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爷》去年荣登豆瓣日影榜单第一,虽然知名度不太高,但看完以后似乎明白了其荣登榜首的原因。
改编自夏目漱石同名小说《少爷》,在细节上做了小小改动。
近来看夏目漱石的作品,深觉幽默,从极度夸张的语言能感受到作者心中对当时社会强烈的愤懑,厌恶至极却无从改变,因而极尽讽刺之能事。
纵观漱石的一生,夫妻不和,对社会不满,厌恶周遭却无法摆脱,始终生活在痛苦中。
个性极端激烈,因不满妻子就可以出轨、暴怒、神经质。
这样的个性对文学创作或许是好事。
同时,夏目漱石非常敏锐,他洞悉明治维新这把双刃剑,能使日本走上富强之路,也能让日本人在新旧两种文明碰撞中“崩溃”。
他指出,欧洲的开化是“内发”,而日本则是“外发”。
被不同文明生生入侵,民众困顿于两种不同价值观,外在诱惑又引导他们走向歧途——功利和拜金。
这在后来的台湾、大陆都有写照,因为大家都经历了这一阶段。
漱石对此洞若观火,能做的却寥寥。
读他的小说,字里行间都是极力大声的呐喊,因此被称为“日本的鲁迅”。
《少爷》中,那个始终爽直而独立于世的少爷很像夏目漱石。
从小异于常人,不被父兄接受,只有老女仆阿清看到了这块璞玉。
“少爷果然生性爽直,品性难得”是阿清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去遥远乡村任教的少爷依然与周遭格格不入,遥远乡村上至校长,下至学生,畏惧强权而沉默,欺凌弱小而后快。
这或许是明治时期的全景,美好价值观崩坏,全日本上下无一幸免。
影片选取原著主干,删去一些细枝末节,着意刻画少爷、“赤衣侠”主任和“南瓜”老师,弱化其他教师配角,并延伸了“南瓜”老师这一角色。
整体上紧凑许多,内涵传达依然丰富。
沿用了教师和师生两条线。
教师之间的明争暗斗,师生之间的角斗。
不得不说及川光博饰演的“赤衣侠”教导主任,比二宫和也的少爷主角更加耀眼。
耿直的正角相对好演,加上二宫和也小鲜肉的脸蛋。
而及川光博则完全拼演技了。
最早看到及川光博是在热极一时的日剧《半泽直树》里,尚事及川光博还是个配角,但英俊的外形已经引人注意。
在《少爷》中,则展示了其精湛的演技,几乎将教导主任演成了“一枝独秀”。
《少爷》原著里,“赤衣侠”教导主任和“二流子”美术老师、“南瓜”英语老师、“狸猫”校长和“豪猪”数学老师平分春色,而电影里,只有教导主任仍然血肉丰满,个性鲜活,其他老师都或多或少地被扁平化了。
从角色图也能看出,“赤衣侠”教导主任亦笑亦怒,圆滑虚伪,让人忍俊不禁。
及川光博赋予教导主任原著中所没有的滑稽嘴脸,是出于喜剧需要,也更加重了这个角色的阴暗和漱石对明治社会的讽刺。
另一个角色,“南瓜”英语老师,影片对其进行了拓展和延伸。
原著中“南瓜”老师和“玛利亚”女的婚约被打造成一段冲破世俗的真挚爱情。
“南瓜”老师懦弱受压迫的形象被深化,几处怯懦的眼神,颤巍巍的姿态,刻画了明治时期受压迫的老实人,他们是一类普通民众。
大概是编剧觉得原著中逆来顺受的“南瓜”老师被剥夺一切资源的结局太悲惨了,影片中给了一个抱得美人远离肮脏尘世过上隐居生活的圆满结局,不得不说一种冲淡悲剧色彩,弱化明治社会残酷性的理想化手段。
而“南瓜”老师懦弱的眼神中又有一丝若有若无的凌厉,如同一潭深不见底的沉静池水,散发着幽幽的光芒。
如果有一天,“南瓜”老师变成《魔女嘉莉》里崩溃发疯的嘉莉,我也不会惊讶。
另一类普通民众,则是为虎作伥的“二流子”美术老师之流。
“南瓜”老师适应社会的方式是忍耐,而他们以最快的速度适应规则,并运用它,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
这样的人占据普通民众的大多数。
这类最普通最不引人注意的群体,却往往能赢得一丝同情,集体犯罪,个人的罪恶看似被弱化,实则最为可恶。
多少悲剧都是社会的集体犯罪?
从古至今,从书至剧,比比皆是。
15年美国有部电影叫《实验者》,讲述的就是“从众性”的恶,一定程度上诠释了“法西斯”这种最极端最严重的集体犯罪的形成。
最让人费解的是“狸猫”校长,狸猫在日本含义丰富,神秘、神圣、灵性、狡猾。
用这种动物命名一位校长,似乎有幕后终极大Boss的赶脚。
事实上有这种可能。
教导主任再怎么作恶,校长都是一副置若罔闻的样子,但同时,又保留着校长的威严。
这就令人寻味了。
校长并非被教导主任压得喘不过气,更像有意纵容,却又圈定范围,自己在一旁默默观望态势。
一脸面无表情,却在结尾流露狡黠的笑容,让人不明觉厉中感叹这才是终极大Boss啊,枪打出头鸟,坐山观虎斗,教导主任最终的惨败也许早已在校长的预料之中,借刀杀人,够狠。
这幅众生相已足够说明明治时期社会的问题,自私、功利、拜金拜权的丛林法则,催生了虚伪、圆滑、滑稽的面容,更悲哀的,是衍生了“南瓜”老师麻木之流,和下一代整体价值观的扭曲。
学生从欺负新老师、掩盖事实拒不承认,到最后坦然面对错误,这一蜕变是夏目漱石希望的,教师们的丑恶直至最后都未曾改变分毫,而给学生们安排了这一场蜕变,应该是漱石觉得改变成人无望,寄希望于下一代创造一个不一样的日本。
影片另一成功之处,是喜剧的到位,黑色幽默承得夏目漱石精髓,讽刺和搞笑浑然一体,让人赞叹。
兹以为,二宫和也的演绎胜在主角设置,演绎上不如教导主任和“南瓜”老师精彩。
不过看完确实有一股“生性爽直,品性难得”的气息扑面而来哈哈人生在世,还是活得自我一些为好!
镜头好美,俗套的故事讲得有点有趣,以及终于有了嘴炮无能的男主。
光是听到夏目漱石就觉得美美的,电影的调调也十分舒服,不做作,不自怜,讲述遭遇那么平静。
也许很drama的事情在这里变得好像“这就是生活”一样自然,很平凡很舒畅。
那副饶有深意让人似懂非懂的画,明明所有人都不得不歪着头看它,所有人却都漫不经心地接受了。
没人会去理会或改变什么,这是他们接受的“这就是生活”。
一点点甚至比一点点还要再过一点点的倾斜和歪曲,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便罢了。
而男主大概是不能容忍一点点歪曲的type,歪的就是歪的,说谎就是说谎,说谎、最讨厌了。
男主秉持着这个品性一直到最后,可笑的是这么正的三观反却一直被旁人视若异类。
由此反思,对于世间不正直之事,大部分人的态度也许是:看度。
不严重的小事,歪着就歪着,能息事宁人便息事宁人。
大家习惯的那一套,空有其词的种种程序,道貌岸然的陈词滥调,人人心知肚明,不当真,也麻木。
渐渐地到一些有些触痛道德底线的地方,人们也不知是不是该愤懑了。
这是我们一贯的做法。
有些“钻牛角尖”的人,却不能容忍或习惯一点点虚伪。
这里也是个点,男主这种性格,强度需要把握,一旦演得过了,难说不又是一种另一形式的虚伪,就像反刻奇成为刻奇。
(这剧里还是把握得很好的。
也许选择做一个正直的人,放弃说谎、放弃习得不信任人之策与趁人之危之道,总不免被小人左右排挤,颠沛流离,但是却能拥有那种真正”舒畅“的时刻。
carefree,guilt-free,就像在饭馆吃到好吃的心满意足,就像从阴影里走到阳光下再舒畅地呼一口气,或是在温泉里放松身体时,能发自内心地感到愉快。
如果只作为一部电影的话还不错,但是作为小说改编非常糟糕。
夏目漱石的小说还是太难以改编。
他的小说里心理活动的描写非常细腻深刻,但是放在电影里除了依靠旁白很难表现,再加上情节的走向趋于真实,如果拍成电影会让人觉得少了夸张的跌宕起伏。
个人认为夏目漱石的原作更成熟,读完之后会让人思考这种正直的性格和直接了当的做法在社会上究竟能有多大影响?
主角的做法虽然能称得上惩恶扬善,但是类似的做法能不能矫正这个社会扭曲的地方?
然而这部电影很明显少了这个深刻的部分。
最后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人们很容易就被小事情感化了。
拍成了一个不温不火的死亡诗社魔改版。
少了夏目漱石的深刻,也没有死亡诗社的震撼。
的确,正义和城市是需要勇气的。
你以为那些勇敢说出来的人比你勇敢多少,其实并没有,或许咬咬牙,暂时放下所谓的担忧,所谓的私心,你的一句话就可以改变自己也可以改变别人。
灰色地带的确很舒服,不会像白色的亮出那样有时候亮的刺眼,也不会像暗处那样有时候让你因为伸手不见五指而感到担心。
但是你站在灰色地带也永远不会感受到触碰到真正地光明的舒适感和喜悦。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想起来老罗很久以前在新东方上课时的一段段子:“你辛辛苦苦一辈子,没有做过昧良心的事情,但是也只是勉勉强强拉扯大了孩子,照顾了家人。
一生就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
在离世的那一瞬间,会觉得自己一生平庸无能么?
不是。
其实,你的存在,让这个世界美好了一点。
”或许诸如你我们这样平凡的人,并不难左右现实,但是我们的存在,其实可以微小的改变世界。
而这个世界的每一分温柔与美好,正是由你,由我,在慢慢造就。
我倒是不喜欢分餐制,主要是因为分餐的话就不能只吃自己喜欢吃的菜了(当然还是有数的我偷偷炫,不会表现的十分明显,至多是多夹几筷子的事)还有就是分餐制的话按我这种盘中不吃干净的人来说,剩着确实十分有罪恶感,和同行的其他人分摊一下罪恶感。
,如果是一起吃的话我还可以安慰一下自己(我已经很努力炫了)
这是致敬《死亡诗社》么还不错欸,不过这部电影的后半段感觉有点使不上力气的感觉。
剧里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幅让所有人都歪着脖子看的画像。
教导主任把画框放正,但画却是歪的。
少爷执意要把画上的树扶正,全然不在乎框是正是歪。
简单来说,主任看到的是框,少爷看到的是画;主任看重的是"表",少爷留意的是"里"。
少爷将其放歪,教导主任将其扶正。
影片中这样反反复复了好几回。
开始时以为是为两人狭路相逢埋下伏笔,但直到最后,二人也没有在画像前"撞个正着"。
同样让我期待落空的是一直只会说"原来如此"的校长。
学生毫无诚意的道歉时他在场,教英文的老师开心地跟少爷说自己表白时他在场。
他一直沉默地看着这所学校的变化,于是在我的期待里,他是一个深沉的人,最后一定会发表一番总结性的话语,让我热泪盈眶地截屏。
然后直到最后,他说的也只是简单的一句"なるぽど"。
但此时的语气已经和原先有了很大的不同。
原先,似乎只是为了附和教导主任,而最后的这句,却更像他的肺腑之言,四个假名,概括了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同样的感觉在看《不一样的天空》时也有出现。
影片的场景似乎一直在循环,但又能让人感受到其中缓慢的改变。
就像雪糕,慢慢在稳定的结构中融化,倾塌。
不得不佩服导演的艺术表达能力。
即使没有语言的辅助,也能让观众在画作,校长,两个几乎静止的形象中看到改变。
当然也有可能……是我想得太多=_=这个时候就应该佩服一下我过分解读的能力。
前几个星期看的小说,昨日偶然得知有电影版的,因为太喜欢漱石笔下的少爷了,所以也去看了电影。
个人认为改编得很成功,两个版本各有所长,都很喜欢。
(以下评论离不开原著而谈的)一、电影版增强了喜剧和反讽效果。
几乎从一开头少爷出场,背景音乐、镜头、转场等等都奠定了喜剧的基调。
尽管镜头里的少爷总是皱着眉头一本正经的样子,然而这很符合人物特点,少爷总是正视着大多数人敷衍而过的事情,他的较真与“装睡”的现实形成讽刺效果,让人或大跌眼镜、或忍俊不禁。
这都体现在少爷当上数学老师后对抗反派的不公对待上。
对于反派,首先体现在,“红衬衫”的挂画刚上墙时,众人滑稽的反应。
再者,就是电影刻意放大夏目漱石式幽默,几次数学课上的学生写的调侃少爷的黑板,以及增加了对“红衬衫”的黑板嘲讽的情节,都能让人发笑。
对比之下,小说更注重于对少爷的描写,而在电影里原本将只集中在少爷身上的“喜感”扩大化了。
少爷正在训斥不愿意承认恶作剧的住宿学生二、反派的聚焦 对比原著,电影里对反派的刻画主要都是集中在“红衬衫”身上,我们几乎只见他凭大学学士的身份弄权造势,其他人都是附和、跟班。
这样的处理方法有个优点,便是让观众的视线聚焦。
而且我认为这个“红衬衫”是这里影视化最出彩的一个角色,乡下学校的第一个镜头便是给了他,看过原著的人第一眼就能反映他是“红衬衫”,即便没看过原著,凭他那发音纯正如演讲般的讲话方式和趾高气扬的神情给人留下印象,也足够深了。
但也因此,电影里的反派力量是较原著稍弱的。
三、个人比较喜欢的改编的地方①古贺老师的表白 呜哇此处有点甜!
很喜欢扮演古贺老师的演员的表演了(有点眼熟?
),眼神戏很好!
啊发不了gif图……虽然这个角色的定位就是软弱、弱小、逆来顺受、家境贫穷的英语老师,无钱无势,你想“怒其不争”,却又会“叹其无奈”。
这个表白的桥段原著里是没有,我理解为古贺是受了少爷潜移默化的影响才做出来的,反过来也是与后面证明少爷“细雨润如酥”的影响力收束成一条线②少爷给同学们上了一节不是数学课的课 少爷抒发了对古贺遭受的压迫的感慨,其实没说许多人生大道理,并且没头没脑地提起了大家都不认识的阿清,“没接受过教育、没有身份的阿清要高尚得多”。
这里的少爷心境已经有了明显变化,失望无力慨愤的情绪直抒无遗。
同时,不得不提到,两个版本对于少爷思念阿清的处理,电影里是伴着失意愈发地在人前主动提起阿清,并且夸赞她的好品格,也是一处由少爷口中发出的对现实的嘲讽了。
小说里则是更多的细节描写,写信的时候、做梦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想到阿清,因此显得更细腻而柔软一些,我也是更喜欢原著里这些细节。
③“圆的体积公式”的呼应 少爷给学生上的第一堂课便被为难圆的体积公式的推导问题,他也坦率地回答自己的确不懂。
而最后一节课,则又兜回来,少爷没有食言,他还是给学生们解答留下来的问题。
从始至终没有变的是讲台上的人,而讲台下的学生却早已受了影响,是好的影响。
④关于“歪斜的树”的画的隐喻 一开始并没有觉得这是一个隐喻,以为只是重复、强调、衬托人物性格而特地增加的笑料。
到了给古贺老师开欢送会过后才重新审视起画的内容。
这棵树是斜的,而且斜的不只是树,还有地面也是斜的。
强迫症去看的话,应该会非常难受吧。
这幅画整个画面都是“不正”的。
而“红衬衫”以此作为自己高雅审美趣味的体现,真的让人“摸不着头脑”——这幅画正看斜看都怪怪的。
另一方面,每次经过的少爷则一定把画“纠正”过来,整幅画倾斜几度,但又让“红衬衫”重新摆正过来了。
其实按万有引力来说,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即便在地上的树长歪了,但地底里的根的长向怎么看也不协调?
而且这个又不像是在倾斜坡面长成的树,以至于曾经疑惑过该怎么看才是正确…… 这个桥段重复了许多遍,“如何对待这幅画”这个问题,在电影里,正好暗喻两人的不同价值观:一个为了自己利益不惜歪曲事实,一个正直勇敢,直面人生不公。
在最后,这幅画随着少爷对“红衬衫”的一拳挥就而轰然落地,也是象征着恶势力注定落败。
(此处怀疑自己是不是过分解读了……) 嘛,对于观众来说,怎么看这幅画的问题答案,就不必纠缠是否存在正确之说啦。
⑤两场送别的一致 电影里将少爷的告别和古贺老师的告别场景剪辑在一起,都表了同样的寓意:对于现实的反抗,而且这种反抗是以成功告终的。
少爷并不是没有改变什么而离开,古贺她们有情人终成眷属。
在这种理想化主题的塑造下,作为女性的玛利亚甚至有了自己的声音——
我觉得这句台词真的要酷上天!
(不能讲粗话...) 这是不多见的。
为何说是理想的表达?
单从女性角色来分析,在明治时代,或者说在夏目漱石笔下的女性都是不能完全觉醒的,体现在她们身上的时代局限性仍然十分强,因此说原著更接近与真实的现实,这便是原因之一。
再者就是,少爷的正直战胜了“红衬衫”的虚伪,并且对那个落后的乡下地方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且还不是影响到某一个人,而是多个,学生、房东、古贺玛利亚、豪猪等等。
小说里则是更多体现他的失意而归,虽然也有予以“红衬衫”的报复,但悲剧性意味仍深潜其中。
总的来说, 对小说做的删减使得剧情更为流畅,而且紧凑。
但少了一些更为柔软的东西,就是在阿清的情感线上,真的非常喜欢小说里描写阿清的细节,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守护。
电影的改编更倾向于一种理想的圆满,也是人人得以乐见的欢喜结局。
纵使少爷与豪猪落败而逃,但报应不爽,最后他们仍是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也给那个小乡村留下革新的气息,予人对未来新的寄望。
而且看到最后,一个坐在河边的现代女性合上书页,再回去看开头,那个如在朦胧梦境中出现的女子打开书页,“少爷”精神在两种时空的呼应,我理解为,可能寓意着小说家记录下的少爷永不会磨灭在现实的历史的长河中,而是始终勉励着不同时代的人们。
临别时,另一个大概是小说家的房客对少爷的评价
最后房东对少爷说的话(呜哇再也不是阿清的专属台词了)
这本书很好地刻画出人物心理。
以"少爷"的口吻,将内心活动描写得淋漓尽致,以致于让我时而开怀大笑,时而愤懑不平。
例如同红衬衫和马屁精一起去钓鱼时,对于他俩的每一次对话,都进行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让我们推测少爷心理的起伏和波动,来随着情节推动继续读下去。
可以说,对少爷进行了大量的心理描写,所以将少爷的性格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
但不得不说我跟少爷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也喜欢由着性子来,但是内心还是有股正义感,会为遭受罪恶的人打抱不平。
至少,还有很多人都不敢迈出这一步,去展现自我
再看这部sp之前,我对夏目漱石的印象停留在最美情话,今晚月色真美。
夏目漱石原著改编,nino演的是新版。
演绎一个超级耿直的男子,他的家里只有一个叫阿清的老佣人。
不管外界的人认为少也怎样一根筋,阿清总会夸奖他觉得个正直爽朗的人。
少爷在阿清的保护下能保留直率的性格成长。
后来,少爷到一个偏远小镇上教书。
结识了小镇上最美的姑娘,学习里则是老狐狸一样的校长,自恋的教导主任,拍马屁的老师,唯一比较正常的老师懦弱的老师和调皮却本性善良的学生。
而少爷的到来打乱了这个平淡的小镇。
他的耿直使他不愿迎合任何一人,最后他离开了,也是带着一身正气。
他从未改变,保持初心。
无论是在温泉池游泳,还是与学生打成一片,还是纠正画,还是最终打向教导主任的那一拳,都体现了他的性格。
这样的一气呵成,让人快意淋漓。
最让人感动地是阿清对少爷的感情,就是那份温柔,保护着少爷那颗本心从未改变。
最后,少爷还是回到阿清身边。
4.5
有点小学生式说教看得我好困
配乐太有趣了,也许上苍让人来到这个世上,是要人干正事的,不干正事的人,就会失眠,就会愧疚,就会心里闹鬼。
如果我是nino饭肯定再加一星 说太多次波酱品行好啊怎么样 品行好是说出来的嘛 有点露骨
三星半
热血教师?
诚实是一种美德,对于周围人的感染是悄无声息的,改编很流畅,有些剪辑非常有趣。
啥玩意儿,连电影都算不上
有点平淡。有点无聊。本来以为是个爽剧。有点失望。
那一拳打在教导主任脸上大快人心!少爷果真生性爽直 品性难得!
浪费时间
竟然是2016年豆瓣评分最高的日本电影?!可能是我太久不看日剧了,有点不习惯日本的拍摄风格了。总觉得人物过于脸谱化,演绎的也比较夸张。也许人家就是这种风格吧。故事比较简单,也有感人的点,但就是比较简单的那种感觉,甚至有点说教。不觉得它是一部不好的电影,只是如果说它是2016年最好的日本电影,有点不可思议。
二宫好可爱,好适合这样的角色,O(∩_∩)O哈哈~
不好看
经典就是经典,再怎么翻拍都能震撼人心,夏目漱石的彩蛋加分。
8.0正直。
一开始塑造少爷形象时,选用的例子是小时候从房顶上往下跳。就我个人经历而言,小时候玩逮人急了从房顶上往下跳是一件非常稀松平常的事。因此,就我个人而言,少爷耿直鲁莽的形象一下子就没有立起来。而对于清与少爷的关系塑造力度也不够,感受不到她为什么会对少爷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基于这两点,让本来是一个可以很让我共情的主题完全无感。当然,可能对于从小被教育在街上话都不能大声说话、处处小心避免目立つ的日本人来说,这样的角色已经足够跳了吧。一翻豆瓣发现,原著居然是夏目漱石的。。。压抑的小日本不行啊。
201805
“少爷果然生性率直,品性纯良。”
作為夏目漱石入門來說很不錯 二宮和也演技只能說是正常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