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地存在很多没有文化交流却相近似型的妖怪、由此可知这是一种普遍性诞生的文化。
人类具有好几个根源性可称作妖怪原型的要素、这些要素在各个地区受到各种文化洗礼成形。
因此就算在不同地区的文化里存在同样的妖怪、也不能断定发源早的就是源流。
因为也可能是相似类型的东西在各地同时发源、于是考察妖怪的学者开始考察起妖怪的原型真相。
民俗学者、哲学家甚至连心理学家都曾提过、妖怪起源于人类对黑暗或自然现象的恐惧心;或说妖怪起源于畏惧死亡。
这些说法或许没错、但也称不上正确。
因为可笑、实在太理所当然了、就像喝汤前想知道里面加了什么而翻找时发现萝卜、便高举找到的萝卜喊“是萝卜!
”一样可笑。
不管汤里放多少萝卜、总是碗肉汤而非萝卜、再怎么主张汤放了萝卜也无法说明肉汤的总体内容。
妖怪也同此理、过去人再笨也能区别自然现象与妖怪现象的差异、学者的主张仿佛在说古人都笨、分不清楚蔬菜中的萝卜与放了萝卜的肉汤之间有差别。
例如说有种叫作“给水”的妖怪、这是一种对人呼唤给你、给你、如果响应就会突然暴发洪水的妖怪。
若依照学者专家们的观点看来、这种现象就成了普通的洪水而已。
如果说妖怪诞生于对自然现象的恐惧心、那么这种妖怪就只是普通洪水而已吧。
但若真是如此、洪水的现象与给水怪的现象之间便失去差异性、也可以说所有的洪水均成了妖怪。
古代人们对那些无法以人为方式防卫的自然现象抱持着恐惧心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害怕自然灾害也是正常。
但是洪水暴发就只是洪水暴发、再怎么可怕也不会变成妖怪。
只有在经过一问一答的咒术性仪式作为媒介后、方始成为妖怪。
自然现象的发生原本是理所当然、而将之置换成非理所当然的形式、这种动态性的变换过程才是妖怪的真相。
妖怪原型并非恐怖或恐惧这类原始感情、倒不如说、妖怪正是产生于背离这些情感的过程之中。
妖怪在获得形与名之后方始成立。
我推测人不轻易信服偶然、人想要制造出明确的图像、就像蜘蛛结网、在朦胧与偶然的点之间牵上丝线、如果形成美丽的图像、就称之为必然、若是呈现扭曲的图像、就称之为偶然。
拿掉蜘蛛丝后、世界只是混沌的偶然所累积。
蜘蛛丝平常一片模糊、可以清楚看见的线、称为合理科学、完全看不见的线、成为妖怪传、并不是不合理、也不是和科学相反对立、只是程度有所不同。
看得见的科学好?
还是看不见的妖怪好?
如果不协调运用、就会错估了世界
第一集《狐妖》拍的挺不错的,里面除了引入专家和文献资料,还采用了漫画和真人演绎相结合的方式,通俗易懂,小孩子也可以看!
短小简洁,上头过瘾。
动画生动,制作精良。
打破固有思维,感受浓厚的中华文化中国神话与历代民间文学的融合视角独特,真人、动画、学者穿插讲述畅游历史,历经志怪的演变期待更新!
强推!
通过朋友推荐看到了这个记录中国神话的网剧,从小我就比较喜欢看一些带有神话故事的小说电视剧之类的,没想到这个剧竟然整合了好多我喜欢的角色。
好开心(●°u°●)」。
自我感觉这部剧不光是一个网剧而是对中国文学历史的一个文艺复兴,每集都会讲述一个妖怪的故事,让我从中体会到老祖宗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
小时候经常看一些日本的动漫,七龙珠火影忍者之类的,里面很多人物就有我们自己的神话故事。
希望此剧能够让更多人学习到中国的文化故事也能够有更多的启发来继续推动我国的传统文化。
再次非常感谢西瓜视频推出此类视频,希望西瓜视频越来越好。
妖怪传,是以13分钟纪录片的形式讲述每一只妖怪的前世今生的故事,说是故事其实更像是一种科普。
小妖怪们大家都不陌生,小时候在大人的口述中都是或多或少的可以了解的。
例如过年放鞭炮的缘由是因为....,后羿射杀的.....(不剧透不剧透)。
从民俗发展的文化角度讲述了妖怪的演化,我们可以感受到团队制作想要给予观影者许多信息,让我们民族所特有的东西得以保存和发扬。
这个有点单元剧形式的纪录片,形式新颖,严谨却又不失有趣。
值得大家一品~
从主页推荐点进去之前,还以为是部狗血国产电影,看了一段才发现是纪录片,而且是那种很少见的以动态漫画和真人讲述相结合的形式展示的,既有趣又富有教育意义,给小孩看也非常不错,因为这种呈现方式,能让人更容易沉浸在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里,感受古人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尤其是专家和文献资料的引入,更增强了这部纪录片的权威性和可信度,让我们对这些存在于民间的传说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尤其是看完以后,让我对接下来几集有了更多期待,毕竟我国的妖怪文化丰富多彩,这些民间传说并不是封建迷信,它承载了古代人的很多智慧,传递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在那个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他们用丰满的想象力,展现了对未知世界的热爱。
总的来说,这部纪录片是很值得一看的,它带我们重新审视了中国的妖怪文化,感受哪些被遗忘的古老故事,让我们更加珍惜文化传承。
希望这部纪录片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与热爱,这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热爱,让那些千年流传的故事在新时代继续传颂!
《妖怪传》是一部不可错过的文化纪录片,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妖怪为主题,通过动态漫画和真人讲述相结合的形式,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妖怪的故事,同时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山海经》等著作中极具个性色彩的8只妖怪,每一只妖怪都有着它独特的中国故事。
不仅富有趣味性,更能让观众感受到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中国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内核。
影片精美的动态漫画设计,让观众可以直观感受到妖怪的形象和特征,同时也很好地打破了传统文化枯燥乏味的形象。
而配合漫画的真人讲述,更能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妖怪故事中的文化内涵。
此外,影片也引入了专家和文献资料,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妖怪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这些内容不仅让人们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更加珍视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总之,《妖怪传》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文化纪录片,它不仅有趣,而且富有教育意义,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
如果你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妖怪故事感兴趣,那么这部影片一定不容错过!
越来越觉得,中国神话体系是一块宝藏。
神仙妖怪、爱恨情仇,精彩故事应有尽有。
其中以妖怪的异闻传说最多,也最吸引人。
妖怪,总是以亦正亦邪的形象出现,有神通也有七情六欲,不像神仙高高在上,它们更接近凡人。
如果你也对妖怪感兴趣,不要错过今天推荐的这部影片。
妖怪传导演: 戴修扬编剧: 戴修扬主演: 陈连山类型: 纪录片 / 短片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语言: 汉语普通话首播: 2023-04-21(中国大陆)集数: 8单集片长: 13分钟
没错,又是一部冷门宝藏纪录片,片名就叫《妖怪传》。
俨然一部中国妖怪档案,豆瓣评分8.2。
全剧共8集,单集13分钟,每集介绍一妖:狐妖、山魈、龙、姑获鸟、金乌、鲲鹏、天狗、无支祁、蛇妖……一口气刷完发现唯一的缺点就是太短了不够看,这种妖怪百科当然是多多益善,拍个一百集都不嫌多。
片中请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连山作为专家顾问,科普中国传统神话和历史,绝对涨知识。
其间还有国风动画和真人演员演绎妖怪故事,制作十分用心。
这部纪录片可能会打破你对很多妖怪的刻板印象。
狐妖在众多妖怪当中,中国人最熟悉的莫过于狐妖。
直到今天,“狐狸精”三个字还经常被拿来骂人。
然而,狐妖最早其实是以祥瑞的正面形象出现的,上古时期的很多部族就是以狐狸为图腾崇拜。
从商周到秦汉,无论帝王还是平民墓葬,常常可以看到瑞兽九尾狐陪伴在西王母身侧。
狐妖对华夏文明的源头有着深远影响。
相传大禹治水时,整天忙碌三十岁还未娶妻,路经涂山,遇一九尾白狐,涂山人认为九尾狐是吉祥的预兆,于是大禹在九尾狐的启示下迎娶了涂山女子为妻。
之后,他的儿子启成了夏朝的开国君王。
然而,狐妖的地位随着时间逐渐改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原始宗教的消失,狐妖也跌落神坛。
《搜神记》的作者干宝,被后世称为“中国志怪小说的鼻祖”。
作为那个时代的志怪小说顶流写手,他在黑化狐妖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干宝写了一个叫阿紫的坏狐妖。
故事是这样的:话说沛国郡,有个叫王灵孝的年轻人突然失踪,后来被人发现昏倒在城郊的野坟里。
被找到时,他的样貌变得很像狐狸,而且不懂人语,只会哭喊:“阿紫”,十多天后才清醒。
他回忆之前在房里听到鸡棚有动静,过去一看发现一个美艳女子正在偷鸡。
女子不仅毫不慌张,还对他嫣然一笑说要做他的妻子……原来是千年狐狸幻化成的狐妖阿紫。
干宝笔下的狐妖,大多狡诈、邪恶、还引诱加害凡人。
他特地注明:狐者,先古之淫妇也。
狐妖从受人崇拜的瑞兽,变成了人人唾弃的妖孽。
此后,人类对狐妖一黑就是一千年。
明代的《封神演义》更是把狐妖黑到了极致。
然而历史研究表明,商朝灭亡与苏妲己没有任何关系,妲己被写成了祸国殃民的狐狸精,不过是拉女人背锅的红颜祸水论罢了。
直到清代,终于有人为狐妖鸣不平了。
聊斋先生蒲松龄对狐的偏爱溢于言表,《聊斋志异》490个短篇小说,狐妖的故事占去了84篇。
蒲松龄笔下的狐妖个个有情有义。
婴宁,寄托了他对女性美好的最高理解。
辛十四娘,更是侠女版的狐妖,拼尽全力为丈夫冯生伸冤。
狐妖再也不是那个只会害人的妖孽了。
连妲己都忍不住吐槽:都是志怪小说作者,怎么思想境界,对女性的尊重和理解,差别就这么大呢?
山魈(xiāo)除了狐妖,还有一种动物幻化成的妖怪常出现在古籍中。
南北朝祖冲之的《述异记》中记载了一种名叫山魈的妖怪。
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姓王的小伙捉螃蟹时突然发现蟹笼里的螃蟹不翼而飞,只留下一截木头,小伙怀疑木头有问题,打算带回家当柴火烧了。
不料那木头竟变成一个妖怪,自称山神,求小伙放了他。
见小伙不理睬,妖怪开始追问小伙的姓名,小伙也不回答,把妖怪丢进火堆,妖怪在惨叫声中不见踪迹。
原来那妖怪就是山魈。
《述异记》提到不能让山魈知道你的名字,一旦它知道了就可以加害你。
至今还有传说在山上不要直呼同伴姓名,可能就源自这个传说。
相传山魈还有驱使老虎的本领。
唐代时,谁要翻山越岭,或在山上过夜,就要给山魈上供,可保一夜平安。
今天看来,山魈的原型应该是一种狒狒,因体型大有攻击性又爱吃肉,古人恐惧,就将它想象成了妖怪。
山魈也是年兽的原型。
《荆楚岁时记》记载南北朝时期,民间会在正月初一放爆竹来驱赶山魈,那时候的爆竹,真就是烧竹子,因为竹子燃烧时会产生非常响的声音,所以叫爆竹。
后来这个习俗逐渐演化成放鞭炮驱赶年兽。
山魈最初也不是一种邪恶的妖怪,更像是一种山神、农神。
可到了宋代,山魈突然“黑化”。
《太平广记》中有这样一个暗黑的故事:汀州刺史元自虚的邻居,就是住在枯树中的山魈一家,家主自称萧老,暗指老魈。
萧老能预测凶吉祸福,表示可以帮助元自虚,只求和平共处。
元自虚表面应承,心中不屑,他趁萧老出远门,将山魈一家全部烧死。
萧老悲痛无比,召唤猛虎杀死了元自虚全家。
人类和山魈从此“结仇”,山魈的形象也变得越发诡谲。
龙《妖怪传》中还有一集介绍了与中国人渊源最深,也最神秘的龙。
今天的国人自称龙的传人,龙无疑是中国人的精神象征。
然而,最初的龙并不尊贵,甚至龙肉还是一道美食。
所以龙究竟是什么?
学界关于龙的原型有几种推测,第一种认为龙的原型就是扬子鳄。
第二种说法认为龙的原型是蛇,龙的形象主要还是像蛇。
第三种说法认为龙的原型是以蛇为图腾的部落吞并了其他部落,几个部落的图腾动物一合并,就成了龙。
第四种说法认为龙是人们对雷电的想象。
龙的字形像闪电,发音也跟打雷时的轰隆声很像。
不同于今天的尊贵地位,龙最开始只是天帝的拉车苦力,在神界并没有权力。
直到《山海经》中应龙出现,局面扭转了。
应龙生来与众不同,带着双翼,任何时代都需要英雄,对于龙来说也是一样,应龙为黄帝办了一件大事,从此带领龙族走向巅峰。
《山海经 大荒北经》中记载:应龙为黄帝神龙,司雨。
应龙帮黄帝与蚩尤作战,身受重伤无法返回天庭,被黄帝安排居住在南方。
没了应龙的北方陷入大旱,百姓向天帝祈求应龙行云布雨。
这个故事深入人心,司掌雨水也就成了整个龙族的使命。
农业时代,人们非常看重雨水,能下雨的龙就成了全民偶像。
一个有粉丝、有热度、有流量的偶像,注定会成为大众传媒的利器。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就利用了这一点,在记述汉高祖刘邦时,司马迁发现他不学无术、一无是处,但却得了天下,如果照实写,怕对后世影响不好。
司马迁就编了个故事,说刘邦的母亲在梦中遇见神明。
刘邦的父亲看到一条龙覆在她身上,不久母亲就有了身孕,生下刘邦。
此后,龙就成了帝王的代名词。
龙既威严又神秘,简直和王者天然匹配。
后世帝王都想和龙扯上关系,给自己“镀金”,龙也就逐渐被政治化了。
咖位升了,外貌也得升级。
宋代画家郭若虚定下了三停九似的画龙标准:鹿角、驼头、鱼鳞、鹰爪、虎掌、牛耳……就是今天我们最常见的龙形象。
从《山海经》到《搜神记》,再从《阅微草堂笔记》到《聊斋志异》……看似在讲是神鬼魅怪和奇异现象,实则是反映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和社会问题。
正如陈连山教授所言:妖怪,是古人内心世界的隐秘角落,它们承载了每个时代的不敢、不愿和不能。
看完《妖怪传》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想象力。
原来年兽的真身是山魈,原来孙悟空的原型是无支祁,原来食月的是蛤蟆,天狗只是个背锅的…打开这本中国妖怪档案,仿佛进入了一个独属于中国人的仙魔宇宙。
当我们艳羡国外影视作品创造的魔幻世界时,可曾想过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就有灿若星辰的奇思妙想。
如果影视从业者和动画人肯沉下心来挖一挖,必定会发现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
*本文作者:RAMA
《妖怪传》这部纪录片深入挖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神秘而令人胆寒的“鬼”类题材,并以此为主题向观众展示了多条惊险刺激的故事线路。
影片不仅拥有出色的制作班底和优秀的演员阵容,更是以独特的方式将这一古老文化传承至今。
首先,影片通过生动的画面和详实的资料呈现,让我们领略到了不同地区流传的神秘“鬼怪”故事。
例如在北京,我们见到了穿着华丽的老太太在胡同口等待她的鬼魂;在云南,我们遇到了一伙寻宝探险家的冒险之旅;而在湖南,我们见证了一群孩子们寻找家族祖先灵魂的艰苦历程。
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都充满了生命力和感人之处,令人不禁陷入沉思。
其次,影片还深刻地探讨了这些“鬼怪”题材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鬼怪代表着死亡、黑暗和妖术,但同时也蕴含着智慧、幽默和哲学意味。
在这些故事中,人们通过对鬼怪的崇拜和膜拜,表达了对生命、自然和信仰的敬畏和追求。
同时,影片也反映了当今社会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逐渐遗忘和失落,呼吁人们重新审视和珍视文化遗产。
最后,影片的拍摄手法独特新颖,通过CGI技术和音效的运用,打造了一个极具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的效果。
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强烈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
狐妖的样子的变化映射了人们精神世界的成长,以历史中的真实人物为原型进行创作,从夏到魏晋,狐妖由祥瑞变成不详,这是因为随着原始宗教和神话的消失,神妖的影响力下降,不再影响国家的重大命运,开始下降到影响个人的命运,表达了当时时代的政治黑暗,矛盾频发,文人只能通过练神仙术摆脱现实,这一思想使得人与神的距离拉近,人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狐妖的形象随着普罗大众所希望的样子而变化,到清朝又赋予了狐妖侠义精神的内涵。
这一视角解读使得神话故事不再虚无缥缈,变得有理可循,让我们可从另一个角度去了解历史。
妖怪传 (2023)8.12023 / 中国大陆 / 纪录片 短片 / 戴修扬 / 陈连山“恐惧本是无形的,是人类面对危险时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古人选择为恐惧安上姓名,服务它有形的生命。
面对不可知的黑暗与神秘,古人运用想象力,想方设法地度过灾祸,找回走向未来的勇气。
”总体而言,值得一看。
但,每集片首logo黑幕淡进淡出时候总感觉在拖时间,平均5~8秒。
看到有网友评论说片子太“浅显”,但如果深邃就要进入“学术性”了,在有限的制作条件下,要兼顾流量和深度真的难,毕竟这是创意短剧。
影片台词配音注意细节,“小心思”挺多,风格是新生代容易接受的“趣味性”。
每集片首“一句话概括”,片中引入史料讲述来龙去脉,引入专家科普背后的涵义,引入创作团队的思路,片尾点题式“小结”,首尾呼应。
此外,bgm也层次丰富,短短一集的背景音乐实现每个“节点”的起承转合。
个人喜欢的亮点之一,请来专家分析这些传说背后透露出的中国古代人民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朴素的愿景,让现代人试图理解古人的思维,理解“妖怪”产生的根源(社会文化背景)和演化。
现代流传的被搬上荧幕的玄幻相关影视作品,如《白蛇传》,改编于古代流传下来的通俗文学:冯梦龙著《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正如陈连山教授所言:通俗文学不是为知识分子而写,而是为广大老百姓所写,因此特别符合老百姓的心态,符合社会大众的艺术趣味。
其二,影片确实“科普”到了一些知识“死角”。
比如人们提起孙悟空,通常想到《西游记》,最多想到吴承恩,再无更多,有几个人想到孙悟空和无支祁的关系?
再比如提起蛇妖,有多少人会想到最早的蛇妖并非女性。
👍值得夸一下的每集开头的“妖怪总结”狐妖:与我们一路成长山魈:“中国制造”的山林妖怪,有点可爱龙:中国人永恒的精神象征姑获鸟:善于恶,双面皆是姑获鸟神鸟:中国人的浪漫宇宙天狗:反派由我制造无支祁:中国人骨子里的精神自由蛇妖:(这个没有,确定不是漏了?
)看影片的时候翻了翻手上的一本旧书《中国神话传说词典》,有的地方能吻合,有的地方不能,这并不代表主创不严谨或是如何,任何史料的研究都具有一定局限性。
中国神话传说词典9.5袁珂 / 1985年6月 / 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神话传说届的大佬袁珂,据说再版的删掉了图片。
【九尾狐】————————————————
九尾狐《山海经•南山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
食者不蛊。
”郭璞注《大荒东经》“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则云:“太平则出而为瑞”,又为祯祥之物。
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云:“禹三十未娶,恐时之暮,失其制度,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
’乃有九尾白狐,造于禹。
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者之证也。
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厖厖。
我家嘉夷,来宾为王。
成家成室,我造彼昌。
天人之际,于兹则行。
明矣哉!
’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
”此即郭注所谓“为瑞”之意。
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蜍、三足乌之属并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
九尾狐象征子孙繁息(见《白虎通•封禅篇》),亦禹娶涂山神话之遗意。
“食人”之说渐隐,“为瑞”之说终张。
六朝时人李逻注《千字文》“周伐啟汤”,言妲已为九尾狐。
《封神演义》以妲己为九尾狐精,当即本此。
【山魈】———————————————
山魈魈,即“犭喿”,一作缲,或作臊。
《国语•鲁语下»韦昭注:“夔一足,越人谓之山缲,……人面猴身能言。
”《神异经•西荒经》:“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长尺余,祖身捕虾蟹,性不畏人。
见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虾蟹,伺人不在而盗人盐以食虾蟹。
名曰山臊,其音自叫。
人尝以竹著火中,爆烞而出,臊皆惊惮,犯之令人寒热。
此虽人形而变化,然亦鬼魅之类,今所在山中多有之。
”《古小说钩沈》辑祖冲之《述异记》:“宋元嘉初,富阳人姓王,于穷渎中作蟹断,旦往视之,见一材长二尺许,在断中,而断裂开,蟹出都尽。
乃修治断,出材岸上。
明往视之,见材复在断中,败如前。
王又治断出材。
明晨往视,所见如初。
王疑此材妖异,乃取内蟹笼中,系担头归,云至家当斧破然之。
未至家三里,闻中倅倅动。
转顾,见向材头变成一物,人面猴身,一手一足。
语王曰:‘我性嗜蟹,比日实入水破君蟹断,人断食蟹,相负已尔,望君见恕,开笼出我;我是山神,当相佑助,并令断大得蟹。
’王曰:‘汝犯暴人,前后非一,罪自应死。
’此物种类专请乞放,王回头不应。
物曰:“君何姓名,我欲知之。
’频问不已,王遂不答。
去家转近,物曰:‘既不放我,又不告我姓名,当复何计,但应就死耳!
’王至家炽火焚之,后寂然无复异。
土俗谓之山犭喿,云知人姓名,则能中伤人,所以勤勤问王,正欲害人自免。
”按又有*山都、*冶鸟、*山精、*枭阳等物,名虽不一,要皆山操之讹变。
山犭喿即山魈,狒狒类动物,流传演变,遂成多色。
【龙】——————————————————
龙《说文》十一:“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据此,则龙盖神物。
古者神人多乘龙。
如*祝融“乘開本”夏后启“乘两龙”,”群收“乘两龙”,*向芒“乘两龙”。
《大戴礼•五帝德》:“颛顼乘龙而至四海”,“帝谐春夏乘龙”,等等。
传说龙复可以驯扰。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
……昔有扬叔安,有裔子日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
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
…故帝舜氏世有畜龙 。
”宋代钱希白《南部新书》辛云:“龙之性麄猛而畏蜡,爱玉及空青,而嗜烧燕肉,故食燕肉人不可渡海。
”亦为异闻。
《广雅》云:“有鳞日蛟龙,有翼日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
”《易》曰:“云从龙。
”又曰:“飞龙在天。
”龙之类别及情状略尽于斯。
【姑获鸟】———————————————
姑获鸟,亦名“鬼车”、“夜行游女”《古小说钩沈》辑《玄中记》:“姑获鸟夜飞昼藏,盖鬼神类。
衣毛为飞鸟,脱毛为女人。
一名天帝少女,一名夜行游女,……一名隐飞。
鸟无子,喜取人子养之,以为子。
今时小儿之衣不欲夜露者,为此物爱以血点其衣为志,即取小儿也。
故世人名为鬼鸟,荆州为多。
昔豫章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人……,匍匐往,先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原作“先得其毛衣”,“一女所解”四字据《搜神记》卷十四补),取藏之,即往就诸鸟。
诸鸟各去就毛衣,衣之飞去。
一乌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
生三女。
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
后以衣迎三女,三女儿得衣亦飞去。
今谓之鬼车。
” 按鬼车有九头,姑获鸟则无九头,九头当是后起之说。
又所记豫章男子事极类*田章神话;“鸟无子,喜取人子养之”,又类*女岐传说:或均是此类神话传说之分枝。
【神鸟】———————————————
金乌谓日。
隋康孟《咏日应赵王教》诗:“金乌升晓气,玉槛漾晨曦。
” 相传日中有三足乌,故以金乌为日之代词。
玉兔谓月。
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
”故世以玉兔为月之代词。
唐贾岛《贈智朗禅师》诗:“上人分明见,玉兔潭底没。
”宋辛弃疾《满江红•中秋》词:“著意登楼膽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
” 旧小说中恒有“金乌西坠、玉兔东升”语,亦由此而来。
鲲鹏《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儿干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于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 按此为寓言化之神话,其中包含一段禺彊由海神变为风神之故事。
释文云:“鲲,音昆,大鱼名也。
崔譔云,鲲当为鲸;简文同。
” 郭庆藩云:“方以智日:鲲本小鱼之名,庄子用为大鱼之名。
’ 其说是也。
《尔雅 •释鱼》:‘鲲,鱼子。
’鲲即卵字,古音读如关,亦读如昆。
庄子谓绝大之物为鲲,此则齐物之寓言,所谓汪洋自恣以适己者也。
”鲲字古当为鲸字,乃北海海神禺疆之神状。
禺彊之神状,或作鱼身手足,则“北冥有鱼”之鲲也;或作“人面鸟身”,则“化而为鸟”之鹏也。
释文云:“鹏即古凤字。
”而凤又即古风字,大鹏即大风,是北海海神作力风神之神状。
鲲化为鹏,乃海神禺彊在一定季节又兼其风神之职司。
【天狗】————————————————
天狗天狗释义① 《山海经•西山经》:“阴山,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
”《太平御览》卷九〇五引(《秦(辛)氏三秦记》云:“有白鹿原。
周平王时,白鹿出此原。
原有狗枷堡。
秦襄公时,有天狗来其下。
凡有贼,天狗吠而护之,一堡无患。
”此或即天狗“可以御凶”之谓。
天狗释义② 星名。
《晋书•天文志》:“狼北七星曰天狗,主守财。
”天狗释义③月中凶神名。
《协纪辨方》卷四引《枢要历》:“天狗者,月中凶神也。
其日忌祷祀鬼神,祈求福愿。
”又引《历例》:“天狗者,常居月建前二辰。
”【无支祁】—————————————
无支祁《太平广记》卷四六七“李汤”条引《我幕闲谈》:“禹理水,三至桐柏山,惊风走雷,石号木鸣,五伯拥川,天老肃兵,功不能兴。
禹怒,召集百灵,授命夔龙,桐柏等山君长稽首请命。
禹因囚鸿蒙氏、章商氏、兜卢氏、犁娄氏,乃获淮涡水神,名无支祁。
善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浅深,原隰之远近。
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闻视不可久。
禹授之童律,不能制;授之乌木由,不能制;授之庚辰,能制。
鸱脾桓胡、木魅水灵、山祆石径,奔号聚绕,以数干载,庚辰以戟逐去。
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徙淮阴龟山之足下,俾淮水永安流注海也。
”此段文前又有记,略云:永泰中,楚州刺史李汤,闻人见龟山下水中有大铁锁,乃以人牛曳出之。
刹时风涛陡作,有一兽形如猿猴,高五丈许,白首长鬣,雪牙金爪,闯然上岸,张目若电,顾视人群,欲发狂怒。
观者畏而奔走,兽亦徐徐引锁曳牛入水去。
当时李汤与楚州知名之士,皆错谔不知其由。
其后李公佐访古东吴,泛洞庭,登包山,人灵洞,探仙书,得《古岳渎经》第八卷,乃得其故。
上所引禹降无支祁事即此经之文。
《戎幕闲谈》即李公佐作,所谓“岳渎经”云云,盖文人故弄狡狯。
然亦略有当时民间传说依据,则六理鉴举通公約传金牛之传说是也。
此禽行:举即古之*酸。
雙之尼,牛或猴,此猴形之无文祁所由生也。
无支祁虽为李公佐幻设虚构,然与李公佐同时之李肇已于其所著《唐国史补》中隐括而为“淮水无支奇”条,云:“楚州有渔人,忽于淮中钓得古铁锁,挽之不绝,以告官。
刺史李阳大集人力引之。
锁穷,有青猕猴跃出水,复没而逝。
后有验《山海经》云:‘水兽好为害,禹锁于军山之下,其名日无支奇。
’”刺史李阳者,即李汤。
无文祁神话,遂流被民间,演为僧伽降伏无支祁或泗洲大圣降伏水母故事。
元吴昌龄《西游记》杂剧写孙行者有“无支祁是他姊妹”语,后明吴承恩小说《西游记》叙*孙悟空神变奋迅之状,或亦受其影响。
【蛇妖】————————————————
白娘子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回“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略谓:宋绍兴年间,杭州有李将仕生药店主管许宣者,于西湖遇美妇白娘子及使女青青,同舟避雨。
遂结为夫妻。
婚后,白屡现怪异,许不能堪。
后遇镇江金山寺寺僧法海,予一钵孟,令持归罩其妻。
白、青被罩钵中后显形,乃千年成道白蛇、青鱼。
法海遂携钵盂,置雷峰寺前,令人搬砖运石,砌成七级宝塔,名雷峰塔。
留偈云:“西湖水干,江湖不起,雷峰塔倒,白蛇出世。
”白、许事见诸记叙虽始于《警世通言》,而民间相传已久,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云:“杭州男女瞀者,多学琵琶,唱古今小说平话,以觅衣食,谓之‘陶真”。
大抵说宋时事,盖汴京遗俗也。
若《红莲》、《柳翠》、《济颠》、《雷峰塔》、《双鱼扇坠》等记,皆杭州异事,或近世所拟作者也。
” 后来相传,乃有白娘子盗灵芝、水漫金山及法海遁身蟹腹以逃死等情节加人。
然于众多传说及写本中,亦恒有封建性糟粕存于其间,如白娘子报恩、许士麟祭塔之类。
白娘子或径称白蛇,初无名,后乃传说名为素贞,许宣或传为许仙,青鱼或传为背蛇,皆传说之演变。
不是很推荐
介绍八种传统妖怪 穿插一些古籍记录和专家讲解。肉眼可见的低成本 所以真人化还原部分做的还没动画讲解好。
还行,有些有趣的知识点,比如王敦手下的郭璞,竟然是这么有趣的人。但毛衣女被牛郎拿走衣服被迫结婚生子的故事还是被包装成了浪漫的爱情故事…就很无语
旁白串起解说词、专家解读和小剧场,总体还可以。笔记:1.狐妖。太平而出为瑞;九尾代表子孙繁盛的生殖崇拜。聊斋狐妖我也喜欢婴宁🤗2.山魈,年兽的前身,爆竹。3.应龙。刘邦,龙,君权神授。4.姑获鸟是魏晋妖怪,郭璞这个人设很牛啊,可以搞个剧出来。/天鹅处女类型的故事(牛郎织女男耕女织)5.神鸟金乌,羲和是太阳女神呀,望舒是月亮女神/鲲鹏,文案可以。7.天狗,小喽啰枨枨8.无支祁,唐,元孙悟空。比起顺从人更想掌握自己的命运。9.蛇妖,自由恋爱的概念。希望有更多作品来宣传我们传统鬼怪文化,鼓励加1分。
不是很喜欢,支持一下国产
颛顼都能谈恋爱了,求一个应龙和旱魃的爱情故事。天女是八荒内最尊贵的女子,与应龙助战黄帝。本是阴阳调和风调雨顺,因着身份有别,天帝力阻。天女耗尽神力自降为旱魃,殊不知应龙是事业批背叛了失去地位的天女,天女大怒,与应龙分居南北,为祸人间,狠狠BE。重点刻画应龙的疯批和天女的黑化,双恶人披荆斩棘~
13分钟一集,点到即止的妖怪选集。
文本诙谐有趣,简明洗练。我们谈起妖怪,是为了了解古人,看见古人就是看见我们自己。
文案挺棒的!
本来以为是手绘动画形式的纪录片,谁知道开头居然就是真人出镜,演技还一般……然后又转到知名教授科普,科普和动画故事交叉,整成一个纪录片的大杂烩。科普含量也不高,十几分钟的视频容量有限,关键内容还没有百度百科详细,适合小学三年级以下的小朋友启蒙用,成年人就别浪费时间了。
古人讲述那部分设计很有意思
短小精悍,时长很友好,看完对每一个妖怪都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不会出现因为时长太长而忘记的情况。
#🍋观影# 题材挺好,盘子拼的有点厉害,专家,演员,动画,一集拍十多分钟,就拼成这样。纪录片吗?微博短视频博主做的吧~片尾看到抖音是出品人之一,理解了。
中学科普片。
很幸运“点播”了前4集,看完直呼不过瘾!短小简洁一集介绍一个小妖怪,讲述了从古至今多本史书里小妖怪形态的演变,也感谢对志怪小说着迷的作家们,将小妖怪创作出来,并将他们的生命延续了几千年。自从智人成为世界的主宰之后,生物的多样性似乎逐渐趋于单一,而仍对宇宙万物、自然生活充满畅想的文人,将自己的想象和对生活的憧憬写进书中,创造出非人哉的艺术。当然也有很多作品会将妖怪附身于人体之中,通过“人”来表达妖怪的喜怒哀乐、善恶丑美,这并不等同于把妖怪比作人,而是从具象的个体出发去学习和了解。当然这样会有很大的“加深刻板印象”的嫌疑,但是大多数时候都是先有刻板印象,再有打破固有思维。
很有意思的纪录片,初步了解到民间妖怪的远古流传不仅仅是古人对自身无法解释的现象演变出来的恐惧不安,还是当时期人们对于社会的一种想象力和创作。幸福时期或战乱时期都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形式,而不同地域流传的版本又不一样,其根源已久无法展现全貌,却还是能追溯大部分,这就要夸夸本剧幸苦付出的研究员,幕布工作者和演员们了,是你们让我们能在这样一部精美之作中对历史的传承窥见一二。
妖怪科普
还不错 制作很精良…
凑合吧,不够惊艳形式还可以可看可不看,不推荐
挺好玩的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