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黑白影调下的罗马尼亚,一个警察受雇带着他的儿子助手追捕因与贵族妻子有染的吉普赛奴隶的故事。
每个人物都是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之中所逐渐了解的:时不时总会冒出金句的年迈瘸腿警察携病躯追捕,拼命也是为了儿子能有出人头地的那一天;涉世尚浅的儿子学习警察技术煞有介事,却仍抵不住游艺项目的诱惑;想象着自己明年就可能有自己孩子的奴隶;还有调侃神父、异乡人、受贿警察、妓女、无辜小奴隶、黑心贵族… …各色人等,结合多长镜头,绘成了这幅生动的马背上的阶级分明的罗马尼亚风情画。
虽片中绝大部分时间轻快欢愉,却仍抵不过结尾处短暂的现实重击。
弱者对自己的地位自认不讳,权贵为所欲为,平民倚靠希望而活。
近两个世纪过去,人类仍未能驻足停歇。
“尽所能而活,无法尽所欲而活。
”
获得2015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导演的罗马尼亚电影《喝彩》。
讲述1835年的东欧,警察康斯坦丁和儿子为农奴主追回奴隶卡芬的故事,卡芬涉嫌和农奴主的夫人有染(注:此处未使用“通奸(adultery)”,原因在于,通奸是指通奸是指双方或一方有配偶的男女自愿发生不正当性关系,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其在客观方面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非配偶的男女双方发生了不正当性关系。
二是不正当性关系必须是男女双方自愿发生的。
三是造成了不良影响。
“不良影响”,是指通奸行为给行为人自身的名誉、各自的家庭、所在的组织造成的不好影响。
据电影中卡芬的描述,他似是遭到强奸。
)卡芬被捕获后,康斯坦丁试图以农奴主夫人认错的事实来劝农奴主从轻量刑,但仍就没能避免卡芬遭到当众阉割。
影片的有几大看点,第一是父子关系,康斯坦丁对儿子的教育既是子尊父训型,又有上下级的隶属感。
第二是地理风貌,即使是部黑白片,片中长远镜头里的景色仍然壮美不已,第三是时代人文,以父子二人途中偶遇的牧师开始,到处充满了对吉普赛人的压迫和排斥。
影片结尾处注明故事源自史籍记载和1619世纪的名家文献。
应该是想借助古今相通的故事来表达哲学意义的讽喻。
查验之后,有幸发现本片和此前看过的那部罗马尼亚电影《世界上最快乐的女孩》(其他译名:《今天应该很快乐》)均出自拉杜·裘德之手,也算是增加了对罗马尼亚电影的认知。
“本片部分叙事情境与对话取材自罗马尼亚历史资料与16-19世纪诸名家文献。
”感谢导演拉杜·裘德将以上字幕置于片尾而非片头,不然相信很多观众看过字幕后会预设影片对白艰涩难懂,就这样错过一部获得柏林银熊奖的精彩影片。
事实上,这部影片的确是非常倚赖台词的。
放在现当代电影讲究叙事技巧的整体格局下,这部影片按照线性叙事,平铺直叙地讲述了作为警官的父子二人,受贵族委托追拿逃跑的吉普赛奴隶的故事,未免显得过于单薄和缺乏生气了。
于是大段大段考究的台词从父亲、儿子、奴隶、神父和贵族等各种身份、不同阶级的人口中说出,发牢骚般表达着他们的观点与态度,实则传递的却是1835年欧洲封建奴隶制晚期各种呼之欲出的冲突与无奈。
伴随着父子一路上遇到民风民俗地自然呈现,反而让整部影片在简单中透出某种寓言般的效果——可以理解为这是给当代观众观看的意味深长的故事。
导演力图呈现一个客观化的历史图景,因此全片采用黑白影像,几乎无一个特写和近景镜头,伴随着考究的长镜头与画面内部调度,间离地表现的是时代氛围而非具体事件。
遗憾的是黑白影像并未呈现出丰富的明暗对比和富有层次的景深,整部影片颇为平面化,再加之大段的台词,让本片有着几分戏剧艺术的效果。
从各种室内戏和夜场戏我们可以看到影片考究的布光,高光点的选择让某些画面呈现出欧洲传统油画的效果,或许并不考究的景深安排和十分考究的布光技巧,是导演将影片历史化还原的加工和选择。
影片在冗长的对话和缓慢的叙事推进中,吸引人持续观看的原因之一是内部呈现的高雅与粗俗地碰撞与融合,这也提供了某些幽默感地酝酿与发酵。
市井语言地运用平衡了引经据典带来的生硬,正如父亲前一句引用福音书上的话来教训自己的儿子:“要尊敬父母,一个父亲抵得过一堆孩子”,下一句就说:“这白兰地真不赖,一喝什么都好了”,一个圣人在突然间向粗俗人转化,在这部影片中比比皆是。
而高雅与粗俗的碰撞同样也出现在画面与语言之间,例如父子二人在追查逃跑奴隶下落的过程中,骑马从左至右穿过一条小河,河中植物丛生随风摆动。
儿子由衷称赞道:“真美啊!
”父亲却骂道:“美你个头!
”这引人发笑的小细节全部来自于这种不协调的对位。
破败与脏乱是这部影片营造的所有环境的直观感受,人物穿的衣服肮脏破烂,吉普赛奴隶们更是衣不蔽体。
这些人不顾湿身在河中穿行,不顾舒适在草堆上睡觉。
草木搭成的房屋好像随时都会倒塌,遍地的羊群和鸡棚、猪圈在吵杂之外似乎也飘来粪便的味道。
这一切都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一切脏乱也与片头瘟疫的横行相互呼应,这就是一个肮脏且混乱的年代。
除了外部环境,人们的内心呈现也加重了这种混乱的感觉。
信仰和价值观的混乱尤其严重,人们把圣经和上帝挂在嘴边,却依旧奉行着严格的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在他们的眼中吉普赛人是天生的奴隶,可以任意驱使、买卖甚至残杀,而犹太人则不是人,是刻薄又丑陋的巨人妖怪的后代;丈夫有权惩罚妻子,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庸。
神父满口仁慈,却也给修道院中的奴隶施加鞭刑,前一秒刚刚大骂“混蛋乌鸦”(欧洲人对吉普赛人的侮辱性称呼),下一秒又搬出“我们永远工作第一,娱乐第二”的仁义道德。
人的虚伪性在这样破败和脏乱的环境中被凸显出来,最后我们也很难再分清究竟是人心更脏,还是他们靴子上包裹的泥巴更脏。
影片的主要人物只有两个,即康斯坦丁父子,奴隶只是作为他们行动的目的而未有太多刻画。
父子二人的行为十分确切地诠释了“既卑贱又善良”这样的修饰词。
在奴隶和平民面前,他们趾高气昂,经常拿出手枪来呵斥和要挟,通过殴打来彰显自己警官的身份和地位。
而面对身份地位较高的神父和贵族时,他们示以无尽的谦卑,语言上毕恭毕敬,行为上与奴隶没有二致。
面对需要帮助的神父,立刻下马干起粗活,面对最后的贵族,父子二人不断亲吻贵族的手背以表明自己的尊敬和忠诚。
这些存在于夹缝中的阶级,活在主人和奴隶的双重身份之下,有着别样的尴尬和痛苦。
这种身份的二重性导致了行为的二重性,即善恶的模糊不清。
父亲不断地教育着儿子要勇敢,像个真正的男人,遇到匪徒的痕迹时又带着儿子仓皇逃跑;引导儿子熟悉男女之事后,与儿子共享同一个妓女;答应小奴隶不送还给原来的主人,却将他卖给其他的贵族赚取金钱。
儿子相较于父亲而言,更像是一个缺乏主体性的傀儡,任由父亲操纵和摆控,但正如父亲一再强调的,他们的确怀有仁慈之心:在抓捕到逃跑的奴隶卡芬后,儿子建议父亲放他自由,但父亲以自己的方式给贵族建议,希望按照严格的法律执行惩罚而救他性命。
我们一再看到这种卑贱和善良的混杂,引起对这两个人物憎恨和认同的复杂情绪,最终走向一种同情。
片名Aferim的真实含义为“干得漂亮”,这句话其实并未在影片中出现一次,更像是对于贵族将卡芬阉割时那些看热闹的人们的讽刺。
而这讽刺意味也指涉到了当代社会。
我们看到协助贵族惩罚卡芬的正是和卡芬一样的吉普赛奴隶们,他们的麻木正如鲁迅笔下那些观看日本屠杀而麻木的国人,面对权力、阶级、暴力,现在的人与古代的人并没有什么区别,麻木的人处处都在,不公的事屡屡发生。
父亲一再承诺要将儿子送进军队——这一权力关系更加明确的能指所在,或许也是一个通过自己努力可以出人头地的希望。
正像父亲最后安慰儿子的那样,上帝连蠕虫都能看顾,我们却照看不好彼此,尽所能而活,无法尽所欲而活。
这一次,真想为那些既卑贱又满怀善意的人喝彩,而不是麻木不知地嘲笑。
原本上午用来观影的时间都奉献给了奥运会,欧洲杯后这种接力式的打破习惯让人有点不适应,索性拿出下午午睡的一点时间看了这部罗马尼亚的黑白电影。
我们对于历史,差不多都能说出个大概齐,只要不是端着历史学家的范儿,稍微有点涵养和素质的大差不差,在洪流中,大时代的背景在求学时所知一二,剩余七八基本是通过后天阅读浏览所得,至于历史中较细微之处,就难以窥见,资料馆查阅史实档案,还是差点儿距离。
本国历史尚且如此,更不要说遥远的巴尔干半岛,简直就是一无所知,所以本片所讲述的故事也只能运用过往所看的一些同类型影片相互“套现”。
这段在罗马尼亚历史中被遗忘的故事能够以如此厚重,如此直白的陈述方式呈现在大银幕上,导演裘德已经值得我们为他的担当鼓掌喝彩了。
费劲巴拉的把一段没人希望知道的真实且残酷的历史挖掘出来,再现世间是件儿特费力又不讨好的事儿,因为这种行为玩好了叫做用心不良,玩不好又是能力不足。
所以让人叫好的是,裘德用客观的镜头,简约的叙事,将一个充满讽刺批判的故事讲的让人说不出什么话来,唯有心照不宣,为他的高明暗暗叫好。
本片讲述了一个地方警察带着自己的儿子去追捕一个吉普赛奴隶,在路途中遇见形形色色的人,他们代表着那个时代的不同阶级和不同立场,在奴隶制度的历史背景下,各种偏见,歧视,污秽不堪,一位神父将整个欧洲版图吐槽了一个底儿掉,甚至直到今天还能依稀可见。
片中所有人物都像是广袤历史中的一个NPC,导演裘德以人作喻,将当初那个腐臭不堪的制度进行了无情的讽刺,黑白画面除了增添历史厚重感,也让观众摈弃对于画面的过多迷恋,将焦点对准整个故事。
在结局的高潮戏份里,警察父子没有成为英雄,在愚昧无知的“喝彩”声中,反讽效果达到极致,那个时代没有英雄,有的只是无能为力。
拉杜·裘德第一部真正赢得国际关注的作品。
《喝彩!
》当年因其历史古装题材让不少人望而却步,完全有别于他同辈的罗马尼亚新浪潮作品的现实主义角度。
他选择用黑白影像去重塑一段早已被遗忘的罗马尼亚黑历史,这种创作主题之后在《野名留史又如何》里发扬光大,并衍生出极度复杂而意味深长的元电影结构。
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东欧,宪兵康斯坦丁带着儿子伊沃尼塔奉命追捕与女主人有染的吉普赛奴隶卡费。
两父子在追捕途中遇见不同阶级、性别、信仰的人士,在彼此交谈中勾勒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同时给儿子的世界观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马背上的公路片表面上看来,这是一个具有公路片类型情节的追捕故事,但是它并未如常见好莱坞那样给人带来惊险刺激的枪战追逐情节。
导演借助类型片的外壳,刻画出一个愚昧落后、荒诞不经的社会面貌:种族阶级深重,贵族对奴隶犹如牲口;执法者其身不正,贪欲无度;法律沦为了权贵阶级手中的玩物,无法彰显公义;社会风气保守,个人的性自由得不到保障,还需面对虚伪的道德审判。
这些发生在19世纪的社会乱象似乎仍有不少遗留至今,导演借古讽今的手法在此作中初具雏形,尽管较为生硬和刻意。
肉体疼痛感的刻画令人触目惊心,从宪兵用皮鞭抽打吉普赛人,到最后奴隶被众目睽睽下阉割的场面,尽情撕开了道德和法律的假面具。
这种生理疼痛感在紧接之后的《受伤的心》里再次出现,转移到一位犹太文学家的脊椎骨上,他因此无法自由活动,只能躺在病床上等死。
这种痛感往往具有政治上的关联,在此影射的不仅是人类野蛮的兽性,显然还指向权力和阶级的不平等关系,当权者用惩罚肉体的方式来宣示主权和统治权。
▲触目惊心的一幕影片较为逊色之处在于叙事推进太过依赖对话台词,这似乎也成为了裘德的一种作者标签。
而在这个古代故事里,人物台词里夹杂着下流粗俗、种族偏见、地域歧视、宗教亵渎等内容,表现出各阶级之间的通性,映射出人性中的恶意。
换句话说,整部影片里没有一个人是无辜无罪的,只是每个人呈现恶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同时,在百无禁忌的粗俗话语里又混杂着黑色幽默,这种令人忍俊不禁的人物塑造传达出愚蠢、傲慢、刻薄、讥讽的社会风气,不仅隐约重现了意大利电影大师帕索里尼的《十日谈》气质,还尖锐揭露出民族陋习的根源。
1835年,东欧,两位骑士穿过瓦拉吉亚(Wallachia)中部的荒芜之地。
他们是宪兵康斯坦丁(Costandin)和他的儿子。
两人正在追捕一个吉普赛奴隶,他因被怀疑与贵族主人家的妻子有染,从主人家里出逃。
镇定的康斯坦丁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用激励人心的警句欢呼,而他的儿子则以沉思的方式观察世界。
在他们的奇幻历险中,他们遇到了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信仰的人们:土耳其人和俄罗斯人,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罗马尼亚人和匈牙利人。
他们之间互相对彼此有着世代相传的偏见。
即使最后追捕到了奴隶Carfin,他们的历险还远没有结束。
这是一个关于欧洲封建社会晚期,从历史文献和歌曲流传而来的寓言故事:社会的权利结构和阶层,人民对于自己和他人的看法,与少数民族互动,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冲突。
这是一部巴尔干半岛的西部黑白电影,生动地重现了时代刺耳的音调,同时拓展了主旋律将它延伸到现代。
“看看世界这么大,我们就像余烬的火花,你知道其它行星吗?
”“有月亮、太阳……”“酒樽、酒罄、酒壶、酒杯、酒瓶、酒罐……”“上帝连蠕虫都看顾,我们居然无法照顾彼此,世界会继续如此,倘若改变不了它,只能尽力了,尽所能而活,无法尽所欲而活。
”“人生终将美好,到时我们也能驻足停歇了。
“
观影@云上观影。
首先,我会定义其为后结构主义电影。
再简单的短评后,我会阐述为何。
导演是根据历史记载去改编,“设计”得十分巧妙。
整部片的镜头、色彩都十分Flat,画面呈现强烈的客观感和距离感。
但其大量的台词,与人物相应的行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吸引观众与电影产生联系。
在抛去情绪影响下让人不由自主审视自身及电影“本身”。
无论是结构主义还是后结构主义,其都围绕着一个核心进行,就是事物之间的交互和联系,只不过后结构主义认为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不确定的,变化的。
后结构主义的一个表现是在同一文本内(可以理解为“作品”本身)进行自我批判、自我否定。
本电影的后结构性可以分为几个方面:画面与文本:正如上述所言,Flat。
深焦距,但不同于公民凯恩般的构图,深焦距只是展示角色此时此刻的行为,并不打算传达更加多的信息,呈现扁平化;客观镜头,导演几乎很少用主观镜头,摄影上他并不在乎“反馈”这件事,在减少“即时反馈”这种联系的同时,用客观镜头展现了“深远影响”这种联系;而低对比稍微泛黄的色彩,将灯光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降至最低。
但文本却特别多(真的在喋喋不休),主角从自身到社会到宗教到民族到阶级到三观均有涉及。
文本带有强烈的塑造功能,假如仅仅看文本,容易对本电影产生一个不同的看法“一个尽职守责的父亲教育孩子如何为人”。
我认为这里的文本塑造功能与画面强烈的疏离感并不构成互补性,因为文本并非完整塑造了人物形象,文本只是盲人摸象的开始。
所以存在一种冒犯(Offensive),这种冒犯告诉观众,置身事外只会给你“错误”的启示。
文本与行为:上述提到“盲人摸象”其实并不恰当,因为文本和剧情具有很强的矛盾性。
人物动机的前后矛盾,是对“处事待人”这件事的批判。
主角通过大量的对白塑造角色形象,在大家心目中留下一个“善意、积极、守规矩、守承诺、会待人处世”的形象。
然而,主角在路上鄙夷神父后与其相谈甚欢;跟儿子强调不随便打人时,但开头就对奴隶拳脚相向;嘴上说要尽人事,却半途随便将幼年奴隶卖掉。
让人不得不重新考虑主角的“动机”所在,以及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这里其实很容易落入结构主义的陷阱中,这个陷阱叫“中庸”。
这些矛盾很容易就让大家误认为这就是“人性”,你不可能顾全方方面面,只能尽力地去做罢了。
“中庸”作为一种人与世界的联系方式而言,尽管其表现是多元的,但核心是单一的,当大家开始将讨论收敛至“中庸”时,就落入了结构主义的陷阱。
然而,跳出对“宏观人性”的提问,反问自己“自己会如何做时”,这才是后结构性所在。
主人公的行为放在当下也不是唯一的选择,甚至大部分行为与对白塑造的形象“逻辑”相去甚远。
他做这样的选择不应该是“中庸”而是基于“自身三观”为动机。
随着剧情的推进,在面对不同的人,通过文本与行为前后矛盾的暗示,丰满了人物的形象。
民族、阶级与宗教:上述三个元素并非电影核心讨论的内容,但其刻画反而比类型片更加露骨。
在电影背景设定的年代,民族阶级宗教的极端性和愚昧性展露无遗。
这不过是另一个陷阱罢了。
导演用年代背景去合理化一些设定的情节,例如殴打奴隶、人的物化(或者去人格化)、民族优越感、宗教神格化等。
这些情节让观众看起来“没啥所谓”,不需要进行“价值判断”。
然而,当我们从新回到标题Aferim!
英文译作“Bravo!
”带有讽刺意味的“干得漂亮!
”试问,片中有哪些真的干得漂亮呢?
可能最符合正面“干得漂亮”的应该就是最后主角尝试跳出“阶级”用普世价值观去争取奴隶不死的情节。
其实当观众开始“合理化”情节时就已经落入导演的陷阱。
情节合符逻辑,歧视与偏见也可以一笑而过,但假如对“儿子”的“幼稚想法”嗤之以鼻,导演将会对你讲一声“Aferim!
”作为一部带有实验色彩的电影而言,Aferim 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否定带有一定的隐秘性质。
我甚至无法笃定地认为“社会背景影响了人物的价值观” 这种说法。
给观众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也吸引了观众去尝试“解构”这部电影。
第16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8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喝彩!
》,下面请看前线押奴父子品尝路途百态的评价了!
Prometheus:奥斯曼时代公路片,底层的卑微与讥讽。
给艾德林的诗:蛮正经的回顾历史并寓言未来的吐槽姿态。
盆满钵满赵+:刻板不公的世界里想做一个正义的人太可笑了。
RIVER:“上帝连蠕虫都能看顾,我们却不能关照彼此。
”心是孤独的猎手:太出色了。
话痨电影,但是一点都不厌烦。
“一切美好都会随风而逝!
”RyanRyqn:作为普优嫡系罗马尼亚浪潮导演第二部电影,在调度光线构图上做到很精湛,不过故事比较薄弱,算是古代版公路片。
莫扎特仑苏:大量的大全景远景和浅景深本有种“打破第四面墙”的戏剧感,但褪去色彩的黑白加上历史题材,让客观镜头的呈现更像是影像化史书。
苍山古井空对月:通过一对执法者父子捉拿逃走的奴隶的经历展开方方面面的议题的表达,奴隶制、人种之间的偏见和歧视、瘟疫肆虐背景下的消极感等等。
大量全景镜头,少有近景,对话摒弃正反打,人物在全景画面中坐在马背上聊天唠嗑。
叙事和表达主题的比重较大,人物方面着重于塑造父亲,儿子比较扁平。
我略知她一二:用走马观花来形容这部电影最合适不过,就这么走啊走,走啊走,仿佛怎么走都走不到尽头,不想为戏里一望无际的原野而呐喊,只想为戏外长夜漫漫的黑暗去喝彩!
喜剧只是盐巴,公路只是耗油,黑白只是生抽,调度只是白醋,人物只是料酒,但是为什么要用这些调味剂去炒一头蒜呢?
还是一头一下锅不仅发现忘记剥皮,还让我呛了个半死的黑蒜。
(此处应该有声音)子夜无人:真·复古,总是不自觉跳戏到帕索里尼或者伯格曼,但和形态上最相似的《大鸟和小鸟》去比,同样是用走马观花的旅程去谈古讽今,最大的差距其实不体现在妙笔、灵气或者趣味度上,而是那种举重若轻、信手拈来的姿态,不似本片举手投足之间总是呆而闷的。
整部电影提炼出来其实有些接近于后来《野名留史又如何》中的戏中戏,但这个阶段的拉杜·裘德还不足以让我记住他。
Hethang:我心想拉杜·裘德最近两年的这两部电影我都很喜欢啊,怎么反而这部级别最高的前作怎么那么让人讨厌呢?
虽然这部电影一样是反应那个时代罗马尼亚社会的恐怖窒息之处,但在叙述方式上显然有些刻意为之:前半部分追击逃犯时用大量晦涩尴尬的词藻来堆砌历史,创造出一种厚重感;后半部分运逃犯回去的时候则加入了许多无关紧要的情节来支撑主人公们所谓的情感变化,却依然显得苍白无力。
此般呆板的剧情本就让人厌烦,再加上黑白影像的单调呈现,更让整个观影过程非常不舒服。
这种不适感终于在结尾的惩罚戏份中的哭天抢地与主人公们事后诸葛亮般的反思中得到了顶峰:真的要用这么强烈的方式表达出一种对历史的呈现吗?
只能说这时导演功力真的不行,光在这个地方,他后两部作品的处理方式足以吊打。
#FIFF16#主竞赛单元第8日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2015年🇷🇴电影《喝彩!
》:古典风格公路片,有种帕索里尼的即视感,故事和场景都简单,文章都在对话里,各种很贴合封建农奴制社会的小情节都让人会心一笑,但是对现今社会又是一种很好的对比反讽,导演很有想法,用了光影很考究的黑白画面,讲真我本来对这样的题材兴趣不大,对罗马尼亚历史的不了解还是会对带入感造成一定的障碍。
资料馆
21.04.02 1号厅 三星半一副作于1835年的当下欧洲浮世绘,霍乱的时代背景在今天看来更增添几分现实主义色彩。只是,在人可能还不如一头动物自由的时候,“吉普赛人”犹在,人类的互相谅解和公平又何在?喝彩不起来23.09.13 2号厅
完成了对伯格曼《第七封印》的一次戏谑
他又不是你的兄弟。
好难得有一部不讲齐奥塞斯库和当下社会的罗马尼亚“古装片”,追逃和讨赏的漫长过程,把巴尔干民族、宗教间的相互鄙夷刻画出来,既有《卢布廖夫》的历史画卷感,又有《聂隐娘》马匹在黑白影像中喘息的真实气质。
太话唠了
字幕比画面更精彩,字幕是罗马尼亚智慧谚语大全--喝醉的时候,不要做坏事,更不要送礼!(黑白色调、山野户外背景下,一个父亲对儿子完成了人生哲学教育--认清自己的阶级地位是最重要的,良心管不了老爷)
有点难懂
罗马尼亚19世纪父子马上乡村土路片。可以看到那时罗马尼亚农村的社会风貌,原来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与意识形态如此粗鄙。
愚昧永无极限,国家很混乱,自己还是个正直公正的人,如果没有自己这种人,国家就会变成地狱。有时候道德和法律自相矛盾,诚实守法的人按部就班,成了罪恶的帮凶,这种人同样可怕。我们跟着一对警察父子外出办案,体验一番一百多年前罗马尼亚的社会风貌,时间一直在前进,愚昧却从未改变。★★★★
7.7 拉杜裘德的作者性即在于罗马尼亚的历史遗留问题,对于强权的卑躬屈膝和肆无忌惮的种族歧视在这个追捕故事中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坏人总有更坏的,好人却无法在时代中生存,于是满嘴脏话的附庸就成了和蔼的绅士,愤怒与无奈都只能埋藏在心底,以悲观的态度眺望着历史的一隅,亦是对当世的审视。和后来的作品比较缺一些镜头上的趣味,基本上是文本式的。
2015年最后一片;用光极赞,几乎是我观此片的最大关注点,黑白影像呈现的高度明暗对比,充满戏剧张力;中远景,大全景,摄影机以客观角度忠实记录彼时社会风俗人情。
黑白影像,史诗风格,却还蛮轻松幽默的,虽然这个幽默有点忧伤。罗马尼亚多民族关系的历史故事描写,其实种族信仰阶级的冲突真的是说起来一把泪,谁比谁更有理呢,谁是上帝的乖孩子,谁又天生就应该被奴役呢,种族信仰和阶级又是否高于人的良知呢。
一幅鲜活的东欧民风画卷,对白太密集有点遗憾。
寓言·启示录,犬儒时代镜像。才知道新浪潮续到罗马尼亚去了
这种节奏和对白频率无论何时都是观影的挑战,影片表现得非常直白,几近残酷。但总觉得看得不舒服。
众生丑态与无奈。
4.5 固定机位镜头多,以至于有种一幕幕呈现的舞台剧感,有部分跟拍也多是停留在旁观者一般的置身事外的视角,冷眼相看确实观察得挺清晰,19世纪初的罗马尼亚,风景很美,制度很差,各路无法调和的宗教阶级矛盾,执法者父子是串起一路段子的体验者,也是法治精神的一点小期许,扔下“愚昧永无极限”走人嗯值得喝彩;颇有借古讽今之意,罗马尼亚及其周边国家被嘲讽了个遍,神父一整套各个国家特征的总结几乎笑喷了,说给鬼听的不是说给人听的乌鸦语,吉普赛小男孩,诅咒三天包括昨天哈哈哈幽默才华井喷;片名直译“干得漂亮”太准确,充分显现作者对这个国度又恨铁不成钢又觉得无药可救的一大包无处发泄的火气;“走后门”再也不能直视 @影城
So boring!
沉痛的历史沉重的故事,却用了自然轻松的表达方式。节奏明快放佛像是要削弱它的哀伤,而黑白画映却又告诉你这一段真实而残酷的历史。百感交集,悲喜交加。像两父子般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