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清的悲欢离合,道不尽的愁情离索,难道这就是男女之爱,烟雨时有、红颜难寻,可偏偏烟雨从屋檐划过时就会联想到一方伊人,这样的情思实在难以剪断,即便达到寤寐思服地境地也依旧是求之不得,你我之间仿佛就横亘了一条“汉水”在眼前却像在天方一般不可求思,纵使泪流不止结果又能如何,真可谓“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也许留给彼此的只剩下了青葱的回忆,年轻的时候想想或许是一种美,可是宛转蛾眉又能有几时总有一天谁都逃不掉须臾鹤发乱如丝的命运,到那时也不得不临镜悲叹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太早遇上你了,我还不懂得爱你太早遇上你了,我还不懂得珍惜你太早遇上你了,我们的世界还有一大段距离,需要用时间来拉近后来,我才觉得遗憾,你出现的太早了,如果能够晚一点我们的生命都会有不同,为什么我不晚一点遇上你太晚遇上你了,你身边已另外有了一个人,你说:“为什么我没有早一点遇上你?
”我不懂得怎样回答你太晚遇上你了,我身边已另外有了一个人,我说:“如果你不曾离开,我便嫁给你,但你为什么不早一点出现,一切都会不同”。
太晚遇上你了,我已经不能再像从前那样义无反顾地爱你烟雨脆弱,红颜易老。
原来,我们从没有在恰当的时候相逢人成各,今非昨,二十年,惘今昔,眼泪在风中流尽,本是不再情相欠,重逢又错过,我们究竟为什么还要再见面,你独于人世,一声叹息却始终不肯相信我一句,负了这一生一世烟雨红颜,我和回忆活这些年都只是因着你,守成了心上的朱砂痣爱是梦梦会醒,那么的虚无缥缈,那么的不确定因为有你,日子一天天才变得有意义闭上眼睛,我们把手,握得好紧沉默不语,认定幸福,就在这里可是,如果我们恰恰相逢在适当的时候,那是多么没可能的事年轻的秘密,仁爱的时光而这一切,都只是像一片叶子一样的夹进了记忆的书里,有一天翻开了,它们也已经泛黄了。
该说的终是没有说出口你以为可以再说的 然后,也许在你转身的哪个刹那 就再也没机会说了恍如隔世,你去向哪里我们的平行线,是否依旧能再有交集原来以为,有你的地方,就是天堂。
现在我才知道,心跳的地方,便是故乡。
在《烟雨红颜》中的周迅饰演的赵宁静似乎还能够看到《苏州河》里面的影子,倔强、纯粹、孩子气。
与现在的形象有些差异,脸蛋园园的,在东北最冷的冬天里,穿着厚厚的棉衣,躺在拉草垛的马车上,样子纯朴可爱至极。
使人不禁想到,曾经的年少青葱岁月里,自己也曾有过这般纯净的爱情,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像赵宁静那样,一辈子都为着林爽然这一个男人活着呢。
她为了在动乱的年代保全自己的性命,能够再见到爽然,毅然决然地回到了那个她刚刚离开的家,回到了那个她并不爱的男人的身边。
那时的小静,变得成熟,坚定。
时光荏苒,过了十年相安无事的太平日子,或许内心平静,抑或尘封深处,许久不曾开启的闸门在车窗里面见到衰老颓然的爽然那一刻倾泻,难以鸣述的情愫让人感慨这百转千回后的重逢,不知要用什么样的表情来面对。
爽然依然如年少时那般的忧郁无助,他不肯小静和他一起沉下去,宁愿她在没有爱的生活中残喘。
那么多年过去了,小静已经不是当年的小静了,爽然也已经不是当年的爽然了,只是小静抱死信念不曾转移,爽然却再无法承得起对她的爱了。
不是小静不配和他一起承,而是他自己承不起了。
当我看到影片最后,小静在爽然曾经居住过的屋子里以林太太的身份,独自一人过着等待爽然的日子的时候,忽然觉得那些太多的经过了错过了的日子,都是我们彼此等待寻觅的日子,并贯穿始终。
亦如片尾再现片头,小静站在阳台上从心里轻轻的问道:爽然,你现在在哪里?
其实是读了对电影《烟雨红颜》的评论后才知道有《停车暂借问》这样一本书的。
才知道自己是那么孤陋寡闻,竟然不知道钟晓阳这个才女和她这部17岁时出版的影响香港一代年轻人的爱情小说。
小说分作三部:妾住长城外、停车暂借问,却遗枕函泪,从东北写到上海、香港,从四十年代写到六十年代,从主人公宁静的十八岁写到三十几岁,女人一生最美好的年龄就那么在三段情中流逝掉了。
第一部《妾住长城外》徐徐地向读者展开了大富人家千金宁静的初恋故事。
那是一段发生在不恰当的时间、不恰当的地点的故事。
两位二八少女在街上边吃东西边闲聊同龄人的爱情故事,突遇日军袭击的警报拉响,仓促间逃入防空洞的那一刻被日本男孩千重绊倒,男孩来不及道歉就拉着他们把防空洞跑。
冥冥中,这一段爱情故事注定与家仇国恨联系在一起,注定没有结果。
而日后在宁静的老家三家子村的与东关军通译管的儿子千重相遇,与千重在田野游玩时,家里的佃农听说千重的身份后的一句“当心才好”,父亲在得知女儿与千重的交往后提醒女儿的话“不要忘记平顶山的浩劫”,更注定了宁静的初恋就是一段没有结果的故事。
可不管怎样,犹犹豫豫间,那种感情还是在蔓延。
而最后,一国的胜利自然意味着一国的失败,异国爱人的身影最终渐行渐远,消失在夜的尽头。
如果说宁静与千重的没有结果的爱情多少与时世有关的话,那么宁静与爽然的爱情悲剧更多的是与人的性格息息相关的。
彼此都是那么深深地期盼着,爱着,却总是因为有太多太多的东西的存在,使这段爱情最终无果而终。
因为两家的特别的关系,因为爽然的未婚妻陈素云的存在,宁静和爽然之间的感情总是那么的虚无缥缈,那么的不确定。
只有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宁静才觉得是深深地爱着的,而在人群中时,却感觉爽然总是好像与自己不相干。
任性的宁静离家独住抚顺时,冬夜的抚顺街头,宁静坐在爽然自行车后座上,闻着男孩身上的味道,感觉就像一生一世。
可是,该说的话总是没说出来,不该出现的人却注定出现在宁静的生活中。
与爽然的故事还没开始多久,宁静回到老家三家子村,偶遇停车问路的青年医生熊应生,这一段“停车暂借问”的插曲就为宁静和爽然的故事结局打下了伏笔。
最终,熊应生与堂弟一把大火烧掉了爽然创业的梦想,也最终烧掉了他的爱情。
丝绸店着火后的第二天,失魂落魄的爽然跑道宁静身边,呆呆的,一句话都未说,娇弱的女孩正为熊应生的求婚和是否离开病后的父亲独住抚顺而烦恼,却没有注意到男孩遭受的重创。
而陈素云的一席话最终让她决定放弃,因为陈素云说,爽然苦心经营他的事业是为了日后让他的妻子过得舒舒服服,对于陈来说“妻子”的所指是准确的,对宁静而言,所指虽然有些模糊解,但事实是:陈素云最终还是爽然的未婚妻。
最终,还是放弃。
接受了熊应生的求婚,还是给自己留了退路,先订婚,或许还是心存希望,虽然一切都已成了定局。
消失了一段时间的爽然来求婚了,可是已经来不及开口, 也再不用开口。
爱,最终没有说出来。
一段本来可以促成的姻缘,就这样没了。
“每个人都有过快乐的日子,属于他和宁静的,已经完结了。
“ 非常冷静的结论,刺痛的,不仅仅是宁静和爽然的心,还有读者的心。
等到一切真相大白,斯人已到了地球的另一端,对时局的忧虑还是使宁静选择与熊应生南下上海,与烧掉了她和爽然未来的男人一起生活。
很残忍的安排,仅仅是因为她想留着自己的命见爽然。
或许,这是没有选择的事。
第三部宁静和爽然的重逢和再次错过,进一步增加了小说的悲剧感。
十五年的分离,已经物是人非。
虽然这么些年,宁静依然固守着那份爱情,依然希望有一天能面对爽然。
真正见面时,真正在一起时,宁静却一直没有提当年的种种,一直没有告诉他自己是爱着他的。。
宁静还是宁静,可爽然已经不是当年意气风发的爽然,谁也不知道他经历了多少生活的磨难。
“我老了”。
这句话他重复了很多次。
在爽然看来,稳定的生活是自己需要的,而宁静的生活,在爽然看来是稳定的。
自己已经沉了下去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两个人一起沉。
虽然宁静想追随他,但在他看来,这是一种补偿心理,补偿当初她的嫁予他人。
十五年前的错过的东西,竟然还是没有能够回来,十五年前没有开口说出的话,竟然还是说不出来。
爽然最终还是决定离开,临行前的一夜,最终挤到了一张床上,算是做了一夜夫妻。
“宁静侧过脸来吻他,吻他的嘴角,吻他的颊,他的额,他的眼角,唇间涩涩咸咸的,是他的泪。
“ 爽然去了十五年前去的地球的另一端,向十五年前一样,宁静以为他会回来,最终会相守,孰料一场爱情就这样结束,这一次,是永永远远了。
或许十五年前,这一场爱情就已经过去了。
有一种东西叫做命运,等不及人挣扎,它已经安排好了一切。
很多年前,熊应生的“停车暂借问”已经注定了宁静与爽然的爱情的结局。
人生既然如此,自然不能抱怨,只有静静地等待它过去。
正如小说的结尾,爽然走了,宁静痴痴地在他家的阳台上看着外面的风光。
一个瘦小老妇伛着身子一件一件地从屋里拿衣服出来晾,风会很快地把衣服晾干,也会很快把泪吹干。
一生,也将很快过去。
在水边洗涤一捧梨花的少女,驾马而来的男子,软声问路,清亮的眼神直直看来,引得少女频频回头。
电影《烟雨红颜》,十年前看的了。
是最近听小虫的歌听得满心悠扬起来,今天突然就想起这个电影。
之所以念念不忘,是记得周迅穿着无袖的旗袍,站在阳台处那句“心跳的地方就是故乡”,然后洋洋洒洒地下起了雪。
小时候看完就拼命想这么凉快的衣着怎么就下雪了,年轻的心还拼命被那句念白给撞击得五迷三道的。
刚刚又找出来看了,当然要下起雪了,穿的是什么不重要,什么季节不重要。
重要的是心,心里下起很大的雪,漫山遍野都是雪。
这场雪,不是长城外兴冲冲跑着的少女手中的那捧初雪。
这场雪,不是和表哥林爽然嬉笑放鞭炮的雪夜。
这场雪,落在上海,落在异乡,落在心的故乡,落在听说你再也不会回来的消息之后。
少女小静,穿的不是圆鼓鼓的棉袄,梳的不是两条辫子。
等了十年,一丝不苟的盘发、服服帖帖的旗袍、踩得人心一惊一叹的高跟鞋声。
其实不管什么模样,不管做了什么样的决定、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只是为了再见到你,爽然。
“我已经变了,不再是当年你爱过的那个男子了,我已经沉下去了。
”不管你变成什么样子,她对你的心依然是少女小静的心,她盼望的不过是你不顾不弃的回应,你却还是和十多年前一般,离她而去,而且这次是永远再不会回来了。
有人不变的懦弱啊,有人不变的执着。
小静换上白色旗袍,拎着箱子在清晨离开丈夫,笔直的背影像一株倔强的白色梨花;她搬进爽然之前租的小楼,以林太太自称;她换上新的家具,勤劳打扫,等待心爱的人归来......看着这个瘦小的女人在做这些事,宛如十多年前在面馆里吃完面后,坚定了心意后露出一往直前、心无旁骛的知足的笑容一般。
她真的相信爽然会回来吗?
“东西都空了,好像要搬家似的。
”那噙满泪水的眼睛、那站在门外不肯离去的背影,她知道,他有很大可能一去不回了。
但她还是选择离开丈夫,没有找理由粉饰然后留下,她在照着自己的心走,她终于可以跟着自己的心了,她希望活得快乐。
无望的等待,那封晚来的信,内容如何很清楚了,不用雀跃地马上打开,那不是情人的相思倾诉,转身换上新鲜的玫瑰,给苍白的日子增点色彩吧,开了冰箱拿了酒,冷冰冰灌上一口。
然后坐在风中看完那封总归要看的信,果不其然,他说:“我不要你跟着我一起沉,不要等我了,我不会回来了。
”要冷笑一声吗?
如他所言,这是一段充满伤心的爱情。
一口气,余下的酒全部饮完,哈,没有预期中被呛出泪水呢。
白色的窗帷随风而起,坐在这个已经没有他气息的小楼里听着自己的心跳。
因为早知结局,所以看到小静这些努力的举动时,我悲恸地涌出泪水。
这样的女子,原本就该值得更好的爱的,但爱情,本就不是自己能左右的,她也不过是跟着自己的心罢了。
爽然那样的男子呀,即使他有名字,他也不曾负过什么责任,还不如河面上那座无名的桥呢。
他放弃未婚妻,那也是好好的一个女子。
布庄被烧、事业遇挫,他只会生场大病。
病中声声念着“她在等我”,病后说“她不答应,我会死的”。
熊应声都会一回回求婚,你何曾将你的爱意说出过。
她不过是要你一声承诺、一声请求,懦弱的你呀,自卑的你呀,注定了这些。
电影里是爽然停车暂借问,但原著似乎是熊应声来问路,明天把原著看看吧。
记忆里这部电影的氛围就是冷冷清清的,今天找出来看的的虽然不是高清,但画面确实就是不明亮的。
即使是小静坐在爽然自行车后座上沐浴在阳光里的脸庞,也因为冬日的关系,只觉得稍纵即逝。
人物的性格决定了故事的走向。
不甘心的观众我,不停的提出如果。
如果那场大雨里,爽然把失意告诉小静,或者小静没有发脾气甩开他的手而是耐心地陪在他身边;如果小静拿到退回来的围巾,没有回沈阳而是去南方找爽然问清楚;如果病愈后的爽然来求亲,来告白,来要求小静和他走;如果小静看到瘦了一圈的爽然问清楚他的心意,或者是看清楚自己对熊应声的心意;如果小静问出爽然在美国的地址,能够写信并且信能够被送达到;如果小静在爽然会美国第二天也能想到办法跟过去,爽然肯定不会不管孤身前来的小静吧。
好吧,如果若成真,就不会有这部赚人热泪的电影了。
年纪小的时候看,虽然最后很遗憾,但感受到的却没有现在多了。
那句“心跳的地方就是故乡”对我很有影响,并且随着年纪的增长而愈发的强烈,只希望自己不会像电影里的人物一般遗憾和后悔。
其实,我想小静也不曾后悔或是遗憾,她应该觉得自己能做的都做了。
但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我们把能做的都做了,觉得都是对方的问题,对方是不是也是这么想的呢?
爽然是不争的性子,但他对小静的心倒是真真切切的,纵使事隔十多年,那条围巾还是随身而带。
连那个熊应声也是可怜的人,对小静的爱又何曾少,因为愧疚而一味放纵,但爱情这件事,不是你爱了,就能要求我也同等回应的。
小静总归还是跟着她自己的心的。
看到有人吐槽张信哲的演技,但是他的气质还是很适合这个角色的,开头他的声音有些难以接受,看到后面也就适应了。
周迅的小小巴掌脸上,一双杏仁大眼实在叫人欢喜。
嗯,从七点半到现在,看完电影,看看影评,自己又写写东西,已经是十一点了。
好的电影,是值得这么长时间花费的。
什么事情呀,都是最美不过初见。
周迅那个小女子在电影结尾,站在阳台上,望着纷飞的雪,这样说到:原来,心动的地方才是故乡。
一段宝黛式的悲剧爱情。
两小无猜的表兄妹在时光中渐渐靠近,却因为种种世间的不如意而终于失之交臂,再相逢时,伊已嫁作他人妇。
恍如隔世。
依稀旧梦又渐渐在眼前变得清晰。
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穿着制服的少年骑着单车,载着女孩,单车哗哗啦啦轻唱,在东北的冰天雪地里印下青春的车辙。
一转身就是春天,少男少女漫步在山顶的桃园,粉的白的花开了满眼,幻化出两张涉世未深的脸。
点点滴滴的爱情,遥遥摆摆的成长,长成心中一朵小小的、伶仃的花,只有自己知道,无依无靠。
表哥是订了亲的表哥。
他们所做的挣扎,一切一切努力的手段,在旁人眼里,不过是无谓的叹息,定格成一个苍凉的回眸。
她不远千里跑去找他,见到的却是那位美丽的未婚妻。
两人成双,三人即痛苦。
而他,只是埋头,一笔一笔,在纸上划下数也数不过来的她的名字。
爱情,是在枝头颤袅的花。
稚嫩的,经不住冰雪。
不够成熟,无法宽恕。
单单渴望拥有,以为这一刻就是天长地久。
不明白的是:一点微光,无法照亮整个深巷。
在送她回家的火车上,他们相互拥抱,却不知道这就是两人最后的拥抱。
再见面时,她已成为医生的未婚妻。
相对无言,原本终于下定了决心,到了临了,什么话也说不出口。
大雨的巷口,她把围巾系在他颈上。
从此无法回头。
都以为今生不再相见,万万没想到,许多时候,见面也不过是一次回头,残酷的是,彼此都已在时光的河流中,逐渐沉溺,成长为面目不清的模糊的路人。
机场的邂逅,是在镜子里望见,昔年梳着长辫子的女孩已经盘起头发嫁为他人妇。
四目相对,中间隔了数年时光,彼此都不复年少的轻狂。
密密匝匝的中式立领旗袍,层层包裹住久已冰封的心,原先如同邻家男孩般亲切的少年亦被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所取代。
她想过不顾一切的追上去,告诉他这么多年的相思这么多年的等待这么多年的期盼原本以为往事不过如烟只可用作怀念再次相见却把奢望变成现实。
但是,曾经刻骨铭心的那个人,早已经不复当年可以无拘无束带着女孩上山赏花观雪的少年。
传统的东方男人,典型的隐忍与退让。
面对她的来访,唯一的回应是选择再度离开。
把所有被人离弃的尴尬和落寞推给最后留下的那个人。
等到她闻讯赶来,眼前只剩一屋凌乱,满室寂寥。
窗帘在深秋的晚风中翻飞。
默默转过头,空洞的眼神,没有一句话。
人处在最深的痛苦,不会呐喊,也不会流泪。
所有的悲伤要积淀在从此以后的岁月里,用剩下的日子,一点一点的尝。
从远方,他在寄给她的信中写到:……你喜欢的那个守仁已经死了,现在的我只是躯壳。
……我曾经天真的以为,有了爱情就有了一切……如今看来,我们的这一段情,只是悲伤。
她走上阳台,外面不知是什么时候开始,飘起了雪花……“守仁,你永远也不会知道。
……十年前,妈妈去世的时候,我以为无论身在何处都是异乡。
……我没有骗你……我活着这些年,都是为着你的。
……而如今,我才真正明白。
只有心跳的地方,才是故乡。
……”男人永远也无法明白,对于一个女人而言,在她内心深处,所渴望的,不过是一个天长地久的拥抱,哪怕从此死掉,也可以在爱人的眼光中得到永生。
实在是很简单的故事:少女宁静和表哥爽然爱上了。
开始,爽然顾虑他订了婚。
后来,爽然顾虑他破了产。
十年后总算在香港偶遇了,爽然又顾虑他已沦落,选择一个人远走美国。
导演是存心把一个简单纯粹的故事再往淡里讲,总的来说是成功的,喜欢不喜欢会不会触动,要看看电影的人自身的心灵状态。
它的美,有缘会看到,无缘会觉得单调,但真的是在那儿的。
电影开始时宁静脸上那小孩般的喜气和任性,也许只有当时的周迅才表现得出。
那不只是单纯,而是什么都没经历过的人,对完整和美好的信心与憧憬。
听人提起母亲的病,那扫兴,也是小孩才会有的。
虽然担心着,总以自己什么都没经历过的人生经验相信不会吧,不会吧。
讲的就是这样情怀的人的爱,人生只如初见的爱。
她母亲还是死了,只有白色,白色的雪原,白色的送丧队伍。
不过是一个只有风声和脚步声的画面,她也不过就是送丧队伍中的一人。
如此冷静的记述一个完整的世界开始了一点点的破碎,却没有玩酷的刻意,因为影片真诚纯粹的态度,那记述有若国画中的留白。
觉得这部片子最好的地方,在那些留白。
让影片似在记录,又似在回忆,使得宁静少女时代影片闪亮、纯粹的画面,不是矫情的唯美,而是真实——那是回忆里用放大镜去看的青春:她坐在火车上,金色的东北落日闪在她晶透含泪的眼中,象一颗小小的太阳。
她刚爱上爽然,刚体验到无法说服固执的爱人的委屈,一切还正在发生。
她问他一座桥的名字。
他说没有名字,一些责任就不用负,以为她会默契的沉默,她却一定要追问:“比如说呢?
”于是只剩下鸟叫声,两个人并排坐着,看不远处,一座无名的桥,青灰色。
剧情的彩头应该是在后半段,难得的是平淡得近于真实生活的前半段拍出了意境。
刚刚开始讲述,就又戛然而止,尤如两人少不更事的爱,让人生出会过去的怅惘,不多了的痛惜。
这部片子,不是关于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而是关于一些被遗忘或不屑的东西。
再复杂的故事,再简单的经历,刻骨铭心之处,不在于来自什么事,而在于怎样去讲述,是否去体验。
导演刘德凯在这之前还拍过一些按普通标准可称前卫的剧集,如改编自张大春魔幻现实主义名著的[将军碑],获金钟奖的[少年死亡告白]等,拍得很不错。
是的,我就是在说那个演琼瑶剧演得挺成功的刘德凯。
我现在却觉得这部在2000年大家都唯恐不前卫时拍的片子,其实在当时是另一种“前卫”。
通过朋友的推荐打开了这部电影,说实话比较失望,整部戏唯一的亮点在于周迅的演技,全片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初相识,爱意浓,分离别,再相逢。
故事的两次高潮在宁静与爽然在香港的无意间的意外相逢,(说是宁静刻意的寻找也可以),第一次偶遇出现在影院外,经年后的爽然已全然不是当年的那个英俊小生,佝偻着和影院工作人员吵闹下被赶出了影院,眼镜歪了、脸也花了,在对着车窗整理的时候没想到里面的人竟是宁静,随着黑色窗帘的打开,宁静的情绪波动不已,此处周迅把握的十分到位,镜头下从茫然到失控,无声的哭泣,百种情绪万般丝绪交集,还记得那句话吗“我要留着这条命,我以后活着就是为了再见爽然一面”终是见了,谁也无法预料到是以这样的方式,宁静没有打开窗跳下车,只是百感交集,就那么流着泪。
此后,日复一日,宁静无数次的去到这家电影院,一次次的寻找,只为寻着爽然,只为再见。
最后一次,周迅着一身黑底金色牡丹的旗袍,美艳至极,看到这样的装扮,作为观众的我也预感到是时候了,是着宁静寻着爽然的时候了,又是一面镜子,又是一次整理面容,这次换做了宁静,镜子旁电影院的宣传海报是一部名为《婉君表妹》的电影,是啊,可不就是一部戏么,表哥表妹,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爽然看到了镜中的宁静,宁静凝到了镜外的爽然,转身,相见。
终是相逢了,以为终于可以相守了,可仍旧有缘无份。
一切早已改变,一切又未改变,宁静早已不是那个调皮可爱单纯任性的小女孩,现在的宁静,已然成为熊太太,穿金戴银,冷漠淡然。
而爽然还是那个爽然,柔弱犹疑,永远爱替别人做决定,这次,又一次,逃离。
他又逃出了宁静的生活,逃出了宁静的爱。
最后的一幕亦是开始,故事的开始亦是结尾,宁静独自一人站在爽然的阳台,看着飘飘然落下的雪花
正在看《烟雨红颜》。
《停车暂借问》这名字应该更合适这电影。
《烟雨红颜》咋一听还以为是江南水乡的凄婉爱情。
打开一看?
竟然是东北荒原的欲说还休。
坦白说,要不是张信哲VS周迅的组合,我未必会对它感兴趣。
赵宁静啊赵宁静,你为什么那么安静?
林爽然哪林爽然,你哪里有个爽然的样子?!
两个爱情太极推手的高手,总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然后悲哀一生。
其实,当我看到周迅在阳台上喝可乐的时候,我已经明白了,爱情并不是它最终的主题,那是一段回忆、更是一段成长。
但无论如何我还是想骂骂这两个家伙的爱情态度,anyway,这是现代人所不能理解的。
maybe更美丽?
I don't know.可看上去真的很美丽。
如果现在还有这种欲说还休…… …… 会怎样?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
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
纷纷说甚亲疏密?
从前碌碌却因何?
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爽然没有念完的一段红楼里的词句,也许,恰描述了整个故事,还没有看完,先放一放,放一放……
没印象了
像你这样的人,我是没法子帮你提起来的,现在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和你一块沉。其实我对你的感情,本来就是自暴自弃的。 原来以为,有你在的地方,就是天堂。而现在,我才知道,只有心跳的地方,才是故乡。
呃。。。实在不想说实话。。但是结尾的歌,非常好听~阿哲的声音还是非常有感染力的。。
0
我提你不起来,唯一能做的,只有跟你堕落。
有一点点半生缘的味道。
噩梦!
三星都给周迅
钟晓阳《停车暂借问》电影版。迅哥美。
我不理解,结了婚还一直想着别人吗……
没看小说千万别看电影,坏了印象。
我都忘了原来以前学校组织看过...
“我爱你,与你无关。”
传统的爱情悲剧的套路,张信哲有点囧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窃以为十年后的宁静在车中看着爽然的背影,不住流泪的镜头用这句词形容再为贴切不过了。
都快忘了我还是去影院看的这个。
很细腻的电影,周迅的演技确实值得一个最佳女主,但情节确实属于自作自受了
心动的地方就是故乡
原来,心动的地方才是故乡。
注意到周迅镜台前的香水没?六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