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无关生死。
足球高于生死。
每当提起“爱好”,我总想到上头这一句。
然后觉得“爱好”这个词过于狭隘,无法涵盖我想要表达的那种意义。
瘾。
瘟疫。
命运。
+α。
还有更多。
一个人为了自己所追求的事物可以做到什么地步?
疯魔痴狂,去作一个癫子。
个中滋味便如寒天饮下雪水,点点滴滴,灌到心头。
《观鸟大年》讲述了这样三个癫子的故事。
但是如果将“爱好”与其为完成“爱好”而舍弃的事物放到天平上,程序员与CEO理应自惭形秽。
欧文·威尔逊扮演的世界纪录保持者肯尼才算实至而名归。
然则像肯尼一般,为了“观鸟”而放弃家庭——乃至孩子,是可以被理解和效仿的么?
即使是同路的观鸟者,九成九也会毫不苦恼地作出政治正确的答复。
程序员、CEO,都因为观鸟而获得了一些东西:新女朋友,战胜恐惧后的豁达心态,还有友谊,等等。
这些东西未必高于观鸟本身带给他们的,但肯尼完全有资格指责他们不够纯粹。
肯尼不会指责他们。
肯尼观鸟。
后来去了中国。
奇怪的是,这部电影描述的事那么清晰,但我在豆瓣上看到的影评有许多却拐一个生硬的弯,说起看人家美国如何如何,而咱们中国如何如何。
恶心。
我是从《政局边缘》追布莱克,才抵达了《观鸟大年》,却莫名其妙地发现了谢顿。
哈哈。
观鸟大年 The Big Year (2011):三个主人公,一个功成身退,追逐梦想;一个倾尽积蓄,追逐梦想;一个追逐梦想,满足虚荣。
美国片的最终涵义:梦想背后不可缺少家庭,需要家人的“相互”支撑。
无意中在电影频道看到这部片子,因为看到这几个出名的喜剧演员,以为是部很好玩的笑剧,正好闲着没事儿,看看吧。
但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虽然不乏小笑料,但是还是慢慢地为主人公的热情,勇气和梦想所感动。
在美国,观鸟是一项花费不低的活动,很多地方观鸟是当地的一个很大的旅游经济来源。
可能一般人很难理解,但是对于观鸟人那是一种追寻,一种寻获的惊喜。
不过我想说的是生活中的梦想。
试问,你生活中有梦吗?
你敢于去放弃一切追寻那个梦想吗?
我们常常被教育不要追寻不切实际的梦想,因为会失去拥有的一切,可是当我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这三个人,他们的梦想爱好都跟现实生活发生冲突,他们都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有的人在追寻的过程中找到了新的生活;有的人作回归到家庭;有的人失去了家庭……我最佩服的就是美国电影这种完整表现人性的功力,这些沉迷于观鸟的人,在我们常人看来,这种放弃了跟妻子人工受孕的机会,把患心脏病的老爸独自一人丢在森林,错过小孙子出生的第一眼,根本就是个不负责任的混蛋吧。
但是在片中,他们无法让人这么认为,因为他们的家人都谅解了他们,那种对鸟儿的追寻,那种热情,让人无法真正去怨恨他们。
喜欢这个电影的结局,没有俗套的大逆转,每人的付出跟比赛结果成正比啊。
片中的风景非常优美,有的地方我还去过,那个他们说难得碰到的啄木鸟我还亲眼见过呢。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只鷹的求偶飞行啊,多么美妙的自由坠落啊,自然界的美不可言传。
还有就是北京烤鸭的笑话,不知道男主来到中国观鸟会不会失望啊。
“观鸟”是一件很怪的事情。
或许“观鸟”这种行为本身不算太冷门太怪癖,但是刻意的记录在案当成一项竞技比赛就很奇怪了。
更何况运动员是你,裁判员也是你,没有任何监管,比赛成绩全凭自己一张嘴。
要知道人类自诞生以来,可以为任何微不足道的小事都争得头破血流的。
“观鸟”比赛更有可能成为吹牛大赛。
但是,没有人会为“观鸟”大赛撒谎。
透过现象看本质,观的或许并不是鸟,冠军也只是一个空空的头衔,毫无意义。
要讲的要比赛的大概是别的东西吧。
一个人,特别是一个男人,可以改变一切,但他很难改变自己的嗜好,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住他的热爱。
电影中的“观鸟”指的是这种无法阻挡的嗜好和热爱。
无论你的身份地位如何,无论你的处境如何,无论你有多少羁绊,有些事情你撞破了南墙也不会回头。
有人钓鱼着了迷,有人为女人发了痴,有人赌博入了魔。
但即使是无法阻挡的热爱,也是有程度的。
电影中有三个主人公,就处于不同的程度。
“死肥宅”为了观鸟导致一段不太愉快的婚姻,家庭破裂,忍受着父亲的不理解,在事业上划水躺平,在生活中也是一团糟糕,但真命天女的出现还是能改变他,他最终正常了起来,认为世界上还是有着比“观鸟”更重要的东西。
“老头子”有着成功的职业生涯,以为最终他可以功成名就的退下来追逐自己真正的热爱了。
所谓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但事业上做到如此之大就更不可能完全的放手而全然不顾,人随着年纪的增加再也不会那么纯粹了。
老妻虽然不多言语看似支持他但更是一种无形的禁锢,孙子的诞生最终是软化了他。
“是谁来自江河湖海,最囿于昼夜、厨房和爱”。
拥有真正纯粹的热爱是我们的主人公,家有娇妻不管不顾,妻子独自在医院时他也毫不犹豫的转身离去,他满脑子只有“观鸟”,完全是个疯子。
在某种评判的规则看来,他是个没有丝毫责任感自私的人渣。
但在任何领域能做到这样极致热爱的人何尝不都是这样。
不疯魔,不成佛。
最终他很夸张的破纪录蝉联了冠军,他配得上这个冠军,别的人也会心服口服,因为他几乎失去了世界上其他的一切东西。
在幽默的外衣之下,这部电影的内核让人思索、动容。
不知道你会怎么想,我肯定会嫉妒那些为了热爱全情投入的人,即使热爱的是诸如“观鸟”,“登山”,“钓鱼”……之类的鸟事。
即使别人不理解,冷眼嘲讽。
但热爱会让你生命充实、纯粹,你的眼睛里面会有光亮,还有你会得到真正的快乐。
时光是那么的匆忙,它也从不等待,我希望在变老之前全情投入自己的热爱,哪怕一次都好,人生无悔!
胖子Brad在向斯图打电话时终于悟出了自己追求的是否是自己想要的幸福。
这个时候他不再为追赶肯尼而失去对生活的兴趣。
电影最终落入俗套,但一点也不影响我对这种穿着动物世界纪录片外衣的励志片的喜爱。
我们都说,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吧,别在自己老的时候,为一生的碌碌无为感到后悔,但一年中扁鼻子大叔成为了反面教材。
胖子在忘年交的彼此感慨中顿悟。
如何兼顾生活家人和自己深埋心底的梦想,永远是一门难以参考他人的学问。
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人写到,他的表妹告诉他,在豆瓣上要想清楚表达自己对一部电影的感想的评价,千万不要先看其他人的影评,否则你会在不知觉中被其想法所影响。
很羡慕他,有个上豆瓣的表妹。
我也希望自己未来能够像一样在自己的爱好领域找到志同道合的妹子。
虽然我并不会根据声音辨别鸟类。
19世纪,美国人为庆祝圣诞节,会举行猎鸟大赛,看谁在一天内射杀的鸟最多,后来在动物学家的建议下,把杀鸟改成了看鸟,进而演变成了“观鸟大年”(the big year)——在北美地区的范围内,看谁在一年里看到的鸟最多。
这周三早上,出门上班前从常听的播客介绍页读到了“观鸟”二字,顿时来了兴趣。
多年前我就在单位看到过这部电影——《观鸟大年》,有点兴趣,也有点疑问,可惜还有别的工作,就这么错过了,只是在心里埋下了种子。
昨晚和孩子妈产生了争执,我有点心烦意乱,此时观鸟二字的出现给了我不小的安慰,我决定好好看完这部电影。
电影中参加这次观鸟大年的主角有三位——中年离异程序员布莱德,打算边做全职工作边观鸟,母亲支持儿子,父子无法理解,认为他是不务正业;成功的公司总裁斯图决定放下手中的工作,充分享受可以自由观鸟的一年,同时可能也恐惧着退休之后的生活;还有一位卫冕冠军,决定再次捍卫自己的荣誉,哪怕妻子正在计划着怀孕的事。
故事挺普通的,三位主角在这一年的观鸟活动中都有了各自的感悟和收获,中年程序员和父亲和解,并结识了同样喜欢观鸟的女孩;老总裁有了孙子,开始渴望回归家庭;卫冕冠军卫冕成功,妻子却因和他聚少离多选择结束了这段婚姻。
真正吸引我的还是观鸟这一主题。
最近在看《如何找到想做的事》这本书,这算是我擅长的事,向内思考,用孩子妈的话来说,我不是那种往前冲的人。
第一次看到“观鸟”这两个字时,我就意识到这似乎是一件可以独自完成的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好像过的越来越独了,也可能本来我就是这么一个人。
前几天的吵架源于一次分歧,学校发了艺术节的通知,妈妈希望儿子展示钢琴,当时这个计划没有最后敲定,不知不觉就错过了报名截止日期,由于我被认定为是家里负责这类相关事宜的人,所以受到了责备,更重要的是,我对这件事的态度比较消极,也就是并没有多么希望他参加比赛,就像孩子妈说的那样,我不是“往前冲”的那个人。
期间孩子妈问我,为什么要让他练琴?
观鸟这件事似乎能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次看到这个电影时,我最大的疑问是:怎样才算看到?
结论是,你自己看到了就算看到了,不用任何证据,在现在这个年代,如此老派的建立在信任上的比赛让我大为震撼。
当然了,比赛是没有奖金的,但后来我再想这个问题,似乎也是行的通的:参加比赛的人,是认可这一判定指标的,因此也就不会为了成绩的事而撒谎,否则一切就都没有了意义,就像我所做的工作没有考勤这一说,那因为如果我不到岗,我前面的人就没法下班,与其说大家是为了让别人准时下班,不如说是不想延时下班这件事发生在自己身上。
观鸟这件事就是自己独享的moment,这个时刻可谓转瞬即逝,快到你没有机会按下快门,它的身影只存在在你心里,满足感也只在你的心里,而对观鸟者来说,这就够了。
还记得高一一次放学后,打完球并没有着急回家,我和杨阳在操场的器械区闲坐着,这位大哥一脸老成的问我,你觉得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当时我的回答是,为了感受更多。
也许我们每一个人的价值观真的是在很早以前就已形成了——相比于做成了什么,我更在意自己在做什么,相比于结果,我更在乎过程。
看吧,也许我也可以成为一个birder
男主是马利和我的男主,老婆是消失的爱人的女主。
男主不知道是演技还是长相原因,总给我一种干事情很赤子之心的感觉。
成年人想去做一件无关乎功利,单纯自己想做的事情好难啊。
没钱会被人问这个事情不赚钱有什么意义去做,而且得不到支持;有钱又会被各种事务绊住而脱不开身。
但在这样情况下还是坚持去做,但又不把事情变得功利化的人真的好厉害!
男主就为了得第一,太功利从而影响了自己的生活。
而且观鸟的人怎么搞得那么单纯啊。
别人说自己没有观鸟就真的信了,等到他说出来观鸟才确信他是在观鸟。
明明行动举止都是在观鸟啊。
然后观鸟居然也不强求要拍照认证打卡的亚子。
好几次看到他们只是望远镜看下就好,开直升飞机去看鸟,这么大费周章,结果真的只是看了一下就走了,也不拍照录像下。
这种自觉遵守规则有点厉害的。
爸爸心脏病那块,真的好怕爸爸就这样死了,万幸结局是好的。
其实,人生为什么要每件事都要有意义有结果呢?
浪费时间消磨时间也不该被认为是罪恶的呀。
观鸟这种事情怎么能说他是没有意义的呢?
白头鹰,为它们在天空中牵手舞蹈而感动。
美洲金斑鸻,灰色渺小又普通的鸟,但却是数一数二的旅行家,为生命的奇妙而感动。
想到b站很喜欢的一个up主:囫囵黑小枣。
他们有一期大理vlog里碰巧走到了一个鸽子站,鸽子绕着站一直一直绕圈飞,飞的近的时候都可以听到鸽子扑扇翅膀的声音。
up主奶奶在那里看了好久好久。
不知道为什么会让人有想流泪的冲动,蓝天白云,一群鸽子在飞行,会让人感觉很平静但又能感受到生命的那种热情。
一度以为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纪录片最合适呈现。
但看了《观鸟大年》,觉得喜剧未必不是合适好的方式。
可是作为纪录片、尤其是关于自然的纪录片,往往因为真实而震撼人心,观者如我之类会由对自然地敬畏之心生发出一种难以描述恐怖之情——一种奇怪的图腾与禁忌。
《海洋》一片中充满了灵性有爱的画面,但缺少了人类的镜头,自然是多么空寂,即便有其他生命存在,没有人类的世界一定是荒寂的。
“把观鸟变成比赛”?
也许是对自然的一种亵渎,可这又怎能不说是一种扭曲了的爱?
作为一个有过观鸟经验的环境保护关注者,情不自禁地想叨叨几句。
《观鸟大年》是一部喜剧,但却充满了忧伤。
几个人为了角逐冠军,展开了各种明争暗斗,牵涉了友情爱情和婚姻。
整体而言,这是一部很欢乐的片子,很多对白堪称经典,布拉德的手机铃声多么拉风啊?
“Bird、Bird、Bird”,这是手机铃声中的战斗机吧。
哈哈哈。
简言之,观鸟需要有钱、有闲、有知识,更重要的是有爱,最终的指向是有瘾。
观鸟是个劳神费时耗钱的事儿,但乐趣自在其中。
观鸟是有代价的。
要有装备,长枪短炮,要有时间,夜以继日的等待,斯图还有自己的私人飞机,可以到别人到不了的高度,看别人看不到的鸟;说白了,观鸟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观鸟同样是个技术活儿,需要分辨声音,模仿并引诱,识别鸟类之间的细微或者叫细致的差别。
这技术可以学习,《鸟类图鉴》可能是好的入门教材。
需要丰富的地理知识和严谨的气象知识。
观鸟需要接受很严谨的教育。
需遵循“不成文的必要礼节”,很可能某个人的些微举动将导致所有人的前功尽弃;要适应照相和文字记录的信用监管体系,很难想象在中国有类似的比赛会出现何等怪象。
关于观鸟的电台和信息传播机制;就这个问题拓展开来,想说的是对自然环境的监管体系,监管这个词处处体现了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在美国观鸟爱好者之间何以有如此便捷通畅的信息分享机制?
在技术媒体时代,这个信息共享机制可以借鉴来进行各种动物保护。
影片中有很多堪称经典的对话,“在辐射整个大西洋沿岸的危机中生存的人们”(10:00),面对这个问题,为什么观鸟,为什么不去做更需要救助的事情?
“有用焦虑”出现了,观念究竟有什么用呢?
没有奖励,还搭钱进去?
这是一种内在的激励!!!
像布拉德这样的边工作边观鸟的还是好的,很多人甚至为了观鸟抛家舍业了。
这个话题可以继续展开,正好与当下谈论的归真堂获取熊胆有很大的关联。
在中国,有些摄影家会为了一个凄美的镜头不惜扰乱动物的生活习惯甚至牺牲动物的生命。
我所说的“好”只是存在与这部片子中,我说的中国的“不好”则是我的切身体会,也许这样的对比没有实际意义,不过为我自己的喜好背书,但实际的情况是,2010年,在上海南汇很多人张绳结网地翘首以待从西伯利亚来补给的鸟儿,好卖个好价钱。
2010年在有幸在上海南汇观鸟,看到的是各种各样的人性黑暗,人们张网捕鸟,为了食欲,无所不用其极。
很多时候,很疑惑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哪里去了(或者说千百年来究竟有木有)?
这种根深蒂固又源远流长的通吃文化——一切都可以归结到口欲之上,究竟怎样形塑了国人对自然的认识和亲近?
俄怀明的垃圾场,这个画面给我特别深的震撼,如果大家有幸看到王久良先生拍摄的《垃圾围城》,相信里面也会有类似的画面。
在这个问题上,美国未必比中国好到哪里去。
最恐怖的现象就是未来的地球上到处都充斥着垃圾,最后垃圾将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影片的很多画面特别唯美,秃头鹰的求爱镜头,布拉德的老父拖着疾病病体在那里聆听猫头鹰等,无比准确地直击我们内心的脆弱之处。
影片最后Bostick来到了中国,导演是有意安排的,这个故事会有续集,结果可能是《海豚湾》之类的,这几年正值中国的动物保护风起云涌的时候,也是人们的欲望被无限激发的时候,动物保护主义者和自然环境教育者面对贪婪无知等等的挑战,可能会掀起一轮又一轮的舆论风暴乃至交恶。
顺便在豆瓣简单查询了一下关于“鸟类图鉴”的书籍,基本“(目前无人评价)”或(少于10人评价)。
这说明观鸟在中国知晓率很低,遑论参与度了。
往大了说,中国的自然教育是失败的。
说到最后还是想回到自己的国家来,我们什么时候也能有类似的人并上演类似的事情?
与动物和谐相处,而非一切都是盘中餐。
影片也讲述了斯图和布拉德的友谊,其实他们的友谊也想自然和人类的关系。
最后以两句台词结尾“一旦失去平衡感,就会迷失方向”。
“鸟儿们不会等任何人,稍纵即逝”。
抓紧观鸟吧!
热爱自然,从观鸟开始。
肯尼是2003年观鸟大年的冠军,创造了观察到732只鸟的记录。
毫无疑问,他是上届观鸟大年的主角。
每一个故事里都有一个胖子,普通公司员工的布莱特就是那个胖子:热爱观鸟,拥有凭声音就能分辨出鸟的本领。
富有的经理斯图,在退休前夕,也加入到了观鸟竞赛。
三个分布在平行宇宙里的人,在观鸟活动中有了交集,忘年之交,亦敌亦友,互相竞争,这关系足够有趣。
不在最后一刻,我不知道故事最终的走向。
我喜欢这样的故事,不被我算计,不被我掌控,就这样跟一群疯狂的鸟人,去看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同时任由故事带我向前,一分一秒都充满未知。
何谓是“大年”?
初看这个不明所以。
原来,Big Year在英语中的含义是观鸟者之间的一种竞赛。
这种竞赛的内容是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理范围内,比的是看谁观察到的鸟类的种类最多,然后分出个名次。
Big Year的比赛可以在一个州内举行,也可以在整个北美范围内展开。
从1934年起,这种竞赛就开始风靡“鸟友”了。
《观鸟大年》,观的是一帮鸟人的鸟事。
三人决定参加这一年的观鸟大年,不过他们都被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所牵绊。
肯尼的妻子在接受不孕治疗,需要他的亲密配合。
斯图的公司,在关键时刻总会让他亲自拍板。
布莱特的母亲虽然支持他,但父亲却反对,家境并不富裕,老板也不放他走。
然而,有什么始终阻挡不了三人对于观鸟的热切向往,抛弃家庭,名望,声誉,异见,很牛地撇开现实,踏上观鸟之旅。
电影多是关于梦想的故事,正是因为梦想,才让人才能从庸常的生活里旁逸斜出,让一切看上去更有意义一些。
在很多人看来,这部电影表达的是个人的自由,但我认为,《观鸟大年》并不是一根筋地将个人的兴趣和自由发挥到极致。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如愿实现观鸟的梦想,因为这要烧钱(乘坐私人飞机),烧时间(春夏秋冬),还烧感情(分手离婚家庭失和)。
到最后,三人其实还是对人类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和收获:斯图放弃要职参加观鸟大赛,获得第四,从纠缠不断的职场回归家庭的天伦之乐,布莱特全情投入而获得亚军,也收获爱情,但肯尼为获得冠军浮出了沉重的代价,失去了美丽的妻子。
观鸟,也是观世间百态,是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生活观。
在三人组合里,肯尼是一个有点反面形象的成功人物,为了继续保持观鸟大年冠军的荣誉不惜整人,比如把斯图搞得呕吐晕船,虚晃一枪和斯图、布莱特玩信息战。
三个人的关系十分微妙,布莱特和斯图后来成了朋友。
当两人决定合作战胜肯尼时,我想第一名非布莱特或斯图莫属。
结果,肯尼仍然蝉联冠军,只是这个冠军来得有点悲情。
这样的结尾,我没觉得冤枉。
这是是一部有爱的电影,影片所传递的情绪十分愉快,但也穿插着一些人生的生死离别,喜怒哀乐。
丽丝每次和布莱特说话,开口都会模仿各种鸟的叫声,让他猜是什么鸟,鸟叫声惟妙惟肖。
布莱特的手机铃声“BIRD BIRD BIRD THE WORD IS BIRD……”,喜感十足。
最有爱的一幕,当然是秃鹰求爱:雄鹰和雌鹰飞到极高处,然后一起自由落体,向地面跌落,相互手牵着手,到最后一刻才分开,三人才想起各自的情感状态。
奇异的风光和大自然飞动跳跃的精灵,是《观鸟大年》的一大亮点。
在一部电影里能看到如此多的鸟,也是一桌丰富有趣的自然知识的大餐了。
追随三个鸟人去观鸟,会发现自然原来如此奇妙,鸟类的世界这么丰富。
尤其在结尾,配合节奏欢快的片尾曲,影片中755种鸟的萌态不断变化,让人意犹未尽。
我的朋友“理想大叔”向我推荐了这部电影,他看完的后果就是,在网上拼命找望远镜,立马在当当网买了《中国野生鸟类手册》,注册了一堆观鸟网站,然后每天在微博上发图文并茂的“每日一鸟”。
我看完之后出门抬头看天,虽然不见一只鸟,但恍惚听见天空有飞翔的集结号,隐隐令我,鸟声破喉欲出,鸟翅震动欲飞。
2018年参加考研大军,人数高达238万,我不知道其中会有多少人报而不考,或是随性试试,只是到2019年人数突破了290万。
没有被第一志愿录取,但被无学可上的战友们羡慕地,我调剂成功了。
我原以为我爱我的专业,汉语言文学,我就会学得很快乐。
但实际是,爱看书和爱研究那些书完全不是一回事。
汉语言文学,有什么用呢?
和理工类专业得到科研成果就可以变现,经济类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相比,我的专业知识在教会你:安贫乐道。
在我这个年纪,这样的道理显然这不能说服正在被拿来做各种比较的我。
我几乎走进了抑郁症。
只有一个问题在不断地冲刷我的大脑:我所做的,有什么用?
参加观鸟大年有什么用呢?
你需要自负开销地跑遍全北美,去最冷、最热、最腌臜、最危险的地方,找到755种小鸟,看它们一眼,再拍张照片,甚至都不是合照。
吃不好、睡不好、也压根就不是在玩儿。
即便是赢得大年,也没有物质奖励,甚至只会在很小的一个圈子里擦亮一个很小的火花。
他们图什么呢?
布莱德似乎是最没资格参加观鸟大年的那一类人,他不像肯尼那样可以完全脱产专注参加比赛,也没有斯图的经济实力,参加比赛的花销甚至让他负债累累。
三十六岁的死胖子,按照自媒体时代量产的鸡汤来看,这样的人不是应该从“自律、减肥、拒绝无用社交”开始改变自己的人生吗?
而他呢?
what are 他弄啥嘞?
看鸟?
是能升职加薪,还是能找上个肤白貌美、胸大腰细的女朋友。
(当然,他最后有了个女朋友)这是个与成功人生背道而驰的爱好,这是个彻彻底底无用的爱好。
他们一开始就知道了,他们从来没有被传销组织洗过脑,但还是狂热地信仰着birding。
是爱好让人快乐吗?
是信仰让人幸福吗?
不,是狂热,有一个爱足以让人沉迷。
在我过去一事无成的23年中,我认识到一个道理,世俗意义上成功的概率是渺茫的,而执念不仅使人痛苦,也能把人逼疯。
当然,通常成功的都是有执念的人,只是冒着被逼疯的风险罢了。
我真的很害怕在电影的最后,布莱德、斯图和肯尼这三位铁杆观鸟爱好者并列第一,或是布莱德逆袭成功,这在我看来都是烂俗的。
肯尼是一个有着执念的人,做爱不积极,这个男人肯定有问题!
不知道你们怎么想,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恰逢其时。
急功近利四个字正写在我的脑门上。
可能我就是缺少一点儿心无旁骛的爱,当然,最好也不要有执念。
人们不会记得第二名叫什么名字,但人们也不会知道第一名为此付出了什么。。。一切值与不值只在你想要什么。
無驚無喜的保險牌。不似喜劇不似正劇的鳥類百科。
心中多少都有那种可以不顾条条框框追逐自己心中纯粹的理想的向往吧。冠军付出的代价只有自己最清楚。最后还真有755只鸟,鸟类爱好者是不是会看的更带感些。
没有惊喜,也没有失望,及格片儿,顺便说一句sheldon在里面有两个镜头
好久没看过那么合家欢的纯爷们浪漫喜剧了,对一个有着鸟类控表弟和老爸的观众来说,看着真亲切。每个纯爷们都在追逐着属于自己的Moby Dick,这种浪漫不是太多人能接受就是了
屎粒喜欢我讨厌的杰克不赖壳
超值享受的自然风光片和鸟类普及宣传片,而且配合上三位不俗的主演,也算是划得来。不过这种片子还是落入了剧情拖沓的窠臼,在中间的一大段中,观众只能看到糊里糊涂的比赛。关于旅行与冒险的电影,基本都回归到成长和家庭的主题上来,这一部也不例外,只能算属差强中意的作品。
耳朵和姐夫打了个酱油。。。在被ibe、ibs、sm三重折磨的当下,我笑点全无。。。对不住这电影了啊~~
预算:4100万北美票房:720万全球票房:744万上映日期:12.10.14上映周数:7周分级:PG最高院线数:2150北美最高排名:9
奇怪
老爷子背jack 真是苦了您了 其实我觉得立意还不错 表现也够轻松 还有无边的美景啊
了解观鸟活动入门片,轻松好看,前面讲故事的节奏特别好。
很欢乐的片子,一些人因为爱好走到了一起,一些人因为爱好丢掉了生活。第一名似乎不那么重要,因为我们有家人有爱人
谢尔顿客串,器材风光大片——这种活动在中国一定无法进行,美国佬为什么总是蠢到相信大多数人能诚实
只有美国人才会举办这种比赛,也只有美国人还会把这种比赛拍成电影,所以美国人是不缺题材的,题材也是多种多样的。
观鸟像极了我们的圈子文化,换成手办、集邮、包包甚至更稀奇古怪的玩意儿,同样成立,圈子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冲突与和解,很多人也能从片中三位主角身上,找到现实的影子。有的为了兴趣过于疯魔,甚至是影响到了自己的生活,导致家庭分崩离析,有的是享受兴趣,甚至在圈子里觅得自己的知音,有的因为内卷而不择手段,有的最终为了生活和家庭放弃了目标。男主角大概是很多迷友所一直追求的理想状态,从肥宅一枚逐步升级到圈中大神,不但找到知音觅得真爱,兴趣与家庭最终相辅相成。跟老爸找猫头鹰那段太动人了。堪称鸟类百科全书,摄影和风光非常美,为了观鸟,甚至可以组团来到阿留申群岛最西端的阿图岛(快到俄罗斯了)
题材卡司满分,competitive bird-watching酷死了。路过的英国人说只有你们美国人能把观鸟也变成比赛。作为一部观鸟的片子,最大的遗憾是近距离看的鸟并不多,毕竟太难把演员和真野生鸟放在一个镜头了!虽然如此还是想现在就去看鸟。
我们总会瞻前顾后,衡量一切因素,却往往因此而失去了自己想要做事的冲动,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一件事而失去人生最珍贵的感情。所以,还是要把握度啊···
纯粹为了谢耳朵才看的。。。
风景优美,无数段歌曲都清亮得很,虽然不怎么有笑点,但是仍旧是一部很出色的剧情片,角度很特别,观鸟生活在电影里令人神往,落满大雪的森林,缤纷深奥的森林,虽然已经旧了,却装满各种鸟类可爱照片的相机。另外,这片子演员阵容实在太萌了,白头马丁,布莱克胖,ROSAMUND美人,神马的,多有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