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以为可以改变自己,一次酒醉就让你原形毕露;当你以为可以弥补过去,真诚的泪水抵不过长久的积恨;当你以为可以开始新的生活,那扇门却只是开了第一道逢不足以让你通过。
摔跤手Ram,伴随着80年代的金属狂潮也经历了自己的辉煌,如今老去、一无所有,丢掉了亲情、追不到爱情,只有素不相识的粉丝的支持能给予他一些安慰。
他不是没有努力过,但事情总不如人意。
Ram对他女儿说,我本应是那个担负起一切的人,然而事与愿违,然后流下了泪水。
Ram做出了浪子回头的姿态,却仍然不被他爱的人接受,于是他只能回到原来的舞台。
或许应该这样说,他选择回到了他属于的舞台。
当Ram对他的粉丝说,你们才是我的家人,粉丝为之欢呼雀跃,摔跤手走过的路又有谁体会过?
这是一部告诉你生活的残酷和无可奈何的片子,也告诉你一种别样的归属。
他比slum dog millionaire 更有力,不是因为这个悲伤的结局,而是因为他让我很轻易的联想到身边那些老去的人们,和他们疲惫的身影。
但愿我们不会是这样的生活,因为这样结局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承受得起。
我现在理解为何奥斯卡颁给了Sean Pann而不是Mickey,因为一个是对演技的最高赞誉,一个是对生活最真复原。
人到三四十岁,阶级跃迁的概率小了,像刮完的彩票,切开的原石,中不了举的孔乙己。
莫欺少年穷这个最后护身符也没有了,很多人对你不再掩饰,社会袒露更直白粗暴的一面。
男女不平等,男人有“年龄优势”,社会容忍男人的“穷困没出息”到35岁,而女性要更早几年。
如果在这之前,没有皈依马列主义,如何面对和理解真实的世界?
如何面对和理解自己的内心。
云何降伏其心?
愚昧的年轻是给资本主义的礼物。
所谓的人口红利。
智慧和真理才是给自己的礼物,马列主义。
马列主义就是弱者的主义。
p.s.看了b站一个up主讲这部电影,才知道米基•洛克的故事。
米基•洛克年轻时候非常帅,演技很好,很有味道。
刚看完本片,不像是部励志电影,说不清.没有ROCKY那样明快振奋的主题,又不像见龙卸甲那样沉重(结尾的设置倒有些相似),看完有些模糊,悲情中带着力量.RANDY英雄迟暮,不再摔跤,但却在现实中处处碰壁,不够老练世故,有些一根筋,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尤其在对待爱情和亲情时表现尤为明显.选择学着世故,做不到!选择苟活?不!重新做回摔跤手,不想证明什么,只想听到久违的宣泄声,只想证明自己并不孤独,只想用一种壮烈的方式结束人生的表演.大多数的人生都是不如意的,我们和RANDY的区别在于我们会选择苟活,结婚,有孩子,在每天拉大便的时候顺便把自己的傻B理想和恬不知耻的大话一同冲走
这是一届坏小子们聚会的奥斯卡。
坏小子们老去。
西恩·潘走上最佳男主角的领奖台,他向台下的米基·洛克不止一次致敬。
当他说:你是我的兄弟。
……欢迎你回来。
突然流泪。
米基·洛克,已经那么丑了。
以至于,他象一件活着的悲伤。
那个《9周半》里性感的男子,如今只有一张残破的脸。
丑陋的,甚至无法忍心面对他回忆英俊两个字。
他为什么不死去呢,在一次酗酒后的清晨,一次吸毒过量的深夜,或者在纵欲过度的春宵,引擎咆哮的街道;或者是一次对手重拳迎面而来的擂台上——用他的意外死亡,在他还年轻还英俊的时候——聊以成全观众们已经放进口袋准备大把掏出来施舍向他冰冷的还年轻还英俊的身体的那些滚烫的悲悯。
但是,他没有。
他没有死去。
米基,走回柯达剧院奥斯卡颁奖典礼的路有多长啊。
大概比死亡还长。
叛逆需要以青春期为载体,才值得歌颂;狂野因为短命变得堂皇。
否则就是老年马龙·白兰度身上的脂肪,除了让人嫌弃,没有意义。
Dream as if you’ll live forever.Live as if you’ll die today. ——詹姆斯·迪恩说完这话不久,就死了。
唯长生才成其为梦,唯立死才得以永生。
如果奥斯卡,可以颁给勇气。
我相信获奖的应该是米基·洛克。
象他容貌一样支离破碎的是他的人生。
这个因为甜美的性感而一度是好莱坞宠儿的坏小子,甚至一度养不活自己和一条老狗。
他在《摔角王》里呕心沥血得演自己,把青春把人生把生命演到变成满脸伤痕,变成暴突双眼,变成皲裂皮肤,变成激素促生得横肉纵身——就是这样的一路上,如果他答应了达斯汀·霍夫曼,出演《雨人》;如果他答应了奥利弗·斯通,出演《野战排》;如果他答应了昆汀·塔仑蒂诺,出演《低俗小说》;如果是他演了《沉默的羔羊》……他不会因为沉沦到底被人们忘记。
他不会因为沉沦到底才被人记忆。
35岁的时候,他说他对于演戏,失去了所有的激情、渴望和敬意。
于是他戴上了拳击手套。
4年后,在只差3场就拿下了轻量级冠军,他却因为严重脑损伤,彻底退出拳坛。
拳击其实什么都没给他留下,千金散尽,家庭破碎。
只有被打得稀烂的脸,还留在岁月里听凭老去。
2008年获得金狮奖、金球奖和奥斯卡提名的米基·洛克55岁了。
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主席维姆·文德斯说:“《摔角王》里有着真真切切令人心碎的演出。
因为米基。
”去过地狱,米基·洛克那张曾经会让天使害羞的脸,留在了那里。
孤身回来。
大幕落下,电影散场。
起立,鼓掌。
这部片子最开始是同样对电影狂热的凯子小朋友推荐的,大意是说把他都看得要哭了。
于是上豆瓣看了一下介绍和剧照,第一感觉是,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但是还是看了。
事实证明,第一感觉是会太主观的。
电影说不上精彩,故事说不上生动,当然,它本来走的就不是温情路线,而是几近纪实路线。
当年的摔跤王大锤渐渐老去,风光也渐渐褪去,一次表演后(真够BT的表演啊,为什么那些老美们喜欢看那么血腥暴力的场面涅),他发现他有严重的心脏病,如果再继续摔跤他直接有生命危险。
于是他告别舞台,试图去过一个平常人的生活。
找了一份超市的工作,与疏离的女儿重修旧好,向喜爱的脱衣舞娘示爱。
但是很快他发现,舞台下的世界却是他无法掌控的。
挑剔的顾客,再次对他绝望的女儿,拒绝他的爱的舞娘,甚至连任天堂的游戏,也已经不再是他熟悉的,他实在无法融入这个正常人的冷漠的世界,他终于明白,那个给他掌声和尖叫的摔跤舞台才是他的归属。
再次登上舞台,他有一段让人心酸得足以感动每一个人的话。
只是镜头扫过观众,人群里并没有那个特意赶来的舞娘的踪影,是的,这个时候,他已经不再需要她,不再需要她的爱,他只要自己那份可怜的荣耀,只要台下的观众仍然记得高呼他的名字。
“我想说的是……今晚你们大家……我很高兴能在这里,很多人告诉我说,我再也不能摔角,我原本就认为我可以,你们知道,辛苦地活着,辛苦地表演,如果你过分透支体力,你就得付出代价……在这样的生活中,你会失去所爱的一切,所有爱你的一切……我现在听力大不如前,我会健忘,我也不再像以前那么帅气……但,我操,我仍然在这里,我还是那个‘大锤’。
随着时间推移……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会说他完蛋了,他完了,他是窝囊废,他得过且过,你们知道吗,唯一能告诉我,我处事有始有终的就是在座的各位,这里的所有人,上下所有人,我要告知你们,因为你们都是我的家人,我爱你们大家,非常感谢。
” 这段独白,不单是对大锤的,更像是米基洛克本人的心理写照。
难怪都说,这部电影就是为他量身定制的。
看过《爱你九周半》的人倘若不知道米基洛克这些年来的人生轨迹和他无数破事,简直无法把如今这张变形肿胀的老脸跟那张性感迷人的帅脸相关联。
比如像我,就是摆渡了数张他历年的照片以及八卦,才渐渐把这两张脸之间画上一条漫长而曲折的的等号,就像他本人这不走寻常路的一生。
大锤老了最后还是要回到舞台,是为了倒也倒在属于他的世界里。
米基洛克老了也回到了舞台,是为了什么呢?
也是为了他自己的世界?
不得而知。
但是他、他们都是有勇气的,起码还有勇气去选择,有勇气去有始有终。
我等凡人老去,等在前方的又是什么呢?
其实对于米基洛克我真是不太了解,当然,也无需了解。
罗嗦了那么多,我其实是受不了所谓岁月对这个昔日帅锅凶狠的蹂躏,如今眼睁睁看着他变成臃肿丑陋的糟老头,是个人都会唏嘘不已啊。
深夜1点才看完电影,我不由得要长叹一声,TMD豆瓣的小p孩儿们太能误读了。
统共300多条影评,一多半非要把电影和男演员Mickey Rourke本人传奇的经历联系起来,然后感叹一下人生的沧桑,赞美一下“大铁锤”生命最后一刻的奋力搏击如此绚烂之类。。。。
其实这个真不是虾米励志片啊。
“大铁锤”不是命运的抗争者,而是一个服从者。
他的人生有一个激昂的开始,然后一步一步走入死局。
如果说20之前,摔跤曾经是真正的搏击运动,大铁锤是真正的摔跤王,那么后来“大铁锤”和其他诸多摔跤手所从事的那个,真不叫“搏击”,充其量只能算是“娱乐表演”——他们靠表演,靠自残。
打斗不是真的,蜻蜓点水而已,健康的肤色,是灯照出来的,大块的肌肉,是类固醇催出来的,甚至受伤,也是自己用小刀划出来的……那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啊,为了看客的愉悦,吃力地表演,费劲儿地伤害自己。
所谓的glamour都是浮云。。。
他曾经有选择的,他本来有机会赢回女儿的,也有机会和舞女远走他乡重新开始一段新的人生的,他甚至有机会做一个平凡人,自己自足的,可是他没有。
在那么多选项面前,他的所有选择都是消极的。
于是他只好重新回到死胡同。
如果你面临真正的困境,无力去改变,也不想去变清醒,那你还有什么可做的呢?
那就去轰轰烈烈的死在自己的梦里吧!
我很喜欢片尾曲,很喜欢演员的表演,但是我拒绝喜欢这个电影。
08威尼斯的金狮奖得主,两天前刚刚颁布的金球奖,得了最佳男主角。
《摔跤手》讲述的是一个社会边缘人物的命运。
这个题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愤怒的公牛》,然而本片的“摔跤”和拳击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它甚至不是一项体育运动,而是一种貌似美国特有的变态残酷的秀,本质上和片中女主角的脱衣舞职业差不多,相当边缘和底层(片中最后那场比赛的门票居然只要3美元)。
米基·洛克扮演的这个摔跤手和《愤怒的公牛》中罗伯特·德尼罗的人物性格比起来也单纯的多,就是穷困、伤病缠身、极度孤独,作为一个职业摔跤手,年老的他已经无法适应其他工作,而情感上得不到任何关怀,只得选择在摔跤中自杀。
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在经历3年前被广泛嘲笑和贬讽的《青春泉》之后,这次选择了相当真实和记录感的影像风格,比如大量后背跟拍。
据说她原本想请尼古拉斯·凯奇出演该片,为此凯奇还仔细研究了摔跤比赛的片段,在凯奇错过该片之后,导演找到了米基·洛克这位从影前曾作过拳击手的演员。
《摔角手》在一片喧哗中开场。
金属乐,解说,欢呼。。。
一切好像场火爆的英雄动作片即将上映。。。
随后镜头一转,屏幕左下角打出漆黑的几个字:20 YEARS LATER。。。
火热消失了,剩下兰迪一个人,背对着镜头,坐在蓝色房间的角落里,发出一两声低沉的喘息。。。
一个不见头脸的小角色走进来,递给他一小叠无分量的钞票,以及几句无用的安慰。。。
这种强烈的对比创造了一种沧桑感,开门见山地揭明了这是一部属于硬汉穷途的电影。
对一部有关摔角手的影片来说,摔角比赛当然是重头戏之一,但基于电影的主题,导演显然又更希望表现摔角手台后的艰辛血泪,而不是台前的激烈比赛。
如果影片变成一场精彩的摔角比赛转播,那就是对电影最大的讽刺。
在电影中出现的交错场景,创造了强烈的差异和对比,从而有力地把观众的注意力从摔角台上拉到后台,对摔角手产生巨大的同情。
这在兰迪与大胡子一战中运用得尤其明显(电影约30分钟处)。
对这场直接导致兰迪心脏病发的赛事,电影并不是像体育转播那样从头开始,在电影切换到血淋淋的摔角台时,比赛已经接近尾声,兰迪赢得了胜利,然后镜头跟随着兰迪进入后台,医护人员开始工作。
这时电影又把镜头切回14分钟前,比赛刚开始的时候,之后镜头又切回后台,近距离地拍摄医护人员为兰迪对手取下额头上的钞票,然后再切回比赛,告诉观众这张钞票是怎么用订书机订到额头上的。
整场赛事都是这样不断地来回切换,这种切换创造了场景的强烈差异。
台前喧哗,摔角迷们高声欢呼,台后冷寂,时不时的呻吟。
前台红色黄色的占了主要部分,后台则突出墙壁和医护人员制服上的蓝色。
最为重要的是,场景差异也使道具的表现力得到了强化,并有了属于电影本身的意义。
在摔角台上,平底锅、订书机、玻璃、铁刺网、观众的金属假肢。。
等等都是比赛的道具,用来刺激摔角迷狂热的情绪。
但在电影使用了来回切换的镜头后,道具的意义便有了完全的不同。
前一秒钟,观众看到了兰迪从肚皮上扯开铁丝网,下一秒钟,镜头转到医护人员在缝合被铁丝网割开的伤口。
前一秒钟,观众看到了大片玻璃在兰迪背上砸碎,下一秒钟,镜头转到医护人员用镊子钳入背中的碎玻璃。。。
强烈的对比迫使观众从激烈的比赛的暴力快感中走出来,把注意力放到摔角手所受到的伤害上,从而产生一种同情心。
从这个角度看,道具越是残忍,观众被激发起的同情心就越大。
道具的意义也因此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这场戏也是电影的一个高潮,在这场戏过后,影片更注重表现兰迪的感情。
也就是说,这场戏为后面的感情戏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热身,如果没有这场引起观众同情心的戏,那么后面兰迪与女儿之间感情戏就会显得生硬和不容易接受。
这种交错的手法让我想到《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在那个电影里,交错的手法更加频繁的使用,节目现场,往事,在警局中受拷问。。。
这两部电影使用同样的手法产生了类似的效果,即借由场景的差异来创造对比,使观众在对比中获得更强的感受。
兰迪是个真男人,这是我看完这部电影的感想我并非说一个抛弃妻儿,在外面搞一夜情忘记陪女儿吃饭的人就是男人。
《The Wrestler》的拍摄手法让我想到了《Once》,用一个HandyCam追拍,多数时候让人感到片子是个记录片,片子本身讲的故事大概就是一个当年大明星摔跤手的老年悲惨生活,凄凉而寂寞。
你可以从故事里看到很多内容,我看到是,兰迪是个真男人。
兰迪有着男人的爱好:游戏,女人,摔跤。
我认为男人的本性就是沉迷,沉迷于美色,沉迷于游戏...我现在有许多朋友沉迷于摄影,卖车买莱卡,这些我都能理解,男人有一种执着,当这种执着带着理智的时候,就变成了毅力,当这种执着失去了理智,就变成了疯狂。
如果你是女孩子,你大概记得和初恋男友(不上床的不算好不好?
)热恋时的疯狂吗?
那就是没有理智的执着,如果你找了个比你大20岁的男友,你可能就无法体会到那种疯狂,取而代之的是无微不至的关怀,一丝丝总缠绕着你的温暖,这是理性的执着。
兰迪,他也沉迷,他沉迷于自己过去的辉煌时光,他沉迷于自己的过去,他不是罗宾,他是大锤兰迪。
他的沉迷是疯狂的,没有一丝理性的,他可以放弃家庭,爱情,以及生命,只为重演一次20年前他的经典时刻···男人就当如此《灌篮高手》里,我记得樱木说过:我是一个篮球手,结果激发了大猩猩的斗志。
而兰迪每次说,或者想说自己是一个职业摔跤手的时候,我们看到的画面都很凄凉。
“我是一个职业摔跤运动员”“对不起,恐怕你的心脏无法再应付那样的运动了”对于任何一个男人来说,这都是一个比死亡更让人痛苦的噩耗。
试想下你是一个爱好摄影的人而你缺失去了视力,你是一个钟爱音乐的人却失去了耳朵······摔跤是一个残酷的运动,伤害自己,娱乐别人,你需要的是坚强的心脏···而这颗心脏坏掉了。
兰迪尝试过重新挽回父女间的情谊,尝试着去得到一位女人的爱。
试着接受自己不能摔跤了,就在超市鲜货的生活。
他能做到,他也能做好,他都能做好且做到过。
但是男人的热血不会因为他枯萎的心脏而不在他内心里流淌。
如果给我一份真爱,放弃现在的一切,只换回那么一个momment,你愿意吗?
摔跤的过程是兴奋而痛苦的,如同爱上了一个不停伤害你的女人,堪比抽烟,喝酒。
有没有一个男人因为吸烟有害健康而真正不吸烟了?
有没有一个男人爱上了一个不停伤害你的女人而真正的放弃了这份执着的爱?
如果有一天,你再抽一根烟就会死,但是你可以站着死,或者你可以在地上爬一辈子。
如果有一天,你再和心爱的女人做一次爱你会死,但是你死在床上,死在你爱的人的怀里,或者你可以把鸡鸡割掉活一辈子。
当失去了的一切让你成为男人的东西,折磨着你男人的心脏许久,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任何其它东西让你执着的时候?
你愿不愿意像一个男人一样死去?
兰迪最后死没死,片子没有讲但是他从头到尾,都是一个真男人
看完非常生气。
酒吧嗑药这一转折点前五星,之后三星。
生气是基于对导演态度的判断——基本上是从称颂(至少不是讽刺或者否定)角度叙述为追求梦想自己妻离子散还一直坚持、以致于最后为之付出生命的过气明星的故事。
悲剧好像引起了某种对为梦想牺牲的感叹,但这样的悲剧跟梦想好像关系不大。
完全是randy性格和处事的问题,换一个人未必走到这样的结局,这就让我感到结尾表达的非讽刺非否定的态度非常怪异。
光从父亲这一角色看,试问有多少位父亲为了追求梦想小时候就把女儿抛弃,有多少位父亲会因为前一晚求爱失败酒吧纵情以致于睡过了与女儿和好后约定的第一个饭局,又有多少位父亲会因为第一次道歉女儿没原谅放狠话再也不见外加之前求爱拒绝就放弃从良重出江湖。
电影里众叛亲离倒逼主角重返舞台(追求梦想),逃避的理所当然,这拍的还挺现实,因为没多少人能脱离自己惯常的行为模式,一个没负过几次家庭责任的怎么会经营关系,怎么会知道要努力多劝几次女儿give it a try 。
但是正是有这样的行事惯性,我们才要警惕不是?
说追求梦想而死可能不过是掩盖其做人不行的高情商说法。
why is everything so sad lately
抛弃对灵魂的深刻解读和华丽的剪切技术,用色情 、暴力去流畅地讲述一个平庸的故事。这他妈是达伦该有的水平么?!
not as good as i expected. that striper is hot.
从乱打一通的暴力血腥场面开始,主角的行为模式被预设为捍卫其基于所谓雄性力量感的尊严,这种尊严被置于一个不容辩驳的至高无上地位,随后开始走向千篇一律的美式人性亲情励志片,基于一种虚构的受害者逻辑,周围角色被安排出来矫揉造作地保持与主角若即若离的关系,为最后一刻贩卖苦情热血提供机会。
达伦开始走现实主义路线,一个皮糙肉厚的寂寞老男人如何能打动观众?除了米基洛克来源于真实感受的表演,还有那些孤独的长镜头,和擂台上的荣耀感,肉体坠入地狱,灵魂升上天堂。
这他妈是什么不要命的运动 看得我生理不适。。。。
结尾拍得比较好。前面- -太残酷了。。我难以直面这种现实的呈现~
哪怕是08年,也充分展现了美国制作,很标准,反复破解的家庭关系,无法追求的爱情,压抑,隐忍,克制,爆发,因伤退役,带病上场,追求自我。
奥斯卡怎么就这么待见拳击、励志、传记类的影片呢。头发这么长的老头,洗洗睡吧,还玩什么拳击。错过了就是过错,还期望女儿原谅什么的都他妈鸡巴扯蛋
为什么美国人喜欢这种蓄意自残 还没有真正对抗的运动?Wrestlers的付出无疑是巨大的 想尽办法自残 嗑药保持体型 还有身体上巨量的疼痛和伤病 问题是 这样值得吗?不是这个世界不在乎你 而是你双倍的消耗自己的生命 只是为了一点虚无的掌声和欢呼 而将自己全部的生活和身体 还有身边最亲的人的爱抛到脑后。你可以选择纵情享乐 那就别抱怨世界。
最后一场的出场音乐是sweet child o mine。女主角是我喜欢的样子。喜欢看WWE,却受不了电影里的血腥。高分得莫名其妙。
居然高分,瞎了眼
片终,Mickey Rourke从摔角台一角奋力跃下,Bruce Springsteen的歌声响起,一个男人重生了。所有同样怀揣着对昔日的幻想、对今日的愤懑、对未来的憧憬的男人都重生了。
Have you ever seen a one-armed man punching at nothing but the breeze? If you've ever seen a one-armed man then you've seen me
看了第一遍,没入戏,又看了第二遍
没觉得哪里很出彩,不明白为啥中国人评价这么高....
好吧,我承认我对米基.洛克的个人史不熟悉,就是觉得剧情和对白也太普通了些。
穷困潦倒的生活让人不免有些难过~Ram本来觉得自己为摔角付出了一切,自己的家庭都因此支离破碎,女儿不想理他,妻子根本不知道在哪里~后来心脏病犯了才知道自己根本老无所依~这样的人生注定悲剧,伤病不得不吃各种止痛药,吃类固醇保持身材,各种搏命的表演透支生命,去超市干活还各种被怼,只为了维持在公众心目中他自己的形象而已~但年华老去始终无以为继,到最后觉得其他人都不在乎自己,自己只属于擂台,我想问你的良心会痛么?女儿也给了和解的机会只是自己不珍惜,脱衣舞娘是再也找不到更好的对你好的人了吧,其实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一直不肯出来是你自己的决定,同时也是自私的决定~一开始我觉得的确值得同情,但后来我只觉得他只是不愿意面对生活而已~说回米基洛克,大好年华的青春跑去打拳,硬生生把自己打残这是在干嘛呢~
Violent,Bloody,makes me freak out.If we can choose our life once again,will it be the same?
虽然剧情基本在意料之中 不过还是看得挺伤的。老摇滚听着就是那么来劲。片尾Ram Jam之前那一瞥 之后的微笑 真是让人为之心头一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