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琵胡

Pihu

主演:拉胡尔·巴加,皮胡·迈拉·维什瓦卡玛,普雷拉娜·维什瓦卡玛

类型:电影地区:印度语言:印地语年份:2018

《琵胡》剧照

琵胡 剧照 NO.1琵胡 剧照 NO.2琵胡 剧照 NO.3琵胡 剧照 NO.4琵胡 剧照 NO.5琵胡 剧照 NO.6琵胡 剧照 NO.13琵胡 剧照 NO.14琵胡 剧照 NO.15琵胡 剧照 NO.16琵胡 剧照 NO.17琵胡 剧照 NO.18琵胡 剧照 NO.19琵胡 剧照 NO.20

《琵胡》长篇影评

 1 ) 长大后要学会有能力回归

《皮胡》一整部片子都是2岁半的小孩在演。

惊讶于人本能的生存能力,也每次濒临危险都为她提心吊胆。

同时也在内心思考,这样的经历,会给孩子造成多么大的一辈子的心理阴影。

本身对婚姻的想法比较悲观,看了这部电影后,更是深切的觉得,不是所有的父母都配为人父母。

如果父母人格不健全,自己都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自己生活中的冲突,也不能给孩子创造什么优越的条件。

再有钱,日子都是惊心动魄的。

生活中,有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很多父母是不成熟的,没有能力为人父母的,不成熟的父母,会导致孩子过早成熟,在生活中角色反串,孩子会反过来承担父母情绪稳定这个角色,小的时候还不能有什么大的伤害表现出来,只会是让人觉得懂事,“别人家孩子”。

但是长大以后,曾经的亏欠都会一点一点的放大开来,长大后孩子会由于一直承担了过多而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无法跟人建立亲密关系。

因为没在父母身上习得如何处理冲突,所以长大后不会处理与别人的冲突和矛盾,要么就是回避,要么就是暴躁反击,难以与人建立稳定的关系。

人生真的是一场守恒,被亏欠过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曾经被深深亏欠过的人,都会变得像刺猬一样,易怒,脾气差,容易自我否定,自卑等。

所以还是觉得父母首先应该去自我成长,然后再为人父母。

或者共同成长也罢,而不是理所当然的为人父母,理所当然当了“领袖”。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做领导,每对父母都理所当然的成为领导。

)最后想说的一点是,我们在长大以后真的要学习一种回归的能力。

小孩子就是简单快乐,上一次受的伤,哭一下,睡一觉立马忘的干干净净,自愈能力很强;自我快乐的能力也非常强,自说自话,对着布偶或其他东西,都能对话,也都能自己把自己说高兴,自我劝说能力很强;受过伤以后,哭过后,记住了伤害,但是还是敢在伤害周围沉浸自己快乐,伤害能在心理最小化。

而不像大人一样,受过一次伤害后,畏手畏脚,十年怕井绳;这些能力,我们应该再回去向小孩学习。

要找回自己的自愈能力,要容易快乐,要不怕伤害,越挫越勇。

像孩子一样,用一颗赤子之心,去面对这个世界。

要有绝地反击的能力,要不厌其烦,不怕从零开始。

也要像孩子一样,随时敢于去表达自己,而不是畏畏缩缩怕伤害。

或者总是小心翼翼的翻滚自己说过的话。

要学会健忘,学会快乐。

学会回归。

 2 ) 皮胡

 班会伊始,赵俊龙老师询问了我们大家最近的身体和家中是否有困难的情况,同学们都积极报告了自己最近的身体情况。

紧接着,赵俊龙老师询问我们学习网课时遇到的各种难题,并提醒我们不能贪得一时的快乐而不去认真学习网课,反而更应该比往常认真努力,学习网课不仅仅是对我们学习的一种考验,更是对大家平时学习态度的一次检验,班主任语重心长的一番话使我们受益良多,我们都积极承诺要认真负责地去学习网课,达到比学校学习更加的效果,这样才能不辜负学校的一番苦心。

最后,班长邹永洲同学利用老师给的自由发言时间组织成立了班委责任制,即每个班委负责几个同学,提醒他们学习和参加班级和学院组织的各种活动。

 3 ) 是绝望把她们推向深渊

开始点开电影的封面,觉得色彩很压抑。

看着一只垂下的手,让我好奇地点开了。

印入眼帘的是蓬头垢面的小女孩,大大的眼睛里有着不同于同年龄孩子的成熟。

她一个人在家跟过山车一样,揪心的同时也为这个母亲不值。

一个丈夫何以会说出"你们女人是我们男人一生中最烂的存在,不管你是死是活",这男的与妻子在家中的地位是怎样的不平等,无时无刻不要求女人付出,哪怕是生命的终点。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朋友与丈夫的双双背叛让这位悲哀的妻子绝望地走上了不归路。

不论哪个国家,这些问题或多或少都会有,家庭、婚姻、爱情唾手可得又遥不可及。

没有爱情的婚姻又能走多远,控制不了欲望的家庭又有多坚固?

全身心地付出换来的会是什么?

人心是最深不可测的,唯独能把握的只有自己,有了孩子就有了责任与希望,无论何时不要放弃自己。

生命的路还长,终将会以另一种方式回馈努力生活的人。

共勉。

 4 ) 全职妈妈的困境

印度电影近些年头在亚洲电影市场的崛起,颇有一番要动摇日韩电影的劲头。

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傻大闹宝莱坞》、《摔跤吧!

爸爸》以及早些年引路更多影迷入坑的《地球上的星星》,甚至大获好评的《钢琴师》也不乏歌舞场景的镜头,这样被网友津津乐道时不时大秀歌舞特质的印度电影无意中带上这样的标签。

然而《皮胡》却是一部完全没有歌舞镜头的悬疑电影——说它悬疑,在于它没有交代整个故事的背景,伴随着幽深低沉的大提琴声,冰冷的广角镜头追着皮胡的脚印,像一双窥探的眼睛,为我们展现了这个外人或称赞、或诋毁、或抱怨的家。

关键性的几通电话,只言片语中只隐约得知故事大约是一个全职妈妈难忍对丈夫疑似出轨的猜疑,在长期的争吵后终于因为丈夫错过女儿的生日聚会再次爆发,继而选择吞服安眠药自杀。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大胆的突破。

很多编剧讲述家庭题材的故事,往往会选择儿女成长为线索,交织着出轨疑云,试图把家长里短、琐碎的婚姻生活仔细切割摊平:来来来,这就是中产阶级的困境,这就是婚姻的苍白和无力。

《皮胡》截取的片段,以全职妈妈自杀后皮胡的生存境况入手,干脆利落得来又张力十足——任凭观众被如何灌输家庭生活就是琐碎的,也不甚得知它是如此之琐碎:照顾小朋友的饮食起居、协调他们无处安放的多余精力、对事物的好奇大于无知常常带来危险的后果。

这种留白真实得让人胆寒。

全职妈妈一直是社会中尴尬的角色。

一方面,她们的付出在男性群体中带着质疑——毕竟在她们并未创造出可见的金钱收入,无法量化的家务跟情感挂钩之后,付出的精力和自动放弃的社会价值变成理所当然。

另一方面,在女性群体中她们显得太过old school,自动恪守三从四德地照顾着家庭成员,在强调展现个人价值输出的当下,被嘲笑质疑是多么地在所难免。

更引人瞩目是,她们共同令人反感的一点在于“老问我爱不爱她”。

或许我们需要说一说为什么她们会让人反感这一点。

按照功利性的说法,全职妈妈的投资是放弃个人在社会的职场价值,来换取家庭的和睦。

投资的回报是什么?

是家人,或者说是丈夫的爱。

在职场中我们尚且喜欢开口闭口谈论“投资回报率”,全职妈妈所经营的事业就是家庭,她去反问她投资的回报,是一种过失吗?

但,我们去反驳她们“太粘人”,某种程度上说是在质疑一个做出投资而得不到回报的人的诉求。

这是全职妈妈的困境——纵然有一天,我们能够真情实感地理解了她们每日应付家长里短的心力交瘁,也难以回应她们令人“窒息”的爱。

这种困境,不是单一的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特有的,也不是女性所特有的,全职爸爸也会面临这样的困惑。

原因在于“全职”意味着抛弃快节奏职场生活,回归本质。

这与当下暗性的“社会工具人”角色相违背。

当工具人适应快节奏的压力生活后,情感诉求被压缩成一片薄纸,全职妈妈爸爸们迥然相反的表达似一支充满墨汁的笔——再妙笔生花,这张纸也有被写满的一天。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那全职妈妈爸爸们,完全可以在业余时候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啊——这便跌入工具人价值观的陷阱。

需要大量金钱和时间做支撑的爱好,通常来说是被人置喙的,它带不来“有意义的价值”;如若它能够带来金钱价值,它本质不像是脱离了“洗手作羹汤”的朴素情感理念么?

“洗手作羹汤”这一朴素的理念,在如今变得愈发地“贬值”。

有趣的是,大部分人无意识发现这一理念它并无原罪——我们常常强调人类是“群居动物”。

为何要群居?

除了利益的往来、信息的交流,它还暗含着情感的交换和感知。

我们谈情说爱,但我们却接受不了谈情说爱之后它不能带来有价值的东西。

可我们忘了,情感价值这样不能被量化的事物,它也是价值的一种。

于是我们认为追求最大化的金钱利益,才是正确的,能够得到称赞的,可以被弘扬的。

所以到影片的最后,导演给了皮胡一个看似光明的未来,也仍然让人质疑:代表着完全适应工具人角色的“爸爸”是否真的能够给得起一个孩子有充分情感输出的“美好的家庭”?

皮胡是获救了,但更多的全职妈妈、全职爸爸,乃至工具人们却无法获救。

不对等的价值观差异指向了如今这样畸形的社会:谈利益,而不谈情感。

似乎羞于谈情感是一种墨守成规的本能——是啊,大家都那么忙,不如多创造些金钱,有钱,就都有了。

于是这也催生了高离婚率。

“有钱之后换一个”变成无伤大雅的玩笑,背后却让人心凉,难道维系一段高质量的感情,是不必要的行为么?

也难怪会有更多的全职妈妈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丈夫应当给予妻子的正常的回应,越来越稀少,妻子对丈夫的嘘寒问暖,越来越像侵犯。

不如各自掂量着兜里的钱,再掂量着对对方所剩无几的“好感”——甚至已经称不上有“爱意”,看着好感消耗到为零,打包打包这份感情,丢到垃圾箱,一拍两散。

《皮胡》的故事虽然简单,不简单的是它将如今这样以利益为上、忽略情感价值的婚姻文化暴露。

我们甚至无从说起这里头的悲凉:工具人有工具人情感被剥离的悲哀,全职妈妈爸爸们也有情感得不到回应的痛苦。

皮胡天真烂漫地呓语“我在搭一个美满的家庭”,久久盘旋在天空,成为每个人求而不得的咒语。

 5 ) 长大后要学会有能力回归

本身对婚姻的想法比较悲观,看了这部电影后,更是深切的觉得,不是所有的父母都配为人父母。

如果父母人格不健全,自己都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自己生活中的冲突,也不能给孩子创造什么优越的条件。

再有钱,日子都是惊心动魄的。

生活中,有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很多父母是不成熟的,没有能力为人父母的,不成熟的父母,会导致孩子过早成熟,在生活中角色反串,孩子会反过来承担父母情绪稳定这个角色,小的时候还不能有什么大的伤害表现出来,只会是让人觉得懂事,“别人家孩子”。

但是长大以后,曾经的亏欠都会一点一点的放大开来,长大后孩子会由于一直承担了过多而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无法跟人建立亲密关系。

因为没在父母身上习得如何处理冲突,所以长大后不会处理与别人的冲突和矛盾,要么就是回避,要么就是暴躁反击,难以与人建立稳定的关系。

 6 ) 简介

《皮胡》是由卡普里·维诺德执导,拉胡尔·巴加、皮胡·迈拉·维什瓦卡玛主演的一部影片。

剧情简小女孩皮胡爸妈前一天吵架,说了重话.皮胡爸爸第二天一早出去工作,而皮胡妈妈气不过,留下遗言吃安眠药自杀.小皮胡醒来后,在不知道妈妈已死的情况下,在一天时间内,经历了多次生死交关的时刻......

 7 ) 皮胡

小女孩皮胡爸妈前一天吵架,说了重话.皮胡爸爸第二天一早出去工作,而皮胡妈妈气不过,留下遗言吃安眠药自杀.小皮胡醒来后,在不知道妈妈已死的情况下,在一天时间内,经历了多次生死交关的时刻......小女孩皮胡爸妈前一天吵架,说了重话.皮胡爸爸第二天一早出去工作,而皮胡妈妈气不过,留下遗言吃安眠药自杀.小皮胡醒来后,在不知道妈妈已死的情况下,在一天时间内,经历了多次生死交关的时刻......小女孩皮胡爸妈前一天吵架,说了重话.皮胡爸爸第二天一早出去工作,而皮胡妈妈气不过,留下遗言吃安眠药自杀.小皮胡醒来后,在不知道妈妈已死的情况下,在一天时间内,经历了多次生死交关的时刻......

 8 ) 谢谢这部影片的提醒

因为看了一个没有剧透结尾的简介,所以影片开头对我来说是毫无悬念的,很清楚皮胡的母亲已经死去,所以唯一勾着我注意力的就是镜头如何描述皮胡的处境。

因为最开始的进展缓慢,我甚至分神设想了一下皮胡父母的争吵和皮胡父亲最后得知妻子已死是个什么样的心境。

当镜头展示皮胡母亲身上的伤痕时,让人不由得猜测可能不止我们所看到的,肯定还有身上其它地方以及那些日积月累曾经出现而现在已经消失的。

联想到印度女性通过媒体传播留给我们的可悲印象,影片表明了皮胡的母亲也不过是家暴的又一个牺牲品。

就这点而言,这部电影相比于其它探讨社会残酷现实的印度电影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当不断切换的跟镜头一点一点展示皮胡独自经历的种种危险时,我们又不由自主地绷紧了神经(背景音总是能点到为止地告诉我们哪里有危险)。

多次反复之后,我竟生出了一些厌倦,仿佛一个没有母亲庇护的小孩如果在危险丛生的现代化社会中自己把自己给折腾死了,好像也没什么,毕竟,她不懂得死亡的悲伤,只知道被熨斗烫了很痛,没东西吃很饿,被关在冰箱有点可怕,得不到母亲的回应跟烦躁(向全场装死保持不动连表情都不能有的演员致敬),然而她的注意力很快就能转移,很容易再次自娱自乐起来。

在经历了长期伤痛对人世失望已极的皮胡母亲衬托下,死亡,确实已经变得不过如此。

但是,皮胡躺在母亲身上睡觉的场景确实把我触动了。

都是同样的人体,类似的笔直,一个仰躺一个俯趴,一个大一个小,大的有死亡的沉重和僵硬,小的则是生命的可怜和柔软。

我不再对皮胡的笨拙而不耐烦,但是也没有生出怜悯。

人生不就是这样吗,各种形态,各种际遇,最后殊途同归,不过是生与死。

当然影片并不聚焦于哲学思考,只是冷静地推进,用仿佛中立的中景和近景去“客观地”叙述。

唯一煽情的就是结尾皮胡爸爸的声嘶力竭和似乎是幻影的皮胡在用玩具搭建一个新的“家”。

我个人更倾向于皮胡已经死去的结尾,因为这更接近事实,而比之于更为宏观的人间百态,小孩的死终究也不是残忍,只不过是承担了成年人的错误。

一个小小的生命就这样毫无价值地消失了,在整个人类的生生死死中,也实在是太多了,多到很容易让人麻木。

所以,谢谢这部影片的提醒。

 9 ) 太好哭,太窒息

这是一部印度电影,全片仅仅由一个女孩出演。

这个故事,由真人故事改编。

故事讲述了一个早晨,2岁半的皮胡醒来后,发现妈妈还在床上睡觉,她怎么叫,都没有办法把妈妈叫醒。

她的妈妈昨晚吞了一整瓶安眠药自杀了。

起因是昨天和丈夫吵了一架,又被丈夫家暴。

而丈夫因为一早要赶飞机,都没有看一眼妻女就勿勿的前往机场。

而小皮胡就这样,不知道妈妈已死的情况下,经历了多次生死关头的时刻。

家里处处都充满着危险,掉落在地上的裸露电线、没有拔掉插头的电熨斗、爬上阳台捡娃娃差点摔下去、把化学药剂差点当牛奶喝掉、捡起地上的小药片塞进嘴里、在煤气炉上加热面饼、锁上的冰箱。

每一样都能够要了女孩的命。

导演真的很会,整部电影只有一个演员,但真的看得揪心,替小女孩捏把汗。

在经历一整天的生死一线。

小女孩最终获救了。

但是小女孩的将来呢?

这个故事其实是让我们看到了印度的男尊女卑。

在故事中,妻子已经成了一具尸体,丈夫还打电话过来说,你们女人是我们男人一生中最烂的存在,不管你是死是活,就挂断了电话。

而在印度,女人的社会地位、家庭地位都很低下,每年都有很多女人因为受不了丈夫的侮辱选择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而在这部电影中,最触动我的是女孩总是想办法讨好母亲,她会把散落一地的药片捡进瓶子里,她会去给母亲涂抹面霜,母亲每次被家暴后,都会用面霜来掩盖痕迹。

她还学着母亲的样子自己使用微波炉和煤气加热食物。

她希望因为自己乖而让母亲醒来,让母亲开心。

影片的最后,家里起火,父亲冲进房子救女儿,发现女儿在床底下,而床上躺着她死去的母亲,她在床底下搭建了一个流光溢彩的房子,和爸爸说,快叫醒妈妈,我做了一个完美的家。

鲁迅在《我们现在怎么做父母》中说道——在我看来,觉醒的父母,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

如果决定要将一个孩子带到世上,就有责任护他周全,让他在幸福健康的家庭中长大。

孩子都是上天派来的天使,只是很多时候,父母还没有资格成为父母。

所以,不要太早生孩子,当你足够成熟,有稳定情绪,才配拥有属于你的小天使。

 10 ) 无法打出评价的影片

时隔多年,再次写下的影评,竟然是这部悲剧。

这也是我观影这么多年唯一不想打出任何评分的电影。

当然这也说明了电影确实让人很有代入感,虽然全剧就只有一个小演员,所有场景就只在家里。

看豆友还在讨论爸妈的是非对错,剧情中可以看出这是个还比较富裕的印度家庭,住着高楼,家里还是复式结构,前一天妈妈还在为女儿举办生日PARTY ,肯定是不缺钱的,只是爸爸缺席了这个生日宴会,剧情中也有交代,隐约是因为爸爸和妈妈的闺蜜有染还有丈夫对妻子的各种抱怨。

妈妈也对丈夫一肚子怨言,从她的脸上也能看到被殴打过的痕迹。

离世前在梳妆镜上用口红留下遗言,甚至绝望到要带着孩子一起轻生,最后没忍心,选择了独自离去。

可是,孩子有错吗?

她生来就要遭受这一切吗???

天知道我为什么要点开这部电影,全程一直在为小女孩揪心,甚至窒息到不敢看要快进,只想影片快点结束。。。

所有的摄像头就这么忍心的只对准了一个孤助无援的才两三岁的小女孩,她对于妈妈的离世浑然不知,却要独自去面对。

饿了想喝奶,却把奶瓶打翻,剧情后面甚至在冲泡洗洁剂,还好没喝;然后还知道去翻冰箱,但是又把自己关在了冰箱里,好在自己出来了,摇晃的冰箱将冰箱上的瓶瓶罐罐摔掉了地上,造成一地的玻璃渣,好在没有踩上;后面找到了一块饼,还知道用微波炉加热,结果热成了冒烟的碳,又在炉灶上加热,结果热着了火;最揪心的是洒落满地的安眠药,还有随时能造成失火的电熨斗,还有在高高的阳台上试图爬出栏杆去救掉落在地上的布娃娃,好在有好心人发现并制止了她;线路短路加上水池的水淌了一地,我的妈呀。。。。

她把安眠药塞到嘴里时我再一次喊出了声,眼见着她吃下了四片药,即使安眠药没让孩子死去,那失火引起的浓烈的的浓烟又会对孩子造成多大的伤害。。。

抛开剧情如果就是单单把小孩子独自留在家里哪怕半个小时,熊孩子也是会有很多危险操作,经常能看到家长临时出门,小孩子独自爬上阳台,有的被栏杆卡住了头悬空在阳台上,有的差点从阳台坠落。。。

其实原本,今天得知同事喜得狮子座宝宝还挺开心的,结果。。。。。

最后我只想说:@#¥%……&*

《琵胡》短评

我这被兰斯莫斯骗进电影院的毛病到底啥时候能改了。各种层面上一无所有且毫无价值的电影,结尾的gotcha姿态更是让人无语到发笑——因为真的零人在意。一星给两位演员,在如此空无一物的情境里努力表演的样子让人心疼。

10分钟前
  • 吉萨马啦喀什
  • 很差

蜜蜂的世界=《狗牙》的封闭管理+《混沌少年时》的网络社交茧房+吉尔莫·德尔·托罗的怪诞+无政府主义,结尾世界好久没有给人类可以休息的日子了

14分钟前
  • PuPu🏳‍🌈
  • 推荐

充斥着神经喜剧似的对白与情节,“Bugonia”,诞生于死亡的生命,似乎是从伊始就锚定了悲剧,随后用严肃却戏谑的语调表现,我们只是外星文明的所有物,被谎言欺骗,被剥削终生。兰斯莫斯可能并不崇信这些,但他也借阴谋论者之口审视了现实的阶级对立与人类的存在危机,很喜欢最后展现的动与静,对生态系统的重置,比前两部影片好点。

17分钟前
  • 飯麵教材
  • 还行

让我想到我小学的时候在图书馆看的一本什么外星人真的存在和各种阴谋论纪录片……非常幼稚的情绪化的观点以及看起来外星人才想的出来的剧情,很颠吧……

20分钟前
  • 浮白載筆
  • 还行

平淡的故事,因为影像的表达变得超有冲击力。像李佳琦卖货的时候不断按铃铛。对的,就是这种感觉。一个彩色的油画铃铛。

24分钟前
  • 中杯可乐不加冰
  • 推荐

#Venezia82-主竞赛底层蠢,上层坏,相信这套的又蠢又坏。花点功夫都放在这些东西上了,最后再来个自以为戳同温层情绪的结局,无聊又算计,这倒是一如既往啊。

26分钟前
  • 栗子酱
  • 很差

继韦斯安德森后又拉黑一位导演

27分钟前
  • Lebowski
  • 很差

Emma和Jesse演得都挺好,但片子本身太乏善可陈。最后一段没台词的sequence反而更有力量。在The Grove QA倒是轻松愉快。

30分钟前
  • 伊瓦
  • 还行

可能是没有看过原作的原因,其实对我来说是新颖的,不是说结尾的反转,是Teddy的现实主义句句名言,结尾反倒让我有泄气的感觉。但是最后的镜头很喜欢,说的是拯救地球,没说过拯救人类哈,我真的谢。

34分钟前
  • Kombucha
  • 还行

也许是我没看懂英文版吧 蒽 迷迷糊糊不知道在说个啥 我的错

36分钟前
  • 剧治百病
  • 较差

脑子都是看完编号17浪费一晚上生命的记忆 于是又这样浪费一晚上生命 连愚蠢的点都一模一样 马勒风bgm硬凹那些尴尬的极左阴谋论情节我真是笑哭了

41分钟前
  • Petrichor
  • 很差

这个结尾让我感觉被导演嘲弄了

45分钟前
  • Frantz
  • 还行

FEFFS 淡淡的幽默感,极其单薄的文本混着整体旋律像<1812 ouverture >的配乐,但最后也没有很惊喜

49分钟前
  • Un cinéphile
  • 还行

还是兰导一直以来的大脑洞+阴谋论,但是这次最后反转有种wtf的感觉。然后片子观感上出了最后的大底,前面全程都很像冰血暴,我觉得如果往那个类型拍会更好看一点?然后建议兰导和石头姐各自冷静期一下,有点审美疲劳了。

50分钟前
  • jellyfish
  • 还行

開始以為是心理變態人…後來,除了變態還有別的。從一個箱子裡拿出計算器的時候,確定會反轉…

52分钟前
  • Bo
  • 还行

兰大师终于在继龙虾和宠儿过后,又拍了一部普通人也能看懂的电影,这对我来说很重要。石头在这一部里面终于不用过度装疯卖傻了,演技反而更有说服力。但我私心觉得这戏里面最好的演员是演Don的Aidan Delbis。另外很多人在评价一战再战的时候,说保大师在戏里面无差别地平等攻击了左派和右派,但那部戏里面政治隐喻更像是风格精美的背景板。兰大师这部作品才是精准地同时攻击了左派跟右派。

54分钟前
  • 竹和
  • 力荐

对话太多了。如果不是在电影院,我真的一刻也看不下去。到最后,她竟然真的是外星人。👽

55分钟前
  • 上官良成
  • 较差

比预想的好很多,其实较长一部分都觉得只值两星,但从艾玛斯通的那段话开始内容极度舒适,片尾字幕的环境声胜过一切的片尾音乐,很巧妙的运用。兰斯莫斯用他的影像风格成功地使其情节的可讨论性不再存在,聪明人、蠢人、有钱人、穷人、好人、坏人,这些都不重要,反转不再有意义,而他,或者说我们,期待的是结局的必然。比较遗憾的点是美术风格丧失了一些特点。这才是比poorthing更值得最佳女主角的存在。

57分钟前
  • 陆机
  • 推荐

三星半,闲着没事可以看看

60分钟前
  • 我的猫
  • 推荐

看多了高概念感觉没什么惊喜了

1小时前
  • AndyZhang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