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基督徒家的水管违建了,巴基斯坦难民包工头组织改建,俩人的口舌之争上升到了动手的程度,基督徒断了肋骨住院了,他要起诉对方伤害。
经过一次敷衍的庭审,他的气胸和妻子的早产让他更加觉得此事不能不了了之。
父女档的律师的介入和辩论使事件不断升级,从口角发展到对民族的歧视,对政权的攻击,对历史事件的仇恨……语言中的词语的放大和引用不止发生在庭上,也延伸到了庭外,暴乱和战火都在延续,双方都因此受伤。
最终二人还是用了最简单的方式解决,庭上的辩论也以无罪宣告结束。
这是一个全程冲突的电影,节奏很快,从电影的开始就能看到环境本身中存在的民族冲突。
在这个有战争有难民有很多历史遗留问题的国家里,人与人之间一直存在芥蒂。
就像电影里说的,“战争已经平息,但大家心中的战火未绝”。
开始的时候根本不懂为什么男主点火就着,明明是他先挑起矛盾,但到后面看到他的经历又能理解他无法释怀和激进的态度源于幼年的伤害。
这就是媒体和引导,人的情绪都不是凭空而来,但又有多少时间去互相了解互相理解呢?
关于片中讨论的羞辱和矛盾太多人讨论了,我更想讨论的是由大见小到我们每个人身上的冲突与矛盾。
每个人经历的事和痛苦都不能被其他人看见,而情绪的发泄和冲突的挑起往往都会伤害到无辜的人,甚至引发不可控的发展就像是引发战争的庭审一样。
当一个人任由自己的情绪发泄,并因他人之错自己犯错之时,道理和法律也不再能清晰的去判断对错了。
所以真正消解矛盾的是什么呢?
是原谅是宽容是冷静是自我约束吧。
虽然这是很难做到的,就像前人说的以德报怨一样,但我私以为这应该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要求和努力的方向。
只有这样从有机会真正的平息各种意义上的战争吧。
我看到男主帮对方修车的时候,突然就有点泪目。
双方都不是恶人,他们都存有善念有信仰也有自己的坚持和信念,也因此他们拥有爱人和信任的伙伴。
但在不同背景下无法调剂的矛盾都让他们短暂的忘记了人性中的善,用言语和肢体暴力伤害彼此,这是最不可取,最遗憾,也最让人难过的事情。
也因此在他们回归个体展示个体的善与美的时候,格外动人吧。
——评《羞辱》 在挥舞的高举的旗帜之下,激昂的宣讲便民众的拳头变得愈发有力,涌动人群中不断此起彼伏的呐喊,整齐划一的似乎在宣泄着什么,因为一次简单的维修工程,揭开了民族的裂痕,想要重新组装的连接的管道,被无奈的一击铁锤击垮,本就不牢固的沟通,也变得破碎不堪,在那目光下,对错的正义化作彼此的羞辱,上升为保卫尊严的一战,伴着烈火燃烧随即打响,因亚西尔的无罪释放,激起了湖面中的更多水纹,使其荡出涟漪,将矛盾推向了高潮对错正义的浩大的道德,互相良知的心在禁锢下闪烁。
亚西尔与托尼是两个民族的缩影,律师女儿与律师父亲新旧思想的碰撞,这皆使时局天平在不断的倾倒着,并摇摆变换着,民族人民的抗争也似被融化般,可是托尼的温情缓缓流露,亚西尔最后出乎意料的道歉,本是偏执的他们都变得可爱,仅管在危烈的争辨之下,对彼此言语之间的羞辱,但这都使所有人内心的喜和真在不断的显现出来,随着铁栅栏慢慢打开,他们用一拳来结束了私人的矛盾,他们要的不过是简单的真诚的道歉罢了,他们都矛盾也被无限的放大,外面的呐喊声仍在弥漫,接下来的法庭的微妙气息笼罩着,在最后的法庭审判中,真假对错已变得不重要,亚西尔的无罪释放的欢喜,都永恒于二人注视的双眸。
我们都生活在大环境之中,就如水里的泥沙一般,我们顺着水被推向任何一个角落,在历史所留下的创伤中,逐渐被憎恨且蒙蔽了双眼,我们以为的顺应内心,却不知道自己的内心早已偏离了方向,于是便高举尊严的勇敢旗帜,去着眼于眼前的那个对错,可在这世界中对错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在这历史的鸿大的客观存在下,我们生处于时代之中如此的渺小,更应当放下学会放下,去珍惜身边的爱,带着和平与爱走向未来,并从中醒悟和理解,影片中所说的那样:“道歉不是弱者的表现,我们的生活同样悲剧的是被强制沉默”我们向上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止,希望永恒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我们把这希望凝固在一起,随着飘扬,会越飘起远的融化于每个人的心间,让爱与希望缩续传递下去,就如影片中最后的道歉一般,因为你羞辱了我,侮辱了我的宗教,而且你都已成为我的历史,但是你又凭什么去得到全世界?
所有的不理解,都是由于时代的框架给予他们的,世界本该如此,他们本该令人唾弃,但在这固有的石墙下似乎在缝隙中夹杂绿色青苔,开出小花,妻子怀孕的设计也更有了生命感,当人即将变成父亲,必须背负起家庭的责任感,而当他们又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成长时,便激起了无比的爱和善良,他们都在逐渐进步着,并做出善良的遵从内心的事,最终达到互相的和解,这份埋藏心间的爱将会在一代又一代中迎来更好的未来。
人们应当放下心中的执念,和跳脱历史给予的刻板,去真诚和真挚的对待他人,也慢慢用那炽热可贵的爱,去放下客观的冰冷,在希望中和解。
在导演的镜头下首先就为我们营造了那个战乱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和那些孤苦怜了的人。
一开始就通过一个全景为我们展现一个激情澎湃演讲的领袖,并逐渐的仰视镜头来表明在人们在期间对他的信任,接着通过借领袖的背部的关系,拍到的挥举旗子的人群,领袖与民众共存,再伴着摇晃不安的镜头展现身处这样的时代,人心也是动荡的,用这一组镜头就为我们塑造了这个人物当下生存的环境是被从小教育反对巴勒斯坦人民的,而且动荡使他们内心的摇摆。
接着导演不仅在开头就铺排的大环境的氛围,还逐步加强镜头的运用来展现个人人物形象,把托尼的刻板严肃塑造出来,更加突出后来转变的可贵,镜头用了透过矫车镜子中透露出的托尼的脸庞,他微微皱眉,深色严肃,并用了特写镜头来放大人物内心对演讲的认可,和加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当他来到法庭上时,导演运用了只全景到中景再到特写的一组推进放大的镜头,放大人物面部的所有细节, 将个人的固眼光加强。
从环境、个人、双人中都在极力塑造着,当在法庭上的亚西尔则用仰视的镜头来彰显他对自己尊要的保卫,和托尼的俯视的镜头相对比,来营定人物身份的对立面,和内心的落差挣扎,可到了法庭尾声时,则用了全景镜头和稳定的镜头,来表现作为人得到最基本的尊重之后,我们得到道歉,于是这事态的发展对于二人来说并不重要了的心态。
我们生而为人,就应当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所以导演通过这几组镜头,为我们构建了这样的人物关系的源头,人物个人的立体多样,角色互相的矛盾,也更加深化了主题,暗含了导演导演对战争过去后,名族矛盾之间的思考。
明白我们在时代历史的作架下,有着无法磨去的历史伤疤,这些也埋在每个人的心中,化作了人民的优恨,但我们不该被过去的历史控制,让我们内心的阻隔慢慢冲淡。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方干净的沃土,这里存储着希望,我们在面对事情时也要放下刻板的眼光,去阻隔一切,应当用爱待人,用真诚待人。
导演用了构图的手法,前半段用了封闭式的构图,把人物置身于小空间内,从而塑造出那种刻板影响,托尼登场时便被困往了,困在了狭小的镜子中,加上他不断自言自语,和严肃的深情相结和,表露出他被困在这样的思想之下,他对这种呼吁思想的认同,不仅他被困住了,那个演讲者再后来又被困在了一个更小的空间之中,演讲者被困在电视机里愈发狭小时,与托尼相互映衬再一次突出其思想对托尼的影响,而亚西尔未尝不是如此,他常被拘束于楼房与楼房之间,显现出压迫感,内心的压迫,历史的遗留使他们被框架住,单人自身的隔阂和自我封闭在二人初遇时就构建如此,画面极具矛盾感,一上一下并用阳台割离开,就是一种冲撞的表现。
当亚西尔与托尼增鱼时政是法庭上他们都被栏杆阳隔,隔开的不仅是二者体的现实距离,也是内心的那个埋藏至深的偏见随着矛盾的深化,用此来以小见大。
这不仅仅是严西尔与托展的矛盾,更变成了家庭矛盾,民族矛盾。
构图在后期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变换着,当亚西尔帮助托尼修车时,便出现了二人同框的镜头,是内心的隔阂在逐渐被爱化解,可随着道歉时缓缓打开的铁门,他们也慢慢的和解了,并用一个我打你一拳你再换我一拳的方式,来互相敞开心扉,导演便从个人的分隔来缓缓的告诉我们在看问题时应当更加理智。
我们应该明白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没有绝对的正确错误之分,我们要在争取自我尊严的之中,也让自己在其间找到一个中间地带。
影片就用了了色彩上的处理,渲染了一个黑白的环境逐渐变得光彩的画面,营造了冷淡中渗透着温情的气氛,和人物从矛盾到和解的过程,例如影片中电视机中冒出的光十分耀眼,而托居身外黑暗之中,画面中人物与的黑白对比,也碰撞出托尼内心的黑白分明的世界,可当他从法庭中走出来时的明媚的阳光,虽然啊审判结果不是符合她的意愿,可这却让他的世界里出现了不一样的光彩,这都在缓缓述说着人物成长的历程。
而亚西尔在工作时的灿烂,和家中的狭小昏暗的,现实与想象的差别,似乎在展现着人物内心的冲撞,在工作与民族尊严中,始终寻找着一个平衡的位置。
当他们两人都去寻找律师保护时,那黑同分明之感再次被放大,尽管二人已经不那么在意结果,可是却依然被“利用”放大成民族之间的矛盾,这逐渐越发冷酷的色彩处理上,最终在激烈的法庭对峙中,却透出了几束光亮,为结尾时的阳光普照作铺垫,就如那法官说的一般“每个人都有理,每个人也都是错的”世界便是如此,没有绝对的黑白正确之分,从色调黑白到色彩,暗色到明亮都在诠释着。
我们会在历史的框架中成长,最终达到自我的和解和他人的和解,并挖掘出藏于内心的真善美。
在音乐处理上,把比较温和的音乐铺在里面,且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节奏在外化着人物的内心,当自身陷入困境时,正代表着我们每个人本质的善良的一面,或是在与妻子待在一起,或是梦境出现时的柔和音乐,都在使人物变得更加的立体,随着电影尾声愈发激昂有力,且包含着希望的乐曲,人物都在欢乐中相拥,无论我们是如何被历史教育,我们再如何的仇视对方,但是当回归本我时,依旧内心有柔软和善良的地方,也正是这善良在驱使着我们前进。
最后的镜头缓缓定格在城市的全景之中,用这样的景象,又再一次把个人冒身于城市之中,由小见大,他们本是因为言语的羞辱,为了争取自尊而发生的冲突,却被逐渐放大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排水管”案,可放下仇恨后,真正的和解似乎就会如那个又重新修好的水管一般,也象征的着人们最终会连接在一起,破漏也会随着时间的堆积慢慢缝补起来。
随着憧憬和平与希望的善良的心像接力棒一般一个有一个的在每个人的温热的手心中传递着,击破那枷锁,前行于和平鸽飞舞之地。
写在开始......无论是从逻辑思维的培养能力,还是法律知识以及法庭申辩等事务能力的学习方面,还是关于战争与和平对国家和百姓带来的不同影响,还是有着不同信仰间的党派之争,还是说单纯的学习地道的中英双语翻译,这部电影都值得我抛开杂念、做好中东历史知识的储备后再三品味。
————————————————————————————————————————————
这是片头,很简洁。
“黑色”的基调仿佛有所寓意
这是故事刚开始,巴方的上司代替他去到基方家中企图和解时说的话。
这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议员、公司上层,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这是双方第一次在修车厂见面时,基方羞辱巴方时的言语。
这个英语很地道。
黎巴嫩总统接见了打官司的黎巴嫩人和巴勒斯坦人,总统说我有权利中止这场诉讼,黎巴嫩人说你没权利,我们纳税让你坐那位置上就是为了保障我们有上诉的权利。
这是二人从总统府出来之后,巴方的汽车引擎出了问题后,基方不计前嫌帮助他修理好了汽车,自此也是影片剧情走向开始出现转折的地方。
这一段的镜头拍摄总让我会误以为我在看《绿皮书》,因为这实在是太像了。
这是影片最后双方相视一笑泯恩仇的暖心画面。
简要政治及拍摄背景 ,读一下有助于理解。
我对《羞辱》的整体印象:剧力饱满,人物关系的张力有所设计。
随剧情发展人物关系一直在做变化。
以两个典型人物管窥宗教民族矛盾,以法庭戏剥开矛盾争端的肌理,以夫妻和父女关系的体现时代态度(翻篇是否可以),这种以事件为核心以观点输出为目的的剧情片必然是要在人物的真实性上做一些妥协牺牲的,不用苛责。
谈谈我觉得比较出彩的地方:1,辩词。
鸽女儿和猫头鹰父亲的法庭对峙,从辩论的角度看台词之间的争锋蛮有趣的,这个矮爸律师演得蛮扎劲的,夸张卖乖讨好法官无所不用。
2,人物和人物之间,事件与事件衔接,里面冲突的设置。
基本上难得一松必会紧跟一紧,冲突给得很密,和平片段只有屈指可数几个。
但这些说到底都是常规操作,并没有多么震撼人心。
赌注升级,高潮结局这里争相受害,求得一拳,倒是比较耐琢磨。
一方面你可以认为是从自保的角度巴勒斯坦人动用的心机,又或者其实语言和身体伤害的杀伤力并不能互相抵消必须来这么一下,一方面作为历史政治背景下两种阵营的具象,都是受害人,也都是加害者,再多的理解体谅共情,也无力张口说出一句真诚道歉,暴怒此消彼长,必得以同样的insult博得回拳——这里的insult已经从加害者insult变成了受害者的insult——比惨?
你不配!
——这个解决之道多少是有点反人物的,但这应该是剧情一开始确定的基点,坐到这里,形式上的对称就稳了,冤冤相报。
3,庭上和庭下的对比。
庭上针尖麦芒意难平的时候,庭下两人的开车门修车段落。
我知道是蛮匠气的啦,但是也合理。
尤其是在比照前面究竟这个争的是什么,谁要在争,就有意思了——虽然背后棋手的对弈思路并没有很深入细腻的探讨,仿佛只是政客与暴众。
但两人后面就有点“扮演敌对角色”的意思了。
这部电影的导演兼编剧齐德·多尔里 Ziad Doueiri作为穆斯林经历过敌对创伤并且与基督教女子相爱结婚,这个题材应该是发自肺腑之痛了。
蛮有趣的是,他还曾以助理摄影师身份参与过《低俗小说》、《落水狗》和《杀出个黎明》等影片的制作…………^ - ^ 我感觉啊,他的节奏有点急,嗜好冲突不断,引导动机明显,这也是容易被视为剧作刻意牵强的原因之一。
至于他不喜欢的Kamel El Basha表演风格,似乎在相较节奏“冲”得比较厉害表演“放”得比较肆意的作品里表现一个内向的“收”的角色,往往比较容易受到电影节的垂青嘛。
好比是《间谍之桥》里的男配Mark Rylance。
一件小事,有时候就因为一口气难平搞得自己失去的更多,生活中我也遇到很多,一直告诫自己越生气越要冷静,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只要活着就一步一步来,不要顾此失彼,得不偿失,我很羡慕那些知难而退的,惹不过立马软下来不硬碰硬,这其实很聪明的处世之道,没有必要过分去计较长短,人活一世难得糊涂虽然不懂他们的历史,但也能从电影中看到很多感悟很好的一部片
就像我看完印度的《炙热》以后本能觉得那不是一部印度电影,看完《羞辱》,我凭本能觉得,这不是一部黎巴嫩电影,虽然我也没看过几部黎巴嫩,对巴基斯坦和黎巴嫩的爱恨情仇缺乏足够的了解。
影片本身很棒,情节层层推进,隔段时间就有一个包袱,就像你打开一扇外边看来平淡无奇的大门,往里走,才发现这里曲径通幽,风光无限。
说的仇恨,但骨子里是西方式的克制,甚至有点点小温情。
结尾有点被打动,但我并不喜欢,似乎皆大欢喜,然而,民族仇恨,哪儿有那么容易化解。
还有点儿没看懂,老律师到底是什么目的?
为什么最终宣判后,大家都露出欣慰的笑容?
再者,法律方面,不要求双方律师之间近亲回避吗?
好电影。
沉重又温柔的揭开了人们应该如何面对羞辱和仇恨。
"在这法庭上所发生的争论,是一个怜悯并思考他人苦难的开端" 影片1小时43分钟时律师所说的话,是整个影片核心的主题。
不得不说,羞辱这个主题被解析深挖的淋漓紧致。
个人层面:苦难结束了,但是心中的伤口可能从未痊愈。
而日后触碰到一丝一毫,都会旧伤复发。
羞辱的背后,是受伤的情绪,是不为人知的过去,是痛苦的记忆。
而矛盾升级的过程也正是必要的疗伤的过程。
有些苦难必须被说出来,即使它不被人所知晓,正如挤出脓血的伤口才更好愈合。
一个排水管引发的一系列的戏剧化的事件,看似是表面冲突的扩大,但背后实际上是双方都踩了对方的雷区。
当不愿意触碰的记忆、伤疤浮出水面,而我们才得以认真的好好的和过去和解。
国家层面:对于国家来讲,握手言和、展望未来是一件容易的事。
印象很深刻的一句话是:要真诚还是要稳定。
我曾认为任何冲突的解决能以真诚为基石是最好的了。
真诚的和解也是自身的净化和生化。
怒气变成和气,狭隘变成宽容。
又理解了一份,又开阔了一分。
然而,显然对国家而言,稳定是最重要的。
仇恨也许只能经由时间之手由个人慢慢化解。
其中引人深思的是,经受较多伤害的巴勒斯坦人似乎收到更多政治上的关注和同情,而一些黎巴嫩人所受的伤害却不为人知或者被忽略了。
影片中很感动的觉得很温暖的地方:一个是萨拉玛赫(巴勒斯坦),即使面临牢狱,也不愿意重复伤害自己尊严的话。
整个被告过程中也不愿意为了胜诉和揭开别人隐私。
他是勇于承担的,而且有原则的。
在影片最后,在他听完汉纳(黎巴嫩)小时候的遭遇,巴勒斯坦反叛军曾犯下的罪行后,他故意在夜晚来到汉纳的车库,激怒他,让汉纳还他一拳,并跟他说对不起,至此双方的仇恨以及伤痛就扯平了。
而汉纳呢,在庭外和解失败后,碰到萨拉玛赫的车子坏了,还是帮他修理了。
当法庭宣布萨拉赫无罪的时候,他的脸上是平静带着淡淡的微笑。
这才是真正的原谅吧。
律师最后态度的转变也很有意思,应该也是在这场官司中学会了怜悯他人的苦难吧。
如何面对羞辱和仇恨:没有人能规定我们应该承受什么和不承受什么。
直面自己的伤痛。
怜悯别人的伤痛。
非常值得看的电影,不过还是得事先储备些故事背景知识才好,否则有些进入不了情境,总觉得隔着层纱。
对于巴以和黎巴嫩的地缘历史和政治知识了解得太少了,要不是看了豆瓣大神们掰开揉碎的解析,恐怕得看上好几遍才成。
所以说,哪里有容易的感同身受。
肉体的伤疤难以消除,战争给民族和文化留下的创伤更难弥合,这些痕迹会写入幸存者的DNA,刻在行为和思维上。
让人触动的是,打官司的过程中,二人面对各自律师,均有过对对方的理解的表达,然而事情却仍向着更深刻的冲突推进,并引出了法庭上父女交锋的长篇大论。
好吧,如果争执可以只是通过这样理性可控的探讨和辩论,而不是枪弹和战争来完成,那该多么好。
然而法庭上一度失序的混乱,正是民族和社群难以彼此接纳和相互原谅的一个缩影。
“我们正在打仗”,律师说。
两个都力图活出普通人的体面和尊严的家庭,于是就被搅得混乱不堪。
“这是羞辱。
”“这是挑衅。
”层层叠叠的历史遗留问题,给当今留下的遗产是一触即发的民族情绪。
脆弱的人类呀,需要怎么样强大的包容力,去处理这样的问题呢?
从总统府出来,两扇对撞交错的车门,设计得挺妙。
虽然紧随其后的修车桥段,硬凹得简直有些尴尬。
和解,需要许多许多的智慧。
电影以两个同样生活在黎巴嫩的男人的争执开始,在两人官司结束后释然的对视里结束。
可以确定的是,影片里的复杂历史背景是两个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男人争端的潜在诱因。
整部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和解”的故事,单从电影开头场景和结尾部分就可以看出,“和解”显然最终达成了。
观影前半部分时,心中暗自觉得那个黎巴嫩的名叫托尼的男人不可理喻,出言不逊后被打断两根肋骨应是自食苦果,而当导演借律师之手播放出托尼出生之地曾经的内乱视频时,导演想表达什么,已经昭然若揭,原来通常被认为是迫害者的黎巴嫩也曾遭受过无可磨灭的伤害,黎巴嫩人心中一直有着愤怒和创伤,这些只是被历史和时间掩埋了,但是正如电影中所说,真相值得被关注,没人享有承受苦难的特权,作为观影者的我也不再只是为谁感到义愤填膺为谁感到同情。
法庭上对峙的不仅是个人了,更是两个经受过不同历史的群体了,和解或许是对峙的良药了。
影片中,还有一个点令我很感兴趣,或者说让我很有感触。
即是:为什么群体的愤怒情绪那么容易被煽动,政客或者另有一些其他目的的人是否会利用煽动群众情绪而达到一些个人目的。
影片中因为法庭对峙的视频流出以及媒体蜂拥而至的关注和实时报道,两个不同利益集体情绪被点燃乃至扩大,游行、暴动、流血冲突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这让我想起一些社会冲突,例如国内的8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群体的力量是强大的,被煽动后的群体力量又是可怕的,有了压倒性优势,就不再有恐惧,暴力成了耀武扬威的武器,个人的权利不过是草芥,愤怒情绪压制了理智思考,而失去了理智的人们容易被牵着鼻子走成为傀儡。
我能想到这些可能也是于电影本身的解读离题万里了。
这部影片无疑是一部值得再看的电影,在对中东地区历史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后,我想我会再看一遍的。
第一:这件事可以归因到黎巴嫩内战,而与之相关的是巴以纷争,巴以纷争的直接原因是犹太教色彩非常厚重的犹太复国主义,犹太复国主义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被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所激励,而排犹主义在欧洲根深蒂固,甚至可以追溯到耶稣因犹太教而死。
不过这一切,让我想到的并不是这件事本身,或者这部电影本身的历史因素有多么繁杂,我想说的是,至少从犹太复国主义起,这些事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不得不然。
然而这些不得不最终激励人们因为一根排水管互相仇恨,不得不在让人的底线不断后退。
可怕。
第二:法庭理论上只是就某个具体事件断定对错,但法庭却是我听说过最不就事论事的地方了,你甚至会将别人的过往掘地三尺;指桑骂槐,指鹿为马,简直可悲。
第三:亚西尔第二次去找托尼那一段导演似乎想提供一种对等感,不过真的对等吗?
只说角色,秃尼汉纳就一煞笔,老子欠你尼玛的个道歉。
說到底就是把世俗化的基督教黨和伊斯蘭教徒、原住民和難民間的民事糾紛,上昇到政教之爭。
影片塑造了一个令人反感的黎巴嫩人,但最终挖掘了他激动情绪的由来。冤冤相报何时了,是该化解这段仇恨了,不要成为政治的牺牲品……做白日梦吧……可悲的地球人,地球之癌!
唯一一个欢喜首映评分过8
一般般,以为很好看,但是还是有点失望。
太政治
怎么别扭怎么来
高評分符合我瓣一貫的白左欣賞水準,導演太刻意,用這種事情給自己貼金更是下三濫
黎巴嫩导演和编剧,借用巴勒斯坦演员的嘴,打着侮辱的旗号,不断的侮辱了中国制造
较精致的命题作文,这期节目比电影有意思。
人怎么可以随时随地生活在愤怒里?剧中这样的仇恨,是我们这样没有经历战争,没有民族信仰和冲突的人永远无法理解的。
噱头很大,架空了原被告个体的存在,剧本方面好莱坞类型化处理比较明显,很刻意,很煽情,其实跟《何以为家》一个路子。
在看到男一在法庭上听到男二同样有“中国生产都是垃圾”的观点时出现的反应就知道结局会是二人和解的喜剧收场了。
不喜欢这个演员
7.5,叙事节奏极好,戏剧推动力超强,几乎没有一分钟废戏。电影格局最后做的很大,基本上升到民族和地缘政治的高度,导演想要在中间寻求平衡,收束不免就显得刻意,和解来得太顺理成章整体高度就下来了一个档次,这也是比一次别离稍逊一筹的原因,但总体还是非常喜欢的,四星半。
提名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就知道是一部非常好莱坞类型片化的片子,果然如此。一句简单的道歉,被编剧用各种叙事技巧一再放大,做法类似于【一次别离】,最后连法官竟然都难以解决,只是这部的戏剧性非常刻意,有想法,也有亮点,只是显得技巧性太强,导演风格也很平庸,大煽特煽的类型片,不耐看。
观影前应该先补一下巴基斯坦和黎巴嫩的历史先的,像是看完了一段长达两个小时的中东矛盾问题的思考题。一段口角引发的法庭诉讼案件,两次公开法庭审理,两个家庭延伸至两个国家的矛盾。我大致能明白历史积怨带来的羞辱有多么令人懊恼,但是,这毕竟离我太远了。
匠气十足+隔靴搔痒
@Cinematheque 确实很刻意。但我觉得最惊悚的是讲道理的女人因为自己的孩子变得失去理智……
隐约感觉庭审和律师的一些角度或其中的隐喻有点奇怪,还是非常喜欢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人物的挖掘,窥探他们固执的言论和细微行为背后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