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版本,片名叫《追海豚的长崎夏日》,感觉更贴切。
同学看到破破烂烂的房子开始嘲笑,第二天回学校嘲笑讲给同学听。
跟我小时候如出一辙,一同学到我家看到破破烂烂的家具,第二天就回学校跟同学讲了。
连带着同学兜圈,始终不肯告诉他们家在哪里都一样。
后来我曾经为了不带同学回家,还骗过他们某某地方是我家,还爬上楼梯蒙蔽他们。
从那以后即使还是有同学肯和我玩,我还是一直小心翼翼地防着他们,生怕再受伤害。
所以这辈子都没有朋友,从一开始就失去了交朋友的能力。
小久问小竹为什么会和他玩,因为那天看到破烂房子只有他没嘲笑他。
小久爸爸明知他们要独自远行,还是选择放手,是我估计做不到。
自行车摔烂了,想起大理自行车爆胎独自深夜推自行车走几公里的我。
路上被混混欺负,幸亏有人相助才脱险。
两个小孩居然直接游泳到岛上,还游回来,中途差点抽筋溺水,幸亏被一姐姐救起来,还弄吃的给他们吃。
这个姐姐和从混混手里救他们的哥哥又认识,刚好开车送他们回镇上。
就一路太多巧合,错过一个都可能遭遇危险。
小竹爸爸是渔民,估计遇险过世了,居然有四个弟弟妹妹,全靠妈妈一个人养活,妈妈只能拼命工作,却在一场交通意外中丧生。
兄弟姐妹只能各奔东西。
味增青花鱼罐头寿司,想来应该不好吃,却是两人友谊的见证。
虽然在一起玩了一个暑假,却还能说出“我不确定他肯不肯和我做朋友”这样的话,是自卑到卑微的人能说出的话。
要离别了,小久把积攒很久想要买望远镜的钱拿出来,买了味增青花鱼罐头送给小竹。
“我们是好朋友”他对他说,瞬间泪奔。
果园老爷爷拿了一袋橘子,说是酸的,其实很甜。
那些平谈质朴的情感,往往最打动人。
小久的爸爸妈妈虽然不是有钱人家,也常常拌嘴,但是感情真好啊。
那年夏天他们跋山涉水没有看到海豚,他在墙上画了他们各自骑着海豚,就像小久说的,小竹或许真的不是想看海豚,只是单纯地想跟他一起玩。
他们做了几十年朋友,即使几十年后才又见面。
希望DD也能有一辈子的好朋友。
不愧是豆瓣日本电影2023第一名,妥妥的回忆杀啊!
一家人看得又哭又笑的。
泪奔之余,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菊次郎的夏天》、《无人知晓》、《杂鱼们胸怀大志》、《小鞋子》这些经典电影,想起了那些如金子般闪耀、如钻石般纯净、如彩虹般绚烂、像风一样奔跑的少年们,更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那些多年未见的小伙伴们。
回忆泛滥的同时,《那些花儿》的BGM自动响起:……他们都老了吧?
他们在哪里呀?
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忘了是谁说过,人生最怕的,就是突然听懂了一首歌。
小时候喜欢憧憬未来,总觉得长大后会碰到很多人,发生很多事,可当人到中年回首来路才发现,知心的朋友就那么几个,重要的事就那么几件。
前方的路还没来得及看清呢,就这么匆匆忙忙地老了……记否记否,须知少日拏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
“虽然如今荒草丛生没有了鲜花,好在曾经拥有你们的春秋和冬夏。
”朴树的歌写得真好,藉此致我生命中所有的小伙伴们,遇见你们是我最大的幸运。
想念你们,希望你们一切都好!
My dear friend, I'll see u down the road.
相片里小竹爸爸穿的蓝色连体衣,所以小竹去回旋镖岛碰到的那个穿同样衣服的男生是小竹爸爸的同事,把帽子扣他头上时说的那句“别认输”也许是小竹爸爸给他的“父爱”的传递。
小竹想去回旋镖岛而且轻车熟路是因为以前经常和爸爸一起去吧。
在儿时能拥有一位勇敢到说做就做的朋友是很多人羡慕的事啊!
可是喜喜悲悲后,小久奔跑去车站时,真是让我停不下对他们未来的消极幻想,他们还和对方有联系吗?
还是那样亲密吗?
这样的问题在后半段不时蹦出来戳我一下。
他错过了小竹的火车,他们再没有了联系,交完稿后,小久去了小竹工作的寿司店,久别重逢不过是一次见面,这之后小久走在回家的堤岸上,带着释怀又惋惜的笑,晚霞映出眼眶亮莹莹的泪水。
而在离别的车站一遍遍喊过的“下次见”让我联想到的却是他们点头寒暄的生疏,虽然还在联系,心却因为距离和时间的撕扯有了无数间隙。
一个充满遗憾的友情故事的结局没有把社会刺冷人情麻木掺杂进去,不是对观众的仁慈吗?
仔细想来,为什么这个故事在小久的梦里编排辞藻,设计开头,指尖却迟迟未落,某次失意后才看到的鲭鱼罐头其实一直在家里不算冷落的位置。
“每当我看到青花鱼罐头,就会想起某个少年…”这个故事从哪里开始是小久的续写,还是说美化或者篡改,各自相信自己想要的结局就好了。
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的滤镜、镜头和配乐。
风景很治愈,跟随着两个孩童的旅程,感受到了两个自由的灵魂,自己的身心也放松了。
让我也回想起了小时候夏天,那时候的月亮太圆又太亮,月光照在我的脸上,我睁开了眼睛。
我想我一辈子都忘不了那个景象。
清透深蓝色的天空,仿佛是用油画棒大片涂抹过一样;富有层次的云层与满天清晰可辨的星星一起组成长河,混合着倒流向下方的月亮。
那时候的还小,忧愁也很少,生活对我而言处处是风景……骑上自行车向你靠近,邂逅绽放的小小花朵。
为两个人小朋友的友谊感动。
两个小男主都太好了!
男主家庭其实是十分幸福的,虽然爸爸妈妈打打闹闹,但是很相爱的。
男主内心是纯真,善良,童真的。
男主缺乏勇气,我想大概也是家庭对他保护的太好了。
相反男主朋友总是散发着淡淡的忧伤,小小年纪就太早承受生活重担的他像个小刺猬,生人勿近,然而内心非常柔软。
在还不知道男主有没有把自己当朋友时,不准妈妈擅自确定。
因为太珍惜所以才会如此自卑、小心翼翼。
一个小孩经历了怎样的伤痛,才会看着水坝,说出“它在哭泣”。
他很勇敢也很坚定,别想抓住他,这座山是他的……故事其实是悲伤的,但仍然让人觉得很治愈。
这部剧所有人都很温暖,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给身处绝望的你一丝勇气。
给杯子蛋糕打半折的店长,老爷爷送的橘子,送他们回家的哥哥姐姐……还有男主的爸爸,尽管生活一地鸡毛,也想为孩子撑起美好的世界。
所以到最后尽管朋友妈妈出了车祸,你也不会觉得很悲伤。
生活很难过,却依旧还有很多人在陪伴你,生活其实也没有那么糟糕。
提到暑假,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部或者几部影视剧作为自己的记忆点,一旦被提起,便能很快想起来那个暑假里的一些人一些事。
这部电影的“高分”多数来自源于观众对自己暑假的怀旧,作为一部电影,它的叙事及意义远不及《菊次郎的夏天》那样带给我们新奇和震撼。
或许是曾经沧海难为水,有了菊次郎的先入为主,观众不觉得它在叙事的巧妙和故事的深度上比前者高明。
但是,我觉得它起码算得上是一部诚意之作。
电影的故事十分简单,以男主久田的视角展开叙事,一个鲭鱼罐头,让他想起了一个昔日好友。
想起来了那个难忘的暑假里一次记忆深刻的历险记。
关于记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重复出现或有相似特征的事件,会被记忆剪成碎片,辑在一起,形成一个相对完整又自洽的故事,这正像是一部电影诞生的基础。
它巧妙地融合了不同人的经历,不同人的故事,最终形成了一个,大家都有类似经历的电影。
电影的风格明快,几乎所有的人和事都是美好的,即使是家里生活条件艰苦,与遭到同学竹本一起遭到排挤,但是这些事情和人,早已在成年的久田心里,得到了和解。
电影中最让人感动的便是两个少年的告别,互相喊着“下次见”,岂不知世事难料,一句简单的告别承载了太多的含义。
既有对“此前”友谊的肯定,也有对未来友谊的希冀。
两个小小的人儿,因为一次经历,结为好友,互相许诺。
告别是电影中常见的主题,它是一个故事的结束,也是新的故事的开始。
从观众坐在电影院里望着银幕的那一刻开始,他的脑海中早已浮现出了另一个人的画面,这个人很可能不是电影中正在讲述的人物。
时隔多年,再度重相逢,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
电影中的故事结束了?
还没有。
但是电影散场了。
故事很简单,就是两个小学男生因为一些因缘际会,踏上了寻找海豚之旅。
整个过程有意外,有惊喜,有顽皮,有互相帮助,也有误会的解除。
画面很简单,长崎在日本不算是什么旅游热门城市,但导演把那种乡间宁静的感觉,暑假酷热而又充满活力的氛围拍到位了,从屏幕中窜出来的是夏天的热浪,是海风的咸味,是乡间的泥土和橘香,当然还有少年人的酸臭汗味。
日本的电影总是擅长描述小人物的故事。
它的节奏很慢,没有什么深奥的对白,故事也不曲折离奇。
但是它就是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在不经意的对白中,你感受到男孩的自卑、真心、倔强、勇敢;在天空和海面波光的相映照耀之下,你看到了童年自己的家乡,那片未被污染的河边,那些你抚摸过的鹅卵石,你挖过的小泥坑;在男孩们的互动和微表情中,你代入了青涩的自己——那个你再也回不去的,无忧无虑的,你自己当时根本意识不到有多美好的童年。
(也正因为意识不到,所以它才尤为美好)没有刻意感人的画面或者台词,但是在看到他追着他的火车,嘴里反复喊着“再见啊!
要再见啊!
”,笔者自己都意识不到自己已经流泪。
中年的我们经历了无数再见。
童年的时候,我第一次跟一个出国的小学同学道别,我们说了很多很多话,最后我轻松自信的说“我相信,只要有友情,不管你到地球的哪一方,我们都会找到彼此的”。
可生活是残酷的,最终成长会告诉我们,时间会带走一切,缘分是有时限的。
有些人,在你说再见的时候,在你举行毕业晚会的时候,在你踏上火车的时候,你们就见完了此生最后一面了。
相遇相伴,是种缘分,缘尽终有时。
最后的主题曲和歌词把结尾升华的恰到好处,而当我准备放松时,结尾最后的彩蛋又像闪电一样划中了我的内心。
是啊,他们找到了海豚,他们骑上了海豚,海豚就在他们的心中,在他们的童年,在那个永远定格的8岁的光阴里,被画成壁画留在那个岸边,谁也带不走,就连他们自己,也带不走。
鲭鱼寿司之味。
两位小演员都是不同风格的可爱,而起通过小动作和小表情塑造的人物很真实,再次感叹日本人的日常叙事之巧妙和美好,足够的真实让两人的骑车公路之旅变得有趣,也让在这个过程中建立的情感能打动人,更让故事的发展变得可信和让人共情。
但故事中有两个地方处理得很突兀,一是竹本母亲的事故,虽然影片中一直在铺垫她的死亡,但如此困难的一家还让她死去,真让人难以接受,而且只是为了使两个小朋友突然分离,进而加强情感冲突,这样是一种拙劣的编写方式,一种虚伪的真实,另一处是,结尾两人的再次相遇,在这一个短暂的镜头中,旁白说两个是永远的好友,这很突兀,既没有铺垫,也没有解释。
影片除了两个小孩间珍贵的友情之外,拍得最好的是长崎优美的风景,山和海、火车和自行车、海豚和鲭鱼,这各种形象的组合形成一幅美好的图卷,在其中展开的是一段足以铭记一生的绚烂如烟火的友情。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虽然日本很喜欢拍夏日,但在这里的夏日,蝉鸣的是标题而没有蝉的出现,没有祭典也没有烟花,反而是翻越连绵的山和涉过宽阔的海,这与传统的日本夏日美学有所不同,似乎是在尝试构建一种新的夏日体感。
在屏幕前几乎是爆哭着看完了这部电影,好几处已经是嚎啕大哭。
一部俗套,温馨,简单,并且充满了勇气、真诚、美好的电影。
瑕不掩瑜,像捧出来的一颗心。
但是我在哭什么呢。
也许是对自己真的很失望吧。
时隔太久,太久,已经忘记了拥有暑假应该是什么样子,已经忘记了炎热的夏天应该怎么度过,已经忘记了无所事事的一天又一天。
作为一个非常普通的普通人,似乎从不再拥有暑假的时候,就开始给自己一直加压,从未停止。
应该找到好的工作,应该挣钱,应该挣很多钱,应该买房,应该继续工作,应该升职加薪,应该反哺父母,应该对亲人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做到体面。
可是真的很累,真的太累了。
太多年过去了,我是那个太没有毅力的人。
“做就对了!
”“做什么?
”“抬起脚往前跑!
”嚎啕大哭。
已经有一段时间只能看日本的电影了,因为文化背景类似,压力形态类似,似乎只能从日本电影中找到同样节奏、同样类型的一种安慰。
废柴也好,须臾也罢,咬着牙硬撑也行,躺着看天花板也行,可以不再特别要求自己。
即使对自己其实失望透顶。
说再多也是这个结果。
推给时代,推给环境,推给一切外因都可以,仍免不了自己内心深处非常明白自己是一个糟透了的人。
嘴巴上说着太多的我不在乎,往回退到无处可退了,却再也没有勇气打碎那个火箭存钱罐,换成鲭鱼罐头,冲向车站。
因为已经没有真正珍视的人和事,走出车站外也再没有包容一切的怀抱、自行车和爱听的流行歌。
因为已经长成大人了。
因为长成真的就是如此难过的事。
“别认输”。
到最后抑制不住的哭。
这几年感觉自己衰老的不行,总是回头看,想想以前的阳光灿烂以及无限期待。
如今,未来似乎很短,过去却很长,因此,我老了。
电影的动人之处,在于一开始的冒险之旅,这样神奇的经验,当代中国人的孩子是很难体会到了。
有人吹嘘强国治安,但是实际上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不敢放任何一个未成年孩子出去冒险。
我们就是生活在这样诡异的时代。
想起自己小时候在乡间如此的自由闲逛,如此的悠游自在而不安,似乎这是中世纪的特权。
说起来,最近又开始抓什么防溺水了。
似乎,淹死小孩都是教育的过错。
电影里有个情节,主人公作为一个小孩马上就要淹死了,一个美丽的小姐姐救了他。
实际上,水火无情,人类的命运,谁又能够把握?
这些年,因为溺水问题,家长都教育孩子远离水面,实际上一点作用都没有。
想起小时候,我爸爸说的话:别人家孩子都让靠近水边,我偏偏要教孩子游泳,学会了才不容易淹死。
虽然我爸爸是个没上过什么学的农民,我看比许多沙壁要有见识得多。
人类的命运啊,其实无非是你来我往,随波逐流。
其实,日剧最精彩的,恰恰是东亚人的困境,欲言又止,藏而欲露,腼腆热烈。
简直是人格分裂,这就是东亚社会的压抑所在吧。
扭蛋的时候越想扭出水牛人,就越会扭到已经扭出过好几次的金骨人。
期末成绩单再糟糕,但也不妨碍和小伙伴共度暑假的美好。
当班里那个平日里独来独往的被同学们排挤嘲笑的侧脸强悍得像成龙的酷酷的小竹主动出现在小久家门口,这个夏天注定会比以往多一些非比寻常的灵魂交流。
秘密约定去回力镖岛看海豚的夏日单车旅行说走就走,偷骑妈妈的粉色菜车趁着家人熟睡清早偷溜,在家门口碰头的时候,小久甚至带着骑海豚用的缰绳,真的够牛。
临行前却被睡眼惺忪的父亲逮个正着,但得知俩小孩要远行后不仅没拦阻还贴心地把后座的硬座改造成软座,属实铁汉温柔。
滴答岩的山路太陡难为了买菜的自行车只能吃力推着走,但是好在有小竹带来的收音机里的那首应景的《自転車にのって》 ,一起推着车的山路都变得无比轻快。
沿途路过水坝,小竹说水坝在流泪。
滴答岩的山顶总算抵达,小久惊呼真的好美。
不捏刹车沿着畅爽的下坡路一路用力大叫着一起冲下山,结果摔车车毁人摔得人仰马翻。
坐在商店门口,一起喝的蓝色玻璃瓶的汽水见证了一场小小英雄救久。
从回力镖岛对岸的沿海公路望向海岛,海面波光粼粼,好像已经能看到对岸海岛附近的海豚在向他俩招手。
两小孩一头扎进海里奋力朝着海岛游,小竹上岛后,快靠岸的小久突然抽筋还好被之前在商店偶遇的漂亮姐姐拯救。
等待寻觅了一个小时,结果心心念念的回力镖岛上并没有海豚,除了礁石什么也没有。
失望回游在岸边和漂亮姐姐再次偶遇,海豚睡着以后也会溺水,小孩没有愿望成真有也会,好在大姐姐烤的牡蛎倒是给了两小孩一些安慰。
生锈的韩国汽水易拉罐和牡蛎壳,悄悄在小小少年小久心里埋下种子——开始从亲吻海报上的唱歌偶像转变成对大姐姐浅浅淡淡的魂不守舍。
躺在沙滩上,小久问小竹为什么找他陪着来看海豚,答曰因为那天班上一群同学去小竹家门口的时候,大家都在嘲笑他家破烂只有小久没有嘲笑。
酷酷的小竹突然调皮地对着小久扔沙子的笑,让小久意识到也许根本没有什么海豚,他只是需要有一个人陪他一起旅行。
那天回家在夕阳下一起坐过的小货车,还有分别前鼓起勇气的下次见,都成了日后永恒的纪念。
暑假里还一起钓过鱼,编了一首傻傻的歌。
一起去偷摘山里橘子园大叔的橘子被大叔一路追杀学会不到最后关头不能轻易放弃。
还因为想吃寿司但是吃不起被小竹邀请到家里做客,小竹的独家绝活——鲭鱼罐头寿司美味得让小久感觉能一口气吃十个。
一场误会和一场意外变故让两个刚刚成为好朋友的小男孩在闹着别扭还没和好的节骨眼又不得不面临长久的分开。
送别的车站,小久花光准备买望远镜攒的积蓄买的一大袋鱼罐头冰释前嫌,对小竹说你是我的好朋友。
橘子园爷爷提来一大袋橘子一笑泯恩仇,说是挑的酸的卖不掉的,其实甜到掉牙。
强忍泪水的小久见到来接他的爸爸一头扎进爸爸怀里哭得稀里哗啦。
回家的路上,有紫红色的晚霞。
爸爸骑着脚踏车,一路给小久唱着寂寞又洒脱的歌。
感恩那场蓄谋的邀约,也感恩自己童年的天真,才换来了这段如此独一无二乃至多年以后依然久久难以忘怀的夏日回音。
难忘到每次看到鲭鱼罐头,就想到那个夏日的午后。
昭和末期的那个追海豚的长崎夏日。
是像青春一样回不来的夏天。
好在那年最纯真的快乐和最真挚的友谊象征也永远镌刻在了大堤的岩壁,证明那年我们真的一起追到并骑上了海豚。
好在当年离别车站互相许诺的下次见,时隔多年还是得到了兑现,就像你第一次给我做鲭鱼罐头寿司的那个下午我们畅想的那样,你真的当起了招牌寿司并不太受欢迎的寿司师傅,我也成为了写的书不太畅销的作家。
日本人拍过很多男孩和夏天,但这样鸡毛蒜皮无关紧要的,我还是头一次见
“下次见”
看着电影,某一刻好像真的站在童年一个夏天的阳光里。
字这么难打还拍得这么无聊,剧作上肆无忌惮的懒惰与俗套程度令人咋舌。没有实际困境和弧光,热血当然只能纯靠吼。唯一微妙的是,越平淡如水的追忆越希望它拥有圆满无憾的结局。
儿童公路片,喜欢看的类型。想起小时候和小伙伴3人2辆自行车,来回骑5小时,想去雁荡山玩,结果骑到水涨就回来也天黑了。虽然没到达目的地,但是骑行在路上的经历也是难忘的。现在可不行,太危险了,那时候还是比较安全的,路上车有但也不多。
节奏太平了,真的看得快睡着。
漫画表演,泛滥配乐,父母双亡如何还能小清新
导演大概二次元看太多已经忘记现实世界的样子了,和题材和结构都近似的《梦幻村庄》一对比就能明白硬来的戏剧表演和自然流露的状态有多大差距,一众配角除去那对在日朝鲜人情侣稍有深度,其他都是从搞笑漫画里搬出来的空壳模板,浮夸又做作。二人的冒险并未引发心灵层面的震动,亦未提供任何深入人物的可能,只是前言不搭后语地展示着“友情”“羁绊”,直到狗血的车祸把一切终结。
编剧你这么喜欢把人写死那你怎么不去死?? //日本电影展@ cameo
反正80年代中日真的是蜜月期,学校里和我小时候真是一模一样……
一起来测测你的日本片观影量吧! 1. 怪胎不被大家理解但其实很善良/纯真/伟大。 2. 莫名其妙的配角性启蒙大姐姐。 3. 快要错过突然后悔奔跑追回。 这几个要素你能想起几部片子呢? 它们就是这部电影的全部啦! /如果是鲭鱼罐头品牌公司做的宣传片我会给多一星。我还去搜了一下btw,番茄味的耶,感觉好吃的样子。
又哭成了泪人啊!这种少年友谊和冒险的题材真的太戳我了。感谢导演手下留情,还让他俩在车站见了一面。现实是在那个信息匮乏的年代。很多人再也无法联络上,只能遗憾终身
每个人都好好啊,唯一的反派是人生,好不容易建立的感情,说散就散了,真是讨厌啊
想住在这样的乡下,またね!
在渲染友情的叙事上还是应该有更多笔墨去描写两位少年的羁绊,才会让这种友情更有说服力。现在就是:太浅了。
表达方式很老日影,放现在看好“鹤立鸡群”。每个细节都充满了善意和温情,看了谁不爆哭。呜呜呜,果然还是简单的故事有力量。
想当然又矫情的煽情 虚假又令人反感
非常真诚的烂片
适合夏天看。子役表现稍欠缺。
离别站台的那一袋橘子格外甜,那一袋青花鱼罐头做的寿司也会更加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