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高中时代起就看过不少美国英国的法律专业剧,出名的有《皇家律师》,也有近几年兴起的《傲骨贤妻》,这些剧中不乏批判欧美司法制度弊病的剧情,但是仍然没有能够像这部《定罪》(conviction)那样痛快淋漓,直指其漏洞,又如此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可以说,是这个司法制度,毁了两个家庭,又因为这个司法制度,挽救了两个家庭。
纵观全片,kenny由于有犯罪前科,又有在孩提时代非法入侵受害者的家的经历,才会使人有先入为主的想法,即便是证人的证词没有证明他有罪,在没有找出另一位先以更大的之前,陪审团以及办案警察会把kenny当做犯人虽说是人之常情,但首先违反了欧美司法制度的“无罪推定”原则。
早在1764年启蒙运动时期,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里亚提出无罪推定的初步构想时,正是由于当时司法制度中漏洞重重的严刑逼供跟有罪推定。
且不从司法公正方面来说,就算是从人权方面考虑,无罪推定也是比无罪推定优越的原则。
法律咋一看似乎是限制人的一种政治形式,但是恰恰相反,没有法律对我们人身权益的保护,没有法律对于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做出的约束,我们哪里会有自由?
换句话说,法律正正是为自由存在的。
因此影片当中的女警察在没有确切的人证物证的前提下,主观认为kenny有罪,并且威胁证人作出有利于控方的证词,是对欧美司法制度的基础——“无罪推定”原则的蔑视,也是对整个美国司法体制的亵渎。
对于我来说,这种不懂得尊重人权、尊重法律尊严的人,是不配穿那身制服,成为保护公共安全的执法者的。
前文中说到这个司法制度毁了两个原本幸福圆满的家庭,是因为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没有监管执法部门执法公正性的独立的机构,负责维护地方司法的DA(地方检察官,美国每一个州设置一位,也是由选举产生,与行政机构管理者的选举相互独立)也没有一个更上级的部门或者机构对其工作进行监察监督。
人性都是自私的,因为女警官对面子的重视、对名誉的保护,也因为新上任的DA对形象的保护,将清白的kenny打入监狱,让他重见天日的希望一次一次地被政治上的阴霾所遮掩。
还好,还好,我们的无辜者身后有一个一直支持着他的妹妹。
Matty获得律师执照后,利用残败不堪的马萨诸塞州司法系统的漏洞,将自己的血亲救出,共沐阳光。
本来规定一经定罪的案件其物证要在结案十年后进行销毁,偏偏在matty死缠烂打之下被寻回,成功通过DNA检测,稳稳地抓住了放出kenny的关键钥匙。
这是漏洞,也是matty的幸运。
看完影片,或许许多人被matty的坚持所感动,也为matty的固执感到遗憾。
就像matty的小儿子说的那样,有多少人会放弃自己的一生,只为救出自己的亲人?
但是我却想说,看似matty牺牲了原本团圆的家庭,失去了追逐自己梦想的时间,甚至失去了自己十六年的人生,但是她仍然是the biggest winner。
对她而言,哥哥kenny就是她的家,是她的童年,她人生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你看最终,他们不是仍像小时候那样嬉笑怒骂,在清晨的阳光中互诉衷肠吗?
完成自己的执着,为自己,为他人,都是体现生命的意义的举措。
从法庭出来,兄妹俩沐着夕阳的光辉,重回十六年前。
那片金黄色的光,一定象征着司法制度更加完善的未来,象征着背后千千万万为蒙冤者沉冤洗屈的法律工作者。
最后的最后,kenny收拾好衣服走出监狱,完全没有了刚开始得知有机会被释放时的欣喜若狂,他的狂喜、激动还有对司法执法部门的不信任,都融成了驼着背低着头慢慢前行的沉默。
好事多磨,好事,多磨,如周恩来所说的,人抬起头来走,走的是下坡路,弯着腰低着头走的,才是上坡路啊。
2014.11.28 广州赤岗
这不算是一部有着很多悬念和转折的电影,因为大部分作为“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事已经是一种既定事实,就算改编也不能太离谱,不然就纯粹是戏说。
但是也正是由于真实事件在前,所以要在两个小时内交代的东西必须经过抉择、取舍,才能整理出一个主次分明、张弛有度的故事。
白描与杜撰之间的尺度,把握得是否恰如其分,决定了这种“真人真事”电影的优劣。
我想此片算是分寸得当,且打动人心的。
能被搬上大屏幕的故事本身当然必须是动人的,一个妹妹为了证明坐冤狱的哥哥是清白的,不惜放弃自己的生活和家庭,年纪一把了还顶着被愣头青们嘲笑的压力去上法学院,千辛万苦考取律师资格证,亲自调查当年的凶杀案,历经18年,最终还以哥哥自由。
光是简介,就让人激动了。
不要说现在亲情很廉价,就是珍贵,能珍贵到以自己的人生为筹码换取亲人自由的能有多少?
更何况,这不是简单的以物易物,好像只要双方自愿就可以用一个人的幸福换另一个人的人生,而是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对付出的坚持、对信任的坚持,以及最重要的对希望的坚持。
这完全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为亲情的目的,而是升华成了一种信仰。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一种偏执,无意义的执着叫做偏执,但是这里借由爱的力量追求正义的执着则是一种信念,正如《岁月神偷》里妈妈讲的,做人要有信。
基本上所有感动的眼泪都上贡给故事本身了,但理智上讲,令我最感慨却是使这个故事得以成立并由此引发的对法律体系的反思。
它揭示了两件事:其一,法无完法。
这几乎是毫无疑问的。
法律不像道德原则那样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法律有着明确的适用范围以及伴随而来的局限性。
应对千变万化的现实状况,法律几乎是捉襟见肘的,根本无法对每一个破坏秩序、需要审判的行为做出精准而恰当的惩罚。
再者,在法律的实践过程中,包括司法者、辩护律师在内的法律实践者自身的质素参差不一,造成法律精神没有良好贯彻、甚至被扭曲的情况也是在所难免的。
在法律权威丧失的时代或地区,由法律实践者知法犯法造成的违法行为屡见不鲜,例如这个电影故事的起源就是警局的女警察出于私利将一名前科不好的累犯冤枉成一宗谋杀案的凶手。
而这只是不计其数的冤假错案中的一桩,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一桩,因为哥哥本来就是品行不端前科累累的惯犯,按照犯罪心理学的理论,量变达到质变也是理所当然的。
如果不是妹妹或是出于亲情或是出于了解而对哥哥的清白如此笃定,那么哥哥冤死狱中不过是个时间问题。
所以法律是靠不住的。
“不要拿法律当成挡箭牌”当然是完全正确的,那是因为法律本身就成不了无坚不摧的挡箭牌。
其二,法律修正的可能性。
虽然法律已然失却了作为绝对权威的地位,但是并不意味着其存在合理性的丧失。
甚至,正是由于法律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为其修正提供了可能性。
随着社会现实的改变,对法律的修改也一直在进行,即使是像宪法这样相对稳定的基本法,对它的解释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譬如自由权的保障范围能否包括允许色情制品的传播等等。
因此先前审判的案例的参照作用也极其重要,尤其是在以保守为主基调的法律体制里。
另一方面,法律修正可能性的存在,反过来证明了遵纪守法的必要性,哪怕现行法如此不尽如人意,甚至如此荒诞。
《the Practice》里的Eleanor曾经遭到过这样的质问:当你明知道对方有罪的时候为什么还能全力以赴地为之辩护呢?
正义该置于何地呢?
当时她回答说,正是因为必须要为凶手所辩护才使我相信法律的正义性。
诚然法律是为正义的,但法律不是正义本身,而只是实现正义的一种途径。
通过遵循法律途径诉求正义才是正义的题中之义,尽管有时候需要为此付出极大的代价,诸如违背自己的良知为凶手辩护,诸如明知罪犯在眼前但因为缺少确凿的证据而束手无策,诸如用18年的光阴来证明清白。
这些代价无疑是残酷的,尤其是时间的代价,可以说是最惨重的,毕竟人有多少个18年能够用来这样被挥霍啊。
然而,代价是必需的,这也是法律最悲情的地方。
挑战和批判永远是容易的,尤其是针对体制的冒犯和挑剔,简直易如反掌,到底是人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有限性可以说是先天的。
但难的是建构和维系,一个能够具有较大适用范围且不断修正完善的法律体系不是从天而降、更不是一夜生成的,甚至在确立之后,其所受到的来自现实变化和内部缺陷的挑战也是永无止境的。
因此,若非法律本身服务于恶,法律的权威性是值得珍视的。
不过需要区分的是,一个糟糕的社会并不意味着是这个社会的法律出现了问题,很可能是某些法律实践者的失格。
所以反对法律实践者并不是反对法律本身。
因此,强调以法律手段修正法律的先天缺陷所造成的错误,而不是简单的用反叛来挑衅法律的失序,是这部电影•事件最难得、最叫人敬佩的地方,也是法律精神真正得以体现的地方。
ps:作孽啊,我果真毫无悬念地变成了一个无趣的人。
TvT
坚韧、倔强、偏执、歇斯里底,无一不在这部电影中体现,让人很容易想到大嘴美人的《永不妥协》。
它告诉我们,世界上仍有这样一类人:每当最最绝望的时候她仍坚信会有转机;每当屡屡受挫的时候她仍不言放弃。
如果不是源自真实的故事,我们很难相信会有这样的人,没有任何困难能够阻挡她前进的脚步。
我并不喜欢希拉里,但是喜欢这样的故事。
我不知道是因为类似的电影才让我认同他们的做法,还是因为认同他们的做法才喜欢类似的电影。
不管怎么样,这个世界因为存在着诸多坚定执着的小人物而慢慢进步,他们不仅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也赢得了人们赞美的目光。
当法官像平时一样宣判完以后,好像什么都只不过是按部就班。
可是对于肯尼来说,一切仿佛都重新开始了。
只不过他的清白和自由整整等了18年。
而他亲爱的妹妹,则为了他的清白,几乎搭上了18年的精彩人生。
不敢说她真的像孩子们说的那样“牺牲了一生”,但丈夫的离开,本该给予孩子们的关心和陪伴,她确实失去了本该应有的更加甜蜜的家庭幸福。
这可能就是2个从小就相依为伴的哥哥和妹妹之间坚强的亲情纽带。
妹妹永远相信哥哥是无辜的,并从不放弃。
影片展现的场景中规中矩,节奏得当,却又紧紧抓住人心。
可能对于公正这个主旨,任何人都会被不由牵动。
那首结尾部分的钢琴曲,恰如其分的表现了整个影片的调子,平淡,但是充满了张力。
哥哥和妹妹偷偷跑到别人家 躺着吃糖果,享受他们平时难以感受到的自己营造出来的小家庭温馨;当哥哥和妹妹要被分开,两个人死也不想分开······一切都不会被认为是煽情···没有父母关怀的孤单孩子,对方几乎就是自己的全部世界。
这也是支撑妹妹18年的唯一信念。
那孤单的亲情。
她被冤枉的 暴躁 有趣 唯一的 哥哥。
影片的最后是圆满的结局。
而这个根据现实故事改编的真人真事却让人感觉缺憾:哥哥肯尼在离开监狱6个月后,就离开了人世。
我不由的想,这样的结局,对于妹妹,是不是公平。
她为了哥哥所耗费的人生,所耗费的青春,最后还是没能和哥哥走的更远。
不过我想,她一定不会后悔,因为那坚定的心,去证明哥哥是清白的心,想要让哥哥重回温暖的心,不会熄灭……她有一颗,最勇敢最坚毅的心。
祝真实的贝蒂,幸福永远。
这部电影对我个人来说非常重要。
这种真实存在的真情、坚持、信任让人温暖,热泪盈眶。
Betty的坚持令人动容,而让我感动的更是Kenny的坚持:一个充满了爱的父亲因为被污陷而入狱18年,除了他自己和妹妹,全世界都认为他是个变态杀人狂;面对着一次次的希望燃起而又被扑灭,无能为力,毫无办法,好像再努力也只能烂死在该死的监狱里。
后来的DNA测试他拒绝了,那是一种因为害怕再次落空而不敢去尝试的心理,我想我知道那种感觉。
生活有时仿佛一片黑暗,摔倒了我们已经没有力气再去爬起来。
最后Kenny走出了监狱,钢琴声响起,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到了最后。
那是感性的几分钟,情绪复杂,回想自己这几年的不顺和所失,我尽力假装无事,即使单独一人是也不愿承认,可事实是一切都遭透了,很多蠢事我确实做了,很多误会我也无力解释...这种电影随时提醒我们希望的存在,总有一天会乌云散去。
当看到18年的冤狱在平反的那一刻是那么平静,没有激动人心的场面,没有过多的渲染以及最后温馨的画面,我们也许体会到个体在和整个命运抗争的时候是多么的无力和渺小,但是正是这份抗争才显示出人类的伟大和顽强。
当两个男孩在谈论母亲为了让舅舅出狱而放弃了家庭和青春时是否值得?
两兄弟之间是否为了对方也会像妈妈那样做?
值得我们深思。
也许每个人的人生追求都不同,走哪条路无所谓对与错,只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生就要价值。
有人说世上无正义只有利益正义是那些文艺范知识分子自欺欺人的自慰棒有人说平头百姓不在乎正义,不关注权利,无福消受自由心里只有生存和利益有人说先要吃饭,而后才有自由连饭都没得吃,还谈什么自由的确正义太崇高,太遥远,太虚无,不能拿来打牙祭的确即便在美国麻州正义都迟来18年遑论呼格吉勒图遑论聂树斌的确自视高人一等看穿一切的犬儒们能找出无数证据说看吧,还不是利益驱动但是我说正义不是为了超凡脱俗的评论而存在的而恰恰是因为这些被人说是不关心政治、不关注自由、不了解正义、不配有权利的草民们而有意义正义就是为了这些即便是自认为不需要正义的人而存在的当你看到沉冤昭雪的那场灿烂微笑时你还怎能说这世上本就没有正义呢
片中女主角为了替自己的哥哥洗脱罪名,花了16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她从一个家庭主妇,2个孩子的妈妈,变成了一个在大学学习法律的老女人,为了她得哥哥,她一直向往和呵护着的家庭也走向了尽头,有多少人会为了自己的哥哥,想去挑战律师这一职业呢?
她跟她得2个儿子说,你们也会为了彼此这么做的,可是她得儿子,却觉得不会为了至亲就毁掉自己的人生,其实这就是大多人的答案吧。
这是一部真实事件改变的电影,真的有这样一个疯狂的女人为了自己的哥哥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奋斗了16年。
她哥哥刚进监狱时曾经自杀,再被释放时,他对她说:“谢谢上帝,我知道你会一直在这里,重要的是,你依然那么爱我”。
这世界之所以还是美好的,就是因为还有这样的人在,还有这样的感情在,值得拥有阳光
近似偏执的坚持,其实为信念或者理想这种东西付出财富或者生命并不算太难,因为可以解释为一时冲动,但付出一生乃至挑战自我的不可能,这个就很难,最生活化的东西就是久病无孝子。
美国的司法制度其实已经算很健全了,英伦老牌的法律程序,再加上当年的以法立国,至少这类案件能得以沉冤昭雪,认错并加以纠正很重要,关键是站在权位者的角度做得到与否。
杂七杂八那么多胡诌,斯旺克是很强的一个演员,但男孩不哭带给我的冲击实在太大,所以每次看到她的电影就会想起那个噩梦般的电影,怕了我了!
另外男主角也很强呢,所谓超级神配的演员。
生活好像就是日复一日有时候总需要一点刺激来提醒自己坚持下去一部好的电影就是这样一种刺激《定罪》就是这样一部好的电影这个高中辍学、没有工作、又要带两个小孩的单亲妈妈贝蒂花了18年的时间给自己被判一级谋杀罪的哥哥寻求清白 18年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为此她失去了家庭、成为单亲妈妈,成为法学课堂上年纪最大的两个女人之一,她既要在酒吧赚钱打工又要照顾两个儿子还要完成学业通过律师资格考试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她走下来 经历和承担这一切我很难用语言说清但是 她的执着深深的打动了我也许她下定决心去攻读法律专业的时候没有考虑会承受多大的压力,只是在走投无路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出口也许她一边背那些枯燥的法律条文 一边熬夜通宵写论文的时候没有时间想这一切是否值得也许她要是没有坚持为哥哥洗清罪名的决心她只是一名普通的社会中下层的家庭妇女所以有时候生活中的磨难看上去很痛苦 说不定就是我们的催化剂 使人生发生质的转变我看到的贝蒂拥有坚毅的眼神遇到在我们看来是巨大的打击时 她会用这种眼神望着你不停地说:这只是个小小的挫折 她相信总有办法解决困难 并为之付出全力其实这根本就不是一种天分 至少我觉得是这样这种坚持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因为它跟智商、天赋、遗传基因无关我突然回想起我考研的日子 真的又有多可歌可泣呢只不过是大冬天早点起床 坐在教室里反复看那些字那些题那些卷子那些书 没有太多的想法 只是眼睛看着远方的模糊的目标不停的往前走迈着同样的步子重复同样的节奏 结果突然发现目标就在眼前贝蒂值得我们学习的是那份不屈不挠 也许这个词有点俗 但是我觉得她就是抱着既定的目标 缩小一切困难 发挥最大的努力 结果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这篇文章送给即将考试的你 送给我们飘渺的爱情也许抱着这份淡定的坚持 我们会走的很好很远很久
真心不爱看Hilary Swank。
重点是开头的based on a true story和片尾的那张照片,对于我们这代rabbit,那种能为之牺牲人生的兄妹情怎么懂呢。HilarySwank表演过火,but Sam Rockwell is really charming!!!
其实是个挺熬人的事,基本就是个看开头就知道结尾的故事,中间也如预料的出现了很多障碍,并被一一击破。导演有些地方挺烦人的,包括前面回忆加回忆三个时空并行的处理,看着会很糟心,相比斯万克,山姆·洛克威尔也是十足惊喜。关于毅力与坚持的电影,永不放弃的女人。哦,又是真实事件改编。
污蔑无关痛痒,真理穷其一生,,
穷白的洗白史。
这世间被定罪的无罪有几何?为贝蒂的坚信而感动!还有,幸亏肯尼不是获判死刑,否则就和中国的某些无辜者一样悲催了~~
这是2010年继《孩子们都很好》《斗士》等片后又一部演员表演凌驾于剧本之上的电影,叙事四平八稳,缺少悬念但有足够多的戏剧冲突,惊喜并不多...相比之下斯万克和洛克威尔的表演让影片始终情感充沛让人信服甚至足以感人泪下,从而大大提高了影片的观赏价值。
5
有点感觉花时间看了烂片
介个女人再次向世人证明了:刘大叔说那话,理儿太偏!
不好看.不喜欢hilaryswank
木意思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男女主演都是奥斯卡级别的名角,被女主人翁的不屈精神所震撼,被兄妹两的感人情亲所感动!
it's never happan in this 兲 times。
我看的是市面出的D5,翻译得太差了,像是用金山快译译的,完全没办法看下去!
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对于电影本身来说比较一般了 总是有女人不是很漂亮但很迷人 话说怎么看怎么觉得她和马特达蒙有些神似 特别是lips
我不得不说 我又一次被斯万克扮演的这样坚持有坚韧的女人打动了!
故事讲的不温不火,但胜在真人真事改编,亲情的力量戳中泪点。
感觉有些抓不好点,可能是在重点兄妹情还是遵循一个优秀的原故事模式的方面有些矛盾,两两相等,无重无轻,既浪费了演员,又浪费了好剧情。最优秀的是童年回忆兄妹友情那段,很温情。
看得我头皮发麻。这个世界上究竟有多少奇迹的发生都是源于爱,努力执着总会有奇迹发生,救了哥哥未必不是成全自己。swank太棒了,基本上一个人撑起了整部戏。PS:在美国读law school很难,更何况是一个高中没毕业的妈妈,没有经历的人是体会不到边读书边工作边带孩子有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