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长时间,我一直以为,冲田修一和吉田修一是一个人(额……)。
最开始我先在网上买了许多吉田修一的小说,《恶人》、《横道世之介》、《东京景湾》,他的中篇小说《公园生活》还获得过芥川文学奖,总之特别好看,《恶人》得到过小说家张大春的盛赞,是很多写小说的人都想要写出来的样子。
《恶人》后来被吉田自己拍成了电影。
他的小说《横道世之介》又被冲田修一改编成了电影。
而冲田修一呢,他的代表作是电影《南极料理人》、《横道世之介》、《彩色日村》。
可是假如你们同时看过《横道世之介》的小说和电影,就会发现脚本和书非常像,因为冲田请了吉田担任电影的编剧……是不是有点绕?
(不过也许只有我自己搞错了,你们从一开始就知道!
),所以我一直以为这全部都出自一个人之手,因此还觉得这种风格的变化有点意思。
刚刚结束的上海电影节里,我看得第一部片子是冲田修一的新电影《去见瀑布》,这一次的编剧是冲田他自己。
--没什么好说的小人物其实最难写《去见瀑布》的故事内核非常简单。
全剧没有任何所谓畅销剧的元素,秋高气爽的时节,7个中年妇女报团去参观梦幻瀑布下的秘之温泉,导游是一个木讷的青年男子。
7个人跟着导游在进入没有信号充满负离子的森林之后,导游迷路了(从一开始他出现就已经料到了!
导演故意的,所以迷路也不算什么悬念),然后7个互相看不惯性格不一样的中年妇女就在这个森林中尝试共处并自己依靠自己的力量最终见到了瀑布,找到了回家的路。
啧啧,这么一叙述好像是个励志故事?
不是的,导演兼编剧的冲田修一尽可能规避了一切可能引起跌宕起伏的线索,比如你一开始就猜到导游不靠谱,一开始就知道导游独自去前方探路之后会与这7个团友失去联络,连最基本的设置,不如她们一开始的小矛盾也都是最最普通的,最后她们走出森林也没有经过太多的磨难,顶多有一些晚上盖着树叶睡觉的笑料而已,一切都在观众的可控范围内——就像我们最最平常的日常生活。
会不会觉得没什么好看的?
事实上,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观众不时大笑,结束后评价也还不错。
我一度搞混的作家吉田修一擅长写的就是这样的小人物,而冲田修一出道至今,最爱拍的也是这样的小人物。
我想冲田应该是很喜欢吉田的小说吧。
所以他拍了吉田的小说《横道世之介》。
跟《去见瀑布》比起来,《横道》更加具备故事性,主角本人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美好少年,通过一些日常的描写让人觉得温暖,但最后世之介还是意外去世了,他的死成为众人重新回忆过往的线索,也成为全剧的煽情点,很多人是笑着流着泪看完这部片子的。
而吉田修一根据自己小说又自己拍成电影的《恶人》,比之又更具备戏剧的冲突,从头到尾就是一个谋杀案,主线和副线贯穿至底,读者一路读一路猜测到底是谁杀了人谁是恶人,尽管作者本人在处理的时候弱化了悬疑,从一开始就铺下很多线索,明确告诉读者“恶人”的指代,但这个不淡不浓的悬念,始终是牵引整部小说发展的线索。
从写作的角度来说,什么非正常的事情都没有发生的日常,才是最难写的。
最好写的爱情小说是怎样?
王子爱上灰姑娘——日常生活中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基本为零,但大家都憧憬都爱看,所以假如你什么功力也没有,只要编一个足够跌宕起伏的故事,逻辑性可以支撑,大家就会喜欢看。
当然,编故事也挺难的,这是另一个话题。
换难写一点,两个人都是普通人,要重新再把感情写得好看,就更需要“写作”的本领。
两个人的感情写不下去怎么办?
让一个人死掉,或者因为什么事情分手,这是写作者屡试不爽的技巧,死亡或者病,是让说不下去的故事戛然而止的最好办法。
(所以韩剧里那么多得白血病得啊!
)。
最难的,是没有跌宕的感情线,没有美女没有帅哥,没有励志没有悬疑,什么畅销元素都不具备,硬写,那种细微的感情变化,日常里的微妙内心,却又有普遍性,每个人看了都有共鸣,觉得这不是就是我!
这种看起来没什么了不起甚至很难向别人叙述的作品,我个人觉得是最难的。
从《横道世之介》到《去见瀑布》,我觉得是冲田对自己的一个很大的挑战——必须规避所有投机的设置,将最普通的情感写得深入。
据说导演在拍这部电影的时候,采用了海选的机制,面试了许多普通的日本妇女,她们没有任何表演经验,没有明星那样耀眼的颜值,为的就是将一切都恢复到日常中去,是非常勇敢的正面强攻。
事实上,这种尝试,在看完了电影之后,觉得还是基本上成功了。
7个在林中与导游走散的普通中年妇女,各有各的在生活中的小烦恼,这些烦恼(爱人去世了,孤单,找不到伴侣……)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冲田甚至没有怎么在很短的篇幅里详细交代每个人的背景,只是她们在特定的空间内相遇了,被“迷路”这个设置限定在一个范围内,必须与另外6个朝夕相处。
然而,没有野兽,没有受伤,没有特别惊艳的景色,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场域,连最后终于看到的瀑布,也不过是一个最最普通的瀑布。
7个人度过一晚,然后走出森林,后面所能想到的,无非重新回到各自的生活里。
在那么短的容量里,每个人的性格都得到了体现(电影的最开始观众很难分清这几个外貌上没有任何特点的中年妇女的,但结束的时候每个人的特点都记住了),细想其中导演的处理,真的是挺难的。
如果换做中国的导演,一定觉得这片子好无聊啊!
这么简单,要怎么拍?
冲田修一不仅拍了,还拍得挺好看的,看完之后还觉得心里有些珍贵的小温暖,平常人看起来觉得普普通通,但有意思,这是百炼钢化为了绕指柔。
日本人总有一种将平淡的日常拍得温暖正能量的本事。
这跟去日本的感受很一致,看上去普普通通的景色,就是让人舒服回来还忍不住总想再去。
用起来普普通通的物品,没什么了不起,换成别的来制作,还真就是不顺手呢!
我想来想去,应该就是他们善于在日常中观察到细微的不一样,把握住那种独一无二性,并且一本正经认认真真得还原出来。
每一个你要描写的对象,都是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你看到了,忠实地描写出来,就会变得厉害。
-来源于我的公众微信号“苏格拉底很闲”。
一群老太太和倒霉蛋导游的故事😂。
七个老太太和一个导游,好像是七个小矮人和一个白雪公主的搭配,倒也不是。
题材上其实挺新颖的,国内很少有聚焦中老年的电影,即使像《爱情神话》,也是年轻化的表达,而且她们那种“潇洒”是稀有的,甚至是脱离实际的。
这部电影更贴合实际一点吧,除去文化上的差异。
我在想,我以后能不能拍一群老大爷呢😂这部电影的成本肯定不高,从头到尾就是一辆车,一座山,还有最后的小三轮。
用低成本拍出优质电影,也不是不可以的。
这趟山路就像是人生路咯,我们开始满怀期待地上路,然后失去导航,会迷路,会发现新的指标,结果又再次迷路,会没有希望,反反复复,转危为安,又转安为危...没有童话里一劳永逸的幸福结尾。
就是,面对崎岖的坦然吧。
因为,生活总会继续下去的!
不如乐观豁达一点呢!
人的差异与共存。
电影也呈现了这种转折。
七个人来自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喜好,不同的性格...两个喜欢聊痔疮的在一块儿,两个喜欢摄影的在一块儿,感觉纯子其实是相对独立的,还有理发师...开始她们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甚至各自有各自的小团体。
后面,他们又可以推心置腹地一起玩笑,谈心分享。
作者向观众呈现人物时,对大家各自的现实情况都作了模糊处理。
着重表现的是大家的性格,偏好,面对困境的态度......我们所看到的人就是她们本身,而不是种种社会身份。
可见,人与人是否能够共处,那些没那么重要。
她们都是充满善意的,所以才可以共处啊。
生命和生命,本来就是在同一平面上的,不是么?
喜欢纯子,有自己坚定的主见,善良温暖,乐观豁达,坦然淡定,很贴心。
是有人生智慧的人,好棒的人,将来也要做这样的老太太。
写的好乱。。
(图片与内容无关嘻嘻)
好好看,老年团7人组在森林里迷了路。
背景、性格大不同。
有人暴躁,有人淡定,有人新潮,有人守旧,有人有主见,有人随大流……如何从互相防备到亲密无间。
秒杀一切明星旅游真人秀。
总感觉能看到自己老了以后的样子。
理智是一个人最优良的品质。
如果有人表现得不那么善解人意,也许背后有心酸的故事。
老了以后,老伴可能先走一步,独自一个人抚平伤痛,看到泪目~还有小幽默小感动。
还是喜欢日本影视对平凡人物的展现,不愧是《横道世之介》的导演呀~
2014年上海电影节,我看了冲田修一的《横道世之介》。
大光明电影院,一号厅的二楼,电影开场前,一位老阿姨对另一位老阿姨说,电影节的电影,这么大的厅,和这么多人一起看,不管电影好不好看,都是难忘的。
160分钟的《横道世之介》,第一个镜头就是男主角站在东京的街头,小镇的青年来到了大城市。
整个电影平平淡淡,没有高潮迭起,只是关于青春的影像。
我甚至觉得电影的主角应该是祥子,横道世之介的女朋友,她那么美,那么害羞。
2014年我给它打了三颗星,而之后的很多时刻,我却经常惦念起这部电影的好。
2015年上海电影节,我看了冲田修一的《去见瀑布》。
新衡山电影院,88分钟的影片。
演员都不专业,却感觉亲切,喋喋不休的大妈们初看有些讨厌,却都是些可爱的人啊。
《为什么不要社会主义》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在野营中,是最接近社会主义的生活方式。
平等、共享。
抛开了现世的身份地位以及种种偏见,回归到自然中,接近纯真。
“七个日本大妈的户外求生记。
看到她们在森林里玩耍的那么开心,想到的是果然只有大自然才能让人恢复纯真啊。
瀑布出现的那一刻,很多观众笑场,可这毕竟也是瀑布呀。
”这是2015年6月13日我看完电影之后的短评。
今天,我坐在大巴车的后排,看着满车厢的中老年旅行团,又想到这部电影。
想到电影中摇晃的车厢,想到她们在山间的无助,想到最后见到瀑布的欣喜。
其实,其实,看这部电影不是我本意,只是原本想看的《深夜食堂》和《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都没有抢到票,一气之下乱买一通的结果,也是我在这届电影节买的第一张票。
本片在电影节中的译制名叫《去看瀑布》,豆瓣资料叫《去见瀑布》。
一字之差,“看”就让人感觉平淡无奇,“见”则好像“瀑布”被拟人化了,旅行变成了“访友探亲”。
不过不管是“看”还是“见”,都不妨碍通过片名感受到何为“脱力”。
丫巴里,剧情简单到几乎没有剧情,人物平平、景色平平、台词偶尔引人发笑又不会笑得很大声。
米娜桑,啥叫脱力系?
这就叫脱力系吧!
把你的力量脱掉,你甚至可以选择看着睡觉。
后来的后来才知道导演是拍《横道世之介》的冲田修一,拍过了一位暖心少年,镜头转向了七位暖心大妈。
“每一种旅行方式都值得尊重,或者说每一种生活方式。
我记得和碰巧也买了同场次的、钟爱脱力系的某同事边聊她在日本旅行的见闻边踏进新衡山电影院,当时连查剧情都没有查,只知道很脱力,导演、主演什么的都不知道是谁,就跟着电影、跟着大妈们开始了一场坑妈的跟团周边游。
曾经的我鄙视极了这种观影方式和这种旅行方式:看电影,必须先了解了解背景、探探风评,再决定看不看以及带着哪些问题看;旅行,必须能长途则不短途、能穷游则不奢侈、能自助游则不跟团,否则意义在哪里?
之所以说是曾经的我是因为早已转变观念,应该也许可能大概是变懒了的结果,但是必须一定肯定绝对也是成熟了。
自从跟随某牙美其名曰“看看跟团游体验到底多烂”一起跟团游千岛湖之后,寥寥无几的几次旅行中清迈、富春山都是跟公司、部门一起跟团游的,这些经历给我揭开了一个众多小文艺小清新们不愿意承认的真相:其实体验并没有多烂啊,如果同游者有趣则一路开心,如果导游靠谱简直不要太省心。
对现在的我来说,省心的需求远远大于开心。
大学时代的每次旅行我都认认真真做攻略、勤勤恳恳存钱去哪儿都买硬座夜车票,这样做让处女座的自己充满了成就感。
工作之后,一周四十小时工作之外真心提不起劲头研究某个目的地怎么玩,顶多研究下上海的某个小饭馆什么好吃。
工作之后,希望把“假期”真的用在“度假”上,可以没有沙滩海岸比基尼,但是可不能让自己辛辛苦苦,那就只能让别人代替辛苦了。
所以说如果遇到靠谱的导游或者领队,尽管 “上车睡觉、停车撒尿、下车拍照”,只要别“回家啥也不知道”,这次旅行就是值得的、休闲的。
如果碰到本片中的导游,那可就瞎了。
题外话,大学时代的我还十分鄙视“说走就走的旅行”和“休学辞职去旅行”,批判这些旅行方式的语句我可以写百八十条微博出来。
然而工作之后,我突然发现,我想做却不敢做这鄙视的事情。
众生平等,存在即合理。
哪怕是不旅行的人,宅家宅得对得起自己的金钱和时间,也不比环游世界的人低一等。
——现在的我这么想,我觉得这想法还挺牛逼的。
但是哪怕你表示不理解或者不认同,我也不觉得你低我一等,因为众生平等、存在即合理啊。
“旅行中的风景和人物,总有一个是美丽的。
好像正是因为以上各种主客观原因,我很少去只有自然风景的目的地旅行。
我偏爱城市的人文风景,偏爱在大街小巷暴走、狂吃。
久而久之,我仿佛失去了欣赏自然风景的能力。
看明信片、看纪录片看不出到底喀纳斯、九寨沟美在哪里,甚至感觉大同小异,但是仅仅是上海的某时某刻某个雕花栏杆的光影都能让我着迷。
我似乎对美景的免疫力和记忆力也有所下降,哪怕对着照片也说不出来美景拍摄于何时何处。
但是我会深深记得,诸如“在静安别墅看到一只大肥老鼠从眼前窜过去”、“在愚园路闻到一股中药味从厚厚的砖墙缝隙中硬生生钻出来”的细枝末节。
我猜想,大妈们这次旅行应该也不是都为了美景。
摄影爱好者、植物爱好者,都有各自旅行的目的,其他人充其量也就是休闲而已。
我记得大妈们对导游说的瀑布的“负离子”不屑一顾的神情和体态,但是快要结束旅行的时候她们找到了瀑布,有人说,我感受到了!
这是负离子!
我再猜想,如果导游靠谱,她们也不会有风餐露宿的一夜、也不会凑到一起唱歌讲故事,而是各玩各的了吧!
如果各玩各的,谁谁的平凡而不凡的爱情、谁谁的心路历程都还只是自己心里的苦与甜,她们还能感受到所谓的负离子吗?
组成她们的“坑妈跟团周边游”美好回忆的十之八九是人物,是同游者,是她们自己。
——这种“坑团”,当然不能没有这群美好团友,或者不用一群,一个就够,让大家哭丧着脸来,笑哈哈地走,集体返老还童。
稀松平常的景点,诸如外滩,已被某上海人吐槽并写成专题“如果你来上海,才不带你去外滩”,但是每当有亲友来,我还是会带Ta去。
人不同,心情不同,景也不同……这样的道理好像人人都懂。
咔嚓咔嚓,在外滩和N个不同的亲友合过影,为了表明我和上海的亲密关系我不会独自前往也不会大力推崇,但是每收集一张合影,我心里的盒子被打开盖子又关上,这种感觉才奇妙且不可复制。
其实,其实,写这篇文字也不是我本意,原本是想列出电影节中我看过的电影的表,供自己回忆也供你参考,但是突然想到自己懒到连豆瓣都不是看过每部电影都记得标记,不如忘记更喜欢的《纸之月》或者《0.5毫米》,不带凑字数地专心地回忆其中一部与旅行相关的,写一篇脱力系影评。
看懂了吗?
还是看睡了呢?
如无头苍蝇般的迷茫
夜晚的露营
快乐的秋游上面三幅图就是发生在片子里的片段,可以明显发现片子里的阿姨们的心态变化,导演在短短88分钟里就完成了华丽丽的转变而且非常自然,真是要说一声厉害。
其实在一开始看到片子只是觉得估计是一部旅游宣传片吧,看到后面,只能直呼:非也非也。
看完片子会发现果然很有日剧那种温馨治愈系的感觉,如同以前看的《海鸥食堂》,故事的发展都是淡淡的,和欧美的大片轰轰烈烈的场面截然不同,它的剧情如同春风细雨般慢慢地沁入了观众的心田,在某一个时刻各个剧情的内容便如同一根绳子上的铃铛叮叮作响,后来一瞧导演的代表作有《南极料理人》,只能说怪不得了。
片子内容其实可以一句话来说,七个日本阿姨在去看秋日红叶的山中迷路的故事。
或许看字面很枯燥,但是导演的功力就在这时体现了, 它能让我们发现这也是一次好玩而有意思的秋游,虽然一开始七个阿姨团员也有因为迷路而造成的情绪失控,但是很快日本阿姨们就立马调节好心情,以一种特别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来处理一般人绝对认为是倒霉透顶的遭遇,或许这就是上了年纪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后的女性所有的智慧吧,相信如果选7个四十几岁的大叔来拍估计就没这么好玩了。
7个团员中,有爱摄影的,有是歌唱家的,有走路久腰疼的,有爱抽烟的,有爱拿着望远镜喜欢打太极拳的,有野外知识丰富的,每个人都有特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经过一段时间的互相磨合后便开始了一起讨论下一步计划,<图片4>一起捡拾野外果实享用美妙的野餐,<图片5>,一起感受秋日舒服暖和的阳光<图片6>,一起列队行走探寻走出山林的道路<图片7>,也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她们终于发现了大山旁边的居民,获得了出大山的机会,<图片8> 虽然那时她们已是身形狼狈,但相信内心是特别充实快乐而幸福的。
这就是旅行的力量吧,一直相信那句话,要认识一个人就去一起旅行吧,真是绝无虚言。
最后还是要说喜欢导演的这部作品,不需要任何大牌演员,也不需要什么特技效果,更不需要多少精美的服饰外景,就只是跟着导演的视角去欣赏,你会在看完后全身暖洋洋的,而且是从心底里感受到那种晒到身上的温暖。
所以,如果你累了,伤心了,疲惫了,来看这部片子吧,或许压力就能自然而然地释放了,怎么样,试一试吧去见温泉<图片9>
“40岁真是more fucking good” 想到菲比的绝经之后获得自由。
呆呆
中老年妇女的旅行团,本来应该每个人大谈特谈人生经历,教训,留下一些过来人的台词截图来,但是没有,随意的叙事着,甚至连名字都没全部介绍,就像真实的旅行一样,你不可能在旅行中知道别人的一生。
老年人们并不哀怨,沉闷,老了也怕熊,老了也吃零食,老了也茫茫,不知往何处去。
以为老年人已经活钝了,但她们却在为年轻时候的姐弟恋发出少女的欢呼,还能梦到花海让年轻的背影等等自己,故意拿蛇去吓唬其他人,看她们尖叫着跑开,偶像剧里情节老了也能这样做,老人和你不是两个物种。
老人之间好像有种天然的亲近感,相处了一天就想要“不如七个人住在一起。
好像到了一定年纪,时间变得没有分别,四十岁和六十岁并没有什么差别。
人到暮年,艰深奉献的女性终于能够从一个一个的“天职”中离开,获得“我想做什么都可以”的自由,女性之间的情感柔软而自在,像称手的拐杖,已经活了那么久了,不用去问你的苦,就可以说“我懂,因为已经活了那么久了,没有建议给你,很多苦痛坚决存在,只是如果你感到艰难,如果你微觉危险,那么你扶着我,小心。
日本人拍老人拍的真好啊,男导演拍成这样更是了不起。
《去见瀑布》是一部真实而感人的电影,通过一段不寻常的旅行,展现了人们内心的真实与美好。
影片以8人无意中邂逅一段有趣的旅行为开端,他们一同前往一个未知的目的地——瀑布。
在旅途中,他们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最终都克服了这些困难,到达了瀑布。
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看到了美丽的自然风景,更深入地了解了彼此,发现了彼此的无限美好。
影片中的角色形象鲜明,他们都是充满个性和情感的人。
在旅途中,他们逐渐放下了彼此的成见和偏见,学会了理解和包容。
这种理解和包容不仅让他们在旅途中更加愉快,也让他们在生活中学到了更多的东西。
影片的叙事手法也非常出色,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音乐,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自然风景和人文关怀的世界。
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真实和情感的力量,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断产生共鸣。
《去见瀑布》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电影,它通过深入探讨旅行与心灵之间的关系,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更是一部能够触动人心的作品。
一群老太太和倒霉蛋导游的故事[笑cry]。
七个老太太和一个导游,好像是七个小矮人和一个白雪公主的搭配,倒也不是。
题材上其实挺新颖的,国内很少有聚焦中老年的电影,即使像《爱情神话》,也是年轻化的表达,而且她们那种“潇洒”是稀有的,甚至是脱离实际的。
这部电影更贴合实际一点吧,除去文化上的差异。
我在想,我以后能不能拍一群老大爷呢😂这部电影的成本肯定不高,从头到尾就是一辆车,一座山,还有最后的小三轮。
用低成本拍出优质电影,也不是不可以的。
这趟山路就像是人生路咯,我们开始满怀期待地上路,然后失去导航,会迷路,会发现新的指标,结果又再次迷路,会没有希望,反反复复,转危为安,又转安为危...没有童话里一劳永逸的幸福结尾。
就是,面对崎岖的坦然吧。
因为,生活总会继续下去的!
不如乐观豁达一点呢!
人的差异与共存。
电影也呈现了这种转折。
七个人来自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喜好,不同的性格...两个喜欢聊痔疮的在一块儿,两个喜欢摄影的在一块儿,感觉纯子其实是相对独立的,还有理发师...开始她们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甚至各自有各自的小团体。
后面,他们又可以推心置腹地一起玩笑,谈心分享。
作者向观众呈现人物时,对大家各自的现实情况都作了模糊处理。
着重表现的是大家的性格,偏好,面对困境的态度......我们所看到的人就是她们本身,而不是种种社会身份。
可见,人与人是否能够共处,那些没那么重要。
她们都是充满善意的,所以才可以共处啊。
生命和生命,本来就是在同一平面上的,不是么?
喜欢纯子,有自己坚定的主见,善良温暖,乐观豁达,坦然淡定,很贴心。
是有人生智慧的人,好棒的人,将来也要做这样的老太太。
写的好乱。。
(图片与内容无关嘻嘻)
这部电影太治愈了,让我无聊的假期有了一丝有趣,看完之后心情也开朗了起来~
电影中第一个让我触动的点是久美子说自己还没有结婚,骗她们是为了跟她们打成一片,感觉她就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小心翼翼的融入着这个社会,和她前面跟纯子说不喜欢和有自己爱好的人一起做了呼应,最后三个人练起了太极,真的太可爱了,想想自己和朋友也有过这种突然就很奇怪又搞笑的行为😂
第二个温暖我的点是大家晚上生火的时候,管纯子叫小纯纯,大家的感情更近了一步,后来的用叶子当酒杯,喝着小酒讲着故事,真的很美好。
还有关本做梦之后醒来,大家真的很温暖,后面在森林里玩起来了真的要笑死我了,大妈们真的很少女。
这部电影的每一个时刻的故事都那么动人,那么治愈小纯纯真的是一个很美好的人,平静可爱有懂得感恩生活,她确实不是普通人。
你们不想爬上去看看吗?
最后看到了瀑布,真的很感动,值得N刷的电影🎬
对于女人,40岁以上年龄就没有了意义。生活已经确定,幸福也已可见。但仍然有着不同阶段的烦恼与痛苦。病痛,离别,平淡,孤独,这些生活中每日伴随的阴影驱逐不了也走不出去,只能在一次短途旅行中得到暂时的解脱和遗忘。之后呢,之后还是要生活继续。只是不要忘记那偶尔的童心及小快乐。
几个老清新的24小时
富士山和月见草最为相宜。可是,这庸碌的凡人眼底只看得到樱花和雪山,要等到尝尽艰辛后,才懂得月见草的不俗。去见瀑布讲的就是这样一个小故事。
我确定冲田修一是我喜欢的导演。有点矢口史靖+是枝裕和的味道。
大媽們還蠻可愛
该说的也表达清楚了,就是拍摄实在是…
对不起,没看进去
日本电影越来越文艺,观赏性越来越低了……
这个和导演自己的《横道世之介》相比,横道是有厚实的原著小说垫底,导演参加改编剧本的工作,这个是完全他自己自编自导,差距非常大。
七人的野外真人秀,四十岁的人生很了不起。瀑布是一个答案,每个人又回到生命的最自然的状态。只一次的迷途旅行,都会里的人情世故被短暂地打包带走。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大妈也能说走就走,把广场舞带到张家界,九寨沟,长白山和其他不具名的森林……
哇!冲田修一竟然用七个素人演员拍出了自己的《七武士》,没有武士的剑戟砍杀,却有武士内心之坚韧,去见瀑布,终见瀑布,找到真正的自我,找到心灵深处真正的渴求,是啊,她们都老了,但世界依旧很美好,人与人之间互相接纳,保留这份美好
冲田修一善拍平淡流年里的人生真谛,这部亦不例外;剔除戏剧化因素,此片更靠近《啄木鸟和雨》(怀念2012年SIFF的日片),人物之间不无冷幽默的互动,如涓涓细流,终见肆意奔流的瀑布,“喜欢去哪儿就去哪儿”,真好啊。
蛮好的!三星半
给我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从片名开始就呈现了一种最朴素的姿态,从日常引领到某个不值一提的日常的终点,不断埋伏一种人际层面的不安,最后却把那份无常和奇观给压抑住。这也是最能简洁清晰地表现冲田修一作者性的一作。
难以想象是冲田修一拍的,电视节目质感,有些刻意无聊了。七个大妈看瀑布,一些算是琐碎的插曲+童心。
最大的收获是发现所以横道世之介的秘密和戏剧无关,是无数生活细节的积累。
冲田修一,大东亚安德森
摆拍痕迹很重,但表演很自然。没有奇景奇遇,全是不变应万变。遇到这样的情况,可能我都无法镇定吧。性格各异的大妈们,个个都有鲜明形象,不会特别突出,也不会被淹没。
剧情走向比较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