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的我们

后来的我们,Us and Them

主演:井柏然,周冬雨,田壮壮,曲哲明,刘启恒,苏小明,邹倚天,张子贤,施予斐,李剑青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8

《后来的我们》剧照

后来的我们 剧照 NO.1后来的我们 剧照 NO.2后来的我们 剧照 NO.3后来的我们 剧照 NO.4后来的我们 剧照 NO.5后来的我们 剧照 NO.6后来的我们 剧照 NO.13后来的我们 剧照 NO.14后来的我们 剧照 NO.15后来的我们 剧照 NO.16后来的我们 剧照 NO.17后来的我们 剧照 NO.18后来的我们 剧照 NO.19后来的我们 剧照 NO.20

《后来的我们》剧情介绍

后来的我们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大学生林见清(井柏然 饰)与同乡方小晓(周冬雨 饰)在春运的火车上相识,两个北漂青年开始了共同的奋斗生活。东北小城的除夕夜、中关村的电脑配件城、下雪的北京街道、地下通道的小贩、出租屋的各色租客都见证了他们的喜怒哀愁,在情感上屡次被骗的小晓终于与刚毕业的见清走到了一起,一年又一年,不管生活再不如意他们都一起回家,在见清父亲(田壮壮 饰)开的小餐馆里吃年夜饭,亲密的就像一家人。可是随着时间的消逝,两个人开始有了分歧,恋爱、分手、错过、十年后重逢.......后来的他们再也回不去了。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花党:朝鲜婚姻介绍所秦岭诡事之守护者照子与瑠衣宽恕人命关天骷髅山奇谭大潮乌龟意外之速游致命狙杀甜心服务冲动痞子校花变身记假面骑士巫骑奥特银河格斗:巨大的阴谋干旱罗马海的誓言干爹有问题荒岛余生入魂:津门玄案不要让我抓到你!求求你,表扬我我家的执事如是说天鹅城之恋法律与秩序:特殊受害者第二十五季天堂之旅嫌疑人第一季紫菜卷女孩怀旧者夏季幸存者梦想阿根廷

《后来的我们》长篇影评

 1 ) 140个字多一字也不行之《后来的我们》

我真的很想知道 儿子第一次带她回家过年时 爸爸的豆包是什么味 儿子第二次带她回家过年时 爸爸的豆包是什么味 儿子第三次打肿脸充胖子回家过年时 爸爸的豆包是什么味 儿子第四次在北京吃泡面过年时 爸爸的豆包是什么味 儿子第五次带着已经分手的她回家过年时 眼睛模糊到看不清电视的爸爸豆包是什么味 儿子后来带着另一个她站在车站时 爸爸的豆包是什么味 儿子后来在北京定居后 眯着眼睛写信的爸爸豆包是什么味 我尝不出爱情的甜和涩 缘分的浓和淡 但那豆包掺着泪水咽进心里 分明有血浓于水的味道

 2 ) 不管退票风波,《后我》也没有及格

从昨天晚上开始不断发酵的,关于《后来的我们》在猫眼平台操作下的“退票事件”,再次用令人震惊的数据揭开了行业乱象。

上映首日,影片创造的1.22亿的预售和单日超过2.8亿的超高票房背后,是“饥饿营销”的又一时代“鲜”例——通过锁票制造“现象级”假象,影院调高排片、观众提前购票,从而形成了循环,终于在循环之下,“热度”被凭空捏造,但又迅速成为了真实存在的东西。

当然,猫眼目前也迅速发出了澄清文,事态如何发展、真相究竟是什么,尚未有定数。

那么,暂且不管退票风波,《后来的我们》这部片子本身的品质怎么样呢?

我们邀请到8位影迷聊聊他们的观感,得出的结论是——它远没有及格。

综合评分:4.5分徐若风6分田壮壮 的林父值一个金马男配提名;周冬雨 自然、驾轻就熟,再这样下去几年后可能就要金马二封;井柏然 虽被二人碾压,仍是演艺生涯迄今最佳级的开挂。

但除了演员群戏佳和制作水准(摄影/配乐/剪辑)等撑场面外,还是张一白那套矫情不说人话台词+爆款文拼贴的思路,很“国产爱情片”特色;叙事结构则和《匆匆那年》如出一辙般堆砌段落,连贯性经不起细究。

欢乐分裂5.5分以过年为主线的十年流离,感人之处都出于「回家」与「漂泊」的乡愁离绪,可惜被爱情戏吞噬得太单薄。

田壮壮贡献定海神针般的演技,周冬雨在开挂路上越走越远,井柏然竟也有不小进步。

幸福的标准未必不是物质,精神同步与自我认知则更重要,无疾而终的感情何必再见,我从这个城市的这个地方一百次走过,从不会幻想重逢的尴尬。

剧本太碎难以成戏,奶茶大型怀旧mv集合,对情感的肆意缺乏掌控能力。

杜笃之、李屏宾、廖庆松三人组可以组团成国产片技术团了。

冰山的阴影5分用精心粉饰的流水账来诉说故作腔调而无处安放的乡愁。

矛盾全靠拼,金句全靠攒,散文不散文,情节也不情节。

国产电影,无论观众还是创作者永远只懂得感知及把握如言谈、道具这类乍看有形实则空洞的情绪坐标;若要塑造个扎扎实实、由内在心理来驱动行为的丰满人物,到头来还得靠田壮壮这种演员自己动手。

PhosphenesRay5分能看出来还是花了不少心思的。

色彩、布景、对北漂生活的描写都挺到位,田壮壮也的确出类拔萃,在不动声色中令人潸然泪下。

然而,作为一部试图从情感上与观众产生共鸣的片子,它时不时发作的矫情病非常致命。

那些用诗朗诵语调说出的微博午夜情感金句与影片整体力求写实的基调格格不入,加上琐碎的剧本和过犹不及的煽情音乐,一不小心就又变成了一白张擅长的MV。

在这样的过程中,主题向下深入的可能性也就被阻断了。

迦南4分电影之中所谓的“生活感”是个十足伪命题,在一些细节上展现的一丝亲切感下一秒立即会被文本化矫情的台词所击破。

就好似结尾田壮壮俯身写信的这个细节,真的太好了,但是下一秒钟就说出一番关于缘分的见地,真的太分裂了。

观感更像是经过实际考察之后有距离感和居高临下姿态的设计。

尽管聚焦的是北漂的爱情与生活却其实几乎触碰不到本质,内里还是无病呻吟。

好在赖于演员的表现能够撑起,田壮壮真的表演得太好了,结尾难得的眼眶一红也是赖于他的演绎,他才是这部电影的“生活本身”。

奥特小曼4分不得不佩服金马的团队太强大了,把一个稀碎的文本做得还算有味道。

一部关于《后来》的大型MV,献给那些曾经北漂的人,以时间为主线,黑白与彩色影像的撕裂,加情怀佐料制造的催泪弹。

物质欲望与精神需求的交叉,不知不觉中爱情已经变了味道。

确实很刘若英,但也只能达到那种程度。

台词略做作,演员的表演还尚可,纵观全片,最催泪的是田壮壮润物细无声的表演,一个眼神就能让我哭出来。

杨清宇4分一场叹为观止的营销胜利,我甚至认为“据说这片会爆”几个字,也是宣传词的一部分。

观影过程犹如被一双黑手掰开了嘴灌下几十篇100000+爆款文。

每当两位主角在他们甜蜜与争吵的间隙说出为观众量身定做的“金句”,都令我瞬间出戏怀疑生活本来的面目。

实在看不到几个带有电影意识的设计,可惜了强大的幕后团队(我倾向于李屏宾等人也要负一定的责任)。

把噗3分苍白无力的文本,几乎所有设计都源自浅薄又刻意的想象,宛如一份为外省小镇青年量身定做的“北漂”图本。

要爱情没爱情,要回忆没回忆,要北京没北京,要奋斗没奋斗…剩下一点亲情也只发生在田壮壮和周冬雨之间。

最好的应该是周冬雨吧,活脱脱一个让人喜欢的水瓶妹子。

首发于公众号:风影电影

 3 ) 《后来的我们》中井柏然、周冬雨、田壮壮等几位主演的表演如何?

后来的我们,是我看过最真实的爱情故事!

不管别人怎么看这部电影,三观不正这些说法。

起初我觉得,只需要看两人故事开始到结束就可以,不需要在意18年的再相遇。

因为之前的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现实的故事。

看过致青春,看过那些年,故事大多还是更像小说,不像是真人,或者说,与我太多不同,仅仅当电影看。

只是这部电影,我看见清,就好像在看我自己。

从小县城来到大城市 我曾以为我虽然来自小县城,却也不是大多故事里面的偏远贫穷的小县城,我家里也不似大多故事里的贫穷,我父母能给我再大城市买房买车,我要做的仅仅是为自己有更多钱花,更好的生活质量打拼,而不用在意生存问题。

我曾以为那些北漂的故事,大多发生在10多年前,现如今的生活再如何也不用如此凄凉。

直到我经历了一些事,直到我看到了这部电影,我看到了见清。

这部电影让我圈粉了周冬雨,让我看着见清就像在看我自己。

要我评价,见清就是一个混蛋,小晓是一个真实的人,可能有人会评价,这个女的怎么一心要找个北京人,要依靠别人,但我觉得,人都是如此,凭什么不能奢求更好的生活?

在和见清在一起之前,她想嫁给物质,一个女孩,嫁人既是一辈子的事情,要么嫁给爱情,要么嫁给金钱,总不能嫁给不喜欢又没钱的人?

和见清在一起之后,她对见清如何,她和见清一起过穷苦日子,她为了他的面子露出的那些笑容,为了他和他父亲在中间的那些努力。

在那些时候,她陪着他,即使贫穷也是笑的真诚,一颗乐观的心,一颗对他充满信心的心。

只是她没变,他变了,这就好像我,永远喊着,我还能穷多久呢,我的好日子很快就回来了,可自己永远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就像小晓对见清说,你得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不要因为我要什么你就要怎样,不是我想要什么,而是你想要什么。

在他们没在一起之前,和在一起开始的那段时间,见清还是有梦想的,有目标,即使在别人不愿与他一起前行的时候,可后来,只剩下玩物丧志。

大概这也是我,生活不如意的时候,才会想着上进,有了女朋友,有人一起陪我,就觉得,生活不过得过且过,日子总会好起来,我不去想怎么生活,让生活自己来改变。

于是生活还是如此令人沮丧,仅仅靠着我总有一天会变富的心态维持仅有的尊严。

而身边的同龄人,一个个都走向了正规,与他们在一起时,终于不再之后自欺欺人的生活,于是想打肿脸骗自己,骗别人,活得累不累?

在一边痛恨自己的无能为力,痛恨生活的不公平,痛恨自己家庭的不争气,也有痛恨自己怎么活成这个样子,却不敢承认,不想被人揭开这道伤疤,其实自己心里最清楚,这才是自己真正活得如此的根源。

于是,开始迁怒于他人,觉得全世界都怀疑自己,看不起自己,终于,开始迁怒于小晓。

我能明白小晓为什么选择离开,不是因为见清贫穷,不是因为她不爱他。

而是因为,他迷失了自己,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我愿意陪你过穷苦的日子,是因为,你让我觉得我是你的全世界,再苦的日子,你会多苦一点,让我少苦一点,即使一个地瓜,你会分大半个给我,即使我吃不了,但那就是你爱我的心。

可你现在变得,既要我陪你过苦日子,还要看着你自甘堕落,陪着你一起抱怨这世界的不公平,我只是想告诉你,也许世界是不公平的,但那不是你一步步走向深渊的借口,更不是你把我一起拖入深渊的借口,我想告诉你,可是你甚至都不愿意听我说的,我仅仅想告诉你你错了,可以拯救,可你却觉得错的不是你是全世界,而觉得我也不再理解你,爱你。

其实你已经变得,不再能给我依靠,不再能给予,而需要依靠我,需要我来给你撑起生活的担子,保护你那仅剩的无畏的尊严。

而你还要我习惯你的习惯,我如果让你改,那就是我看不起你。

分手之后,见清终于愿意打开窗户,去看一看外面的阳光,终于愿意看一看那倔强生存的小花,终于想起自己还有一个游戏的梦想。

于是他去完成这个游戏,他似乎懂了小晓离开的原因,可其实他不懂,他是赚钱了,他可以买房了,他能在北京立足了,他觉得,小晓会回来了,父亲会离开那个他守了一辈子的小餐馆跟他过富裕的生活。

可是他不懂,小晓不是为了他的钱,从来不是,我愿意跟你过哪些穷苦的日子,难道我是为了你的钱吗,你那时候有钱吗?

父亲从来不为了他的钱,我供你吃供你穿供你上大学,我这些都是为了投资你让你以后有钱给我?

我有我自己的生活,我不羡慕北京的生活,我也不会习惯那里的生活,我只是想,做子女的能把生活过明白,天冷人加衣,老来有人伴,你们能多陪陪我就是极好的。

就好像,父亲永远记得为儿子做的粘豆包,儿子又记得几件父亲的喜爱呢。

见清赚钱了,买房了,可是,他活明白了吗?

他还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就好像我,穷的时候,总以为时运不济,那些看不起我的,那些离我而去的人,都是因为我没钱,只要有钱了,所有的事情都会迎刃而解。

从未考虑如何才能有钱,有钱了又该如何生活,我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我想要的是什么样的人生。

 4 ) 这些绿茶BIAO的台词

假如你那天上了车,我会跟你一辈子,但是注定它那天就是不会跟你上车的。

缘分这事能不负对方就好,想不负此生真的很难。

“其实父母不管你们最后跟谁在一起,只希望你们都能过得好。

想不负一生太难了,能做到不负彼此就够了”。

悲哀的是,我没有权力悲哀,我最大的悲哀就是没有权力为你做任何事情。

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有了我们也没有了爱你的资格。

 5 ) 我们没资格做任何人的老师

周冬雨在戏里给井柏然上过一次课,当然,被迫倾听的还有我们这些观众。

她说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你给的,并不是我们想要的。

我敬佩这种坦诚的品格,可是为什么刘若英首先带头犯错?

这对未老先衰的恋人,看起来好像真的琢磨透了爱情是怎么回事,人生是怎么回事。

因为,他们从开始就在无限意淫,就像简单的逆袭,也只能呈现为金钱的狂欢。

男方的闷不作声并非冷漠,充耳不闻是他的回击,在这里却被处理成软弱。

创作者们声嘶力竭,必然会被自己的算计兜头淹没。

所以,别去找任何理由,更不要跟物质扯上关系。

《重庆森林》里的爱情,相遇吸引,分手疗愈,没有长篇大论,更没有滔滔不绝,那些俗到底子里的出身、条件,一概抛掷脑后,由此才自在轻盈,四散开去。

除了这些,还有一点十分费解,就是那句「幸福不是故事,不幸才是」。

是怎样狭窄的视野给她构成了如此世界观?

情感不是用来贩卖的,无论是侯孝贤的《咖啡时光》,还是理查德 林克莱特的《各有少年时》,他们没有过多的强调感伤,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尽情的发挥电影的魔力,让我们重拾对美好的希望。

不过,还是得承认,父亲这个角色极为贴切。

当然,这与田壮壮的演技无关。

因为东北地域的设定,他随时都有被替代的可能,存在感降低为0。

最后,我想说,我们没资格做任何人的老师。

因为,我们不配。

 6 ) 票房造假这种事都是观众给惯出来的

不谦虚地讲,我也算得上是一个资深影迷了,去年支付宝弄的那个消费账单显示,我去年在电影票的消费上超过了2000块钱。

但资深如我,一直也没研究明白一个问题,就是怎么退票。

你知道有时候为了抢占好座位,都提前一两天买票,但偶尔临时有事去不了,可我就是找不到退票的按钮,最后只好把票转给朋友了事。

但刘若英的处女作《后来的我们》的神操作让我们开了眼,原来不仅能退票,而且能大面积全方位退票,退得院线欲哭无泪。

其实票房造假这种事在中国电影市场不算新鲜事,新鲜的是刘若英他们这次票房造假造的也太抠了。

完全是想空手套白狼。

大概的操作是这样的,首先在电影的预售阶段,通过爬虫软件,用大量账号购买不同地点和时段的电影票,制造预售票房一片大好的繁荣景象。

这当然是虚假繁荣,有多假呢?

在电影预售阶段,猫眼上有超过91万的人想看《后来的我们》,而想看《复仇者联盟3》的人只有82万。

中国人什么时候这么文艺了?

虽然假的如此明显,但仍然误导了院线和消费者,院线一看预售票房这么火,那就赶紧增加排片量吧,观众一看预售这么火,赶紧买票进场吧。

等到电影上映后,高预售、高排片的大好局面形成了,操作方再利用影院的退票渠道退票。

而这个时候,院线已经无法取消排片了,这就相当于被锁场了。

于是乎,操作方几乎没花几个钱,就达到了绑架票房的目的。

其他票房造假,这笔钱投进去就当做是宣传费了,也让院线尝了甜头,心甘情愿地给影片排片。

但刘若英这部电影,却把投进去的钱又给撤了回来,空留下一个繁荣的票房数字,这感觉就好像有阴阳两本账,而买单的却是电影院线。

间接买单的则是同期上映的电影,他们因此无法获得应有的排片。

至于说网友,可能就被忽悠和恶心了一把。

新闻里有个细节挺有意思,就是这次退票主要的操作平台是猫眼电影。

4月29日凌晨,猫眼电影发表了一个措辞强硬的声明,强调“猫眼平台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有这种干扰市场秩序的行为,也绝不姑息和容忍此类事件。

”说实话,这个声明有点欲盖弥彰的意味,因为在这部电影的制作方和发行方列表中,都出现了天津猫眼微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名字,作为有着直接利益的相关方,猫眼难以摆脱瓜田李下之嫌。

当然我们也只是猜测,一切还要等调查结果。

至于奶茶刘若英,恐怕也没办法洁身自好了,她并不仅仅是导演,她们家公司也参与了影片的投资,也是利益相关方。

有网友引用了电影《让子弹飞》里的一段台词:“先让乡绅捐,乡绅捐了百姓才会捐,得钱之后,乡绅的钱如数奉还,百姓的钱三七分成。

”刘若英也是乡绅的一员啊。

以上就是我所了解的《后来的我们》的来龙去脉,他们不是第一个这么干的,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我想问题的关键还不在于这些电影商人想出什么样刁钻古怪的办法骗取票房,而在于我们对这种行为还是太宽容了。

不仅仅是政策上宽容,舆论上更加宽容。

而商家害怕的,不仅仅是被法律制裁和罚款,还有被观众抛弃。

被法律制裁,失去的是现在,被观众抛弃,失去的是未来。

可问题是中国的观众好像特别宽容,他们好像对票房造假这类事不大感冒,封杀抵制?

不存在的。

想想于正和郭敬明,即使打输了官司,缴纳了罚款又能怎么样?

书照写片照拍。

这次甚至还有些粉丝为刘若英辩解,理由特别搞笑,有的说有黄牛囤票,我从没听说还有人囤电影票。

还有粉丝说是对手恶意买票房,对手疯了,花钱给别人买票房?

这帮粉丝真是有点“为爱痴狂”了。

照着粉丝的脑残程度,赶明个刘若英再拍个片,他们还会买单。

前些日子看《圆桌派》,里面谈到了戏剧票友和明星粉丝的区别。

所谓戏剧票友,就是一帮业余的内行,台上的名角如果真牛,票友就捧,台上的名角如果演砸了,对不起,我得喝个倒彩。

而如果台上的名角弄虚作假,那您肯定要被票友们抛弃了。

我想,这个才是明星与观众正确的互动方式,你容忍度越低,就能得到越好的东西,而如果你容忍度高,对不起,人家就只能奔走相告,这边人傻钱多速来。

 7 ) 后来的我们,没有后来

这部电影我第一反应就是想到了你,但可惜的是我们不会再相遇。

我有想过如果遇见,你应该会跟我打招呼,毕竟你心比较软。

“我没费吹灰之力遇见了你,却花了全身力气也再没遇见“你”,想着真幽默”。

都说人爱频频回头,是因为当下不尽如人意,对于我不完全是,只是有缺失。

这么多年过去,似乎才知道你在我生命里留下了无人能替代的样子,也让我清晰的知道爱一个人是什么样子,曾经我和一个朋友说:“我见过爱我的人是什么样子,所以他们爱不爱我我一目了然”,你说你影响了我多少,也不知道我变得如此倔强的个性是不是和你有关?

也似乎就是你我依然在做更好的自己,在好好爱自己。

不得不说我的反射弧也是太长了,我想你永远不会知道,你曾经的小迷妹会在多年后这么想念你。

不知道你现在可好?

我想一定很好。

今天阳光明媚,我看见了光和你~

 8 ) 《后来的我们》中井柏然、周冬雨、田壮壮等几位主演的表演如何?

我能说我全然觉得演员救了这片子吗?

先说男女主角,两个人物都不讨人喜欢男的要到女方走了之后才奋发图强,你早干嘛去了?

工作不顺只会醉酒打人借机发泄,匹夫之勇,沉迷打机逃避现实,不够担当女的一开始的爱情观竟然是找个北京人就能嫁了,因为留在家乡她一眼就能看到未来,北京带给她看到更大世界的可能性,那说白了就是把嫁人当跳板,利用婚姻的心态,那对她所交往过的北京人们,公平吗?

幸好,井柏然自带的干净清爽气质,救了这个角色,甚至让人觉得有几分可怜周冬雨的鬼马精灵,让这个一开始打算利用女性优势换取命运转机的投机女,也没那么婊但凡换两个稍带油腻气质的演员来,这两个人物分分钟讨人厌再说田壮壮,一个字,好不动声色,非常克制让人想到无数个深爱子女却吝于表达的中国式中老年人而真正动人的情感,一定是克制的

 9 ) 这么矫情的我们,难怪没有后来

在评价《后来的我们》之前,我必须要承认一点

我对这部电影是有期待的。

并且,我很难不对这片子藏有私心无论是对刘若英本人的喜爱,尤其是在去年看过刘若英的演唱会之后,这种感觉在不断加深。

还是对《后来》这首歌曲本身。

我相信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后来》这首歌承载的意义,是相当有分量的。

但是,评价一部电影是好是坏的时候,不应把场外的因素搬到台面上来。

毕竟前些年何炅把《栀子花开》拍成电影的时候,我就对这种类型的电影,有了些后怕。

那到了如今这部《后来的我们》,质量究竟又如何?

或许并不太乐观。

一个很强烈的感受就是:这是一部没有感情的情感戏。

在我看来,两位主人公林见青和方小晓的感情实在是太虚无了。

回顾双方整个相知、相识、相爱、相离的过程,都只如一次按部就班的刻意安排,就像“早晨会天亮,夜晚会天黑”一样,故事里的这两人的感情,就是如此给人一种只不过在必要的时间发生了必要的变化,没有任何的节奏和逻辑在里头,纯粹只是在故事发展到某个层面的时候,必须要发生的罢了。

至于那些所谓的真实的情感,当真是让人一点也感受不到。

但很多时候观众也并不会去深究这件事,在他们眼中,既然是男女主角,关于他们俩的所有爱恨情仇,都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可问题是,一旦角色之间的感情太过单薄且没有说服力,那么整部影片给人的冲击也会变得格外微弱。

并且,从叙事手法来说,也在进一步弱化两个人的情感。

影片在现在和过去之间来回穿插,希望让这段感情蒙上一层巨大而又悲凉的时代感。

这当然是个好方法,譬如电影《海边的曼切斯特》中就是这样,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回忆,既为观众揭开了主人公的故事,便于观众走进他的内心,同时也主人公在与过去和解的过程(虽然并没有和解)。

到了《后来的我们》里,虽然用了类似的手法,却一点也不高明,反而让人觉得,这无非是刘若英耍的一点小聪明罢了。

它并非是为故事本身服务,而是为了掩饰剧情之间的跳跃和不流畅,权当绑住几段分裂涣散的剧情之间,想出来的方法罢了。

同时,刘若英还犯了个新人导演都会犯的错:不自信。

不自信导致的结果就是,自知无法靠讲好一个故事的能力打动观众,就多讲几个故事。

刘若英虽然不是这样,其实也是异曲同工,就是不断往电影里加元素,她希望电影都面面俱到,讨好所有人。

除了本该有的男女之间的那点事,这部电影里还有父子之间的水火难容、北漂青年的茫然、空巢老人的孤独、同学会上的局促、中产阶级的焦灼等等……影片当然可以讨论这些话题,只是无法有的放矢,刻意的安排之下只会让人觉得太过杂糅。

讲一个小道消息。

据说《甜蜜蜜》的导演陈可辛在看完《后来的我们》时很是羡慕刘若英可以给电影这样悲伤的结尾,在那个年代的香港,不大团圆似乎是不可能的事。

我个人认为,哪种结尾并不是重点,重点是不要为了创造这样一个结尾,去生掰。

为了团圆而团圆当然不是好事,为了遗憾而去遗憾同样也好不到哪去。

显然,《后来的我们》就属于后者。

但我想既然为了为之而为之,《后来的我们》选择了后者当然无可厚非,悲剧收尾可是个摇钱的树,上一个叫前任弟兄,靠着莫名其妙的遗憾故事撸走了快20亿的票房,说明,这玩意儿市场,大到超乎想象。

其实说白了,这些电影就是一场集体型而又快餐式的自我感动仪式,没有人会去对剧情吹毛求疵,因为这并不是重点,重要的是,又有一个适当的理由,来供自己暗自神伤。

人们备好早已积攒多时的情绪,兀自埋好每一个可以让自己痛哭的地雷,就等电影的剧情一个接一个地踩上去,于是,一切都如同计划好的一般,眼泪决堤,放肆哭泣。

至于“后来的我们”这个庞大的命题,也成了一次无病呻吟的空谈。

不管有没有故事,都把自己想象成这个世界上最受伤的人。

想来还有点意思,似乎每部电影都可以用上“后来的我们”,毕竟时间一直都在流逝,一部电影从开始到两个小时之后结束,都是一个从起初都后来的过程的。

或许这些故事里的一种角色们,也能装模作样地说上一句:后来的我们……我看呐,这部电影不应该叫《后来的我们》,干脆叫《十年》得了。

来源:公众号 我是尾号2473

 10 ) 真的看到影评前面的情节就想出去了…

我觉得里面有那么一点点的营养的几句话 没上映微博随随便便一刷就全部出来了 就那句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 却没有了我们 emmmm 早就满天飘了 这个就是所谓的情怀吗 我觉得还不如最后的那个好多人的大合唱 一起唱后来 有些情怀 情怀完全没有了啊 垮掉了啊 整个影片就没有get到一点点情怀啊…看见好多人说哭的稀里哗啦的 什么都出不了电影院了 我只知道我看的那场 周围的人 都在吐槽 还有人看了十多分钟就出去了 我觉得整个片子唯一的看点就在最后他父亲写的那个信 其他 没有了 真的没有了!

总体给我一个感觉就是…这个是以前那些俗了耐不住的青春片的片段集合吗?

什么情节都有 全部串在一起 大杂烩吗?

还有就是周冬雨…她演的所有青春片的角色都是这种类型的吧 我的天 都看腻了这种人设了 能不能换个人设啊 演技还不错 就是…人设垮 一直垮啊我觉得 刘若英还是去唱歌吧…情怀什么的 一点都不合适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后来的我们》短评

卖光盘的地下通道,鼎好电脑城,北京的地下室和隔断房,舍不得打车,老家的辣椒酱…07年的北京汇成一道回忆光景。“幸福不是故事,不幸才是”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了我们。“想不负此生真的很难” 前半段和结尾有抹泪…

4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后来,这两个字本身就略带感伤,电影本身我期待过高,所以有一丝丝失望,四星是除了电影本身给情怀两 星,给这十多年听着后来长大的我们逝去的青春两星,

9分钟前
  • 八贝勒爷
  • 推荐

人物行为逻辑有问题,硬伤。细节很催泪。

14分钟前
  • 红豆♥
  • 还行

演员演技值得称赞了,投入、带动观众去经历去体验,不过三观有待改正。满场不断出现的哭声,哎,有故事的人们啊!

16分钟前
  • 沧海一小生
  • 还行

演员还是有好感的,但是真的很做作很矫情啊

21分钟前
  • bobo
  • 很差

“最恨春节“,并不是因为春运路途的艰难,而是那个不快乐的自己不知道怎么去面对家人的期许。

26分钟前
  • 小小的团子
  • 力荐

(三星半)奶茶曾写:曾经觉得要死要活的惊涛骇浪多年后再看无非就是茶杯里茶梗滚起的小水花。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有了我们。很刘若英,好笑好哭,作为电影还有很多硬伤。是预期样子。后来的故事都很伤感,不想和你有后来,只有现在。回忆是彩色的,现实是黑白的。幸亏我是一个人看的。

27分钟前
  • NORMAN
  • 推荐

7.7/10,众多大咖加持的水准之作,带着张一白电影的气质,却有着刘若英内心的强烈诉求。并不是单纯的爱情电影,而是关于成长。看完电影再听《后来》,不禁感叹,歌词里的故事不就是电影里的故事么,只不过不一样是结局,歌词里是男孩爱女孩,而电影里却是女孩爱男孩。后来的后来,你变了,而我却没变。

30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推荐

(3.5)一颗给刘若英,一颗给宾哥,一颗给不那么落俗套的故事,半颗给强推的泪点

33分钟前
  • 法蘭琪
  • 还行

至少自问了六次:这尼玛还没结束啊。。以及一退场就听说原来自己被资本当猴耍了。。

36分钟前
  • 余小岛
  • 较差

北漂版前任攻略,很多细节经不起推敲,精英阶层很诚恳地展现了他们想象的底层的爱,并想用电影替他们在中国大国崛起下无数被碾碎的情感救赎。

37分钟前
  • 大旗虎皮
  • 还行

眼眶红了好几次,彩色到黑白的那一瞬,被打到了。最喜欢对结局的处理,有时候,两个人不在一起反而是最好的结局。演员出身的导演懂得给演员足够的表演空间,主演们也都交出了最好的表现。刘若英和她的恩师张艾嘉一样,拍出了一个接地气的故事。#南广学院点映#

40分钟前
  • 帕里克吃布洛芬
  • 推荐

北京进城务工第五年,大笑过,争吵过,放弃过,怀疑过,白水煮面在出租屋吃过,拿到第一笔“巨款”时怅然若失过。然后,我们彼此成为了更好的人,然后各自过完了一生。总之,但愿能认得出你的子女,临别亦听得到你讲再见。

44分钟前
  • twotwo
  • 力荐

能够不负对方就已经很好了,不负这一生太难了。

48分钟前
  • 路小雨
  • 推荐

只能说一般,节奏慢而且散和拖沓,主要是时间跨度长,另外大段独白没必要也矫情。

53分钟前
  • xx
  • 较差

三星半三星半 就是有些台词太矫情 幸好男女主演技不错 看着不那么别扭ʔ•͓͡•ʔ要不然真的会走

57分钟前
  • 不吃饭
  • 还行

井柏然的表演值5星

1小时前
  • 郁闷的天空
  • 力荐

奶茶粉的真爱滤镜,我不管,给奶茶。

1小时前
  • 姚瑶
  • 力荐

大量配乐,靠煽情引导我,一点也不节制,前半程还好,有一些细节,后半程如坐针毡。女主部分戏,男主接不上,俩人表演画风略参差。黑白镜头使用与内容相接,精明但算是有创作意识了。唯一及格的大概是田壮壮的表演吧。

1小时前
  • 南悠一
  • 较差

看完这部戏发现我真的没有情怀了,矫情的可怕。但是我很喜欢刘若英的后来。

1小时前
  • 幕天席地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