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法·帕纳西《出租车》里面,他搭载的第二个乘客,一个租碟片的电影专业学生,询问帕纳西如何找到合适的主题,他回答说:“那些电影都拍好了,那些小说也都写好了,你要从别处开始,灵感不会自己抛出来。
”这仿若在指涉帕纳西自己的创作——在其他电影都拍好的情况下,从元电影加伪纪录片开始。
帕纳西早期的《白气球》俨然是《小鞋子》的同类型作品(他为阿巴斯担任过几年的助理导演),而到了第二部电影《谁能带我回家》,就使用了自己的伪纪录片形式,后面《生命的圆圈》与《越位》均关注伊朗女性处境议题,以致在后来的采访中,他被记者提到,“你的电影可能会给人一种在伊朗只有女性被压迫的误导的印象”他回答道“我们想要展现女性被圈起来的困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谈论男性的原因。
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在处理有关男性的问题。
”此后他的创作总是面临着当局的禁止与骚扰,并且成片必须用难以设想的方式运去参加电影节,比如帕纳西请朋友在家中用数码摄录机和iPhone偷偷拍下纪录自己囚禁生活的《这不是一部电影》被藏在蛋糕中偷渡到了戛纳。
这样令人发指的创作环境(创作空间的极大限制)无疑会限制导演的镜头语言表达,但帕纳西却成功找到了一种与之相抗衡的方式。
从《出租车》开始他就加入了元电影的要素,在此它仍然只是一种形式。
而《无熊之境》中,元电影的要素却深度参与了电影本身的表达。
或者说,在《出租车》那里,元电影只是作为一种导演表达的工具,而《无熊之境》之中,后设的要素已经深度参与了电影本身的表达,或曰后设的运用在这里已然是帕纳西的高度自觉,它通过这样一个命题显现——在字面意义上的电影已死的情况之下,后设电影兼具反思与反讽功能的承担,从而实现对先验的唤询。
在《电影中的电影》一书中,作者杨弋枢这样给元电影下定义——元电影是指关于电影的电影,包括所有以电影为内容、在电影中关涉电影的电影,在文中直接引用、借鉴、指涉另外的电影文本或者反射电影自身制作过程的电影都在元电影之列。
元电影将电影自身作为对象,标示了一个内指性的、本体意识的、自我认识与自我反射的电影世界,包含着对电影艺术自身形式和构成规则的审视。
《无熊之境》中,国境外的土耳其的情侣演员与国境内的伊朗的导演共享者来自影像的威胁,但一种是未开化般的村民的他者强加,另一种却是从影像中看到了可怕而不能接受的现实的压迫。
二者对于影像的态度决定了截然相反的命运。
以摄影机替代古兰经(这两者共享着一种虚伪)的起誓的导演获得了村民与其说是宽恕不如说是饶过的放行,最终仍然目睹那对情侣的死亡。
这或许也意味着现实的情节并不依赖于影像,他们所极力想消除的终归无法避免,我们所极力想证白的最终却让现实给你一个耳光。
这是后设电影中的“自我认识与自我反射”的要素,达到了一种反讽的效果。
固执地相信影像之真,而要为角色也是为自己的命运做决断而质问导演的演员却走向真实意义上的边境之海,既是为自己也是为信以为真实的角色取得对背叛的救赎,这是逃离失败的意义;也是为了还原影片中女主角成功实现逃离的情节,这是逃离成功的意义。
这不禁使人想到马丁·斯科塞斯《出租车司机》对后来里根总统的行刺者的启发。
后设电影对于影像的反思的本体意义便在于此——影像反映不了真实,但对真实却有着指导的作用。
用《红楼梦》的话来说便是假作真来真亦假。
反讽与反思便是对影像当不当真的态度所限定的两种结果。
而一般的后设电影只有那反思的一面,或者不如说是沉思,比如深谙后现代哲学理论的陈翠梅拍出的《野蛮人入侵》。
《无熊之境》所展现的反讽的艺术却只能在电影已死的情境下产生。
阿巴斯在《樱桃的滋味:阿巴斯谈电影》中提到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的伊朗:“每个在伊朗工作的导演都找到了自己的方式表达自我,尽管他们不得不在审查制度的阴影下工作。
你甚至可以说,创造力的发展与不良环境成正比,艺术家的定义之一便是能够将限制转化为创造力的人。
如同哈菲兹所写:‘只有将我们囚禁的东西,才能让我们自由。
’”帕纳西无疑是将限制转化为创造力并能不断实现超越的佼佼者,如果说《出租车》仍被视为一种对先前电影的直白的同语反复,《无熊之境》无疑完成了一种超越。
如果说审查制度导致的是被禁锢的头脑、锁死了表达的内容。
那么后设电影的形式就是拓展了表达的维度,并召唤一种电影的先验真理。
也就是说后设电影的形式意义最终仍然想达到一种反形式,返璞归真。
《无熊之境》中作者的介入与表达太过于强烈,颇有一种“救亡压倒启蒙”的感觉。
然而这种独特的形式仍然是值得欣赏的,它来自于帕纳西对电影长久的固执的探索。
在早期的采访中帕纳西亦曾坦言“观众并不在我的思想中有什么份量,我不把观众看成是我必须要去根据他们想要什么和他们想要电影如何而迎合品味的人。
或许美国电影是建立在拍出高票房电影的想法之上的,但那有他们自己的问题。
而我只有一个我充分信任的观众,那就是告诉我怎样是对怎样是错的我自己的意识……我觉得是我的观众会自己来找到我的,而不是我去寻找观众。
如果所有事情都由我脑海中的观众来创造,那么将没有艺术作品是由任何的真诚创作出来。
许多伟大的电影都是作为私人的反映而创作,但都在之后。
或者在制作出的同一时间得到认可和欣赏,那是因为电影创作者首先想要表达出免于任何观众或其他东西的干扰的思想。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帕纳西的创作依然是自由的。
六点钟起床,从外地坐动车组列车直冲上海,源于这些天太忙没时间做电影节攻略,昨晚意外发现帕纳西导演的这部电影有放映,非常惊喜。
可以说是这次电影节在影院刚到的最棒的一部(有些因为没收到票只能在电脑看,还有些没出的看不了)。
关于这部电影我真的可以讲很多很多,但可能也是因为有熊吧,我不敢讲,怕我的标记与短评被吃掉。
(就算现在这样干巴巴,也不知道他会不会来吃,哦,只有很多水分的时候才能让他不爱吃,干巴巴的没什么味道的他或许也爱吃?
)真是一只怪bear啊!
题外话1:有一个在夜晚拍轿车头的镜头在毫无意义的情况下很多噪点也是挺……题外话2:一男子在厅内大喊前面的人不要看手机了,喊叫声实在很影响他人观影,主要是看手机的行为虽然不好但不同于屏摄之错,而前面人看手机影响的是他与他边上的人,他影响了整个厅,要提醒也应该在不影响他人观影的情况下轻声提醒吧题外话3:cinity厅双机只开了单机,亮度稍弱
是30岁的光棍亚胡。
亚胡生长在这个贫穷而传统的村子里,依照从小被教育的传统生活,准备重复着先辈们的一生。
亚胡无论是没有机会还是没有能力,不读书而是像先辈一样安分种地,既考不上大学,也不会去走私挣钱。
替村里长老去蹲监狱,因为长老有老婆孩子需要照顾,而亚胡光棍一条,一个人吃饱牢饭,全家不饿。
亚胡要向村里其他姑娘求婚,长老们告诉他这不符合村里的传统,会引发血腥冲突,到时候别怪我们不罩着你。
亚胡只好作罢。
亚胡等着他剪过脐带的姑娘嫁给他,然而村里的大学生被退学回来了。
大学生追求理想是好事啊,你追求亚胡的未婚妻干什么,她又不叫理想。
亚胡找到未婚妻的父亲说理,未婚妻的父亲说你这不符合村里的传统,不要污蔑我。
亚胡村里来了个首都人,首都人用相机拍到大学生和未婚妻之间在传统中不该有的亲密。
亚胡希望首都人明事理拿出照片帮帮自己,然而首都人不但不帮他,还要在他的传统上啐上一口老痰。
亚胡决定用农村的方式去亲手教育教育大学生,然而长老们说你这不符合村里的传统,你给村里丢人了。
亚胡遵循着传统,却被长老们牺牲着。
亚胡求助于城里人,城里人却啐在他的精神基础上。
看完还是很难说出“熊”大概指什么,也不能保证完全意会了导演要表达什么。
最表层上来看,两个故事同时进行着,一段是导演在边陲小村庄远程指导着剧组拍戏,另一段则是戏中戏的形式呈现剧组拍戏的画面。
所谓的打破了第四面墙就是戏中戏片段观众充当了导演的角色。
小村庄的居民看似欢迎导演的暂居,实则是千方百计的想要赶跑外来的人。
而导演的相机拍下的真的是真相吗?
或者相机拍下了什么都不重要,村民只想要把外来人都赶出去。
但这些行为会把不仅是外来人,同时读过书的青年人一起赶走。
他们想要的,是他们希望从别人口中说出一些符合传统的话,因为只要面对着古兰经,所说的话变成了“真理”。
就像村长亲口所说的一样,“夜深了村子的另一边有熊出没,很危险。
这都是我们编的,我们需要运用权力去制造一些恐惧,让他们信服。
”村民一方面说着读过书为什么还不懂得尊重传统,希望读过书的人能够继续维持、加强所谓传统的统治,但这是不可能的。
青年人最终是打破了传统,越境,被枪杀,死在了传统地方。
导演也离开了村庄。
另一方面戏中戏,打破第四面墙是很爽啦,但是我始终是没看懂。。
就先不评价了缺点也很明显,大部分平摇的镜头加上日常又冗长的对话看得让人真的很犯困啊。
或许是因为地域宗教的敏感性,伊朗地区的作品很少会听过。
借一些短评“他举起相机就需要无比的勇气。
” 看完我反倒是有些理解了为什么国外一些电影节特别偏爱中国导演拍的有关底层人民的片子……可能理解方向不对。
但我想说,就伊朗这创作环境都能拍出这样的电影,也不能说什么“中国电影已死”的话。
毕竟就这部片子,你拿给伊朗人民看那就是一部禁片,只是放映地点需要变化一下罢了。
可能是因为研二选修了一门多文化建筑的课,接触到伊朗的建筑和文化,所以一直对伊朗非常感兴趣。
看过一次别离和我在伊朗长大,被种草了很久随风而逝却一直没机会看,阴差阳错在上影节看了这部无熊之境。
导演被政府禁止拍摄+禁止出境,或许只有带有某种“政治正确”的表达才能在世界被看到,但依旧是部不错的电影。
有两个点非常触动我。
一是誓言厅里村长的开场白:今天在座的是村中长者 青年,对面是孩子们,他们是未来的希望,来学习传统仪式,未来将由他们守护。
影片中村民数次说过,传统对他们非常重要。
在稳定不变的环境里,传统由世世代代言传身教,这种维系稳定又强大。
这些曾身处高位、西化的精英们在这种有庞大群众基础且坚固的力量面前显得不解且无力。
有趣的是,他没有按传统对着古兰经发誓,而是要求用自己的方式:用摄影机录下来,给每个人一份拷贝,从而达到誓言的真实性和不可推翻性。
并且还安排了当事人对誓言与处理结果不满,公然反抗传统权威的情节。
他作为从大城市来到边境山村的入侵者,动摇了传统的力量。
但终究入侵者被驱逐,反叛者在穿越边境时被枪杀。
第二个是Why should I leave?
借由Zara之口说出,实则是导演自己的呐喊。
为什么不能在我出生、父母朋友亲人都在的地方得到合理的权力和自由的发展,而不得不选择出走呢?
导演来到边境,眺望远方灯火,得知自己已经踩在边境线上,又马上退回去的那几步让我好难过。
故土滋养着自己的精神和灵魂,而离开就意味着永远成为一个异乡人。
故土难离,纵使自由却孤独若浮萍。
最好玩的是点题的那段对话。
被村民吓唬说前面有熊出没,进来喝杯茶稍后结伴一起走。
在茶馆被好言相劝,“在我们这里,你只要发个誓,所有的矛盾都会平息。
”又悄悄附耳道:就算发的誓是谎言也没关系!
在传统的高压下,是形式主义的一场表演罢了。
既被传统驯服,又玩弄传统于股掌之上!
Our fear empowers others,No bears! 熊不会出没,而恐惧会。
ps 以安全带提示音为结尾真的绝了啊,伴随着片尾字幕出现,让人不安的滴声仍在继续。
电影给人一种模糊不清的感觉:到底是我们看到的,还是导演让我们看到的?
是我们自己想看到的,还是别人想让我们看到的?
如果你觉得有人给你洗脑,对立的另一方有没有也在给你洗脑?
我们都是在被暗示中长大,我们认同的暗示,被认为是好的、关心的、有爱的,无论做什么好像都是对的。
我们不认同的暗示,被认为是坏的、恶意的、有害的,无论做什么我们看着都是错的。
这里面有传统和当代的冲突,哪个是好的,哪个是坏的?
能简单以好坏来分吗?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边缘的夹缝里生存。
不同的人,会投射出不同的熊。
在村民看来,导演是个偷窥者、侵入者,在导演看来,他觉得自己是个拯救者,甚至可能是神。
就像在中国,当年改革开放,什么都是西方的好,传统的坏,如今回头看,西方的好未必好,传统也不见得坏。
传统和改革不是对立的。
电影的结尾,导演刹车了,但并没有告诉我们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这个停顿在说什么,也会引起人们投射出不同的结果和愿望。
我也有一个投射,在这传统和当代的边缘,要三思而行。
你认为的对和好,带来的也可能是伤害,就像网络上各种意识形态的暴力一样。
心理咨询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一个原生家庭存在困难的人来求助,咨询师怎么办?
站在原生家庭对面支持来访者反抗?
还是站在原生家庭的立场劝说来访者?
无论站在哪一边,都会强化来访者内心的冲突,并不能帮助到来访者。
如果站在原生家庭的立场,来访者就更加孤独无助,更加受伤。
这有点像那个跳海的女演员,真正伤害她的,是感到爱人背叛。
独自离开、陌生的国度对她来说并不意味着自由。
如果站在原生家庭的对立面,来访者可能一时兴奋,但是并没有足够支撑他离开原生家庭的心理结构。
这时候,你让他把过去的(传统)的心理结构拆掉,他并没有办法在现实中生存下来,结果可能二次创伤。
这就像那一对私奔的年轻人,被现实杀死。
#SFFday 3##NoBears##无熊之境# 目前为止观影最佳!!
今天坐在电影院里,才真的发现一种强烈的‘何不食肉糜’之感!
发现人类的悲欢真的毫不相通。
在大多数白人面孔的簇拥中,坐着的这一两张亚洲面孔/和伊朗本土移民者可能才真的能感同深受这部电影叙述的‘悲惨人生’。
真的是在该笑的地方笑不出来,该哭的地方感觉到无尽的绝望与窒息…(回想起当初看盲山时的窒息,真的有一种’回光返照’之感…)我不明白为什么白人看电影,需要在任何能找到笑点的地方(即使真的完全不好笑)展现他们的‘幽默感’,或者他们默认一部电影应该是轻松的/诙谐的/有趣的,是能引发笑声而不是坐立不安的…不停的听到有人离场的动静,以及总有不合时宜的几声‘HaHa’! 还有结束后只有敷衍地潦草地几秒掌声,都让我觉得好难过…这么好的电影!
这么好的导演!
我真的好想站起来振臂高呼,给予它至少20分钟的掌声!!
这个世界真的不公平!
回想昨天看‘所有谎言之母’的摩洛哥女导演在开场前还能上台为自己辛苦拍摄的电影做介绍,结束后还能有机会回答观众的问题,而今天这部伊朗导演此刻正在坐牢。
真的唏嘘不已!
影片的结尾可以说是让人难以消化的!
— 跨越边境被射杀的人,被村民敦促赶紧离开的帕纳西,无法离开伊朗而选择跳海自杀的女主角…在安全带警示音和手刹声里戛然而止的影片,把我‘封印’在座位上,这种难以诉说的绝望与难受,真的欲哭无泪啊欲哭无泪…白人们开始谈笑风生,纷纷离场。
但我只觉得整个世界都变成黑白色…坐在回程的火车上开始思考,面对不公与悲剧,我们该如何选择?
当然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悄然离开,保全自身,但无所作为的我的心在绞痛…想要离开的女子一遍遍诉说和痛斥戏中戏里的‘不真实’,‘真实’的生活是:护照是假的,她无论如何都无法和她相爱的人离开/逃离伊朗,然后她选择跳海自杀…在边境落后村庄的习俗中,女生降生后为她剪断脐带的人会成为她今后的丈夫(多么荒谬绝伦的传统…)而女生与她相爱的人私奔逃离边境被射杀,尸体被遗弃在溪流石上…即使没有人看到过熊,但熊却无处不在,存在于所有 ‘有熊的国家’。
所有的悲剧,一切声画都如刀光剑影般向我涌来。
查看其他人写的影评才知道导演为争取自己的自由和权利开始绝食抗议,真的难过到无以复加…然后再回看坐在影院里享受特权和高高在上的白人们,他们发出的笑声只让我觉得刺耳无比!
以及让我更加感概这个世界完完整整的‘权力结构/体系’的无可撼动之绝望!
这种深深的无力感让我甚至无法支撑自己走出影院。
不得不选择离开踏上异国旅途的每个人,都在自我折磨着。
因为我们永远是异乡人的身份不会改变,故土难离但好像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来到一个不属于自己的自由国度,所看所想皆是虚妄。
电影里导演来到边境眺望远方的灯火阑珊,在得知自己踩在边境线上立马退回去的那几步,是在故土与新世界之中,恒横着的巨大的精神离散。
“被困”与“离开”其实我们都是活在无熊之境里的人…
导演正在拍一部纪录片,展示一对情侣想尽办法拿到假护照去往欧洲的故事,而因为被限制不能出境,导演并不能在拍摄现场指导拍摄。
为了方便沟通,导演选择在边陲的小镇上隐居指导,也因为敏感的身份卷入了当地的一场婚姻纠纷里,从而见证了当地村民的传统与闭塞;另一边的拍摄也因男子对女人的欺骗而无法进行,最终以女人投海告终。
与此同时,导演因身份问题也要离开这个村子。
本片是基于真实情况下以伪纪录片和片中片的形式去表现导演想要观众看到的伊朗的样子。
导演在片中就是导演,被限制出境限制拍摄,一边记录身边发生一边远程指导拍摄。
也正因为导演的真实性才使得整个片子亦真亦假。
究竟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在导演的安排下的表演是交给观众来感受和思考的。
两个部分以导演本人作为串联,所展示的内容是残酷的,我想这也是导演被限制的主要原因吧。
里面关于各方敏感问题的讨论,制度下的关于信仰,信任,社区,女性等等议题的展示都让人在一个平静的电影中感到了窒息。
我看完之后几乎是汗毛倒竖。
影片中并没有残忍的镜头和压迫的展示,但整个气氛就是压抑和残忍,这些展示在大家对镜头的恐惧,虚伪的笑容,紧锁的眉头中,也流露在各方的语言里。
客气的表象下的所呈现的理所应当的约束和折磨更为致命。
这就是无熊之境这个题目所要展示的:这里没有熊,这是一个用于震慑的谎言。
大家利用了恐惧编造了一个本不存在的熊,让所有人远离被困住的人,形成了一个围城。
电影也利用了这一点,用平静的表现和戏剧,谎言般的造了一只熊。
而熊在哪儿呢?
在每个人的心里吧。
导演有没有拍下照片呢?
在这里真相不重要。
导演拍摄的情侣有没有拿到护照呢?
这里真相又很重要。
导演的镜头的纪录是原罪吗?
是错误的诱因吗?
很可能,但又不全是。
记录本身本没错,但拍到了本不存在的熊,戳破了脆弱的谎,就无论如何都不对了。
#SIFF25th# 目前为止看到的电影节片子中的最佳。
导演因为真实的政治原因无法出国,也不能在伊朗境内拍摄任何东西。
所以他只身前往边境小村,远程指导剧组在境外的土耳其拍摄两个伊朗的一对知识分子要逃离这个国家的故事。
最后,戏中导演的纪录片偏离初衷,因此被拍摄的女主无法忍受两人分隔选择了投海自杀。
戏中导演的环境也较为恶劣。
在这个边境小村,女生降生后剪断她脐带的人就会成为她以后的丈夫即使两个人并无感情。
影片中,就有这样一对没有感情但因为这样的传统必须结婚的夫妇,但女生有位相好,为了逃离这个国家决定在一周后私奔。
村里的人希望导演交出他们一起私会的照片并对着《古兰经》发誓。
熊在影片中寓意一种恐怖和压迫,即使你我没有看到过熊,但只要相信熊的存在,做什么事情都会小心翼翼。
就像村民说的,“我们的恐惧就是他们的力量”。
导演是很会讲故事的人,也知道如何将戏剧推上高潮。
在影片最后,因为导演身份的敏感特殊性会引来警察,而村子的收入来源都靠走私,如果警察来势必会惹上麻烦,因此导演被迫离开村庄。
出城的时候发现私会的情侣在试图越过边境时被枪杀,影片结束。
#CineLumiere#NewReleases 整部电影采用戏中戏设定,结合戏中的“真实纪录片”形式和导演自演的伪纪录片形式把影片的现实与电影边界模糊的非常好。
两条故事线在诉说同一个故事,不是关于爱情,而更像是关于何去何从,导演在片中也借Zara之口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why should i leave”。
片中熊的意指还是非常明显的,传统,宗教,恐惧,都可以作为熊,而熊则是强权者对弱者的剥削的“手段”。
替人坐牢,尊重传统却“一无所获”的村民,最后只能诉诸暴力。
被以有熊之名邀请喝茶的导演,最后却被告知无熊。
影片最后两个故事线的结尾也是带有很强的悲剧色彩,带有很强的宿命论感(导演现在的处境……)。
非常喜欢最后一幕的处理,特写镜头留在导演的脸上,一切都停在了手刹拉起,而提醒没有插安全带的提示音一直延续到戏外。
整部电影镜头上,不论戏里戏外,多采用固定镜头,摇镜头和手持,固定镜头利于传统叙事,摇镜头可以增加被凝视感,而手持的真实感也是蛮强的。
令我們恐懼的是熊,還是無熊?
故事很好,奈何创作空间有限,导演亲自上阵使得刻意编排的痕迹更重,素人演员的表演也都很僵硬,容易出戏。
#79威尼斯# 帕纳西自编自拍自导自演的双线叙事,镜镜到位,字字诛心,一条线以他所拍摄的故事为视角,借城市中产控诉体制压迫下的无路可退,一条线以他自己避居处的生活展开,借乡村底层的琐碎描述井底的矛盾与无知。即使知道威尼斯要跪舔北美商业片,还是呼吁请把影帝,导演和金狮都给帕纳西,因为甩主竞赛其他人十万加条大街,一部好电影彻底治愈了之前全部烂片的PTSD
+.5
真是挺真的但是就是有点假,对符号的运用甚至有些美国式的猎奇,以伊朗学派的标准而言,此片并不合格,过于刻意的去表演了。高压之下的现状可以理解,但电影终究不是政治宣传,哪怕真的用电影去宣传也不能这样自砸招牌,如果失去了真实的内里只留技法的外壳,那不就成了讲波斯语的法国电影了吗?
构想太棒了,成片太粗糙。前半段我打瞌睡,后半段旁边姑娘直叹气。会再看。
摄影机在场,以一种最愚钝的方式
Panahi影片中的摄影机以一种恰如其分的情境中道具的身份,轻巧地串联起多组层级关系。时而生效,绝对的摄影机权威,甚至能够取替经书的权威;时而又无效,被禁止和省略,几乎就是导演个人境遇的复写,足够坦诚又直白的系列故事变体。
2024.07.14举重若轻,更显沉重。有的地方就是容不得一点美好的东西。
不必对帕纳西太苛刻,因为他光是举起摄像机就足以威胁到自己的生命。(Ciné Lumière Screen 2)
1.5
3.5//双层叙事建构 现实与演绎结合却怎么也没有阿巴斯那种交界模糊的错觉 但也不能说帕西纳做得不好 只是没有那么好
没啥可说的,我感觉伊朗比我们有救…
不管是发生在德黑兰的逃离德黑兰,还是发生在村里的被驱逐出村庄,都看的极其压抑,很多时候人轴起来,逃不开无法理解这四个字,他无法理解自己为何呆在一个边境村庄,也无法理解自己为何不肯逃离,也无法理解为何一个男人可以随意指定女人属于自己...就如他无法理解为何自己只是一个拍电影的,却被视为头号敌人。
想到了《大炮之街》,明明没有敌人,却仍然被无形的敌人束缚着,搞着搞着虚实就成了一片混沌。而帕纳西将这种混沌放在了两个穆斯林国家,但这也可以上升到全球的混沌。即便某些地方可以轻易代替,导致的结果却未必是好,因为它并未改变这个整体;就算能跳出它,那也只是陷入了另一重包围圈,然后再次被束缚。这样看来,连从他者角度评判对错的方式也变得混沌不堪了
#venezia79 md,又被导演装到了1⃣️为什么帕纳西可以自恋,伊纳里图不可以?2⃣️给帕纳西做DOP真容易,把人都框进去就行了,放着我来!3⃣️Piero Manzoni的作品:Artist’s Shit
这是纪录片吗?
# Venezia 79th 红毯【A】戏中戏的两层叙事构筑冲突与困境,摄影机的权力在导演的受制下几近剥夺,拍摄的无力与自由的追逐碰撞呼应,而当戏中的拍摄转为真实的记录时,原本简约的表意呈现复杂的姿态,对社会矛盾敏锐体察的细流汇聚成一片混沌。终于,帕纳西所带来的不再仅是典型境遇中同时包含残酷与风趣的社会学观察,而是只身一人走进影像呼应的真实,小心翼翼却进退维谷,用无声之势抛出种种触及大象的质问。重拾一切只需跨越边境线那么简单吗,我们为什么被迫进行着名为自由的逃离?No Bear. No Fear. So who made that bear?
帕纳西是不是在阿巴斯那边获得了电影结构的一些灵感,不得而知。总之感谢这些导演们,让大家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愚昧的地方。荒诞的是,各个愚昧之地,如今大有携手让愚昧撒向世界之意。这真的是在讨论AI 和移民火星时代发生的事。
TIFF 2022|观影14|感觉确实不够金狮,但是双线叙事和主题还是犀利的,想到电影人,每个人,城市人和村民都一样,都在水深火热之中,没有熊,但是熊无处不在。太绝望了,希望导演早日自由身,自由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