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部高晓松的电影,又是一场指向不明的悸动和心痛。
鲜明却不凝重,轻灵而不飘忽,充满质感伸手可及的画面和音乐。
他已经习惯了这种方式,我们也是。
从《那时花开》到《我心飞翔》,这个热爱校园民谣和法国电影的男人为我们编织了一场又一场关乎青春的臆想和梦境,永远停留在十八岁的生命,朦胧而强烈的爱情,它播撒在阳光里,雨水里,小伙的口哨里和姑娘被风吹起的洁白裙裾里,多少年过去了,依然无法逃离。
一切都是回忆,都被抽离,没有来源,也没有去处。
时间的片段,故事的片段,光的片段,命运的片段,只追求一个眼神,一抹微笑的深意。
他要我们看看,那些平凡得不值一提的东西在人的头脑里可以扭曲的美好成什么样子,除此无他。
在那美丽的像一个长篇MV的电影没有实质性切中要害的火花,却可以抓我们去一个什么地方,那里长埋着每个人生命中最宝贵的一些物什,你看得见,却永远抓不住,任由他留在那里,被记忆的潮水冲刷得面目全非。
审视生活,发现自己居然渐渐成了自己曾经最痛恨的那一类人,并且已然麻木不仁,才是这些电影最撼动人心的地方。
湘西的景致一如沈从文笔下那样缥缈动人,平静葱郁的村落,极目可触的远山,接天连地,绵绵不绝的雨,流水般悄然溜走的岁月掩不住火一般蓬勃而出的激情,山里的人永远对山外的世界怀抱着瑰丽的梦想,对于虹这般纤丽如雨后新月的女子,梦想的自然还有摧枯拉朽的爱情,来自深山之外那个神奇世界的男子,新奇的装束诱人的微笑,还有与梦里的英雄一样的面孔。
爱情的降临简单合理,离去的也并不出人意料,沈从文交待了一千种惨烈而决绝的爱情,却覆以和煦纯净的面目,仿佛掺了蜜汁的烈酒,人口甜美却灼人肺腑。
注入了自己全部爱情的男人却无法把她带走,注定终身相守的男人不能给她幸福,虹无论如何也穿不破那厚重阴沉的雨幕幻成彩虹,她要飞翔,却没有翅膀,于是只好在那些稀少的晴天里眯起眼睛透手指饕餮温暖的阳光,那些投在她苍白脸上纤细的阴影,是永远挣脱不开的命运的网。
而最后,无所谓了结,也就真的是一种了结了。
翠绿的山峦,眼神空灵的女子,红衣骏马火一般奔驰而来的男子,没完没了的厚重的雨,以及那些鲜丽的充满对比性的色彩,都是高晓松着意营造出的隐喻,关于青春,关于死亡,关于爱,恒久不变。
但是相对于有着切肤之痛和真情实感的《那时花开》,《我心飞翔》更像是一篇华丽的关于生活和电影的观后感,细节的处理更像是向大师致敬,而失去了与读者之间那种心照不宣的默契,《那时花开》中后现代的黑色幽默也被《我心飞翔》中刻意营造的婉约伤感代替,但片中人物冲口而出的京片子和可笑的对白还是往往将这种气氛打破,这种破坏力以郑钧为最,他忸怩造作,生疏装嫩的表演给这部文艺片平添了不少喜剧元素。
他果然不适合在荧幕上塑造除他自己以外的任何角色,单单郑钧这个角色,就够他轰轰烈烈,精彩绝伦的演上一百年。
李小璐不出所料的惊艳,一如《那时花开》中的周迅,是这些女子一生中登峰造极的时刻。
高晓松拍女人胜似王家卫,我至今仍无法找出哪部电影中的李小璐和周迅能与高晓松的电影中相比,那样让人过目不忘,又不敢去望,美得充满灵魂,美得独一无二。
这样的女人恐怕只出现在男人不成熟的梦里。
哪个女人如果这样活过,那她最好的结局就是像《那时花开》中的周迅那样完完整整地从这个世界消失。
这是一部好电影,起码让人在看过之后有写些什么的冲动,就好像如果能抓住电影中那种萦绕全身的感觉,就能够知道那曾经萦绕你无数个日日夜夜的青春的下落一样。
能看到这部电影,还真是种缘分。
任何播放器上都没有对它的推荐,也从未听身边的人说过,年代久远了更没有在各种报道中听过,每年出炉几百部电影我却偏偏与这部隔年片遇上了,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它的主演是明叔。
这一阵子,对明叔颇为着迷,实属不易啊,搜了关于他的各种新闻、电影、电视剧。
看了“我心飞翔”这个名字,心头一动,多阳光向上的影片名啊,开始遐想了起来……可惜,千想万想也不会想到会是这样一个故事,更想不到会是那样一个结局。
伴着急促的旋律狂野的声音开始了飞翔,一幅幅油画不断切换着,到这儿,我仍然坚信基调是积极乐观向上的,是一个追梦人的飞翔。
那应该是明叔自己的声音,那样厚重,那样富有磁性。
旭在露台上注视这楼下的那一对情侣,以自白的方式说出自己的心理活动,如果那对情侣在10秒钟内拥抱,天就是蓝色的,否则就是红色的。
就在明倒计时的时候,一个清脆的巴掌甩在了男青年的脸上。
画面回到了旭的画室,男青年慷慨陈词,艺术救不了中国,在旭甩出的红色纸片纷纷落下后,男青年恢复了平常的语调,与旭道别,拉着女青年的手奔赴革命前线去了。
画面又切到了一个说书的现场,虹开始了她的自白……她是个会弹琴的女子,穿着火红色的衣服,每当发现阳光时,总喜欢把手遮在眼前对着太阳展开无尽的遐想,梦想着一个穿红色军装的男人英雄救美与她成就美好因缘…… 男青年是第一个不想在画画中眼睁睁看着中国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接着有了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是旭的所有学生。
他们的激情难以压抑,唯有在大吼大叫中发泄出来,旭的画室一片狼籍。
此时旭的心理活动又借那富有磁性的声音表达出来了,如果这一刻有红色,旭就带着学生们去革命,如果没有,旭就安心搞自己的艺术。
一个男青年用刀割破了内腕,真的出现了红色,旭的决定也做好了。
看到这,似乎明白了,影片的基调注定是悲的。
可能,不是面对国仇家恨的悲,不是看着中国分崩离析的悲,而是对旭安于命数的悲。
旭应该很喜欢红色,他希望天是红色的,他甩出的纸片是红色的,就连在做第二次选择是希望看到的都是红色。
旭做了两次选择,却不是依据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意向,完全以别人的行为来替自己做决定。
第一次是男青年与女青年是否拥抱,第二次是是否有红色出现,旭不敢主宰自己的命运,只有靠别人的行动来替自己做命运的选择。
影片中有一幅画,埋下了伏笔,第一次看没看清楚到底是什么,看到最后就明白了。
旭带着学生们去革命了,去盲目的革命了。
他们不知道敌人是谁,每伙人都把对方当作了叛军,只知道不停的打打杀杀。
他们的军装很有意思,红色的,这一定是旭选的,跟现在礼乐队的服装挺像的,浑身的红色,帽子上竖起金黄色的金属杆,下面穿着皮靴,不考虑颜色还是很气派的。
在他们一次次打杀中,我始终都把他们的行为定格为打杀,不断地有人死去,旭把他们的手印印在了一匹白布上。
旭的行为还是蛮有情调的,在战场上,为每一个死去的人留下最后的印记。
可惜,这还是在为后面做铺垫,旭没有我想的那么高尚。
在一次行动中,另一队人就在他们经过的城墙的另一面,旭跑着跑着躲进了那个门洞。
手里的刺刀掉在地上发出了清脆的声音,另一队人的首领出来对着他,拔出了枪,旭也拔出了枪,却发现那个人就是那个带着女青年出走的学生。
旭放下了枪,却扔传来了枪声,旭倒下了…… 画面开始模糊,谁也不知道旭中枪之后怎么样了。
在一首清新悠扬的歌曲中,旭在一只小船上顺着流水漂啊漂,不知漂到何处…… 那首歌我很喜欢,叫做《穿过流水》:在船桨击落之间看流水带走两岸的云烟/在手指交汇之间看穿过空气的阳光耀眼/在你我之间/在天地之间/谁转过身遮住脸不忍看一段青春走远/在宿命降临之间带一把有风霜的剑出发/在终点出现之前看一眼风起云落的天涯/在相遇之前/在离别之前/谁扬起头叹一声不忍说一句萧瑟的话/春天你正苦苦挣扎/夏天你是露水茶花/秋天你才决定出发/冬天你已得到回答…… 旭来到了一个古朴的小村子,就像世外桃源一般的小村子。
那里没有欺诈纷争,没有尔虞我诈,有的是与世无争,有的是宁静平和。
旭想留在村子里养伤,村长却说如果没有担保人的话,旭是不可以留下的,他们的村子不想有外人的打扰,不想让外人带来外面的种种贪嗔痴。
旭很失望,这时却遇到了晟,另一个跟虹有关的男人出现了……说实话,我还没见过这么猥琐的男人!!!
晟,是村里的老师,村民们都帮着他做农活来报答他教书育人之恩。
晟喜欢虹,却不敢去争取,认为自己给不了虹幸福,只能默默地喜欢着虹,不过喜欢的没那么伟大,也是猥琐的。
旭与晟展开了对话,真的,晟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情、每一句话都是猥琐的,笑是猥琐的,蹲在那里是猥琐的,笑眼打量着旭也是猥琐的……旭最后跟晟达成了协议,晟担保旭留在村子里,旭把他的军装、枪都给了晟,晟乐呵呵地就走了,旭也留了下来。
旭的腿被打伤了,并成了太监。
开始还很担心旭,他拖着一条病腿不能干活怎么能在村子里活下去呢,可能村民都是好心人会帮着旭让旭过活下去吧。
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旭生活的很好,而且可以算作是小富了。
旭在做画,只不过把画最后做成了风筝。
在那个民风古朴的小村子里还没有人知道风筝这个东西,就在小镇里也是独此一家的。
从此,哪家有喜事有丧事都要去买旭的风筝,让风筝将喜悦扩散、随风带走不高兴的事情。
旭让每个来买他风筝的人留下了手印,缝在那匹印着阵亡青年们的手印的白布上。
一位举人买了旭的风筝来悼念他死去的儿子,忘记那位举人的姓氏了,暂且就称作举人吧。
旭与举人聊了许多,举人告诉旭他本来不相信命数,但他儿子死去后,他便开始信命了,并开始研究一本有关看手相的书。
举人把书送给了旭,旭从此也研究上了那本书。
虹还是在不停的对着太阳做梦,做那个有穿红色军装的男人来与她共结美好因缘的梦。
虹在一次对着太阳幻想的时候,发现了在天上飞的风筝,虹很兴奋,望着风筝跑了出去。
虹一路快跑,想找到风筝的源头,跑出了屋子,跑过了青色的路板,穿过了街上行走的人群,终于看到了放风筝的旭。
从虹的表情不难看出,虹看到风筝时的那一颤,还饱含着对旭的憧憬。
虹从旭手里买来了风筝,也把她的手印留给了旭。
旭继续着他风筝的生意,并时不时的端详那匹白布。
旭不能帮晟做农活,便给了晟几挂腊肉。
晟很是羡慕旭,认为旭很有本事,旭却夸赞了晟一番。
晟有一日来到了旭的院子里,旭正在做风筝。
晟跟旭谈到了旭结婚的事,旭说他是个太监,不想连累别人,晟反倒劝旭女人天生就是来侍侯丈夫的,找个女人结婚不是件坏事。
旭和虹结婚了。
我想,晟在其中一定起到了很大作用。
晟希望虹嫁给旭,因为旭是太监,是个能赚钱的太监,能够给虹好的物质生活,也能保证他喜欢的虹是完好的。
我一直在做最美好的设想,就是那个猥琐的男人发现了虹自从看见旭放风筝开始就喜欢上了旭,他为了自己心爱的人的幸福,为他俩牵了红线。
旭应该比虹大很多,他们之间的生活很平淡,除了月圆之夜。
虹做了风筝铺的老板娘,帮着旭卖风筝,印手印,旭还在做风筝。
每到月圆之夜,旭都会在一个大大的木头浴盆中给虹放满热水,让虹躺在里面,为虹做画。
就是那样的一幅画,旭不知画了多少个月圆之夜。
旭很少跟虹说话,也很少对虹笑,根本不能从他们俩平时的生活中看出他们俩是夫妻,那是一如死水的生活,不是平静,是让人窒息的沉闷。
虹还是渴望与旭有更多的交流的,虹会在晚上手不自禁地伸向旭的被子,却又在碰到的那一刹那缩回了手。
旭的生意很好,为了方便行走,他买了一匹马。
旭牵马回家的时候碰到了晟。
那个猥琐的男人又是一脸猥琐的表情,笑着跟旭说话,夸旭能干,更流露出了对马无尽的羡慕之情。
晟也经常去集市,他给虹买回好多好多明信片,一张一张的给虹展示。
虹点头表示喜欢的,晟就留给虹;虹摇头表示不喜欢的,晟就拿走。
虹很喜欢那些有风景的明信片,不喜欢战争不喜色调灰暗的。
虹时而还在做着那个梦,梦着梦着,阳出现了。
虹看到阳的一刹那,呆住了,认为阳就是自己一直苦苦等待的英雄。
阳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听说只有虹一个人会弹叫虹的琴,就来到了小村子采风。
虹和阳每天都在一起拉琴,阳教虹拉小提琴,虹跟阳一起合奏,简直是天作之合。
虹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从她的一举一动旭都可以看出她的欢愉。
在一个雨天,虹仍要出去找阳,旭拦住了她,但还是放她去了,并给她带上了伞。
旭还是在乎虹的,可是他能给虹的只有平淡的生活,他的画笔不能与虹的琴产生共鸣,更不能给虹除了物质以外的幸福。
阳跟晟表达了对虹的爱慕之情,晟鼓励他们俩私奔,阳有些踟蹰。
晟告诉了阳旭是个太监的事实,阳坚定了信心决定带虹回上海,晟很高兴的要帮助他们俩。
晟总是这样,当任何一个男人能给虹幸福的时候,他都会把虹送到那个男人身边,到这儿,我也在犹豫,晟对虹的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肯定不是猥琐的,但也不是伟大的。
旭告诉虹,她是走不掉的。
虹在买风筝的时候给旭留下了手印,旭早就给虹看过了手相,说虹的命数是老死家乡,而旭自己的命数是客死他乡,所以旭才决定娶虹。
虹有些失望,带仍希冀着跟阳回上海。
似乎虹和阳在一起会幸福的,虹多年来的梦也会在阳这里得到实现。
然而虹还是留了下来,留在了旭的身边,阳走了,却没有带走虹。
阳回上海去救国了,他答应给虹写信,并且只要他活着,就一定会带虹走的。
虹不识字,每次都是晟给虹读信,能给虹读信晟很开心。
旭知道阳一直都给虹写信,每次都要晟把信先给他看,并许诺晟读够100封的时候就把那匹马送给晟。
猥琐的男人满脸高兴地答应了,在门板上画起了正字,随着正字的增多,阳来信的频率越来越少了。
阳说如果他死了,就把那把小提琴托同学给虹邮回来,做为他们爱情的见证。
阳真的死了,虹一时收不到阳的信病了,脸上蛮是等不到爱人讯息的憔悴。
旭看着虹那个样子,心里也很难受,不管虹是为谁而这样憔悴,旭都是心痛的。
另一个喜欢虹的男人也在试着为虹做些什么,晟冒充阳给虹写信,并照常给虹读信。
旭发现了晟用卑劣的笔法模仿阳给虹写信,知道会让虹更担心阳的,斥责晟骗虹。
晟真的是猥琐的男人,明明他也是为了让虹快乐起来,却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对旭说是因为想凑够100封信来得到旭的马。
旭很生气,但还是狠下心来自己模仿阳的笔法给虹写信,还是由晟来读,以前的承诺还有效。
旭看过阳写给虹的每一封信,所以模仿的很像,虹也很快就痊愈了,眼中有掩饰不住的空洞。
虹知道信都是旭写的,因为她已收到了阳的琴,她把阳的琴埋在了地下。
虹与旭的生活一如既往的平静,谁也不知道经过这一番波动后暗藏着什么。
十年如一日的日子每天都是那个样子,每个人都做着该做的事情,没有意外,也没有例外。
日子就这么飞走了,日本人开始猖獗在中华大地上了。
一次旭去镇里卖风筝,看到的是一片,他在街边倚着墙睡着了,身边堆着没卖出的风筝。
旭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被日本人的刺刀逼着,好多日本人围着他,要他给日本人做一个以日本国旗为图案的风筝。
旭一言不发,只是平静的看着日本人。
旭回到了家,决定要带虹离开。
旭的命相是客死他乡,虹的命相是老死家乡,他们的命数从此就改变了么?
旭临走时把马送给了晟,晟满脸高兴的收下了马。
晟拥有了旭的军装、旭的枪、旭的马,他的英雄装备也算齐全了吧。
晟经常在家里一个人扮演几个绝色来出演精彩的英雄戏,时而他也会在旭来的那个河滩上一个人拿着枪开来开去。
可能,晟明白自己在现实中做不了英雄,就自己虚拟出一个世界,自己是主角,自己是英雄。
虹还是没有走成,就在她和旭离开的前一天,晟带回了她父亲在县城被日本人杀死的噩耗。
虹很伤心,眼泪止不住的流,打湿了衣衫。
晟看着虹伤心的样子,告诉虹要等他回来,他要为虹报杀父之仇。
虹哭着点了头,虹此时已做好了决定,她把阳送给她的琴挖了出来,如果晟活着回来,就把琴送给晟。
此时的虹,应该已经爱上了晟,爱上了那个以她快乐为快乐以她悲伤为悲伤的男人。
晟很是神勇,在与开头一样激昂的歌曲中骑着马冲进了县城。
进县城很具戏剧性,晟告诉看守城门的要去杀日本人,就骑着马进去了。
晟此时真的是英雄了,枪法如神,百发百中,见一个杀一个,却没有一个人能伤得到他。
晟活着回到了村子里,告诉虹他也要走了,杀了那么多的日本人在这里是呆不下去了。
就在晟骑着马,高大威猛般的离开的时候,虹拿着包袱追了出来,追上了晟,坐在晟的后边准备与晟远走高飞。
日本人的出现打断了虹的梦,日本人要找出昨天闯进县城的人。
举人站了出来,日本人却不相信那样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会是个神枪手,开枪打向举人后威胁村民,如果没有人站出来承认就要屠村。
这时晟拿出了枪,展现了神枪手的神枪法,将在场的日本人一个一个的打倒。
可惜,这又是晟的一个梦,晟在幻想中真的举起了手,便成了承认是凶手的人。
日本人给了晟一把枪,让晟打不远处的一个稻草人来证明他的枪法。
晟此时也是猥琐的,跟旭质问他为什么冒充阳写信时的神情一样,拿着枪犹犹豫豫,最终指向了一个日本人,枪里却没有子弹。
在日本人的枪声中,晟倒下了。
虹在指缝间看着晟倒下,虹的眼前是血红的,虹脸上却挂着诡异的笑容。
我以为,最可怜的人是虹。
每一个要带虹走给虹幸福的人都死了,旭还在,可能给虹的只有平淡如水的日子。
在影片的结尾出现了好多字幕,一切的一切都明了了。
旭,艺术专科学院教授,在那个门洞中死在了自己学生的枪下,他倒下的那个画面就是在他决定带学生去革命时出现的那幅画,从一个平面的视角画出了旭倒在地上的情形;晟,一个乡村教师,死于日本人屠城;阳,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死于一次学生运动……原来,这三个男人都从来没出现在虹的生活中,一切都只是虹对着太阳的幻想。
在虹的幻想中,存在于不同空间不同时空的男人就这样相聚在了虹的身边。
看到最后,才发现影片在很多地方都埋下了伏笔,预示着那个戏剧性的结果。
旭被他的学生打倒之后,旭就顺着流水飘走了。
在宿命降临之间带一把有风霜的剑出发……旭就这样过着另一种生活出现在了虹的生活中。
这是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故事,让人欲哭无泪,有莫名的压抑。
在我们感叹虹的幸福总是若即若离、旭给不了虹真正的幸福、晟不能英雄般的爱护虹、阳不能忘记国仇给虹幸福时,却发现我们也活在了虹的幻想中了。
明明一个可歌可泣、可悲可感的故事,却加了那样一个结局,让我们不知道到底该用哪种情感来看它。
继续沉浸在故事前面的悲情中?
还是高兴的接受这是个闹剧?
可能,虹的幻想正表达了她对被爱的渴望。
虹渴望有像旭那样有才华还能很好养家的男人给她一个家,渴望有像阳那样能与她产生共鸣的男人爱她,渴望有像晟那样为了她什么都肯做甚至帮她与人私奔的男人疼她。
明叔演的还是那么沉稳,那么有气质。
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是那么迷人,那么有儒雅风范。
晟的扮演者演的也很到位,能将那个小男人的神情语言表达的那么到位,本来一个很正常的人演出那种猥琐真的不易。
或许,在未来的某年某月某日,在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中,我们是主角,却发现只是一场梦……
题外话:“你落下了,像在飞翔一天火花,一地星光心去天涯,眼睛回家有一霎那,想起他风那么大,扑面的乌鸦门口有马,空气可怕雨快下吧,快熄灭烟花淋湿头发,停止挣扎雨落下了,流水飞翔一夜无话,一身惊慌……”不知道是怎么找到的这首郑钧的歌曲,用千千静听播放器听歌的好处就是可以查看到歌词,第一次听的时候就爱上了这首歌,自然,就像郑钧所有音乐的风格一样,这首歌这么明显地让我们感受到郑钧的风格,激烈中透着温暖。
提这么大一段并不是旧话重提要讲郑钧和他的音乐。
只是那天饶有兴致看这歌词的时候,前面的注释有留意,是某首电影的主题曲,某首,说明我已经记不清楚电影的名字了,当时只是想有时间的话,可以看看这电影的介绍,什么样的电影能配合这样的音乐呢?
对此,我心怀好奇。
多么有趣的歌词,极其跳跃的场景,星星点点的片段,有点像蒙太奇电影,恍惑,不真实,却勾人心弦。
那天在租碟片的小店里,对于能租一部好的碟子没有抱什么希望。
所谓的大片们,因为要盈利的原因,一律起用了当红的影星,一律是大制作的班底,一律是古装和功夫的结合,一律是不知所谓的情节,最最郁闷的是不知所谓的情节。
就如最近在杂志上看到周杰伦的《黄金甲》的海报,我已经彻底死心了,决计是不会再花时间和金钱在这样的电影上。
有人说了一句话,对生活没有希望,所以没有期待,我是对大片没有希望,所以不会再有期待了。
总之,再毫无期待之中,挑了一张碟子,从名字想来和碟子的封面看来,应该不会比所谓的大片更让人呕吐,主演的陈道明还算儒雅兼内敛,此外我是冲了郑钧的名字要了这片子——《我心飞翔》,由高晓松导演。
真是够奇怪的,不知道这样一个校园民谣歌手会导出一出什么样的故事。
把窗帘拉上,关掉灯,关上门,在寂静与昏暗中,跟随背景音乐一起进入到恍惚的上世纪。
关于电影故事情节:影片故事挺简单的,一个女人与三个男人之间的故事,一个她爱的人,一个爱她的人,一个与她生活但没有给她幸福的人。
她爱的人由郑钧扮演,音乐是钮带,当然没有音乐的话,年轻英俊也称得上是一个钮带,女人,喜欢王子是天生的,没有任何不合适,即便是在一个号称世外桃源,民风朴素的地方。
但郑钧走了,好男儿要为国捐躯,于是女人病倒了,她的梦破灭了。
乡村教师是爱她的人,是她的守护神,为她寻了老公,当然有私心的,毕竟那老公已经是太监了,为她去报仇,但当要带她走的时候,这个教师也死了,死在日本鬼子的手里。
女人的梦又破灭了。
其实那个与她生活却没能力给她幸福的人也是爱她的,将她看做是一种命运,是一件艺术品,无法亵渎也无法占有的艺术品。
陈道明扮演的这个角色是将梦建立起来了,宿命的梦还有理想的梦。
至于女人,梦中那个穿着军装,泣血死在自己怀里的男人到底是谁,她也许并不知道,当陈道明放风筝时,她对这个外乡人充满了梦想,当郑钧用琴声述说心事的时候,她对这个学生也充满了梦想,当教师为她报仇杀了许多鬼子的时候,她也对教师充满了梦想。
梦,如高晓松的音乐一样成为了影片的主题。
每一个人都有梦,每一个人的梦都不同,但最终每一个人的梦都破灭了。
陈道明的艺术之梦破灭了,李小璐的王子梦破灭了,郑钧的情人梦破灭了,教师的英雄梦破灭了,还有陈道明那些学生的报国梦,村长乡绅的安宁梦等等都破灭了。
甚至高晓松在影片最后还要强调一下,所有的故事,所有的人物都只是一场梦,活着的陈道明与死去的陈道明,都是梦,宿命的梦。
细看下来,有些悲凉,但细看下来,也有些冲动。
影片关于梦的主题在许多影视手法上也有出现了,教师莫名的神枪功夫,陈道明手印的情结等等,看起来都很不现实但很有意味。
一个很阳春白雪的音乐人,讲述一个关于梦的故事应该是在情理之中,这点并不令我惊奇,但更重要的却是,这个导演对影视手法的谙熟。
没有故作姿态的长镜头,没有张扬的构图,许多画面极为朴实随和,而另一方面,CS式的镜头调度,红色适时的充斥镜头,写意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
两者虽然结合得并非完美,但令人看起来绝不突兀,可以说这是相当有功底的了。
也许,跳出影视,高晓松的漫不经心反而成全了影片的镜头语言,这绝对是好事,很值得赞赏的。
其他:当然值得一提的影片的音乐,很多时候,我更关注地听里面的音乐,以至于不得不后退了几次才看清故事的情节。
仅仅凭借我们对高晓松的音乐的理解,仅仅凭借我们对陈道明的演技风格的理解,我们就可以窥见一斑,这样的风格的电影,我们很明白是一部电影,不真实,但极其艺术,人格的魅力,音乐的魅力。
很巧合的是整个影片的拍摄地点是在湖南的湘西,或多或少地勾起了些关于凤凰一行的印记。
虽然影片中出来的效果和真实的湘西相比,更多了一些浪漫和美丽,尤其是在雨天,时光真的能回溯到好几十年前!
**交叉的手指与交叉的阳光**交叠的手影之间阳光刺入双眼,没有眼泪的天空还有没有泪水的眼眶。
电影开始,虹从镜头深处跑出,脸上的颜色和阳光交织,纯白得很耀眼,就像这指缝间的灿烂。
电影的开场在画室内的旭有这样的台词,十秒钟内,如果他们拥抱,那么,天就是红的,如果,不拥抱,天就是蓝的。
后来还有这样一句,如果,他们真的割腕,我就跟他们走。
**一个人的和平或者一个国家的和平**旭对晟说,我有一个不情之请,能不能别教孩子打仗了。
旭经历了残酷的互相残杀,他找不到战争的理由和真实的正义,他失去了他的学生以及他的艺术,在雷雷鼓声之间,他的画架早已轰然倒塌。
**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婚礼**旭娶了虹。
全片最出彩的一段就是出自0:29:00开始的蒙太奇式的剪辑。
在不长的一段时间里揉入了好几段不同地点发生的同一主题的事件。
晟说要帮旭找个老婆。
这一段精彩的剪辑完全不用多余的注释或者拖沓的时间轴,轻而易举地把晟游说的漫长过程表述了出来。
为后文埋下隐晦的伏笔。
可惜录音师以及后期音效剪辑表现水准没有在同一步调,致使事件的分割只取决于画面而无法成功从音效上有更精彩的表达。
旭没有性能力,他对虹的身体表达迷恋的唯一途径就是在一些夜晚勾勒虹的胴体。
这一幕是旭与虹之间最完美的一幕,水气弥散,颜色流转,一支画笔,一杆烟,一个女人,一个男人,另一个男人。
晟在这个晚上心情复杂。
**为了自由或者是为了性**阳(郑钧饰)来到了这个村落,带着他的提琴和他的年轻。
在我看来,虹爱上阳几乎是不可避免甚至是可以预见的。
阳年轻帅气,欣赏她的音乐,他来自山外的世界。
最初,我以为虹对阳的爱恋来自于她伴随左右的音乐或者是她所从未见到的山外的城市。
可是当我想起深夜虹伸向旭被窝的那只手,以及后来虹引导阳抚摸自己身体,我开始对虹的出发点产生了动摇,直至最后彻底推翻观点。
在我看来,虹对阳的爱慕最直接是来自于压抑已久的性的本能,而漂亮的音乐以及山外的世界这两点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得不提到的是阳的戏份之中,画面的处理都显得颜色丰富,这段时间的虹应该是最幸福的。
阳的出现,给虹带来了飞翔离开的希望,尽管后来希望落空。
**为爱离开或者为离开而离开**晟骑着高头大马,身穿红色军服,头顶白翎,高举着左轮手枪,以孤胆英雄的姿态冲进城去。
此时响起的旋律不是通常手法中在这样气氛下惯用的悲壮色调的交响乐或者锋利破空的中国民乐,而是中国当代摇滚,不得不承认这样的配合走了很实验的路线。
音乐的地位在此刻跃于事件本身之上,更多地吸引了观众的关注焦点。
刻意孤胆英雄化的一段拍摄也令人无法真正与剧情发展契合,晟略带戏谑的表演也令这一段事件略显肤浅。
必须承认这段总的来说并不令人满意,但是在独特的音乐手法上留下了一些可探索的余味。
晟对虹说,已经帮她父亲报仇了,说要逃走。
逃到青海,西藏,新疆,或随便什么地方去。
虹在那个清晨飞身上马。
对虹来说,她不会爱上晟,她对他只有感激,以及离开这里的憧憬。
虹对环境自由的渴望以及对自身人性自由的渴望在片中糅合过渡得天衣无缝,在旭身上,她只有短暂地对新鲜的风筝的迷恋,这承托她最初对自由的奢望。
在阳身上,两种自由完美融合。
在晟身上,她只有对离开的渴望,为了离开而离开。
如果喜欢中国摇滚,如果喜欢陈道明,如果喜欢爱情,那么,此片值得一看,事实上大多数人看完此片或许会评为不及格。
亲爱的,我将要死去,我爱你。
陈道明对虹说,你不会离开,我看过你的手相在娶你之前,你是终老故乡我是客死他乡,我们注定在一起。
[看这里的时候,我想到了自己,不知道命运会是怎样,每个人的指纹真的能透露出命运的秘密来吗?
]最后,不得不再加上一句,郑钧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在舞台上演话剧,有点生硬,不够自然。
也或者说整部影片给人的感觉,有点像是一场舞台话剧。
我不想耸人听闻,只是,我心里很是这种感觉。
我原本不知道,高晓松会为了韩寒和陆川的事,会把N年前的一件破事再翻出来,竟然还要对簿公堂。
让我对这个曾经很喜欢他歌的人,很是反感。
要知道,一旦反感了一个人,就会在潜意识里留下不好的东西,然后随着外界的影响,起来起扩大这种不爽。
高晓松,让我很失望,尽管我听你的只是盗版的歌,你也不至于做人要到让我们失望的境界吧。
现在我终于知道高晓松是为了什么,可以完全不顾他留给他们的印象,毅然的破坏着,用着看似流氓的姿态破坏着,因为这一切,他都为了一个目的,为了他的新片炒作。
他的新片就是《我心飞翔》。
那天我逛长宽内网的家家影视,因为我是长宽用户,可以免费观看电影电视剧什么的。
发现了一部新片,名叫《我心飞翔》,从海报上来看,竟然有陈道明。
于是我就看着。
看了一半,我义无反顾的给X掉了。
高晓松,你会拍电影吗?
高晓松,你已经落伍了。
要说那部《那时花开》,我还可以冲着实验电影的念头,冲着较多的明星还有歌手去看一遍。
结果,我还是云里雾里的,我糊涂了。
不过因为打着实验电影的旗号,我想我可能智商不够,无法理解,更无法清楚这部电影的用意。
我想,就算这部电影是一坨屎,我也没有资格说它不好,因为是实验电影。
但我,看了一半,我,还是关了,并且很快遗忘这部电影。
如今,我再看《我心飞翔》,那些调调,那些镜头,那些意像,那些手法跟《那时花开》有嘛区别呀?
完全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找一些东西做为抽像的某种概念来夸大,来反复说明,好像来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红色的衣服,手指上的太阳,画家,艺术。
呵呵,实在太搞笑。
说是用蒙太奇的手法,来表现啥啥的。
我怎么只看到乱七八糟的镜头切换,无病呻吟的画外音旁白,乍似艺术味泛滥的意象,貌似高深不可猜透的情调。
这也叫电影?
过时啦,高晓松。
从78届奥斯卡的情况来看,电影回归真实,电影回归现实主义。
电影不再是某些圈子里的自娱自乐,来忽悠观众,让人云里雾里的被欺骗。
骗骗还不知世事的文艺小青年还可以。
高晓松,不要再强奸艺术啦,艺术不是你这样的,你在影片中口口声声的说着什么艺术,其实你根本不懂艺术。
艺术是服务于民的,艺术是用来娱乐人民大众的,不是看着你高深的玩弄概念的。
从“高韩”之争看来,你根本不是一个有品格的艺术人,只不过被夸大,被小资化的一个小丑而已,被一群人奉为神明,到最后,为推广你的影片,竟然不惜出卖自己的人格,你有何资格谈论艺术?
有何能耐拍电影?
你歇歇去吧。
《那时花开》音乐做的很好,《我心飞翔》的音乐也还可以。
高晓松,还是老老实实的做你的音乐。
你知道吗?
你的音乐已有很多年没有突破了,还是那个调调,你在枯萎吗?
电影你是玩不好的,就别玩了,好好想想怎么让你做的音乐有突破吧。
不经意间,观看了高晓松导演的《我心飞翔》。
若不是再度确认真以为是另外一个高晓松,幸好,是音乐人高晓松。
这部电影的整个颜色和画面俨然是美极了,置身于湘西古城的田园世界中,有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然而,这看似宁静的世外桃源却总是会被外界打破,那就是战争的号角吹响的时刻。
影片的演员都有着单个字的名字,李小璐饰演的虹是一个哑巴,陈道明饰演的旭是个艺术家,郑钧饰演的阳是一个文艺青年,而另外一个乡村教师的名字则叫做晟。
可以说,这是三个男人与一个女人之间的爱情故事。
尽管,翻译成“我心飞翔”,但是真正的英文名字叫做“虹”,它暗含着这个电影女人的名字以及这个名字背后隐藏着的在每个人的内心世界中属于自己的那个人的印象。
陈道明饰演的旭在学生的鼓动下参军,却在一次战争中被击中下部,成为了没有性能力的人。
他逃离到虹所在的乡村,以卖风筝为生。
是乡村教师的担保才让其留在村子里,而乡村教师又将虹介绍给了旭,因为其没有性能力。
但是,当阳来到这里的时候,晟又开始鼓励着虹去和阳远走高飞。
只是,每一次的介绍他都从中获得一点一滴的东西。
从旭那里得到军装和手枪,从阳那里得到照相机。
其实,最终会发现,真正爱着虹的不是旭也不是阳而是这个乡村教师,他把虹介绍给旭只是为了让虹心中安心,让其远走高飞也只是满足虹的一个愿望。
这个时候,刘若英的《很爱很爱你》应该响起,很爱很爱你,所以愿意舍得让你飞向更快乐的地方。
李小璐饰演的虹心中总是有一个梦,她幻想着自己的梦中情人骑着战马来迎接她,犹如《大话西游》中的紫霞仙子梦想的一样,有一个踩在七彩祥云上的人来迎娶她。
这个意象不断出现,第一次,她捡到旭的风筝,以为她找到了那个人,实际上旭的心中根本没有她,有的只是风筝和看手相,他说,“自己的名就是客死他乡,虹的命是落叶归根”。
如他所愿,虹没有出走,因为命运已经既定。
阳的心中有着热血青年的报国热情,而对于这种热情,旭已经看过很多次,他心中有对音乐的追求,寻找着名字叫做虹的乐器和虹的名字,最终如愿以偿。
但还是投奔沙场,只能透过一封封信来与虹联系,最终是马革裹尸未还。
虹心中的梦想倒坍了。
对于乡村教师晟来说,他从心底爱着虹,但总觉得自己配不上虹,便只能采取这样的方式去保护她,他不断给她带来各种外界的东西,明信片,风筝,一件接着一件。
或者这就是其表达爱恋的方式,这就是悲观主义者爱情的表达方式吧!
其实,高晓松最合适的还是做音乐,其涉足的这部电影,从剧情上看已经是充斥着混乱的局面,而只是音乐和颜色以及选择的风景值得考究。
音乐人本身就是有着节律的,这毫无疑问也是在电影中表达出来的现实一种吧。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最爱恋的人,她的名字叫做虹,无论是何时何地。
人物:虹,旭,阳,晟时间:从军阀混战到抗日战争时期地点:山青水秀如世外桃源的湘西凤凰城开始了所谓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纠缠的情爱故事虹:李小璐扮演.该女子几乎永远穿着一身大红色的新嫁衣,逢了雨天便打起一把大红色的油布伞.走在烟雨中年代久远的青石板路上那叫一个婀娜多姿.在这与世无争的山村里她会拉一种久已失传的乐器.就她一人会.那乐器就叫虹.在虹出生并会拉它之前它被叫做什么就不得而知了.据说那乐器一拉起来就会让拉的人流泪.她妈妈就是因为流泪多了伤神才早早就死了.反正她会拉琴这事居然传到了一个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的耳朵里并慕名而来且爱上了她.可谓好事传千里,又可谓酒香不怕巷子深.红颜要么薄命,要么命苦.虹美若天仙,却是个哑巴.在该挑个好夫婿的时候,因为追赶风筝而撞到了旭,嫁给了他.尽管她明明知道旭不是她梦里那个俊俏的英勇的爱人.旭:陈道明扮演.此人是一画家,画西洋画,抽象画,也画风筝.此人受到广大热血学生的鼓舞,弃画从戎.在混乱的战争里混乱的战场上被敌军(自己一参加革命的学生)一枪击中命根,从此不但瘸了腿还成了一废人.对战争及人生失望透顶,只欲在他乡画画风筝了却残生.在战场上,每个临死的学生都给他留下了一个带血的手印作为纪念.意义约等于二战时美国士兵胸前挂着的军牌.此后他对手相学产生了浓厚兴致.从村长那儿借来一本手相书,三看两看自己就成了一手相大师.据他自己说,他之所以娶虹是因为她的手相说了她会终老故乡,自己则会客死他乡.反正,谁也别想从他身边带走虹,包括阳.每逢月圆之夜.并无狼人出现.只是旭会放下一平时闲着的木头大浴盆,满上水,虹躺在里面变换着各种艺术的姿势,让他静静作画.但是画得如何,始终没看到.阳:郑钧扮演.此人在虹的反复出现的清晰梦境中是一英姿飒爽的青年军官.骑着一骏马向她奔驰而来,她开心的笑了,然后一声枪响,他跌落马下,死在了她的怀里.结果,他既不是这样出现,也不是这样消失.他带着一把小提琴和一个照相机,徒步好远来到她的面前.她拉她的,他拉他的,还有时是她拉他的,拉着拉着就爱了起来,要私奔了,却又打战了.他说拉琴救不了国,又说在战争里无法保护她,他明知道他若捐躯了她会如何难过,他只是说,请不要难过,我若死了会有人把琴寄给你.她没有说我不要你的琴我要你的人,因为她是哑巴.她收到了他的琴,她的爱死了,琴音也死了.下着漫天大雨(此时不下更待何时),她扔了伞(拿着伞没法演绎出凄惨),把两把琴一块放入一个事先挖好的大坑里.哭倒在雨中.悲剧演到这里,已算完成.可还没完.晟:不出名的人扮演.此人像是虹的守护神.专做一些让人丈二摸不着头脑的事.他收刮了旭来时和阳走时的一身行头,包括手枪,借此在故事的最后他还成了一痛杀鬼子的英雄,原因是鬼子杀了虹的爹.为此虹决定跟他走.当然没走成,因为他也死了.旭来时他帮旭娶了虹.阳来后他帮阳与虹传情,建议他俩私奔.他对虹的情感,我反正不明白.虹说:晟死了.每个想要带我走的男人都死了,我会记住你们.就像被风筝记住的天空,被雨水记住的海洋.我永远记得你们的红军装.敌人是注定会死的,就像太阳注定会升起来.而你们,注定会离开.另一种解读:有人说这是国内第一部表现主义电影. 表现主义是啥,它的定义之一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导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思潮,用以发泄内心的苦闷,认为主观是唯一真实,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反对艺术的目的性,它是20世纪初期绘画领域中特别流行于北欧诸国的艺术潮流,是社会文化危机和精神混乱的反映,在社会动荡的时代表现尤为突出和强烈。
也就是说,这样一种电影.主要是导演自己拍给自己看的,爱怎么拍怎么拍.观众爱看那是最好,不爱看也不妨碍导演对艺术和快乐的追求.有人还说了,爱情像音乐一样透明.这话听着就深奥.爱情到底像哪种音乐那样透明.摇滚乐,交响曲,流行小调,乡村民谣,,Jazz还是New Age.我只是觉得.高晓松把电影拍得怎样先不说.音乐倒是没让人太失望的.开场一首郑钧的一霎那,中场一首老狼的穿过流水,终场时还有一首刘欢的飞翔.光论听歌的话,还算圆满.附1: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 藝術史及批評的專用語,用以指稱二十世紀的一個美術運動,稍後亦被引用於電影、戲劇、小說和詩的表現中。
它不再把再現自然視為藝術的首要目標,因而擺脫了文藝復興以來歐洲藝術的傳統目的。
表現主義者宣稱直接表現情緒和感覺為所有藝術唯一的真正目標;線條、形體和色彩之被採用,全因他們有表現的可能性。
藝術學者約翰.威利特將表現主義定義為「基本上是一種以扭曲表達出的質詢,……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指引向某種激烈情緒的溝通」。
在此「扭曲」被視為一種顯現事物之「真實本質」的形式。
表現主義電影發源於1920年代的德國境內,在表現主義電影和戲劇中,演員、物體和布景設計都不是用來重現物象意義,而是用來傳達氣氛、情緒和心理狀態的元素。
表現主義電影經常包含下列幾種元素:一、它會用一組稀奇古怪的布景—足以代表內心情感的景觀,表達主要角色強烈感情的投射的一種布景;二、其它角色的功能被簡化到輔助完成主要角色即可,內容經常描述神秘、宿命瘋狂、罪惡與失衡的危機世界;三、演出上應該誇張到能表現出情感強烈的程度;四、為了表達表現主義繪畫及劇場佈置中的鮮明色彩,電影中出現相當多的光影對比。
此外,突兀攝影機運動與不安定的拍攝角度也是表現主義電影的特色之一。
而且,這些影片幾乎都在處理一些極端的處境,或一些因日常生活太單調所引發的過激的、強烈的反應。
看过之后,不得不说,这一部缺乏诚意矫揉造作的电影,原本以为做音乐出身的高晓松在《那时花开》的电影尝试后会在叙事上更清晰更沉稳,所以对于《那时花开》中所暴露的情节凌乱叙述浮躁等问题还是报以谅解,但很显然,高同学在《我心飞翔》中不但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反而破故事破摔,妄想用几段刻意雕琢的音乐来代替故事的主体性,画虎不成反类犬。
把电影当音乐来做,这种野心富有勇气但注定虚妄。
旭,阳,晟几个演员就像贯穿虹生命中的一首乐曲,旭像前奏一般开启了虹对异性空间的欲望之门,这段生活是舒缓的,安全的,沉积的。
影片对于此段的表现还比较到位,用“废人”这一偷懒行为完成了情感的隐忍。
阳的到来使这段乐曲变的紧张而爆发,在前奏中沉积的欲望在此段中开始宣泄并蔓延,这应该是乐曲中的主歌部分,可是电影却做了相反的处理,两个人在相遇后虽然王八看绿豆---对上眼了,眼前分明外来客,心中好似旧相识。
啥也别说了,该偷人偷人,该激情激情,可是高同学依然用闷骚的方式装模作样的拉琴拉琴,非到阳要离开了才让这个世外桃源的纯情MM情欲爆发,主动献身。
就是从音乐的角度说这种安排也不合理啊,一个5分钟的歌你前奏铺了2分钟,BASS,鼓,吉他刚刚噪起来,你主唱刚吼了一嗓子就歇菜了这是怎么回事。
可是歌还是要唱的,阳走后,晟这个不伦不类的家伙开始主动起来,虽说晟不是废人,但也绝对唱不出灰姑娘,顶多就是乐曲里担当和声的那部分,可是高同学让主唱歇菜后演不下去了呀,和声赖好也是个唱歌的,于是很滑稽的场面出现了,主唱阳通过信纸到成了晟的和声,而虹在晟的超现实英雄主义后成功跑调,高同学一看全乱了套了干脆结尾吧。
本来想为高晓松如此编剧找个合理的解释,以为他要走实验路线,可是这么解读下来并非如此,那么,我将更遗憾的质疑这部片子的价值了。
有人说这片子的音乐很好,是,我承认,这里面的每段音乐拿出来听都不错,毕竟从导演高晓松,演员郑钧,配乐老狼都是不凡的音乐人。
但是好的音乐并非就能成为好的电影配乐,电影开头郑钧的金属,中间老狼的校园民谣不但与30年代大的社会背景无关,而且也与影片当时的情感环境也不符,就是那几段古琴的配乐还算相得益彰。
高同学如果真的想把电影做成音乐,或者说具有相当强的音乐性,干脆利用强大的音乐资源做一部音乐剧算了,歌舞青春,妈妈咪呀不也能获得良好的口碑。
隔行如隔山,高同学如果想在电影领域获得音乐上的成就,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的。
《我心飞翔》这部电影,神交已久,《穿过流水》歌听了很久,是老狼唱的,很喜欢那种顶针的风格在船桨起落之间看流水带走两岸的云烟在手指交汇之间看穿过空气的阳光耀眼在你我之间在天地之间谁转过身遮住脸不忍看一段青春走远在宿命降临之前带一把有风霜的剑出发在终点出现之前看一眼风起云落的天涯在相遇之前在离别之前谁仰起头叹一声木然说一句萧瑟的话春天你正苦苦挣扎夏天你是露水茶花秋天你才决定出发冬天你已得到回答如同人生的遭遇总是一件一件接踵而来,毫不为你的迟疑或者等待而稍候,如同这歌,听了让人心难以平复,老狼的声音来诠释感伤无出其右了吧,这把带着磁性的嗓音。
前段日子在bt网上看到,就赶快下载了,只是一直没有时间看,放在电脑上也很久了,昨天正好闲暇,就打开看了,感想颇多这是个梦幻般的故事,情节很简单,画面以及色彩十分的美好,三个男人纠缠在一个女人的周围:虹是个美丽而单纯的拉琴女人,先天的哑让她格外的敏感和脆弱,对爱充满了幻想却被命运捉弄;虹的一身红装太漂亮了,漂亮的晃眼!
另外,乍看上去,还跟小精子长的很像呢!
都是大大的眼睛!
旭是个出色的画家,但战争的年代让他放下精神的追求投身战场,但一次伤害让他流落异乡,以做风筝糊口度日,后来学会看手相,后来买了马,后来娶了虹,但战争让他无法进行房事,只能一次一次的画着美丽的虹;阳是个音乐学院的学生,拉小提琴,找虹来采风,结果爱上了这个敏感的女子,但就在他决定带虹私奔的时候,上海沦陷,他以一个爱国的心决定弃琴从戎,让虹等他;晟是个乡村老师,暗恋虹,却不敢表白,是个爱做梦的男人,他让虹嫁给了旭,自己则在一旁窥视着这对夫妻,他是个小市民气很重的男人,但为了虹去杀日本鬼子,真的很勇敢!
这是唯一的一张三个人的合影,在阳准备带虹私奔的前一天,日本对中国宣战了搜索到一篇很好的文字,内容好多是我想写的,但是既然有人写过,就不再动笔了,贴过来:随风飞逝很特别的一部片子,美丽的画面却流于荒诞的情节……画面的美是毋庸置疑的,据说片子选在湘西的小山寨完成,雾雾的,水水的,给人一种很缥缈的感觉。
虹的服饰,拉的像海棠叶子一样的不知名的琴,以及多处涉及民俗的载歌载舞的场面……都让人从心底感到愉悦。
可是情节的荒诞,曾一度让我感觉,这是一部十分搞笑的电影。
鼓号队队服一样的军装,旭拄着的那支可疑的拐杖,三流青春偶像剧里才会存在的纯美的爱情刻画,懦弱而又爱贪小便宜的乡村教师竟然在不经任何修炼的情况下就成为了神枪手……再配上高晓松精心编排的音乐……当这些荒诞不经的情节在我眼前闪过时,我并不能立刻感受到高晓松想表现出来的东西,于是,就一直这样任人牵着,流于表面,飘飘浮浮,昏昏沉沉,直到电影结束一片黑暗打出字幕时,我才得以空下心来回味脑中残留的人物与情节……一个彩虹般的女人和三个截然不同但都代表太阳的男人,旭、晟、阳。
虹是爱着太阳的,在这样潮湿的生活中,只有太阳,才能让自己美丽,才能让自己体会到生命,才能让自己变成真正的虹。
“忠于感情而不忠于男人,”这是高晓松赋予虹的感情基础。
一个女人会同时爱上几个男人吗?
可以。
这是滥情。
一个女人会前后爱上几个男人吗?
可以。
这是人之常情。
对于男人,虹的心里一直存在着这样的场景:军装,战马,最终男人死在自己怀里。
与其说虹爱上的是男人,倒不如说她爱上的是自己的爱情。
就是这样一个笃信爱情的女人,却无法得到命运的垂青。
每一个想给她幸福的男人,最终无不屈服于命运。
战争、离别、死亡,那个年代强迫爱情必须面对这些在生命随风飞逝的年代爱情 变得摇摇欲坠、力不从心,一次次的伸手触及幸福,却又眼睁睁的看着它随风飞逝。
不同的境遇,却又殊途同归…… 此外,在网上很费力的找了些剧照,有电影原声,但都是图片,我很费力的看着敲下了虹的那些独白,当我再次看到这些独白的时候,一个美丽且敏感的女人浮现在脑海里。
大海 虹之旁白在我十五岁的时候妈妈死了,她留给我这把唯一的琴和我唯一的手艺,就是拉这把琴。
妈妈说拉琴的时候会有眼泪流出来,可如果有太阳或者风筝的时候,我仰着头,就永远不会由眼泪流出来。
可是我必须低着头拉琴,我就想有一天眼泪会流出来。
滴在我的脚上,滴在旁边的泥里,渗下去,变成那时我从没见过的,大海。
男人与马 虹之旁白我生下来就是不会说话的哑巴,妈妈说这样好,可以专心的拉琴,可我能听见鸟儿、河水、下雨,最多的是下雨,还有樊伯伯每天说的书,精忠报国,杀尽胡虏,我不会写字,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觉得男人们就应该像书里说的,白衣白马,勇敢去死。
我们这里没有这样的男人,就像我们这里很少有太阳,我们这里也没有马,所以我们在做马,让马骑着他们,为了我们每年最大的节日——奔马节。
天空 虹之旁白我其实一直再梦想有一种东西再天空飘荡,那时我不知道这世界上有风筝,我以为只有太阳,后来想想再常年下雨太阳很珍贵的地方,风筝也很少有机会飞翔,所以珍贵的东西总是很少的,如果我真的到了整天是阳光和风筝的地方,也许我就会想念雨了。
无声落下 虹之旁白妈妈说女人就是天上的雨,总要落到河里,流进海里,沉进深深的蓝海底,在那一点点融化,旭来了,他不能奔跑,也不会笑,爸爸说,旭就是我的河,我要落下了,做一次透明的雨,我的名字叫虹,可我从没见过虹,妈妈说只有最美的女人才能变成虹,那需要阳光穿过雨水,我的阳光在梦里,我的梦 着我,对于这条遥远陌生的河落下来了。
阳 虹之旁白阳来了,像许多次梦想,像阳光一样从我指缝中来了,我又变成了雨回到天上,阳穿过我,我成了虹,阳说我的亲生指引了他,阳说我和我的琴是天空下最美的宝贝,我不会说话,不能告诉他我有多少次梦见他,我只会拉琴,阳的琴拉的比我好,他说我们的琴合在一起会拉出天下最美的声音,我听的出来,我相信阳,虽然他没穿那身红军装,没有死在我怀里。
命运 虹之旁白旭说阳很年轻就会死,阳真的死了,我不知道是应该恨日本鬼子,还是应该恨命运,或者恨我自己的那个梦。
我不再拉琴了,妈妈说得对,拉琴的时候我会有眼泪流出来,所以妈妈很早就死了,我也不再看太阳,那会让我想念阳,我不再做梦了,也许旭说得对,我命里注定要终老故乡。
旭 虹之旁白阳去了天上,可信还是再来,晟告诉我这些信都是旭写的,旭的信写得和阳一样好,也夸我得眼睛,我的琴声,我的嘴唇,虽然他没有吻过我,晟说他写这些信是想让我得病好起来,我的病好了,可风筝店的生意越来越清淡,已经很多天没有来过人了,旭只好去县城卖风筝。
你们 虹之旁白晟死了,每个要带我走的男人都死了,我会记住你们,就像被风筝记住的天空,被雨水记住的海洋,我永远记得你们的红军装,敌人是注定会死的,就像太阳注定会升起来,而你们注定会离开。
片子文艺气息很浓,杀鬼子的镜头有点搞,以镜头为眼睛的拍摄手法,用手枪扫射,镜头很是搞笑,忍不住笑出声来,即使情节本身是严肃的。
觉得英译名更好,Rainbow(彩虹),李小璐演的正是这个“虹”。
,,,呵呵.雖然故事不是很緊湊,編劇也有點亂,而且好像剪輯還出點差錯和失誤,演員的演出也不是很到位,但是,湘西蠻美,有些音樂用的還是不錯的,..這 畢竟是音樂人的電影,,,不容易啦!!就好比 逸飛兄的《理髮師》一樣,,難得啦難爲了!!!鄭鈞老狼都出來了,,呵呵補充一點,不是很喜歡那個 里小路
年轻人
我喜欢!!!钧哥好帅好帅的!!!
初中当年为了看到他,迷上电影,迷上写影评
很乱
画面虽然还算美,但确实没有讲好故事
郑钧的配音还真他妈恶心.不过片子具美感.
还是听音乐原声带吧
喜欢陈道明老师表演的所有影片。
很文艺
配乐比电影好。
欺骗了小刘阳的电影 = = 一星给道明叔
这TMD也太文艺了吧,生怕人家看懂,我说高晓松你就是个二,屌
ZJ
剪剪搁某某以让游客不知所云为目的的艺术展上当影像装置还成,离电影儿艺术可差得太远了。但是OST不错,最适合高中那会儿青春期尾巴上的小忧伤。
哈哈哈,他总演这种角色
特别像我两年前在香港看的那部古巴老片《露西娅》
补遗,杀鬼子那段很爽。毛病也不少,插曲一霎那很牛掰。
色彩、音乐很美啊
在看高晓松的《如丧》,里面有剧本《纹》,我就找了据此拍摄的电影《我心飞翔》来看,感觉很奇妙,剧本文艺,风景秀丽,演员青涩,但一切引人入胜
1不安分,容易冲动,很年轻就死了。2读书报国。不要打仗。3“女人守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