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陋的皮囊下有一颗敏感,温暖的内心。
不善表达情感,外表肥胖,怪异,被人误解、欺负、嘲笑。
内在是一个细腻、贴心,会照顾人,默默守护,了解你的所需的暖男。
各种技能爆表。
离完美情人唯独只缺一个帅气的皮囊。
影片始终透着一股孤独的寒意,和始终不被这个世界接纳和了解的忧郁。
影片最后被抛弃的男主,独自一人去旅行。
人生旅途上,只有自己才能陪伴自己,有些旅途只能一个人前行。
能改变自己的,只有从封闭的自我世界自己走出来。
电影里是一个死胖子宅男的日常和爱情。
面目冷漠,内心柔软。
哪怕是一点希望之火,也义无反顾,卑微又如何,至少爱过了。
可谁又愿意真正去了解木讷外表下那颗温柔内敛的心?
被欺负被误解被疏远被谅解,他都不说一句话。
他不笑。
也不哭。
看得无奈又心痛。
不停的问自己,如果你身边有福斯这样的死胖子,以他日常表现,你会动心么?
诚实地回答是不,因为生活中你无法像看电影一样,拥有上帝视角和有穿透表象的全知之眼。
所以生活中的死胖子宅男仍然只能是死胖子宅男。
所谓的救赎,只能是自救。
太阳的光芒,永远无法温暖生性冰冷的月球。
也没有人会去在乎,那么多内心温柔但面目模糊的宅男甚至不会在你身边留下任何痕迹。
他们只是默默的生存着,仿佛从不存在。
而其实他们只是需要一点火种,一点光亮。
即使是生性冰冷的月球,也会在阳光照射时,反射出美丽的光芒。
可太阳终将离去。
能温暖你的,只有自己的体温。
所以,不要等待太阳了,你应该自己一个人离开,去沙漠,去向温暖的国度。
寻找融化自己的办法,点燃心中的火焰。
爱自己,爱生活,然后,会有人来爱你。
弗西是一个自洽的人,完全地接受自己,也能安然对待外界的评价。
没有什么能激怒他,让他落泪,让他崩溃。
情绪一直稳定,说明内心没有冲突和矛盾,想的和做的非常一致,执行力超强,没有内耗。
他也很幸福,有母亲,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自己的爱好,二战模型和重金属音乐。
能买一间花店并拥有说走就走的旅行,说明他也有一些积蓄。
工作和生活看上去平衡得不错。
有一个能玩到一起,也能聊心帮忙的朋友。
非要说怪异的地方,那一定是社会强加给他的。
40+岁必须结婚生子;人不能胖过200斤。
如果被社会的judge绑架,形成冲突对立,就没有这份内心的平静了。
而内心的斗争是很消耗能量的。
他一直存续着这份平静,让心力电量达到满格。
世界一直攻击他,但他从未攻击回去,这所谓内心强大。
(文/杨时旸)在一个颜值即正义的时代里,肥胖和丑陋几乎成为了对一个人最严厉的判决。
作为人类,我们其实根本无法真的忽略肉身,直接抵达灵魂。
有时,美好的灵魂被困在一具不忍直视的肉身之中,这衍生出一种无可名状的悲剧性。
这部安静的《处子之山》描述了这种深入骨髓的悲哀与孤独。
福斯是一个相貌丑陋的胖子,在机场地勤部门做行李搬运工,年届不惑,从未有过女友,仍和妈妈住在一起,为数不多的爱好就是摆弄二战战场沙盘模型和听重金属音乐。
他几乎没有朋友,一两个保持着社交的人都是由于这些怪癖般的爱好所联接。
他善良,胆怯,不敢与人有眼神交汇,与人说话时永远低着头。
所以,他被工友们捉弄,嘲讽,被质问到底是不是处男。
而在郁闷的生活之中,他遭遇了一段猝不及防的爱情,一个患有抑郁症的女人和他走到了一起,他本以为自己和对方可以互相拯救彼此,但最终却发现,事情并未如愿以偿。
作为一部冰岛电影,《处子之山》的各个细节都自然而然地渗透出那种北欧特有的寒意与疏离气质,冷寒的意境和这个孤独的故事相互加持。
开场的一个镜头非常漂亮地奠定了导演的野心。
俯拍之下,空荡荡的机场跑道上,运送行李的车缓慢地绕圈而过,无声无息,光线清冽地洒在地面上。
从日常生活的俗常场景中提炼情绪,是一种独特的功力,在北欧的很多电影中,这一点都非常精到。
对于这部电影来说,所有状景都是人物心理图谱的倒影。
福斯给自己买了一辆遥控小汽车,在楼下的空地上顶着风,孤独地操控,对于他来说,现实生活是他无法撼动和掌控的,他能掌握的,以及他所喜欢的,都是属于孩童式或者青春期的幼稚东西。
比如那个二战的沙盘,比如这辆玩具汽车,比如他和那个午夜电台DJ之间点歌的默契,他摆布着那些小兵人,遥控着那辆小汽车,他从电台里听到一首自己喜欢的,可以发泄情绪的歌,这就是他生活乐趣的全部,一切都是与“物”有关,物不会伤害他,但人或许更可怕。
他为二战的战役复盘着排兵布阵,但却对自己的真实人生毫无办法。
福斯本人就是个孤立的象征,所有人都把他视作怪物。
他的善意只能被邻居的孩子理解,他陪伴那个孤独的小姑娘,但被她的父亲怀疑是恋童癖,而他邂逅的那段爱情,最初他茫然无措,后来被他视作救命稻草。
这次翻转很有趣,最初,是那个女人引领着他,一点点让他明白,恋爱是怎样一种关系,又应该怎样相处,而很快,他就发现了对方的问题,当女人陷入抑郁不可自拔的时候,福斯成为了老师,他为她做早饭,替她去上班,帮助她走出阴霾。
两个“病人”却意外成为了对方的医生。
那段感情经历着波折,他们有过亲密,也有过疏离,后来,女人觉得这个肥胖的男人值得信任,让他搬来与自己同住,但最后,却又改变了主意。
但是,即便如此,她也仍然拯救了那个男人,让他终于迈出了独立生活的第一步,让他明白,真实世界里的人情世故到底会有多少暖意和变故,作为一个成年人必须面对这一切。
他们之间的情感起伏,其实就是正常男女的情感线索变化,只不过,放置于两个异类的身上,让一切显得有一种弥散性的悲情。
但这种悲情最终散去,让福斯洞悉了真实世界。
电影的后半部分显示了一种微妙的变化,福斯有了女友之后,一切都在改观,他替那个女人去垃圾站工作,那里的同事远比机场的那几个捉弄他的人善良得多,他们请他一起到酒吧喝酒、看球,像对待一个普通的哥们。
他的女友像一个支点,把他从原本陷落的逼仄生活中撬动了出来,让他看到这个世界虽然千疮百孔,但也值得潜入其中经历一次。
最终,他独自一人在飞往国外的飞机上绽放出了笑意。
那是电影中,福斯难以见到的笑意,一改以往的呆滞。
他走出了原生家庭,走出了封闭的内心,那笑容几乎是最治愈系的一个表情。
看完以后感觉被标题耍了。
本来凭借俗套的想象以为会是一个讲述老宅男如何努力摆脱处子之身的喜剧,最多是个北欧版的《不能结婚的男人》,毕竟都是40岁,都是老宅男。
结果真是被狠狠的打脸,并为自己套路的思维定势感到羞愧。
这也促使我再次来为五星作品写东西,毕竟过去为五星作品写的东西都很不满意。
首先,全片风格非常平淡,经常是几个音符勾勒的背景音下,大段的长镜头,第一感觉是丧,回味却是平静安详。
全片的剧情也非常简单,百度百科、甚至豆瓣三言两语的简介基本已经囊括了绝大部分剧情,但是却有大量点到为止的温情细节让人记忆犹新:泰式餐馆老板的餐前馈赠,又深怕这和往常不同的举动会造成尴尬而闪躲的背影;在垃圾处理厂结交的哥们儿,第一次带福斯看球就自然的请他一杯啤酒,还有临走时,大家干掉一杯烈酒,亲昵的一拍;(这和之前被迫参加霸凌男的脱衣舞娘趴体,干烈酒形成鲜明对比,心情不痛快,喝酒也不痛快)还有和电台打电话时愉快的调侃,上司及时发现问题的主动援助,母亲的生日蛋糕,和基友共享爱好的专注时光,当然还有最后的一抹微笑。
看片时,我始终在问自己:导演有没有带着态度批判他和他的生活呢?
我认为没有。
看了一下其他影评,这一点可能我和大部分人所谓的loser观点完全不同。
loser相对的是winner,什么是成功?
不是买台8848就走上人生巅峰,在人生意义上,成功大概和钱权关系没有那么必然。
排除温饱问题,也不杠天灾人祸,单说福斯同志,小康没问题,衣食无忧,精神世界也足够富足,问题出在肥胖秃顶,加上沉默寡言,唯一的缺点就是丑。
其他呢?
真是十分罕见的健全人格。
害羞?
却能在爱情面前鼓起勇气,勇于作为,勇于担当。
慷慨(心爱的车也能给熊孩子玩)。
隐忍大度(霸凌男找他修车也就修了,神经质邻居的污蔑视若罔闻)。
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有极高的造诣(宅魂)。
情商高(不讨厌)。
不懦弱,原则性强(万事俱备也不招妓)。
诚恳(剧中从没说过谎,当然也避免各种狗血误会打乱剧情)。
善良,为周围所有人着想,只有最后一次决定拥抱爱情,走出原生家庭。
妈宝男?
No。
本来就没有伴侣,怎么走出原生家庭?
何况几乎所有事情都很独立,最后一次也是顾虑妈妈刚刚分手比较脆弱,所以有所迟疑。
孤僻?
No。
所谓的人脉处世哲学很讲求即使志不同道不合,也要生拉硬凑,尬聊尬交往。
福斯参加各种聚会,选择最聊得来的朋友深交,而且这个朋友也的确值得交,搬家时有他,装修时还有。
人家抛家弃小陪你做梦,那不是纯粹的玩伴,是真正的挚友。
过度肥胖是一些人纠结的点。
我个人感觉大可不必。
排除我对干净的胖男人有独特的好感以外,肥胖的确和基因有关,也和经历有关,有些人从小为了长身体,在原生家庭过度摄入营养,长大后又很难折磨自己去减肥,很正常。
反倒是福斯同志良好的自我接纳能力值得人学习。
别人讨厌我,我就走,但是也不会因为别人的三言两语就改变发型,那是他自己的style。
编剧几乎从各个方面为我们诠释了一个完美人格的人,只不过没有伴侣,为什么就是loser呢?
又不是自我麻痹的三和大神。
这样的人既像山一样顶得住各种压力,又像海一样消解掉不平和负能量,应该是人人学习的楷模。
(打脸预警)的确,就是因为没有伴侣,或许就是loser。
片中基友有一句话令我回味很久,“福斯,你已经进入约会模式。
所谓的约会模式就是你要千方百计的想法子取悦对方,表现得比实际聪明得多。
”
其实就是做更好的自己咯是的,即使是再糟糕的伴侣,即使是一个得了忧郁症做着一份卑微工作的古怪伴侣,也会让人进步。
因为你想为了对方成为更好的自己。
尤其是福斯这样的宅男,可以自己受委屈,却不能让所爱的人过不好,这才有了做菜的动力,有了学习跳舞的动力,以及走出去看一看的动力。
虽然最后用诗和远方的旅游主义来结尾有些值得商榷,但是也许只是想表明福斯同志走出了阴霾,也寻找到了新的天地。
多说一句,我比较认同《人类简史》的观点,和资本主义一样,旅游主义已经快要占据人们价值观的主流了,去过很多地方,在中国叫见过世面;不过《一代宗师》又说人的境界分三层,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其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非就是见天地,高山仰止得见众生,最后还是要知道自己;看《晓说》高晓松和刘慈欣的对话尤其照应这话,高晓松很疑惑为什么刘慈欣作为一个小镇水电站工程师能够将人性参悟得如此透彻,他认为一定是小环境造就了更加敏锐的思考,刘慈欣则不止一次强调只是因为有了网络,人类的视野已经大大开阔,不是只有旅游能见天地,每天看看新闻,也能见到众生。
说远了,作为初恋就结婚的宅男,或许是太多地方能够投射,能够共情,这部作品让人格外珍视眼前人。
Ps:写影评比写论文积极,最近很有表达欲,可能以前讲话太多,话都讲完了,就没那么多想写的了,最近的念头全都是在脑子里打转。
为什么只有一个插头,要么插取暖器,要么插电脑,那就忍受寒冷,用电脑。
看《Fusi》只是因为想看一部爱情电影,北欧风情。
看过了倒是很感动,也很契合当下的心境。
一切都是沉默的,沉默的活着,沉默的做任何事,沉默的面对嘲笑,沉默的面对同事的欺凌,沉默的照顾女孩子,沉默的帮她上班,沉默的带小朋友玩,沉默的被小女孩爸爸误解,沉默的搬家,沉默的委屈的搬回家,沉默的去粉刷花店,沉默的一个人去旅行。
好像这才是人生的常态,所有的热闹都归于沉寂,其实什么都没有。
大段大段的沉默来的很自然,不像有的文艺片,就是大段大段的安静,就在那里等着,这里的沉默,总会夹杂着行动,慢吞吞地行动几步,所以不会显得沉默太过漫长。
Fusi不是圣人,对于同事忍无可忍的欺凌也会反抗。
爱一个人,想要对她无条件的好,从来不是什么圣人的行径。
他会在她抑郁的时候给她做饭,帮她去上班,和她吵架时道歉,她后悔时,默默地后退,帮她实现开花店的梦想,最后一个人踏上去国外的旅行,也许这也是因为她们曾经一起计划过去埃及旅行。
在亲密关系已经不再,一个人去做每一件当初谈论过或者计划过的事情,就像是一种怀念,即使再也不联系,心已经隔的太远。
做每一件计划过的事,都好像离当时那个人更近一点,就像是在隔空对话,现在一个人的自己,对着当时依偎在一起的情侣说“我做到了”。
这部电影拍的真的是很符合生活了。
一秒天堂,将要搬入女朋友的家,一秒地狱,女朋友哭着说“也许我还没准备好”。
能说什么呢,“一切都是瞬息,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不悲不喜好像才是人生应该准备的态度。
太多知道那一刻最最开心的事,都会转换成日后最痛的利剑。
能说什么呢,Fusi只能试探着问“是不是需要我把东西搬回去?
”,很多事情不需要说那么直白,总是前半句的话,再加上后半段的情绪,大家都明白,一切都已经结束了。
成年人就是不管多么坏的情况,都可以平静的接受,“嗯,好吧”“It’s Okay””“It’s Life”走出去,依旧是个好天气。
是不是不经历这段感情,比起失去过后的难受,没有遇见会更好呢?
没有遇见这个女孩,这段人生也许就像前面的那些年,还是一片荒芜,即使现在依旧是一片空白,也是失去之后的空白。
看起来什么都一样,还是沙盘、母亲,其实什么都不一样了。
去爱吧,就像从来没有受到过伤害一样;唱歌吧,就像没有人聆听一样;跳舞吧,就像没有人注视一样;工作吧,就像不需要金钱一样;生活吧,就像今天就是世界末日一样看完这电影,我心里刚好想起这一段话。
我想如果有话外音用来到真的不错。
这个死宅,喜欢机械,战争,丑陋,肥胖,单身,没有碰过女人到40岁还和母亲住在一起的男人。
还要看到一个老男人和自己年老的母亲做爱。
我想大部分男人都比他的40岁要好得太多太多了。
电影也许比生活要戏剧化,但是其实生活比电影难多了。
也许这就是这个电影要以这样一个极致标签化出现的原因。
用这样一个旁人看来是变态的标签来完成一个治愈和救赎的故事。
既不刻意煽情,也没有过多的悲伤,恰到好处的冷静画面,充满冲突感的人物关系。
如果真的有什么故事可以让人代入感情迅速融入主角的悲伤,那它的表现手法,它出奇的克制,那只有零星几点却完美使得剧情和情感宣泄溢出画面的感受。
让人不得不佩服。
这对爱,对生活,对人物转变的掌控叹为观止。
<图片2> 它是一个治愈的故事,当一个从未碰过女人的丑陋胖男人,邻居眼中的变态,母亲眼里的乖孩子不善言辞的笨蛋却谈起恋爱,默默做着一个比绅士还绅士的男人,比邻家哥哥还善良的男人时,我们发现它在这里不知不觉的用那份对爱的执着,对丑恶的克制,对所有人的善良像一个太阳一样照耀着我们。
它是一个讽刺的故事,在屏幕里,是警察认为的恋童癖变态却对待孩子平等友好善良又温柔。
在是邻居爸爸认为的怪物一样奇怪的40年单身汉却对待爱情如此执着,对待自己身体和性比什么都看得重要。
坚持着所有人都认为无意义的事情。
在同事眼里是懦弱,木呐,胆小如鼠的胖子,却只是用善良在对待丑恶嘴角,用友善的本性平等对待一切。
也用底线在克制和回击着一切该斗争的罪恶。
而讽刺的正是我们,在屏幕外的我们,又何尝不是给每个人贴上标签去诋毁,和侮辱生活中的人呢。
我们可能是那个单亲爸爸,看到40岁的怪叔叔单身就是怪物,可能是公正平等的警察,认为他是恋童癖的胖子。
又或者是年老的父母认为他应该顺从你而且不得改变语气和懦弱无能的人。
也可能是那些一次次侮辱他的同事,把自己的开心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肆意一次次践踏别人的心灵和肉体,用暴力或者语言。
我们多么虚伪又丑陋,嘲讽至极的对着屏幕外的爱贴各种婊,各种屌丝,白富美,高富帅标签化的我们。
真正丑陋的不是40岁单身的他,是我们所有人。
<图片3> 这又是一个悲伤又美丽的故事,当一次次的真心又全是勇气的爱被一次次拒绝时,是悲伤的。
但是一次次的拾起更大的勇气却像不曾受伤一样勇敢面对爱和无私奉献自己时又美丽的不像话。
当一次次被邻居侮辱,肆意践踏自尊时他是悲哀的,悲伤的故事。
但是每一次用淡然用容忍和最后用宽恕的善良敲门时,却收获到最大的尊重和理解又是如此的温暖。
当欺凌辱骂他的同事让他失去对同事充满质疑和卑微时,新的环境,新的同事他又义无反顾选择相信,选择融入,选择用善良和信任去用心对待时,他得到了尊重,得到了朋友,得到了友情。
他的勇气在爱情里,在生活中,在工作中。
一次次的被打败又增加,在生活,工作里一次次的被理解和尊重。
在失去的爱情里最后找到生活的勇气和尊严与自信。
我想最后在飞机上他一直抱着期望期待那个抑郁症女人会出现。
在回廊上没有看到。
在飞机飞向天空时他笑了,并不是女人来了。
而是他的心也飞向了天空,就像对于在来说他不在局限于这个小镇和当初自卑的自己,飞向天空也像他的心和爱情一样不再局限于那一个抑郁症女人。
他做了他该做的,他有更广阔的天空,他的爱可以涌向更多的人和地方。
所以他笑了。
我们哭了。
他开心的笑着,找到自尊,找到自我,找到爱。
我们哭了因为感动,因为这份执着或者是这个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人却收获至宝。
而我们自私自利所以最后一无所有。
所以我们哭了吧。
转载联系微信512054928
前不久跟老友聊天,他事业又取得了新的成就,甚至于未来有可能参与到我们最爱的电影IP创作,而回头看自己,还过着抠抠索索计算着淘宝购物车哪件留哪件删的日子,就忍不住后悔,如果当初选择跟他一样纯理性的生活,会不会过得很幸福?
但回首往事,哪怕有太多遗憾或者悔恨,但当年那些快乐,也不是假的。
记得有次曾跟某人搭乘一个电梯,或许他明明可以走楼梯上去,而我原本就走错了楼层,但想到在关门的一瞬间,他硬是挤了进来,就像个路人甲一样,站在一侧,电梯里当然还有其他人,他那样自律的人当然不会做什么出格举动,甚至目不斜视都没有看过我一眼,但是,那一刻,我知道这个人心里只有我,就跟我对他的心意一模一样,哪怕后来的后来,可能无非是今生无缘再见,甚至于,也不是没有过,假如没有遇见该有多好的后悔,但,某时某刻,突然想到彼时那刻那样一个人,以及那一刻毫无保留十足sb爱着他的自己,我想,或许我这样无聊的前半生,也是有意义的吧?
前不久看过一部电影——《处子之山》,作为爱情片,它一点都不甜,也没有《和莎莫的500天》那种刀刀毙命的犀利,甚至于主角真的很挫,秃头、肥胖、社恐、从事着一点不体面的工作,甚至于30多岁还跟妈妈一起住。
哪怕是遭遇职场霸凌,被邻居冤枉恋tong,也一直逆来顺受、努力活着。
这样一个看似人生失败的肥宅,却非常打动人。
他看似过的很钝感,生活四处漏风,例如人到中年,一直单身还跟妈妈住在一起,某次回家不小心撞见老年的妈妈正跟自己男友ooxx,只能逃到楼下,冒着风雪在楼下等很久。
他是个温柔的人,温柔到看似很没用的程度,因为身材肥胖又大龄单身,被工友恶作剧,看肥胖的他,被恶劣的几个工友拖在地上,硬逼着他去洗澡,他不但跟身为自己好友的老板告发他们,甚至曾经欺负自己的工友央求他帮自己修车,他还一口答应了。
他的善良终究带来的灾难,邻居下刚搬来的小女孩,没有同龄玩伴,看见他在楼下玩汽车模型,就把他当作玩伴,偶尔在爸爸晚归的时候,会来他家找他玩游戏,终于有一次,她央求他带他兜风,结果女孩的爸爸报jing,以至于他背上了变态的恶名。
在警察局里,他回答为什么带女孩外出的时候,真的是又搞笑又可怜,他说女孩子经常来他家找他玩游戏。
玩什么游戏呢?
女孩不喜欢他那些二战模型沙盘,她更喜欢过家家。
这样一个人,虽然已经早就到了成年人的年纪,还保留着孩童一般的天真,他看似寂寞的生活,其实也并不孤单,经常点歌的电台DJ记得他的音乐品味,他的老板是一起玩二战模型沙盘的好基友。
但他总归是一个成年人啊,已经到了渴望爱情的年纪,哪怕他这种形象,这样一种极度社恐的肥宅性格,很难有机会遇到爱情。
但这样一个看似最没个性的老实人,却并非没有底线,当肤浅的工友们安排脱衣舞女郎帮他开荤,他第一次爆发揍了那位好心办坏事的工友。
当因为妈妈男友送的门票,遇见跳舞俱乐部的女孩子,终于开始动了心,他也可以是很主动的男孩子,他有勇气去为了创作见面机会,逼着自己去俱乐部继续学跳舞,当得知女孩因为抑郁症,没勇气出门,差点丢了工作之后,他默默去看望他,帮她收拾家里,帮她代办去垃圾厂分拣垃圾,只为了给她留住这份工作。
连他妈妈都代表官方吐槽,“一定要找这个样在垃圾站工作还有抑郁症的女友吗?
娃啊,咱们就没有更好的选择了吗?
“那一刻,屏幕一侧的我忍不住泪流满面,对啊,这就是《处子之爱》,抛开俗世所有嘈杂的声音,像第一次爱上一个人一样,毫无保留地去爱一个人,只爱她这个人,与金钱、地位、外表都无关,哪怕她不过是有抑郁症做着分拣垃圾,连配他这样的肥宅都被视为糟糕选项的姑娘,但爱,原本就应该是毫无条件,容不下任何权衡利弊的。
所以,哪怕女孩因为感动,终究是睡了他;哪怕是她主动提出要他搬出来同居,但搬完家她又突然反悔说,还没做好准备。
不管惊喜还是绝望,他都照单全收,甚至于明知道再无可能,还是取出积蓄,帮她买了看好的房子,约了好基友,装修停当,帮她实现开一个花店的梦想,甚至于他做这一切,都不期待她的回复,只是拿着早就买好了机票,去继续那场原本是两个人的旅程。
故事结局在这个花掉积蓄,一无所谓的sb独自旅行的一刻,而且走向机舱的一刻,他满足而平静的微笑。
那一刻,我再一次无法控制地泪流满面,这样一个又丑又没用的人,用他悲伤的故事告诉我们,原本怎样的人,都可以满眼星光的活着,去毫无保留地去爱一个人。
曾经跟朋友争论过,如果遇见特别爱的人,到底睡一次更过瘾,还是永远停留在暧昧阶段更好?
当看完这部《处子之山》,我才发现,真正爱一个人,睡或者不睡,本就不重要,爱从来就不是占有。
想起被誉为都市恋爱圣经的《欲望都市》里,那个最意难平的男二艾登,在凯莉出轨前任大先生,提出分手后,讨要买公寓的钱,因为这原本是为了以后共同生活才买的房子,现在,你既然无意跟我有未来,那么亲爱的,对不起,请把我的钱还给我,我还有自己的路要走。
当时,哪怕觉得意外,我也是理解艾登的举动的,毕竟凯莉有错在先,毕竟这也算一种正常行为,大家毕竟都是成年人了,爱是一回事,但生活还得继续,不是吗?
当看了这部《处子之山》,我才明白,爱,真正的爱,原本就是超越理性制约的,当你真正爱上一个人,原本就会毫不计较个人得失,哪里还有闲暇去权衡利弊,你就是想倾尽所有去爱他,哪怕他需要的只是让你滚。
所以,我懂这个笑着踏上飞机的sb的处子之爱,就跟那些忙着嘲笑讥讽的聪明人,永远不懂我们这些sb的快乐一样。
在平庸生命的那些短暂时光,我们的人生,曾因为一个人,每一天都跳到月亮上般闪闪发光,当然下坠那刻的痛我们也很清楚,但我跟他的一天,两日或者500天,结束的时候都笑得出来。
今生感谢遇见你,哪怕痛多过于那一点点甜。
其实这是一部充满恶意但又充满了善意的电影。
作为一个内向的人,不得不说我在这部电影中能得到共鸣。
我朋友对这部电影的评价是:“这是一部属于我的vlog。
”男主福斯在电影的前半部分展现出来的是一个寂寞独立的形象。
在工作的单位被同事孤立,福斯选择的是忍气吞声。
他一个人去泰国餐厅吃饭,静静地看着面前的另一副刀叉被收走(而这里埋下了一个伤人的伏笔)。
过生日只收到了来自妈妈现男友送的礼物,两位长辈鼓励内向的福斯去上舞蹈课,变得开朗一些。
而正是来自家人的热情,让福斯无法拒绝。
在第一次进入舞蹈教室之后,站在门口,原本内心就充满了抵触的福斯感觉没有存在感、无法融入,于是还没有上课他就离开了。
躲在车里发呆的福斯切换电台恰好听到了暴雪警报,也是因为这一场风暴,让女主修芬出了场。
带着黄色针织帽的修芬害怕风暴,于是摆脱福斯载她回家。
这初次见面,感觉修芬看上去是个活泼开朗的女孩。
因为修芬的建议,福斯决定继续参加舞蹈班。
还记得有个亮点是福斯又遇到了邻居家的小女孩。
小女孩问他有没有交过女朋友、是不是处男,福斯都很诚实地回答了她。
而相反的是在故事开头,面对同事的询问福斯选择了沉默。
充满恶意的电影情节不断地往本就压抑的情绪上捅刀。
福斯带着修芬一起去泰国餐厅吃饭。
老板察觉到这一次来餐厅的不止福斯一个人,便送上了两碟小菜。
而这在福斯先前来吃饭的每一次里都不曾发生。
和修芬一起坐在车里,福斯打开好哥们儿的电台频道为修芬点歌,修芬点了桃丽巴顿的歌。
福斯的好哥们儿因为福斯一反常态地没有选择点播重金属音乐而开始开玩笑,福斯窘迫地红了脸。
福斯的某同事为之前在洗澡房欺负他的事道歉,为了息事宁人这位同事邀请福斯参加聚会。
福斯没有明确答应却依旧赴约。
福斯的转变大概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而我,也最喜欢接下来发生的这一部分。
修芬突然的消失,对福斯的上门拜访表现出明显的不耐烦。
福斯被发了好人卡之后依旧想和修芬维持关系。
迫使福斯直面这场聚会恶劣的本质,几位同事召妓来专门给福斯破处。
而福斯不再像之前那样选择沉默,而是愤怒地打倒了这几个男人。
故事开始变得有些有些突然。
修芬突然音讯全无,于是福斯突然闯入修芬的家。
没有一个明确的词点出情况,但福斯明白了修芬罹患抑郁症,我也明白了修芬罹患抑郁症。
让我震惊的是,福斯他不逃避,而是留下来照顾毫无动力的修芬:给修芬的猫喂了猫粮、用吸尘器打扫了屋子,学习食谱做菜放在修芬躲藏的隔间门口。
福斯甚至去帮修芬上班,认识了友好的新同事,坐在人声鼎沸的酒吧里对着同事送上的啤酒发呆。
也许是太久没被人友好相待了,福斯有些受宠若惊。
应该说是福斯和修芬在这段时间里相互治愈了彼此吧。
修芬开始慢慢地恢复状态,和福斯平静而热烈地生活着,直到有天修芬提出想让福斯和她同居。
福斯的犹豫让修芬感觉窝火。
福斯考虑之后打包了东西搬进了修芬的家,修芬却又告诉福斯,她后悔了。
故事在这里开始画上句号。
原本福斯约了修芬一起去埃及,在最后等待片刻之后依旧没有修芬的身影。
福斯只身上了飞机,电影的最后一幕定格在福斯的微笑上。
这个微笑足以治愈前面发生的一切带来的创伤。
福斯确确实实地改变了,但没有人知道在这之后他的生活又会变成什么样。
至少看到这里,我们也会情不自禁地跟着一起微笑释然。
这就是生活啊。
个人公众号:寇田陬吾。
不做任何你需要看到的推送,就来聊聊天吧。
当时我看到电影评论里有很多人说修芬是渣女,不配和福斯在一起,说真的我的心揪了一下。
在修芬和福斯的身上,我都能看到我自己的影子,但我更像修芬。
面对陌生人时尽力表现出自己的从容开朗,却不敢跟身边的人更近一步。
敏感如修芬,她不认为自己会和福斯有结果,于是她在一开始就选择了拒绝、拒绝和福斯更加亲密。
当福斯不厌其烦地照顾修芬,甚至是为决心改变的她默默擦拭身体时,修芬很明确福斯是个值得依赖的人。
而福斯花了这么长时间才卸下的修芬的心墙,又因为他对同居的犹豫和抗拒,重新竖了起来。
但凡有一丁点对福斯的失望,修芬似乎就能放大成更多的绝望,最终导致了在福斯搬进房子之后出现的临时脱逃——拒绝。
可能是性别、观念,立场的不同,我想说,至少在我看来,修芬绝对不是在找备胎。
一个习惯逃避、不敢轻易开启一段亲密关系的人,ta从来不是一个烂人,只不过是个胆小鬼。
两个人相互喜欢,一个不敢去爱,一个不善表达,即使双方在这段过程中都有退让和主动。
但就像最后修芬突然反悔那样,再也没有谁继续主动了。
这两个内向的人就这么揣着自己的心思,离开了彼此。
「他没有坚持留下来,应该没那么深爱我。
」、「她又一次把我推开,我真的很累。
」,修芬和福斯可能是这么想的。
我认为男女主角都属于大多数人眼中的异类,也就是边缘人。
因为缘分相识相知,却又因为善良和内向敏感的特质,把自己包裹成一个刺猬,不敢拥抱别人。
看电影的时候好像断断续续地在哭,悲观的我甚至认为福斯在将来根本就不会有什么改变,修芬也许会孤独终老又或是早早自杀。
电影大体上都笼罩在暖色调下,却无时无刻不透着失落和冰冷。
就好像你温柔对待全世界,它却不惮用最毒的尖刺攻击你一样。
10年前我是一个身体很强壮而且速度很快的青年,我是鄙视一切胖子的,我鄙视只有一个原因懒惰。
不过10年后的我因为生病发现胖子胖不仅仅是懒惰,有好多原因比如生病没法锻炼,只有吃了....我跟很多人说我5年前和彭于晏一样别人都是呵呵,他们以为我在说笑话,我知道这是事实,只是我知道说出来别人都不信,我就用笑话的方式说一个“笑话”。
这个电影只有真正变成一个胖子了才明白,现在的我和电影的主角一样,不敢出门,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我也不知道说这段是为什么,我只想说如果真的再遇上这样的胖子,我会理解他我会和他做朋友,不会用奇怪的眼光看他们。
生活是不公平的,《处子之山》的福斯如此,《奇迹男孩》奥吉、《莫娣》亦是如此…虽然福斯没能像后两者一样在电影的最后收获到真挚的友情、相濡以沫的爱情,但看到他在飞机上露出难得的笑容时,那一刻我也替他感到欣慰……P.S.:清洁工们与福斯友好地告别时,看到善良的人被善良对待,眼泪就夺眶而出。
好厉害把整部片拍得这么绝望。屈指可数的对白安静的长镜头冷冷的色调加上寒冬的风雪
男友力MAX的胖宅
太过平淡
人物塑造薄弱脸谱化,对白浅强行交代背景。
“他就是我”,不,他比我强多了。
很多场景都能感同身受,被排斥在外的只能与自己为伍的极致孤独(那些所谓主流的圈子本来就很烂)。ps我想知道我们的女拳是如何看待这部电影的。
冰岛人的可爱,是大部分人类已放弃的可爱。
弗斯是个温柔且强大的人啊,扪心自问面对这一切我没有办法做到不怨恨和消极。又治愈又致郁。
平静的镜头下是个有热度的故事。四十岁的妈宝处男,镜头隐喻下,从内敛到开放的成长过程,并无失真,情节的推进上,拿捏细腻,引发共鸣。
哦
暖男单身狗,世界果然看脸..
和他一样丑,但希望自己也能如此温柔
中年宅男的冰雪苦恋。男友力已经快满了吧?可惜我们始终活在一个看脸的世界...
一个自卑但心地善良的胖子的故事。
特别讨厌女主
第2088-虽然我不是这样的人类型,但是也能感受到他的那份善良和孤独,这也算是电影成功的地方吧
只喜欢前三分之一的观感,虽说都市童话难免被诟病恶俗,但真的觉得治愈变致郁的后半程太不搭调了。
我依然能时刻感到我不是人群中的大多数,我还是希望,就算不能在一起,依然有一个人经过我的身旁告诉我人生何其美好。尽管是一个人去了充满阳光的地方,但希望你不会再孤独了啊。
最后一幕欣慰的笑容很感人,胖胖为那女的装修了一个花店也感人。“抑郁症只是一点自怜加懒惰。”其实处子之山不仅有社会的因素,自身性格也有关系,但是对于这类人来说,旁人的稍微一点关心就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后来的转变看着很治愈~虽然女清洁工让他重新搬回去了,但此时他的人生早已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