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算是前传,而是平行战争,一场陆战,一场海战。
以雅典执行官Themosticles为首的萨拉米斯海战为蓝本,现实中对战的是波斯王Serse。
电影里找个女人来顶将军完全是YY,那时候女人没地位。
主色调依然是浓血浆和铁青的金属色,频繁的慢镜头,看得一鼻子的血腥铁锈味。
一排排雕塑般的壮男裸汉被Eva Green秒得白脱得只剩裤衩了。
我不喜欢这类影片,World Peace!
除了那像萤火虫一样的火焰不错,可以搭配着唱虫儿飞虫儿飞……
《300勇士:帝国崛起》影片中的战争场面浩大,特效华丽,尤其是海战部分,万艘战舰燃烧横向漂移,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主要角色如地米斯托克利和阿特米希亚性格鲜明,塑造丰满,尤其是伊娃·格林饰演的阿特米希亚,被赞为性感女神,演技精湛。
影片采用暗色系色彩,营造出压抑和紧张的氛围,使观众更能身临其境地感知到战争场面的残酷。
影片不仅展现了斯巴达和希腊的文化特征,还通过角色的演讲等方式传达了那个时代的价值观。
特米斯托克列斯&阿特米西亚 在电影中伊娃·格林所饰演的阿特米西亚,很有自己的特点,并且与沙利文·斯特普尔顿(Sullivan Stapleton)饰演的特米斯托克列斯男主发生特殊关系。
特米斯托克列斯&阿特米西亚2 影片主要塑造了一群铁血战士之间的较量,仅出现两个女性角色,却将战斗场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展现了成功的人物塑造能力。
与升级的战争场面相比,影片的剧情显得非常单薄,给人感觉导演为了满足观众剧情感的需求而随便加入了一点剧情,让人摸不着头脑。
绿娃的胸型好美,女生看了都心动。
古希腊男人等同于不穿,主线主角都是头盔加战袍加三角裤,配上鲜血淋漓的互砍场面,简直就是肉片。
btw波斯王的造型很像变性人,穿了鼻环耳环眉环,纹了眉毛和眼线。
浸了罪恶之水连男性荷尔蒙也失掉了嘛,影片里没交待他娶妻,猜想沙漠臭水沟的作用太强了,泡之前还是男人,泡完直接变雌雄同体了。
希腊站前鼓舞士气的话那叫一个排比句呀,自由和民主主题,名句有rather live on my feet than on my knees,还有瑟后的微风主题伤感动员。
乍一听血脉喷张,但是说实话希腊舰队在底仓划船的也是奴隶,希腊的民主制也是贵族压迫平民和奴隶,只是多了一个议会决策中心,本质上并没比波斯的君主制先进。
希腊海战战胜波斯之后,一路抢劫和掠夺周边岛屿和小城邦,大家本质上都是强盗,谁也没比谁高级。
影片里波斯演员从颜值到服装,都比希腊演员差一大截,就知道有色眼镜和地域黑不只存在中国。
伊娃是一个生世可怜的小女孩,但是内心却是十分善良的,只是生错了时代,她本身是希腊人,但是父母被奸杀,又十分痛恨希腊人,在那个国界分明的年代,她永远都是流淌着希腊人的鲜血,内心其实十分矛盾。
所以她是一个善良加邪恶的矛盾体,她的智慧无人能敌,以至于她抱怨她手下没有一个人可用。
当她碰上男主后,被男主的英勇,智慧折服,但是她深知在这个敌我的战场上。
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她多么希望能一起并肩作战。
男主也知道对方的生世,对伊娃是同情加无奈。
但是伊娃在大战前夕,经过思考,决定还是劝降男主,至少抱了一丝希望,她知道她的大军很容易击败希腊。
所以就有了劝降加床戏这一出,实际上她在劝降男主,加入我把,至少不用死去,以后我们做个普通人就好了,只有这样,我们两才有未来。
她自己又深知自己绝对不能做叛徒。
接下来她忍痛轻而易举的就把男主给击败了。。。
她本以为杀了男主,自己十分后悔。
当她知道男主没死之后,她决定牺牲自己,来成全男主,成全希腊, 因为她的仇恨已经在这场战争中得到了释放。
最后她不听劝说, 执意去自杀,为什么说是自杀呢。
第一,傻瓜都知道应该去探下虚实。
第二,她那么多部队,还用自己亲自出马吗?
她终于死在了自己心爱人的手下,去成全男主。
这种爱是多么的不平凡。
她也不想成为屠杀希腊人的罪人,毕竟她也是希腊人。
所以她是一个十分睿智,十分悲剧的一个人物。
大家不要骂她了。
导演不会傻到乱搞一些瞎编。
只是很多人领悟不到。
女主最后那么一刀,就是送进去的。
这部剧的主角应该是伊娃格林,对应第一部的悲剧,这一部同样悲剧和在面对死亡不屈的是伊娃。
因为听了“everybody wants to rule the world”而看到了这部电影的剪辑,被伊娃的帅气吸引,看了这部电影。
电影主题正如歌曲一般宏大。
忍不住瞄了一眼评论区,果然如第一部,大多数国人的低俗还是让人失望。
看到健美的身材只想到av。
悲哀到我已经不屑于评论了。
看到评论区,就和看见这些脑子和身材都没有的人蒙着脸拍gv一样,还是一样辣眼睛(微笑)
公元前五百年左右,横跨南亚、中亚、西亚、北非的波斯帝国调集数十万大军意图征服希腊诸城邦。
隔着爱琴海,如同少女同巨汉的对峙,古文明最惊心动魄的一页即将展开。
历史如果可以如果,多少传奇将会被修改,如果希腊被波斯征服,就不会有雅典联盟和斯巴达联盟的对决,就不会有辉煌之后希腊的衰落,也不会有希腊苗裔马其顿帝国的兴起,更不会有亚历山大摧毁波斯的著名战役,不会出现吸收了希腊文明精华的罗马帝国,不会有天主教教廷的千年兴盛,不会有反对宗教压迫的文艺复兴,不会有文艺复兴催生出的工业革命,直到今天不会有全球一体的地球村。
历史将会变得非常非常不同。
因此这场战役被西方人反复传颂,已成为半人半神的英雄史诗。
关于希波战争,比较为人熟知的是马拉松战役和温泉关战役。
本片的上一部《300勇士》主要讲述的就是温泉关战役,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率领300勇士(其实史实是6000多勇士,300是指他的皇家卫队)在温泉关阻挡了波斯皇帝薛西斯的数十万大军整整三天。
因为这宝贵的三天,希腊诸城邦的军队得以集结,并用海军大破对手,获得战略性的胜利。
本片说的就是温泉关战役之后的故事。
有句俗话叫:历史是爱打扮的小姑娘。
历史书看的越多越发现,历史真实这东西只能无限接近,永远无法到达。
所以对于历史的讲述我越来越注重两点:一是有道理,即细节充分、逻辑清楚;二是有意思,即能够从中体会到那些声名赫赫的人物所具有的鲜活个性和爱恨情愁。
本片就属于我定义的“有意思”。
历史大事件的结果是确定的,比如在公元前480年的时候,希腊联军大败波斯。
可是怎么赢的?
为什么能以弱胜强?
其中的奥秘就是见仁见智了。
本片给了一个足够简单的解释,虽然理性告诉我这很可能不对,但是我想说这个解释真的很好看!
因为它太有戏剧性了!
说说电影本身,作为续集,本片延续了前作的视觉风格,鬼斧神工的CG技术让电影的色调切换都具有了一些叙事功能。
英雄人物、反派人物,或喜或怒,色调都有微妙的变化。
主角帝米斯托克力面对黑云压城般迫近的波斯舰队,天空飘浮着墨一样的乌云,太阳透过乌云的缝隙射出的道道金光,仿佛给他披上一件黄金战袍。
半空中飘荡着无数忽明忽暗的火星,一触即发的战争气息似乎只凭着嗅觉就能确定。
好像高ISO相片一样的颗粒感,烘托出史诗时代英雄的粗旷奔放。
搏斗场面中经常出现的慢动作定格,逼真的致命一击,暗紫色的鲜血四处泼溅,将冷兵器时代的力与美完美呈现,让人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古典暴力美学。
形式永远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此超现实主义的视觉风格,如果讲述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自然感觉不够给力。
本片的故事就有些“戏说”的风格。
也许是我才疏学浅,不过想来历史上著名的波斯女将雅特米西亚应该不是影片中的那个模样。
不过我喜欢!
非常非常的喜欢!
这个角色几乎是为伊娃.格林量身定做的,这位法兰西女郎有一种魅惑的美,一种让飞蛾扑火的温度,一种来自深渊的召唤。
本片中伊娃饰演的雅特米西亚,超越了《埃及艳后》中的伊丽莎白.泰勒,超越了《权力的游戏》中的琳娜·海蒂,在她身上残暴和美居然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从仇恨的泥潭中生长出的愤怒的火莲花,同归于尽似的超高温能将一切焚为灰烬。
雅特米西亚和希腊的宿怨不由得让我想到美杜莎的故事,甚至让我觉得这根本就是一个复仇女神版的美杜莎。
传说中美杜莎是雅典娜神殿的祭祀,被海神波塞冬看中,并在雅典娜神殿中强暴了她。
被激怒的雅典娜迁怒于美杜莎(这希腊的神也太没品了,典型的欺软怕硬啊),对她下了诅咒,让她的一头秀发变成毒蛇,而且赋予她一种悲剧般的能力---所有看见她脸的人都会瞬间石化。
与本片故事发生奇妙链接的是,雅特米西亚在年幼时被希腊暴徒杀害了全家,并且被强暴;此外还有片中被波斯人焚毁的雅典城守护神就是雅典娜,而希腊神话中的复活女神埃里尼斯同样是美杜莎般的一头蛇发。
可是雅特米西亚没有像美杜莎一样接受命运的安排,她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屈辱,接受了常人无法接受的痛苦磨练,一直到她掌握了强大的力量,站在波斯皇帝的身边。
为了复仇,为了像阿特拉斯一样将希腊碾为齑粉,她不惜让奄奄一息的大流士速死,不惜让软弱的薛西斯变成残酷的暴君,不惜用完美的身体去勾引唯一的对手帝米斯托克力。
那段和帝米斯托克力的激情戏太赞了,她怎么能那么美又那么无情,美到美丽的本身就是一种有情,无情到再美的美也无处存身,如同冰中燃烧的火焰,又如同火焰中凝结的冰晶。
这样的女人真的不适合人间。
可惜这不是一个纯虚构的故事,最终的结局无法变更。
所以雅特米西亚的故事讲得有些遗憾,这样的女子不该死的如此苍白,即便是帝米斯托克力的利剑也不配刺入她娇艳的胸膛。
曲终人散了,帝米斯托克力用单挑的方式杀死了雅特米西亚,失去统帅的波斯大军顷刻间土崩瓦解。
邪恶的帝国驾着来时的黑船归去了,希腊城邦的人们欢呼democracy的胜利了,死去的英雄在泥土里含笑了。
可是美丽的雅特米西亚呢?
她该有一个开满鲜花的墓园,五颜六色的小鸟在那里一直欢唱。
因为她那么美、那么可怜...by Socrates's circle
刚看完感觉还可以,这得益于我新近买的音响,以及家人都外出了。
这种电影本来就是爷们撒野专用,只要杀的够爽场面够壮观就ok了。
非要抓住人家的剧情跟悬疑片啊文艺片啊比较有意义么?
豆B上的绿茶嫖评客们怎么不明。
不过话说回来的确硬伤一大堆,男主不够霸气,女主不够性感斯巴达皇后竟然是瑟曦。。。。
而最大的败笔我觉得在于场面渲染力的把握上:中场床戏太敷衍了事了,我敢打赌处男看了也不会打飞机。
(导演看看斯巴达克斯里面床戏是怎么把握的把)。
男主同伴战死那一段,简直假死了,看了真的毫无感觉
看了《斯巴达300勇士2:帝国崛起》,一部有关勇气、信念、坚韧和反抗的英雄史诗,一如既往的暗黑色调和油画风格,一以贯之的动作暴力和战争凶残。
血脉喷张之余,血腥场面又让人不适。
所谓“化文明为齑粉”,大概就是战争的最大代价。
我所好奇的是,导演从哪里一次性找到了那么多精通表演的肌肉男?
公元前五百年左右,横跨南亚、中亚、西亚、北非的波斯帝国调集数十万大军意图征服希腊诸城邦。
隔着爱琴海,如同少女同巨汉的对峙,古文明最惊心动魄的一页即将展开。
历史如果可以如果,多少传奇将会被修改,如果希腊被波斯征服,就不会有雅典联盟和斯巴达联盟的对决,就不会有辉煌之后希腊的衰落,也不会有希腊苗裔马其顿帝国的兴起,更不会有亚历山大摧毁波斯的著名战役,不会出现吸收了希腊文明精华的罗马帝国,不会有天主教教廷的千年兴盛,不会有反对宗教压迫的文艺复兴,不会有文艺复兴催生出的工业革命,直到今天不会有全球一体的地球村。
历史将会变得非常非常不同。
因此这场战役被西方人反复传颂,已成为半人半神的英雄史诗。
关于希波战争,比较为人熟知的是马拉松战役和温泉关战役。
本片的上一部《300勇士》主要讲述的就是温泉关战役,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率领300勇士(其实史实是6000多勇士,300是指他的皇家卫队)在温泉关阻挡了波斯皇帝薛西斯的数十万大军整整三天。
因为这宝贵的三天,希腊诸城邦的军队得以集结,并用海军大破对手,获得战略性的胜利。
本片说的就是温泉关战役之后的故事。
有句俗话叫:历史是爱打扮的小姑娘。
历史书看的越多越发现,历史真实这东西只能无限接近,永远无法到达。
所以对于历史的讲述我越来越注重两点:一是有道理,即细节充分、逻辑清楚;二是有意思,即能够从中体会到那些声名赫赫的人物所具有的鲜活个性和爱恨情愁。
本片就属于我定义的“有意思”。
历史大事件的结果是确定的,比如在公元前480年的时候,希腊联军大败波斯。
可是怎么赢的?
为什么能以弱胜强?
其中的奥秘就是见仁见智了。
本片给了一个足够简单的解释,虽然理性告诉我这很可能不对,但是我想说这个解释真的很好看!
因为它太有戏剧性了!
说说电影本身,作为续集,本片延续了前作的视觉风格,鬼斧神工的CG技术让电影的色调切换都具有了一些叙事功能。
英雄人物、反派人物,或喜或怒,色调都有微妙的变化。
主角帝米斯托克力面对黑云压城般迫近的波斯舰队,天空飘浮着墨一样的乌云,太阳透过乌云的缝隙射出的道道金光,仿佛给他披上一件黄金战袍。
半空中飘荡着无数忽明忽暗的火星,一触即发的战争气息似乎只凭着嗅觉就能确定。
好像高ISO相片一样的颗粒感,烘托出史诗时代英雄的粗旷奔放。
搏斗场面中经常出现的慢动作定格,逼真的致命一击,暗紫色的鲜血四处泼溅,将冷兵器时代的力与美完美呈现,让人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古典暴力美学。
形式永远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此超现实主义的视觉风格,如果讲述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自然感觉不够给力。
本片的故事就有些“戏说”的风格。
也许是我才疏学浅,不过想来历史上著名的波斯女将雅特米西亚应该不是影片中的那个模样。
不过我喜欢!
非常非常的喜欢!
这个角色几乎是为伊娃.格林量身定做的,这位法兰西女郎有一种魅惑的美,一种让飞蛾扑火的温度,一种来自深渊的召唤。
本片中伊娃饰演的雅特米西亚,超越了《埃及艳后》中的伊丽莎白.泰勒,超越了《权力的游戏》中的琳娜·海蒂,在她身上残暴和美居然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从仇恨的泥潭中生长出的愤怒的火莲花,同归于尽似的超高温能将一切焚为灰烬。
雅特米西亚和希腊的宿怨不由得让我想到美杜莎的故事,甚至让我觉得这根本就是一个复仇女神版的美杜莎。
传说中美杜莎是雅典娜神殿的祭祀,被海神波塞冬看中,并在雅典娜神殿中强暴了她。
被激怒的雅典娜迁怒于美杜莎(这希腊的神也太没品了,典型的欺软怕硬啊),对她下了诅咒,让她的一头秀发变成毒蛇,而且赋予她一种悲剧般的能力---所有看见她脸的人都会瞬间石化。
与本片故事发生奇妙链接的是,雅特米西亚在年幼时被希腊暴徒杀害了全家,并且被强暴;此外还有片中被波斯人焚毁的雅典城守护神就是雅典娜,而希腊神话中的复活女神埃里尼斯同样是美杜莎般的一头蛇发。
可是雅特米西亚没有像美杜莎一样接受命运的安排,她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屈辱,接受了常人无法接受的痛苦磨练,一直到她掌握了强大的力量,站在波斯皇帝的身边。
为了复仇,为了像阿特拉斯一样将希腊碾为齑粉,她不惜让奄奄一息的大流士速死,不惜让软弱的薛西斯变成残酷的暴君,不惜用完美的身体去勾引唯一的对手帝米斯托克力。
那段和帝米斯托克力的激情戏太赞了,她怎么能那么美又那么无情,美到美丽的本身就是一种有情,无情到再美的美也无处存身,如同冰中燃烧的火焰,又如同火焰中凝结的冰晶。
这样的女人真的不适合人间。
可惜这不是一个纯虚构的故事,最终的结局无法变更。
所以雅特米西亚的故事讲得有些遗憾,这样的女子不该死的如此苍白,即便是帝米斯托克力的利剑也不配刺入她娇艳的胸膛。
曲终人散了,帝米斯托克力用单挑的方式杀死了雅特米西亚,失去统帅的波斯大军顷刻间土崩瓦解。
邪恶的帝国驾着来时的黑船归去了,希腊城邦的人们欢呼democracy的胜利了,死去的英雄在泥土里含笑了。
可是美丽的雅特米西亚呢?
她该有一个开满鲜花的墓园,五颜六色的小鸟在那里一直欢唱。
因为她那么美、那么可怜...by Socrates's circle
公元前490年,波斯皇帝大流士率大军进攻希腊,希望将其纳入帝国版图。
希腊境内最大的城邦雅典积极组织抵抗。
两军于马拉松平原展开决战。
由于战术运用得当,再加上雅典海军指挥官特米斯托克利在战场上的活跃表现,当然按照雅典人的看法还离不开他们对于自由和民主的信念,雅典军队最终以弱胜强,击溃波斯侵略军。
率领舰队退兵时,大流士陛下仍然不舍得收起自己那副领导视察工作的范儿,于是特米斯托克利便搭弓射箭,对准了他狠狠的来了一发。
退回波斯的皇帝大流士伤口不断恶化,自知命不久矣,招来军中实力人物阿尔忒弥西亚托孤。
阿尔忒弥西亚本是希腊人,但其幼年时双亲就惨死于希腊士兵之手,自己更沦为奴隶,受尽凌辱。
九死一生的她幸得波斯武士收留,并随其勤练武艺。
在对希腊人仇恨的驱使下,她很快青出于蓝,并被引荐给皇帝陛下。
虽然只是一介女流,但凭借过人的身手与残酷的性格,她很快便受到大流士陛下的赏识,数年之间已位居波斯海军总司令。
大流士临终前叮嘱其子薛西斯,万万不可与希腊人再动干戈,“只有诸神能打败他们”。
然而这却与阿尔忒弥西亚对希腊的强硬态度相背。
于是阿尔忒弥西亚曲解了老皇帝的遗嘱,对薛西斯说这是他父皇对他的一个考验,看看他能否完成父皇未竟的事业。
处在丧父之痛中的薛西斯被她轻而易举的攻破了心理防线,并在她怂恿下立志成为能打败希腊人的“God King”。
就在薛西斯为了成为“God King”而接受肉体上的折磨并努力的把自己的外形变成上一部电影里大家见过的那种少林寺十八铜人的风格的同时,阿尔忒弥西亚趁机诛杀了所有皇帝可以倚重的大臣,大权独揽。
尽管变换了造型之后归来的皇帝薛西斯看上去霸气外露,但实际上已成了阿尔忒弥西亚的傀儡(两人站在一起时产生的那个最萌身高差,让我不自觉想起了《报告老板》第九集白客扮演的长腿欧巴和他身旁小鸟依人的子墨)。
于是,在这个对希腊怀有强烈仇恨的女人的操纵下,波斯对希腊又发动了第二次入侵。
这一次,薛西斯动员了远超他父亲当年的兵力,率百万雄兵,誓要把希腊化为焦土。
公元前480年,第二次波希战争拉开帷幕。
雅典议事厅中,各城邦代表就如何应对波斯入侵的问题争论不休。
特米斯托克利由于在十年前马拉松战役中战功卓著因而声望无人能及,因此在他的主导下,以雅典为代表的各城邦决定迎战。
同时他还建议把全希腊境内的战船集中起来,组织一只联合舰队。
然而这却需要希腊另一个重要城邦斯巴达的配合。
于是特米斯托克利动身前往斯巴达亲自劝说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
身为希腊最强大的两个城邦的代表人物,列奥尼达与特米斯托克利向来不睦。
后者连前者的面都没见到就被打发回去了。
不过他这一趟也不算是完全没有收获。
与斯巴达王后瑟西…纠正一下,是高戈,的短暂会晤,让他了解到,列奥尼达虽然无意与他组织联合舰队,但本身也对波斯的蛮横态度相当不满,已经组织了精锐部队前往温泉关阻击波斯军队。
陆上有斯巴达人防守,特米斯托克利似乎暂时没了后顾之忧。
于是他专心组织自己的舰队,准备迎战波斯规模庞大的海军。
由于本身就有过与波斯人作战的经验,再加上好友Scyllias险些丢掉性命打探回来的情报,特米斯托克利制定了有针对性的作战计划。
希腊舰队首战便以己方战船坚硬的前端撞击敌舰中段脆弱部分,在波斯海军庞大却无章法的船阵中来回抽送,波斯海军的先头部队被轻而易举的击溃。
第二战,希腊军把波斯舰队庞大笨重的舰船引入狭窄的萨拉米湾。
由于地形不熟,加上雾霾天气,波斯人浑然不知自己已经中了希腊军的圈套,在包围圈中又一次被击败。
连续两场胜利让希腊军士气高涨,然而这点损失对于实力雄厚的波斯军来说只是九牛一毛。
前面两场战斗,波斯军的总指挥官阿尔忒弥西亚都在冷眼旁观。
希腊军统帅特米斯托克利的战术运用和胸肌都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于是她派人传话要找对方谈判,实际上是要约炮。
成功约上了之后,两人抓紧时间准备来一场船震。
然而结果却不太美妙,两人最终发现可能性别上还是合不来,特米斯托克利还是舍不得岛上那些在等着他的闪闪发光的胸肌。
此外,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是,两人对于体位问题存在巨大分歧,看到这里让我想到了去年微博上韩寒和四娘的“萌日韩”话题。
总之,一场本应愉快的船震不欢而散,而特米斯托克利也自然没有接受对方的劝降,在他的观念里,宁可在民主国家里买不起装备裸上身,也不愿去专制国家当人民币玩家。
很快,双方的第三次交锋开始了。
阿尔忒弥西亚祭出了大杀器,一艘满载着石油的巨型铁甲船。
本来有了这样的黑科技,慢慢像玩吃豆人一样把希腊的小船全部碾压完了就可以没有然后了,可以直接出演职员表了。
当然这是我这种屌丝的思路,所以才不能跟土豪成为朋友。
如果不把石油射的希腊人满头满脸都是,怎么能彰显土豪的高大上?
于是波斯这艘本来可以大有作为的铁船就开始朝着希腊人一边喷油一边喷火,这么做的结果当然是把自己给炸了,真是不作死就不会死。
不过白富美阿尔忒弥西亚对此也只是轻描淡写的呵呵了一下而已,因为她还有别的杀手锏——人体炸弹。
特米斯托克利所在的希腊军旗舰被炸的粉碎,伤亡惨重。
他的好友Scyllias也因身中数箭而死。
特米斯托克利侥幸逃得一死,但剩下的士兵斗志都已丧失殆尽。
与此同时,另一个噩耗传来:列奥尼达与300勇士在温泉关全部战死,薛西斯率领的陆上部队马上便可长驱直入,攻下希腊全境。
然而这却让本已灰心丧志的特米斯托克利看到了转机,他相信将列奥尼达与300勇士的事迹遍传诸邦后,必能激起所有希腊人的斗志,促使各城邦真正联合起来。
于是他决定再次造访斯巴达。
在此之前,特米斯托克利先回到了雅典议会去处置来通风报信的叛徒腊奸(希腊内奸),并从他手里取回了列奥尼达生前使用的武器,一把削铁如泥的双[哔]人菜刀。
再次来到斯巴达,特米斯托克利仍然没有收到任何热情的接待。
王后正在遭受丧夫之痛,她认为斯巴达对整个希腊已经是仁至义尽了,表示自己还要忙儿子的教育问题(其实不是的),无暇理会特米斯托克利关于联合舰队的提议。
后者对此表示理解,并承诺会给列奥尼达报仇,然后留下了双[哔]人菜刀就走了。
特米斯托克利给剩下的士兵们发表了一番关于民主和自由的演说,士兵们都被他的口才所折服,掌声经久不息。
于是他们的小宇宙又重新燃烧起来了。
最后的决战,特米斯托克利自己也坦承,他没有任何战术与计谋,最后一场就全靠开挂了。
于是他骑上一匹马年限量版的会扎猛子的神马(不过造型比狄仁杰那一匹要低调的多),大瞬移到敌方旗舰上,发动古装片里主角的最强特技——嘲讽敌军统帅使其在人数、装备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扬短避长、强制进入单挑模式。
最终,特米斯托克利利用属性相克原理,把自身的“民主”属性对对方“专制”属性的克制充分发挥出来,攻击防御敏捷智商胸围都得到加成,顺利击杀敌方主将,使敌军全部陷入混乱状态。
这时候,表面上看是秉持着有债必偿的原则,实际上是为了来捞油水抢钱抢经验的斯巴达王后也率领着不知道从哪弄来的庞大舰队过来帮忙了(斯巴达人并不重视海军的发展,这些突然冒出来的大船一定是王后管她的土豪老爹借钱买的)。
电影在雅典人和斯巴达人你不让我我也不让你的疯狂抢怪中落下了帷幕。
---关于本片的片名,其实也不完全是要抱上一部的大腿。
我没有看过原漫画,不知道是不是作为系列作品都沿用了“300”这个名字,但就本片的内容来看,以此为题也不算突兀。
上一部的“300”指的是斯巴达300勇士,而这一次指的应该是特米斯托克利动员的300艘战船。
在真实历史上,希腊投入的战船数量差不多就是这个数字。
本片的动作场面较上一部有了全面的强化,动作戏份更密集,规模更大,场面更壮观,还用上了最能增强古装片史诗感的海战元素。
当然,这种强化的最突出表现还是在于本片的暴力血腥程度的大幅提高。
从这一点上说,本片的拍摄思路倒是有一点类似于去年的《海扁王2》。
与升级了的战争场面形成对比的是,剧情在这部影片当中仿佛成了一个遭人嫌弃的东西。
导演似乎觉得有这么牛逼的动作戏了,干嘛还要把剧情放进去添乱呢。
可能后来导演还是经不住身边那些思路比较传统的人的劝说,最终还是妥协了,那就随便往里面扔点剧情吧。
反正把那点历史兑一兑水,抻成一部电影的长度,然后作为我们这些酷炫动作场面的容器就够了。
前作是由漫画改编的,本片据说也是如此。
即便不是,看到编剧一栏里有弗兰克米勒的大名,也不难想到本片的故事会带有强烈的漫画色彩。
本片的主要故事框架应该是来自第二次波希战争中的关键战役“萨拉米湾海战”。
这场战役完全扭转了希腊和波斯的实力对比,重要性不亚于在它十年前的马拉松战役。
历史上的这场战役要描述的话其实也就是一集电视剧的长度——实际上本片当中四场交锋的前两场就已经把历史上特米斯托克利使用的战术都交代完了。
这一部分可以说是全片最精彩的。
包括我在内的观众在看完这两段后,对影片的期待值应该是达到了顶峰了。
接下来的激情戏也算是一个看点。
而波斯军的反击就比较扯淡了。
第三次交锋完全是为了趁机黑一黑伊朗——石油多的用不完,人体炸弹什么的,要不要这么明显。
第一部诞生于2007年,当时正是小布什临近任期结束,一贯喜欢在中东搞事的他更是卯足了劲调戏伊朗,好把大家注意力都转移过去,尽力掩盖一下就快盖不住了的经济危机。
当时诞生那么一部电影还算是应景,虽然此后好莱坞电影还是时不时的调戏一下伊朗(比如12年的Argo),但时隔这么多年又拍续集,话题性跟当年肯定没法比,这个真的是炒冷饭了。
至于最后一场决战,给人的感觉就跟前面那场激情戏一样,事儿到了一半又中断了,应该英姿勃发的东西在关键时刻萎了。
导演就是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放弃治疗状,最后决战开始前就借主角之口表达,我已经没什么花样了啊,你们也别抱太大希望,就配合一下凑合着把最后这点儿看完了就行。
本片的收尾部分给人带来的仓促和不适感近期我也只在《饥饿游戏2》那里体验过。
不过人家那是为了拍续集,本片就不知道图什么了。
有什么话不能好好说呢。
本片其实说到底就是部美国主旋律。
不过同样是表达对自由的渴望,本片却没能像《勇敢的心》那样震撼人心。
对民主、自由这些概念的使用,都是简单的通过主角的讲话,说教一样的带出来,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感染力。
影片的一些细节试图通过展现波斯人的残暴和不择手段来形成反衬,比如对于船夫的折磨、人体炸弹的使用等。
但由于本片对所谓民主国家的展示仅仅是通过战士这一类人群,所以所谓民主之美到最后呈现出来的似乎也就只剩下令人垂涎欲滴的男性肉体了。
而影片的全部舞台就是海战的战场,所谓正邪双方除了交战也基本上没有什么别的侧面来展示他们的特色。
这么一来,导演刻意营造的波斯人的残暴形象,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因为战争本来就是残酷的,对哪一边来说多一点少一点其实也看不出什么区别。
其实我倒觉得本片如果把关注点放在单纯的反对“战争”这件事上,表达效果也许会好一些(很多人不看好的《赤壁》,我个人倒是认为它对主题的反映很到位,起码比本片有感染力)。
对战争的厌恶是大部分人的共同心理,这个主题对于全世界观众来说,都很接地气。
本来只是两个不同制度的古代国家的对抗,非要掺一些意识形态的东西进去,一定要在二者之间分出个高下,挺没意思的。
事实上希腊的胜利,恰恰是因为有了特米斯托克利这样的实力派人物,而他也因为本次战役表现的过分抢眼而受到雅典贵族的忌惮,被通过“民主”的方式给陶片放逐了。
后来客居异乡的他,不愿意与自己的祖国为敌,终于选择了自杀。
这样一个有能力又忠诚的人,终于还是成了“民主”的牺牲品。
西方的“英雄”这个概念最早就是来源于希腊神话。
大家都羡慕美帝的强大,于是一厢情愿的帮人家分析强大的原因,分析出的结果是因为民主(当然,按照我阴毛论的看法,这个‘民主导致强大’的观念完全是美帝故意给人们灌输的,实际情况恐怕恰恰相反)。
实际上人家可能就是单纯的命好,那些“英雄”恰好都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了他们这个国度,他们对这个国家的强大发挥了关键作用。
而一堆人在一起议事有时候起的作用反而是给英雄拖后腿,因为智慧很难叠加,而愚蠢更容易叠加,所以一堆臭皮匠凑到一起绝对顶不了个诸葛亮。
关于本片,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导演是故意把主题拍的这么无味,从而起到一种反讽的作用。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他的手段就很高明了。
其实这也不是没可能,影片一上来不就有一段雅典议会里议员们吵架时丑态百出的戏份嘛。
其实看完本片最大的感触是,国内成天抱怨什么审查严苛之类的,归根结底电影好不好看关键就是“实力”。
国产主旋律片如果能有本片这种大场面,主题再生硬观众也不觉得烦;国产古装片如果能有本片这样刺激的打斗场面,剧情再弱智观众也不舍得骂。
Eva Green 撑起半部戏
好期待啊。
剧情和历史什么的就不说了,海战效果非常差,看着一群露胸的哥们鬼哭狼嚎也感觉不到什么热血,一星给爷们的胸(cook小朋友你的太小果断减半颗)一星给女神的胸好了
真恶心!!
毫无剧情可言。全剧就 伊娃·格林 是亮点吧
全屏奶子攻击
剑是什么做的 血呲辣么远
最后一场海战俨然就是三国无双版的赤壁之战
罗马之子玩多了,看这片子全是QTE的招式,完全不能融入剧情啊。各种飞溅的血浆看多了反而感觉无趣又无趣。画面敢再暗点儿么
帅哥,肌肉,血腥,就是少了搞基。。。
一年两部弗兰克米勒漫画电影,都是拖期片,都既不是前传也不是续集,主演都有伊娃格林,这部够烂了,希望《罪恶之城2》别也跟着栽了。
看完心情不错,还速补了几十页的希腊史
混乱 差好多
这帝国片真他妈的拍出翔了
为了激情戏点32个赞
借助慢镜头,反映的只是那几个大尺度的画面而已。。。
2014-03-28 EvaGreen 加一星
色彩浓的像一幅油画,故事淡得像一泡尿
。。。
无聊的幻灯片,也就看看腹肌,运镜和第一部差得有点远。没有任何惊喜,Eva能演点别的角色吗?BTW这是我这几年见过的最搞笑的床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