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来来去去,留下印记,随着时间的流逝,印记越来越模糊,人生何尝不是一个得阿兹海默症的过程?
这是一篇很个人的影评。
年纪越大,越相信缘分。
早先问友邻要了电影资源,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看成,之后端午节又打算看《天堂电影院》的重映,还是没看成。
假期结束后,偶翻热映电影,看到《困在时间里的父亲》还在热映,且离家800多米的电影院就有合适的场子,果断买票,16一张,缘,妙不可言。
暗自庆幸之余,也感受到伍迪艾伦在《我心深处》说的小时候生活在贫民窟,出门就是电影院,而且票价便宜,于是常常泡里头的心情。
虽然我没有他的才华,但是我经历了类似他的经历,多少有点苦中作乐。
主角是身患阿兹海默症的安东尼,演技精湛自是不必多夸。
我能看到他在演,更能感受到他演之下的真实。
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时光》中讲到——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天才所表达的总让我们觉得似曾相识,这种感觉根据接受者精神层面的差异,有不同的深度与向度……而一旦我们无法看透它,我们将得到真正的享受。
真正的艺术形象能同时唤醒接受者内心矛盾及相互排斥的复杂感受。
安东尼便是如此,他作为这部电影的主要形象,将观影者我的情绪搅动得不费吹灰之力。
看到长得像女儿(其实是出现女儿的幻觉,且因为阿兹海默症不记得女儿)的护工,他甚至非常灵活自如地跳了一段舞,还优雅地邀请对方喝酒进行「hook up」,多少可以看出安东尼年轻时候的魅力,而后突然对护工发脾气,让护工瞬间惊愕不敢说话。
人出生的那几年,不管撒泼打滚,脾气有多么阴晴不定,都是被允许的,因为TA刚来到这个世界;人老了接近暮年,再如此古怪难处,便会被诟病甚至被嫌弃,即使TA肉眼可见地快离开这个世界,TA也应该拥有长者该有的姿态而非老顽童一个。
所以电影中间,安东尼的女婿实在对他忍无可忍,打了他几个巴掌,他立马哭得像个孩子,却已经无法像会说话的孩子那样说:他打我。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安东尼的女儿安妮,她无疑是伟大的。
即使是安东尼的亲生女儿,安妮做得也已经足够多了,尤其当安东尼黑着脸说「我最喜欢劳拉,她画画特别好,两个女儿我只喜欢劳拉」,劳拉是安妮的妹妹,因为意外已经去世。
坐在另外一个房间里劳拉听到这句话,默默流泪,我又何尝不是。
我能理解家里有2个小孩的父母,一旦偏心,被忽视的那个孩子的痛,也能理解安妮同时也在默默承受着失去妹妹的痛。
又或者,安妮的情绪是更复杂的,毕竟好歹,父亲还记得住妹妹劳拉,他还有精神寄托,他在等劳拉来看她。
这里的对比是很强烈的,安东尼对女儿安妮已经没有爱了吗?
我能去分析一个阿兹海默症患者对别人的爱吗?
这点我是持怀疑态度的,但是我对安妮对父亲的爱,是确定一定以及肯定的,即使她后面为了新生活去了巴黎,她为了照顾父亲,能做的都做了,多少还可以看出安妮和前夫离婚是因为安东尼的不断打扰。
我们都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现在我时常怀疑这点,反倒是子女,例如安妮,对父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更能看出子女对父母的爱。
于是,我一边看电影,一边自问:爱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我不问爱是什么,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傻子,被爱的那一刻,无论谁都可以感知到,但是恰恰「爱」这个东西是最难产生的,因为体会过的人实在太少了。
彼时,边上正坐着自己前任,我知道他已经不爱我,想起前几个月一边旅游我还一边挣扎,纠结:为什么他不爱我?
我如何才能让他爱我?
跟着电影,我泪如雨下,我为安东尼老来的艰难生活哭泣,我为安妮无处诉说的默默付出哭泣,我也为自己寻爱不得且看清真相哭泣,他就坐在我边上,但是他不爱我,生活可笑讽刺,且大多时候都是如此。
跟着电影,我又想到他爱我,谈何容易,他甚至不知道如何爱自己,错的是他吗?
不是,我只能坦然接受错的是这个世界,我不怪他,但是我要放手。
电影结束后,我还是哭得停不下来,他问我怎么了,我轻声说道,没什么,只是在回味。
随后想到,这个男人,以后我们大概率不会再相见了。
曾经的信誓旦旦,变成相忘于江湖的潇洒(自我安慰),刨去恋人的身份,总觉得依旧令我唏嘘不已,有些人来来去去,留下印记,随着时间的流逝,印记越来越模糊,人生何尝不是一个得阿兹海默症的过程?
我哭得更凶了,不止为当时即将逝去的恋情,也为生命中来了又走的人,就让我这样走着哭着放肆一回吧,我心里想着,好歹别人若是用奇怪的目光看我,我也好安慰自己,我不过是刚看完电影罢了。
安东尼在结尾哭着找妈妈,我们从哪里来,终究要回到哪里去,他老了,还得了阿兹海默,想必不止我这个观众,原谅他的折腾,他的阴晴不定。
那我呢,我既不年轻,也没老透,我说我要找妈妈,生活会理我吗?
人生是一个不断掉叶子的过程,新叶和枯叶才有来处和归处,我告诉自己,正是郁郁葱葱的时候,就努力在阳光和雨露下,去学会真正的爱,遇到真正的爱吧。
1、这三部都是最近一年很有影响力的电影,《蓝调天后》和《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成就了演员(奥斯卡加起来三个表演类提名),《间谍之妻》成就了导演(威尼斯最佳导演黑泽清 )。
2、三部片子舞台感都很强,《蓝调天后》和《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则都有戏剧原作。
3、舞台感或者说戏剧基底对电影来说有利有弊,利在故事完成度和人物塑造有天然优势,弊端在舞台感的失真会破坏电影沉浸感,感觉假。
4、《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则没有这种舞台化的失真,反而能看到很多电影(视听)化的手法——时空的错乱和交叠,时间线的解构重建,到最后一幕拼合完整的人物心理侧写拼图,太巧妙了,但又不会有悬疑类型那种穷尽技巧后的另一种”失真“,反而会觉得叙事逻辑上理所应当。
黑色悬疑的观感而里头却是情感心理的内蕴,使得叙事在逻辑线索以外产生了延展性,这很奇妙。
5、换种说法即,一般悬疑类型观感差不多就到近几年西班牙人玩的那种穷思极虑,恨不得反转反破天,追求是一种编排上的爽感,故事本身没法”当真“。
《父亲》的故事其实很简单,也没有什么剧情嵌套,悬疑的皮相下面是亲情,是时光不再的悲辛。
6、上麦基的编剧课的时候,他做过一个比喻:作品的维度要么基底很广高度不高,呈山丘状(如收割票房的大部分商业片);要么高度很高,基底就窄,成细长的山峰状(如大部分电影节文艺片)。
意思是能达至广泛共情的大多追求有限,多陈词滥调,而追求高深的又多曲高和寡,能兼者稀有。
《父亲》有一个很普世的内核,却又不空泛谄媚——这还是一个封闭空间的高设定故事,是同行们从拍学生作业起就开始追求的”花小钱办大事“路子,嫉妒啊
当错乱取代有序当混沌取代清晰当陌生取代亲情当责任取代温馨当反复取代线性当梦魇取代记忆当无助取代勇气当黑夜取代黎明任时空来回闪烁任历史消散无形任世界了无意义任自我碎落满地在那个全景敞视的付费空间里你是否还会对那位返祖如婴儿般的老人忘情地叫一声“父亲”随后哪怕洪水滔天随后哪怕昏天暗地2021年6月18日晚11时4分草就于竹林斋
安东尼:额,我,我到底是谁?
凯瑟琳:你吗?
你是安东尼。
安东尼:安东尼。
凯瑟琳:是的。
安东尼:安东尼,这是个好名字,“安东尼”,你觉得呢?
凯瑟琳:这名字非常好。
安东尼:应该是我妈妈给我起的,呵呵,你认识她吗?
凯瑟琳:谁?
安东尼:我妈妈……凯瑟琳:不认识。
安东尼:她,噢……她……她……她有一双大眼睛,我现在能看到她的脸,她,我希望她能有空的时候来看我,你觉得呢,妈妈?
你刚才说她可能周末的时候偶尔过来。
凯瑟琳:那是你女儿。
安东尼:不是,我妈妈……我要我妈,我要我妈!
我想离开这里,找,找人来,来接我……凯瑟琳:嘘,好啦。
安东尼:不要,不要,我要我妈,我要她来接我,我……我想回家。
凯瑟琳:怎么了,安东尼?
怎么了?
安东尼:我感觉好像,我感觉好像我的叶子都掉光了。
凯瑟琳:你的树叶。
安东尼:是的。
凯瑟琳:什么意思?
安东尼:树枝、还有风和雨,我已经搞不明白发生的一切了,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吗?
这个公寓里的所有事情,我……我再也没有栖身之地了,但我知道我的手表在我的手腕上,这个我很清楚,我走的时候要戴着它,如果手表没了,我……不知道我是否,能准备好去,去……凯瑟琳:首先,我们先穿上衣服,好吗?
安东尼:好。
凯瑟琳:我们穿好衣服,然后我们去公园散步,好吗?
安东尼:好。
凯瑟琳:公园里有树,还有叶子,然后我们再回来吃点东西。
安东尼:好。
凯瑟琳:然后你再好好睡个午觉,好吗?
安东尼:好。
凯瑟琳:如果你醒来后感觉很精神的话,我们可以再去公园散散步,就我们俩。
安东尼:好。
凯瑟琳:因为今天天气真好,外面阳光灿烂,我们要趁阳光好的时候出去,我们把握好时光。
安东尼:是的。
凯瑟琳:因为好天气总是转瞬即逝,不是吗?
安东尼:对。
凯瑟琳:那,我们把衣服穿上,可以吗?
安东尼:不要。
凯瑟琳:来吧。
安东尼:不要。
凯瑟琳:来吧,宝贝。
没事的,来吧。
嘘,放松,放松,你很快会好起来的,我保证,一切都会变好的。
1剧情并不奇异,而表现手法,奇奇怪怪。
场景并不梦幻,而场景变变幻幻,真真假假,这才如梦似幻。
其间的跳脱、遗憾和悔恨,我想用晏几道的几个句子来说明:花阴月,柳梢莺,近清明。
长恨去年今夜雨,洒离亭。
(又)楼前路,曾试雕鞍,拼却一襟怀远泪,倚阑看!
和晏几道惊人的相似,用了一种超级的主观视角,把老人怎么想怎么看怎么呼吸,表现的淋漓尽致。
想起我当年看奶奶的日记上面写着,为什么不到子女家去过年,就是因为害怕尿失禁。
如果不是因为我看到这些,根本就不能理解老人当时的想法。
就像我们没看这电影,也不太能了解阿兹海默症。
我们的理解,只是一个名词而已。
2总让我想起布努埃尔。
特别是《自由的幻影》,此片的一角两饰就偷师于此。
两个女婿说了同一句话,所以我们知道绝对是一个人:I want an honest answer,nothing fancy。
Can you do that for me?
How much longer do you intend to hang around getting on everybody's tits?人与事都在自由变幻之中。
Father这部电影是身体的病理,布努埃尔是精神的病理学。
有了病才有幻,指向生命的异端。
也就是说这部电影要进行反向阅读。
如果电影做成了这样,那就是少见的奇葩现象。
让两个人饰演一个女儿,这就是一种熟悉的疏离。
那两个人饰演一个女婿,这是一种幽默的恐惧。
在整个电影史中,这样的手法并不多见。
但是对于有思想的导演来说,总是能收到奇效。
人总是多面性的,对吧?
当父亲对女儿说:“ I'm going to outlive you.” 女儿满脸的泪。
3老人越害怕什么,越会幻想什么。
有的人还会越要强。
比如说女儿远嫁巴黎,自己的房子被卖掉,自己在养老院孤苦伶仃,自己被女婿殴打等等。
他与现实唯一的通道,就是自己卧室的那一扇窗户,经常打开了又关上。
那里能照进现实的光。
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安慰他的。
他的恐惧永远比他得到的安慰要多。
我的奶奶就是这样,害怕到儿子家 尿失禁让他感到尴尬。
害怕一个人孤独一下午。
害怕到菜场买菜,有强壮的年轻人跟她压队。
她也会做噩梦。
她把这些都写到了日记里。
我在她去世十年后看到了她的日记。
她的日记要让我了解到她的日常惊惧。
比电影好看。
老年人的世界奇光异彩。
感觉有数十年的生活在发酵,在窝堆发酵,不知道什么东西会窜出来。
比如霍普金斯表演的踢踏舞。
关于老人的电影不多,关于老人的好电影更少。
最为稀罕的,是那些拒绝为衰老披上糖衣的作品,它们似乎用某种诚实,为人的命运轨迹给予冷静的关怀。
老年期的种种生活考验,有没有像阿尔兹海默症所造成的自我侵蚀那样令人恐惧、令人心碎呢?
法国剧作家兼导演弗洛里安·泽勒在《困在时间里的父亲》(The Father)中以敏锐的洞察力,再现了一位老人智力衰退的过程。
这是一场身临其境的角色代入,讲述了在人、环境和时间本身都变得越来越不稳定时,尤其是在失去了对周围的人和事的控制之后,一位老人努力为自己的存在寻找合理性的故事。
许多电影都试图通过多种手段来传达不同的心理状态——旋转扭曲的摄影、迷幻的特效、狂野的蒙太奇——但侵入性的记忆丧失,可能从未像《困在时间里的父亲》这样,以一种拒绝按照传统时间轴运作的方式深刻地传达出来:事件经常被打乱顺序,或是不可预测地重复推演。
父亲安东尼似乎永远也找不到自己的手表,他怀疑有人把手表拿走了——可能是雇来照顾他的女佣,也可能是他在客厅遇到的声称娶了他女儿的男人。
随着安东尼对身边的人愈发产生怀疑,他的困惑和偏执达到了希区柯克式的程度。
(然而,他总是把贵重物品藏在浴室里,这个习惯并不像他想象得那么隐秘。
)安东尼反复寻找,然后找到了他的手表,坚持说他需要知道时间。
遗失手表的意象强调了一种感觉: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是活在时间之外的,一种持续的幻觉正在不断地促成反身性的毁灭。
阿尔兹海默症患者无法认出自己所爱之人,对安东尼来说,这是一个令人恐惧和费解的折磨;对他的女儿安妮来说,这也令人沮丧和心碎。
安妮会告诉他一些事情,比如她遇到了一个人,她要去巴黎和他在一起;但当他后来提起搬家的事时,她却完全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更可怕的是,有时在安东尼看来,她完全像另一个人,但仍然叫他“爸爸”,并想知道他为什么那样看着她。
某些细节——一顿鸡肉晚餐、一场离婚、一位名叫劳拉的新护工的到来、一场关于养老院的对话——不断地出现,使我们很难看清自己是在过往还是在当下。
随着影片的发展,安妮的视角开始越来越多地融入进来,而且很明显的是,她被自己照顾年迈父亲的努力所吞噬。
安东尼被困在时间里,观者亦如是。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并没有任何曲折或意外的揭示,它只是徐徐展开,引人步入现实:安东尼被困在了一个循环中,他生活在时间之外,但他周围的人必须继续向未来前进。
他的处境之所以如此可怕,是因为他还保持着足够的自我意识,感知到事情出了严重的问题。
他面临着让自己备受约束的生存之墙,感到失落和恐慌,却很难找出答案。
虽然导演并没有完全颠覆衰老的主题叙事,但他确实让观众迷失了方向: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在安东尼不断沉降的愤怒、沮丧和自我否认的度量衡上处于什么位置,辅以对周围环境细节的操控,电影足以让我们质疑自己身在何时、何处。
就好像只有伟大的人才能获得神奇的长生不老药一样,演技精湛的人的自我是强悍而灵活的,他们的自我可以自如地在表演中突出又消失,游走于虚构和存在之间的无形分界线上。
作为戏骨,83岁高龄的安东尼·霍普金斯并未表现出任何松懈的迹象,他依然彰显着权威和卓越的气质,在咆哮和脆弱之间机动地切换,呈现出既微妙又直白、既强硬又温柔的人物形象。
这是一种技术性的掌握,让人们看到一个以严谨和控制著称的演员如何捕捉老年智力迟缓的身体暗示,例如折射思维状况的参差表达,例如时而鲜明时而涣散的表情管理,例如冯唐易老带来的步态变化。
电影里的父亲有着丰富的情感——自负、老朽、可爱,同时又令人愤怒,但安东尼·霍普金斯从不夸大他所支配的复杂情感,而是在摇摇欲坠的外表下葆有尊严,并以非凡的平静审视着所有这些。
他彻底地把观众置身于一个主人公的体验之中,给人以令人折服的情感效果。
等到余音褪去,你随着他最后一次轻轻地呼气,但又会发现自己上气不透。
在《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中,我们看到一个人滑向大海,但我们是发自内心地体验这一点,所以大海似乎在滑向我们。
安东尼的思想像冰山一样破碎,剩下的是梦境的残片,偶尔还会折射出不那么受宠爱的女儿的脸。
在一个接一个由时间敷设的叙事圈套里,无力的感觉一点点地增加——犹豫和困惑,在生命闪回之前的那一瞬间变成某种迟钝的凝视,让我们看到了最真实的柳老悲桓,不安于室。
电影还是不要在深夜看,一是精力疲乏已经无法百分百的投入,二是好的电影结束你绝不可能关灯就睡,像这部《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看完后久久不能平静,已经很久很久没看到这么好的电影了,熄灯时,我告诉自己明天去看妈妈。
那个叫安东尼的老人(其实我想表达出他是一个男性老人,但竟找不出准确的词语,在人们的认知里,老人没有性别),因为年龄和健康的原因,失去了手表和公寓,整部电影他都在丢失、寻找、获得、再次失去的循环往复中踱步、迷茫、挣扎。
手表代表对时间的把握,公寓代表对空间的掌控。
他深陷在时间和空间的漩涡里,分不清早上还是晚上,睡衣该穿还是换,分不清养老院的房间还是谁的公寓,分不清过去和现在,梦境和现实,分不清真实和臆想,期待和幻想。
他依赖大女儿安,所以把养老院护理凯瑟琳误以为安,他想念小女儿露西,所以把上门护工劳拉想象成露西,他讨厌安的男朋友保罗,就把养老院缺乏同情心的比尔和保罗混为一谈,他在时间的长河里恣意畅游,又在空间的想象里随意切换,他像拿了哆啦A梦的法宝,但随时又会被剥夺。
当他猛然记起露西出意外的那个晚上,不停地轻声叫着daddy,当他猛然清醒,他已身在养老院,而安在巴黎,他再也无法抵抗和改变这一切时,那个叫安东尼的老人嘤嘤的哭了,浑身颤动蜷缩的很小,他在凯瑟琳的怀抱里找妈妈……人们真的了解老人的失智吗,糊涂的老人真的是傻了吗,谁能给他们安慰和安全感,哪里才是他们的归宿,我们该做些什么呢,我们该如何面对迟早会到来的衰老……电影的叙事手法和结构太高级了,它的结构紧凑,手法干净,切换有力,张弛有度,几次古典音乐的使用,精准的表现了老人的精神状态,契合并推动了镜头的起承转合。
整部电影几乎都是老人安东尼的视角和听触角,专业说法是重复加碎片式的感官叙事手法,这在写作里是意识流的手法,把它运用到影像中能如此贴切实属不易。
拍失孤或失智老人的电影,难免落于哀伤的窠臼,但这部电影在温暖的画面中,除了不甘、委屈、抗争,竟能表现出老人心里的惊悚,这真让人叹服,又让人不得不低首沉思……再者,就是电影行业难以逾越的高山——安东尼·霍普金斯了,这位神一样存在的电影演员,使人高山仰止啊!
他和女儿据理力争的时候,他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尊严至上的父亲;他托着越来越下坠的左眼皮或咬着指甲,困惑于时空交错的时候,他是尊严无处安放的父亲;他跳踢踏舞哈哈大笑夸口自己在马戏团工作的时候,他是放下尊严讨好女儿的父亲;当他发现自己已经被抛弃在养老院,将由陌生人照顾自己的衣食住行时,他已经颜面尽失,尊严全无……也许老人只是想麻痹自己,忘记痛苦,忘记尴尬,他别无选择。
除了无与伦比的演技,1937年出生的安东尼·霍普金斯是否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的精神困惑……
我非常喜欢The Father的译名《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从开场寻找手表开始作为铺垫和暗示,全篇甚至不让观众清楚地知道时间(度过了几天),因为在父亲的世界里,这些似乎已经是混淆不清的存在…在其中的一天里,女儿安妮一直穿着那件蓝色衣服,也不断暗示着父亲世界里的时间停摆(独到的服化道表意,非常喜欢),不看到最后,观众基本不会知道时间的进程故事的发展并不是客观时间的进程,而是父亲世界的进程
医院的椅子
椅子和服装暗示着此时父亲已经住进了养老院故事发生的地点也随着父亲的主观意愿转化着,不仅是时间的囚困,也是空间的迷失…很独特的美术设计在于房间的设计都很类似,例如最后养老院的房间也跟父亲自己的房间格局相类似主角精湛的演技简直令我不断折服和泪目,安东尼的表演让我不断地想起当年患有阿兹海默症的姥姥,奥利维亚的无奈和伤心(被父亲一次次扎心)就像当年照顾姥姥的妈妈…但不同的是 姥姥对妈妈的爱一点也没变过,她只是更像个小孩子,忘了很多事很多人,有了自己的固执和任性(这也是最令人心疼的地方)…即使自己的记忆已经完全混淆,却又常常"That's right"好像自己知道一样,强装清醒冷静的模样也让人心疼一个人成长的最后,仿佛又回到了母胎、回到了小时候……
会质疑自己的身份
会像小孩子想妈妈
会记忆清零
会被时间围困
电影开场的第一幕,是奥利维娅·科尔曼所饰演的女儿赶来看望安东尼·霍普金斯所饰演的父亲。
在这场平淡无奇的开场中,比较不寻常的是,始终搭配着看似无源的交响乐。
伴随着进入父亲所住公寓,父亲摘下了正在播放交响乐的耳机,“无源”的配乐随之戛然而止,环境音才又重新占据了主导。
在这段稍显不寻常的声画不同步的视听处理后,电影接下来进入了一段更令人费解的情节。
女儿来看望父亲,是因为父亲气走了女儿找来照顾年老父亲的第三个护工姑娘,并陈述到因为要搬往巴黎的原因,如果父亲拒绝护工的照顾,就只能把其送到敬老院。
电影在紧接呈现为目送女儿离开的父亲主观视角镜头后,又相继衔接了一些明显看不出时间标记点的室内空镜,一位自称为女儿丈夫的女婿礼貌又直接地“闯入”了父亲的公寓,自称此公寓其实是他的,并要求父亲尽快搬离,而女儿从外面购物归来,父亲却发现此时的“女儿”已经不在是之前的女儿,而接过女儿购买的食材的女婿转身就莫名其妙的消失不见了,反问“女儿”后,“女儿”却说自己从未结婚,何来丈夫呢?
而后,电影再次呈现为父亲主观视角的镜头,又衔接的几组无时间标记提示的空镜头后,奥利维娅·科尔曼所饰演的女儿购物归来,此时桌子上的蓝色购物袋与之前一系列的空镜后桌子上的购物袋重合。
相信你在阅读完我尽力保持逻辑的叙述,或直接看过电影这两段情节后,都会有或很清晰、或很模糊的不可靠的混乱感,但在其中又可以窥探到一些隐约富含逻辑的事实碎片。
而在接下来的整片行进,到直至完结,这种始终伴随的感觉与逐渐增多的碎片的拼凑,就会渐渐构成了故事的整体。
这其中有一些疑问,会得到确定清晰的解答,比如说:父亲最后在哪?
女儿去巴黎了吗?
而当我们回望答案逐渐产生过程的时候,站在叙事结果的视角上,可以确定的是,混乱感显然不会是确定性产生的因,但整体却有可能是碎片量积累的果。
于是,从话头也就是电影开头特殊的声画分离处理讲起,不在场的父亲耳机中的音乐居然直接出现在了环境之中,到揭示这一看似“无源”的有源音的出现,或许就不能在被视作一场存粹客观的女儿看望父亲的戏码,而应该视作父亲主观的意识流叙述才更合理,在这种视角下,音源由视觉确认的不寻常“欺骗”,才能体现出其合理性,或许女儿来看望父亲,只是父亲脑海中的回忆旧景。
那么,以此开篇就奠定基础的主观意识流叙事为基础,上文陈述过的令人费劲的混乱感,也就有了因为前者(主观意识流叙事)为其背书,从而整体呈现出的不可靠叙事的叙事图景。
在这幅图景的背后,寻找其成因,无疑是令人心碎的,因为这样的不可靠叙事,正是可以最终归结到父亲可能因为罹患阿尔茨海默症( Alzheimer disease,AD ),正在逐渐失智从而导致其主观意识异常混乱的事实上。
但是即便如此坚实的事实基础,却也不能解释诸多富含逻辑的碎片与最终确定性答案的成因,那些情节中历历在目的曾经过往,到最后是如此的鲜活与可感,它们拼凑起来的是一个这样的故事:父亲因为年事已高且逐渐失智而不能生活自理,女儿因为多年无所获爱一朝得福而奋不顾身,一位固执且骄傲又痛失过小女儿的父亲,不愿搬离旧公寓也不愿人照顾地而“绑架”女儿;一位撇不下父亲,却也有自己生活,正在经历至亲与至爱不能两全的双重折磨,却不得不作出送父亲到敬老院抉择的女儿的故事。
这样一个故事中,曾经的过往在此时点点滴滴地被感知,线性的历史全部融进到了纷繁的现在,叙事结构的维度在此才真正地清晰起来:那是一段段与女儿共感共渡、无法忘怀的历时性的回忆,涌入到父亲也许已是失智前夕、回光返照的共时性的胡乱思想的现在,不可靠叙事象征着混乱的头脑却能产生故事的确定性,往昔的碎片纷至沓来才组成了现在真正的生活图景,阿尔茨海默症的外现也并不是失忆,而是生活秩序的逐渐失去。
也许也只在这个维度上,那些真实发生的欢乐、颜笑、幸福、争吵、无奈、伤心才会在这样历时性的时间过往发生在共时性的时间现在的互相纠缠的网状叙事下,让观者真正感同身受。
至此,再次回看整片语言层面的室内调度与执拗的室内戏或许才有了更多的含义,不难发现,与望向窗外的那些父亲的主观视角,对应封闭的房间,也许就象征着无法逃离,也是父亲一直不愿逃离的最后尚存的理智和记忆,那是父亲对待孤独自爱的现代人的自然状态最后的反抗。
正如由此可以回溯到的德莱叶的追求:属于心灵的那第五度空间。
观者能看到的,褪去繁复而直击人在复杂心里活动下细微的外显,仿佛可以回应到德勒兹谈德莱叶时讲到的那个无法拍摄的绝对场外,一个只属父亲自己的五度空间。
**** 再次感叹安东尼·霍普金斯爵士无与伦比、精彩绝伦、令人动容的演技。
和同学看的这个片子,同学的反馈是;“感觉自己也得了阿尔兹海默病”,我也有同感。
影片大部分都在展示患此病的老人的幻觉,这让学医的我第一次真正体会到老年痴呆患者的无助,绝不是书上冰冷的几个字;“由于蛋白质构象改变,出现淀粉纤维沉淀的病理变化,常见于阿尔兹海默病”如此直观与身临其境,让我又一次惊叹影像的魅力。
剧情不必过多分析,就是在展示老人的臆想,现实与虚拟交织:错认为女婿的主治医生,不存在的像二女儿的护工;现在与过去交织:自己身处养老院,女儿早已去巴黎居住。
编剧展示得很巧妙,每一层时空错位时都会进入下一层,每一层被戳穿的无助感逐渐加深,仿佛进入了一个无底洞,又仿佛在泥沼中,越陷越深,透不过气。
看似天马行空,却暗藏许多信息:老人对大女儿悉心照顾的感激之情与不舍分离,对因意外而离世的二女儿的深切怀念,那一句‘little daddy’,凝聚着多少思念,大女儿在追究自己生活和照顾生病父亲间的苦苦挣扎,只有无声地流泪,女婿对老人的失去耐心甚至冷酷无情,亲情的探讨都融进看似无头绪的剧情里了。
从歌剧作配乐,到考究的屋内布置,影片弥漫着古典的氛围,有种华丽而厚重的美感。
房间多门以及老人丢表的设计,暗示了时空的错乱,幻境中老人身穿病号服,也暗示了身处医院的事实。
而且整个电影都几乎在室内完成,只有几个房间,却不单调,并随着每一层的环境不断变化,美术组真是有心了,也体现了导演舞台剧出身的深厚功力。
演员自是不用说,就是冲着安东尼霍普金斯老爷子去的,还有奥利维亚科尔曼,这也是我在大荧幕初次感受他们的表演。
影片的最后,老人惊坐起,眼前不再是熟悉的公寓,而是医院的蓝墙,熟悉而陌生的护士,当迷雾散去,只剩下无尽的孤独。
‘自己的树枝上只剩下几片叶子了,’让我想起了欧亨利的小说,但书中是个年轻人,可以奇迹的生还,但是当你真的走近人生尽头的时候,当永恒的死亡就在你面前的时候,那种无法摆脱自然规律的无力感,你真的能释然吗?
这时,无论多强大的人最后一道防线也会崩溃,一个耄耋之人紧紧抱住护工说:“我想妈妈了”,生命仿佛又回到了婴孩时期——对母亲的极度依恋,可能生命就是一个闭环吧。
在《纽约提喻法》的结尾,暮年男主当面对空虚的大剧院,也是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可能母爱是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吧。
最后一个镜头是枝繁叶茂的大树,看来导演也希望更积极些,生命就是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一些人下了山,另一些人上着山,络绎不绝。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生命与死亡,一对美丽又哀伤的词。
好烧脑,或许这恰恰是导演想要观众体验的感觉,错乱的人物,错乱的时空组成了错乱的记忆,父亲困在时间里出不来,原来遗忘不是不记得你,而是你就在我身边我却把你认成了他人。
看的想睡觉
很有新意但是有点难看
借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本身视角的错乱,营造伪心理视点叙事,但不够大胆不够出格,即使患者的视域和思索也不该如此狭窄吧?角色的深度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演员的表现,剧本本身并不觉得多么精彩。
天!2021.4.5 舞台剧的本源让这个剧本千锤百炼,Anthony Hopkins 和Olivia Colman 的表演则是在冷和热之间把握得刚刚好,每一段都那么精致,观众随着父亲的感受同时在递进和循环,“时间”和“脸孔”都逐渐模糊。2021.7.12 三刷。I feel as if I'm losing my all leaves... 2022.3.10 第四次。那种困惑和无力,叫人没有办法不流泪的。这对父女之间其实并没有太多甜蜜的时刻,可能因为都属于妹妹了,然而彼此都依然只能有彼此,这是无法改变的,即使在巴黎。
全片最让我难以看下去的反而是霍普金斯的表演,一直给我一种用力过头的方法派的感觉……结果竟然拿了影帝?
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不是中国式的“树欲静而风不止”,更多的是关于一个老人在意识困境里的挣扎,一种别样的感同身受。现阶段、可见的将来,我们每个人都在变老。
不光是演技,混淆因果、逆向交叉的叙事更点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谁会出现…一切对白、角色皆可真、皆可假,真实无所遁寻。男主视角出现的视觉、听觉、时间、梦境、幻想上的症状,构成本片特殊叙事载体。以前我们看这样题材的片子,会想到爷爷奶奶与父母,而这一部会让人想到自己。“我的叶子掉光了,风雨裹着我的叶子,无处安眠” 结尾镜头摇向窗外青葱茂密的树叶,情绪突然凝固、一丝不挂。
当我边看边试图把老人的记忆理顺的时候我瞬间明白了导演就是带观众体会了一把子阿兹海默症(起鸡皮🥶看到后半段眼泪就没停过老人的脑子里简直就是一团浆糊那种无助感根本没人能帮他😭女儿最后还把他送进了养老院虽然能明白女儿也该有自己的生活但还是觉得好心疼老人😭另外打他的到底是女婿保罗还是护工比尔如果是比尔 那真的太太太太惨了吧😭
主题对标“依然爱丽丝”,但真真假假的多重现实,叠加出父亲老年痴呆后的生活,还给亲情增添了悬疑感。霍普金斯的表演值得再发一个奥斯卡了吧?(我愿称之为84岁演技依然在线的神!
大部分时间都以阿兹海默症患者的视角出发来组织叙事,在同类题材电影中新意十足。运用了时间错乱(重复的台词、画面、情节,时间跳跃与断裂)、空间错乱(两套公寓与疗养院家具陈设的换移、叠置与混融)和角色错乱(多人共饰一角,名字与身份的错位替代)等手法,尽力让观者直观体会到老人的惶惑、迷茫与恐惧感。缺点是意识流/心理现实主义的编排还是太规整了一点,混乱与断裂程度再提高一些会更契合于感知与记忆的无序与空白,或者说舞台剧痕迹还是稍重了点。女儿在床上捂死自己的幻想令人想及哈内克[爱]。安东尼·霍普金斯真是人戏合一(连剧中名字与生日都相同),绝对值得奥斯卡影帝。最后那段极度无助、连自己名字都忘掉、只想重回母亲怀抱的哭戏情真意切,令人叹息落泪。我们的最后时刻,都会像孩童一样。(8.5/10)
5🌟给安东尼。从阿兹海默症老人视角看错乱的时间大概就是“我感觉我身上的叶子掉光了。”
7.0/10 分。初看,蓝光。剧情片!剧情片!剧情片!重要的事情说三次。。。年轻人还是别看这片了。。。看得心累难受烦躁。。。我已经尽力提醒过了你们了。。。这样活着还不如死了算了。。。
I feel as if I'm losing all my leaves...the branches and the wind and the rain.
他感觉他的叶子都掉光了,但他还是哭得像个婴孩说最想要的人是妈妈。
绝佳的剧本与表演。
2.5,落脚点有问题
2021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男主。其实电影化程度挺高的,几个场景之间的刻意混淆做得相当之好(这肯定是舞台剧给不到的)。从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角度来写故事,也是非常有新意。表演和视听的完成度也很好。年度佳作。
好久没看到这样有“新意”的电影了——这里的“新意”是指纯粹利用镜头语言的技巧把受众代入虚实难辨的情境,在转场调度上复杂高级而不露痕迹,导演功力着实深厚;/人老到一定程度不可避免要面临各项机能的衰竭,这其中大脑的萎缩恐怕是最无奈的恐怖——尤其对于一个对生活尚抱有希望的强者,忽然世界变得陌生了,忽然亲人变得隔阂了,偶尔清醒时想拼命抓住这流沙般不停筛落的记忆,但更多时候一觉醒来脑中只有空空的精神荒漠,这多可怕啊,这多可怜啊。// PS. 安东尼·霍普金斯又一次奉献了超神演技,感觉这老爷子经典了一个世纪,那种能击穿灵魂的表演张力太震撼了!
一个没有父亲的人在看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