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错。
看得觉得精彩。
这是一部被忽略的电影。
这也多亏了男主和“女主”的精彩表演看电影,从头到尾都是对男主深深的同情。
“女主”不生硬不过火。
女装可以,你自己都不相信,让别人如何相信。
男主,从小被母亲控制,懦弱成长,不善于沟通。
一个人,不管心理还是生理,几乎无法成活的地步。
母亲过世才有艾玛的出现,帮助他活下去。
他怕母亲,可同样也离不开。
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害了他一生。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真的是深远长久,教育真的要用对方法呀。
而,艾玛来源于母亲,看到杰克便涌现拥有他的欲望。
而约翰不愿孩子重复他的路。
斗不过艾玛呀,本来两个人间还有严格的衣服形式区分,可是后来,艾玛人格强到,无视约束,直接以约翰的形态出现。
还设计约翰死掉了,我想还包括了人格吧。
至少沉睡了吧。
最后,玛姬抱着杰克走的时候,杰克快乐玩着飞机。
艾玛很开心的笑了,看着他,似乎他是他,他终于自由了,不再受母亲的控制。
醒悟当然是因为,“她”也来源约翰,是为了“守护”约翰的。
不得不说,又无法解脱的结。
矛盾重重又离不开彼此。
艾玛还是选择不离开房子,这才是最好的选择,她觉得,她出现本来就是要留在这里,守着约翰。
故事停在这里了。
约翰究竟会不会出现。
而艾玛又会怎么样。
我们不知道。
确实,适当的留白,意犹未尽。
不错。
看的喜欢。
男主的表演确实赏心悦目。
被人低估的演员。
可能没有好机遇。
可惜呀。
关于人格分裂,童年阴影,和变态母亲的故事。
这个内核已经被拍过很多次了(例如希区柯克的作品《Psycho》,这部片颇显借鉴),但是《孔雀镇》的故事本身其实还算新颖有趣,结尾也有小曲折不过就拍摄表达方面,可以说是古怪,也可以祭出面对很多晦涩事物都适用的法宝——说“这就是艺术”。
这种非常的处理,尤其是对细节的忽略(例如为什么居然没有人起疑),让我想到《狗镇》(Dogville)。
同是设置在小镇背景,《狗镇》对小镇文化体现的稍微深入一些本片与《魔盒》(The Box)亦有相似处,即都富有野心,但是传达出来的与想要传达的有相当的距离,力图覆盖的各个方面都不痛不痒,便显得不知所谓。
换言之,最后效果是散且薄。
当然又深又广的要求过高,所以成功的电影应该至少着力一点加深,其他层面如果尚有余力再加以涉猎选这部没有听说过的片子的一大理由是演出名单里有Ellen Page,当初以饰演怀孕少女朱诺(Juno)出道的灵气女演员。
她或许是想要有所突破所以参演这部非主流的电影,这次演出无功无过,乏善可陈但是也没有硬伤。
片子里其他演员的演技也大致相同,约是65-70分的水准。
主角因为角色相对怪异,分数稍高一些
片子虽然短但是故事很棒,男主表演超级到位,无论是演男一还是女一细节神态都很妥当。
蛮喜欢结尾的,在照相的那一瞬间,我觉得Emma似乎看到了第三人格出现的可能性。
所以细细分析应该是有三重人格:John是第一层,懦弱无力反抗也不想成长,希望安于现状地生活;Emma是第二层,性格内向但想要与别人交流,而且非常具有爱心,渴望家庭,照顾着John的起居饮食,贤妻良母;而第三层人格虽然暂时尚未出现(或者已经出现?
在旅店杀人的那个瞬间),应该是John母亲那样的施虐者人格。
Emma这个人格个性相对于John更为强大,如果没有火车这一事件,或许她并不知道自己的生活可以得到改变。
但事件发生了之后,在她与别人交往之后,她发现原来自己可以做到这么多事情,于是她消灭了John,想要活得更加精彩。
电影中拉开厚重的窗帘也意味着这一转变。
而故事之所以匆匆结束,就在于Emma这个富有爱心与同情心的女子,担心未来在照顾Jake的过程中,那个可能性的施虐者人格的出现,让Jake遭受到John经历过的童年。
她看到了John曾经经历过的一生,感受到了John的痛苦,于是她匆忙地送走Jake,把自己封闭回了那个厚重的壳子里面。
整部片子无论是John还是Emma(虽然他们是同一个人)的个性分析下来都是个性十分善良的人,但却遭受到了童年由John母亲带来的恶从而悲惨地活着。
细究下来,实在可惜。
相框住的童年 用快门拍下框住瞬间,将世间那一刻美好抓住。
而象征美好回忆的相框却是我一生走不出的门,木框牢牢困住了里头的自我。
自我分裂出的性格,最终以同样方式杀死了童年的我。
约翰是个穿着大人外衣的孩子。
长大的约翰依旧穿着西装,打着领带与童年的小约翰无异。
与陌生人交谈时面部表情是紧绷的状态,嘴巴下意识抿嘴,对应约翰母亲对约翰的要求“别跟陌生人说话”突出了这一个人的紧张和恐惧,以及不敢说话的特征,,以及母亲不断的斥责所造成的影响相契合。
使他遇见熟人习惯称呼太太或先生而不是直呼其名,“落实母亲不让和陌生人说话的要求”与人交往时表现出眼神闪躲,行为拘谨,低头不敢与人对视。
成年的约翰即使在商店买东西的时候,会把巧克力和棒球卡分开装、在院子打开棒球卡盒、吃巧克力都会下意识往向母亲的窗户,那都是小时候就养成的习惯。
那藏在木板地底下棒球卡盒是约翰对童年仅存的记忆。
那份仅存的童年记忆,也只能藏匿于木板底下,见不到光明,藏匿在阴冷的角落。
表明即使长大了母亲不在了,约翰依旧摆脱不了母亲的阴影。
那个挂着轮胎秋千的湖畔三次出现暗示约翰不同处境。
约翰在湖边会解开领带、衬衫的扣子、外套扔到一边,这里是约翰最舒适的空间、是他的秘密基地更是避风港,是他唯一能感到安心地方。
约翰在湖边的光线是变化的,第一次约翰在湖边的光线是柔和不刺眼,采用早上八九点的太阳。
表明约翰的处境是好的,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
第二次约翰在湖边的光线是刺眼的,采用正午的太阳光线照射刺眼,正午的光线就像小镇所有人注意力都放在约翰的身上,会让约翰感受到不适,同时增加了一个扔石头的行动,体现出来他无论如何,他似乎还是像一个孩子一样不知所措,会让约翰表现忧郁惆怅。
第三次约翰在湖边间,采用落日六到七点的夕阳光,这样的一个时间段的变化会导致光线的变化,这是导演刻意而为之的,造成视觉上的观感的不同。
表明约翰感觉到自己的那个主权已经被极度冒犯了,但是他又不知道该跟谁说,无助的心理。
艾玛的出现来自对于母亲的依赖。
母亲的去世给约翰造成巨大的打击,约翰便分裂出一个理想中温柔母亲形象——艾玛来照顾他。
最开始的艾玛穿着家庭主妇样式的服饰,搭配上温婉的外表散发出母亲形象,照顾约翰像小时候那样喜欢并照顾约翰。
艾玛身上还是带有约翰的影子的:艾玛开门拿报纸都是极其小心的,习惯性的将家里面的窗帘全都拉上、当有外来者在这个家的时候,她明明作为这个家的主人,但是她是在不断的去选择退让然后倚靠在墙面,这样去体现出她内心的恐惧。
表明这个女人她没有接触过外界是长期独居,有不为外人所知的秘密。
常年紧闭让光线是整体的光线色调是暗淡光线表现出昏暗,给人一种压抑和封闭的感觉。
加上家具陈旧,营造出一种贫困和孤独的氛围。
房子用色呈深色。
房子的墙面呈暗紫色,然后后面的那个粉色。
光影之下呈现的这种暗红色,给观众带来压迫感和压抑感。
小镇上用色比较浅如天蓝色呈现一种轻松有活力。
给观众造成强烈的色彩视觉差。
艾玛总是从窗帘背后多次偷窥外界都显得那么谨小慎微。
但她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眼神透露出对孩子的渴望。
这些看似日常的行为,都成为艾玛走出去,艾玛性格转变的动机。
火车失控事件打破了这段关系的平衡。
艾玛暴露在人群之中,预示两个人格以火车事件为切口开始争夺。
影片反复出现时钟镜头,出现了五次。
前面两次的时间定格在八点十五成为艾玛和约翰人格转变的约定时间后面三次的镜头时钟的时间超过了八点十五暗示艾玛开始打破两个人格间平衡,艾玛开始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占据属于约翰的时间,艾玛享受约翰的早餐表明艾玛的人格向约翰少年时期的母亲转变。
开始向母亲专制的一面靠拢,也向约翰提出了“不要跟任何人说话”的要求,开始束缚翰。
当玛吉带着雅各布出现在艾玛面前是,艾玛的眼神中透露出了母性的光芒。
当他们出门,响起了快速的鼓点又逐渐变的尖锐,象征着艾玛心中萌生出一个想法——得到这个孩子。
通过玛姬家里的光线打在人的脸上去表现人的内心状态、侧面光影会容易去塑造出这个人的善恶之面。
当了解到这是约翰的孩子时,开始找渠道去了解领养孩子流程。
回到家中的艾玛。
走上楼梯,音乐开始变得沉重,光线阴森。
艾玛迈进了约翰母亲的房间,母亲的房间里落满了灰尘,母亲死后就再也没有人进去过,里面排满了约翰童年的照片,那些都是约翰被相框困住童年的真实写照。
艾玛躺在床上入睡,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从照顾约翰的妻子形象转换成约翰青年母亲的形象。
约翰只想安静的活着,不想被小镇的聚光灯照射到他身上。
但火车事件打破他生活的宁静,他用木板钉起被火车冲破的栅栏、找人拆解火车。
拒绝他人在他家庭院举行政治活动。
他只是想恢复生活以往的宁静,不愿被人打扰。
但约翰想法与艾玛的想法相反,成为两个人争夺主格的主要动机。
而当发现艾玛要对雅各布下手时他终究还是坐不住了,想带他女友还有他的那个孩子离开那个孔雀镇,摆脱艾玛的控制,去过上属于自己的生活和不想艾玛夺走玛姬的孩子不希望让雅各布也被框在相框之中。
开始反抗艾玛的侵蚀,当他收到行长夫人送给她他的相框时,约翰随手砸掉,表明约翰不愿再次想起痛苦的回忆。
然而幼稚的他敌不过她的“母亲”。
约翰为了不被艾玛控制呆在湖边。
展现的光线完全暗了,没有任何细微光芒表明约翰已经跌入谷底了,只有在湖边是远离他家的地方,是他唯一一个能够做自己的一个地方。
是约翰内心无助的外化。
他为了不让自己变回艾玛,一个人焦虑的蜷缩在湖边那颗大树底下。
他清空了所有关于艾玛的东西和收拾行李,来到了一家宾馆。
打开行李箱却是艾玛的服饰。
导演没有用两个人格相互对话表明两个人的争夺,而是用演员精确的肢体表演去向观众展示,艾玛格完全侵蚀了约翰的人格,简单而高效表明约翰消失了。
最终艾玛得偿所愿收养了雅各布。
她给雅各布穿上了西装,打起了领带。
一切就如同当年约翰那样,拿起了相机给他拍照时,约翰以往悲惨的童年的记忆开始闪回,母亲的房间,树下的秋千摇摇欲坠,小孩的呼救声,溺水的声音…艾玛心里的良知被唤起,她决定不在重蹈覆辙约翰悲惨童年。
让玛吉带着孩子离开,门关上的那一刻花园响起了掌声。
艾玛紧锁房门,望着窗外,深呼吸几次后,坐在窗前拉紧窗帘偷窥外面,与影片开头重新对应。
对孩子的过度控制会导致孩子锁在木框里,无论在心理上还是肉体上都会造成极大的伤害,是无法挽回的。
孩子需要通过一生去治愈童年的不幸,而这种不幸往往会伴随着他的下一代继续的循环往复发展下去形成一个闭环,不如解开孩子的枷锁,还给孩子一片平静的湖。
闲来无事看的一部电影竟让我有了写第一篇影评的冲动,我想这是 Cillian Murphy 的魅力。
说真的,当看到他头戴发套,身着花裙出现在镜头里,我有点惊到了,特别是给到面部特写时,他变成了“她”。
这个从John人格中分裂出来的另一个人格Emma,是一个和John年龄相仿的女人形象。
John童年时受到母亲虐待形成心理阴影,在母亲去世后,他无法挣脱多年内心的压抑和自我封闭,于是Emma这重人格得以产生。
当她第一次出现在邻居面前,她的那份慌张和惊恐,被Cillian Murphy 演绎的完美至极。
人格分裂内容的电影多以悬疑类题材示人,这部《peacock》悬疑未满,但惊人有余。
特别是和《致命ID》这样的电影相比,《peacock》的悬疑着实没有很惊艳,甚至有些平淡,所以我特别同意”Cillian Murphy 托起了整部电影“的说法,不论是对John的演绎,还是对Emma这一女性角色的诠释,Cillian Murphy 都拿捏得恰到好处,非常有感染力。
影片从火车冲进John家庭院开始,两重人格发生第一次矛盾,再到Ellen Page饰演的Maggie出现在John家里,John与Emma陷入更大的冲突,于是两重人格开始了想要毁灭对方的行动,John先开始的,但却失败了,我想谁也不会忘记John在旅馆No.9房间如释重负以为自己摆脱Emma露出胜利浅笑,打开皮包时的表情吧,我觉得电影从这个时候开始特别好看了。
Emma的反击比John要猛烈的多,她也几乎毁掉了他,但影片结尾当Emma手拿相机给Maggie的儿子Jack拍照的时候,John童年的记忆片段袭来,我想John回来了,他把所有的私房钱都给了Maggie,让她带着孩子远离Peacock,”Here is not safe for him“,为了不让悲剧在小Jack身上重演,John保护了这个孩子。
影片最后以Emma坐到窗边椅子上,脱掉鞋子,从窗帘缝隙窥向窗外的镜头而结束,正像影片开头Emma出现一样,仿佛是John与Emma达成了某种协议,重新回归到以往只有两个人的生活——Emma会在早上8点15前做好早餐,John在8点15分享用Emma为他做的早餐,读她写的便条,去银行上班。
没有人会知道这座房子发生了什么,只是奇怪这对夫妻为什么从不一同出门。
一点也不惊悚和恐怖,谁给了它惊悚的标签!?
过着不尽如人意的压抑的生活的男主角,分裂出女性人格,但依然自闭而矛盾着,因为可悲的是无论哪个人格都无法给他带来快乐,而只是为了和自己的较劲,停留在童年的阴影。
男主角扮女装能扮到如此,且为了电影牺牲眉毛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但剧情实在是少了点跌宕起伏的激情,扑朔迷离倒是有,可惜也不是步步为营揭露谜底的快感,而是不知所谓的平淡。
如果说这是一部悬疑剧情、惊悚片,还不如说这是一部亲情片,另类的母爱情感片。
1. 一开始就被这个独特的故事所吸引,故事在重重疑问中展开。
2.很佩服编剧,超级另类的故事,但描写的也是那么的深入,一点也不失真。
3.导演手法,表现很真实细腻,把观众带入了进去孔雀镇,每个情节都在一个个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进行,特别是看到中间的时候,我就猜着期待着结局时候主角暴露两个身份出来的那一幕,但,但结局却是令我完全没有想到的狠,很、意外,但这也是最合情理、完美的结局。
4.演员很给力。
当艾玛决定将约翰从自己的世界中消除出去的时候,艾玛已经不自觉地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约翰被消除,艾玛看似获得了占据这一躯体的自由,实际上,她却被迫成为了另一个已经逝去的灵魂——约翰的母亲。
于是,一个新的循环开始了,艾玛依旧不是简单的艾玛,她所能做的最大的善意就是避免另一个约翰的诞生。
《孔雀镇》说的是一个人格分离的故事,艾玛和约翰是两个产生于同一具躯体上的两个不同的人格。
艾玛温婉,每天晚上扮演着贤妻良母的角色,而约翰懦弱,白天是属于约翰的时间,他享受着妻子“艾玛”做好的早餐,甚至于小纸条留言。
约翰在一家银行兢兢业业地工作着,而妻子艾玛基本上不出门,“两个人”各自扮演着属于自己的角色,然而平静的生活却被意外所打破。
一列出轨了的火车将艾玛的生活逼到了死角。
约翰和艾玛原本平静的生活就这样被彻底的碾碎了。
约翰疲于奔波处理着眼前的烂摊子,艾玛同样着急着生活回到最初的时候。
而在此刻,艾伦出现了。
艾伦之前受到约翰的母亲的资助,然而作为回报,艾伦不得不忍受约翰母亲的变态要求,这也使得艾伦跟约翰的相识。
然而此时此刻,艾伦的出现却使得艾玛和约翰之间产生了更深的隔阂。
约翰跟艾玛不得不就处理火车问题做一个决断,而对于艾伦提出来的赡养费问题,约翰和艾玛也是喋喋不休。
于是,一切朝着失控的方向头也不回地去了。
《孔雀镇》作为一部放眼于精神分裂电影,他塑造出来的几个形象是耐人寻味的。
当然,影片本身通过剧情的架构合理的支撑起来这几个形象。
我们可以从艾伦的口中得知,约翰的母亲是一个非常变态的人,虽然对于具体的变态行为不得而知,但对于约翰的母亲给约翰造成的心理创伤,这一点基本上可以确定。
因为童年的创伤,约翰对于自己的身体有了一种偏差,这种偏差源于母亲的变态式的虐待,而最终产生的结果就是让约翰养成了另一种性格,这个性格所产生的人格就是艾玛。
艾玛是不能脱离这个房子的,同时也是不需要出去看到外面的世界且与之产生关联的。
而艾玛跟约翰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且水火不容。
这里我们可以通过剧情看到当艾玛跟火车事件的主角达成某种一致性的商量后,约翰却歇斯底里的反对,约翰不喜欢艾玛背着自己做决定,但却没法彻底的让艾玛失去做决定的能力。
但是艾玛不一样。
艾玛对于约翰是一种安排,这种安排使得约翰有一种面对着自己的母亲的错觉,这种错觉看似是温馨的,实际上却如同枷锁一般限制着约翰的所有行为。
约翰想要给艾伦所有的钱,并且让艾伦彻底离开孔雀镇,但艾伦面对的是艾玛的时候,这一切彷佛又不存在。
艾玛跟约翰这两个水火不容的性格最终变得不可收拾,这一切的产生源于这座房子,这座房子没有被消灭,而艾玛跟约翰两个人中间却必须要有一个人被消灭。
最终,怯弱的约翰并没有战胜看似柔弱的艾玛。
而艾玛彻底的让约翰这个性格消失了。
艾玛重新掌握了这个房子,但是这座房子并没有因为约翰的被消灭而变得温馨,艾玛不过是开启了另一种循环,故事朝着另一个方向走来后,艾玛果断的按下了暂停键。
最后一刻,艾玛让艾伦离开的原因很简单,艾伦的孩子如果一直朝着这个方向走去,那么他就是下一个约翰。
艾玛不想看到这一切的发生,自然要让艾伦和孩子彻底地远离。
而约翰背后的母亲这个角色可以看作是一个单独的幕后人,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另一个诞生于约翰这个肉体之上的人格。
毕竟她所看到的一切与艾玛所看到的并无不同。
《孔雀镇》用一个近乎于惊悚片的叙事逻辑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人格分裂的故事,艾玛最后独占了约翰的身体,但却没有能够走出这座房子的“诅咒”,艾玛天真的以为除掉了约翰之后,自己的生活就会重新焕发出来新的活力,然而约翰被除掉了,他的肉体上只剩下了艾玛这一个人格,但属于艾玛的至暗时刻却到来了。
他终极的努力并没有转化为前进的动力,约翰没有了,她却成为了约翰的替代品,且被这座房子继续囚禁。
艾玛走不出这样的循环,自然没法彻底的改头换面拥有新的人生。
生活困住了约翰和艾玛,约翰不想要被生活所困,更不想要被艾玛支配,但最终的结果是死去。
而艾玛为了给这一切划上一个句号,进而彻底的消灭了约翰,但这一切并没有改变艾玛的地位。
她或许已经成为了约翰母亲的下一代人选。
有些事情,并不是你想逃就能逃得掉,不论是约翰还是艾伦亦或者是孔雀镇对于艾玛有所期待的其他人,他们的结局都是一样的,艾玛看似囚禁的是自己,实际上囚禁的是所有人。
……你好,再见
希里安·墨菲 Cillian Murphy的再一次个人秀,分裂症后的两个人物都塑造得可信。
除此之外,影片仅仅就是一部直白表现之作,没有特别深入和模棱两可的地方。
艾伦·佩姬 Ellen Page完全处于“转型”茫然期,其实她并没啥转型这一说法,也许是年龄茫然期吧;苏珊·萨兰登 Susan Sarandon现在真是多没营养,多配的角色都接呢,不过那一辈挑大梁机会太少,这样保持曝光性也不错。
两个主线人格,在生活日复一日的规律作息中有序维持着John的生活和内心秩序。
因为一个不可撤销的意外,规律的生活被打破了,这也让John陷入了恐慌。
随之而来的是Emma意外的走出了房子,看到了更多的人和事,也开始发挥这个人格的影响力。
Emma如此强的存在感进一步让John陷入更深的恐慌。
Emma一直想要一个孩子,她看到John小时候的照片,忍不住想要一个一样的小孩。
而John最大的恐惧就是让自己的经历在其他孩子身上重现。
John本能的对Emma要孩子的动机持怀疑态度,他认为Emma会让一切自己小时候经历的再次重演。
John努力的阻止一切,可是Emma技高一筹。
两个人格拼的你死我活,而在这个水火不容的紧急时刻,Emma想要孩子的强烈愿望最终让她出现了进化。
此时出现的Emma进化版人格Emma PRO,成为了合理解决所有人格冲突的唯一路径。
John要把所有的钱给Maggie,让Maggie离开,Emma想要Maggie留下来。
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让John成为Maggie,那么钱就自然而然可以留在自己手里,Maggie也可以留下来了。
Emma PRO 告诉那个男人,自己的名字是Maggie,也是为了合理化与John之间的冲突。
Emma PRO的进化是全方位的,她可以使用John的社会身份,使用John的嗓音,也可以使用Emma的社交功能,Emma PRO整合了一部分John的记忆和人格。
Emma PRO刮掉了眉毛,画上了更细的眉毛,这已经让John没有“回来”的可能了。
Emma PRO使用谋略“杀死”了一个男人,让John社会性死亡。
并且最终让竞选活动在后院举办。
影片最后,Emma PRO鬼使神差的让孩子拿着同样的玩具,拍了一张同样的照片时,John的回忆闪现。
在我们都担心故事出现恐怖循环的时候,我们才看到了Emma PRO原来是一个善良的人格。
她不仅曾经在生活上照顾John,她也真正的关心John。
她让Maggie带着钱,带着孩子离开。
她担心一切重演,她理解了John,也进一步整合了John的记忆。
这部电影讲述一个严重创伤的解离型人格,如何逐渐整合的过程。
很悲伤,也很感人,因为即使John被如此残暴的对待,他的心中依然有爱,他在救赎孩子,也在救赎过去的自己。
一座房子两个主人,一个男主人,另一个是他老婆,然而两个主人不能同时现身,因为两个主人共用一件肉身。童年阴影可以诱人犯罪,也可让人人格分裂。夫妻博弈就是两个自我的博弈,看起来很简单,可是总会产生一个赢家,一个输家。最后,那个饱受折磨的小孩还是输了。这个故事太悲伤。
看着都快神经了
竟然是人格分裂,竟然有那么多大腕儿
Ellen Page的演技沦为白开水,Murphy依然强大。最好玩的地方是Emma这个精分人格受到了美国女性主义运动的熏陶,嗷嗷嗷。
很纠结的故事。因为故事给人想象的空间太大了,搞得演员表现的机会反而局促。当然变装总要加分的。艾伦佩奇戏份不多。有时怀疑自己看这样片子的目的,这故事纯粹是给自己找堵啊。
如果只能有一种性格活着,那只能是Emma而不是John,可是以后Emma可以不受打扰地活着吗?不过考虑到孔雀镇居民的迟钝,以前都从没注意到他们有任何异常,大概以后也不会发现吧……
不值得浪费
跟恐怖惊悚没半毛关系并且过分刻意导致些许没劲 完全是墨菲因冥王星的变形后裔导演想太多了
没看懂
挺莫名其妙的
艾伦原来是打酱油的5555
ellen&cillian
CM 携手 EP & Susan Sarandon,再一次变装演绎分裂人格,来自母亲的童年阴影。
某个同学男装扮相实在是太怪异了,以后还是当女人好了
Cililian扮伪娘上瘾了。其实是个很不错的故事。
CM演得太好了
睇到结尾其实还是有那么一点一头雾水,睇睇剧情分析才知道原来这样子,糊涂了~~~
boring~ ( ̄_ ̄|||) cillan的女装就是这部片子的全部了,只是早就知道他女装好看啦,这次就没惊喜了!
演员演技都不错,拍摄感觉也还算凑合,编剧太烂,烂到只能靠演员撑…奇怪评分哪里来的…一直期待女装在某一刻被众人尴尬的揭露,然后暴露出的真相怎样自处,评论里说旅馆失火成为高潮的,是没有过高潮吗?如果刚起火就被众人扑灭发现死者另有其人,才能迎来一个小高潮吧,已经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演技很牛逼,很出色的心理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