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早老早就想为这部我爱的电影说上什么,但是却总是处于失语的状态。
很长很长时间没再看过,很多的情节已经不记得了,但是,一个我爱的男人,在我的心中埋下了一滴泪。
是的,这部电影再说一个女孩,寻找,丢失。
找到了,却也丢失。
这是一部关于女人的电影,导演也是女人。
名字却是the man who cried.华丽的女人,华丽的歌剧,华丽的倾城,只为成全一个男人的眼泪。
嘲笑的,讽刺的,谁可以改变这部电影的初衷?
是的,只有他Johnny Depp,一个让我看完后彻底爱上的男人。
当他牵着马出现时,我听见了镜头在崩裂,痛苦的尖叫,谁可以不说一句话,就可以看见游荡的灵魂,谁可以只用一个眼神,就知道这是个阵痛的虚幻,谁可以用一滴眼泪,就让那些剩下的一切一切纯属扯淡。
谁可以,谁可以??
好多好多的忘记,就只记得那个我爱的男人,留着泪,轻吻着里奇的发,凄美了离别。
或许这才是最好的状态,忘记得越多,记住的,就越是深入内心的。
这是第一次说,我爱上一个男人,即使他留着八字胡子,即使他比我大23岁,即使他在地球的另一边,即使,永远也没法见面。
最好的年纪,在那样的热爱中度过。
电影名称叫the man who cried,或许叫寻亲记更贴切,因为整部电影里面,凯撒抱着苏西哭了半分钟,但丁对着圣母玛利亚哭了半分钟,苏西爹地对着苏西眼睛红了。
整部戏以苏西和罗拉的表演为主,大背景有种族、战争,关键词有爱、信任、背叛,阶层与出身。
剧情安排上,父亲与女儿之情着墨,浓厚的感情,全都蕴含在父亲对女儿唱的那首歌里,最难得是女儿足够聪明,即继承了父亲的好嗓子,也足够早熟,明白世间的游戏规则,遵循这规则以获得生存的权利,坚守自己的底线,以尊重自己。
布兰切特大姐的表演仍然很得观众的喜爱。
大气、通透,把人物在不同情况下的心境完美表现。
罗拉与苏西代表了两种选择。
罗拉为了更好的物质生活,去攀附、去迎合。
在别人抛来橄榄枝的时候,骑驴上坡,不扭捏、不犹豫。
但她并不单纯追求物质,还要在物质的前提下,要爱情、要快乐、要尊重。
对于这样的人,最可爱之处就是在于,努力忘记过去的阴暗,一切向前看的勇气。
生活毕竟要继续。
苏西则更加遵循内心的召唤,即使凯撒是个人人低看一等的吉普赛人,她仍然勇敢的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
但为了生存,还有一个貌似合理的理由——去找她爸,她最终选择离开凯撒,前往美国。
意犹未尽之处是罗拉死的太仓促,电影暗示她困死在了自己的物欲之中。
回到题目,人,为什么会纵情四海?
犹太人,到俄罗斯,到英国,到法国,到美国。
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和国家。
家庭随着一次次地理迁移——不论是战争、种族歧视的原因都为了更好的生存或生活,而变得分崩离析。
亲情与亲人不断在迁徙中散去、冲淡。
一个人,最终变成了一个无故土、无亲人、无家庭的物理意义上的一个人。
即使又重建家庭,这种孤独或者曾经心碎的感情是无法弥补的。
但正如罗拉在戏中的提到的关键词一样,无论如何,生活要继续,一切往前看,奋不顾身的投入到新的生活中。
这种悲情和苦痛,女人无法承受,男人也会哭泣。
即使纵情四海,仍然是生活的手下败将,奈若何?
《纵情四海》中,凯特布兰切特饰演一个俄罗斯女舞蹈演员萝拉,她从俄国拎着皮箱来到巴黎寻找机会。
她歌喉不佳,会跳舞,但是会跳舞的多了,她远不是最好的那个。
她的最大资本就是高挑婀娜的身段,漂亮的容貌。
她也野心勃勃地要凭借这资本爬上去,套住一个有钱男人,过上幸福安稳的生活。
在狭小的宿舍里,她津津有味地讲她的斩男经。
萝拉俄国口音浓重,虽然打扮得光鲜亮丽,也时常流露出出身的平凡,当然这些事情她从不和人说起。
她受够了居无定所、穷困的演员生活。
你可以说她爱慕虚荣,但想过得好这有错吗?
克里斯蒂娜里奇饰演的苏茜是个为了爱情故,面包随便抛的理想主义者,她爱上了流浪的吉卜赛男人。
但室友萝拉一直是务实派,她孜孜不倦地追求财富,向往富裕,要做一朵富贵花,为此不惜委身于并不爱的男人。
爱情对她太奢侈,她想过,但很快就放弃了。
萝拉只要活着一天,就要光鲜热闹,绝不要冷清寂寞。
她有点浅薄,有点市侩,但她本质并不坏。
萝拉最后为了朋友离开意大利演唱家,踏上了去美国的船,她依然打扮得花枝招展,在船上抓住机会结识了个富老头,兴致勃勃地说他会带我们去好莱坞。
但是船被纳粹飞机击沉,她在游泳池里被炸死了。
如果是苏茜死了,观众也伤感,但是悲剧性没有那么强,因为她本来就是理想化的人物,她不看重世俗的东西。
而一心向往富裕生活的萝拉死了,悲剧性就极其强烈了。
CESAR在SUZIE临行前的夜晚趁她睡着,哭泣。
而BANTE侮辱吉普赛人,德国人杀死了族里如同己出的孩子时,他都忍了下来,孤傲的只是用眼睛表达着愤怒。
爱情让他如此牵绊?
也让他变得脆弱?
父亲在病床上看到长大的SUZIE,哭泣。
离开幼时可爱的女儿,摸摸下巴硬是憋住眼泪,经历了风风雨雨,几十载人生,听到女儿唱起他小时候哄她的歌曲,是什么样的感情?
后悔当初的离开?
愧疚自己没有像女儿一样坚信,带着勇气,一定要找到亲人?
Dante在教堂向圣母玛利亚为他的歌唱生涯祈祷时,哭泣。
这个男人有权有名,身边更有漂亮的女人,对着剧院老板盛气凌人,可他也会害怕,也会胆怯。
只有SUZIE,从小经历死亡分别,被打,被斥责,被厌恶,被欺辱,还是用安静的大眼睛默默细细观察着身边的一切,为了寻找父亲这个坚定的目标隐忍着生活呈现的一切苦难。
她会哭泣,她会不舍,可最后依然要走下去,从沉船里从翻滚的海浪里挣扎出来。
SALLY POTER是女权思想的导演之一,这些安排,用意必深,而我现在只能罗列出来,浅做分析。
待高人出山此外,LOLA在DANTE的公寓,趴在浴缸里看杂志的那个镜头个人感觉,特别像马拉之死的那幅画(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50134896/),似乎在预示着她的命运。
LOLA最无奈,她向往自由,向往能够一个人自由自在的在水中。
可她被缠最紧,离不了高高在上的男权世界。
当理想最终达成,穿上了绫罗绸缎的泳衣,在无人的泳池里,却没了生气,只想沉没。
心里难过,这辈子恐怕永远做不了自己。
总是在心情不太好时,找这部电影出来看,多年以来的习惯,以至于看了数遍到深入内心。
要说的是自己对这部电影的看法。
这是一部有关于家的电影。
那于女主角来说,幼时的家,是幸福地父亲一起,听父亲唱歌,由父亲哄自己哄着入睡。
因为生计不得不离家的父亲走后,是她的祖母照顾她。
战乱中不得不和其它的亲人分开,她一个人误打误撞踏上了欧洲的土地。
接着是苏西的养父养母,即使是收缴苏西珍藏的父亲的照片,也不能抹杀她对父亲的思念。
然后遇到罗拉,她好象她的一个姐姐,也从艰难的处境走出来,(貌似俄罗斯的难民)所以在她做出她的选择时我报着同情的态度,如果再遇一次战争,能活着生存下来的人,很难说不是同她一样选择的人。
(原谅我的现实,魂断蓝桥之后,便理解了战争中生存下来的人是如何活下来的)这个姐姐也能在关键时刻保护她。
吉普赛男友,是她的爱人,在我看来,吉普赛人和犹太人都很深的家族观念,因为从某个角度上来说,他们都是有根而没有落脚处的族群。
这也是他不能和她一起离开去美国的原因,因为他对她说过,这些都是他的孩子,也就是他的家人,他要保护并跟随的人。
他有他的责任,不只对自己所爱的人,也对自己的家人,族人,有着同样的责任。
我能感觉出苏西离开男友,他假装睡着,在她关门之后那双眼睛满是泪水,谁说强尼在剧里表现平平,比起后来的喧哗,我更喜欢那个时候一个眼神就能出戏的他。
到后来苏西终于到达美国,实现美国梦,并找到自己的父亲,找到她的家。
故事结局,好象是一个回归的格局,好象我们每个人,在外面辛苦一天,最后,能回报我们的最好的,便是回归到家庭。
最后,这部电影还告诉我另一点,也是很重要的---音乐是没有国界的。
我将一如既往地珍视这一部影片,到老死。
首先声明我是挑着凯特布兰切特出演的萝拉的角色戏份看的,对整剧剧情不够了解,只大致上知道是一个女孩梦想去美国寻找她的有钱老爹的故事。
女主苏西,以下简称苏。
萝拉,俄罗斯舞女(出场第一个镜头就诠释了啥叫逗比),她的造型完全符合我们对舞女的认知:肤白高挑五官浓艳(就算不浓艳也得化妆成浓艳的样子),舞台上动作火辣四处抛媚眼……接下来我们以为会再次见到庸俗、势利、放荡又拜金的舞女形象,但本片中的萝拉只有拜金这一条符合“传统”,却也并不让人厌恶。
看到后面,我只感觉这是我见过的最真诚最善良的舞女,另外也是口音最逗比的,完全可以和《D.E.B.S》中理想是舞蹈家的俄罗斯女杀手来个逗比二人转,哦说错了,是逗比双人舞。
以下阐述为啥我认为这是一个傻白甜辛酸凄美的单恋百合故事:女主和萝拉同台演出,结束后,萝拉跟女主说的第二句话是:“我来教你一些非常重要的字,例如,爱”。
初识女主,萝拉就主动提出要搬来和苏合住,打着平摊房租的借口(笑着说“We'll share everything”为啥我想到的不只是房租),而且说出了她在本剧中符号式的台词:“我帮你找外快”。
为什么我说是符号式的?
因为萝拉这角色完全就是为了帮助女主而设置的,她在自己争取来的一切露脸场合里都带上苏,是她帮苏在剧团里得到演出机会,否则以苏不讨喜的性格恐怕在那里待不下去。
是她送给苏去美国的船票,帮她完成自己的愿望。
在她退场的前一刻,她还为了帮苏进入好莱坞而搭上一个老头。
这一切帮助都是萝拉主动提出的,她做得心甘情愿,并因为苏毫不扭捏地接受这些而感到开心(但我不开心,凭啥苏这么坦然这么理直气壮地接受啊?
导演能给个镜头说服一下我吗)。
两人开始了甜蜜的同居生活,但镜头太短暂。
萝拉很想念她的故乡莫斯科,那里有她习惯的天气、习惯的食物,更有她的朋友,她在这里过的并不开心,因此得知苏也是俄罗斯人时萝拉表现的很激动。
在我的脑补里,这里是萝拉对苏从莫名的好感和亲切感到爱意萌发的转折瞬间。
萝拉和苏遇到知名歌剧演唱家但丁,这个散发着钻石王老五气息的男人让萝拉眼前一亮,“找个有钱人让他带你去美国”的想法她不只是对苏说说而已,现在她准备付诸行动。
萝拉施展浑身解数勾引但丁,还得意地向苏传授勾男技巧,这段里萝拉一面风情万种一面又狡黠可爱。
萝拉和但丁ML的时候叫声满分,但表情出卖了她,提醒我们“从此不再有钱的问题了”才是她和但丁保持亲密关系的唯一理由。
所以萝拉在欣赏但丁演唱歌剧时,眼前浮现的全是苏,而她这时候的表情比ML时动人一百倍(这里太赤果果了,完全不需要脑补让我很失落)。
萝拉听到但丁向纳粹告密苏是犹太人时,我看到她的心是如何沉入深渊的。
她找到苏,继续装作随意地找她聊天,装作朋友式的大声用夸张语调说“我挂念你”,在避过纳粹后迅速警告苏离开巴黎。
然后是让我心酸的一幕:萝拉用小学生变戏法水平的神态和语气掏出船票说“船票就在我的手袋里,一张是你的,一张是我的”,还傻白甜地用“男人得到甜头后就信不过了”的大道理教育苏,以掩饰为何要跟苏一起走的疑问。
她嘴里说着“信任很危险,其实爱情也很危险”,却用实际行动说明她有多信任和爱慕苏,已经完全无视其他,但丁给她的金钱和地位她根本没犹豫就放弃了,随后在船上又搭上个据说能帮她们进好莱坞的老头,说明她把自己看的太轻,却把苏的梦想看的很重。
萝拉最后说“无论如何,we have each other again。
We can have fun.”全片中萝拉为苏做了一切却未说一句我爱你,苏对她的付出没有过任何回报也没有过任何承诺而她毫不在意,这个低贱的舞女面对心爱的人时纯情高尚得让人想哭,你哪怕稍微用上点你的“技巧”,苏还能有机会跟约翰尼德普搞上?
(萝拉:其实我是想等我们到了美国再表白的,可导演她太狠了竟然不让我下船!
再也不接女导演的戏了,想百合成功还得靠男导演啊!
)完。
PS:凯特布兰切特的表演总体很棒,可我就是觉得尽管她十分努力地演出舞女,但自身气质实在无法完全遮掩住,一不小心泄露一丝出来,就让这个舞女有时显得过于高雅,风尘味不够浓。
德普在我看来完全是来这片里耍帅的。
至于女主的扮演者克里斯蒂娜我不知道她是来干嘛的,演技和国内花瓶水平有一拼,脸蛋却不如花瓶(但是胸部秒杀全场)。
人物缺乏动机,导致故事有点散,这是主要问题。
也不能说是缺乏,就是找爸爸找到一半忘了,但是谁能说巴黎不是一个令人不想离开的地方呢。
没有清晰的主线,而是用大环境推着人物前进,人物被塑造为一个流浪者、见证者、幸存者而非参与者,这是很棒的创作方式但很难做到,我觉得这部电影已经很成功了。
只是好像在某些地方错误引导了观众导致与观众期待上有差距,但具体是什么地方我还没想明白。
但提这个角色让人眼前一亮,没有让人觉得无比痛恨,反而为他感到一点同情,这种二战时期轴心国立场却非传统反派的主要角色还是比较难得的。
这个选角实在是绝妙到让人无话可说。
里奇(当时的)清纯中带着聪颖倔强和一丝凌厉;凯特大魔王又年轻又艳丽。
最绝的还是德普,从头到尾德普给我的感觉就是“woc这tm怎么能帅成这样”,虽然德普颜值一直高度在线,但这是目前他所有电影里唯一一部让我不停这么感叹的,这种吉普赛造型套在他身上就是为祸人间芳心纵火的。
2005-11-27 20:03:22 来自: Cheryl 提示: 有关键情节透露 从俄国出发,经英国、法国,终至美国,一场无望的恋爱,一位挚友,一次历经二十年的寻父之路. 每个人的一生也许要追溯要用一些关键词来表示,大约很多都能忽略不记,很多东西经过沉淀像被水漂洗,渐渐浮出颜色 若要把Fegele的最重要的事做记录,我会把与Cesar的相遇排在首位.虽然这场人生之旅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故事开头出现的唱着歌剧“采珠者”里的咏叹调“令我无法忘怀的歌声 Je Crois Entendre Encore”的父亲,至今我仍然记得他用淳厚的嗓音唱着的曲子,慈祥而又有安全感.在当时的Fegele的生活里,歌声与父亲是最重要的,虽然不断遭受恐吓迫害,但仍然不失为单纯与美好的生活.然后父亲决定去美国,寻找一份工作,然后将她与奶奶接过去. 于是故事开始展开,洗劫,逃难,去美国。
然而,最后她却乘上了一艘去英国的船只。
预告片里用to find her vioce来形容她的巴黎之路,遇到野心勃勃的洛拉.当洛拉爱上意大利歌剧歌唱家丹蒂-多米尼奥(Dante Dominio时,我对她的一丁点希望也差点破灭.危险与势利的女人一向不得我心.但洛拉却在丹蒂出卖了苏茜时,决定离开他,并帮苏茜逃离纳粹的魔掌.如此让我难以预料,遇到这位挚友,幸运至极.人生如此难得. 爱上塞萨,理所当然.没有多少人能躲开他的眼睛.深邃与迷人.几年后, 约翰尼.德普因为加勒比海盗成了万人迷,我却只记得这部片子与剪刀手爱德华.他牵着白马与费格勒在半夜寂静的广场散步.喷泉在旁边绽放.城市角落里,吉普赛人在用音乐狂欢.她加入了他的群体,难以抗拒. 历史的背景不得不让失落与离开.没有选择的余地. 谁在哭,The Man Who Cried 一向很在意电影的配乐,这让这部电影成为我的最爱的最大原因.最大的功臣是导演Sally Potter,很多人在评论她时一定要加上一个女导演,但她的创造却如史诗般宏大.她的身份多种多样.在她导演《探戈课》的时候,她第一次扮演角色。
70年代在伦敦舞蹈学校受训,成为一个职业的舞蹈演员和舞蹈指导。
开办过舞蹈公司,还拍摄过几部有关舞蹈的电影。
导演了各种舞台剧,她还是一个诗人和歌手,在临时的音乐乐队演奏,并和作曲家林赛·库珀(Lindsay Cooper)在莫斯科的巡回演出中合作。
她还和大卫·蒙申(David Motion)合作一起为《奥兰朵》中的音乐谱曲。
拍摄伍尔芙的小说《奥兰朵》显然为她赢得最多声誉,描述奥兰朵身为男人和女人时所遭受到的不同待遇、限制以及感受.一下是得宠于伊丽莎白女王的男子;一下又是被驱逐于权利圈之外的女性,整部電影变得不再是奥兰朵一人的故事,而是如同他壽命一样长的几百年的时代精神.虽如一部漫长的描述的历史的巨著般,但显然最终的回归是人,重点仍是描述奥兰朵做为一个人的不同心理状况,体验死亡,重生,爱情,战争,社交等种种行为.
The Man Who Cried,又译作《纵情四海》,一看就是香港人译的,像黑帮片。
被我列在豆瓣上想看的电影中很久了,虽然不记得当初为什么想看,大约是因为Johnny Depp,或者二战的时代背景,后来发现演员阵容还真是大牌Johnny Depp+Christina Ricci+Cate Blanchett。
片子不长,看完后意外的发现更美的是它的音乐。
片头是男高音缓缓吟唱,歌者在人群中纵情歌唱的画面不断切换,忧愁缓慢的旋律却如泣如诉,为影片一开始的家园破碎、流离失所埋下基调。
片中的Christina Ricci加入了一个歌剧团,OST音乐里也有了大量的歌剧唱段。
包括威尔第 《Il trovatore》(吟游诗人)中的《Di quella pira》(柴堆上火焰熊熊),普契尼《Tosca》(托斯卡)中的《E lucevan le stelle》(星光灿烂),以及经典歌曲《Torna a Surriento》(重归苏莲托)。
小演员和Christina Ricci轻唱的那首英文民谣般的《When I am laid in Earth》充满了悲伤;临近结束处,Christina Ricci一曲《Szomorú vasárnap》(Gloomy Sunday),跟片子的基调太符合了。
Johnny Depp再次扮演吉普赛人,欢快的吉普赛音乐充满民族风情,不过角色本身比较单薄,前半部分甚至没有台词,单凭眼神不断放电。
Cate Blanchett扮演的舞女一上来就把我迷住了,举手投足猫一般的优雅。
说着带俄语口音的英文,在巴黎的纸醉金迷中有小女人的贪慕虚荣,却也对同甘共苦的朋友不离不弃。
歌剧团的台柱,John Turturro扮演的意大利男高音似乎是一个反面角色。
他看不起流浪的吉普赛人,德军进入巴黎后,是他向德军告发了Christina Ricci的犹太人身份,但我并不对这个角色心生憎恶。
当巴黎沦陷,人们逃亡出城,高朋满座的歌剧院顿时门可罗雀时,他对着台下三三两两的观众依然歌声嘹亮,纵然身后只有Christina Ricci一个演员应和,换来的也是稀稀拉拉的掌声。
有一场他向圣母祈祷的戏,大概是这样说的:除了您给我的这副嗓音外,我一无所有,不能唱歌的话,我将一事无成,为了意大利,为了音乐,我求你,让德国人胜利……此片情节倒在其次,结尾尤其让我不太满意。
战乱中Christina Ricci居然很RP地从德军铁蹄下逃脱,海难也没有能够阻挡其赴美寻父的路途,更RP的是她爸爸居然在美国事业有成一举成为歌舞片大亨,最后父女相认安然离世。
如果在海难的时候就掐掉,和片头呼应一下,或者可以让救援人员找到Christina Ricci,但是别表现出她是生是死——让观众猜去吧,要知道,永垂不朽的永远是悲剧和开放式的结局。
最后再次强烈推荐OST,尤其是片头那首比才歌剧《Les pêcheurs de perles》(采珠人)中的咏叹调《Je crois entendre encore》(我仿佛在花丛中),映证了影片的名字,The Man Who Cried,如泣如诉。
http://green-summer.blogbus.com/logs/31778464.html
不久前曾在日记中写道:我的心底深埋着一颗柔软的种子,它从某个不知名的地方而来,我也不知道它究竟埋藏了多久。
说不出人生是否是宿命的,当你歪着身子,在盛夏的夜晚看着这部片子的时候,我明白了,其实每个人的心底都埋着一颗柔软的种子,它会伴着你走到天涯海角,直到它发芽生根长成大树,即便是枯烂,它永远在那里,不可以改变。
苏茜也有颗种子。
故事是发生 在1972年,纳粹思想在欧洲泛滥的前夜。
一个6岁的犹太小女孩飞莺儿,在村子遭到洗劫时,前往美国寻找在那里打工的父亲,却走失在人群,几经周折来到英国。
一对没有孩子的夫妇收养了她,并将她改名叫苏茜。
不久,学校的老师发现她秉承父亲唱歌的天赋,并在唱歌中学会了英语。
一心挂念着父亲的苏茜十年后前往了巴黎,在合唱团找到了一份工作,并且与团中的俄罗斯舞蹈演员罗拉成为很好的朋友,她辛苦的攒钱想买一张前往美国的船票并且能摆脱纳粹的阴影。
因为罗拉的缘故,他们在剧院找到了一份新工作。
罗拉盯上了富有而狂妄的歌唱家丹蒂,宁静的苏茜却爱上了吉普赛驯马师。
可是纳粹的阴影笼罩在城市上空,苏茜为了生存不得不选择与罗拉前往美国,罗拉却在被大海的风暴吞灭,苏茜在病床边卧住了父亲的手,父亲叫着飞莺儿,她唱起了儿时的犹太歌。
真的很喜欢导演对电影的把握,不管是童年的飞莺儿,少女的苏茜,还是野心勃勃的罗拉,狂妄的丹蒂,慈爱的父亲,桀骜的吉普赛人,他们都是那么的鲜活,让你能够看到他们心中的种子,他们的根,他们的质地。
儿时飞莺的眼睛,天真无邪,无助中带着倔强,却是那么的灵气十分,长大后的苏茜,同样的一双大眼睛,却多了一分镇定和坚强。
她低眉说话的样子,用眼睛告诉你,用笑容告诉你,自己是尤物。
罗拉的眼睛却是现实的,谄媚的,勾人的,象刀,要把面前的男人一刀一刀的剥,剥了还不够,因为她是善良的,所以她总是让男人难以拒绝。
不得不说说片中的音乐,说不出歌剧的段子,女孩不带伴奏的清唱,激越的吉普赛音乐,整部片子的音乐象是片中的灵魂,让你一次又一次地被催眠而又惊醒。
也很喜欢导演处理的镜头,精细而唯美,它让你明白女人的眼睛是如何的勾魂,象皮肤贴着你的背。
2004/7/3
这片子终于让我找着了。里奇美,德普帅。可能期望太高,所以还是有点小失望吧。
大魔王还是现在更好看 感觉女主有点像德普女儿的长相哈哈哈 深情德普值得拥有~~
2009.5.14
depp挺适合这样的角色的 。 ·。
很久前看的 我第一个想起的就是他俩那不是很香艳但让我很震撼的XX场景= =
电影和标题没关系.和Johnny Depp也不是很有
然而并没有什么可说的。
还行。中规中矩,算是一部很女性很成长的影片。
看到一半的时候很好,看到结尾,觉得一般。男女配把主角的光彩抢得一干二净!吉普赛人Depp帅得令人心惊!!!!
无聊的电影
不知所云,所有人的感情都莫名其妙。男女主讲话没超过十句,心里止不住狂喊你们为毛不讲话啊啊啊啊!导演只想着把每个人拍的美美的,不停的特写不停的拍侧脸,却不想好好讲一个故事。
基调沉重 德普戏份很轻
略苦逼啊,一边美好一边苦逼。画面又暗又鲜艳,像油画一样……
我觉得挺没意思的。男神虽帅,但是在这个片子里感觉太青涩了。无法与今时今日之魅力相提并论。
妈呀我以为导演欠了靠谱叔片酬,叔整死都不说话,后来终于开口了,于是我打算不看了。。。看点只有凯特。。。
主题没有深度挖掘,人物太流于表面,角色没有发挥出来。原声很动听,里奇很美,布兰切特依然抢风头,德普打了酱油~
便纵有《采珠人》,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片豆瓣评为居然有7.7 太出乎意料。 Johnny Depp 在这里面完全不会演戏,就是个脸肿+面瘫 ,忘我地进行耍帅。 导演也逻辑感差全局掌控能力弱。 不怎么推荐观看。
第一次在电影里看见德普哭。
小蝌蚪找爸爸的故事...噗。depp相當帥!cate美麗!ricci其實裏面的造型相當討喜。話說,要不是年齡問題,她其實也是加4美人魚的不二人選吧?!絕對有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