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的总体感觉:如题这种类型的片子没看懂基本就是整个影片魅力减半,毕竟没什么色彩、造型、场面、悬疑等其它标准,凯奇的表演还是那样,没什么突破,也还是比一般演员强很多。
至于其它,应该都是编剧和导演故意安排的,柳条,蜜蜂的寓意,死刑的仪式……我现在比较关心从哪可以找到这部电影的背景资料,原教旨主义?
嘿嘿,我纯属瞎掰的。
尼古拉斯凯奇这版似乎是复刻《wicker man 》1973版的,但《wicker man》1973版显得更加文艺感十足、诡异许多,色彩鲜艳些,该版相对逊色较多,岛上的人们都很排斥主角的信念,被孤立无援的主角做什么都不顺,一位基督白左对抗整个邪教组织的信念,总体来说还不错,喜欢cult片的值得一看
昨天晚上看的女巫季节已经让我对凯奇很失望了。
今天看的这部异教徒,我了个去,编剧绝对大脑里进@#¥%¥了,不知道怎么想得。
一个好影片,故事是最重要的因素。
不一定要名演员出演(很多大腕出演他们的出名作时都是小演员),但至少要有一个吸引人的剧情。
也许我们会对英雄不死或者英雄救美女的套路感到厌烦(我就曾经问过自己生化危机里的女主角为什么总是不死?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如果每个英雄到最后都董存瑞了,故事就让人感到很不舒服(董存瑞这部老片再怎么看都不如南征北战顺眼),就算是英雄最后要牺牲,至少要为了一个伟大的目的(称之为人性),终结者最经典的续集就是因为阿诺到了最后为了世界的安全而沉入熔炉毅然自毁,这之所以感人都是因为机器有了人性。
那么回到这部片子,凯奇大叔虽然是老帅哥,但其号召力是不可小觑的(起码我就是奔着凯奇大叔看这部片子的),但是本来应该是英雄的大叔变成了一只烤羊,而且是一只莫名其妙的烤羊(因为这跟赶着一只羊到厨房然后一刀把脑袋砍下来放到祭坛前面去敬神没有什么区别)。
演员的选择除了要有一定演技以外,其个人形象是非常重要的(你想想如果让憨豆博士穿上阿甘的衣服去拍阿甘正传是什么感觉?
有没有马戏团猴子穿衣服的感觉,但是你绝不能说憨豆博士演技不好)这个故事里的角色用凯奇大叔去演,是不是像用屠龙刀切牛肉片?
凯奇大叔的独特的气质在里面全无体现,大胆说一句换上任何一个雄性物体应该都可以。
演员选的不合适,如果故事是个好故事也成。
可是这就更让人不敢恭维了。
刚开始有一大段看似探案的过程,实话说,拍的还可以,但是逻辑相当混乱。
刚开始怀疑女儿被暗杀,如果这样身为警察的凯奇是不是应该向警方寻助?
(凯奇大叔是交警,不是负责探案的,从身份上来讲没有这种职权;其次,这怎么说也算是美国管辖范围,身为警察的主人公会没有相当强的法律意识?
尤其在看到如此多的诡异事件之后,作为一个普通人也会知道找几个信得过的人壮胆,找人的话谁能强得过警方?
)刨坟掘墓以后,应该是确定女儿在献祭仪式中死掉了,最后又莫名其妙的得出女儿还未死,要在献祭中被烧掉?
(当然各位可能要说你是没看过原版——就是1971年版,不了解剧情,好,就算这部分我不了解好了)最后最荒谬的是凯奇大叔被抓住仍进假人变烧羊,那之前让这个活祭品折腾那么多天有何意义?
如果说像那个主祭的那个什么教主说的:这都是为了将你引来。
什么叫引来,引来是主动作祭品的意思吗?
显然不是,最后把凯奇大叔的腿打折不就是因为怕他逃跑吗?
(想逃跑能是主动当祭品吗?
)如果不是,那什么叫引来?
凯奇大叔上岛后怕他逃跑连唯一通向岸上的飞机都给弄沉了。
换句话说没有外援凯奇大叔是下不了岸了。
如果这时直接接片尾捆起来把腿打折然后变烤羊不是也合情合理吗?
也就是说,中间那一大段纯属多余。
当一段故事直接跳过也不成问题的时候,尤其当可以跳过的部分占影片很大部分,那这部影片的质量就值得掂量了。
导演在力图寻求一种恐怖的氛围,但我觉得这和法轮功引诱好人逐渐堕落最后害人杀己的故事差不多,算是个故事吗?
当然是个故事,但是最多也就是一部纪录片的水平,最糟糕的是,猪脚是凯奇大叔。
电影的看点不在恐怖或者翻转什么的,太肤浅太肤浅导演的每个镜头都有他的用意,我不想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分析起来,太累。
but,多少还是得说一说电影的良苦用心。
开始我们会看到许多的小轿车,一般都是红色的,而每次出现小轿车的时候必然会出现大卡车,why?
这是一个现实的、不停运行着的巨大机械,主人公麦尔乌斯只是这个巨大机械中的一个零件而已。
电影中出现的第一个女性是一个服务生,她做了什么?
收钱,提供食物,她知道这里提供的食物男人们难以抗拒,她穿了一身黄色工作衬衫,如同蜂巢中的雌蜂,给工蜂分配必要的食物,注意了没?
主人公麦尔乌斯正在翻阅书架上的杂志,找到一本书上面写着,everything is okey,read by the auther,why?
这里是一个隐喻,告诉你们,这个世界的奇怪你不要在意,继续做你该做的事就行。
而全剧最让人心塞的,应该就是麦尔乌斯在餐厅的那个回眸一笑了,背对着夕阳的暖光,看着那本写着everything is okey的书,回头对那只雌蜂招手。
雌蜂只是列行公事顺应巨大机械,而麦尔乌斯的这个回眸一笑则是发自内心的表达,那是全片唯一展现人性美好的一幕!!!
隐喻太多太多了... ... ...你们都不好好看,可惜总而言之,电影讲的是现实主义找到一个理想主义愣头青,然后烧死的故事。
换句话说,就是这个世界需要你这样的愣头青作为祭品,来维持这个巨大现实机械的运转。
全片如果仔细感受,就会体会到那种深入骨髓的恐怖,每一次对话,每一个细节都值得玩味。
麦尔乌斯第一次遇到summersisle上的人的时候,在高速公路上,那个小女娃对麦尔乌斯说,你捡到我的娃娃了吗?
我好无聊。
是的,女主人公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无聊,人生(哦不对,她们都只是蜜蜂而已不是人)就只剩现实主义的无聊了,他找到男主然后抛弃他,随后又找到他?
why?
因为女主需要利用他啊,因为女主觉得无聊所以要麦尔乌斯这个理想主义者来给她快乐啊。
那么好,之后那个砍柴女注意了吗?
对麦尔乌斯说,你离开的时候带我走吧。
对,他们所有人都想走,他们所有人都想要麦尔乌斯,但是都无法脱离所谓的现实。
全片最让我浑身难受的一个场景就是女生教室那段了,老师问:男人最纯洁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小萝莉异口同声的回答:勃起的时候,勃起的时候。
(包括那个双胞胎老女人,说话喜欢说两遍,而教室里也坐着一对长得一摸一样的两个小萝莉)之后他们所有人像戏精一样全体撒谎,还将一只乌鸦藏在最后的一个书桌里,一个女孩说:我们想看看这只乌鸦能撑多久?
woc,woc,我就想起了我的那个远房妹妹,她被她母亲培养成了一个彻彻底底地现实主义者... ...我突然感觉到这个世界充满着这样的人,也不只是女人.... ......突然觉得自己有多么天真,我还可以这么天真。
胆敢违规的人,例如那个开飞机的老朋友,最后被剁了手(因为拿了麦尔乌斯50美元)死的老惨了,唯一一次议论这个老朋友的是岛上的一个老女人,她说要找他好好谈谈。
反正我是联想到了检举揭发大热潮的某某大革命时期。
在那个世界,男人们变成了交配的工具,不存在情爱、热恋。
想想也是啊,这个现实的世界,女人一旦变得现实起来不就是这样吗?
就看看你身上有多少资源,体力、社会关系、能力、财力,然后判断要不要继续,不是一个样吗?
哦,对了,我想到了那些思春的小女生,砍柴女,那些还没有彻底被转变成现实主义的雌蜂们,她们的感觉就是——无聊。
无聊——解闷,了解的足够透彻——变成现实的死眼猫。
这个过程很平滑也没有悬念,why?
因为她们就是这么被教育的啊!
剥离了信仰、梦想,变成了彻彻底底地雌蜂。
全片的高潮,其实并不是所谓的翻转,传统意义上的恐怖就更谈不上了,而是,他的爱,给错了。
他爱的,不是正常的女人,而是雌蜂,他一心要救的也不是他的女儿,而是这个岛的女儿。
至于是不是他的亲身女儿,这点应该是没错的,why?
这个岛屿上,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太少了,所以珍贵,适合当做祭品。
再加上,这个岛屿需要外来人且有血缘关系的祭品,那么麦尔乌斯是最合适的了。
这不就是真实世界吗?
用理想祭祀现实。
最后说一句,如果我一开始就看了豆瓣影评,那么我基本上会用和星级对等的心态去看这部电影,可是我搞错了,我把这部和老版本的那部搞错了,所以没在乎评分。
我是想说,差点错过一部难得的良心电影,恐怖片不至于,我觉得这部电影应该分类到致郁片比较合适。
影片中还具有大量的隐喻和导演的良苦用心,不想码太多字,有缘人自己去看吧。
那群女人的所谓宗教愚昧之极,我看还是直译的柳条人让人比较能够接受.一切都是一场圈套,可笑荒谬愚昧.其实这就是一场关乎男女的骗局,一场准岳母大人联合准妻子杀掉准女婿的故事.所谓异教只是一个谎子.算得上是片中唯一亮点的结局不禁另我微微伤感,伤感是因为看见Nico在笼中嚎叫不免觉得他是真的老了.再风华绝代的人始终有落幕的时候,期待他的绝代佳作能够出现.
片子太不纯粹了,看后我都不知该怎么分类,恐怖片?
悬疑片?
犯罪片?
隔绝于世的孤岛上一个隐秘深藏的宗教阴谋,其中却不断出现着晃动的警徽和一声声“murder.”,真不知道导演是想营造出什么氛围。
故事的结构跟《万能钥匙》很相似,都是自信地挑战未知精神领域最终却着了道了。
虽说前者的绝大部分并无新意,走的都是惊悚的老路子,但至少还能让我时不时紧张激动下。
而本片拍的似乎让人耳目一新,其实只不过是隐藏的好罢了,想必导演在怎样避俗方面下了太多工夫,以至于把什么都藏起来了,让我看着如同纪录片的电影,同时还要强迫自己屠杀脑细胞去探索其中的深意。
再说结尾,《万》中可以说是如晴天霹雳转瞬即逝,大惊之后让观众不禁回味遐想,不可多得的结尾。
而本片过分拖拉,结束前15分钟就把一切讲清了,还要开个百人派对,观摩下大玩具,其中女主角几个一脸忧愁的特写镜头更是败笔,如果邪恶到底说不定还能给观众些许感慨,现在又表象出一幅大义灭亲的无奈,真是可笑。
再说那个突然来电,原以为能再抖出个故事来,现在想想肯定是打错了吧。
但是无论如何,看着cage依旧活跃,也没什么气了。
《异教徒》:精美绝伦的集体谋杀案 □ 文/火神纪 是不是因为挚爱;所以, 我们显得无所畏惧。
——火神纪。
题记。
翻拍自1973英国经典的cult同名电影。
这部电影除了在向73年版本致意之外,也许,更多的是引起了我对73年那个版本原片的向往。
奈何原版的那部电影所能查到的资料实在有限。
先来看看我能找到的关于该片的一些资料。
《乡村之声》称:《异教徒》凭借其复杂的类型、大胆的主题和曲折的故事成为英国影坛名副其实的Cult经典。
BBC称:这是一部会让你失去知觉并噩梦不断的电影。
据说影片的原始版本被埋在在英格兰的M3高速公路下面,因为影片公司老板不喜欢这部电影,甚至称之为垃圾。
目前在美国和英国能够找到的本片都是不完整版本。
似乎只有这些了。
我在想,什么样的电影会遇到这样的遭遇呢。
这让我想起了前阵子看的那部《香烟烙印》的电影里面所讲到的那部《世界的真正末日》。
在电影里永远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那部电影可以已经被塑造成了最让人遐想以及充满向往的电影了。
当然我并不期待这部电影或者73版的那部同名电影会像那部《世界的真正末日》那样充满魔力,因为我知道,这样的期待并不真实,电影里的电影再让人遐想,毕竟也不存在,否则拍出《香烟烙印》的John Carpenter也不必拍出那部还算不错的《香烟烙印》而放弃了那部传说中具有可怕魔力的《世界的真正末日》。
那样的电影也许只能存在于电影里,疯狂的导演脑子里最疯狂的狂想罢了。
因为不可能存在,因为没有,因为就算有也残缺不全,所以,那样的电影才是真正最让人向往的电影。
而73版的《异教徒》无疑跟《香烟烙印》里的塑造出来的那部《世界的真正末日》很接近。
这也许也是我对那部电影充满期待的原因吧。
这部电影所能引起我的欲望是如此强烈的。
那么,再回过头来看这部电影。
从电影和之前的73版的资料来对比的话,也许不难发现的是,这部电影无疑把很多东西都给弱化了,或者不应该说是弱化,而是商业化了。
看起来能让更多人接受,也不至于那么匪荑所思了。
思想上的接近和视觉上的分化让这部电影更具有市场价值也有更大的票房号召力。
至少在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从来不曾感觉,这部电影能和cult沾上半点边。
尽管导演尼尔·拉布特曾说,这部电影是在向73版的那部电影致敬,可是,这部电影已经完全大众化了。
我看的版本是未分级的版本,也就是导演剪辑的未经审核尽可能保持原貌的版本,可是这种向大众化靠近的味道依旧非常强烈。
如果说,这部电影如果尽可能地忠于73年那个版本的话,那么,也许73版也并不那么吸引我了。
电影商业化的进程总会伤害原来的某些电影,翻拍只是为了致敬,为了让人们记住原来的那部本来应该让更多的人记忆深刻的电影,那么也许这部电影所做的还远远不够。
而如果翻拍仅仅只是为了剽窃原来作品的创意和构思,仅仅只是为了商业利益的话,那么,翻拍也许就大可不必了。
翻拍一部经典的电影永远要面对同样的窘境,是对经典作品来一次全新的演绎和诠释呢,还是仅仅只是忠于原作品所有的一切。
也许,每一个翻拍经典的导演总想着加入一些新的看法和思索,可是这样的工作永远只是一场自厢情愿的徒劳。
翻拍的作品给人的口碑,能胜过前作的,几乎寥寥无几。
何况是这样的一部被称为邪典的cult电影。
更疯狂地向cult靠拢,或者冲着商业票房而去而向大众妥协呢。
这部电影无疑选择了后者。
这部电影是这样走向大众的。
去掉了残酷血腥的描写而加入了大量的心理斗争的描绘;而73版里也许更着重描绘的性开放的社会在这部电影里基本上被略去不提;没有太多的血腥和暴力而更多地用气氛的营造来吸引观众,更注重了在气氛上的营造而不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把一个凯尔特人后裔改成了一个离群索居的母系社会缩影,这无疑与凯尔特人的社会构造大相径庭了。
这种种的改造无疑是把观众的视线从视觉上转移到心理争斗和气氛营造上。
而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对于原来的作品里性开放的那些描绘统统去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隐晦的欲望以及对于活人祀祠的渲染。
可是在这部电影里,活人祀祠依旧也只是一个华丽的噱头。
如果只是冲着cult去看这部电影的话,估计会大失所望。
当然,在看到这部电影和73版的资料介绍之前,也许没有人会把这部电影和cult联系起来。
不过换一个角度来说,这部电影依旧没有让人失望。
这部电影仅有的在视觉上让人不忍直视的仅仅那几组活人祀祠以及之前准备工作所铺张的镜头看起来相对显得残忍,很多也许可以更残酷的视觉都被弱化了。
柳条人的焚烧基本上没有多少篇幅,一个男人绝望地嘶吼以及四窜的火苗,这一切,并不足以配衬起cult的标签。
但是,如果从犯罪学的角度以及在这场谋杀案上所花费的时间精力来说,这部电影,却足以被称为是一场精美绝伦而且铺设华丽的谋杀案。
试着想像一下。
如电影里修女撒摩西斯勒所说的,我们一直在准备一个重要的祭品,而这就是你的命运。
我们需要一个陌生但又和我们有某种联系的人,和我们有血缘关系的人。
我们小心翼翼地布置了所有一切,每一件已经发生的事,感到骄傲吧,你做得很好。
当我们选择你的时候,你的命运早就在多年前就注定了。
这是一个早已经写好了的故事:你将成为祭品死去,将永远坐在众神中间;这是巨大的你无法拒绝的荣耀。
这将花费他们多大的精力以及时间来策划这一切,而且每一步的策划里要预想到多少的可能性,而实施这样的计划将是一个多么宏大的工程呢。
电影里所展示的是这个计划最终成功实施以及最后的结果,而在电影之外我们的想像力中,我们可以想到的是,他们最终完成了这样一个宏大的工程以及完全实现了他们所要的效果,每一步,每一个细节,如他们所说,他们小心翼翼地完成了这一切。
动用了爱情、亲情、女色等等抽象的可动用的资源以及更多的人力物力那些可见的具体资源而最终完成了他们这个堪称完美的集体谋杀案。
以信仰之名,以祀祠之名,以神圣之名。
杀戮,在他们看来也许是圣洁而荣耀以及伟大的。
也许,我对他们最感兴趣的并不是他们杀人以及活人祀祠的那个过程,而是他们实施的这个过程。
从薇萝离开这个世外的私人海岛之前他们应该就开始策划,然后和爱德华相遇,相爱,直到有了身孕在结婚之前突然离开,再回到小岛生下女儿萝恩,再等几年之后,所有的维克人一起写了那封求救的信件把爱德华诱上他们的夏日岛。
所有的人在爱德华来了之后开始演戏,一直把时间推移到祀祠日的时候他们最终按照他们的想法实施了他们所要的祀祠,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谋杀。
这是一个极其漫长而且设计非常巧妙的谋杀案。
而时间的跨度之大,几乎是我所看过的谋杀案里最有耐性的困兽之斗。
维克人的耐心以及他们就站在他们的圈套外看着猎物却忍着暂时不去伤害他的那种韧性绝对是惊人的。
杀死一个人在电影里显得尤为容易,可是让一个人按照他最有力的生命方式,预知他的所有一切行为而后让他不由自主地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死去,也许就不那么容易了。
一个人来实施这样的杀人案也许也挺难的,因为他不可以出半点差错;可是一大群人一起来实施这样的杀人案也许要更加难上加难,因为每一个人都不可以出差错露出破绽。
我们能设想到一个人出错的概率有多大,而一大群人出错的概率将是大大增加的。
预知所有的一切以及避开所有最有可能出错的大部分概率之后完整地实施了自己所要的一切,这样的谋杀案要比一个人拿着刀去路边上砍死一个路人要艰难得多也可怕得多。
这部电影所做的也许更多的是停留在对于这个骇人听闻的故事背后那井然有序的策划和谋略,而不是这个故事所传达给我们的那种精糙的表面。
这些维克人为什么能够如此深谋远虑地完成这种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呢。
这也许跟他们的社会构造有着极其紧密的关系。
从社会形态学来说,一个社会群体的生存的基础以及他们所崇拜的那个基础往往也决定了他们本身的社会结构和生存模式。
这个叫夏日岛的地方,基本上是以养蜂以及采集蜂蜜为生的,于是我们也许应该回过头来看看他们维持生计的蜜蜂是如何生活的。
首先维持蜜蜂的整个种族的基础就是它们的秩序和分工,蜂后不须劳作就可以享用最好的食物,因为它肩负着繁衍生息的重任;工蜂负责所有的劳作,而雄蜂则负责和蜂后交配。
这样的分工和永远不会紊乱的秩序是蜜蜂社会的最基础构建。
而这些夏日岛上的维克人平静生活在的表面下支撑起他们的整个社会结构的,其实就是这种蜂巢式的社会结构。
当然,人类并不可能像蜂后那样具备那么强悍的生殖能力,于是,撒摩西斯勒仅仅只是一种精神上的蜂后,她既领导着这个小岛上的民众,也担任着祀祠和发号施令的角色。
当然,关于那个她躺在房间里的白色床上的特写,从某种程度上总会让我们想起那只疯狂的蜂后。
而男人,在这个岛上基本上都是充当着繁衍后代的角色。
他们做着粗重的活以及和所有的女人交配以保障种族的生息。
这也是跟他们的社会构建紧密相关的。
历史课上的老师曾经告诉我,决定一个社会是母系社会或者父系社会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他们最主要的生产力是女人或者男人。
而养蜂采蜜,这样的生产方式无疑是女性显得更优胜些。
当然,也许如同撒摩西斯勒所说,她们用她们的方式爱着属于她们的男人。
而能促成这个谋杀案的最根本原因就是蜂巢式社会构造那种精致的秩序和分工。
也只有如此井井有条的人群结构才能策划并实施一个成功概率如此之底的谋杀案。
尼古拉斯·凯奇的惨叫听起来如此悲凉;凯特·宾汉的恻隐之心看起来也多少有点无奈;低沉的艾伦·鲍斯汀;让人惊艳的女教师莫莉·帕克以及风情痴女莉莉·索博斯基…… 这部电影多少还是有点看头的。
就算惊悚起来并不那么可怕,残酷起来也多少不那么血腥,可是电影背后透出来的寒意让人欲罢不能。
写到这里我突然不再那么期待73版的那部同名之作,我在想,也许在某些方面那部电影会不会比这部稍胜一些呢。
可是,总没有那么多美好的事情总能如愿,以一种稍带瑕疵的的不完美来看待这世界,带着那种不灭的渴望也许要比真实的具体来得更舒畅一些。
承认那些不完美的一切以及认知这个不够完美的世界,也许,比徒劳地想着去改造这个世界来得更轻松些。
于是,我选择享用。
2007-04-15;丁亥年甲辰月己卯日;寒潮节;岱诞。
附注: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The Wicker Man》 ■译名:《异教徒》/《柳条人》 ■导演:尼尔·拉布特(Neil LaBute) ■主演:艾伦·鲍斯汀(Ellen Burstyn)/莫莉·帕克(Molly Parker)/尼古拉斯·凯奇(Nicolas Cage) ■类型:惊悚/剧情/恐怖/悬疑 ■片长:106min ■国家:美国/德国 ■语言:英语 ■发行: 华纳兄弟公司 ■上映: 2006年9月1日
最近看了三部电影,这是之一。
这三部电影又让我重燃了对电影的喜爱。
总的感觉是听纯净的电影,场景布局都是一种淡淡地感觉,没有华丽的特效,没有煽情的音乐。
就是感觉午后,慵懒的阳光下,听一个老人平静地讲一个关于故事。
故事情节提不起什么兴趣了。
但里面男主角最后被一群女性祭献给了大地时,我感觉这与中国传统里面的土地崇拜是多么相似啊。
中国的社稷一词撇去了政治来说,就是被脚踏实地以农为生的那些人祭祀的土神和谷神。
每年贵族们都会到郊外祭祀亦祈求上天给来年一个好收成。
祭品也是多种多样的了。
远古之战国时期可以说都比较野蛮,都有用人做祭品的例子。
到后来文明程度逐渐提高,后来就出现了用面做六畜祭祀的情况。
总之呢,电影里设定的场景呢跟农业文明史很像的。
去年看的,看完后我觉得是不是我的精神出了点问题,竟然对nicolas主演的作品感觉索然无味,于是开始承认自己是个思想不够深刻的人,那种太执拗于探讨人性的东西我真是不大了解,后来专门搜索了下,看到网上烂评如潮,说是nicolas出演过最烂的一部片子我才放心原来我的审美没什么问题精神也比较正常.阿门,我不是异教徒.
邪教组织啊
……
还是上学的时候看的,还行,主要是结尾
导演明显不行啊
要骂人了……真TMD坑爹啊!
扯
好绝望啊,好绝望。
挺好的啊
又是烂片一部
没啥感觉
这个真的是很浪费时间呀,从后半个小时开始看就好了;不知道73年的那版如何.
最後結局挺……
我看过的最恐怖的>_<
异教很可怕。可以杀死自己孩子的爸爸。。。。。
异教徒,柳条人!
Lily的绿眼睛
说真的,凯奇叔的烂片之路就是从这里开始启程的。
尼玛!任何杀人的信仰都是SB
凯奇翻拍的这个版本,貌似拍确实不怎么样,不过国外对这个的原版评价还不错,找机会看看~~
尼古拉斯凯奇的影片,都是这么精彩长得这么个性的人,站在那里就是一出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