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Quo Vadis,突袭安全区(港),阿依达的救援行动(台),艾达,怎么了?,艾达,你往何处去?,阿伊达,你往何处去?

主演:亚斯娜·久里契奇,伊祖丁·巴伊罗维奇,Dino Bajrovic,约翰·海尔登贝格,雷蒙德·提哈瑞,鲍里斯·伊萨科维奇,埃米尔·哈齐哈夫茨比哥维奇,雷豪特·比瑟马克,

类型:电影地区:波黑,奥地利,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波兰,法国,挪威,土耳其语言: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波斯尼亚语,英语,荷兰语,塞尔维亚语年份:2020

《阿依达,你往何处去?》剧照

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1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2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3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4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5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6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13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14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15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16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17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18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19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20

《阿依达,你往何处去?》剧情介绍

阿依达,你往何处去?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95年7月,斯雷布雷尼察。艾达是联合国的一名翻译。当塞尔维亚军队入侵波什尼亚克飞地并接管那里的权力时,她和她的家人和其他成千上万的人一样,在联合国营地寻求保护。激烈的政治谈判开始了,阿伊达不得不进行翻译,通过翻译她得知了致命而残酷的信息。但尽管信息的爆炸性极强,她还是坚持着逃脱迫在眉睫的命运的希望。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小蚂蚁之环球大冒险汉娜·蒙塔娜第二季辛纳特拉:孤注一掷男孩们超智游戏我的意外老公大宅门2魔法使黎明期卧底:费瑞的故事离幸福就差半步魔女与野兽庭审专家第六季醉晕了急速杀阵蜘蛛网中的女孩最后一刻萌宠入殓师抗日奇侠最完美的离婚2014特别篇迷失第一季京武火龙洗浴天堂兽拳战队激气连者特别DVDgyungyun!拳圣大运动会魔偶奇谭10邪恶轴心毕业歌克雷斯的魔法学院警部补大魔神被窃之物丧钟已鸣罗马帝国第三季

《阿依达,你往何处去?》长篇影评

 1 ) 一场故意被掩盖的种族屠杀

尽管去年威尼斯电影节在疫情阴影下举行,但是竞赛单元的影片质量不算太差,无独有偶地,有两部欧洲电影同时将目光投向了国家的黑历史,揭露了两场被掩盖或几乎遗忘的屠杀。

如果说《亲爱的同志》因出自电影前辈之手而备受关注的话,那么这部《艾达,怎么了?

》空手而归就有点意外了。

虽说这位波黑导演亚斯米拉·日巴尼奇(Jasmila Žbanić)不太活跃于影坛,但是她之前曾获得过柏林金熊奖,成绩斐然。

这部新作不论题材,还是人物刻画,乃至批判的深度,丝毫不逊色于《亲爱的同志》,更出现在今年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的最后五强候选名单,实力不容小觑。

这部《艾达,怎么了?

》与《亲爱的同志》极为相似,故事核心同样是一位勇敢决断的母亲,她也是一位享有特权的人物,最终却也被身处的权力机构所抛弃而造成悲剧。

影片讲述在1995年波黑战争背景下,一名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女翻译为保护丈夫和两个儿子免遭杀害,在紧迫的时间内设法展开营救计划,但最终她的丈夫和两个儿子都无一幸免地被塞族军队杀害。

这场发生在斯雷布雷尼察的大屠杀最终造成多达八千多名波黑穆斯林男子死亡,事后一直被波黑塞族政府否认,直到2004年才终获承认……

▲令人共情的女翻译员相比起《亲爱的同志》的党内干部女主角,这个主人公更令我共情,原因在于其没有完全脱离民众,没有前者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也没有利用手中仅有的权力成为邪恶的帮凶。

她只是一名身不由己的翻译员,这个角色的设定颇有深意,她充当正义与邪恶之间的沟通桥梁,在后半部分却被迫成为邪恶的传声筒,切身感受到屠杀的逼近,却无力制止恶行的发生。

她的特权只能跟随维护部队一同安全撤离,多番恳求之下才被允许带走丈夫,却无法带走儿子。

于是,影片徐徐揭露出联合国维和部队伪善和软弱无能的本质,面对丧尽天良的种族灭绝行为,不仅没有履行人道主义维护和平的职责,还把无辜的平民推向万劫不复的地狱,沦为种族屠杀者的帮凶。

无可否认地,波黑塞族军队是这场种族大屠杀的始作俑者,但从这段黑历史可看出,联合国维和部队与西方各国政府也等同于邪恶的同伴,维和部队的名字与其实际行动形成极为讽刺的反差效果。

而夹在维和部队和塞族军队之间的女翻译无法彰显正义的力量,像一只等待被捕获的猎物那样无依无靠。

▲软弱无能的联合国维和部队这部影片比《亲爱的同志》更出色之处在于摒弃过多的戏剧化色彩,更接近于纪录片的风格。

尤其是后半段跟拍女主角在营地里东奔西走的镜头,刻画出她焦急不安的心理,渐渐发现自己被一直信赖的权力机构所抛弃。

平铺直叙的实录并不令人乏味,却在充满倒计时意味的情节里,令人嗅到愈加窒息的压迫感,观众不断为女主角捏一把汗,希望她的家人能成功脱逃。

塞族将领的屠杀计划也没有一早抛出来,而是通过情节推进和氛围感给出暗示,其中有一幕令人紧张不已:一边是联合国代表与军队高层谈判,另一边是塞族部队要带枪闯入营地搜捕穆斯林士兵。

高潮部分的大屠杀情节没有正面展示,枪口伸进窗子的镜头以及紧接的枪声留给观众震惊的冲击力。

而在多年后女主角认领家人的遗体,以及她和两鬓斑白的刽子手欢乐地共聚一堂的最后一幕,更是将战争残暴的本质展露无遗。

战争遗留下来的不仅是弹孔和尸体,还有植根于受害者记忆深处的阴影;不论是主动投身还是被动卷入战争的民众,迎来和平的生活后,依然难以摆脱残忍的心理创伤。

 2 ) 杂感

艾达去认丈夫与儿子的尸体时,我才第一次眼睛湿润了。

当时我想,或许是这部片子的每一分钟都过于沉重,才没有一个集中的“泪点”。

但当我看到孩子们汇演的台下,曾经痛苦迷茫的脸如今已经苍老,露出欢欣的表情,我也在感恩和平的心情中愈加难以自抑。

屏幕暗去后的“献给斯雷布雷尼察的女性和他们的父兄子孙”彻底引爆了我的情绪,一直哭到影厅里灯亮起。

哭得很压抑,或许一如片中所有斯雷布雷尼察人。

看的过程中想到了很多,政治博弈、军事力量的绝对话语权、宣传、民族、宗教、仇恨、幸运与不幸…发生在远山与春树、嬉笑的孩童近旁的屠杀。

又想到现在,枪火仍灼灼不绝,苦难也从未远去。

无力的依旧无力,叫嚣的仍在叫嚣。

无辜的隐忍,与胜利者罔顾道德的粗鄙自得,仍然出现在人们的脸上。

更新:看别人的影评才知道,汇演台下居然也坐着曾经的塞军,我好麻木。

也有人和我一样麻木吧。

于是想起一些细节:若无其事和Aida打招呼的塞军是她曾经的学生,在她的丈夫儿子被赶上车时死死地抱住她不让她过去,或许是仅存的良知吗?

曾经的邻居强硬地分开一对夫妇,这个场景给我强烈的既视感,是纳粹?

是斯大林时期的苏联?

是东德?

wg?

当然也或是哪起我匆匆瞥过一眼却忘了名字的悲剧,或者是一些琐碎的悲剧的集合。

如此看来,记忆与记录是太有意义的事情。

 3 ) 阿依達的救援行動 Quo Vadis, Aida?

第一次聽到「波黑」這個國名其實是來自足球;印象中這個位於巴爾幹半島西部的多山國家,球風向來強悍!

或者應該說,巴爾幹半島以強悍著名。

過去關於「巴爾幹半島」的電影題材,包括北約轟炸貝爾格勒之後的科索沃邊境安全問題;同時也牽扯到穆斯林、塞族等信仰、種族融合問題。

今晚看了最近即將上映的《阿依達的救援行動》,據稱是世界首部處理「雪布尼查大屠殺」議題的電影;它不是一部紀錄片,卻紀錄了人類最殘暴與泯滅人性的一頁歷史。

從電影的角度,我亦理解到今天的「波黑」,是如何走過90年代「雪布尼查大屠殺」,波士尼亞克人與塞爾維亞人的對峙,與平民百姓無端遭受的殺戮及迫害。

屠殺者將受害者關進一個密閉的空間,並將這場殺戮比喻成:「電影即將開始。

」可以想見1995年7月11日在巴爾幹半島,成千上萬的男女被殺害;這一段人類黑歷史,即使是透過導演潔絲米拉.茲芭妮奇 (Jasmila Žbanić)的鏡頭重現,都令人冷汗直流,直呼不可思議。

2020年適逢「雪布尼查大屠殺」25週年,由《旅行之歌》柏林金熊獎導演潔絲米拉.茲芭妮奇執導的《阿依達的救援行動》;電影開頭與結尾,都藉由人物細膩的鏡頭捕捉,呈現出極端、猶如地獄、天堂兩個世界的對照。

孩子們無邪的笑容,成人焦慮的臉孔,構成了一幅又一幅「人性」微妙的生存景況。

我想起了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的著作《戰爭沒有女人的臉》;可怕的是,劇中的女性、母親、譯者,也是這場殺戮下的遺孤阿依達,她並沒有缺席這場戰爭,卻同樣經歷了被強行掩蓋與奪走的人生,那真實地叫人不敢置信。

 4 ) 关于这场战争,在博物馆里看到的一个故事

照片摄于萨拉热窝的Museum of Crimes against Humanity and Genocide下面是其中的一个故事:/A shirt that smells like my son/我的儿子Senad出生于1971年。

在1992年的战争中他和他的父亲Esad一起被逮捕了,然后被送去了集中营。

他们被关押了三个月,在我的乞求下,看守允许我去见一次他们。

我带了干净的衣服,因为他们在集中营里不能洗澡。

我给Senad带了他最爱的蓝色运动服,他马上换了衣服,我把他的旧衣服带了回来。

那是我最后一次看见他。

8月21日,敌军警察来到集中营,找用以交换战俘的人选。

Esad马上提名了我们的儿子,觉得这是获得自由的唯一机会。

在运送的车离开之前,父亲把100德国马克纸币缝在了Senad鞋子内衬里。

他告诉儿子:走吧,到了安全的地方再把钱拿出来,给你自己和同伴买些吃的。

Senad的朋友Nihad也上了这辆车。

三辆车都装满人后驶出了集中营。

Esad说,他看见Senad和Nihad在车上向他挥手。

他哭了,因为他必须和儿子分开;同时他也为儿子即将获得自由而高兴。

然而,这是他们最后一面了。

在半路的深山中,运送车停住了。

押送士兵将所有人赶下了车,让他们排队跪在悬崖边缘,然后开始射杀。

在短短几分钟内他们杀死了Senad和其余199人,尸体坠入了300米深的山谷。

之后士兵们到峡谷里向尸体上丢炸弹,确保没有人能知道他们的罪行。

他们把尸体全部填入了一个巨大的坑里。

我从来没有洗过那天Senad在集中营里交给我的旧衣服。

衣服上残留的气味是他给我留下的唯一痕迹。

我每天都要闻一闻这件衣服,希望至少有一天他的尸体能被挖掘出来。

26年过去了,我至今仍在等待穿着蓝色运动服的尸骨被发现的那一天。

每次听到有巨大墓穴被发现的消息,他父亲都会去那里试图寻找那个他缝了100马克的鞋子...我马上80岁了。

我把这件Senad的旧衣服捐给了博物馆,因为我害怕等不到亲手埋葬他的那一天。

 5 ) 没有逻辑的战争魔鬼

〈Quo Vadis,Aida?

〉译为《艾达,怎么了?

》,它以一位叫艾达的联合国基地翻译的视角,从里里外外,高层到平民,叙述了波斯尼亚人如何被塞军逼逃至联合国基地,又如何被运送屠杀。

战争片让人可怖的总是那片刻的安静,塞军将波斯尼亚男性关进空教室,动手前的安静让人群有了一些小小的骚动,有人更加恐惧,有人舒了一口气,而任何判断在此都无用,因为发生在战争中的很多屠杀都都没有什么逻辑可循。

你无法依据经验,和对人类基本的理解,去判断你在战争中的发展和结局,而“艾达,怎么了”,永远都不会有答案。

你不知道你会被运送至何处,你不知道战争的发动者是在和你谈判,还是在下达最后的通牒。

以至于艾达的丈夫还反问塞军:不是说好,我们可以选择离开,也可以选择留下。

这样的反问被塞军一巴掌打断了。

我们无法用任何普世的东西去思考战争的进程,我们无法找到这间地狱里,真正属于人类的出路。

所以我们不要建这样的地狱,不要放出魔鬼,这也是所有反战片存在的意义。

 6 ) 黄泉路上无老幼,也无男女

比电影更让人震惊的是豆瓣前排评论居然有几条说这是女性电影。

一个从死人堆爬出来的导演会去刻意在乎性别视角?

波黑电影 艾达怎么了 讲的是前南内战时期塞尔维亚军队对波斯尼亚平民的屠杀,包括当地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不作为。

用了一位维和部队当地的英文翻译做主要人物,通过无法保护家人展示出那段岁月。

屠杀是真拍了,维护部队的不作为也展示了。

相当的直接,直接到需要去翻一下历史书,看看我们是怎么描述这段历史的。

导演是波黑人,前南战争时应该20岁出头。

不知道她具体经历过什么,但金狮奖提名,塞尔维亚至今没进欧盟,还有片尾大屠杀的骸骨和 飓风营救2 里的一些情节。

几点相加,电影里的历史应该是真实。

真实的历史很难用性别视角去诠释,尤其是这段相对冷门的历史。

如果用女性的细腻来讲述,小气不说,也破坏了紧张的真实感。

建议那些为学校不教英语鼓掌的人看看这部电影。

黄泉路上无老幼,不学语言,真遇上事,只能当电影里的色块或者统计文件上的数字。

 7 ) 这个世界,你往何处去

1995年我十四岁,已经上了中学,身高超过一米七。

也就是如果我生活在那个地方,我也已经不在好久了。

最近连着看来《摩加迪沙》和本片,都是在我出生之后发生的事情。

这和看一战二战的电影截然不同,因为你知道在这些生命毫无道理的离开时,你已经存在于这个世界了。

这不是战争史考古,这就是你曾走过的当下。

电影中的几个细节。

1.挑出来参加谈判的经济学家和塞军的一个军官是同学。

而塞军中的士兵也有Aida的学生,他认识Aida的孩子,Aida也认识他的妈妈。

这是这次惨案比之其他更让人心惊肉跳的地方,这不是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入侵,这是一个国家自行的分裂。

敌对的双方里有同学、师生、邻居,朋友,说不准也许还有恋人。

但一朝变色,生死相见。

2.塞军要求只有妇女儿童可以上大班,男人需要运送到另一地点。

一个联合国士兵揭穿了一个办成女装想要混上大败的男人。

军人的天职是执行命令,所以当联合国指挥官默许了塞军的行动,他们的士兵便认为自己应该执行。

在彼时,这个士兵的脑子里没有揭穿就相当于杀了他的概念,他就只是将发现不符合命令的行为指出而已。

或许在联合国军官冲上去要揍他之后,他才会思考自己的行为意味着什么。

有人说Aida有些自私,她只是想着自己的家人。

既对朋友哀求帮助她的儿子视而不见,又三番两次非难联合国官员,提些无理要求。

但这是家人啊,这是家人的生命啊。

你不是她,你体会不到她的感觉。

看着一屋子的骸骨,走了一圈,知道丈夫孩子也会是这个样子,或在这里或在别处,但却不知道他们在哪,哪一个是他们。

最后只能瘫坐在地上对着空气哭泣。

有一个很值得称赞的群体叫社工,他们做慈善,救困苦,不畏辛劳,兢兢业业。

但一旦遇上地痞流氓,他们就没有办法,因为他们只是社工不是警察,没有执法权。

而联合国就是一个地球社工。

他们的确能做很多事情,但在军事冲突中保护平民却不在此列。

斯雷布雷尼察是联合国划分的安全区,而联合国营地可以说是安全区中的安全区。

但所有被杀的人都是从这个地方被带走的。

塞军甚至省去了搜索城市,挨个建筑物搜人的麻烦,这才是这个惨案中最惨的部分。

不要相信弹钢琴的,因为承诺在枪杆面前不值一提。

 8 ) 波黑战争中的种族屠杀再现

这部刚刚被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提名的波黑电影《艾达怎么了》,在网上可以找到资源,像素差些,但不影响观看。

艺术上中规中矩,看它的主要目的,是可以让你了解那段逝去不足30年的“种族屠杀”历史。

波黑战争发生在1992-1995年,那是自1990年开始的南斯拉夫各地区政治独立分裂局势危局的顶峰。

影片再现的“屠杀”发生在战争第二阶段的1995年7月。

记得那时候,前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还没有完全解体,应该是1994年某月,我还带着电影《香魂女》到其首都贝尔格莱德参加过“南斯拉夫不结盟国际电影节”,同去的中国电影还有韩刚的《葛老爷子》、尹力的《香花三月天》。

那时的贝尔格莱德一片和平景象,影展在一所巨大的文化宫里举行,观众众多;每场电影放映前要演奏出品国的国歌,是我从来没有在其他电影节上遇到过的。

没想到就在那个时候,南斯拉夫南面的波黑地区就正在发生着这个二战之后欧洲大陆上最大的局部战争,即穆族、塞族、克族的武装冲突,北约、联合国都介入调停,仍旧无法阻止局势的恶化,并直接导致最终南斯拉夫国名完全消失,直接分裂为五个独立国家的今天的现状。

这部电影表现的屠杀历史在百度上记载的史实是:“屠杀事件 斯雷布雷尼察位于波黑东部,是穆斯林聚居的一块“飞地”,当地原有居民3万多人。

1993年6月,波黑战争期间,联合国安理会宣布将波黑首都萨拉热窝以及斯雷布雷尼察等地划为“安全区”,并规定这些“安全区”为“非军事区”,不应受到任何一方的武装攻击和发生任何敌对行动。

然而,这些规定并未得到有关各方的遵守。

1995年7月11日,波黑塞族武装攻占斯雷布雷尼察,并宣布建立地方政权。

联合国安理会随后通过决议,希望塞军撤出该地区,无条件释放被扣押的维和人员,并在那里重建联合国安全区,但遭到塞族方面坚决拒绝。

12日开始塞尔维亚方将在斯雷布雷尼查居住的波斯尼亚克男子全部屠杀光不留一人。

大批波斯尼亚妇女被强奸,还有有身孕的妇女被挑开肚子。

史称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事件。

因为经历这样的事情,在这两地区之间的波斯尼亚克人和塞尔维亚人依旧有着无法抹灭的隔阂和心结。

波黑战争结束后,波黑穆斯林失踪人口委员会在斯雷布雷尼察发现许多埋尸坑,并掘出数千具尸体。

长期以来,波黑政府一直否认发生在斯雷布雷尼察的大屠杀事件,直到2004年6月承认。

2004年10月14日,波黑政府调查委员会公布调查报告承认,波黑塞族军队和警察部队1995年7月攻占斯雷布雷尼察市后,放走了部分妇女和儿童,但杀害了7000余名穆族男子。

” 影片以一位替联合国维和部队做翻译的波黑女教师为主角,以她的视角直接目睹及遭遇了这场“种族大屠杀”,和俄国电影《亲爱的同志》有着异曲同工之貌。

了解历史,反思过去。

这应该是我们文化艺术作品,特别是影响广泛的电影形式,最应该做的事情。

 9 ) 《艾达怎么了?》:笑着笑着他们就不笑了

《艾达怎么了?

》是波黑女导演亚斯米拉·日巴尼奇的新作,一部直面斯雷布雷尼察屠杀的电影,日巴尼奇的前作《格巴维察》也是反映波黑内战创伤的电影,波黑的电影人很难从这个令人难以承受而又不得不面对的题材中抽身而出。

影片的主人公艾达,一开始她似乎是一个置身事外的翻译,为联合国维和部队与塞族武装沟通。

当姆拉迪奇将军的部队占领斯雷布雷尼察,穆族难民涌向联合国维和部队营地时,她成为了一个焦灼的母亲、一个奔命的母亲,一个为了两个儿子的安危苦苦哀求的母亲。

然而,历史没有改变它的轨迹,她还是成为了一个心碎而绝望的母亲。

当黑漆漆的枪口向室内喷射出火舌时,当母亲、妻子在哭泣着辨别那一堆堆遗骸时,任何人都难以抵御影像所带来的沉重压抑。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影片中段那一张张在欢快舞曲下毫无表情的脸,预示着人们将要面临的浩劫。

在影片最后,这个感觉到了极致,艾达回到那个族群依然混居的城市,继续当她的老师教可爱的孩子们。

孩子们在舞台上表演时,坐在下面的一张张脸上洋溢着笑容,可是笑着笑着又一次变成了面无表情,诡异地让人恐惧。

战争和屠杀已经在不同族群之间制造出难以填平的鸿沟,伤痕永远刻在了人们的心中,即使善良暂时压制了邪恶,但邪恶永远不会消失,像幻想小说的大魔王一样等待着重启的时候。

 10 ) 尊重历史

世界各地都有冤屈,某些尘封在黑暗中,剩下的被历史铭记……我尊重影片的意义,但就共情来说,有点平平无奇。

首先冲突不够,一大堆难民聚在一起,应该发掘几个痛苦的事件,来加深印象,结果只有最后的射杀反映了战争的残酷。

塞军在里面的恶迹没有过多展现,甚至还有派送面包、大巴车接送等救济行为,这样对比之下,虽衬托出人性的矛盾,沉重感却低了很多。

女主作为一个外交翻译,地位十分底下,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在保护父子这个问题上,负责维和的部队也不愿牵涉进来,由此能感受到她内心的无助:无法阻止死亡,只能亲眼目送。

孩子在舞台上的表演回归到和平的主旋律:沉痛缅怀,活着的都不要怨恨,反思战争带来的伤害,努力为下一代创造美好的未来。

《阿依达,你往何处去?》短评

2021上海电影节,看完就一个观点,要多学知识,要懂政治,要锻炼领导能力,在外敌入侵的时候,什么都不做是不行的,人不能被别人安排,然而在真正强大的敌人面前,先逃吧,然后再做打算。

7分钟前
  • 王小溪
  • 还行

7分。艾达失望了,绝望了。1995年波黑战争期间,一个联合国雇佣的女翻译试图拯救同胞和家人的故事。联合国划定的安全区其实一点也不安全,因为联合国部队不会保护难民,只会一直妥协。女翻译本来想保护更多的同胞,后来想保护家人就行,最后连一个儿子也没保住。联合国的军人怕引火烧身,甚至主动找出躲藏好的难民交给塞族武装。3万居民被塞族武装全部带走,成年穆族男子被全部屠杀,共计7000多人。很难相信这事发生在现代欧洲,很难想象联合国部队竟然毫无作用。

8分钟前
  • 蒙奇D
  • 还行

残酷而无助。电影调色有点怪。

9分钟前
  • kinder23
  • 还行

能谈失去的幸存者,旁观者。留下来收拾废墟、建立新生活的人,只有女人。战争和生活并无区别。

14分钟前
  • 咯咯精
  • 还行

像《亲爱的同志》一样,平民永远是战争与ZZ的牺牲品

19分钟前
  • FilmHouse
  • 推荐

Suspenseful and powerful

21分钟前
  • Messi
  • 推荐

不了解故事背景,感觉女主相当护犊子

24分钟前
  • 朝阳川生
  • 还行

用不恰当的特写提供观测恐慌的切口,即是剥削。于是整部电影也近乎另一种从窗口观赏的“大片”。倒是从翻译这个身份进入是有趣的,替恶行传声却又无法发声,混沌的工具人。

26分钟前
  • 刘浪
  • 较差

7/10

30分钟前
  • avicii
  • 还行

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承诺,自己强大才是硬道理(非常克制的战争片 但观影过程令人揪心。电影没有正面描述塞军的残酷,而且通过几个含蓄的镜头表述:运送难民的巴士司机的苍白惶恐的脸,正在被塞军掳走的年青女孩。。点到为止 细思极恐 不寒而栗。。那些一车车被拉走的妇女和儿童真的得到善待了吗?。。)

32分钟前
  • Wongwongwong
  • 力荐

整个片子不过就是西欧精英眼里所谓的政治正确罢了~~~~毕竟塞族是斯拉夫种族,信奉的又是东正教,与西欧的天主教和清教格格不入,于是伊斯兰的波黑人就成了最好的政治工具,还能让清教徒和基督徒们均免于内心正义的宣判,还能关起门来打着圣战的旗号但谁又敢揭开,那些把米洛舍维奇送上绞刑架的西欧精英们,他们自己国家在中东伊斯兰世界所所犯下的罪恶,以及沙漠中的白骨?也许西欧彻底的伊斯兰化,让基督徒里白人的姑娘论中东伊斯兰难民的生育机器,就是塞族幽灵门最好的报复吧

37分钟前
  • 名侦探皮卡丘
  • 很差

拍个60分钟左右的纪录片比较好。作为电影实在太沉闷了,毫无亮点,一切都中规中矩。

39分钟前
  • 羽中
  • 很差

How could this be allowed? And why is it still happening?

41分钟前
  • Nightwing
  • 力荐

#77venise主竞赛第三场# 来之前特意补了导演上一部获得金熊的同样波斯尼亚大屠杀题材,可以让两部电影互为补充去了解这段历史,上一部聚焦于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而这部是具体描绘了事件的发生过程,更能令观者共情,慢慢渗入悲伤绝望到内心深处

45分钟前
  • 耐观影-Xavier
  • 还行

再也不喜欢塞尔维亚了

50分钟前
  • 我是你的痰盂
  • 很差

从女主角的视角详尽记录了大屠杀事件,不仅有军方的蛮横和联合国的无力,还有她个人角度的经历感受,以及这一切如何被忽视被遗忘。

51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推荐

观影过程中,恰巧得知了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国际影片)最终的提名名单。观影完毕,各种叹息。纵向上,同题材,同历史,同类型作品,比之近二十年前的最佳外语片《无主之地》,少了太多太多太多深邃与细腻,只像一本时隔多日的流水账似的日记。横向上,做个很不恰当的对比:北欧中年危机的《酒精计划》死了1个人东欧火灾牵扯出层层腐败的《集体》死了27个人东亚校园霸凌的《少年的你》死了2个人中东难民题材《贩皮的人》犹未可知本片,官方数据死亡人数几千人。另外,和本片剧情特别相似的《亲爱的同志》居然落选。我不想也不愿意以此来推测最终,我只想说:人类啊,快点的原地爆炸吧

54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艾达(Aida)之前是一位老师。她的丈夫尼哈德曾是当地高中的校长。在一个特别紧张的时刻,她和一名塞族士兵交换了礼貌的问候:他是一名前学生,向艾达的儿子哈米迪亚(鲍里斯·勒尔)和塞乔(迪诺·巴杰罗维奇)致以问候。这次遭遇是对战前常态的几次提醒之一,当时塞族人和波黑族人并肩生活,而艾达和她的家人追求的中产阶级生活显然在战乱中破产。倒叙显示她参加了一场异想天开的选美大赛,这场选美大赛是“东波斯尼亚最好的发型”。她紧急中谋得的联合国翻译工作为她提供了一些保护,她试图将其权限扩大到丈夫和子女。在官方安全的承诺中,她可以清楚地看到即将发生的事情,在奥斯维辛式死亡来临前的奔波与呼救,并未最终挽救生命,却把环境将人推向灭绝终点的无奈、恐怖与焦灼展现地淋漓尽致,而再次相见,已是尸体认领处刚从万人坑挖出的骨头

59分钟前
  • 彼得潘耶夫斯基
  • 推荐

脸谱化的人物,还算精彩的故事,逃之夭夭的塞族士兵,官僚和无能的联合国部队,可能是本片最大的亮点。

1小时前
  • 天兵
  • 还行

7/10。从艾达嘶吼着不让家人被带走那开始动容,情绪在跪在尸体旁的崩溃中达到顶峰。艾达怎么了,是问这个国家怎么了。奇妙的是我一直想到清朝灭亡时的情景。同年还有一部相似题材的《亲爱的同志》,那部更好更克制。

1小时前
  • 乍暖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