点突兀了,比如是找可乐那一段,没头没尾的有点过了。
后期一些转折也是过于突兀。
当然,也都可以推给时长不够铺垫出足够的剧情容量。
在不到一部电影时长的容量里,讲一个主题鲜明的故事,最简单、高效的办法,就是拥有雷佳音、靳东、陈数这种个人特质鲜明的主演,能够密集的、鲜明的给观众刺激,留下记忆点,就成功了。
前俩的导演算是都成功了吧。
至于雷神山,医院本身在整个抗疫过程中万众瞩目的地位,使得许多观众对于这一章也尤为关注。
再加上陈数,是真的让人充满期待。
结果呢?
结果就是,陈数满身正的不能再正的气质,也拯救不了剧本的拉胯。
导演和拍摄手法也是,毫无记忆点,只顾出戏了。
当然并不是没有人走更慢、更花力气的路。
他们也交出很好的答卷,比如《摆渡人》的剧本、比如《救护者》的拍摄手法和镜头语言。
——————目前排序,4213。
雷佳音、倪妮,加上蒋欣,就是那种演员可以升华甚至拯救剧本的表演。
好在哪里一个字都不用多说。
朱亚文一直都挺稳,曹导更稳。
完全称得上是一个相得益彰的组合。
所以综合来看,我更喜欢这章。
事实上我是真的没get到开篇故事。
可能一个如此克制的拍法,在整个大局集里换个出现的时点,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第三个,虽然剧本定位故事节奏都有问题,但真的没有组里说的那么差。
不过没想到的是,最戳到我的,其实是荣意这个还没有完全长大的成年人。
看着她要去挣扎着努力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的时候,其实是孱弱而颤颤巍巍的。
出门的车、吃食,甚至通行证,都还要父母去张罗。
而她只能在走之前口头交代母亲注意身体。
疫情当前,作为唯一的女儿、自己还是医生,家里防疫的物资够不够?
封村之后吃食、可能出现的就医等其他需求,如何满足?
这些问题,还没有真正长大的荣意是完全不可能会想到的。
不是说她不好,而是说,她其实并没有真的成长到能够担起真正的生活。
反观父母,即使万般不愿意,却依然亲手将自己的女儿送往了未知和危险。
成全她一定想要去承担责任、拯救世界的愿望。
成全她莽撞的、却又可贵的,一腔热血。
这可能不是简单的什么心有大义,这大概就是中国传统父母那种无言而深沉的爱。
毫不夸张地说,这些千千万万个稚嫩的、孩子般的医护荣易,每一个的背后,都是父母撑起了这一片天。
他们呵护起每一种可能性,让他们得以心无旁骛,得以纯粹,得以未经反思、也未曾察觉缘由的义无反顾。
向医护致敬,向每一位支撑着医护的人致敬。
敬这世间一切鲜活的、或曾经鲜活的真、善、美。
以上。
晚安。
国庆假期开始就一直在追《在一起》,对这剧期待已久,也特意在网上搜索了很多的人物与事件原型。
邓伦是比较喜欢的演员,昨天看完《我是大连》单元,特意来写一点感受。
尽管导演的镜头还可以处理得更好一些,故事讲述还可以再完整一点,某些内容交代不清楚,好在是事先看过很多大连小伙本人的采访,了解了很多幕后的真实,否则单看剧情,真的是连贯性不够。
相信这些观剧的人一定会有自己的判断。
不过,演员已经把他的部分表现得淋漓尽致了,虽然全身被包裹,但是邓伦已经通过眼睛、形体把一个误入武汉、从恐惧到英勇的小人物演活了。
在这部剧里最喜欢的单元是《摆渡人》,但是就单纯的表演,邓伦表现得很出色!
第一个单元应该是:风起·海鲜市场第二个单元应该是:哨声·医者仁心第三个单元应该是:围城·武汉加油第四个单元应该是:寒涌·九州之殇第五个单元应该是:口罩·抗疫物质第六个单元应该是:逆行·白衣天使第七个单元应该是:速度·中国力量第八个单元应该是:转折·国士南山第九个单元应该是:处理·奖罚分明第十个单元应该是:浪平·天佑华夏只有在懂得反思、还原真相、追求真理的基础上的歌颂才是对这场战役真正的纪念,唯有如此,才足以告慰那些牺牲的勇士,才是真正地尊重那些战斗过的国士以及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民。
果然任何一篇分享都无法让所有人满意,有些人甚至谩骂到人身攻击,我不想被狗咬了再去咬狗一口,是非对错每个人都有一个评判标准,我不强求别人认同自己的观点,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篇分享是在当初在豆瓣看到的拟拍十个单元后,从亲身经历出发,自认为可以有的十个单元,并不是否认这部剧的成功!
剧开播后,引发大量讨论,刚开始我会回复大家,后面很多人开始阴阳怪气的说教、讽刺,我就不想再做多余的解释说明。
我们谁也不要试图说服谁,豆瓣不是为了辩论,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分享,如果你有不同的意见,欢迎自己写剧评!
没必要跑别人的剧评下面谩骂,因为那像极了狗急跳墙似的要求别人认同你的观点!!!
最后,喜欢的人,谢谢你们的喜欢!
讨厌的人,自己写分享,当然,如果你们要继续挖苦讽刺和谩骂,那也请随意,反正我也会无视,更不会care,2020能活着就不错了,何必理会无谓的是非呢?
人间团圆,山河无恙,幸甚至哉!
即使偶有犬吠,也难掩鸟鸣高雅之听。
《在一起》是个时代报告剧,笔者以为,时代报告剧要有这个时代的烙印,要凸现真实,其次它要饱含时代精神,使我们观后有所益。
如果它最后只剩理想式的精神,就会像提线木偶般,毫无生气。
这个年代盛产形式主义,希望《在一起》不止于形式主义。
使之于无形之中把民族精神,或多或少地传递给观众。
这是我在连看六集的《在一起》后,所产生的期待,但恐怕这个期待又要落空。
近半年来看过的国剧多半高开低走,《清平乐》是这样,《三十而已》亦是如此,不想《在一起》目前来看又是不能免俗。
下面来说说它吸引我的点。
1)真实感《摆渡人》中外卖小哥辜勇与其媳妇文静,那一言一行中透露的不言而喻的老夫老妻形象是真实。
故事一开头,辜勇躺在床上玩手机,伸脚不小心碰了站在床边从上铺拿东西的文静,两人的对话十分家常“你,你已经臭死了洗洗去吧”辜勇听后不为所动,反倒说“臭吗?
臭?
你闻闻......”自然的言表让观众迅速入戏。
甚至随着剧情的推进,你会发现,辜勇是个老好人。
这不,大年夜交情不错的饭店老板给他打来电话,要他去给医院送饭,他起初不同意,不过最后还是答应了。
结果他老婆自然不愿意,回过电话就对这位兄弟一顿数落。
要知道,这时候的医院,水深火热,万一感染了病毒,那可是大事,普通人谁想去冒这险?
《同行》中三口之家的相处,时时让笔者觉得像是真有这一家存在似的。
父亲的沉默少言,母亲的唠叨挂念,不正是典型的中国式爸妈吗?
通行证的细节,更是让人有种仿若回到了几个月前的错觉。
《救护者》中医院走廊个挨个的病床与空闲处放的裹尸布或许正是曾真实发生过的一幕。
走廊病床上的大姐拉过送饭的护士,乞求换个单间,言语恳切中难掩惊恐害怕,或许是大多数人遇到这种事都会有的反应。
大姐急于转病房乞求护士但哪里还有单间的床位?
护士在言谈间迫于压力,承诺会将其治好。
护士对大姐承诺但是,很不幸,这个简单的承诺并未实现。
护士为不久前死去的大姐涂抹冻伤膏与大姐第一次见面时大姐提到手冻伤了,冻伤膏送来了,却再也没有机会自己涂抹被送来的冻伤膏,护士在其去世后为其涂抹冻伤膏的一幕令人心酸悲痛。
在疫情初期因为物资匮乏,医护人员不足而延误治疗去世的人有很多,剧集以这样的形式让我们重温了那段困难却又团结的时刻。
还有不得不提的一幕。
爸爸被新冠夺去性命与儿子降生年轻男子因抢救无效死亡,医生接了孩子妈妈的电话,(善意的)谎称男子是去做CT去了,孩子妈妈在挂了电话后发来刚出生的宝宝的照片。
两双同样紧闭的眼,一个是新生,一个却已去向另一个世界,天人永隔原来只在一瞬间。
《搜索24小时》中,主角张朝阳,呆傻寡言却又聪明敏感,看了简直想和他做朋友。
这个故事向我们讲述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里的工作人员的故事,正是因为这个故事,笔者才第一次知道流调员这个职业。
疑似新冠患者的老太蒋云英从医院逃跑,流调员给她的儿子打电话,询问蒋云英的去处。
却被误认成骗子,像极了生活中稍带警惕的你我。
流调员的来电被蒋云英儿子误认成诈骗电话2)高明之处以往电视剧里有人死去的桥段,多半哭爹喊娘,主角抱着死去的配角(主角一般不会被写死)痛哭流涕,言语凄切,再配上哀婉的音乐,简直了。
可这次《生命的拐点》中不是。
笔者本以为,病房里的中年蜀黎没了呼吸,跳到下一个画面,该是这样:在医院过道当志愿者的老太太(中年蜀黎的八十岁老母)于认真喷洒植物时被突然告知儿子去世的消息,泪水充盈了眼眶……事实却是
老太太听到儿子去世后的第一句话简单的一句“没受罪就好”瞬间使人泪目。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楚如管中窥豹般呈现眼前,个中滋味,恐怕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懂得。
有一个细节拍得很好,老太太要站起来,护士赶忙上前扶她,却被老太太推拒,自己扶着座椅颤巍巍地站了起来,这种刚强,看了直让人心疼。
老太太走时向医护鞠躬
老太太独自离开医院的背影老太太一个人离开了医院,佝偻的背影直戳人心。
接下来就要吐槽了,实不相瞒,之所以想写这个剧评,就是因为后面的几集太没有水准了,必须一吐为快。
《火神山》里护士长陈如与丈夫刘博都冲在抗疫第一线,一个在医院救死扶伤,一个在火神山参与医院建设。
但他们的夫妻关系,相敬如宾,毫无烟火气。
笔者实在觉得假得不行。
例如刘博发给妻子陈如的一段话是这样的“老婆……一想到能够给你们分担压力,再难我也能够撑住,你们再多坚持一段时间,相信我。
”听完我就呕了,这是老公发给老婆的话,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要向上级表衷心呢。
还有这样一段聊天
陈如在回酒店的车上与刘博聊天台词假得没眼看。
哦,这里面还有最后一句,刘博发的:没事记得和彤彤通视频,她想你了,我也想你。
再说说接下来的《方舱》,由于11-12集已经大失所望,十三集就更没什么耐心了,结果一上来就是这种场面。
在院长鼓励下大家纷纷报名支援武汉笔者想问:什么时候国民的觉悟已经这么高了?
院长一鼓吹,大家都站了起来要报名前去,英勇就义呀!
要知道,前去抗疫,弄不好就回不来了,好歹留几个人坐着我都不会觉得这么假。
最后,想说,原本这样的时代报告剧就不如偶像剧那样吸引大众眼球。
如果它不做得精良些,几乎可以预知的扑街。
在现今的内地影视剧中,想找一部好剧很难,所以答应我,咱不要烂尾好吗?
看到滕华涛执导5-6集的时候心头咯噔一下,感觉特别怕他拍成《武汉堡垒》,看过之后好像还不如武汉堡垒,除了全程出戏之外(男女主好像都在野游啊),先不说刻意煽情还有剧情漏洞,这部分和上海堡垒观感一样一样的,腾导顺带把赞助商都黑了一遍,建议没有备胎,通过性差,路上救援能力差的长安汽车收回赞助费。
-有人说《火神山》比武汉堡垒这集更差,那能比么,《火神山》这集是没有导演的。。。
看完在一起的第一单元,觉得整体质感很好,故事节奏也把握得不错,打分的话绝对值得一个90分,不知道那些鸡蛋里面挑骨头的人是个什么毛病。
这里其他不想讲太多,只想说说这部剧里一些很容易被忽略的细节。
都处理的像拿针在扎观众的心一样,绵密、细微,却又深入骨髓。
张嘉益饰演的张汉清院长原型是金银潭医院的张定宇院长,张院长有渐冻症,所以走路不那么利索,编剧和张嘉益都抓到了这个细节,所以呈现出来,这个角色走路缓慢甚至有点艰难。
剧中有场戏,张院长和同事一起上楼梯,刚迈出第一步就停下来说自己要打个电话,实际上是张院长上楼有些困难,不想被看到,后面一步步挪着走上台阶,那个背影疲惫又坚定,一下就把张汉清院长的坚毅、担当给表现出来了,一场戏立住一个人物,可见主创功力。
(图随意找的,大家随意看吧)还有那位在病房门口一直等待儿子康复的老太太,很不幸最终她的儿子没能救回来,在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候,奶奶说了一句“没受罪就好”,一瞬间我的眼泪就下来了,一个八十岁的老人,失去来六十岁的儿子,老一辈的这种“走了没受罪“的执念真的不是一般人能想到的,想必编剧老师也是有一定的阅历才能写得出这样的台词。
更让人感动的是老太太想要把儿子的遗体捐了,想要救更多的人,真的很伟大,当时疫情的时候金银潭医院因新冠离世的病人有很多,其中仅有很少数的家庭同意遗体捐献,用于病毒研究,毕竟一面都不能见、直接拉去火化的情况下,还能同意捐献,中国人在团结这块儿真的牛逼!
而且能在剧里看到这个细节我也挺惊讶的,这么小、意义却这么重大的点都抓住了,编剧前期功课一定下功夫了。
剧中张黎导演和梁振华编剧对于病人的刻画也很用心,或者说对每一个出现的人物都塑造的挺成功,哪怕那个人物只有一个镜头。
就拿毛真真这个角色来说,一个年纪轻轻的小姑娘,眼看着自己的工作offer就到手了,结果前一天被带进医院隔离,还不知道到底是什么病,所以她闹啊她烦啊她怕啊,但是最后,画面一转,医护人员们在她的画里披着斗篷变成了超人,一个画面就很巧妙地表达了病人心态的转变,不累赘不婆妈,轻巧克制,节奏有力。
这样的基调,我本人是很喜欢的,比那些形大于意的表现好很多,有余味可体会。
说实话,前期看到预告虽然觉得不错但还是观望,幸好正片没有让我失望。
黎叔和梁振华搭档,开了个好头儿,不愧是国内一线的主创阵容,这个质量是匹配的,希望后续剧情能保持住。
这样对拍的好的导演公平。
《同行》拍的实在是烂,白瞎了这么好的题材。
希望后面的几个单元挺住,千万别再垮了。
目前最喜欢第二单元《摆渡人》,不愧是《天盛长歌》的导演,简单朴实更打动人。
以后看剧得先看导演,不能只看演员,切记、切记!
希望有一天有人出个导演排名榜,把其拍的剧列一列,大家以后选剧心里就有数了。
10月8日补充:各单元排名:全部看完个人的观感排名如下:摆渡人、救护者、武汉人、方舱、生命的拐点、搜索24小时、口罩、我的名字叫大连、火神山、同行。
摆渡人,从头感动到尾。
自始至终没有刻意渲染情绪,小人物刻画的真实可信。
语言不多但代入感极强。
侧面透露疫情蔓延时的场景,更让人可信而感到恐惧。
个人最喜欢这一单元。
救护者,开篇长镜头击中人心,镜头渲染气氛到位。
可赞的是,没有刻意突显某一个人,呈现给我们的是群像英雄,点赞。
武汉人,说实话感动了!
知道这是千千万万个社区工作人员的缩影,不仅仅是武汉的社区工作者,全国各地各个城市的社区工作人员在抗疫中付出了太多太多,发自内心的感谢他们!
这一单元演技在线,特别是贾乃亮,演的很棒!
另外,吉他弹唱的配乐点睛之笔呀,喜欢这个感觉。
方舱,个人很喜欢的一个单元,因为这一单元属于春天。
老干部靳东演的真好,患者群像刻画的活灵活现、真实可信,处处充满人情味。
整个单元情节紧凑。
生命的拐点,开篇。
在有限的情况下能拍到这个程度实属不易,不能苛求像纪录片一样真实完整,已经相当不错了。
搜索24小时,内容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整个故事链完整。
缺点一是太突出某个人的能力,不具备报告剧的特质了;二是没有拍出大环境的紧迫。
口罩,刚刚看完。
完全忘记了这是一部报告剧,完全按照电视剧情节来看的,不知原型如何。
感觉中规中矩,没有太大的感触,也许是审美疲劳了。
我的名字叫大连,上半部拍的出色,可惜下半部的刻意渲染大打折扣,难道上下两集不是一个导演?
火神山,唉,有点高大空。
陈数的太完美的形象反而拉垮了这单元。
是不是涉及军队只能这样演?
《最美逆行者》也这样,不解。
同行。
可惜了这么好的题材,被此单元的编剧和导演毁了。
但客观上讲赵今麦演的相当出色,这个必须夸!
整体来讲,4星。
因为无论什么样的剧情和演技,感动一直在,这就够了。
向所有医护人员致敬!
向所有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致敬!
也向剧中所有演职人员说声,谢谢!
一波更新前篇&最美逆行者在看《在一起》之前,我看了几集《最美逆行者》,因为它的预告片看起来貌似拍的不错的样子。
至于为什么要在这写(微笑.JPG)这个导演还是一如既往的秉持着他不接受批评,只接受赞美的“良好美德”。
有进步的是这次没开发布会来斥责打差评的“有组织的水军们”了。
:)第一集上来一波大曝光,ummm我不知道是不是这么个说法,就是整个场景过于明亮,也过于空。
太空了,太“整洁”了,国产辣鸡偶像剧普遍有这么个问题,曝光开的太大,磨皮美颜恨不得让你爹妈不识。
上来的质感就让我觉得有些假。
毕竟假大空是连在一起的。
我忍了,毕竟画面不足可以剧情来凑嘛,不能一竿子打死,这对演员们也不公平。
我接着看。
上来是公交公司的一段戏,瞬间让我梦回《娘道》,那一句“我要生儿子”让我至今仍记忆犹新。
导演这还带联动的。
接着故事转到医院,解放军支援,如果记得没错,解放军支援的时候武汉疫情其实已经爆发了吧。
各个医院也已经快要到临界点了吧,BUT,这些,我在画面上,全都没看到。
它体现在哪呢?
体现在主人公干巴巴的对话和背景音乐里,真的,高中生作文现在也不兴这么旁白式的叙事方式了。
后来总算有点危机感了,开始抢救病人了,这么紧张压抑的部分我硬是看乐了。
给气的。
我一个医学门外汉看着这急救画面都万般不适,不敢想象要真是当初的武汉医护们看到会气成啥样。
导演真的是一点敬畏感都没有。
任敏貌似还有一段煽情部分,小姑凉演技还是不错的,但是剧情太尬,煽出龙卷风也没能把这个情煽到观众心里。
后面的剧情我就开始三倍速播放跳着看了,不愧为《娘道》的导演,脑子的封建糟粕依旧顺利衍生到了这部剧上。
真的,21世纪了,导演,你清醒一点!
大清都亡了百年了!
正文&在一起最美逆行者“珠玉在前”,让我对在一起也抱着一种审视的态度。
我是一个偏向完美主义者的人,对于这种国家“正剧”更是抱有一种近乎“偏见”的苛刻态度,我很不喜欢所谓的主旋律宣传,不是说我不接受,而是我不喜欢喊口号式的宣传,这会让我有很重的不适感,违和感也很重。
第一单元[1-2]上来第一篇,我的偏见其实最重,一开始的画面和最美逆行者有这一样的毛病,太空,后面就好多了。
主角们之间的对话让我觉得略略有一点生硬(个人观感,不代表任何人),这一点在后面也好了很多,可能是一开篇,环境渲染还没有完成的缘故。
看到张天爱,我有些崩,因为我对她的演技并不十分认可,预期分下降。
但是后来她那一场“委屈落泪”的戏和在浇花老人面前的戏真真惊艳了我,台词,气氛,动作都把控的很好。
后面和家人的戏又有一些硬,也许面部表演应该更加强一些。
浇花的老人是这一集中我印象最深刻的。
她只坐在那,我就感到了她的悲伤和无助,却又必须坚持等待希望的倔强。
还有何蓝逗饰演的漫画女孩,情感的表达非常的真实,一个即将拥有美好人生的女孩突然莫名其妙被拉进了ICU,是个人都慌,但她后来依靠着医生护士和男友的鼓励一步步坚强起来,还能留意照顾其他病人,这些让这个人物更加饱满,何蓝逗的演绎也让这个人物活了起来。
第一集其实感觉更偏向传统主旋律的宣传方式,但相较其他主题片导演明显已经很克制了,所以观感尚可。
故事叙述完整,演员们整段下来表演也称得上流畅。
个人感受:四颗星二波更新第二单元[3-4]这一单元讲述了灾难中小人物的故事,他们做着平时做了千百遍的普通的事,而这最普通的事在这特殊的背景下让这些小人物成为了可歌可赞的英雄。
演技上,雷佳音,纯熟自然的演技让我觉得他就是“辜勇”,“辜勇”就是他。
雷佳音不火,天理难容。
还有他的妻子,张静初演出了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情境下一个普通妻子的复杂心路,因为爱所以支持,也因为爱她也担心。
倪妮其实我一直无感,但是这一次她的爆发性也让我刷新了对她的认知,蒋欣作为一个护士长困累却必须坚强的形象也立的很好。
嗯,又收获一批宝藏演员安利。
叙事上,这部剧糅合了很多因素,这些因素多而不乱,分走几条线,然后令几条线毫无违和感的交融到一起,构成整个故事。
导演和编剧功底可见一斑。
人物形象非常饱满,这部剧是要弘扬英雄精神,但是这集,导演让我看到了英雄其实也是一个普通人,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他们不是完美的圣人凌驾于高空,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人。
他们也会怕死,但怕却不退缩,又或是短暂的退缩疗伤后又重新扛起责任。
他们可能并没那么高大上的信仰之力,只是普普通通的想来多赚一点钱,却因为在这特殊的时刻仍能坚持着普普通通的工作成为社会运转的支柱。
这一点让我在看剧的过程中屡屡落泪,哭到最后,我姐姐还问我是不是感冒了,怎么嗓子这么哑。
个人观感:五颗星第三单元[5-6]这一集,唉,其实我对滕导没有偏见,虽然他拍出了世纪烂片《上海堡垒》,但是那部片是导演与演员齐烂,不能全赖导演,哪个导演还没拍过几部烂片呢?
但这一集... 说实话,又一次重现了《上海堡垒》。
首先,叙事生硬,一是一二是二,然后告诉你一加二等于三,看起来毫无问题,但其实太过生硬。
没有前面一集的故事线交融的自然。
赵今麦饰演的女医生和杨洋男医生各为其路,然后导演选择了一个场地让他们在空间上相遇,以此将两条故事线捏到一起,两线合一后又继续上路,又一次以空间上的重合将小男孩的第三条线捏进去,对,是强行捏进去,不是融进去。
三条线不像是自然发生的,倒像是导演为了将这三个人捏到一起而强行创造出来的“转折点”。
太牵强了。
导演为了不那么牵强还加入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巧合”,比如:油桃。
我看到这眼前一黑,真的,这是让我摁头巧合啊。
太尬了。
情感渲染上,这有剧本之责,也有表演之责。
基本上,情感表露太过,整个基调让我感觉像是一个人在朝我怒吼:快来看呀!
这多令人感动呀!
你快给我哭!
而电视机前的我,无动于衷,没有一丝波澜。
可能有人要杠我说这集是塑造英雄,没有前两集那么多令人感动的点很正常!
可是,英雄本就令人感动不是吗?
不是说外露的情感表达就不好,就低端了,不是的,不然就不需要有爆发戏这种东西了。
但这集明显的过犹不及而且还时机不对。
剧本里情感爆发的点很奇怪,不管是女主离家还是路遇男孩,还是最后医生逝世,感觉都没掐到点上,让我有一种刚刚有点进入情境了准备和主角产生共鸣了,你突然告诉我主角他没得这个感情。
我和演员们感观错位了。
这是我最大的感受。
(仅个人观感)演员演技上,唉,说了估计得挨喷,但不说我又憋的慌。
喷死总比憋死强。
你杠我,我就杠回去!
谁还不是个ETC了怎么的先说男主,杨洋,长得帅,360度无死角的颜那不是浪得虚名,除了渗油没啥大毛病了。
但这集,要命的是,他渗油了。
倒不是邪魅一笑的渗油,而是太过端着的渗油。
我看到有的评论说杨洋饰演的就是一个年轻医生,所以不可能和张嘉译演的老资历医生一样。
BUT,问题是这个吗?
问题是,杨洋在整个表演中始终无法融入进去。
整集看下来,我感觉杨洋演的这个人物有着很重的割裂感,他的表演无法让我相信他就是那个医生。
他还是那个偶像包袱很重的偶像,而不是一个令人信服的医生。
别跟我扯什么雷佳音他们有几十年的表演经验,你们自己摸着良心,睁大眼睛,杨洋出道也不短了吧,贾宝玉距今也称得上久远了吧,怎么的,这十几年就还不够他完成一次不说完美只求合格的表演了吗?
表演是什么,就我一个观众而言,你的表演最起码要让我在剧集播放过程中相信你就是那个人,相信那个人现实存在吧?
这一点很可惜,杨洋没有做到。
他的演技在我看来和《微微》时期没有区别,《微微》时期他和女主的部分在我看来还不如男二女二流畅动人。
台词也一如既往的生硬,也别跟我扯低音炮所以台词那样,你信不信整个中国娱乐圈低音炮台词一绝的男演员我能给你拉出一个排。
杨洋整体的表演十分的程序化,样板化,这样固然不会出错,但很死板,直接导致杨洋整体的情感表达磕磕跘跘,平常剧目可能无所谓,但这种深入生活的剧就会非常别扭。
女主赵今麦,怎么说呢?
无功无过,但也有点尬,其实她在《流浪地球》里,在男主演的对比下就让我有点这样的感觉,但不重,不影响整体人物。
这集里赵今麦的表演和杨洋一样也很程式化,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他俩的表演让我觉得他俩面前有一部摄像机,下一秒他俩就要看过来了。
他俩很认真的在“演戏”。
赵今麦也有一点包袱,演戏有点端着的感觉,台词有点硬,可能是为了吐字清晰,但是却因此少了点生活化的感觉,像在有感情的念台词。
但小女孩出道也没几年,再多加磨练可能会更好一点。
张云龙,出场没多长时间,但台词和表演还可以,演的有点像个纨绔医生,但因为情境设置所以并不违和。
任重,可能是这部剧里演技最好的一位。
整集里如果非说让我情感融入了的点就是任重饰演的部分。
哇,我咋写了这么多,果然是给气的,这集弹幕给我气个够呛。
有些不理智粉丝们让弹幕乌七八糟,报告剧整得跟微博战场一样,再一次拉低观感。
个人观感:两颗星第四单元[7-8]曹盾导演的长镜头运用请让我膜拜一下。
真的太绝了。
整部剧的基调一下子就拉起来了。
这部剧的质感很好,前半部分冷色调的背景,沉郁的背景音乐让整个画面看起来非常的压抑,观众观感也是如此,前半部分我是紧张的,害怕的。
明明我知道之后一切会好,但是在我看到说没就没的脆弱生命,还没来得及使用的冻疮膏,明明下一秒就可以当爸爸了却永远留在上一秒的青年,还有那个永远无法完成的赌约时,我还是担心了,害怕了,紧张了,我怕最后都不会有希望出现,明明我是知道答案的。
后期在死亡人数终于归零时,画面逐渐由冷转暖,暖暖的阳光开始洒进这个曾经被死亡的冰冷覆盖的医院。
希望也随之出现。
朱亚文的表演其实很好,但最令我感动的却不是他,而是那个饰演魏力医生的演员,那个未完的约定成为这集在我心中留下的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还有就是新生与死亡的对比,那么浓重,又那么惨烈。
老太太颤颤巍巍举起的阳光下刻满了岁月痕迹的手,极浅淡的画面叙述却让我极为震撼。
导演的镜头语言堪称一绝。
叙事上这集感觉并没有像前几集多线并行融合,有点像是以朱亚文的视角作为主线在叙事,平淡的叙述着那段混乱又艰难的岁月,期间加入其他人齐心协力的镜头,毕竟从来不是一个英雄拯救世界,而是千千万万个人各尽其力,拯救世界,然后,成为英雄。
个人观感:四颗半——————我又回来啦哈哈哈——————第五单元[9-10]这一单元ummm我是倍速看的,没有快进,所以整体还是可以的,但相较于前面的《摆渡人》和《救护者》篇就没那么出彩了。
大方向叙述上感觉并没有什么大问题,以对逃跑的感染老太的追踪为主线以小见大的讲述故事。
老太太的饰演者演技十分纯熟,在她身上完全看不到一丝《我不是药神》里的绝望老太的影子,真正的演员,演谁就是谁。
黄景瑜饰演的是一名阿斯伯格症患者,有自闭倾向,但又因为亲历非典而热心防疫。
我不很了解自闭症患者的具体表现,所以对此不妄加评论。
单就黄景瑜的表演,他有着一贯的台词和人物割离的问题,总觉得他演的人物是一个人,而台词给人的感觉又是另一个人。
《破冰》里就有这个问题,之后的那部偶像剧也有这个问题,《红海》稍好一点。
觉得黄景瑜以后可以尝试一下找配音演员或者再多练练台词。
李小冉...她真的好好看...好白,身材好好啊...对不起我花痴了。
演技不让人出戏。
整体没大问题,就是有一个点逻辑上我没太看懂,为什么一个成熟的流调追查人员无法在第一时间启用联防联控而是两个人满城乱转的找一个已经确诊的人,那是确诊不是疑似啊亲。
持续观影中... [接受讨论,不接受杠精,你要杠我,我就杠回去,看看谁才是更优秀的ETC🙃]
我的经历:武汉本地人,在最基层的政府部门工作,一个普通的合同工。
疫情期间连上79天班。
中间就休息了1天。
那还是因为上级部门突然更改工作要求,工作量突然上升。
我一时没有调节好情绪,以至于引发了过度呼吸综合征。
领导让我回家休息,我觉得不严重没有去医院。
在家休了1天我就回去上班了。
同事都觉得我该多休息几天,但我想让我同事和领导能稍微轻松点。
那段时间每次跟社区同事打电话都特难受,感觉他们每个人都绷紧了弦,随时要被工作压到崩溃。
我是护理专业的,闺蜜三个中2个在医院,1个在社区做志愿者,都是1线。
最后我们都平安熬过来了,大家都好棒。
对这个剧的目前感想:我一点进来就看到几颗1星,一开始我真的满脸问号,后来看了评论就开始难受。
给差评的那些人,你们的要求真的好高啊。
要真实不煽情的,去看纪录片不好吗?
《金银潭实拍80天》了解一下。
好多人评论中提到了紧张感,我觉得身处疫情中心,紧张感真的是所有感觉中出现次数很少的了。
大部分时间都被工作量带来的烦躁感,和工作完不成的焦虑感,还有拼命想赶快把事情做完的那种急迫感给代替了。
现在疫情好转想坐下来好好看看那些感人的故事,看看其中的小细节,我认为2集一个故事就该着重拍细节,现实生活中最能打动人的就是细节。
前两集内容不错。
台词正常不突兀,演员表演的也很自然,如果能在多一集,相信应该会表达的更好。
后续剧集看预告我相信不会差。
看完全部20集我再来评星,不过我敢肯定这剧绝对是三星以上的水准,我要立下这个flag。
10月2号晚加更分享几张那段时间的图片吧
2月4号早上的早餐,那时候有的吃就很满足了
2月15号我妈生日。
白天想办法凑的水果。
下班回家给我妈做了一个蛋糕。
还好平时做的多,家里还有材料。
2月16号跟车送病人去医院,正好去了闺蜜工作的医院。
她在里我在外,没见到面。
2月28号中午的盒饭,好吃到一定要拍下来做纪念。
3月18号孤单的夕阳
3月31号,住在我们辖区的辽宁医疗队回家了。
太开心了。
4月2号中午,逛完超市回单位的路上看到花开了。
一个人傻傻的站在那盯着它看了好久。
4月25号吃到了今年的第一顿烧烤
6月初,疫情之后第一次在外面吃饭。
味道超赞。
7月初,汛期各个河湖的水位线都超了。
所以就跟着又停休了,一直上到了8月。
8月初的一天。
看到它的时候真是要笑死。
汛期都结束了,雨也不下了,但是办公室1楼的墙角竟然潮的长蘑菇了。
9月3号下班回家的路上。
这个偶然拍到的光,让我觉得疫情和汛情都过去了。
后面的每一天都是美好的。
9月5号晚上和闺蜜们去江滩了。
夜景真的好美,武汉越来越好了。
不考虑剧作,有被感动到
看到这个分数我真的怀疑?是因为隔壁娘道太差了吗?从语言到说话方式到情节太多经不起推敲的了。湖北不会把医生叫大夫的,大夫是北方人的叫法;里面的武汉市民都讲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甚至北京话,真的挺出戏的...看了大连小伙那一集,我就想问:他一个在医院呆过的人能随便骑车在外面跑嘛???那时候医生护士都是两点一线统一隔离他能在外面瞎跑接触那么多人嘛?还一直想逃跑这不是丑化人家大连小伙形象嘛???拍这种片子真的不如看纪录片,看到一个评论我觉得说的很好,“任何艺术加工都是再在伤口上撒盐”。
说实话,看到评分就觉得高分要么是演员粉丝打的,要么是拿着半年前的现实来打分,就编剧的视角和水平,及格分就不错了。这些小人物除了快递哥,其他的几乎没什么人知道,属于编剧爱怎么编就怎么编,无从考据。且故事过份彰显温情,甚到了泛滥的地步。演员夜过于爱惜自己的形象,明明医生护士都剃了光头,她们还是长头发画眉,这显得脸上的勒痕格格不入。最关键是这部剧就算领导层不当主角,连个客串的都没有,这次公共事件是几个医生讨论就能做出决定的么,就算是以小人物为主,领导层从中协调必不可少。至于单元,这里单吊大家热议的火神山来说,我都感想就是甭管是不是万政治正确,编剧对于火神山这个题目,其内容如果放做高考作文题,40分全没了,惨不惨。
有时治愈 常常帮助 总是安慰
我来自武汉
剧情太乱,硬煽情,失望
看的时候一直在试图跳出还算鲜活的人物侧写 思考拍摄/观看抗疫剧的意义在哪里 已知在现存体制下我们绝无可能拍出一部兼具反思与批判性的「切尔诺贝利」武汉中心医院的官僚主义作风、给女护士强行剃头的形式主义滥觞、外省的火神山雷神山工人隔离期满依旧不能回家还被收隔离费、工作人员因抗疫补助政策收紧被要求退还补助……更不用说更深层的权力与科学关系问题 所以一切讴歌或稍克制的煽情都在射程范围内 而英雄回到平凡人之后的境遇却无法载入史册 当然所谓真相由视角决定 我们也很难去苛责文艺创作者们 至少倪妮扮演的那位摘掉口罩、因恐惧而在黑夜中呐喊的护士 还或多或少保留了导演拒绝宏大叙事绑架真实人性的倔强
家裡表妹在追,我旁觀,我的觀感是這種強行整合各種元素,硬扎別人淚腺的做法其實很低級。而且很多細節,跟當時我這個旁人就是看新聞和與身邊人接觸溝通,留意到的情況都不盡相符,醫生在綠皮火車裡吃方便麵這個細節更是糟糕得可以,醫生難道不懂當時情況的嚴重性?都過年那天了欸!怎麼還需要局外人去提醒說細節錯得離譜呢?被這種問題百出的劇情使勁戳淚線我真的快要被氣死了,我同情的是當時深陷其中的人的真實遭遇,但我對煽情表示厭惡。
三颗半吧!
同行和火神山两个单元拍的都挺烂。
祖国需要这种力量,一起经历过疫情的中国人也需要这种力量,现在的祥和都是他们换来的,致敬是最基础的吧。
明明现实中的事情那么感人。但是导演编剧就是能把它弄得寡淡无味。原本想给1分。但是演员演技还是不错的 基本都在线。多给1分吧
报喜不报忧…讲好不讲坏的现实剧都只有一分可打
矫揉造作
……看不得
还不错。倪妮那段爆发挺感人。
If you have to watch a show about the COVID-19 pandemic, then it has to be THE South Park Pandemic Special, I hope this little comment could be hidden among those fake-ass good reviews.
看了很感动,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令人敬佩
我可以说不好看吗?看了前四集两个故事单元,拍得太平面化,人物形象一点都不饱满,节奏也不行,没有紧张恐慌的气氛。可能是因为报告剧必须正能量吧。但是拍得这么平面化,真的一点都不打动人。现实比比这好哭多了!
看第一集觉得还不错👀时代报告剧,好好记录一下这个不平凡的2020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