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一个改变全球亿万人命运的伟人,注定将记入史册,永垂不朽!
看看《共产主义宣言》就知道他的伟大:1.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
旧欧洲的一切势力,……都为驱除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同盟。
2.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
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
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
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3.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4.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马克思是德国犹太人,思想锐利,但是贫困。
妻子珍妮是贵族出身。
恩格斯是英国大资本家的公子。
珍妮和恩格斯都是马克思写作的助手,都会提供意见。
马克思以为报社写文章为生,颠沛流离,从德国到法国到比利时到英国。
后来和恩格斯一起加入正义者同盟,他敏锐的指出,这个组织缺乏明确的纲领目标,并把这个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把口号从 人人皆兄弟变成了全世界无产者团结起来。
为了这个组织写了著名宣传小册子的共产党宣言,然后完成了毕生著作资本论。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
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
”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引言,也是在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暴露和激化、无产阶级受到严重剥削和压迫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和恩克斯等革命志士所发出的抗议,更是让无数致力于人类平等与自由的人不断奋进的指向。
影片的开篇,是杀戮。
那些人,穿着破烂衣服,拖着瘦弱的身躯,不敢折断树枝,只能在地上捡拾,就像发现了宝藏一样扑过去,把树枝紧紧握在手里。
随着马蹄声到来,逃窜、刀光、痛哭、鲜血,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杀戮,罪名就是侵犯资本主义财产,荒唐可笑。
这样一件小小的事情,向我们撕开了当时社会的神秘面纱,以最血腥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展示了十九世纪欧洲的黑暗。
影片的前奏,是相逢。
何为相逢?
是两个聪明敏锐的头脑的相逢;是两个怀有相同志向的青年的相逢;是两个具有崇高思想的精神的相逢;是两个同样伟大的灵魂的相逢。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个贫困潦倒,面临生存危急,但他仍能高喊“我受够了这些软绵绵的抗争,我想要的是大刀阔斧”;一个腰缠万贯,生活富足稳定,但他仍体会工人痛苦,书写有关工人生活的文章。
两个家庭背景截然不同的人,却因为想要为改变这个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奋斗着、前进着、拼搏着。
他们称赞彼此,欣赏彼此,成为实现共产主义道路上相伴的人类领路人。
影片的中心,是冲突。
在那个时代,想要做出改变不止马克思和恩格斯。
宣扬无政府主义的蒲鲁东、两面派的格律恩、遭受毒打却不认输的魏特林、正义者联盟的参与者……他们同样很出色,同样为改变现在残酷冷漠的社会努力着,但所持有的观点或多或少有失偏颇。
有的将财产归为盗窃和反社会,被马克思尖锐指出“无法自圆其说”;有的模棱两可,马克思讽刺地告诉他“像你这样的两面派,应该保持沉默”;有的只想着仁慈,不想谈及暴力,被恩格斯批判“眼泪不会产生力量,资产阶级从不对我们仁慈,我们也不能用善意打败他们”……一次一次的语言冲锋,一次一次的观点对立,让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日益成熟,不断完善。
很幸运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和他们思想匹配的伴侣。
燕妮,一个名门望族的名媛,勇敢地放弃奢华的生活,告诉马克思“要幸福,就是要反叛”,给予了马克思无限的支持。
玛丽,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工,在纺织厂为工人发声,痛斥资本家无耻的嘴脸,极力帮助工人摆脱“被捆绑在机器上”的命运。
正是因为有她们的存在,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提供了坚固的后盾。
影片的结局,是新生。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被《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著作记录下来,为后来的无产阶级争取自我利益提供了理论支持,展开了世界史全新的一页。
他们的著作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接受、被继承、被传扬,而他们的灵魂也存在于浩瀚文海中,永远伟大。
“幽灵,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
”这是《共产党宣言》开篇第一句话,也是电影《青年马克思》的最后一句台词。
《青年马克思》是拉乌尔·佩克执导的传记影片,由奥古斯特·迪赫、斯特凡·科纳斯克、薇姬·克里普斯主演,于2017年2月12日在德国柏林电影节上映,2018年5月5日在中国上映。
今年恰逢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在这个年份观看他的传记电影是再合适不过了。
电影以马、恩两人友谊为主线,讲述二人为共同理想而奋斗的故事。
片如其名,电影聚焦的是马克思的青年时代。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马克思在青年时期的建树足以让我们每个大学生汗颜。
他博学、正直、坚韧,以笔为武器,与腐朽的资产阶级作斗争。
他的眼界深入到哲学的深处,对大师的论著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的妻子燕妮,本是贵族后裔,却同样憎恨上流社会的生活,甘愿与马克思过着清贫的生活。
而恩格斯的爸爸是工厂主,是他所抨击的压榨工人的剥削阶级。
比起马克思,在选择自己人生道路这件事上,恩格斯所做的与工人阶级站在一起的决定也许更加勇敢。
但大思想家马克思也有脆弱和窘迫的时刻,正如每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人一样。
因为找不到工作,马克思拿不出钱补贴家用,而当局更是把他视为眼中钉,将他举家驱逐出法国。
幸而有好友恩格斯的资助与支持,马克思一家才得以渡过难关。
电影较为平实而客观地记录了马克思在写作《共产党宣言》以前最重要的人生经历,那些口号、演讲、争辩冲击着每一位观众的心。
但换个角度想,对这些元素的过度使用让这部传记片更像是一部政治电影。
电影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故事的铺陈就像在赶进度,一路狂奔向起草《共产党宣言》的时刻。
对于不了解马克思生平的观众,看到眼花缭乱的事件只怕会一头雾水。
而对于熟悉他的观众,显然也不会满足于这种蜻蜓点水般的人物塑造。
影片对友情、爱情的描绘都缺乏必要的深度,使观众无法产生共情。
这是今后再拍马克思应该注意的地方,或许也是所有传记片需要注意的地方。
《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写的批判青年黑格尔派主观唯心主义和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
而这部电影则像是“对纪念的纪念所做的纪念”,纪念的对象由马克思引申到那些事件、那个时代。
这个选择无可无不可,但故事的取舍和影像的表现力是至关重要的。
对我而言,我更希望在银幕上看到的是老年马克思。
风华正茂、挥斥方遒的青春年华已逝,他抗争的对象不再是政治势力,而是自己羸弱的身体。
他在与时间赛跑,抓住每分每秒进行《资本论》的写作。
回顾马克思的一生,他会有遗憾吗?
我只知道,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还远远没有达到他的期望。
2019,初春,伦敦郊外某地“您在做什么啊,年轻的先生?
”“当然是涂抹这块墓碑啦!
”“但是,这只是埋葬死人的地方,上面一块石碑,地下一具遗骸罢了,而您是个活人呀!
”“这……你想说什么?
”“一个一百多年前的死人,不会说,不会动,居然能对活着的人产生这样的影响,让活人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在石碑上,多有趣!
我听说有的人追随他,有的人反对他,你说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当然是散布学说,把思想写成书才做到的。
”“没错,那你就不该用油漆。
思想可以延续100年,上千年。
油漆的生命太短暂了。
日晒雨淋,暴晒、风雪,或者一点汽油,都能很快使它褪色、风化、剥落,如果你经常来涂抹,这件事反而成了苦役。
”“那您说我该怎么办呢?
”“读书、学习、思考、著述,尝试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人云亦云。
如果有一天,人们认为你是对的,你就真正打败了他——思想比油漆更为强大。
”“读书,我只会把他们撕了卷麻花……不过你很有趣,怎么称呼你,大胡子?
”“姓名这玩意没啥意思,反正我到家了。
”(网络文章,作者佚名)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青年马克思》重点描绘了马克思从离开报社到写出共产党宣言的一段人生。
在这段日子里,马克思一直在奉献自己,他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房子狭小,孩子的身体也很差,但最令我感动的是,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光里,他也没有放弃思考,没有停止结交志士。
他讨厌资产阶级的剥削者,但他愿意去读恩格斯,也就是资产阶级剥削者写的书,并采纳他的意见,去补充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来完善自己,“物品的实际价值对于已经获得他的人和想要出售它的人,或用它进行交换的人而言,等于因占有它而能自己省免,并转移到别人身上的辛苦和麻烦,劳动是第一性的价格,它是为购买一切物品最初支付的货币”。
马克思和恩格斯互相成就。
马克思也是为生活生计奔波的普通人,他愿意到巴黎去继续写作,但是当报社不发稿费的时候,他选择离开报社。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听魏特林的演讲的时候,我就有一种感觉,他们不是一路人。
魏特林擅长煽动情绪但是毫无内容,他无法证明集会的意义,马克思的眼光更长远,他理应获得更大的成功。
无产阶级就是那个时代社会的奴隶,如果能无产阶级获得自由,全人类都将获得自由,这种自由的名字是,共产主义。
当看到恩格斯在正义者同盟挂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横幅的时候,我的心为之一颤。
因为我知道,共产主义诞生了。
当时上学,老师觉得这部作品可以让我们知道理想和灵魂伴侣的美好。
推荐所有学生去看,顺便了解下当时的历史。
那我的逆反心理促使我到处挑毛病。
这里面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太自私了,而他们的妻子付出太多,太完美了,居然没有怨言。
等到现在,我终于明白,有理想有大梦想的人,有见地的人是真的会无我的。
我以前觉得不够真实的感觉。
现在完全能理解了。
燕妮,玛丽有价值,这个付出不会让她失去什么,每个人的追求不同。
虽然可能有美化的成分去刻意描述这两位是灵魂伴侣,但,真正有大道德的大理想的人,有所成就的人必然是不计得失不怕付出的。
致敬理想。
(然后我就写了这篇交了上去)《青年马克思》电影看完之后,我努力想把一些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马克思主义、对于电影本身乃至对现实的反思感想变成文字梳理出来。
电影带来的诸多的思绪中,我最强烈的感受是:“真正的共产主义应该是一种人道主义。
“从电影中马克思对拾柴者所受迫害的心悸、恩格斯对纺织女工所受遭遇的忿忿可以看出,他们并非一开始就是明确地砸烂这个旧世界,而是出于朴实的正义感和人道主义责任感,走上了革命之路。
然而,这里必然有一处结合历史的反思:为什么二十世纪中有那么多共产主义社会实验造成人道的沦丧、为什么苏联以及东欧的社会主义政权纷纷走向崩溃?
我的反思是:一方面,是生产力尚未达到能实现共产主义生产关系之条件;另一方面,从人的角度来说,“当一项事业——哪怕是很高尚的事业——要求众多的参与者长久地放弃自己的个人利益,甚至要以普遍牺牲那些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基本的需求与欲望为代价时,它就必然要走到其初衷的反面,必然导致虚伪与欺骗。
悲剧还在于一旦虚伪与欺骗成为维系一个社会的主要手段,我们再也不能对它抱有任何的希望,期待这项事业能引领我们走向它曾经许诺的光明未来。
”但辩证地看,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想想没有马克思,我们都不会有双休日),马克思主义的终极关怀——共产主义、所有人的自由和解放、平等理想——却对后世的一些人们及其活动一直有着一定的影响,即便是那些反对变质了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抗争运动,一定程度上也受了马克思主义精髓思想的影响。
可惜电影人物塑造苍白,缺乏张力和转折。
青年马克思的困苦和恩格斯面对自己的阶级和理想的矛盾,都也只是一笔带过。
作为左派电影不算成功。
电影比较加分的地方在于对恩格斯学术力的肯定。
相信很多的观众在观看本片之前都只觉得恩格斯是马克思的好友和赞助人,却对恩格斯本人的能力缺乏了解。
想想恩格斯24岁就写就《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吾辈青年相较之真是要汗颜了。
这里,不禁想到,我们青年一代真是太缺少作为无产阶级的自觉了,总觉得自己生活水平不错就觉得自己已经迈入小资产阶级乃至中产阶级的行列。
实际上一点生产资料也不掌握的我们无非仍是无处不在的资本主义剥削的对象罢了。
还是回到毛主席那句话:“丢掉幻想,准备战斗”,是应该拿起《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学习的时候了。
(最后组织嫌我这篇不够正面,不予采用)
青年马克思——平凡而又伟大的思想家在我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之后,印象中的马克思是带着伟人的光辉的,缺乏真实的观想,没有去设想他作为平凡人的一面,感觉自己有着马克思所批判的英雄史观。
在看完青年马克思这部电影后,我去除了哪些对马克思符号化、空想化的刻板印象,对马克思及恩格斯的人物形象有了全新的认识。
本部电影中,从头到尾对马克思及恩格斯无不从常人的角度去刻画他们,马克思饱受着生活贫困的烦扰,无处不展现他对妻子燕妮和孩子的爱,并在寻找工作中不断碰壁,无数细节突出马克思也是血肉人群中的一员,但他有思想,有志向,也正因此,他才会显得伟大,从广大平凡人中有着不平凡的一面,想要改变大多数平凡人的命运,改变世界秩序。
电影开头的一句话:“有两种腐败现象,一种是人民不遵守法律,一种是法律本身使人民腐败”。
并以捡枯树枝是否为盗窃引观众思考,但事实上,这些捡枯枝的人群只是被压迫阶级,他们甚至不享有法律,但他们损害统治阶级的利益时,所有的合理都只是不合理,他们只是被压迫的,所谓法律中宣扬的自由、平等只是对少部分人而言,甚至只是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
电影中马克思曾说过一句话:“迄今为止,所有的哲学家做的只是解释,解释这个世界,但世界必须被改变”。
他的这句话让我再一次领会到马克思的伟大之处,以及思想先进之处。
一切浮于表面、空谈的理论都是自欺欺人。
就如后半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扛起正义者同盟大旗,把一切皆兄弟改为共产主义,随即成了共产者同盟,并起草了《共产党宣言》指导工人阶级运动,让工人阶级能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之光,真正能让思想成为改造世界的力量。
作为当今时代的大学生,拥有崇高的思想觉悟是多么重要,它决定了我们的行为以及世界观。
马克思在批判社会、政治,用自己的方式,乃至最后自己被逼到了穷途末路也没有放弃,仍然为共产主义的宣传做努力。
电影的结尾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作为结尾,历史事实证明,真理总是随着历史的长河闪闪发光。
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是对的、社会主义才是出路,他对现实的批判是那么深刻,同时也为共产党人提供了行动指南。
至今的一切社会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而无产阶级的目标也就是消除阶级、消除私有制,压迫者和被压迫者永远处于对立面,而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就像《共产党宣言》的最后所说:“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
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
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
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这样的宣言我们应多读它几遍,这才是历史的必然。
《观青年马克思有感》 首先第一点要说的肯定是片子里的恩格斯还是帅过马克思的!
毋庸置疑!
这是本人第一篇比较正式的影评,那就让这篇文章具有一点逻辑吧哈哈。
【人物】 蒲鲁东:这个人在电影里面扮演着似乎是很重要的一个角色,仅仅是一个名号就让马克思和恩格斯成功进入了英国的正义者联盟,并且众多的追随者的画面让我不禁去查了查他的事迹,不知道为何在片中给我的感觉只是一个纯理论哲学改革家,但是百科上发现他的一生都在坚决拥护无政府主义并且是面对驱逐、入狱也无所畏惧,也许是蒲鲁东与马克思在拥护的东西上有所不同吧,这也解释了后面马克思对其《哲学的贫穷》进行的批判。
燕妮:有思想、有信念的女性代表,背景不多介绍,逃离贵族家庭与马克思一同走过许许多多艰辛的道路。
影片中的燕妮即使一路陪着马克思走,一路穷困潦倒,依旧毫无怨言,可能是爱情造就的信念,也可能是共同的信念让他们联系在一起。
玛丽:暴躁老姐一枚,因个性叛逆,敢于反抗财主,终获财主家的傻儿子芳心。
只用她的一句台词来形容她吧,“to fight,i have to stay poor。
”另外影中她与燕妮的交谈中提及自己不要孩子是因为她不想孩子生活在贫困的环境中,并向dirty money say no。
马克思与恩格斯:两人都是勇敢的,富有智慧的,不同的是恩格斯是内敛,马克思是外放,从德国到巴黎再到英国,两人共进退同时也造就了彼此。
魏特林:最有同感的角色往往是最容易让人记住的,即便他是一个只出现了几次的配角,这位“杰出的裁缝”是一名空想共产主义者,在他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设想美好却不付诸于实践上,宏伟的演讲下只是无力的躯壳一副罢了。
【剧情】 丛林捡木材:这就引出老师课上说的马克思后面写的《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以小见大,区区小小木头居然与人的生命捆绑在了一起,揭露了当时资本主义的恶毒。
普鲁士国王遇刺:这是影片的一个小桥段,表明了当时的人们对普鲁士政府的忍耐度已经到达顶峰,人民正需要一位领袖带领其进行反抗。
正义者同盟:1847年6月,改组大会上,恩格斯参选代表赢得拥护,并将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同盟,口号改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 【个人思考】 也是一直以来因自己的知识过于贫乏,没办法去理解一些东西,譬如暴动与革命的界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冲突等等,这也使得我要去不断地研读,得出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只去看一些人的评论将其奉为自己的观点。
图一乐就还行 你觉得电影的价值在于文本本身吗? 当然不是. 所有对形式的泛泛而谈都不配成为评分体系的一部分, 这就是为啥所有评分网站都仅仅是下沉买卖.
我心中的恩格斯马克思更有人格光辉,这部电影似乎还幻灭了他们的魅力
你可能活得很糟糕,但并不是国家的错,更不是马克思的错,别一口一个贵党、贵主义的,阴阳怪气令人作呕。
从马恩初相识到共产党宣言的产生
欧洲的噩梦
很真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
拍得比较差,快进看的。#2018131#
之前还跟人讨论过这部电影,我说这个题材未必拍出来就难看,得看怎么拍。看了20分钟我发现,“未必”二字可以去掉了。
既无深度,也无趣。
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
比教科书还硬,难怪无人问津
传记片没必要跌宕起伏,更何况这种哲学家,他们的一生在外人来看必然是枯槁的,但他们的精神世界,却是无比激荡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见面,恩格斯坐到他对面说,“我读了你的书,实不相瞒,在我看来你就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马克思眼神发直,但仍装作不动声色地回复道,“想知道我对你作品的真实看法吗?”恩格斯正了正身子,略显不安地说:“没关系,我已经习惯了被人打击。”马克思:“你写得很出色,或者可以说,简直就是伟大。”(大意)。笑死。
2018/05/06 太平淡流水账了致使早起又没午睡的我昏昏欲睡,终于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突然接吻了把我吓醒了。。。。
我可以说这片子里80%的台词对于绝大部分国人来说都是茫然,包括我,所需要的背景知识太多了。无力评论。
乏善可陈。
总是想着应该怎样模棱两可的说话,我受够了这种软绵绵的抗争。为真正思考的头脑为自由精神干杯。无知帮不了任何人。含糊其辞的先知和白痴的听众也许会在俄国出现,但在英法不会。批判会吞噬一切存在。不是战斗,就是死亡。人人皆兄弟变成无产者联合起来。马恩作为批判性知识分子值得效法。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可以放弃阶级决定论和历史想象的目的论,走向新生吗?
透過電影了解歷史雖然有點流水帳但是還不錯蠻有深度的
很希望这个片子会好,但是拍太烂了,跟没有编剧一样。恩格斯成了跟马克思撒娇哭委屈的小娘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