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了很久的片儿,看完有点失望,以下几点1:男主李李仁演的很一般,而且太man,完全没有演出变性人的感觉,感觉很出戏,甚至有时候想笑,相反演男主闺蜜的lucy演的就非常好,非常生动,以至于我怀疑他生活中就是变性人。
2:虽然我很喜欢心如小姐姐,但觉得心如演的一般,作为出品人和监制,有种硬生生给自己插入了苏荷这个角色,对于这部电影苏荷这个角色完全是多余的。。
而且里面林心如柔顺的秀发,干净的衣服,干净的包包,细皮嫩肉的脸,完全没有非法劳工留宿街头的感觉,还有一些细节演的也不好,比如在给客人按摩的手势一看就不像做按摩的。
人设也不成立,苏荷在给客人按摩的时候,很明显的排斥被客人的性骚扰,以及 Andy 招待苏荷, 苏荷要把对她很重要的项链送给 Andy ,这些都说明 苏荷是一个有思想,有原则,独立的人,这样一个人为啥又莫名其妙跟阿德搞在一起,并且跟阿德一起把彩票偷走了?
如果林心如演出绿茶白莲花、心机婊的感觉,我还能接收。
3:阿德演技很好,但人设不成立,前面演的很实诚,以至于我认为阿德是真心把Andy当朋友的,后面莫名其妙的嫌弃Andy和投彩票的行为让人不解。
4:编剧功底很一般,我更想看到 Andy和 Lucy闺蜜的线,闺蜜那么点戏份就GG了,以及想看Andy和阿德的感情线,最后阿德欺骗Andy感情我更能接受,剧本没深度,甚至觉得无聊,有些情节也比较矫揉造作,比如雨中摔倒还有看家具的情节。
关于这部电影,有两个点被抖音给骗了。
一个是前两三年就在网传林心如说不想演妈妈的片段,当然现在还有无良营销号还在用这段来吸引流量。
另外一个就是电影解说没说清楚苏荷和阿德的故事。
我知道这部电影也是从抖音上知道的,无意间说到的电影解说。
大部分解说都说得还可以,主题立意故事线说得都很清楚,但唯一一点没让我太理解就是关于苏荷和阿德的关系。
看解说,理解成苏荷和阿德在之前就认识了,而苏荷去找安狄一开始就是有预谋,这点在整个解说有点逻辑不通。
为了认证这点,我打算完整来看下这部电影。
电影节奏,故事性,调性都很令人舒服。
立意主题也很深刻,不愧是我们看不到的电影。
回头看看爱奇艺电影栏目评分高的电影,基本一半以上都不知道是什么。
也来说说电影里面的故事。
故事想体现安狄悲惨的后半生,主要由于他在老婆离婚后追求自我,选择做一名女性。
电影是想表达社会对性少数群体的不包容。
安狄自从选择了做“真正的自己”后,遭受了家人,老板甚至朋友的嫌弃与背叛。
但其实让我思考的,安狄悲惨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是单纯因为性少数群体?
还是他本身不够“精明”?
关于性少数群体,其实在大陆,我发现虽然在慢慢开化,但仍然也形成两种对比。
一般来说,在文化教育程度高,经济发展好的地方性少数群体的包容性很大,甚至还要看腐剧,性少数群体也活得相当精彩,而相反,文化教育,经济发展有待提高的地方对性少数群体包容性很低。
那么安狄受到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也可以很明显看出来安狄生活的环境及其周遭人并没有那么好。
我知道这个是马来西亚,而且也让我想知道,这部电影拍的是什么年代的故事。
感觉应该还是有点年头,毕竟看安狄儿子经济条件还可以,但社会包容度还不够高。
阿德和苏荷并没有不包容跨性别者,但他们却背叛了安狄。
这并不是性少数群体的角色问题,而是安狄“过于善良”。
我不知道是不是不能说善良不好,但是至少得学会“精明”。
学会保护自己,学会自信,学会技能,这才是人们可以立足社会的资本。
必须承认的是,这样的影片目前确实少。
尤其是以整个亚洲的视角而言,《迷失安狄》算得上一部极为少见的类型片。
但是吧,从影片本身的而言,我是无法共情的,而这不是因为我缺乏共情心,而是影片本身那太过工整而又极力表现的宣泄点,实在是太做作了。
从我们的主角安狄讲起,本身人设就是个很不讨喜的存在。
不是因为她作为性少数群体的一员,而是其中她闺蜜一句台词,“你是等她(安狄妻子)死了才做的你自己啊。
”这样“过去被迫结合”的意义不言而喻。
那相对让我比较舒服的解释就是主角同时是一个双性恋特征。
(这多少有点把buff叠满了吧)虽然这为后面影片第二个宣泄点埋下了伏笔,解释子女为何如此不欢迎自己。
但还是让我觉得细节描写太少。
让本应该有个良好铺垫的、足以让人潸然泪下的高潮,显得苍白无力。
主角可以从头到尾以一个弱者的态度去面对,但她绝不应该是个没有任何自知之明的状态。
再怎样想见到女儿人生重要时刻,也多少明白女儿对自己的态度。
同样也使女儿的态度完全滑向了一个较为疯癫的状态。
所以纵观整部影片,跟随主角的视角,我本想看到一个更为真实的边缘人群的存在。
可结果看到了歧视与偏见的堆砌,生硬地塑造了一个颇为凄惨的边缘人群世界。
尤其到影片结局时,我看出的不是凄惨,而颇有一些荒诞感。
甚至让我感觉主角有点咎由自取的荒诞感。
当然,这多少有些“居高临下”了。
但影片前后衔接点不当也不止一处,比如前面明明林心如饰演的苏荷说的是“只按摩,不做其他。
”片尾镜头一转就成了老板娘还说她以前就在吊花场(看到这里还以为影片背景在新加坡)工作。
言内言外又揭开了苏荷真实而黑暗的一面。
合理的解释也有,比如确实在按摩店卖艺不卖身,但不代表她不会骗她人的“夫人”与钱财。
但这种反转真的太生硬了。
我甚至本来希冀于从苏荷的强迫症洗刷细节中凸显那种人生的无奈与痛苦。
结果好家伙,洗衣服就是单纯洗衣服,刷厕所就是单纯刷厕所啊,不会真为了赞扬林心如连厕所都敢刷这种演员的敬业精神吧。
甚至这些到头来还是为了主角服务,体现主角善解人意搬来洗衣机的一面。
反正相当多本可以细细打磨从而体现人物性格的地方,都白白浪费了。
主角人物性格也显得相当单薄,剩下善良,同情和懦弱。
(好像有个什么什么心,三个字的词形容这种人来着?
)所以这部影片观感真的很一般,再稀少,也是一般。
生硬的情节推动,没有太多意义的镜头和打光,单薄的人物性格,造就了这样一部总体质量在及格分左右的电影。
更何况现在拍这种体裁的片子的确比较容易收获舆论红利,但是影片本身质量必须过关才会更上一层楼。
否则,豆瓣6—7分的评分,还是颇为公允的。
(甚至在我心里小高了一些)
突然想明白一点,来佐证我这个标题。
如果没有那张彩票,如果没有那次宜家的体验,那么这个结局也许就不会是这样吧。
导演在开头把主创的所有名字都印在了宜家的价格标签上,正好呼应了最后因为一张没有兑奖数额的彩票一切分崩离析的结尾。
正证明了,金钱一开始就是这部电影的主题,所有的变性也好,谋杀也罢,亲情背叛也好,友情羁绊也罢,甚至是最纯粹的善良,在金钱面前都是不堪一击,堪称儿戏。
我觉得安狄就好比是当下时代的骆驼祥子,在一个物欲的社会,普通人看上去已经不可能损失像是祥子那般的过度劳累,征兵,家破人亡这样大的变故。
而这些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就如同至亲的背叛,挚友的决裂,善良被利用,甚至被反戈,等等这些。
而两性的自我认知差亦是一种荒诞,更加放大种种人性的卑劣。
直到最后我都在奇怪,为什么苏荷母子第一次出现在安狄家里的那次谈话,苏荷没有说一句话,就像一个哑巴。
我甚至以为是被家暴聋了一直耳朵最后影响了她的语言表达,但是现在我明白那不过是她下意识的在利用儿子作为一个小孩楚楚可怜的姿态,最大化的去博取安狄的同情心罢了。
但是司机在一开始利用安狄的目的就很明显,那条刻意递上的手绢,那通恰到好处的电话,还有各种圆滑的说辞,都是为了击中安狄脆弱的核心。
最后是小孩子,才七八岁而已,这段记忆很快也许就会从他的成长中抹去,他只会记得爸爸妈妈带自己重建美好生活的快乐时光。
那张彩票,谁也没有去管它的数额有多大,有的人会想那是一百万,对有的人来说也许是一千万,总而言之,那个数字就是你放下道德和牵绊的尺。
其实并不是我们有多高尚,是普通人的生活中,根本没有多少过于强大的诱惑罢了。
关于林心如和男二出逃,这就是现实啊,他们逃出去能得到一个世人能够接受的正常家庭,我并不认为这是背叛安狄,只是他们选择了99%的那种可能。
回到男主,能这么突破的演这个角色,本身就是一件无比困难的事了。
戏里的他温柔且坚定,完美的符合了这个角色的设定,关于说装扮的不是“十分”女人,我只能说这想法太过低级。
回到最后只想说一句,人有千般,每个人都是特别且应被认可的,当然善恶有报而已。
蛮惊喜安狄这种带有明显男性特征的变性人。
对这个群体不太了解,但想来真正像Lucy那种神态举止言谈都十分女性化的变性人只是一部分。
Lucy很早就对家人坦白内心,想必一直就有坚定做女人的决心。
她对于如何表现得“像女人”,如何完成从男人到女人的转变没有太多的心理包袱。
变性给他带来的更少是迷失,更多是真我的释放。
相比之下,安狄做社会期待的男性角色太久了。
更何况他是父亲,曾经是丈夫。
他成为了这些角色也说明安狄过去一直在掩藏自己的内心,没有Lucy的坚定,否则难以想象他会娶妻生子。
“男性”的角色迎合久了也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了。
变性的代价就是自己过去几十年的生活坐标完全紊乱。
演久了的男性特征难以抛弃,女人的新身份仍让他感到不适应和不真实带来的眩晕,说是迷失一点也不为过。
但是可惜这点没有太拍出来。
想到这就会好奇安狄为什么要去变性。
电影没有拍安狄决定变性时的内心故事—为什么顶着迷失的代价、家庭的决裂和社会的偏见去变成女儿身?
看到安狄对小康的关怀、对阿德的向往才明白,这些时刻或许就是他想要追寻的—真正作为一个女人去关怀和爱。
他想像一个妈妈一样记录孩子的身高、温柔地给孩子唱生日歌,想像一个女人去看自己爱的男人洗澡时露出的肌肉线条。
丧偶后五十岁的他或许感到不甘了。
他渴望表里如一,将女人的内心真正地释放。
片子着重于外界对安狄的暴力。
这种暴力让苏荷、小康和阿德的温情显得美好。
除此之外,面对苏荷和阿德,安狄能够自然地流露出女性的情感。
少了面对别人的无所适从,好像把他从身份转换带来的迷失中拉了出来。
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把安狄当作一个女人。
阿德拒绝安狄的那一刻,安狄做到了自己成为女性想要做的,但却没有得到自己成为女性想要得到的。
中彩前,苏荷和阿德对于安狄有真实的惺惺相惜。
中彩后,边缘人抱团取暖的情感抵不上自己的私欲。
尤其是苏荷和阿德一起构建的对于未来生活的幻想,随着安狄的中彩有可能不再只是天方夜谭。
两人或许早就做好了偷彩票的决定。
但是在逃走的当晚,阿德亲了安狄的额头,温柔地抚摸安狄的肩膀。
苏荷在车里身子一摊,若有心事地望向窗外。
两人在车里相对无言,完全没有彩票到手后的兴奋和喜悦。
或许都是愧疚使然,安狄在他们心中仍然挥散不去。
人性本来就是复杂的,真假好坏交融,做出这种事大多都取决于一念之间。
看似给安狄带来温暖,帮助安狄逃脱身份迷失的人却给了安狄当头一棒。
安狄变性时的期待和向往被辜负,勇敢往前迈一步后等待自己的是一个接着一个的迷失。
可惜安狄变性后的身份迷失没有拍出来(除了开头车里那场戏),大部分时间只能感觉到安狄承受的外界敌意。
这导致变性人的困境好像都是源于外界的欺压,较少源于自己的内心。
然而被霸凌的角色绝不只可能是变性人,可以是各种身份的甲乙丙丁。
没有太多聚焦到变性人内心的困顿让变性人这一角色的意义被消解掉了。
影片的主题越来越偏向人性。
如果想突出人性的话没有必要用变性人的题材。
况且变性人题材也没有拍好,反倒有点将变性人当作噱头的意思…
影片将镜头探向了边缘社会群体:跨性别者,非法移工,听障人士,剧情围绕这三种社会边缘人群中的个体代表展开。
影片虽然名为《迷失安狄》,但其实跨性别者在片中只是一个符号,他所代表的是不被认同的边缘群体。
不论是跨性别者安狄,还是非法移工苏荷,还有听障人士阿金,他们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最终被人性左右。
影片以安狄的视角去看待他所遭遇的一切,前半部分安狄的生活是悲惨痛苦的,中间因为苏荷和阿金的出现,他的生活出现了一丝光亮。
然而到了最后,人性被欲望左右后,又是惨不忍睹的现实,看得人既忧伤又无力,久久不能平静。
画面拍摄一流,讲了个压抑中带点希望,最后一切都破灭的故事。
里面不合理的地方蛮多,比如阿德并没有给安迪任何恋爱的暗示,为什么安迪一厢情愿地扑了上去,对一个人好也许是友情。
安迪从一个善良的人演成了傻瓜。
李李仁的演技细腻,确实下了很多功夫去观察女性的动作,研究女性的情感。
安迪的老婆是怎么死的,为什么他女儿说是他害死的?
故事没有交代。
现代社会对跨性别者宽容很多,至少我个人是没有歧视的,不知道为什么安迪生活的环境如此糟糕。
安迪女儿结婚时,其实他完全可以在这个群特殊的日子选一件西服,不必非要在任何时候都证明自己是个女人。
李准基不也看起来挺媚,不一样很成功?
最后就是林心如的演技。
有人收留看不出“喜”,母亲去世看不出“悲”,圣诞节家人合照看不出“暖”,被不喜欢的男人卡油看不出过多的“怒”,背叛恩人看不出“自责”。
少的其中1星给不合理的故事瑕疵,另外1星给林心如没有进步的演技。
她当制片人还不错,终于肯演一次别人的妈妈,演技实在有些拉垮。
偶然在网络看到电影片段,忍不住被这个非主流题目被吸引,《迷失安狄》其对应的英文名《Miss Andy》也是恰到好处的妙。
在传统观念文化的环境下长大,我们对 上学—工作—结婚组建家庭—培育下一代—老去 这样的人生轨迹太习以为常,有时也忘记了社会中还有一批人有不一样的情感需求。
Andy按普通人的生活路径到培育下一代,在妻子过世后选择勇敢做自己,成为变性人Evon,遭到众叛亲离,身边的朋友也只有和自己一样的社会边缘人物。
即使这样,他还是温暖待人,愿意对需要帮助的单亲母子提供帮助,并且靠自己的双努力赚钱。
关于一些思考:1. 看过部分影评认为李李仁在影片中没有体现出变性人该有的女人味,实际我认为这样的状态反而说拿捏恰当的好。
她在一步步从Andy却换成Evon,从妆面衣装,再到纠正其他人叫错她的名字。
她说她的愿望是有稳定的收入,过安稳平淡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里也包括勇敢追求爱,这样才塑造出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反而不是Lucy那些略显夸张的表演。
或许也因为Evon和Lucy公开做变性人的人生阶段不一样,所以导致了两人不一样的呈现。
总之,接受人物角色的多样性。
2. 变性人需要多大的勇气跨出这一步?
影片中的2个变性人都没有受到亲人的接受,孤单的她们抱团取暖,同时也更加能有怜悯心。
因为淋过大雨,所以愿意给他人在雨天撑伞。
这个是时候还是Miss Andy吧!
3. 迷失。
何为迷失?
是失去了原来的社会标签身份?
还是迷失了初心?
那一颗还愿意保持善意,温暖待人的心?
Lucy惨死了,阿德和苏荷在金钱利益前选择背叛。
独坐在地板上的Andy在思考什么?
她是会继续相信?
还是会和原本那个自己告别,去“下海”,去和肥婆说的一样传播艾滋?
影片就那样结束了,我们没有答案。
社会对这样的少数人群接受程度是有限的,以至于原有的很多善,变成了很多的恶。
多希望影片的结尾会是:安迪利用彩票的奖金把家具全部换新,大家幸福开心生活在一起,越来越好。
但这或许这样的结局过于美好·······如果我们是安迪又会选择什么?
“所以我和你的美好生活必然不能并存对吗?
”,看到电影结尾时我脑海里就冒出这句话,Evon披头散发地看着眼前的一片狼藉,镜头闪过苏荷和阿德坐在明亮精致的客厅里的温馨画面,那是Evon的幻想,我想这句话应该在那一刻,在Evon的内心里也不断地在重复吧。
这是边缘人群的悲剧,当别人走投无路的时候,会有人百无禁忌,陪着你,说鼓励的话,而一旦有了更宽敞的出路时,还是会丢下沼泽之中的你,任由沦陷。
所以即使Evon说愿意帮阿德还债,愿意收留苏荷,二人仍然选择背叛。
在博弈论里有一个“囚徒困境”理论,是说两个囚徒在认罪和不认罪得到的不同惩罚中,两人都认罪即是纳什均衡。
因为,除了自己,谁都不可能真的可靠。
这就是人性。
谁又能保证,如果阿德和苏荷老实巴交等着Evon施舍,时间久了,Evon会不会变成下一个夏洛克?
眼看着自己心爱的男人爱着自己收留的女人,二人还靠着自己的金钱过上美好生活,任何人都难免产生报复心理。
原谅我比较悲观。
所以,阿德和苏荷选择了背叛,选择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再回到电影结尾,Evon看着一片狼藉的客厅,她眼里流露出的不是恨和愤怒,而是一丝释怀和向往。
那一刻,她是真的祝福他们二人的吧,她真的是个善良的人啊。
而这也是她最后被残忍地抛下的原因。
虽然我们应该歌颂善良,但是,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我并不主张极致纯粹的善良,善极则愚。
若有朝一日有潜龙出海之日,请先独善其身之后,再考虑兼济他人。
因为,别人的美好生活和你真的不能并存。
致那些生活在底层的边缘人群。
当然,我们依然还是要相信真善美,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真的友谊和爱情,相信人间正道是沧桑。
压抑,而且为什么搭上跨性别,没啥关系啊
3.5星 不被接纳,以为被接纳,梦幻泡泡的破灭最后只会剩下一地鸡毛。
感觉简单又很好看,剧情有趣铺垫的很好,也不容易猜出剧情。推荐
好人无好报
想静静地再看一遍
其实不需要把边缘人物捆绑在一起,更不需要爆发式反转,等有一天不再着重强调少数群体需要被关怀,不用批判多数人的冷漠讥讽,电影就成功了
女装大佬,听障少年,按摩大嫂互相护持然后又互相伤害
马来西亚赶上,今年亚洲国际都要集齐了
。。。狂虐安迪
影片过于压抑颓丧了,边缘人士之间的救赎迎来了大反转,变成了赤裸裸的背叛,更突出了主人公的遭遇悲惨,但是演员的表现有点浮于表面,没能感觉出那种发自内心的痛。不过影片的反转其实想想也并非意外,毕竟很多时候现实不就是如此吗
跨性别的存在,很难,很压抑
本以为是边缘人的相互救赎。没成想是善良人被欺被骗的惨淡收场。
共患难易,共富贵难。lgbtq想真正融入普通人的群体不容易。
质感很不错,关注边缘人生,深度也有了,林心如自己制作的剧和电影都很棒啊
现在社会对同性恋接受度已经大幅提升了,但跨性别该不该被接受,如何谓之接受,实在难以界定。2024年奥运拳击赛有个男扮女装的“跨性别”选手在女子组参赛,在决赛上,“她”赢了另一位与“她”pk的中国女选手。这也太不公平了吧,生理男性,心理女性,就可以这样欺负人了?如何对待跨性别者才叫做接纳?如果都要以TA的心理性别去对待他们,那公序良俗显然会乱套啊,比如他们该进什么性别的厕所?这可不仅仅是男人穿女装、女人穿男装这么表面的事。
整个故事情节,人物状态,演员选择,角色表演都不太行。最后还是看完了,真是各方面糟糕,首先整个故事完全没有希望,最后安迪是被最相信的人背叛了,不太明白为什么要选择李李仁来扮演这个角色,女装扮相太丑,表演也不太让人信服,情节上更是各种无法理解
三星半 李李仁被问到在《迷失安狄》里选择中年转性的原因,他坦言完整版电影里有一场戏,是安狄在女儿的婚礼后,曾告诉对著她怒吼的女儿说:“其实你妈妈不是被我气死的,她在过世前谢谢我陪她这么久,我可以去做我自己了。” 李李仁坦言拍戏时曾被片中妻子一句“去找回你自己吧”当场泪崩。
人物说死就死说变就变,矛盾靠情绪爆炸推进,剧本如此轻浮,李李仁的表演又味同嚼蜡,难怪无缘金马。还是觉得陈泽耀潜力很大,但可能口音限制了他没法去台湾发展。
结局意难平吧
我觉得评价低分的人不对,如果单拎出来,把跨性别剔除,整个故事依旧令人心碎。我虽非跨性别者,也不了解,更谈不上什么看法,但是对于性少数群体的窥探与呈现,也是电影领域的一大步。我不要再看大陆的一些傻逼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