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森特·梵高究竟为何而死?
在他去世127年后,《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将一个多世纪的议论纷纷,凝练成这部95分钟的动画长片——邮差的儿子阿尔芒拿着一封无法投递的信,造访了文森特去世前居住的欧韦,这里承载了他人生的最后七十天时光。
阿尔芒妄图从人们的只言片语中,找到文森特的死因。
是为情所困?
是谋杀悬案?
还是精神错乱?
而我清楚地记得,一个平凡的数字,早就给了我答案:309。
文森特死后,弟弟提奥的妻子乔安娜整理了他的书信,将其编号收藏。
其中,第309号信,是在1883年8月,时年30岁的文森特写给提奥的。
这封信的前半部分,跟往常一样,文森特谈了自己最近画的主题,以及对绘画技法的感悟。
而在后半部分,他笔锋陡转,几乎预言了自己7年后的死亡。
为了方便后文分析,我将这封信的后半部分录入如下:又及:这只是一个怪念头,也没有什么特殊原因,我想加几句刚想到的事情。
我不仅很晚才开始绘画,更为严峻的是,或许我也难指望能再活很多年。
如果用冷静的分析去预测或计划这段时间,那么,自然地,我也无从知晓。
但是如果与很多我们了解其生活的人,或者与那些和我们相似的人对比,就可以做一些有根据的推断。
在接下来我还有余力工作的时间里,我可以接受的事实是,我的身体还可以维持一段时间,如果一切都没事的话,大概是六到十年,这个假设并不草率吧。
我愿意接受这个长度,更重要的是,因为眼下没什么可担心的。
这个时间段,是我最可靠的指望。
其他的方面充满了变数,我不敢随意揣测,比如,过了之后还有没有时间,很大程度取决于第一个十年的结果。
如果这些年总是劳累过度,一个人很难活过四十岁。
如果一个人可以让自己从人们常遭受的打击中恢复过来,并且克服相对复杂的身体疾病,那么你从四十岁奔向五十岁时,就能过上崭新且相对正常的生活了。
如我所说,未来五到十年的计划我有考虑过,但是目前并不在我的日程上。
我的计划不是要救自己,也不是要避免太过情绪化或者太多困难——对于活长活短,我并不关心。
并且,我也没有医生的本事去引导自己身体力行。
因此,我不在意这些事情,继续我行我素,但是有一件事是明确的:我必须在有限的几年中完成一定数量的创作。
我并不急于求成,因为这样做显然不可行,但是我必须要平静而沉着地创作,尽最大的可能有规律地全心全意地去画画。
我在世上唯一的顾虑就只有对这个世界未尽的义务和责任,因活在世间三十载,我还亏欠它一些可以流传后世的素描和绘画作为纪念品,不是为了某些特定活动应景作乐,而是为了在画中表达纯真的人性。
因此,这就是我的目标,专注于这个想法,就可以让判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变得更简单,也使我免于误入混沌的歧途,因为我的一切作为,都是出于这个愿望。
在这封信里,文森特提到了他对自己寿命的预期——六到十年,对于活长活短,他并不在意,他唯一的顾虑是自己能否在有限的几年中,创作出流传后世的作品。
这对一个刚满30岁、正值壮年的男人来说,毫无疑问带着浓浓的悲观意味。
或许,你会说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是梵高,人生充满悲剧的梵高。
而这恰恰是我要为他辩白的一点:他比任何人都热爱生命。
在文森特留下的近千封信里,绝大部分都是写给他的弟弟提奥,这位巴黎的画商,也是文森特终生的艺术知己。
与一般人的想象不同,文森特极少在信中流露出悲观绝望的基调。
我们可以看到,在给他的信中,文森特毫无保留地剖析自己,用大量篇幅,以极富感染力的语调,向弟弟详细描述自己的所画所想,河流、树木、星空、田野……在他的笔下,万物有灵且美,饱含着对生活的无尽热爱。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第274号信:我常常觉得自己无比富有,当然不是指金钱方面,而是我有幸找到了自己的事业,可以为之投入全部身心和灵魂,而这份职业又能给予我启发,赋予我生命的意义。
……我想不论怎样,一个人找到他自己的事业,真是莫大的福泽,我怎能觉得自己不幸呢?
我的意思是,就算身处困境,人生灰暗,我也不愿意、也不应该被看成一个不幸的人。
字里行间,充满激昂的生命力,令人感到绘画带给他的狂喜和感动。
在《至爱梵高》中,电影提到了文森特生前在欧韦遭到排斥和欺辱,仿佛有意使观众觉得,这种平凡之恶,也应该为文森特之死负一定的责任。
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
他早已习惯与这样的人相处,甚至充满了友善的包容,可见这种事并不足以伤害他。
例如第230号信中,他用戏谑的口气谈起欺负他的人:真是太有意思了。
然而,事实证明海牙人是这样对待画家的:一个小伙子,从我身后或者是从窗户里,对着我的画一撮撮地吐嚼过的烟草,有时候真招人烦。
不过,我并不因此沮丧,他们没什么恶意,只是完全不理解我,可能觉得我是个疯子,因为我画的那些线条,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可言。
当然,在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他也会将情绪宣泄到信中,例如提到父亲去世的第398号信:近来发生的这一切(指父亲去世)仍使我无法释怀,我靠着画画熬过了两个礼拜。
又如第565号信,写到与同住的好友高更交恶:我觉得高更已经非常沮丧了,对美好的阿尔勒镇,对我们的黄色小房子,尤其是对我。
事实上,我觉得我们之前还有一些很严重的问题,需要我们两人去克服。
但是这些问题在于我们两人,不涉及其他。
在写下这封信当天,文森特割下了自己的耳朵。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充满悲观意味的信,几乎都是有实际的事因,而当我们回顾那封带着死亡预言的第309号信,文森特明确表示“也没有什么特殊原因”,“只是一个怪念头”,更显得意味深长。
最重要的是,信中提到他给自己定下的人生目标,是“必须在有限的几年中完成一定数量的创作。
”显然,这里包含着他没有说透的另一层意思:当他在这几年中完成一定数量的创作后,也就没有活着的必要了。
那么,我们来梳理一下文森特的创作轨迹,在他短暂的八、九年绘画生涯中,他创作了864张油画,1037张素描和150张水彩画。
更令人吃惊的是,在法国欧韦,他人生的最后70天里,竟然以蓬勃的灵感创作了约70幅油画。
别忘了,这个时候的文森特,是以一副疾病缠身的躯体和时醒时狂的心智,进行着如此高强度的作画,仿佛在用最后的生命之火,燃烧出不朽的光辉。
至于在1890年7月27日那天,将他定格在37岁的,是为情所困、谋杀悬案还是精神错乱,已经不重要了。
正如《至爱梵高》中所说,当你明白他是为何而活,你就能明白他为何而死。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本文摘录的梵高书信中文译本,来自《梵高手稿》(2015北京联合版)
梵高,大众的“人血馒头”。
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片子评价这么高,很多善意的朋友早在一年前就给我发来介绍。
我一开始就是质疑甚至反感的。
这是要做什么?
一股投机味扑面而来。
直到铺天盖地的宣传,什么上百位画家艺术家(大家好,电影里的画面不能算艺术家画的),花了多少年,某某获奖,啥啥制作团队……请大家明鉴,凡是在看完电影前的标签大多是耍流氓的行为。
为了吸金,也就体谅体谅不用中招。
但我不得不用专业的眼光看,这样的画面是残次的,故事是很难及格的。
电影的形式语言严重阻碍了内容的表达,兄弟,什么叫词穷,什么叫词不达意,你都做到了!
关于影片的结构和文本,不是我的专业,我就不多做赘述,我相信你的直觉也会觉得片子的逻辑和叙述是欠妥的。
毫不留情的说,这部片子只有苦劳。
(我亲眼看过朋友做油画动画,那真是苦啊!
)梵高的好在于他有那个独一无二的生命在,任何想要复制他风格和笔触,样式,甚至造型理论的,都将过犹不及,适得其反。
梵高的画是静态的,油画是静态的,那些笔触只有在静的时候才是“会动的”,一旦开动,旋转变化起来,这对我个人的审美来说是一场灾难。
花里胡哨,杂乱不堪,天花乱坠,完全失去了敬意,忽略了梵高画中的平整与安静的制衡,梵高看了估计会很尴尬的,甚至不同意这么乱来的,毫无抽象美感。
只有一些标签风格得堆积。
从专业语言分析,一看就知道这个导演是个油画门外汉。
整部片子的主要语言节选了梵高后期,也就是巴黎受浮世绘影响之后,把对立体的追求弱化,追求平面化的形式语言,简而言之就是2D化。
你甚至找不到光源和阴影,只剩下轮廓和颜色,只是颜色上不是平涂,使用了一些当时的光色色彩理论,特点是非固有色化,且运用补色使色彩和谐。
而电影中凡是借鉴原镜头的画面,都采用了梵高的原本语言,但只要是电影原创的镜头,尤其是拍摄转化成拙劣油画风格的那些黑白镜头,非常尴尬地把油画电影这个噱头弄得低级不堪。
很多故事情节被画面限制住,平面还是纵深?
这是一个很难调和的矛盾,导演竟然对此无感吗?
作为钟爱梵高的粉丝,我是不同意这么“消费”梵高的。
这不是“梵高”,梵高已经死了,躺在奥威尔的坟墓里。
这只是梵高的投影,在人心中偶像的功能放大和曲解罢了。
这是一场对梵高的消费,对还活着热闹着的“文森特梵高”这个大IP的消费。
梵高是怎么死的?
自杀?
他杀?
电影里说反正他死了,怎么死的不重要了。
言外之意,我不怀善意的说,重要的是你们怎么消费他,怎么有条理地误解他,怎么借着梵高为自己的命运留下第二滴眼泪。
这是对梵高的不尊重,说严重了是一种顾客就是上帝的心态,梵高只是给你进行精神按摩的服务员罢了。
按摩你的不得志,按摩你对死亡的暧昧态度,按摩贫穷与财富之间带来的张力。
梵高无疑是这个世界上最有名最贵的画家,除了毕加索,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有好几个自己的博物馆,除了达芬奇,没有像梵高这样驰名天下的。
所有出版商以拿到相关梵高的内容而欣喜,it must be the best seller!所有顶级博物馆都以收藏他的作品为荣,凡是有关他的周边产品都会成为best-selling。
我不知道如何去统计“梵高”这个穷光蛋,在他死后百年里创造的“生产总值”,我猜应该比苹果亚马逊还要惊人,而且经久不衰吧。
梵高幻化作一座偶像,像阿波罗主管太阳,雅典娜主管智慧与战争,维纳斯主管爱与欲望……仍然活在人们心中的“梵高”主管的“失意的人生”和“委屈的苦难”,“早亡的怜惜”。
而今生的不得意和命运的悲剧感,不正是大多数人的所共鸣的吗?
这种共鸣塑造了梵高的形象。
而梵高怎么看?
答案在风中飘动。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样的论断是不中庸的,我也同意,我的本意也不是诋毁这部片子,只是想提供自己的并不全面的视角,给一个参考的角度。
总之,我宁愿去九十次梵高博物馆,在梵高的画面前看九十次,也不愿意再花九十分钟看这部肤浅致敬梵高的作品。
梵高怎么死的,从各种文章和资料中,就目前来看,他杀的可能性挺大的,即便是他杀,凶手和罪证也都消失在历史中了。
后人去追踪这一段故事时,首先遇到的是一团后世解读的迷雾,而这团迷雾,所有有关梵高的讲述,只会离真相越来越远。
人心是一个加工厂,喜爱添油加醋,不喜爱原汁原味。
很多时候,在人们希望的答案和真相中,人们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希望中的那样,毕竟在没有死亡和失败痛苦威胁下,人们只需要他们想要的,不然,苏格拉底,耶稣都不会冤死。
而现在的新闻推送,信息推送,商品推介,都遵循这条暗昧的人性铁律。
很多时候,我们真不知道缺什么,或者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死在什么事上。
真相是害羞的,她永远躲在将及不及之处。
问题是,梵高的命运,会是你的命运吗?
我想起鲁迅笔下的“人血馒头”,专治怀才不遇,命运多舛。
梵高,大概就是这样一个地 梵高,大众的“人血馒头”。
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片子评价这么高,很多善意的朋友早在一年前就给我发来介绍。
我一开始就是质疑甚至反感的。
这是要做什么?
一股投机味扑面而来。
直到铺天盖地的宣传,什么上百位画家艺术家(大家好,电影里的画面不能算艺术家画的),花了多少年,某某获奖,啥啥制作团队……请大家明鉴,凡是在看完电影前的标签大多是耍流氓的行为。
为了吸金,也就体谅体谅不用中招。
但我不得不用专业的眼光看,这样的画面是残次的,故事是很难及格的。
电影的形式语言严重阻碍了内容的表达,兄弟,什么叫词穷,什么叫词不达意,你都做到了!
关于影片的结构和文本,不是我的专业,我就不多做赘述,我相信你的直觉也会觉得片子的逻辑和叙述是欠妥的。
毫不留情的说,这部片子只有苦劳。
(我亲眼看过朋友做油画动画,那真是苦啊!
)梵高的好在于他有那个独一无二的生命在,任何想要复制他风格和笔触,样式,甚至造型理论的,都将过犹不及,适得其反。
梵高的画是静态的,油画是静态的,那些笔触只有在静的时候才是“会动的”,一旦开动,旋转变化起来,这对我个人的审美来说是一场灾难。
花里胡哨,杂乱不堪,天花乱坠,完全失去了敬意,忽略了梵高画中的平整与安静的制衡,梵高看了估计会很尴尬的,甚至不同意这么乱来的,毫无抽象美感。
只有一些标签风格得堆积。
从专业语言分析,一看就知道这个导演是个油画门外汉。
整部片子的主要语言节选了梵高后期,也就是巴黎受浮世绘影响之后,把对立体的追求弱化,追求平面化的形式语言,简而言之就是2D化。
你甚至找不到光源和阴影,只剩下轮廓和颜色,只是颜色上不是平涂,使用了一些当时的光色色彩理论,特点是非固有色化,且运用补色使色彩和谐。
而电影中凡是借鉴原镜头的画面,都采用了梵高的原本语言,但只要是电影原创的镜头,尤其是拍摄转化成拙劣油画风格的那些黑白镜头,非常尴尬地把油画电影这个噱头弄得低级不堪。
很多故事情节被画面限制住,平面还是纵深?
这是一个很难调和的矛盾,导演竟然对此无感吗?
作为钟爱梵高的粉丝,我是不同意这么“消费”梵高的。
这不是“梵高”,梵高已经死了,躺在奥威尔的坟墓里。
这只是梵高的投影,在人心中偶像的功能放大和曲解罢了。
这是一场对梵高的消费,对还活着热闹着的“文森特梵高”这个大IP的消费。
梵高是怎么死的?
自杀?
他杀?
电影里说反正他死了,怎么死的不重要了。
言外之意,我不怀善意的说,重要的是你们怎么消费他,怎么有条理地误解他,怎么借着梵高为自己的命运留下第二滴眼泪。
这是对梵高的不尊重,说严重了是一种顾客就是上帝的心态,梵高只是给你进行精神按摩的服务员罢了。
按摩你的不得志,按摩你对死亡的暧昧态度,按摩贫穷与财富之间带来的张力。
梵高无疑是这个世界上最有名最贵的画家,除了毕加索,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有好几个自己的博物馆,除了达芬奇,没有像梵高这样驰名天下的。
所有出版商以拿到相关梵高的内容而欣喜,it must be the best seller!所有顶级博物馆都以收藏他的作品为荣,凡是有关他的周边产品都会成为best-selling。
我不知道如何去统计“梵高”这个穷光蛋,在他死后百年里创造的“生产总值”,我猜应该比苹果亚马逊还要惊人,而且经久不衰吧。
梵高幻化作一座偶像,像阿波罗主管太阳,雅典娜主管智慧与战争,维纳斯主管爱与欲望……仍然活在人们心中的“梵高”主管的“失意的人生”和“委屈的苦难”,“早亡的怜惜”。
而今生的不得意和命运的悲剧感,不正是大多数人的所共鸣的吗?
这种共鸣塑造了梵高的形象。
而梵高怎么看?
答案在风中飘动。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样的论断是不中庸的,我也同意,我的本意也不是诋毁这部片子,只是想提供自己的并不全面的视角,给一个参考的角度。
总之,我宁愿去九十次梵高博物馆,在梵高的画面前看九十次,也不愿意再花九十分钟看这部肤浅致敬梵高的作品。
梵高怎么死的,从各种文章和资料中,就目前来看,他杀的可能性挺大的,即便是他杀,凶手和罪证也都消失在历史中了。
后人去追踪这一段故事时,首先遇到的是一团后世解读的迷雾,而这团迷雾,所有有关梵高的讲述,只会离真相越来越远。
人心是一个加工厂,喜爱添油加醋,不喜爱原汁原味。
很多时候,在人们希望的答案和真相中,人们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希望中的那样,毕竟在没有死亡和失败痛苦威胁下,人们只需要他们想要的,不然,苏格拉底,耶稣都不会冤死。
而现在的新闻推送,信息推送,商品推介,都遵循这条暗昧的人性铁律。
很多时候,我们真不知道缺什么,或者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死在什么事上。
真相是害羞的,她永远躲在将及不及之处。
问题是,梵高的命运,会是你的命运吗?
我想起鲁迅笔下的“人血馒头”,专治怀才不遇,命运多舛。
梵高,大概就是这样一个地球级的“人血馒头”吧,不幸的是,你我都可能是一只梵高尸体上狂欢的蜱虫。
这是由100多位画家用6万多幅油画完成的动画片,与以往的动画片截然不同,由于是画作,屏幕间不同的光斑流动闪烁于发稍、眉间、墙壁、星空·····似乎看到了一幅幅画作的流动,再加上梵高式浓郁艳丽的色彩充斥着整个画面又不失协调,从初看的不习惯,到最后的沉浸,慢慢体会到了梵高画作的美,浓重的笔触下让人有无尽的想象。
“莫非人类可以通过死亡,去往那点点繁星?
这么说来,晚年的安祥离世,应该是往着这璀璨星光而去吧?
”“在收割者的身上,我看见了死亡,然而那景象并不可悲,一切都沐浴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光芒。
”“我想用自己的作品感动世人,我希望听到他们说,这位艺术家所思至深,所感至柔。
” --文森特·梵高从邮递员鲁兰要送一封给提奥·梵高却无法送达的信开始,慢慢铺陈出梵高临终前的最后六周。
梵高终于找到一个理想的作画地,风景绝佳,让梵高灵感大发。
梵高在小酒馆教画画小女孩画画,笑得很开心,房东对他温柔以待,他报以微笑,遇到了喜欢恶作剧捉弄他的混混,他不以为意,更遇到了同样对艺术着迷的加歇医生,相见恨晚,还对医生的女儿玛格丽特生出好感,每个人说起梵高都滔滔不绝,又交织着不同的角度和看法,并且,大家都对梵高自杀感到困惑。
一个天天沉迷于作画到有些痴狂的人,有什么理由自杀?
一个人自杀会朝肚子开枪吗?
枪是哪儿来的?
为什么他的画具不见了?
受伤的梵高不可能收走,那是谁拿走了画具?
为什么要拿走?
梵高真是自杀吗?
层层谜团让鲁兰越来越想探清真相,随着对梵高了解的加深,他对这位疯狂痴迷的画家产生了敬意和深深的好奇。
加歇医生的女儿玛格丽特天天都会去“看望”梵高,“他可以理解欣赏这世间万物。
”玛格丽特如是说,梵高为玛格丽特画的《钢琴边的少女》在玛格丽特的房间里挂了44年,玛格丽特终身未嫁。
加歇医生曾问女儿:如果你耽误了天才画家的前途,你担当得起吗?
于是玛格丽特开始回避梵高,直到梵高自杀,玛格丽特感到悔恨与愧疚。
与加歇医生的争吵是压垮梵高的最后一根稻草。
梵高最大的支持者是他的弟弟提奥·梵高,弟弟一直从精神和物质上支持哥哥,那时提奥已身患梅毒三期,加歇医生在狂怒中吼道:你知道你给你弟弟增加了多少负担吗?
他快死了。
梵高僵住了,转身离开。
我流下泪来,他将要变得更加孤独了。
梵高没有留下遗书,很难知道他是带着怎样复杂的心情开枪的,承受不了对弟弟的内疚?
对孤独感到恐惧?
···至今是谜。
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用画作给他人带来感动。
(梵高死后的一些事。
与电影无关。
影评写了又删了)每个梵高都需要一个提奥,一个提奥妻子。
当提奥的名字不断出现在梵高传记中时,提奥的妻子,只有在几年前出现过在新闻上。
新闻内容是“最新研究猜测,梵高割耳是受到提奥要结婚消息的刺激。
“好像提奥老婆的作用,仅此而已。
提奥的儿子给母亲约翰娜·波尔严做传时提到,梵高死后,那些当时不值一个钱的画塞满屋子。
很多人劝她“处理掉”,但她没有。
她开始整理梵高兄弟的信件,将那些没有时间顺序的信件重新编序,寻求出版,翻译出去。
我承认,以前在梵高博物馆里,看到介绍里稍微提及过约翰娜做的事情时,我心理阴暗地想:拥有这么多梵高的画和书信,她一定很有钱吧。
唉,我真阴暗。
没办法,我看的梵高传记里,她只作为“给提奥生了小孩,两夫妻一起去看梵高,梵高很开心”的功能性人物出现。
我能够对这样一个面目模糊的人,有什么想象呢?
当然是……合理的中国式想象了……找到她在1892年2月24日的日记,大概意译了一下:“今天有两个画家——Verkade and Serrurier。
再次说法语感觉太好。
他们觉得文森特的作品很美,听到这种赞美太不同寻常了。
荷兰人不太欣赏他的作品。
这让我想起了在巴黎的美好日子。
明晚有个文森特的画展。
我有很高期待。
当我想到这种欣赏终于来到,就觉得是莫大胜利。
这感觉真美。
我一定要去那里听听人们说什么,他们会有什么态度——那些曾经嘲笑文森特,那他来作乐的人。
“(没想到今天看电影哭了一场,今晚看约翰娜的日记也忍不住要哭)“孩子(指她跟提奥的儿子)会判断他的母亲是什么样的人,想什么,感觉什么。
他可以从她的日记,连同他父亲跟叔叔的书信,想象那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在5月、6月和9月的日记中,她都不断提到梵高画展。
她在日记中写“我要继续多翻译点东西了,我要赚更多的钱。
“有钱,她才可以养活跟提奥的儿子。
有钱,她才可以继续推广梵高的画。
提奥死后,她写到“提奥的病之后,这些信就占据了我生活的大部分。
在家里度过第一个孤独夜晚(应该是指提奥死后的第一个夜晚),我就拿出这些信。
我知道在里面,我可以重新找到他。
悲痛日子的无尽夜晚里,这些是我仅有的安慰。
我不是在寻找文森特,我是在找寻提奥。
我在每个字里痛饮,我在每行间戳吮。
不光用心去读,还用整个灵魂……我一读再读,直到看到文森特出现在我面前……我意识到这孤独艺术家的伟大和高贵。
有时候这让我很伤心。
我记得去年,当文森特死那天,我出去很晚。
有风,下着雨,天很暗。
屋子里到处有光,人们围着桌子。
我觉得多么凄凉,第一次,我感受到了文森特那段时间感受的东西,当所有人都离他而去,当他觉得‘好像世上再没有我的地方’。
我希望你能体会文森特对我产生的影响。
是他让我重拾内心平静。
”经历了第二段婚姻,以及第二任丈夫的再次离世,约翰娜还在坚持给梵高办画展。
尽管有人猛烈批评她,说她根本不懂画,说她在做一个她不了解的领域的事情。
提奥儿子写到,直到1910年梵高画作首次在伦敦展出时,人们还在取笑这些作品。
而约翰娜还在持续地整理那些没有日期的书信。
通过里面提到的事件,给书信编号。
一开始手写,后来打印,这些书信后来在1914年首次出版。
在约翰娜在世时,出版社提出再版这部书信集,说明卖得还不错,这让她非常高兴。
以前我想,梵高的作品太过超前于时代,注定只能在身后成名。
看了约翰娜的日记后,我有了新的感悟:活得够久就是胜利。
(此处应at德川家康就)如果梵高活得够久,也许就能等来约翰娜这双推手,也许生命就会不一样。
当然,假设只是假设,梵高不死,提奥也不会痛苦发病,追随而去。
约翰娜也不会因为思念而反复读信,最后读懂了梵高这个伟大灵魂。
不痛苦,不穷苦,不孤独,梵高还是梵高吗?
这话说出来,总觉得非常残酷。
真正的艺术家是值得尊重的,因为他们敏感地将世界的所有痛苦都抗在身上,转化成美的能量,奉献给这个世界。
短命梵高如是,活得长一些的南海十三郎,亦如是。
梵高终于是被后世记住了。
而我要纪念一下提奥的妻子。
大概因为这片的类型是“动画”,所以晚上的排片量少。
白天的场次想必会有父母带幼儿去接受“艺术熏陶”,是肯定要闪避的。
结果我只有跑去距离住地30公里的影院。
影厅的环境,比如座椅舒适否装饰漂亮否卫生干净否,我要求是不高的。
但你放映能不能把尺寸调对?
开画10分钟,字幕还被卡了一半,听英语是可以的,但上下两边的画面被吃了不能忍!
要不是看不到字幕,不明真相的群众说不定会老实地看完一部16:9的《至爱梵高》。
本来满心期待包场的,结果还有六七个人。
迟到人数:2,边看电影边聊微信者:2,一直掏鼓塑料袋者:1,摄屏者:除我之外的所有人……是要禁枪的,要是老娘手里有枪,今天头条的社会新闻里就该有我名字了。
这些人都是什么毛病?
到底什么毛病?!
我要把他们全突突了半毛也不冤。
总之,极度闹心的观影体验。
和这些人一起在这样一家电影院里撸片,跟受刑无异。
相较之下,在放映结束后,两小时骑行的归程,简直是太过惬意,才算这一晚的娱乐跟享受。
暂时封印槽心的影院和电影院里更槽心的观众(在祖国我半毛都感受不到“与如此多同好奇片共赏析”的美好脑电波互动,#日常思念巴黎系列#),电影本身是美的,好的。
每个去阿姆斯特丹参观过梵高美术馆的,大约每隔五分钟内心就会激动——哦,这是那幅画!
这幅我也见过!
这个景我也有印象!
嘿嘿,那个透视工具(当年,老师常用他的透视来鼓励我们这些半路学画的)。
画面每一框都很熟悉,故事却是个熟悉的陌生人。
梵高是自杀的,他的自传美术馆的生平介绍其他的节目里都是这么说,陡然提出“他杀”说耸人听闻。
本来以为会走向奇情野史系列,未曾想这一旁生的枝节只是为了串起他生前周遭的人,再由他们罗生门样的事件回述,揭开“疯”,“痴”之类的标签,拼凑出梵高的孤独,他的友善,他的脆弱,还有压断他的一根又一根稻草。
梵高走出了“艺术家”和“疯子”的裱褙,走到观众面前的是一个朋友一个病人一个哥哥,一个文艺青年。
至于不被理解的画家热旺的创造力奇迫的表达欲,都由他的画来表白。
短促紧张的笔触,鲜艳强烈的色彩,本片的作画们除了善用梵高的画作景作人之外,仿造他的风格填补进去的场景与人物也毫无违和感。
再想到片头说的“本片全部由手工绘制”,那制作者们对梵高真是爱得深沉了。
当然,还是有可惜的地方。
片尾字幕列出了动画与原画的对比,动画还是太规整了,抑制不住把男人女人都搞漂亮的意欲,未免失了神采,也就马歇尔医生还原度还好。
此外黑白片段的风格与彩色部分不是很融合。
我觉得黑白部分用粗放的线稿比较好。
比如这样的
就算要清晰,应该也是这样的另外,就是没有看到以下这两张有些可惜。
梵高的画中,我最喜欢的是桃树
独自看完Loving Vincent走出电影院耳机里单曲循环着
本来是冲着唯美至极的视觉艺术去看的,我不是梵高迷,但我欣赏他。
梵高让我想到了欧石楠,它的花语是「孤独」,如果你看过「咆哮山庄」眺望过苏格兰开满欧石楠的荒野,也许才能亲身体会到欧石楠的寂寥,了解到真正的孤独。
梵高像极了欧石楠。
影片中最戳中我的一句话是文森特说she is no trouble, she is no trouble,彻头彻尾击垮我的内心,还有老船夫说,一只鸟来偷吃他的午餐,他都能开心半天。
文森特你该是有多孤单啊。
这一瞬间泪流满面。
所有人都在关注他的死,但有多少了解他的活。
看着电影里梵高的背影,真的很想走进去,轻轻拍拍他的肩膀,然后抱抱他。
也许医生他们都说谎了,也许他们都没有说谎自杀,他杀?
都已经不重要了。
片尾结束看见玛格丽特终身未嫁的字幕,眼泪哗就掉下来了。
"I want to touch people with my arts. I want them to say, 'he feels deeply, he feels tenderly."
在香港时遗憾错过了上映时间,三个月后電影竟在ICA上映,而且连着问答环节。
除了导演Hugh Welchman,主演Douglas Booth和制片人Ivan Mactaggart也来到了现场做开场白。
其实下午在美术馆Cafe,导演一直坐在我对面,可惜我脸盲没认出来。
这就是伦敦的好。
简单总结一下导演问答环节:Q:制作电影的油画会不会出售?
A:虽然我们一共画了近6万幅油画,但是大部分是在上一帧画作的基础上改进的,所以最后留下的只是每个场景的最后一个画面,大概1千幅。
而且我们一边制作,一边在网上卖画,来补贴制作费用。
现在剩余的画作有500幅,将在波兰、中国、韩国、美国进行巡展。
Q:制作一分钟画面需要多长时间?
A:我们还是用秒来计算吧。
平均来看,制作一秒钟的片段,需要3天。
开场画面更为复杂,每制作一秒钟,需要两个星期。
Q:情节设计是否参考《梵高传》?
A:我们没有参考《梵高传》,因为大部分的传记都把梵高写成一个疯子,而我们从他的信件和作品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并不是这样。
我们爱梵高是因为他是一个对周围充满爱与激情的人。
所以我们主要参考的是梵高博物馆研究员给出的阅读清单和梵高的信件。
Q:如果没有经费限制,会有怎样的改进?
A:我们下一步打算根据戈雅的画改编一部惊悚片。
这就是画作电影的好处 —— 完全成人向,题材上不需要考虑孩子。
但是就算经费充足,我们也会和这部一样,把经费控制在5百万美元左右。
本文原创首发于台湾艺术杂志《典藏》简体中文版
《至爱梵高》上映以来,就持续不断地制造舆论和话题,但早在影片上映的三年前,出品方全球范围内的前期众筹,到进入创作流程后的招募画师、手工绘制影片的每一帧图画,都足以点燃全球观众对于影片的热切期盼。
这样的热切期盼,不只是因为梵高戏剧性的经历,也因为细腻而大规模的手作方式足以体现主创团队的创意和诚意,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并非对梵高旧作的拙劣模仿,而是以梵高的方式致敬梵高。
在这位画坛巨擘已经沦为随处可见的快速消费品时,这样的姿态显得难能可贵。
众所周知梵高生前穷困潦倒,而死后作品却洛阳纸贵,他的故事既安慰了许多自认为怀才不遇的创作者,同时形而上的精神追求和形而下的生存需求所造成的冲突,也成为畅销书、营销号们吸引读者的素材。
梵高浓墨重彩的绘画风格,很容易迅速吸引看客们的目光,这正好契合了这个浮躁时代“快”的要求。
再加上他自身的经历,正好是如今许多人自身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被当作商品的梵高,有很大的消费市场。
中国消费者对梵高并不陌生。
之所以用“消费者”而不是“观众”或“读者”,是因为“梵高”这一角色的属性,更多的时候是商品而非画家。
在中国,梵高的画是名媛和办公室女郎们LV包包上的图案,是街头烘焙店的甜品素材;梵高被流行歌手们写进歌词中、画在专辑封面上;他为中国式的特展提供了亲子活动的空间和情侣约会的场所,他的潦倒人生被写进中文音乐剧里,然而舞台上梵高的唱词,与绘画创作无关,只是直抒胸臆地嚎叫“没有钱什么都搞不定”。
《至爱梵高》里并未提供有关梵高平生的新鲜素材,它的着重点,是梵高与弟弟提奥离世之后,邮差儿子阿尔芒因为投递信件未遂,而激起他了解兄弟二人的好奇心,于是阿尔芒开始搜集邻人与村民们口口相传的有关梵高的种种,在搜集的过程中,梵高画中的星夜、麦田、咖啡馆成为他生活中的场景片段,重新出现在影片中。
阿尔芒的视角其实就代表着观众的视角,它为普罗大众提供了进入影片的视点,让观众随着阿尔芒的求真历程自行整理有关梵高生平的杂乱线索、并在这个过程中,自行塑造梵高的形象。
理性的评价者和传记作者都应该知道,在评价一位作者的时候,生平经历和作品应该分别看待,《至爱梵高》的主创们自作主张地将梵高的作品当成其生平的一部分,就如同用历史批评的方式取代文学批评,这样的做法,本该被拿来当做创作的反面教材。
然而,主创持之以恒和精雕细琢的创作态度,使得创作初衷散发出强烈的善意,这样的善意,对于一个爱好艺术的人来说,哪怕这个人再理性冷酷,也很难不被感动。
《至爱梵高》英文名是“Loving Vincent”,中文译名十分忠诚地把片名重点放在“爱”上。
这样的至爱,既是片中提奥对梵高的爱,也是创作者对梵高的爱,这样的至爱,很难让人用纯粹的理性去审视它。
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一百多名画家用手绘的方式一幅幅画出一千多幅油画,最终连接成六万多帧动画,播放的速度是每秒十二帧,从制作方式到成品,无不体现一个“慢”字,这和投机商家将梵高作为快速消费品的做法大相径庭,这样的慢,是主创团队对至爱的梵高一次旷日持久的爱抚。
有意思的是,梵高并非一个“慢”的创作者,他在汹涌激情的驱使下,创作速度惊人。
但《至爱梵高》的创作团队,却承袭了梵高创作之时背对观众的方式,并未有意地迎合当下时代的观众。
这种方式,也为未来消费梵高的人们带来一个难题:把梵高当成快速消费品的做法,是否已经走到尽头了?
利用一封未到達收信人手裡的信展開整個故事。
看似一個主角在送信路上展開對梵谷真正死因的追查,實則是透過旅途中碰到的與梵谷接觸過的人的口中,用濃濃的筆墨描繪出一個心思單純細膩,熱愛生命,但不容於世的孤魂的故事。
跟梵谷很要好的嘉舍醫生可以說是跟梵谷是完全相反的人。
嘉舍醫生社經地位高,住豪宅,但他後悔自己沒有反抗父親的勇氣而被逼著成為了醫生。
梵谷一無所有,他人生只有畫畫,但他活的專注而炙烈。
我常常不知道自己到底要成為怎樣的人。
現代總是會羨慕嘉舍醫生那樣的生活,但梵谷那樣的人能在百年後還被世人記住就是因為這樣的人少見。
他努力的活著,死後可以跟上帝說,我覺得我努力了,我努力的當人類。
沒想到我剛好有跟幾百年前的梵谷有一樣的想法,我也覺得人死後就是會到星星那。
認真的。
从小生长在城乡结合部的我对于梵高的了解大概就只停留在从小学课本印到中学课本的那幅模糊不清的《向日葵》。
顶多到高中的时候,课本上终于多了一幅《梵高自画像》。
恍惚记得高中美术课上,一边狂写数学作业,一边听美术老师讲梵高的弟弟提奥资助文森特梵高的故事。
以上就是一个伪文青和虚假绘画爱好者对梵高的全部了解。
无知程度可见一斑。
因此我毫不避讳的说今天去看这部电影的初衷无非是为了获取一些大众科普以及对于第一次用油画表现的电影的一些好奇。
尽管如此,预告片中关于梵高是自杀还是他杀的假定,让我还是带着略微严谨的科学态度将此片作为一部纯粹电影来欣赏。
当我在影院第五排听到第六排的小姑娘问身旁的大叔男友屏幕上的约瑟芬鲁林和阿尔芒鲁林究竟谁是梵高,大叔用炫耀神气的语气指着阿尔芒说:“那个穿黄衣服的人”我这个伪文青还是从自己虚假的灵魂深处狠狠的鄙视了他们(diss他们纯粹是因为他们talk too loud)。
对于画作或者人物传记一无所知的我,出于对影片的欣赏和热爱,仅仅想讲一些关于这部电影的所想所感-关于自杀和他杀。
关于自杀: 埃米尔迪尔凯姆有一本叫做《自杀论》的书,从社会学群体行为和个体行为的角度对自杀行为作出了假设分析,等有时间我会再写关于那本书对读后感。
如果用理性人假设去分析,自杀行为只可能出现在个体处于精神病态的情况下。
但是社会上仍然有一小撮人,在非精神疾病的状态下,也自愿选择终结自己的生命:在欧美法体系以及大陆法体系之中,逐年提出的关于人类是否有选择安乐死人权的案例,就是这一情况的佐证。
关于安乐死,两周前网上有一段渐冻症老人选择安乐死的视频,引起热议。
老人患上渐冻症——一种无法治愈且非常痛苦的疾病,于是老人选择保持自己生命的尊严选择安乐死。
视频中,他非常平静的接过医生提供的药片,在整个过程中,医生不断的询问并告知他有随时终止安乐死的权利。
他服下药片一一跟他的老友告别,跟他的妻子告别。
然后他握着妻子的手,呼吸渐渐微弱,眼皮渐渐合起。
尽管最后在死亡的那一刻,他痛苦的抽搐了几秒,安静的去世了。
视频中能看到他死去的身体。
躯体仍然存在,精神却已经消失,便是死亡。
经常有人戏谑的说,一个选择自杀的人,会不会在走向死亡的不可逆过程中突然后悔?
他是否后悔不得而知,可死亡结果已经不能更改。
我自己也曾经多次思考这个问题,直至前年。
那时,我刚刚入职一家外企公司,这家公司在18楼,办公大楼共33层。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上,10:32,一个人影从我们公司干净明亮的落地窗前晃过。
一个人在那天选择跳楼自杀。
我只是一个办公室新人,事情发生时,守着电脑丝毫不敢懈怠的处理着每天定时堆积的400多封来来去去的邮件,并且出于尊重,也没有去看他的死状。
我知道有人自杀,听见了警笛声,更听到办公室里的热切讨论。
她们有的言称恐怖,有的大声嘲笑,有的评头论足。
一个不认识的陌生人的死亡,对于一群忙碌的上班族来说,仅仅只是一天的谈资而已,此后再没有人谈论那件事了。
后来我处于这样那样的原因,离开了那家公司。
直至今日,我仍然记得这样的一件事,不为人情冷漠之类的道德话题。
对于自杀这件事,不管选择什么样的方式,终归沉寂。
就像电影之初,约瑟芬鲁林对阿尔芒恳切地谈起梵高的死亡之时,阿尔芒快速而冷漠将梵高的死亡归咎于“他的软弱”以及“他的精神疾病”。
一个人死亡,他便失去为自己发声辩白的机会,无论他是否在意这些---诋毁或者赞美,他只能成为一座空碑,被人献上鲜花---哪怕他生前可能对鲜花过敏;被人冠以盛名---哪怕他生前自闭或人群恐惧。
死亡本身,便是结束。
被人铭记,则完全是因为另一回事。
恩格斯说,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之间辩证存在。
经常看到豆瓣上或者知乎上各路来自科研院所从事科学研究的大神,阅读他们的文章,只觉高山仰止,难以望其项背,默默感叹自己无知以及萌生学习效仿的热情。
孜孜不倦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和狂热的艺术家一样,在经济人的假设下,他们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在未能应用实际或者交换的前提下)远远不及一个普通的劳动者。
他们若是找不到资助企业,或者资助者,几乎没有办法活着,更不必谈及创作。
前段时间有一个访谈节目,主持人采访一个国内非知名小众乐队,乐队的每一个成员都表示,自己并非专职做音乐,都有另一份“正经”工作。
不是他们不全心热爱音乐,而是创作本身并没有创造资本价值,反而会消耗。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别的工作工钱资助,创作几乎没有可能。
你看,当我们指责文森特啃老啃弟的同时,指责他逃避工作的同时,假想---假如梵高一边经商一边作画,他是否还能敏感的察觉湖边光影在凌晨或者傍晚的变化?
是否还有时间观察乌鸦啄食自己的午餐?
当然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毕竟并不是每个画家都像毕加索一样幸运。
有些看似的偶然,常常出于必然。
回归到自杀主题,自杀行为在一种假设下,来自社会认同感的缺失。
我本人并不认同霍布斯的“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社会假设,但是人们的确会依据自己的价值认知评判他人行为道德。
不要否认,苏格拉底不就是在一个城邦的集体道德下饮毒酒死亡的吗?
这样的例子从古至今不胜枚举。
反观历史,我们惊奇的发现,一个时代的圣人经常在另一个时代属于异类、疯子或者至少是人群之中的一朵奇葩花---这个假定不必要也不充分。
但我们确定,在不同评价体系之下的个体,属性就不再相同。
我们都清楚这一道理,可为了避免道德诡辩,社会也不得不会选择符合群体利益的价值取向作为道德标准或者约定俗成的习惯标准。
因此即使把梵高放在现在,在那些画作没有被人冠以价值的前提下,和电影里一样,你、我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会将他评价为逃避工作,混吃混喝,大手大脚花钱的疯子。
因此,当我们给这一世的“梵高”冠以如此多的标签,当他唯一的天赋被世人贬低的一文不值,当他的道德甚至价值观都遭到质疑,你认为,他除了死亡还有别的选择?
梵高之死这样一个偶然,应是必然的。
电影进行到阿尔芒诘问加歇,控诉不能让不法者逍遥法外的时候,我一度真的担心电影的终结变成抓住了谋杀者的“正义而又欢喜”的空洞电影(虽然,我也认为不法者应该被抓住承担法律责任,但是这只是一部电影不是吗?
)。
还好,电影的结尾,阿尔芒这个正义热切的小使者忽略了究竟是谁杀了梵高的这起刑事案件,转而去体谅这样一场死亡的“幸福”。
电影中的文森特梵高深深地愧疚于给深爱的弟弟造成的负担,深深地愧疚于给周边人带来的困扰,选择不再牵涉他人的死亡,永远沉默在他的迷茫和孤独之中了。
他的“自杀”行为,是对民粹道德的妥协,源于一个人对弈一群人的有心无力。
可梵高还是抗争了。
留下他充满了希望-绝望-热情-冷漠的画作,以及他所热爱的无论卑微还是伟大的世界。
“心有瑰宝,美丽璀璨,所思至深,所感至柔。”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泪水代替了话语。
迷幻的画作勾勒出梵高孤寂的一生,让人仿佛进入那个伟大又寂寥的世界,几度伤感…追求艺术的人都是内心细腻又敏感的傻子,为了纯粹的追求不惜一切,甚至生命。在梵高的世界,死亡是为了和繁星邂逅。He felt everything.
fanboy案件聚焦太无聊 流动感的画面也救不回来; 是不是所有梵高电影都没啥关于jo的深入 她那么厉害的造星推手 不比这些八卦邻居值得说?
莫名其妙
我觉得不OK 看完居然有点生气 这个致敬值两分吧 实在有些蹩脚了
艺术、光影、情感、梦幻在画家们的一幅幅花卷中流转,但最终又构成了一帧帧的电影。尽管形式大于内容,但独树一帜的表现力已经毋庸置疑,这不仅仅是一部动画电影或是人物传记,而是一部动态的现代艺术品。
这是真正可以说“每一帧都是一幅画”的电影,“全部手绘”这么大噱头,梵高这么大IP,组合在一起却看的我睡着了(进影院之前还特意喝了咖啡)。梵高很好,画也很好,连片尾曲都很好,但电影就是不好看。
电影本身很普通 但是不阻止大家在vincent响起的时候暴哭
狂熱地愛著梵高的筆觸,而一切都活了起來,那感覺實在是太妙了,就像進入了一個平行世界,和梵高的跨時空對話,當他以特殊的方式轉身離開,黑暗中的我早已淚流滿面,那短暫的相遇,捨不得告別,他那悲情的人生,成就了他的驚世傳奇
画迷电影
绝对的五星!制作方利用多方角度碎片式拼凑还原梵高逝前内心真相。利用一位男主行走于梵高生前生活的乡村人们口中的描述,也许真相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残酷,也许这部1秒12帧,1帧1幅画,6万多幅油画组成的电影就是对伟大的艺术家最后的致敬吧。
真的,拍电影纪念他的话,这是最好的形式了,别的形式没这种效果。耳目一新。应该为所有新东西鼓掌!以及谁这么缺德在电影院里切洋葱!
3.8星。1.一个人的悲剧有时从出生那刻就开始了。2.寂寞让人变成天才,同时发疯。3.通过几个人拼贴出完整主角的方式好像《公民凯恩》。4.谜团延续到影片最后一秒。5.本片才叫用“画风”来转场。6.又一起“人人都是凶手”的悲剧。7.喜欢各种灯的光晕。8.本片“适可而止”,没有把时长弄成两小时,很好。
制作很累,眼睛看的也很累(不能全赖视觉经验的问题)但无论如何你都不会再看到一部用马奈、塞尚,毕加索的画风去描绘他们各自生平的影片,所以它能被制作出来我们就不要用电影语言那一套来衡量和评估了。
故事平庸,纵使全片油画绘制,仍然有种梵高纪念品的劣质感。印象画作的价值就在画作剥离的现实,但一张张熟悉的明星面孔总在提醒这是一部工业产物,无非只是一幅幅明星的肖像。我认为改作让真实的人走进梵高式的特效场景或者直接制作原画作中人的动画都比现在的所看到的方案更佳。
虽然也喜欢梵高的画,但还是看睡着了
-他从来都没有疯,只是他跑得太快了,时代在他背后气喘吁吁。
从哪找来的这个Vincent演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