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其实有所追求有所热爱,在面对现实生活的衡量后选择了普世观的选择,投入其他行业。
这样的选择没有对错,错在常人都易陷入的思绪和心态,我这样是否正确?
我这样是否有损失?
更是产生了嫉妒、冷漠、贬低、批判的情绪中。
“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人不是,不见自己非。
”总通过外界满足卑劣的自我,从不将视角对准自己。
要明白,自省,才能自明,自省,才能进步。
室友热爱乐队,明确自己无法靠它吃饭,因为内心的愿望选择了他说希望的职业。
女主没有明确渴望的工作内容,但明确知道拥有工作的价值,给女主生活带来的生存价值,所以不得不且主动的全身心投入。
我想人能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一件很重要也是很奢侈的事情。
可以是为了工资维持生存,可以为了梦想全力以赴,可以为了情怀接触某一个行业。
然“还在脑中的构想,无一是杰作。
”有时间去分析比较看别人,还不如花时间证明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哪怕姿态很难看,只有一步步努力,才能更接近理想的自己,再清醒的旁观,也不会让自己变得更好”男主既然决定不走戏剧就应该通过努力去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且有意义。
如果后悔就要有承认自己错误的勇气。
没有行动的智慧是世界上最大的愚蠢。
愿各位在认识自己中学会和解,在自我责任感中敢于做出选择,花时间去努力接近你想要的样子吧。
我是谁,你是谁,他/她是谁,我们又都是谁的谁。
自出生,我们就执着于在探索世界的道路上,确认自己,确认他人。
无论是本质,还是边界,我们都渴望寻求到一个答案。
然而究其一生,这是个无解题。
因为人是变量,社会是综合体。
每一个界面,每一个场景,每一段时光,相互碰撞,交织出无数维度,不停地在刷新。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趋同于利益。
亲情友情爱情,全都如此。
血浓于水,也不妨碍皇帝弑子。
亲密无间,也不妨碍反目成仇。
爱入骨髓,也不妨碍鸾凤分飞。
更何况同学同事上下级?
影片里,年轻人们从象牙塔踏出的第一步,在生存的重压下,不得不踩在泥泞之中。
每个人都试图努力地扶住脸上的面具,小心翼翼地扮演完美的自己。
因为,破碎的样子,很难看。
更因为,破碎后,会被路人无情的踏在脚下。
每一种人设下,都叫嚣着无数本性。
贪婪、愤怒、嫉妒、懒惰、淫欲……奔涌在血液中,烙印在骨子里。
每一个人都是善恶同存。
在生活这座竞技场里,我们最大的善念,莫过于收敛起恶之花,与人芬芳玫瑰。
弱肉强食的现实世界,无论如何包装,都无法掩盖冷酷的丛林法则。
勇于发现,承认自己的缺陷,学会正视、与之共处,甚至掌控和转化,远远要好于暴露弱点而不自知。
弱者的可悲不是因为与强者相差甚远的实力差距,而是永远沉醉于自我编织的美好梦境中。
以舞台剧作为引线,带动剧情的发展,让观众慢慢明白男主角的心里变化,懂得电影表达的核心价值。
看似平凡的故事,几个年轻人在求职的过程,为了自己的利益,显露人性丑陋的一面,但实际上,里面的角色应该是很多人的缩影。
这并不是批判谁,而是在唤醒谁,唤醒那些迷失了方向,迷失自我的人们。
电影里有句话我很赞同,自以为面试的最好的一次,却落选了,而以为表现得最差的时候,却偏偏被录取了。
命运就这么反复无常,某程度上,我们的情绪,当天的状态,是一种不可控制的因素。
但,我们能控制的是我们的心境,我们是否还能坚持自己的初心,还能否保持谦虚的态度。
面对残酷的竞争,沉重的压力,说不争是假的,不妒忌也是假的。
看着别人有着落,而自己却还未上岸,心中肯定万分煎熬。
我开始以为,这出电影会说朋友之间是手段使对方失去录取的机会,但原来这电影是赤裸裸地嫉妒,猜忌。
男主条件不差,但求职两年依然没有着落,他变得擅长求职,而不是擅长被录取。
很多人在竞争中迷失了方向,用很多物质条件,虚名去框定我们的选择,未来。
外企,排名第一,薪金丰厚,这些的这些使我们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我们的职业和未来。
我们丢掉了初心,梦想,热情,成为求职机器,我们自以为自己经验丰厚,对他人冷眼旁观,细细分析。
可是,我们不曾想过,我们认为愚蠢的人,他们至少肯为自己的梦想付出,至少肯低下头来谦虚做人,至少肯一步一步搭建并不断修饰自己的舞台。
而我们呢?
却是一步一步走下自己的舞台,站在逃生门后,自以为看清楚了谁,但其实什么都没看清,甚至连自己都看不清了。
看到最后,我哭了,因为我仿佛看见了最近的自己。
我抱怨自己的遭遇,可我又何尝不是冷眼旁观他人,而自己却不设法赶上。
人生最怕不谦虚,不冷静,看来,我应该好好审视自己了。
我要成为谁,我将成为谁,这一切,从最卑微开始。
祝我好运,也祝你好运。
繁花盛开的五月,成就了我的低潮——工作没有起色,正在推进的事情也让人看不到希望。
我一遍遍地问身边的人怎么办,直到那个人忍不住投来厌倦责怪的眼神。
可能只有在这样的境遇下——作为一个失败者——我才反而更深地触摸到了生活粗粝的本质。
成功的人是不需要这些思考的——他们有酷炫的名片,有百万年收入,有谈不完的项目——或者,她们有可爱的子女,有操不完心的家庭作业、择校、育儿经验……而也许当一个人对这些都没有的时候,才会像我一样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究竟是谁?
我们如何定义我们自己?
或者——像我一样汲汲于追寻意义的人会在遭受“无意义”情况下质问自己——我们的生活本身幸福感是否真的就取决于这些“外在”的附加之物?
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或者家庭的健全?
如果两者都没有,那么人生就不值得度过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其实,恰恰相反——就像我近日时时感受到的——一个人只有在上述两者都没有的时候,才能更清楚地明白自己生活的意义所在。
我从这部电影里也看到了同样的答案。
在出租车上,艳色的光影里,光太郎问拓人:”我只不过是比别人更善于求职罢了,为什么他们会觉得是我整个人都被肯定了一样呢?
“(大意)黑暗的出租屋里,理香哭着说出心声:”如果不在推特上实况直播自己努力的样子,我就撑不下去了啊!
“这是这部电影里最打动我的两个场景。
因为他们说的都是真的,现代社会里,大家真的就是抱持着这样的想法活着的。
所以朋友圈里总有人直播美食美照,所以人们用富于设计感的名片标明自己的身份。
所以人们热衷于做”斜杠青年“,似乎发几张美食照就成了”吃货“,发几张旅游照就成了”旅行家“,或者PO几张健身照又成了”健身达人“……人们热衷的是”人设“,是标签——甚至,搞不好就是依靠着这些,才有了人和人之间一切交往的基础,才有了一个人真正成为一个”人“的基础。
换句话说,一个社会认可一个”人“的基础,就是靠形形色色的标签,朋友圈状态、名片头衔……这就是现代社会的真实吧。
————————————————————但我总觉得,这的确是”真实“,也许是”合理“的,但不见得是”正确“的。
每个人远远比在朋友圈上展示的,或者比在名片上头衔所能代表的内容更多。
电影里的观点则更偏激地进了一步——玩乐队玩得最疯、最”游戏人生“的光太郎得到了出版社的内定,在社交媒体上最爱秀努力晒动态的理香迟迟找不到工作——电影似乎想告诉我们,无论是中坚出版社的精英,还是社交媒体上的”网红“,真正的他们,和这些挂在头上的”状态“、”职务“说不定恰恰相反。
而我们该看重的、我们该去了解的,难道不应该是一个人真实的心吗?
所以最后谜底揭晓的那刻,坐在荧幕前的我有一种”反杀“的痛快感觉——我们想要的一直是真实,一直都是。
不管真实有多惊悚,看到真实,总让人感到踏实,总让人觉得痛快。
————————————————————是的,我承认,在现今讯息量爆炸的时代,人们固然可以懒惰、可以投机取巧、对他人,我们固然可以通过简单的标签去认识或者定义一个人,然而对自己,最重要的是要守住自己的心,不要把自己身上贴着的标签真的就当成了自己——不然,就要活在对标签的焦虑感之中,就要失去生活的本质滋味。
王小波在《似水流年》里写:“似水流年是一个人所有的一切,只有这个东西,才真正归你所有。
其余的一切,都是片刻的欢娱和不幸,转眼间就已跑到那似水流年里去了。
我所认识的人,都不珍视自己的似水流年。
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有这么一件东西,所以一个个像丢了魂一样。
”我很喜欢这句话。
我甚至会反问自己,在文革时代,对人的抹杀和消灭意义显然更为厉害,剥夺所有人的所有财产和所有个性——如果真的生活在那个年代,我又能否有本事与被剥夺了一切的自己相处呢?
所以,在这个低潮期,我只是想提醒我自己,在身上的标签越来越少的时候,与其感到焦虑,与其拼命想要把其他标签再贴到自己身上,不如放轻松,换个思路,更加慎重对待那个更接近于”自我本质“的自己,和眼下更接近于”生活本质“的生活。
嗯,如果运气足够好,能在其中发现乐趣的话,那说不定也是接近于”本质“的乐趣了吧。
首先非常喜欢导演的拍摄风格。
蒙太奇和意识流手法(大概这意思!
)和情绪强弱对比让我很快的对这部电影感兴趣!
(平常会觉得电影前半段比较无聊),包括灯光、颜色、布局、细节的停留,是非常私人化的喜欢。
剧情推进的节奏也很让我舒服,电影里的每个人都能在身边人或是自己身上发现。
高高在上在社交网络讥讽每个人的主角、缺根筋的浪漫偶像剧男主角、过于现实家境坎坷的善良女生、把自己包装的很完美每天晒努力的loser、自称工作太庸俗一心要走艺术道路的认真求职者。
“请不要沉迷于自己的世界。
”“请不要通过140字以内的推特判断一个人。
” 结尾也是让我觉得很印象深刻的地方。
原来主角把一切当成了一场戏剧,他是操纵剧本的神,观众是他的推特粉丝,谢幕后掌声经久不息,我也非常震撼。
然后是白月光和日剧跑,最后他在求职的一分钟自我介绍里磨磨蹭蹭地剖析着自己,但是一分钟怎么足以涵盖人的一生。
最后一幕是他用力推开面试公司大楼的门,追寻梦想。
一连串剧情走下来非常具有张力,非常喜欢这部电影。
也在对话自己:我是不是通过社交账号给人家下定义?
我是不是会优越感十足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嘲笑身边的人?
何者 (2016)7.42016 / 日本 / 剧情 / 三浦大辅 / 佐藤健 有村架纯首先,砂糖和苏打同框,就很好。
本预设这是一部毕业生找工作,体现日本职场竞争大的电影。
主演砂糖,一点都没有主演那些“应该”具备的神圣光环。
相反地,他阴暗,不自信,怕失去,不勇敢,逃避……热爱戏剧,找工作时却避免这个方向(剧中处处细节体现他想从事戏剧相关行业,但是害怕失败),也是,自己最引以为豪的戏剧,如果都找不到工作的话,那得多挫折呀。
于是,当他知道光太郎(苏打)进入终面时,一下子连笑容都不愿意挤出了。
当他看到楼上留学回来的男女,同样在为同一个工作机会奔波的时候,他笑了。
当他看到昔日戏剧社战友依旧拼命的排练演出,即便观众甚少时,他用推特小号留下一个个诋毁的留言……谢谢,都颠覆了我对主角的认识,但也因为此,他更加是人,更加真实,更加离我很近,离你很近,离他很近。
拓人真的本性如此刻薄吗?
我看未必,不过是理想与现实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由此产生的愤怒和悲观。
这些不安冲突变成了推特小号上的那些冷眼独白,刻薄的言语背后是无处安放的自己。
年轻的我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总觉得人生是一条单行道,世界是绝对线性的,选择了某个方向,就一切尘埃落定,当被社会胁迫着必须选那个自己并不喜欢的方向,往往就会陷入挣扎,一边觉得还能怎么办呢?
社会人在社会上生活就是要学会妥协啊。
长大就是要学会现实的看待所有问题。
在社会这个高速运转的庞大机器中要想不被抛弃就要有成为一个螺丝钉的自觉。
拼命的说服自己,一边又对这个对这个不断说服自己的过程感到愤怒和无奈,进而陷入对人生、世界的悲观。
拓人嘲笑着那些同样挣扎痛苦的人。
看到想要和巨大社会机器抗争的乌丸,嘲笑他必然失败却不自知的愚蠢热情;看到逃避现实寻找借口既不愿融入社会也没有勇气奋起抗争,想要寻找一条中庸之道的隆良,嘲笑他的懦弱和自欺欺人;看到致力于成为社会精英,带着假面,隐藏真心的理香,嘲笑她的假面和虚伪。
不愿意被物化,却也不愿意接受真实的人性才是拓人的悲哀。
他看不见周围人的人性光亮,他只能接受世界光鲜无痛的一切,他还想要活在童话里,长大是痛苦的,长大需要勇气,这世界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到了美好,也看到了美好的脆弱,还能看到在更广阔的维度美好也是韧性的存在,存在在长长的时间轴上,也存在在广阔的大地上,面对想要的一切,放弃很容易,坚持却不容易。
唯美的幻想很美也容易破碎,真实的美好却生生不息。
拓人嫉妒光太狼,明明吊儿郎当却比自己先找到工作,光太狼只是运气好擅长找工作吗,我觉得并不是,真正原因是光太狼既不拧巴也不纠结的性格和他的真心,生活对于他永远是直球,没有太多的思维的框架限制,只是生活着、感受着,他是那种无论命运给予他什么,都会接住,并从中找到自己的出路的人,现实没有按照我们的理想预期发展不代表现实是不好的,现实就是现实,好的会发生,坏的也会发生,好的会变成坏的,坏的不合预期的现实中可能也孕育着新的契机,打开心胸,当时完美,当时全能幻想,看见真实才能在真实中看见希望或许从来都不是要不要像社会妥协的问题,而是你要不要真实的面对自己的内心,面对真实的世界,而不是幻想着自己是世界的主宰
瑞月突然爆发前,整部片子给我感觉就是不显山露水但很见功底。
镜头扎实,人物刻画锐利明晰,很厉害。
之后出现了一些舞台剧会用的宣叙式台词,虽为剧情须要,但略显突兀。
最后干脆转场至舞台剧,手法很妙,但细想之下,亦有被迫之感,有一点点像pathetic fallacy. 同样感觉也适用结尾——看起来很开放,但其实并没有片子前半段的那种扎实感。
我给这个电影四星是因为真的很喜欢它表现的内容。
整个电影的人物圈很小,但这个小圈子又可以指代几乎任何东亚人际圈。
影片在IMDb 评分很低,可能因为西方人无法有我看这个片子时的感同身受。
片中人物的每个动作、每个表情都很细腻,某种程度上有一种老派日本电影的近贴感,就像某种东西粘在身上,命中注定无法自拔。
村上春树和日本新浪潮电影给日本的文艺作品带来了一种迷人的疏离感,但其实它不是传统日本文化一脉相承的气质。
在这部电影里——可能因为他想要表现的就是最原生态的当代日本的大多数——我无意中感受一种更传统的日本性,甚为为之沉溺。
东亚文化从根上本来就盘根交错,谁表现得更好,谁就更有代表性。
(巾城)
在《何者》里面,它没有刻意去渲染求职这个大环境具体有多艰难,也没有塑造某个求职过程有多励志最后获得成功的人物。
而是用舞台剧的表现手法来写一篇人物叙述文。
没有冗长的说教,甚至连人物的阴暗面都会将它撕开暴露出来。
身边的朋友都在准备出社会,大家都加油,我也会加油。
与互联网同生的我们这一代到底是真的在活出自我,还是只是在随波逐流,鹦鹉学舌,也许我们自己都分不清了。
剧中剧的表现既是全剧的结构,也是解构。
所有隐忍不发的张力全部在最后的三分之一爆发出来。
给砂糖的演技点赞。
给八爷的演唱和作词点赞,歌词写出了本剧的灵魂,无法表达,只能抄录全词:NANIMONO – 我们都是,就像迷路的小狗,虽然笑得无所畏惧,但是心脏却颤抖不已……“透过楼梯旁的窗户眺望人群在楼梯的途中我们会去往何处呢带着不确切的话语调整呼吸道声初次见面之后若是被爱着的话热烈欢迎如此重复着朝远方前进最终我们会成为怎样的人呢在楼梯的途中仿佛迷路的小狗一样无所畏惧的笑着心脏却是颤抖不已即便如此也非常想见你哪怕再笨拙也要朝着远方前进作为一介演技拙劣的演员无法按照台本那样舞蹈只是率直的攀爬着楼梯即便明白也只是白白等待快来嘲笑我的丢脸吧来给我取名字吧背过楼梯旁的窗户目视前方朝向遥远的彼方前进带着不确切的话语调整呼吸道声初次见面之后若是被爱着的话热烈欢迎如此重复着朝远方前进无所畏惧的笑着心脏却颤抖不已即便如此也非常想见你哪怕再笨拙也要朝着远方前进”
差点两星。剧本没问题,但是片子真是完美精确地展示了若手派各自的表演短板,村花和菅田将晖几乎一度看不下去,后期舞台形式算是挽回来一点,山田孝之挽回来一点,片尾曲挽回来一点,非常勉强地完成了原作任务。
后半段剧情和人物一样抽象,一个爱骂一个爱窥,想起一句话“具体的人太抽象了”,有些内向的人风评好单纯是因为不怎么说话,“何者”就像是奥德修斯“无人”,互联网这种魔戒成为精神下水道,也成为新世纪福音战士需要面对的时代新课题,太阳底下出新事了“你是不是觉得反正自己没找过工作,自己就比在公司上班的人更敏感更细腻,所以自己才不适合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毕业生总是共享着相似的特征表现,但一一比对之后根本原因又完全不同,好奇哪部电影能发现属于自己的原因不擅长使用英语来表达情绪(背后可能是没用英文思考的另一面没用英文感受)日本片常常有一种奇怪的缓慢感可能来自于传统美学(物哀?),如果把故事发生地和背景画面换成乡下风光这种前工业文明场景好像就不违和,但它出现在都市片(本片)甚至科幻片(哥斯拉)村花和菅田
你们都辛苦了,不过年轻人的烦恼那么多都加起来,不是很能打动我,要是单人也就算了。年轻人有时候会产生“认真你就输了”的想法,但其实真正在做的还不是自己吗?还是认真的做做事吧。
前面可以,后面什么鬼
没有经历日本就职的人大概难以感同身受,跟同样在就职的朋友交流时都会带上一丝小心翼翼的那种感觉。说着不想随大流被同化,其实只是因为还没有成功。夢を見るか、現実を見るか,二者没有对错。而佐藤健的冷眼旁观让我觉得身中数刀,人在很多时候都容易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太高。
里面最冷静的就是山田熊猫了,但是这位研究生前辈,您面相也太老了吧
如果说前面一大半的铺垫是对日本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真实写照的话,那么最后二十分钟的高光时刻则完全体现了导演三浦大辅的舞台剧天分,一如其前作爱之涡中有限空间下的欲望交错,本片在室内戏的不停辗转下体现了人物的焦躁不安,并于砂糖被揭露推特小号后完成了人性复杂面的华丽展示,可惜收尾略仓促
和《同栖生活》一样的好看法 但是感觉 还是带着改编作品的通病 感觉好多东西都没传达到位 还是说是我没接收到
有点看不太懂,大概没有经历过毕业求职之类的。无法感同身受。舞台剧视角那段戏很棒!
后面反转舞台剧那块儿比较惊艳。
尽管毕业多年,想到job interview还是会怕。
以为是鸡血片,没想到锐利的扎人。在进入社会这个大漩涡之时,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自私和嫉妒都会很容易被引发出来。何况还有网络这个伪装和宣泄的地方。其实很能理解拓人,谁不曾这样呢。以及最后说的“虽然他的尝试很糟糕,但还是羡慕啊。因为他有勇气去争取他想要的人生,而我没有。”感触良多。
大学毕业要有这劲头,也不至于Who are u。
首都机场等待起飞的飞机上看完的。前半段相当碎片化的对话构成,后三十分钟开始各种精彩撕逼翻脸现场。当你在背后吐槽别人的时候,也必定要做好有朝一日被人吐槽的准备。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啊。卡司年轻且精彩,每个角色身上都有当代年轻人的影子。
无法面对自己的“软弱面”,不想看到自己的丑态,所以只能靠推特建立起另一个完全理想的神世界。当“面具”被摘时,或许他才意识到他只是“舞台”上的一名演员,如果舞台剧没有了观众,那再好的作品也将失去意义。三浦大辅果然是舞台剧天才,对密闭空间的氛围掌控非常出色,可惜东宝还是限制了他的发辉
并不能体会到那种高高在上的旁观者角度,我没有底气可以这样。
脑子不清楚,精力和时间的投入比例就不恰当,人应该集中精力先搞定最重要的事。
人对他者的痛苦是毫无想象力的,这也不会妨碍对他者的嘲讽。
刚看到开场不久苏打弹着吉他跳出来还唱破音时 心里还想的是“啊 被治愈了” 而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嘴角只想抽搐着冷笑 可怕可怕。比同样是重卡司的粉与灰好那么一点点
看过小说,对比电影改编挺好,能把最核心的阴暗、腹黑、嫉妒用舞台光线呈现出来,渲染求职者负面心态:面具背后藏有一张不想让人发现的脸。缺点在回忆插叙方面,虽然发型、服饰、手机型号等细节有处理,但一般观众会感到莫名其妙;结尾稍微改动了些许,向阳光的大门迈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