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之九十卖给开发中国家的武器,是由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所贩卖的。
这些国家一直声称他们愿意推广和平,而法国和美国发出那么大的声音自称是人权和民主的泉源,这简直是猖狂的伪善。
事实上,他们推广的是大规模的战争。。。。。
世界上最大的一家地雷制造商就是飞雅特(Fiat)的工厂。
现在地雷全部是用塑胶做的, 真是奇迹般的进步!
现在地雷没有任何金属元件,所以无法侦测。
飞雅特公司的董事会和股东持有者对他们的产品应该会感到骄傲,因为战争结束后有那么多的妇女和儿童,会被他们所制造的地雷炸死。
或许飞雅特可以进行下一笔生意:替幸存着制造义肢,这一定可以赚很多钱。。。。。
英国的皇家法令公司和美国IBM同样为这一批地雷制造零件。
当然在法国也有许多工厂在制作武器。
真可惜这些公司不能满足于只卖汽车、电脑等等。
”《僧侣与哲学家》里父子对谈之中,提及世界武器制造商的面目。
(249页)
而戴安娜前王妃反地雷的形象如此感人,面容姣好的戴妃慰问黑肤色的缺腿小孩,标题打上抗议地雷运动。
(安哥拉,1997)
可这样的扑光率和提醒,是不是杯水车薪?
(取自daily mail.co.uk)对于战争,大多数人类从来只有束手无策的机会。
而照片中的女孩,又是如何在战争的伤害中自处呢?
有时在电脑荧幕前或电影院里喝可乐吃爆米花的我们,会不会闪过这样一个念头?
面子书以外的世界,有时残酷得非我们可想象。
匪夷所思的世界,身为界外的大人,无法理解这个难民营里,同为大人的思路。
几个别村的长者站在山坡上对小孩们呐喊:“喂,那我们境里的地雷怎么办?
你几时派人来清理?
”身为孩子王的卫星宛如一个领导,指挥者数个残疾的小孩去做这个工作。
邻村的领导又出声:“这些孩子可以用的吗?
他们没一个是健全的,都少腿少手的。
”卫星打包票:“没有比他们更好的了,他们已经没剩什么可失去的。
” 因为残疾,所以才更搏命,更勇敢,才可以拆更多地雷。
我以为孩子是“明天的希望”,是普遍性的,不论种族国境的。
在这个战区的孩子却以拆活地雷,捡弹头挣钱过活。
这群孩子中众多的畸形手脚和拐杖,如针扎进眼里,不忍久视。
悲剧以最不矫揉造作的形式徐徐道来。
孩子们没有一丝的苦难悲容,即使撑着拐杖,依然满山坡飞快地奔驰,追逐他们天然的嬉戏乐趣。
努力拆地雷换钱,食物有着落之后,工作的同事还是玩耍的同伴。
生存之外的命题,谁理得着呢?
卫星以一个工头之势安排着难民小孩的生计,跟武器商贩论价,协助村里一切跟科技有关的活儿,如竖起卫星碟盘接受电视频道。
然而他跟我们家里的15岁男孩一样,也会对美丽的女孩倾心。
然而啊,面容洁净的红衣女孩,带着无法稀释的抽离,眼神没有任何神采。
她背上的弟弟,原来是被兵士强暴后生的儿子,13、14岁的妈妈和2岁的宝宝。
小母亲皎洁的眼睛,永远不肯正视自己的瞎眼儿子。
并且三番五次故意弄丢小宝宝,让他突然走失,希望他失踪,还自己和宝宝一个自由,一个未来。
扭曲的心态在小心脏里膨胀,后来,宝宝的小舅子,她有预感能力的无臂弟弟,预知美军将进攻,营里的人都走了,他们却还留着。
小舅子坚持要带上宝宝一起离开,姐姐却反对。
某个早晨小舅子梦里看到宝宝浸在河水里,姐姐临崖往下飞翔。
预知都是悲惨的,但也是真实的。
在战区风暴眼中心的小朋友,如狂风中的芦苇草,不能自己。
29/11/2014
影片讲述了一群库尔德族孩子,在战火纷飞的年月,各自的小故事。
难以想象一群库尔德人的孩子的本色演出,如此真实,温暖却又寒气逼人。
库尔德人是中东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大多数是伊斯兰教信徒,属于逊尼派,讲库尔德语。
相传库尔德族是古代米底亚人的后代,两千多年来一直都在土耳其、叙利亚、伊拉克、伊朗的交界地带库尔德斯坦生活,有少数分布在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山区,在中东地区是人口仅次于阿拉伯、突厥和波斯民族的第四大民族。
近年来库尔德族已有独立建国的声浪,但屡屡遭受土耳其、伊拉克等国的压迫。
看完片后,我怨恨自己,总感觉不是亲身的经历果真就疼不到哪里去。
除了堵以外,我想不出有什么可以写的。
我也不想笑也不想哭,只想咆哮和嘶喊,把心里堵着的怨气喊出来,或许喊着喊着我就可以哭出来。
可惜身处集体宿舍,这一刻也不是世界末日。
最后我带上耳机,用歌手的混乱暴躁的咆哮代替了我的咆哮。
我瘫在桌前,希望自己的脑子能够飞快的运转,希望自己的心不要马上疲软,请给我多一些感触,让我能真实地记录下来。
我有话想说,又觉得无话可说。
我蛮恨的,却不知道自己要恨什么,我也觉得非常绝望,尽管我非常幸福,也没时间闷骚。
这是一部非常纪实的电影,片中成群结队的孩子们,为了生存,在大人们包着精致的头巾看电视的时候,他们背着破篓蹬着破鞋就可以去拆地雷卸炸弹。
主人公“卫星”很有领导风范,有一辆装扮豪华的自行车,是非常负责的孩子王。
其他的孩子们则忠心耿耿,吃苦耐劳,精明能干。
面对土耳其边防兵的荷枪实弹他们居然也敢调皮捣蛋一番,再很快乐地逃命。
被村里的大族户甩耳光后也会伤心地哭。
他们知道同伴的珍贵,会为给头头带一点自认为精致的礼物而卖掉自己所有的劳动成果。
他们在离别时会狠狠地亲吻对方的脏脸颊。
他们也怕死,真有地雷的时候也不敢向前踏一步。
没有什么能挡住他们的纯真和热情。
这是孩子们。
库尔德族的孩子们。
这一群孩子中有一家是与众不同的,姐姐亚格林和断臂男孩,还有一个有眼疾的小弟弟,不久前来自外地。
有一天大家跟着断臂男孩挖出了很多地雷。
孩子们才发现,单薄的断臂全身上下投射着坚强和一种莫名的智慧。
他毫不畏惧别人的刁难和排挤,面对生活似乎总比亚格林多一份耐心。
亚格林安静却不温顺,她背着她那无邪却失明小孩,默默地劳作,偶尔的回矒深深吸引住了卫星的心。
他们一起共同相处的时间不是很长。
他们一起经历了亚格林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
然后迎来新的战争。
在影片中,族人即大人们对于战争的发问,仅仅只限于“战争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
他们举着白旗就算是防卫,而清理战场、战后重建、主动防御的重任却被扛在卫星率领的一批库尔德孩子们肩上。
倍感欣慰的是,卫星是负责任的,无论何时他都将一群小孩的生计放在心上,为此从不对那批衣着干净,只会躲在里屋看电视的村长言听计从。
卫星是有威望的,他的一声令下,孩子们则会欣喜若狂地去拆地雷,大人们则争先恐后地成群地跑上山躲避战火。
卫星也是聪明而警觉的,小小年纪见多识广,还会一点英语,他会为全村准备防毒面具,亲身示范给他们看,用孩子帮挖的地雷去租枪炮以备不时之需。
为了爱情也为了预言,他耐心地亲自为亚格林和断臂男孩做一点事情,一直坚守着自己对亚格林的诺言,直面危险去救护那个小家庭的卷发男孩。
卫星也是关心族人未来的,他会在得知最新的战争预言后,心急火燎地向全村人及时地传递消息。
为了这块土地,卫星和他的小孩们做了很多。
只是,孩子们再多的努力也维护不了所有人的安全。
卫星再怎么有领袖气质,他也终究是个惧怕战争惧怕死亡的孩子,他也不会预言,不明白这日子为何一直是这样,何时会结束。
只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战争时期会有一个能预言的断臂男孩?
断臂男孩的睿智和沉着是卫星所敬畏的。
和众多库尔德孩子一样,断臂的家庭里也只剩下了他和他的姐姐,还有一个卷发的、没有明亮眼睛的天使般的男孩。
伊拉克士兵给族人和家庭带来的灭顶之灾,给亚格林带来的奇耻大辱,这些都是他和亚格林内心深处的那不可测的伤,深夜时分两个孩子都无法入睡。
只是,卫星和他的孩子帮都不知道,其实她俩都不是小孩。
童真的亚格林其实早已经在某个雨夜被变态的伊拉克兵们折磨死了,如今的她是一位母亲,也是一具空余恨的行尸走肉。
断臂男孩也不是小孩,血淋淋的战争亦早已地残忍地剔除了他的童心,留下来的他是一个对现实有深刻觉悟的男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战士。
所以,他会预言。
电影的细节之美,让人身心颤抖,不需要强调。
在某一处,断臂男孩感受到了卷发的孩子与乌龟在水中优雅地飘游,似乎在飞。
他不禁开始有点惊叹于他们的自在和超脱,他似乎也希望加入他们,但转瞬间即触电般反应过来,孩子有危险了。
在跑去水塘救小孩的路上,他经过一个破败的战场废墟,看到了很多个亚格林。
亚格林在废墟上或坐或站,或者做十字架的样式,都是背对着他。
风中还有一个凄怨的声音在歌唱。
他几天前的预言又一次应验了,他说过一切都会结束,结果亚格林把她自己连同她的孩子都结束了。
伊拉克人对库尔德人的战争也结束了。
但是美国和伊拉克之战接踵而至。
美大兵们武器精良,穿得好多。
而那个断臂男孩,一身单衣,全身湿透,空荡的短破衣袖在寒风中散落着水,如他的眼泪。
男孩没有喊冷,他也没有抬头看这一群扑面而来很英武的异域士兵。
他只是急急忙忙又跑到山顶悬崖边,对着脚下朦胧的云雾,心力憔悴地呼喊,呼喊他的亚格林。
一声比一声嘶哑。
他伤心地用断肢抹着眼泪,然后用嘴勉强地拾起她留在悬崖边的鞋子,离开了 。
断臂男孩又留了预言口信给同样心碎而恐惧的卫星,275天之后会有大事情发生。
而卫星似乎是明白了男孩预言的含义,残暴的伊拉克政权和士兵,引来了一场又一场劫掠和残暴。
阿拉伯语与英语,两相排斥的世界,会引发一轮又一轮冲突和仇恨。
战争所带来的死亡阴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投射在这块满目疮痍的土地上。
于是,在狭窄的马路边,卫星决然地转身,背对自己过去模仿和崇拜的美兵。
而能干的小助手,还在瞪大眼无知地注视着威武的美式战车和坦克。
库尔德族孩子是库尔德族的未来,只是,为什么战争延绵不绝,不放过这群小孩?
看楼上有人说是伊朗电影,该片是两国合作的拍摄吧。
我更把它认为是伊拉克电影,因为反映的故事在伊拉克。
Turtles Can Fly,国内翻译的是会飞的海龟,但从英文意思和影片的主题看,或许翻译为《海龟会飞》更合适。
小海龟在影片中是盲童的玩具,飞则是其在水中的状态。
故事的背景是伊拉克战争前后的邻近土尔其的库尔德难民营。
主角则是一群孩子,他们中的大部分是孤儿。
美军攻伊前夕。
绰号卫星的孩子王去给长老安装天线,好接收美伊战况。
卫星是个十三岁小孩,靠一点科技知识,成了战地孤儿的孩子王。
这儿的孩子,另一生计就是去拆地雷卖给贩子,贩子再卖给联合国。
会预见未来的断臂小难民来到村里挑战卫星的地位,卫星爱上他妹妹。
卫星并不知道,这个愁眉不展的女孩背的“弟弟”是被伊拉克士兵强奸后留下的。
美国人最终来了,战争结束了。
这些都在小难民的预见之中,这些消息也让卫星发布的消息成为权威。
有亲戚的孩子被海外亲人接走了,孤儿们也要进城去找个工作赚钱了。
女孩无法忍受带着“弟弟”奔波,她把“弟弟”捆在石头上,连同小海龟沉入了水塘,自己则跳崖自杀了。
这是一步获得了众多奖项的影片,包括第52届圣赛巴斯汀影展金贝壳奖、2005柏林影展 特别佳作、和平电影奖等。
这奖励大概和影片的时代背景相关,但影片中的非专业演员的演技也非常值得肯定:断腿的小孩、爱哭的小跟班、会几句英语爱吹牛的“卫星”,五一不让人印象深刻。
而瞎眼“弟弟”的笑容或自言自语更是让人怜爱。
这是一部少见的反映伊拉克库尔德人生活苦难的影片,和我们的新闻中的报道主流比较,会给你另外一个看待伊拉克、萨达姆的角度。
这部伊拉克和伊朗联合拍摄的影片是从库尔德人的角度来看待了这场战争,看来“美军”解放者。
他们的角度或许不是战争和苦难的全部,也不能全面评价美国人的“自由之战”。
但总给人以新的思维,去看待这场热闹的直播战争,看待战争中的弱势群体。
看这影片需要专心,需要观众的思考,不是那种可以三心二意看的美国娱乐片。
少见之伊拉克影片,又是精品之作,不买了收藏,还会做什么呢?
影评转载自我的博客 http://blog.esnai.com/ycy/archive/2005/09/30/40894.aspx
有预言能力的无臂男与妻子抛弃孩子,最终将孩子沉呼而死。
小大人拯救孩子,最终看美国大兵而伤感。
这样一部有着有趣名字和绝高评价的电影,当我作为一部周末喜剧打开后,却被它的沉重和残酷所钳住。
战争的实在之处,不是那一个个乌压压的重型武器,也不是电视广播高潮迭起的战报,更不是传奇般力挽狂澜的英雄故事,而是不断砸在平民百姓心灵与肉体的几辈人都难以愈合的创伤。
当某个大人物的雕像终于被大卸八块时,又有多少平民丢掉了自己的四肢或是生命?
祈求战争戛然而止,如同幻想乌龟也会飞。
影片的主人公们是一群孩子。
‘艺高人胆大’的孩子王,绰号‘卫星’,善于安装天线和卫星电视,戴一副眼镜,长腿高个,懂半点英语,精于倒买倒卖,在几乎找不到精壮男子的难民营里颇有一副舍我其谁的架势。
名为‘卫星’可是在却实为‘恒星’,身后一群小跟班,形象让人联想到另一个孩子王——《碧海蓝天》里小时候的让.雷诺。
‘卫星’的绝对权威在一个无臂男孩到来后首度遭遇威胁......这样一部儿童视角的电影自然不会缺少孩子们的纯真烂漫。
苦难中的孩子们早当家,可这不妨碍他们在一片焦土中依然寻到他们的童年,因为这是他们年纪该做的事情。
这也是导演的智慧之处:谁也不会愿意在一闷到底的电影中煎熬,而苦中作乐则让苦涩愈发苦涩。
随之而来我们看到了更多的细节,他们在一片破败中演化出了自己的生存手段,在战墟中捡金属,搬运随时可能出现爆炸的弹壳,失去胳膊和双腿,和死神擦肩而过。
如果这样,他们依然能够艰难生存下去,那么心灵的创伤却似乎永远无法愈合,最终将他们压垮。
那个无臂男孩的妹妹让‘卫星’牵魂梦绕,可是这对兄妹的脸上却始终挂着只有大人才有的忧郁。
‘卫星’不知道的是,女孩背上的失明男童并非她的‘弟弟‘,而是村庄遭血洗的那天被士兵强暴后而生。
心头的巨石让她无法喘息,她不想再面对无数个明天,最终在下坠中与她的孩子离开着这个罪孽的世界......下坠,与地心引力同向,如同放弃继续在现实中挣扎。
’卫星‘的童年在那一天结束了,而战争还在继续。
本片是巴曼.戈巴第导演拍的一部以美伊战争为题材的巨作。
片中没有直接描述战争的惨烈,却把镜头转到了战场边缘的孩子们身上,用他们纯真的笑脸展现了战争的残酷。
片中的大量蒙太奇手法,给观众以强烈的感知。
蒙太奇手法出现在画面的组接上,给观众以视觉上的享受,再加上片中主人公高超的演技和完美的技术整合,整部片子完成的非常精彩,小女孩一次次的跳崖,使人陷入深思。
小女孩在美军的残暴蹂躏下生出的孩子,使他内心产生了矛盾,但终被战争打压下的她,毅然决然的要孩子死亡,,她一次次身穿红衣,在悬崖边上,通过交叉蒙太奇的艺术手法,展现当时场面的紧张。
而她的哥哥在骑自行车时,又有快闪的手法,是画面的展现更为完整,给观众以震撼。
片中的飞机撒钞票的场景更让人震撼,片尾的一句“你不是想看美国大兵么/”更让人感叹, 卫星崇拜美国武器,想看美国的军队,但阴差阳错自己的脚踩在了美国地雷上,因此出现了戏剧化的结尾,俩个残疾人的背影,出现在镜头中,看着面前走过的美国大兵说出的话,让观众更加感受到了战争的惨烈。
本片的孩子们本应该属于一个个天真烂漫的年纪,却感受但战争的来临,给爱好和平的人们以深思
——观伊朗—伊拉克电影《会飞的海龟》海龟,笨拙憨厚地在沙滩上缓缓爬行时,有没有想飞的渴望?
或者,当它们舒展悠由地在水里划动四足时,是否可以看成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飞翔?
《会飞的海龟》,伊朗导演巴曼•戈马蒂的第三部作品。
讲述美伊战争前几个星期,伊拉克—土耳其边境一个叫库尔德斯坦的地方,一群两三岁至十多岁不等的孩子的故事。
卫星•帕修•沙拉空三个男孩中我最喜欢的是那个年龄最小的沙拉空。
让人爱怜的白皙的脸,松松垮垮的不太干净的衣服,说话永远是兴奋地扯着嗓门,哭泣的时候眼泪如泉水般不停涌出。
他是卫星忠实的下属,成天跟在他后面屁颠屁颠地忙碌,当卫星给他布置任务,总是深感荣幸地来一句:“乐意效劳!
”为了看完卫星心爱的自行车,他被伊斯梅尔(村里的长者)扇了两个耳光。
一天的大雨里,他嚎啕大哭,边哭边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为了使叙述更加准确生动,他还学着伊斯梅尔的样子毫不留情地扇着自己的耳光。
当卫星冒着生命危险去救那个叫里加的小男孩时,沙拉空又一次大哭起来:“你不能去!
我昨晚做了一个可怕的梦……让我换你去吧!
你是个好人,我们不能没有你……”卫星受伤了,美军进城了,叔叔要带他离开这里了,他还兴冲冲地跑来看望卫星,送给他两样珍贵的礼物——用地雷从美军那里换回的萨达姆铜像的一只手臂,“萨达姆的手臂,你看它多美!
”令人捧腹。
还有声称是叔叔从美军那里买来的几尾红鱼(似乎是那里的孩子梦寐以求的宝贝,村里曾有三个孩子为到一条河里捉红鱼不幸溺水身亡,卫星也曾为了心爱的女孩潜到水中寻找红鱼,却无功而返)。
沙拉空走了,卫星欣喜而好奇地看着装在塑料袋中的红鱼。
为了看得更清楚些,他晃动袋子,水竟慢慢地变红了——原来这只是沙拉空对朋友的一个善意的谎言!
那一刻,卫星有些愠怒,我却深深地感动了。
帕修比沙拉空大几岁,个儿也高得多,同样是卫星忠心的朋友,得力的助手,唯一与他不同的是,他时刻拄着一根拐棍——在挖地雷的劳动中,他伤了一条腿。
那天,里加梦游,走到伊土边境的铁丝网那儿,迷濛的雨雾中,他开始惊恐地大哭。
帕修和卫星来了,卫星抱起小男孩,却无法止住他的哭泣。
帕修便举起自己那只伤残的腿,装作是一挺机关枪,向着不远处铁丝网那边的土耳其哨兵“开火”。
里加不哭了,开心地笑了,而帕修这大胆的举动却真的引来了对面的几声枪响,他们笑着跑开了。
是的,是“跑”,而不是“走”。
影片中还有一处镜头,拄着拐杖的帕修和双腿健全的卫星一起飞快地奔跑,在连绵起伏的山上欢快地奔跑。
我无法忍受那样一只因为战争而伤残的畸形的脚握在手中当玩具的感受,也无从想象,一个被战争伤害了的孩子,如何还能笑得像帕修那样灿烂,那样心无芥蒂。
也许,这就是生长在那样一个特殊地带特殊年代的孩子所特有的生命的强度与韧性——伤痛近在咫尺,我依然能视而不见,欢笑是我与生俱来的权利,任何恐惧都无法将它掠夺!
卫星,影片的主人公,十五岁的大男孩,一头淡黄色的卷发,一张酷似哈利•波特的脸。
他聪明,机灵,能干。
他是这一带所有村子里孩子们的领袖,他成天忙东忙西,一会儿布置孩子们去各村挖地雷,帮村民安装电视天线,挣钱养活自己,一会儿带着村里的长者用收音机换回“卫星锅”,收看国外的新闻节目;一会儿和军火贩子讨价还价,希望孩子们冒着生命危险挖出的地雷可以尽量公平地卖到合理的价格,一会儿带着手下去集市上租用武器,到山坡上挖战壕,做工事,准备抵御即将来袭的美国大兵。
看着他忙碌的身影,我不由感慨:这样的孩子如果有学可上(战争前夕,那里就没水,没电,没学上了),如果能接受良好的培养与教育,他的领导才能、经济头脑可以让他干出一番多大的事业!
他也爱面子,有点虚荣心,容易冲动。
村里的长者请他翻译国外的英文新闻,这个成天“Hello”“Come on”“I don’t know”不离口的男孩,其实又会多少英文?
只好把有关布什讲话的一段新闻译成“明天要下雨了”。
汉高夫(一个有预言能力的男孩,下文会提到)告诉他战火很快会燃起,他赶紧让手下四处通知村民和散居在各地的难民,让大家都到山顶上去。
看着成年人对自己的话言听计从不甚惊惶时,他有一丝得意,又担心预言不会成真,反复地追问汉高夫:“你说的是真的吧?
你不会骗我吧?
那样我就太没面子了。
”和军火贩子砍价,明明大败而归,还是在那帮孩子面前吹嘘“一切都搞定了”,并且表示这真是个艰难的谈判,太不容易了……在他身上看到更多的是真诚,纯情,一个十五岁少年对爱情懵懂的渴望与追求。
在工作中偶然邂逅逃难过来的少女亚格琳,只是第一眼,他便认真地爱上了她,送给她绳子,慷慨地不肯要钱,并且表示以后她有任何困难他都会愿意帮助。
女孩去很远的山上提水,他鞍前马后地帮忙,人家始终是淡淡的,并不想领情,却不能熄灭他心中熊熊燃烧的爱火。
为了让女孩高兴,他两次跳进曾溺死过三个孩子的被村里人视为不洁的水中,希望捉到几条传说中的红鱼,换取女孩一个惊喜的眼神,一个美丽的微笑。
这样动人的举动,也只有在这样动人的年纪,才会有吧?
在集市上租赁武器时,他买回一条用子弹壳做成的项链,并由衷地赞叹,真是“国际顶级”的漂亮。
后来在救里加的过程中,项链丢失了,后面再也没有它的下落,而在这个十五岁少年的心中,曾经藏有一个关于项链的多少美丽的梦呢?
亚格琳•汉高夫•里加这是三个逃避海珊镇压的库德族难民,三个孤独的孩子。
里加,两岁还是三岁?
不会更大了,只是一个小得可怜的孩子。
他的眼睛有病,常常奇怪地斗起眼球,做出一些莫明其妙的神情。
他常常挂在汉高夫的脖子上,或被抱在亚格琳的怀里,他常常睡在两人的中间,脚上系着一根防止他梦游走失的绳子(卫星送的绳子)。
到后来他两次被亚格琳拴在无人的山崖上,河水边,第一次,他幸运地被村里的孩子们救回了,照旧在夜里睡得不十分安详,第二次,一块大石头被系在他脚上的那根绳子上,石头滚进河里了,他也随之沉了下去,一个生命,就此消逝。
汉高夫被村里孩子称为“断臂男孩”。
这个瘦瘦高高的孩子在一次挖地雷时被炸去了双臂,只留下两截很短的残肢(我真不忍心看到这样的肢体)。
他能用它们夹起幼小的里加,也能用它们擦去悲伤的泪水。
一个博士在四处寻找他,这个具有预言能力的男孩。
而事实上,他并不喜欢自己这份与众不同的能力——两次预感,带来两次巨大的灾难,他不要预知这一切,他畏惧这一切。
那天,卫星用自行车载着他和里加在山路上行驶,那先知先觉的力量再度降临——飞机隆隆飞过头顶,坦克沉重地碾过大地,恍惚间,自己亲历的那场浩劫又将降临这片土地。
他的脸剧烈地抽搐起来,眼中充满泪水他的心因为恐惧而颤抖——我们只是孩子,我们不懂政治,为什么成年人的罪恶要孩子来承受,为什么我们的童年必得如此悲惨?!
而亚格琳,那个被卫星倾心爱慕的女孩啊,热情单纯的卫星怎会知道,在她并不够坚强的心中,承受着多么巨大的伤痛与仇恨!
作为一个难民,她有着紧张、忧郁、充满防备的眼神,她的那袭深红色长裙,自始至终就没有换过,她美丽的亚麻色长发随便挽起或任它披下,从来没有心思梳理,她那张美丽的苍白的脸,也总带着惊慌,漠然,或是悲哀,从来没有绽开过哪怕是一朵微笑。
那个浸满了鲜血与泪水的深夜怎能记忆,枪炮声不绝于耳,哭喊声此起彼伏,熊熊火光映照下,一片废墟,一片狼籍!
弟弟汉高夫倒在一地的血泊中呻吟,身着红裙的亚格琳被一群伊拉克大兵追赶,可怜的女孩四处奔逃,却怎能逃过那群禽兽的魔爪,柔弱的身躯惨遭蹂躏,撕心裂肺的哭喊啊,真主,上帝,你可曾听见?!
后来,就有了那个孩子,那个卫星一直以为是她的弟弟的孩子——里加。
所以亚格琳憎恶他,痛恨他,虽然把他抚养到两三岁,却没有一天愿意正视他,发自内心地疼爱他。
所以在被内心的苦痛折磨得再也不能忍受后,亚格琳选择到水中试图自焚,选择把他丢弃在无人的山顶,最后,选择让石块带他沉入水,而后,自己从高高的悬崖上跳入滔滔的江水中。
山风凛冽,吹拂着她曳地的长裙。
脱下那双干净的,淡蓝色的鞋子,她赤足站在山顶,回头看了看,然后张开双臂——她选择了飞翔,直抵深渊的飞翔。
从此,再没有痛苦啃噬她的心,再没有恐惧在熟睡的梦中侵袭,再不必哀伤,也不必冷漠,但是,也再不能与善良的弟弟相依为命,再不能感受卫星充满爱意的目光的抚摸,从此,无忧亦无喜,从此,一切归于平静。
巴厘岛又炸了,肯定是头条新闻。
伊拉克天天爆炸,炸得大家熟视无睹,炸得大家麻木疲惫,什么时候那里不炸了,也许会成为新闻吧。
走在熙熙攘攘的王府井街头,却想起刚刚看过的伊拉克电影。
一部号称获奖无数的影片——《乌龟也会飞》。
孩子们匍匐在地上,熟练地用牙齿拆除地雷。
他们在用生命来填饱肚子,断手的孩子比健康的更加无畏。
每天都在发生这一幕,这个世界就是如此不公,感谢导演让我更加了解。
没有自己家园的库尔德人,也许注定还要背负着多灾多难前行,如同驮着重重龟壳的乌龟。
主人公“卫星”那辆破旧的自行车,也挂满了东西摇摇欲坠。
不过这车可是有观后镜的,你不相信他会用来超车么?
看过这些孩子们的乐观,善良,与命运抗争的勇气,你会相信。
而且你还会相信,早晚有一天,乌龟也可以飞翔。
电影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是那些由难民扮演的孩子们,成群成群的,其中很多是残废,如果算上每个人心灵上的创伤,我想应该是百分之百的残废率。
一眨眼十多年过去了,不知道他们中间有多少人能够幸存下来,幸存者目前又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从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来看,那个地区仍然是动荡的,并且制造着越来越多的难民们,同时也诞生了IS这样的恐怖组织。
这其中既有西方国家的干涉(片中的美国兵们),也有大国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故意挑起的冲突,总之情况是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糟糕。
这些孩子们的命运让我想起了BBC的纪录片“非洲”中的一个场景,母海龟在海滩下了无数的蛋,孵化出来的小海龟们出生以后要从海滩自行爬到海里,而这一段路程中天空中的猛禽(忘了具体是什么)会猎食刚刚出生的他们,只有少数才能爬到海里存活下来,绝大多数成了别人的盘中餐。
自然界就是以这样方式来演绎的,虽然残酷但总算达到了平衡。
而这样的方式千百年以来同样适用于人类,战争时期血淋淋的杀戮,和平时期被美化的尔虞我诈的竞争。
有点想不通的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进化了这么久,有了这么多的物质发明和璀璨的人文思想,最终还是改不了自己的动物性!
我喜欢看伊朗电影。
每一部伊朗电影里都有特别美好的人性。
节奏缓慢却有韵味,情节简单而富有诗意。
最主要的是,里面的主人公几乎都很善良。
《乌龟也会飞》里面那群挖地雷的小孩,单纯得像是从天堂里下来的天使。
当然,大多数伊朗电影的主人公,尤其是以儿童少年为主角,那里面温暖朴素的人性,让人有一种想要救助他们的冲动,但大多数时候只有无奈和哀叹。
战争给国家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最艰难的其实是底层的孩子们。
他们一出生就被抛在一个困惑无解的成长环境中。
这部电影里的两个男孩,卫星和Hangrv(无臂男孩)有着少年的身躯,却藏着一颗成年男子的心:有责任感,有担当,坚强勇敢。
无臂男孩的说预言能力有点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另一方面也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力量。
他的预言带着变故。
一个简单的小小故事,拍出如此的震撼,令我们对伊朗这个国家刮目相看。
战争摧毁了他们的家园,却夺不走他们的内心精神力量,还有文化传统。
大约是得益于伊朗电影严格的审查制度,所以出现了这么一群又一群来自天堂的孩子,他们身上全是人性的美好,善良和亮点。
好像恶的因子,从来不会在他们身上出现。
这是伊朗电影的套路,但是又不得不折服于这种陈词滥调,佩服他们的底蕴和表现力。
我们民族也经历过战争,可是我们表现战争的手法全是高大上的英雄,还有敌我对立,正义和邪恶的正面较量。
我们的镜头从来没有对着最普通最朴素的人,战争给我们留下的只有一大堆的纪念和概念。
在《乌龟也会飞》里,战争的影响在晦涩地呈现着,民族冲突体现在Agrin和她的瞎眼儿子身上。
这些隐痛犹如女孩忧郁的表情,难以言表。
而美国和伊朗的战争,在挖地雷的那群儿童身上闪现,他们残缺的肢体,只是为了挖出美国地雷去集市上换点钱。
难以总结的伊朗电影。
单调而真实的背景,灰白的画面,孩子们清澈的眼神,都在默默地言说战争的残酷。
这部伊朗电影是我看得第一部也是记忆最深的一部。。女孩跳入山崖的那一幕让人垂泪
别管拍的怎么样别挑刺题材很好
战争后方-难民营-孩子王
看得太费劲了。虽然最终我成功地理清了故事的脉络,可是那个小女孩明明只有五六岁的样子,却产了个两岁的儿子,实在是太。。。
战争的伤痛,于孩童更深沉
开始讲到预见未来,我以为是奇幻片;两个孩子春心萌动,我以为是爱情片;后面小男孩是女孩生的,我以为是伦理片。可战争片就是战争片,在战争中,不管你是预言家、美女、婴儿,还是富有创造力、领导力,等待你的都是死亡,身体上和精神上。从电影的角度上不算个好电影,但是从主题上看,应该被拍出来。
7/10。‘‘卫星’’发现伙伴为他买来的红鱼其实是颜料染红的时候,他对亚格琳示爱的诺言瞬间成为泡影,假鱼象征着各个政权对库尔德人虚幻的承诺:水中伊拉克的士兵轮暴了亚格琳,边境瞭望塔上的土耳其军人向难民营扫射,美军直升机则在难民密密麻麻的山丘上播散传单,许诺公平、正义的美好谎言。导演用手持和全景俯拍,将由帐篷、坦克残骸和生锈的地雷构筑的这片苦难之地呈现出来,无臂男孩预言废品厂会爆炸时,手持传达了人们的恐慌感,而难民涌向山坡避难时,亚格琳被强暴生下的弟弟把玩着龟壳,具有联系的是结尾,无臂男孩预感到格琳娜将弟弟绑在河边石头上,弟弟沉入湖底,水下他刚好看到一只乌龟背负着沉重的壳往上游去,最终亚格琳在大雾中跳崖自杀,令男孩站在崖边哭泣,或许被战争侵害的库尔德人天生就被命运的龟壳紧紧黏住,眼前是渺茫的希望。
剧情很混乱,看不出中心思想是什么。
无臂男孩可以预言,但他还是无所改编一切,现实该来的苦难依旧会来,预知也只是平添一份痛苦。每次看到男孩用嘴含起东西,都会触碰到内心的某些的东西,眼前的已经够让人震惊了,而女孩背后隐藏的过往更触目惊心,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是一段苦难史。★★★★★
可以跟【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媲美的战争电影。想要预知未来的人们啊,你们不知道,未来其实没有未来。
哪怕是乌龟也渴望展翅高飞,像镜头中的卫星和一群靠着挖地雷维生的孩子们一样都渴望自由,可战争从来没有胜利者,他们只是幸存者,挣扎着却无法逃出水面。红衣女孩让我看到了一个孩子灵魂的寂灭,像那红鱼死在血泊中、像那善良的红裙变得暗淡,哪怕是惹人心怜的大眼睛孩子都没能拯救她,残酷沉重。
太煽情!煽情!煽情!煽情!煽情!煽情!煽情!煽情!煽情!伊朗导演就知道煽情,MLGB。
战争离我们有多远?想起同事发在BBS上的萨达姆倒下的塑像的时候,只是觉得有些许感慨,可是,当看到电影里的萨达姆的手臂被做为礼物送给“卫星”的时候,泪水忍不住流了下来,那些身处乱世的孩子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啊,离乱是轻,死生亦是轻,却令我们有不堪承受之重。
只希望no more wars
2004年上映,那么影片中的孩子们真的经历过战争😭😭😭。静悄悄的震撼,与无人知晓一样。想说孩子们演得太好,但查后更倾向于他们表达的是真实经历过的悲惨生活。
我看豆瓣基本不说话,这次实在忍不住,这电影充满负能量。尤其是作为一个父亲,看到那个瞎眼幼童最后死亡,看完几天了,想起了眼泪依然忍不住想流出来。我只能说导演为了悲惨而悲惨,不当人子。
在那个灰暗混乱的边境地带,这群孩子没有一点稚气,反而更坚强,更勇敢,更平静。枯黄的童年,和战火纷嚣的情感,他们就是这么活着的。
战争结束了,可没人关心这群孩子的命运,无关对错,也无关正义或者邪恶,只关乎战争本身所带来的苦难。战争夺走了孩子们的童真,孩子们的青春,夺走了对今后的幻想与奢望,而那些苦痛本身所带来的生存法则会篆刻在他们的一生中,挥之不去。
她的脸庞那样美丽,可是在他的脸上又能看到超越年龄的绝望和悲伤,任谁看到了又能不为之触动…她们脸上有的是这个年龄段不应该有的成熟和稳重,俨然一个小大人的模样…那对姐弟实在是太悲剧了,被战争的仇恨蒙蔽了双眼,却又陷入在深深的自责与悔恨当中,对,他们根本就不是姐弟,是先辈把仇恨带到了他们这一辈,可是女孩爱的太深,于是她的仇恨愈加强烈,她控制不住自己尽管她十分自责自责,她痛哭流涕,可这一切都太过压抑,太过我绝望…最可怕的并不是身体的残缺,而是失去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
预言却无法改变现实,悲剧~~花季的孤儿们一直在努力挣扎生存~~我们看到真实,伸手却够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