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虽然打了五星,但是心里觉得这部值得四星。
6.9分的确低了啊,这可是八一厂的片子啊(不要说芳华,芳华是导演歪屁股)。
从小司号员的视角展开,穿插林裁缝和小司号员一家的故事,小司号员学吹冲锋号的故事象征着红军的成长,这是八一厂借小人物烘托环境、传导情感、表达内涵的老手段了,同时又让影片不那么枯燥,更加有人味。
八一厂敢于直面我党我军曾经走过的弯路,敢于表现历史上“朱不离毛,毛不离朱”的两位领袖的矛盾和冲突,敢于描写早期红军和党存在的问题。
就像在《大转折》里,敢于表现我们在挺进大别山时由于犯左倾错误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敢于面对问题,反思问题,知耻而后勇,不经历苦难,哪里来的辉煌?
这样的态度让这部影片更具有魅力。
只有八一厂敢这么拍。
人物性格也体现的酣畅淋漓。
毛的严厉(整顿军队心切,讲话不留情面,还跟朱和刘安恭闹了矛盾)、鞠躬尽瘁(不在军队也天天关注军队动向),朱的威严(教训闹事的兵油子,让他们念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陈的协调能力(人家吵架他要冲进来念诗XD),都非常鲜明。
这部电影里也有很多构图很美仿佛世界名画般的镜头,使得电影不仅具有文学性,还赏心悦目具有美术性。
不是战争场面大就叫具有美术性。
毛亲自上课《男人,女人》,写下“妇女要解放”,除了八一厂,还有谁拍过这些?
拉踩那个弱化女性角色形象的《觉醒年代》。
为什么在我心里打四星,因为觉得有些情节还是过于理想化了,看着有点尴尬,犯了《觉醒年代》的错误。
但是瑕不掩瑜,跟现有的大部分献礼作品主旋律作品比起来,还是很好的。
八一厂其实从来没变过。
今年还上了《毛泽东在才溪》,是拍过《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的韦廉导演的作品。
但是排片太少太少了,我家这边根本没有。
2019年8月《古田军号》上的时候,我家这边排片排在半夜。
八一厂从来没有变过,变的是时代环境,变的是人心。
这几个演员把角色都演活了!
张一山演的林彪那种桀骜不驯和消极主义真的非常真实,他本人的色彩很少,完全就是历史上的林彪;朱德的演员也很好,坚韧包容的朱军长;内容写的也好,不回避红军中压力巨大初期的矛盾问题,积极讨论,对古田会议的深刻理解不再只是教科书上的意义,而是有了更深刻的画面理解,这种思想的碰撞真实的拯救了党,拯救了红军,好看,而且内心充满积极的力量!
一部《古田军号》,好过三部《建军大业》,这是我在看完电影后的直观感受。
朱毛之争,很多人以为是权力之争,甚至为这样一段故事可以被搬上荧屏而震惊。
我们试想,一个远赴柏林只为入党的警察厅长,和一个放弃高职跑到湖南农村搞调研的代理部长,两个人为一己私利,在穷山沟里争一支三千人队伍的军权,这是多滑稽的一件事!
朱毛之争,本质上是在争论军队是不是只要打胜仗就行,要不要党领导,要不要联系人民。
正是朱毛的这一吵,吵出了军队的建设方针: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群众路线……这以后,这支军阀兵痞和贫农流寇组成的军队,才真正属于人民。
《古田军号》里这支三千人组成,攻占不下一座大城市的红四军,在《能文能武李延年》中成为了在装备、后勤等条件均落后的情况下将世界第一的美军赶回“三八线”的“人类轻步兵巅峰”。
正是支部建在连上、民主生活会保证了每一个士兵都能明白我军战略,正是党领导枪保证了这支军队的凝聚力,可以实现大纵深穿插,可以在落单后还能三人聚集成“三三”制对敌人形成有效打击(此处致敬庞国兴小队“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
这绝非政治吹捧,美军因我们患上“战术穿插恐惧症”,后来专门请我们赴美教授战术,却只能将其应用于特种作战,正是因为缺少将大集体团结起来的政治凝聚力。
我们的军队也曾经历过迷茫,有过左倾机会主义,怀疑过游击战术,搞过去军衔,也鼓励过军队经商,可我们的军队始终得到人民的信任,这是在地震灾区,在抗洪一线,一个个人民子弟兵用血汗嬴得的。
这是古田会议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电影开头,舞板凳龙的“我”看到人群中的毛委员。
多希望这是真的,教员可以看看现在的中国,再给我们上一堂课。
一部敢于展现领导人矛盾的影片一是讲述了我军政治建军思想的由来。
由于国情的特殊性,我国革命是现有红军,再有根据地。
因此,红军除了打仗之外,必须承担一定的政治职能,即向群众宣传,帮助地方建立政权,帮助建立地方武装等职能。
政治建军原则是世界建军史上较为罕见的一种建军模式,因此,毛主席最初提出来时,受到了许多领导人的反对,包括朱德和刘安恭。
这部影片较为真实的还原了两方在建军原则上的冲突,应该是历史上的首次。
二是讲述了当时的权力斗争。
政治建军原则的另一个体现,在于军队的最高领导权的归属。
具体来看,就是前委领导军队,还是军委领导军队。
毛主席作为湖南省委前委书记,领导了秋收起义,建立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
井冈山会师后,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合并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最初,毛主席依旧以前委书记的身份指挥红四军。
刘安恭到来后,要求成立军委,并选举朱德为军委书记。
由于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只领导红四军一支正规部队,这就造成了毛朱二人权力的冲突。
作者:郭松民注:本文作者郭松民,在豆瓣刊发是为了更好地宣传本片,让更多的人学到郭老师的点睛之语。
原文转自微博
01—新中国历史上,1976年是一个令人悲痛的年份。
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这三位中国革命的巨人相继去世,给中国人民的心中留下巨大空白。
七十年代末,领袖形象开始出现在银幕上,这给了群众以很大安慰。
记得那个时候,每当银幕上出现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的形象时,黑暗的电影院里往往会响起热烈的掌声。
从那时起,四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了,在电影、电视剧中表现领袖,早已不再是新闻,但银幕、荧屏上的领袖形象,也很难再激起观众的热情,原因何在呢?
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说,也许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个字:平面化。
银幕上的领袖似乎就是宣传画中的领袖,他生活在一个和谐世界中,得到同事的尊敬和大力支持,他总是在发号施令,总是能够心想事成。
敌人有时候会给他造成一些困难,但这只能反衬他的英明,因为这些困难,他在谈笑风生当中就解决了。
缺乏对激烈的党内斗争的表现,缺乏对领袖在这些斗争中承受压力,面对考验,并最终排除万难取得胜利的表现,领袖的性格、人格特质等就不能得到充分展示,就很难在银幕上塑造出真正有魅力的领袖形象。
02—举个例子。
英国电影《至暗时刻》,对丘吉尔的形象但塑造取得了很大成功,导演是如何做到的呢?
简言之,就是把丘吉尔置身于矛盾的漩涡中。
丘吉尔接任首相后,不仅要面对内阁里仍忠诚于前首相张伯伦的势力,如哈利法克斯勋爵制造的重重障碍,还要应对王室的质疑,同时还必须采取十万火急的措施营救被包围在敦刻尔克的英国远征军,准备迎接希特勒对英伦三岛可能的入侵。
在巨大的压力下,丘吉尔甚至有些失常了,他在地下指挥中心像一个老妇人一样喃喃自语,靠诅咒希特勒来释放自己的心理压力。
扣人心弦的电影通常是先抑后扬。
正是因为“抑”的如此之深,所以当丘吉尔最终战胜这一切,在国会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激励英国人民团结一致抵抗纳粹时,观众的压力也得到了释放,甚至像自己取得了胜利一样高兴——“扬”的也就非常之高了。
至暗时刻03—《古田军号》的突破,就在于没有回避矛盾与斗争。
《古田军号》让我们重温了一个曾经耳熟能详但后来又被渐渐忘记的真理——正确的路线总是在同错误路线斗争的过程中产生的。
从井冈山到中央苏区,从“三湾改编”到“古田会议”,党内、军内争论到焦点之一,就是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军队?
包括红军除了打仗之外,还要不要做群众工作?
要不要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
要不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建立根据地?
等等。
影片开始的时候,毛委员和朱军长已经率领红四军离开井冈山来到了闽西,此时,虽然经过了“三湾改编”,但在红四军内部,在毛泽东和朱德之间,关于上述如何建军的问题上,仍然存在严重分歧,而“中央特派员”刘安恭的到来,更是大大加剧了这种分歧。
如何表现这种分歧,对导演陈力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古田军号》驾驭得相当好。
04—有了在井冈山和毛委员并肩战斗、耳濡目染的经历,朱军长对比他年轻7岁的毛委员是信服的,但他毕竟是旧军人出身,还需要并且正在经历痛苦的转变。
陈力导演用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细节表现了这种张力:朱军长抓到了几个偷偷出去抽大烟,还打伤了小号手老部下。
对这种严重损害红军形象,破坏纪律的行为,朱军长怒不可遏,他一方面痛斥这几个人是“军阀作风”,一方面又羞辱性把银元摔在地上,让他们用被反绑着的手困难地把银元一一捡起来。
“用军阀作风反对军阀作风”,矛盾吗?
的确是矛盾,但却反映了真实的历史。
历史就是这样在矛盾中走来,并在矛盾中逐渐变得清晰的。
朱老总正是战胜了这些矛盾,才从一个旧军人变成了“革命老英雄”,变成了备受全军爱戴的总司令。
“苏联范儿”的刘安恭,思维方式明显带有形而上学的特征,他机械地执行共产国际和中央的指示,有严重的单纯军事观点,主张军队只管打仗。
“中央特派员”身份和对“苏联十月革命经验”的坚信不疑,使他非常强硬,甚至跋扈。
影片中,敌人的“会剿”即将开始,毛委员还在给受压迫最深,受侮辱最重的妇女上课,讲授妇女解放的道理,这让刘安恭既不理解又不耐烦。
他不明白的是,除非红军代表一种解放的、进步的、文明的力量,否则绝无可能战胜军事上远比自己强大的白军。
只有毛委员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清晰、深刻、并且坚定不移要贯彻到底的——红军必须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
也就是说,相对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红军必须代表一种更高层级的政治文明,必须具有显著的先进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革命的胜利,才能救中国。
这时候的刘安恭并没有意识到,离开毛委员的路线越远,失败就来得越快。
以后还要流很多血、牺牲很多生命,才能使全党、全军明白这一点。
后来的开国元勋陈毅元帅,此时还是红四军的政治部主任,对这个问题认知还相当“混沌”,甚至没有过多考虑。
他最年轻,比朱德小15岁,比毛泽东小8岁,像是夹在两位“大哥”之间的“小弟”。
他对朱、毛都非常尊敬,不愿判断谁是谁非,只是一厢情愿地希望他们两人和好——而在毛委员看来,这简直是忽悠他放弃原则,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才会怒气冲冲地对陈毅大吼:“我不和没有立场的人讲话!
”
“八面美人”陈毅05—单纯军事观点,走州过府,大吃大喝的流寇主义思想和极端民主化、绝对平均主义等革命早期难以避免的种种幼稚病结合在一起,再加上前委内部的意见始终不能统一,竟然在红四军七大上酿成了一场“事变”——毛委员以一票之差落选了总前委书记,而“八面美人”(毛委员对陈毅对批评)陈毅则当选了。
在毛主席的政治生涯中,曾多次受到过不公平的对待,但这些打击都是来自于执行了错误路线的中央。
在红四军七大上落选,这是毛泽东唯一一次被自下而上地“推翻”。
可想而知这对毛泽东的震撼是巨大的,他离开红四军,到上杭蛟洋指导闽西特委工作,不久他又患上了疟疾,打摆子、发高烧,只得辗转到位于深山中的永定县牛牯扑养病,却又被国民党保安团突袭,几乎落入虎口,以至于远在莫斯科的共产国际认为他已经牺牲,在《国际新闻通讯》上为他发了讣告。
06—毛委员永远不是能够被命运击倒的人。
他到了闽西之后,闽西特委的工作很快就变得有声有色,土地改革、苏维埃政权的建设、妇女解放等都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但对红四军来说,则是另外一番景象。
毛委员的离去,反而凸显了他才是红四军真正的灵魂。
失去了毛委员的红四军,出现了“人心涣散,队伍不好带了”的情况。
9月,红四军召开八大,但由于由于没有领导核心,只能无组织地自由争论,开了三天,七嘴八舌,毫无结果。
不久,红四军冒进东江,遭遇重大挫败,二纵队司令员刘安恭牺牲,第一、第二纵队各减编1个大队,第三纵队缩编为1个支队。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有了中央决定毛泽东“仍为前委书记”的“九月来信”(红四军接到这封信时已经是十月底),才有了朱德、陈毅联袂迎接毛泽东重返红四军,也才有了毛泽东整军方案的提出和“古田会议”的召开。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
毛泽东的领袖形象,正是在激烈的冲突中才显得有血有肉,观众在观影过程的感受不是疏远膜拜,而是为他揪心、为他紧张、为他忧虑、也为他释然,为他高兴。
古田会议上,毛委员粲然一笑,红四军的天就亮了,中国的天也亮了!
林彪(张一山饰)07—《古田军号》中,张一山塑造的一纵队司令员林彪的形象也是一大亮点。
影片中,他始终表情严肃,目光炯炯,作战归来汇报时,先问“毛委员呢?
”虽然他是黄埔学生,又是跟着朱德一起上的井冈山,但在红四军七大到九大这段命运攸关到时间里,他始终是毛委员的坚定支持者。
林彪的戏不多,但他作为红四军中最优秀青年将领的政治态度,却体现的毛委员在红四军中深厚的政治基础。
08—孙维民塑造的“老裁缝”,则是《古田军号》中的另一大亮点,也体现了编导的别具匠心。
优秀演员总是演什么像什么,孙维民的老裁缝造型,很难让人和《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海棠依旧》中那位亲切、儒雅的周总理联系起来。
红军占领长汀,需要为3000名战士每人订做两套军服,这是一张大单,红军又讲究买卖公平,对一家裁缝店来说,真是好运来了。
但事情并没有就此止步,红军的政治理想,红军内部人人平等的相互关系,毛委员的人格魅力,最终使老裁缝带着两个儿子,背着缝纫机加入红军。
老裁缝的选择,就是对毛委员建军思想的一个绝好注脚,实际上也是为影片中的全部争论做了一个明白无误的结论。
讲真,自己掏钱购票的话基本不会进影院看这部影片(不排斥主旋律或军事题材,《建军大业》就自费看过),今天是单位组织的。
这段历史在教科书上也许只是平乏的几段,但背后的内外角力血雨腥风今天一般人看不到,也缺乏主动了解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电影有价值——很少见到影视作品直接表现军队和党的领导人早期革命时的“权游”与台面上下的斗争。
为这份少见,2颗星。
为部分含蓄内敛的煽情段落(李幼斌送纸)和有点动人的煽情小细节(支持革命的人的多元构成、小红军、开场航拍的土楼与舞龙和结尾的阅兵、音乐配合)加1星,为始终贯穿好歹没散掉的脉络“古田军号”1星,为张一山王志飞李幼斌本就有的、甚至胡兵都迸发出来的演技1星。
但前半部分画外音太多(大约是为了配合浓缩紧凑的节奏推进)又尬,闪回频频,领袖非要踏着鼓点用一种江湖似的广告片氛围霸道总裁既视感出场,会师场面非要一遍遍复现那种一脸阳光灿烂直奔镜头的宣传片既视感,让我看着有点儿出戏,扣2星。
总体感觉还不错,这个历史事件、思想政治工作,真心不好拍。
电影既强调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重要性,然后收尾时军民鱼水情体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使得这部影片明确了主旨。
真不是革命战争,而是思想工作。
来来来,基层党支部建设可以作为一次不错的学习活动看起来了啊!
我学历史的时候,对于博古等苏联专家非常的愤怒,觉得他们就是奸细叛徒。
但是,看了长征,看了古田军号,突然理解了他们。
我们现在上帝的视角,知道毛是正确的。
但当时的人并不知道,而且他们还有一个成功的“教科书”。
是根据教科书照本宣科,还是听一个从来没有实践过的指导,把我们放到那个年代里,我们也会感到迷惘。
这部影片里更明显,大敌当前,如果有人跟我说让我去搞思想建设,我也会觉得他疯了吧?
但事实证明,如果一个军队只有杀敌技巧,那么这支部队就是一个杀人机器,暴动集团。
而纪律,信仰则是灵魂。
有了灵魂,部队才可以无坚不摧,令行禁止。
我在看一些朝鲜战争纪录片的时候,总是在嘲笑联合国军,觉得是他们菜,其实不是的。
不是他们菜,而是我们强,我们有信仰,有灵魂,所以我们的战士可以打到只剩下最后一个人还要抱着炸药包和敌人同归于尽,可以为了战斗活生生被火灼烧。
这些是那些联合国军想都不敢想的。
因为他们不懂,拥有信仰,拥有灵魂的部队,是打不垮的。
这部影片一直在吵架,但从争吵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是如何将一个有旧军阀,农民军,起义军等各种杂牌军的部队一步步整合成了工农革命军,他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团结的。
前言:本人依旧记得曾经写过一篇关于《血战湘江》的影评,没想到现在这货还出了续集,确切来说,是前传。
作为2019年70周年国庆的献礼片之大阵之一成员,很明显,当时他的风头没那么大,甚至还是被隔壁家《我和我的祖国》碾压的。
本人并未有什么贬低想法,我只是不想去写太过于热门的电影影评。
像之前我曾经针对战狼2还写过一篇文章,当然那是另一个账号的故事了。
我觉得,陈力导演自从10年代一来,拍的电视剧电影位于人物细节的刻画上可从来没让我这个萌新影迷失望过。
这一次,终于没有多少战争戏份的束缚,终于没有太多的无脑堆特效,陈力大先生您真的又给力了一次。
我知道,作为对人民共和国的献礼,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古田会议是什么,当时的时代背景又是什么,我们知道的仅仅只停留于,并挣扎于那可怜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小个知识点。
我们真正淡忘的是那些曾经的伟人,壮士为此究竟付出了多少的努力才换来一个崭新的世界。
就像人们或许知道抗日战争中的百团大战,但却很少人知道百团大战是在中共最为困难的情况之下才发动的。
就像人们只记得毛泽东朱德,却鲜少有人铭记陈毅,戴安澜,叶挺,卫立煌,孙立人,方先觉.....我们淡忘了太多,历史也因此显得对我们不太友好。
所以我们避重就轻了(当然我不是说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轻),我们忘记了太多太多,终于有人能在记忆的废墟里记起它时,却发现晚了太多太多。
讲真,为了这部电影我特意去搜了搜古田会议的始末,我也像我自己说的那样,只知有古田会议不知有朱毛矛盾。
历史啊,不该是个任人打扮的少女。
为了不至于太深陷《我祖》(我和我的祖国)之中的世界观并无法自拔,我还是静下心来。
在2020.6.13找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的那个军号,那是只为了历史和正道的光吹响的军号。
正文情感刻划得有多细腻我就不多说了8,光是朱德和毛泽东那点相爱相杀的剧情就真够我坐下来吃爆米花了。
陈毅大将那点逗比我不知道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还是剧情需要,但人家在毛泽东走那天晚上不停的隔着木板上下推,伴随那个绝望的神情,虽然是失声笑了出来,但还是让我能感觉到演技在线,剧情在线,但我去翻了一下隔壁的影评对这段描写都充斥着很莫名其妙毁全剧的感觉。
先论这个镜头,我是不打算赞同他们的观点。
电影里安排陈毅大将天天和毛泽东就睡在隔壁,隔着一个能上下推的木板,方便讲话。
但毛泽东的愤怒出走明显会让舍友落寞,就好比你一个人搁在初中宿舍里呆呆的望着自己的好舍友们远去,不会觉得绝望,生痛还有喘不过气来吗?
(少数环境不一样的看官当我没说哈)我至少相信一个革命老友突然就消失了,心里的那种巨大落差是难以平复的。
陈毅不停地开关隔板,期待着下一次开启隔板毛泽东能出现,但每一次都是失望,绝望。
但他还是在不停的开关,以至于吵到外面的朱德。
他是有多想毛泽东才会做出这样不符合他为人的幼稚行为?
这是有多少情怀和心塞搁哪里堵着?
至此,我觉得我应该可以彻底反驳别人认为这段的陈毅特别逗比的事实了。
而且在光线,环境细节等方面上看。
陈毅开关隔板的四周是阴暗的,只有一盏炉火在整个房间里照,这部分可能对于各位而言是想太多了,但对我而言,这样的表现手法恰恰是为了衬托陈毅在寻求黑暗中的最后光明。
毛泽东已走,他明白自己做这么多肯定没有什么卵用,他也在期待,毛泽东走了会不会回来,朱德和毛泽东的恩怨会不会化解,而他又能在自己年轻的政治生涯里向这个前辈学到点什么?
这肯定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点。
很有意思的是,朱德就坐在外面,四周环境更加的黑暗,不禁让我感到当时的朱德真的茫然无比,毛泽东被特派员和他气走了,他除了一改敦厚的脾气也没太多变化,他在那个黑夜里是否有想过什么?
反思过什么?
他有内心的希望吗?
这一定是有的,但是不可否认,他当时的希望被老毛带走了一大半,剩下的都是外面天色的纯黑中留下的星点星光而已。
本人在此是真心不太打算继续扯那些为什么红色影片里成事者不多的因素了,敬请看看我主页里曾写过的有关影评,就能猜出一二。
不过讲真,这些年里我看过的红色电影,稍微想要打造成大片范的那种非《血战湘江》《勇士》《浴血广昌》《八子》这些电影莫属了,但是各位大可以看看他们取得了什么成绩。
《血战湘江》差点把路走绝了,还好在人物感情上,斗争上有很多刻画,不然真的要封住红色电影的路子。
用大制作大投资最后居然只做出几万吨TNT炸炸炸连手雷的正常威力也没炸出来的破烂效果。
细节没做到位的不只《血战湘江》,《勇士》最后的飞夺泸定桥桥段就足够让人蒙圈,铁锅能挡住马克沁子弹我没f*ck说。
燃,燃上了头。
没把握好节奏。
但这俩难兄难弟已经在红色电影里混的很好了。
且看《浴血广昌》连整片资源也没有,直接亏到姥姥家。
而且故事剧情疯狂让人诟病,武器细节穿越咱就不谈。
《八子》这种的就更不要说了。
还有的红色电影就是打算走小路子,比如有点文青fan,政治任务型的那种。
不过说实话。
那些实在太次,就像《遵义会议》这种的能给我单独领出来吐槽1w次,什么都要讲但什么都没讲好,反而令人感到莫名其妙。
当然,很明显,《古田军号》还是走的文艺路线,虽然也带了点政治任务型。
但我可以说真的是进步了。
相比它前作,它终于可以丢掉任何包袱去拍想拍的角度了。
要我说,陈力导演擅长什么?
女性对于什么东西观察细致?
那就一定妥妥的是细节啊。
更何况对于人物刻画这方面,我是真心觉得陈大大努力了一次。
做的也很棒。
《血战湘江》据说看哭了几个大老爷们,《古田军号》我可是不知道,但至少我爷爷奶奶哭了。
只是我衷心地想提一个要求,大姐姐,咋能别啥都在战争戏上随便加不?
就像您拍特派员冲锋牺牲那段,我倒是好奇山沟沟里的土匪哪有这么多军火弹药啊?
马克沁突然就给你摆上3台,你当福建人在这里泼水啊,我一浙江人都看不下去了更何况隔壁福建的兄弟!
咱战争戏玩的不太好,没事,《血战湘江》过去了,那就专看故事,不扯皮。
即便古田会议是一个在网上随便搜搜就能搜到的知识点,而且百科仅用一两行文字就给你概括了始末,对我而言那只是冰冷,历史被冰冷化。
但电影不一样,电影是一门新时代的艺术,她富有戏剧性和冲突性,甚至可以给人想象的空间。
文字可以给人苍白无力的感觉,也可以给别人一种意向,但电影却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做到两件事:一件事是满足人们对那时的想象,二是能让人们有感觉。
只要有冲击的感觉,电影就成功了。
意向的设置,剧情铺垫,旁白,叙述也就会变得有那么一点意义。
所以《古田军号》做到了。
它知道那是一个乱世,它设置在福建,它开头的一段就是土楼,人们在楼内广场里兴奋地舞着红龙,他们大笑着,欢乐着。
就好像恍如隔世一般,回到了太平盛世的今日。
尽管那是乱世,但人们心中的传统性还是不会有太多的变化。
人民该笑就笑,该悲救悲,这一切都被毛泽东看在眼里,都被电影的那段旁白音看在眼里。
小号令员也许什么都不懂,但他知道啊,他知道也许这份美好会像电影的开头一样一直延伸下去。
人们在土楼中的广场上舞动着大龙,所有人笑着。
所以我们的旁白随着朱毛之争,一起一落。
随着朱德的那句:毛泽东那里是不想归队啊。
才达到了圆满。
电影也许的确应该在古田会议正式开会之后结束,但更使人印象深刻的并不是什么开不开会了,而是两个领导人在这场会议的前夕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们吵架的时候到底有怎么样的神情,眉头到底有没有邹起来,有没有用高分贝大吼,甚至是敲桌子。
他们有没有因此落过眼泪,如果有的话,他们是怎么落泪的,是哗啦还是无声,是无奈还是兴奋。
我们当然不知道那些日子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但电影只是尽力的想用我们通俗易懂的方式戏剧化的把他表现出来。
所以我也想发言一句,别老搁着呛这部电影怎么浮夸了,能拍成这样,实属不易!
说是什么“缺乏生活乱编乱造”之人,估计也只是因为你想看你他妈喜欢的战争片吧?
你喜欢无脑突还是《霸王别姬》?
在作出判断之前请不要乱下结论。
要么大可以选择《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以远离这片令你恶心的红色世界,要么沉醉在你如何跟做语文题一样像豆瓣文青们批判世界的感觉里,请不要用有色眼光看待世界,因为世界是无色的,他不会改变。
人类都灭亡了它也还不会改变,物质守恒。
(咳咳,扯远了)不贴入他们的日常冲突,又何以电影加工,并把它带到你的眼前?
生活?
生活在朱毛的眼里,估计最为理想的那种,就是像电影开头那段舞龙的情景吧?
人人都开心快乐,那多好啊?
谁不要过太平日子?
所以才会有人斗争,才会有人奉献,才会有人开古田会议。
才会有遵义,抗日,中共8大,中国第一次政协,新中国,还有82宪法。
在这里我还想多说几句题外的话,因为我感觉自己是在写《古田军号》的影评,却突然划到这么远。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脑子里总会有《建国大业》那段毛泽东亲身阅兵的画面,灰白色调的战斗,长征,火花四溅,马蹄声鸣。
也许毛老人家健在,还会因为那些往事嘴角微微上扬吧。
因为那种情怀,那种非同常人的出生入死的情怀,才会让他在几十年后一回想即如溃堤,所以眼泪就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啊。
如果我是他,我也会啊。
光论这么多我就已经心力憔悴。
反正,谁会记得呢。
就想陈力大大想要说的那样,背后不会有太多人去挖掘,新生的土壤还会日复一日地盖着,直到哪天你成为了有机物,才会有东西发现你。
可能那是一个草根,或者是动物的脚蹄。
那又怎么样呢?
因为你早就功成名就了。
陈力大先生,没让我失望啊。
..觉醒轵丶DK作于2020.6.13 23时58分。
中国浙江,中国加油。
奶奶今年83岁,这一辈子最崇拜的就是毛主席,家里摆着都是毛主席的画像,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留意奶奶的表情,一会哭一会笑,我也跟着他一起哭一起笑。
奶奶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我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却不知道他的含义,本来是为了带奶奶追星,让她看看偶像年轻时候的模样,没想到让我恍然大悟,奶奶常挂在嘴边那句话的含义,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老一辈革命前辈为了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付出了鲜血和生命。
久违的八一制片厂徽标音乐,我虎躯一震。
10分至少能打7分了,各方面比较平衡,关键认真做了历史功课,突出了政治目标,比香港枪战片导演低级黑的建军大业强百倍。
没有回避矛盾,朱毛也争吵过,各有担当和羁绊,秋收和南昌余部合流,发生所谓的文化冲突。
陈毅在两个个性强烈的人中间斡旋,张一山演出林彪的人狠话不多,28年海归派的蛮干已经开始,最后季良周润发附体,抱着机枪陷阵了。
就是战争场面太糊了,热兵器时代,攻守都是散兵线,不能跟下澡堂子似的,港导无知也罢了,八一厂不该犯这个错误,不过战争场面不重要,以文戏为主。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王仁君是怎么被选上男主的?
说实话,能把主旋律拍到这种程度实属不易。尤其是不回避领袖之间的矛盾,展示出红军初期的艰难,就冲这点就值4星。缺一星是故事还是讲得不够好,把朱德的形象美化的比较多,锅都甩给了刘安恭,但是也能理解。
培训就少不了红色教育,窒息了
我无话可说
朱毛陈刘之间的博弈、论争、分歧是最精彩的部分,反映主席党建与启蒙工作的段落也很扎实。战争场面则格局太小,结尾的冰释前嫌缺乏铺陈,虎头豹尾猪腹的典型。画面、情感、表演甚好,但就全片来说还是很一般。可尽管如此,还是要推荐一下:毕竟这是近年来少有的优秀政宣片——而不是附带爱国元素的商业片。
比周恩来回延安差多了,红色主旋律影片更应该好好拍,用心拍。
主席就没有长得像一些的演员吗?
内容好,但拍的很烂!
那些看起来一个会议搞定的事,中间历经的曲折与坎坷,并不是一切都那么理所当然的。当你历经挫折,看看太祖当年所处的环境,就明白在绝境中仍要要有“光”的信念指引自己走下去。第二次再认真一看,太祖的演员,这不是栢哥吗?
学校组织的一起看的!纪实又感动,天安门白鸽飞起的时候,眼中包含泪水!看完觉得的导演是朱毛cp粉吧!电影圈应该多拍拍这种的啊、
为什么对红色电影的戾气这么重
敢拍这段党内矛盾的历史已经是主旋律的突破了
3我觉得还可以,剧情中的细节打动人。
今天单位组织看了 颠覆红色电影在我心中的印象 发自内心全五分!!👍🏻剧情无任何尿点 感情和叙事无任何累赘 两个小时的电影 一个细节不落认真又感动的看完了😭😭😭
谁能想到本人是在洗浴中心看的此片呢?电影的宣传教育功能集中体现。
宣发让电影值得一颗星哦
这是一部我看了之后忍不住想推荐给别人看的电影哈哈哈哈哈(ಡωಡ)
没有教条与形式主义,有血有肉的展现了革命发展历程的其中一段。有迷惘,有曲折,有未来,更有希望。饰演毛书记的年轻人眼睛真亮,闪烁着理想主义与坚定信念的光芒,各主配角的演绎都可圈可点。希望更多年轻人放下对“主旋律”先入为主的偏见,试着静下心来多看看这类作品,了解我们走到今天到底经历过什么。
王仁君这版青年毛教员我觉得很棒,深得我心,扮相七分形似,三分神似,还有一份俊郎更添气质,戏剧冲突足够,表演张力不俗,好片,喜欢。
作为一部献礼片完成了该做的使命。特别是结合最近香港发生的一连串的事件,有时觉得这种片子你说它洗脑也好,爱国教育也罢,它是有它特殊的意义的。但是,如果能拍好点就更好了,毕竟还是个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