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我看到这个电影的时候有点莫名其妙,因为我没有看到任何关于这个电影的宣传或者广告,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看了起来。
整部影片我一下子哭出来的一幕是,老人在看戏的时候尿失禁了,等回到家,一个人,一边看反法西斯70周年庆的相关新闻报道一边哭一边笑。
心中很酸楚。
我酸楚的角度是人们正在遗忘他们,遗忘带着鲜活的历史沉重感的他们。
虽说历史书还在,先关的文献和资料都还在,但是那种抗日老兵身上活生生的沉重的历史鲜活感,可能在下一个十年,下一代的孩子们,都看不到了。
其实但从理智的分析电影的角度来说,我觉得电影有点短,而且主题不是特别明确,故事发生的经过也有点简短处理了。
但是剧情和金老师的演技完全的填补了这些不足之处。
看到最后的时候,我想起了,多少抗日老兵为了抵抗侵华日兵,没有生儿育女,甚至有的老兵一生都没结婚,孤独一生。
我还想起一个老兵说的话,那位老兵我不知道还健在否,他说的是,我害怕的不是时间的流逝,我害怕的是人们会忘记我们,忘记这段历史。
当然不是说从历史书上忘记,而是忘记那种历史的沉重感。
历史书谁不会看?
但是看过建国那年的大阅兵的人都能看得出,当年的阅兵和今年的阅兵很不一样,当年的兵身上都带着杀气。
我很庆幸我出生在还有抗日老兵的年代。
一个被时代进步所遗忘的老兵 他把青春献给了祖国 但却被独自困在这个笼子里缅怀过去 他没有任何立场去为自己呐喊 或许已经被时间消磨了他的力气 他们的被遗忘也许是因为人们的粗心所导致 我们不应该忘记这段历史 应该去记住这段历史缅怀这段历史 现今中国抗日战争的老兵平均年龄都达到了90岁以上 他们的人数正在急速下降 他们值得被所有人善待和尊重导演及合作人为了表达对电影题材的尊重没有加入任何的植入广告 想让这部电影变得更加有意义 导演对电影的用心很深 不想让这段情怀过于直白让剧情更压抑 有一种明明深情但却又故作抽离的手法 让人对这位有故事的老兵好奇 这样用心拍电影的导演也同样值得被大家记住。
影片讲述了一位抗战老兵住在旅游景区,每天都有无数的旅客来到他这里参观红色文化所留下的历史印记,而他这个抗战的幸存者却无人问津。
随着时间流逝,幸存的战友一个个的离开对他的触动很大,他决定用剩下的时间将战友的名字刻于木板,让他们的这段故事在世上留下一丝印记。
这部片子几乎没有任何宣传,选择在2015年9月悄悄上映于几家视频网站,无疑是在默默地向抗战胜利70周年表示致敬。
在当今的内地电影市场娱乐化的大环境下,这样一部扎实的电影,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作为给年轻人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或许比《我和我的祖国》之流更深远。
虽然说电影碍于时局和片幅,还没有做到完美。
但是我依然选择力荐。
我想这部电影,作为给年轻人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比《百团大战》之流更高。
这是我目前看到的抗战纪念70周年最感动的作品,没有之一。
先讲演员,严格来说,这部电影不算是演绎,更像生活。
金世杰老师,作为国宝级的演员,在这一次,将演技发挥到淋漓尽致。
一个人撑起了一部电影。
表演方面已经不需要多说什么了。
然后说故事。
故事再简单不过。
就是讲述了一个国民党老兵老了的故事。
他独自一人,守着一个红色景区。
独自一人,给故去的战友操办丧事。
他唯一的陪伴,是战友留下的一条狗,唯一的朋友,是一位共产党老兵。
接着说说剧情。
不想说太多剧透,只是提几处感动我的地方。
第一处是卫国老人给战友操办完了丧礼,给另一个战友打电话。
电话里说,麻子走了,我给他操办了一下,走的蛮体面。
那一瞬间,我几乎眼泪就出来。
可能是因为我爷爷也是老兵的缘故。
我依然记得爷爷故去的时候,他的老战友来送他的情形。
那位老爷子努力站直了身体,给爷爷的遗像鞠了一躬,然后说老伙计,你也走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轮到我了。
第二个给我感触很深的场景,是老人看电视,电视里播放领导人肯定抗战的时候。
虽然这里有点刻意的感觉。
但是我想那种这么多年,终于被人承认的感觉,肯定很好!
同样的抗战老兵,许许多多的国民党老兵压抑了好多年吧?
最后,当老人唱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时候,仿佛又回到了战争岁月。
身边一个个虚幻的战友擦身而过,冲向前方。
是否也预示着历史的滚滚洪流,也开始翻开了新的篇章!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
壮哉!
老兵!
短评中写不下了.....几年前大连电视台播报过一条九旬抗战老兵上山当道士的新闻。
抗战时期老兵十多岁就参了军,当时的房子也捐给了政府,建国后几经辗转来到大连的农村,这么多年从没享受过政府的任何待遇。
孙子要结婚,家里四口人住在一起,老人为了不给家里添负担,去了山上当道士,虽然山上条件简陋,但是有地方住,还管一日三餐,家里劝了很多次让老人回家,但是老人执意要留下。
记者问老人问什么不回家,老人说,以前我革过命,现在还革不革命,我觉得还应该继续革命。
题材很好,金宝演技也特棒,不过感觉有些地方不真实或不饱满,如反复出现的鸟鸣,很明显是人工添加的因为从头到尾除了个别声音不同其他的"叫法"都一样,要我理解为同一只鸟也有些勉强。
最后高潮老兵在山顶老泪纵横地唱歌时,像时光倒流屏幕上出现当年打仗的情景,虚实相交,但导演用了很多慢镜头与定格画面,这些不够体现当时战争的激烈,而在动态场景时,士兵打斗的动作也有些"华美",总体给我的感觉不够强烈,不过也许导演就是想传达一种不那么热血沸腾的画面,体现在老兵的记忆里当时的画面被时光模糊得只剩下这些了。
不过影片总的那种静谧的气氛渲染的很好,做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
影片的整体色调是灰黑色的,时间流淌得非常缓慢。
全片镜头极少切换,绝大多数是固定镜头,镜头就像藏于暗处,被动地记录着佝偻着背、老态龙钟的何卫国无聊的生活。
加之基本寂静的周遭环境,简单明了的故事情节,寥寥可数的人物对白,奠定了本片内敛压抑的感情基调。
导演在五十分钟内设置了三个悬念,环环相连。
几乎没有任何宣传,《老兵》的正片便悄悄登陆了几家视频网站。
选在这个9月上映,自然是多了一层向抗战胜利70周年致敬的意味。
然而,在这个举国同情的日子里,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的却并非愉悦,而是一些酸楚,与反思。
很多人之所以来观看这部电影,都是被海报上的那个老人所吸引。
也许你是因为《绣春刀》、《痞子英雄2》等院线电影或是《我可能不会爱你》等偶像剧结识了金士杰,然而,他最重要的身份,还是台湾的舞台剧表演大师。
被剧场人们亲切称为“金宝”的金士杰,在将近30年的戏剧生涯里导、演了无数佳作,包括我们熟知的《暗恋桃花源》,是真正的台湾戏剧的开创者与灵魂人物。
他的表演能有多好?
在我看来,那是一种境界:可以很松弛,收放自如、毫不刻意,真真正正进入到角色中的境界。
在银幕上,金士杰也算是常有露面,在这里便不得不提到杨德昌的著名作品之一《恐怖分子》了。
在《暗恋桃花源》中有出色表现的三位男演员:金士杰、李立群与顾宝明齐聚本片,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演出。
去年参加金宝的对谈会,被问到出演《绣春刀》的经历,金宝打趣说因为做了爸爸,最近会多出演一些电影来养家。
这一年,他还将在青春文学作家落落的处女作《剩者为王》中出演重要角色。
而不同于其他的那些电影作品,金士杰出演《老兵》,想必有很大的原因是看重了剧本背后的深远意义,那便是:借助电影的媒介,唤醒社会的重视。
正如近年来,《亲爱的》、《失孤》等电影所做的一样。
电影时长五十分钟,大体上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是对金士杰所饰演的国民党退休老兵的生活状态的展现,而后半部则反映了老兵酝酿着祭奠亡去的昔日战友的整个过程。
这是一部“慢”的电影,大量空镜头与客观视角的使用让本片带有了较浓厚的纪录片色彩,而事实上,正是这种较慢的节奏,才能让坐在屏幕前的我们去体现这群被社会遗忘的老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
前半部对生活状态的展现是让人心碎的:居住在荒凉山村的破屋里,为死去的战友草草办了葬礼后,只有一条老狗相随,整日坐在革命遗址等待与游客合影赚取生活费,只有墙上的照片能让他想起往日的辉煌。
那样的日子缺少激情与欢笑,甚至没有什么寄托,不是生活,只是生存。
导演在这里对细节做出了很好的把握,运用表现主义的手法,将悲凉渲染的更加浓郁:从高处向下望去,居所的房顶与空间构成了仿佛棺木的形状;老兵给昔日的战友打去电话,而后什么都不说,只是划去了电话本上的那个名字;配合着戏台上舞枪的霸王,老兵正看的起劲,而裤管里却悄悄流下了尿液......这一段金士杰对老兵身体上的力不从心与内心中痛苦与麻木刻画的极好:时刻佝偻着背,大部分时间呆滞的神情以及不多的言语,还有在自己失禁后的失声痛哭,导演在这一段把特写对准了金士杰,让这位老艺术家的每一声低嚎都深入到了观众的内心深处。
于是,进入到全片的后半段,老兵换上皮鞋、军服,买了酒,缓缓地走向村中的山头。
他买给了跟来的小姑娘一根棒棒糖,告诉她,“爷爷要去看看老朋友”。
那一段在蓝天白云绿草下的攀爬让我想起了《飞屋环游记》开场那段动人的蒙太奇,他走了很久,终于抵达了山顶上刻着他们曾经荣光的石碑。
在那一瞬间,曾经他们在战场拼杀的场景浮现在老兵眼前,这里导演巧妙地把过去与现在交融在一起。
那些年轻的士兵从他身边快速跑过,与敌人做着殊死的搏斗,仿佛时代更迭般将全片的情绪被推上了巅峰。
那首老人轻轻哼唱的《大刀进行曲》,或许就是对许许多多向他这样的老兵的心境的最好诠释吧。
在全片最后,几十位老兵敬礼的相片映入眼帘时,我想每个观众都已经懂得了这些为我们打出了如今美好生活的老兵们的伟大与不易,明白应该去感恩,去铭记,有这些,说明这部电影成功了。
说回之前的话题,爱国主义电影究竟应该怎么拍?
我想,一味去呐喊我们应该如何如何,或是一味去煽情妄图赚取观众的眼泪,这并不可取。
而对于当今市场上某些主旋律电影自以为加大制作就是震撼、刷到票房就是成功,更应为我们所不齿。
几年前一部备受好评的《十月围城》,个人也十分喜欢。
细想一下,其实片中所渗透的价值观同样也是爱国主义,但之所以它能打动如此多的观众,在于对于所要陈述的观念,它选择了让观众去理解,而非强行将其施予观众。
另外,其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并非许多主旋律电影中的高大全,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愿望、爱恨情仇,这样的人物做出的选择与举动,才会让观众有所体会与共鸣。
《老兵》也是如此,它有煽情,然而煽情并非影片的主体,更多的时候,它只是在呈现,呈现一种真实。
只要这种真实本身足够有力量,哪怕只是去呈现,就可以收获更好的效果。
我想这,真的值得许多电影工作者去思考。
在当今的内地电影市场娱乐化的大环境下,能拍出这样一部扎实的电影,加上金宝出神入化的表演,我衷心的希望,这部《老兵》能被更多人看到。
他值得我们的赞美。
剧中,说到打完鬼子就没有了。
十几年(经常说成八年抗战,实际上31年就已经开始了)的与异邦周旋,经过艰难的拼杀,终于赶走了日本鬼子,本以为赶走了日本鬼子可以太平了,不料还要与自己的同胞杀个你死我活。
厌烦了战争,厌倦了各种厮杀,最后却不得不再拿起枪!
为了什么?
真的是如所说那样么?
历史本来就是姑娘,任胜利者蹂躏···········但是历史终究会被还原,留予后人说。
刚看完了电影《老兵》,来说几句。
我之所以会找到这部电影是因为在b站上看了一个剪辑视频,视频里金士杰老师的一个表情瞬间让我代入到了角色里。
电影是2015年的,时长52分钟,豆瓣评分8.6,评价也都是清一色的好评——这在豆瓣很难得了。
看完之后想着找点图片发朋友圈,结果发现这部剧连剧照都没有。
真的是零宣传,我去全网搜了下,基本没找到关于这部剧的相关信息,就好像这是一部被时代遗忘的作品,一如剧中的老兵,被急速更迭的时代遗忘在无人问津的角落。
但它却是十分优秀的作品。
金老师演技也太好了,一部电影被演绎得像一部纪录片,就好像他是剧里那个实实在在的人物。
剧中写了一位参加过抗战的老兵在自己时日无长时,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一个老去死去,便悲从中来,回想并祭奠起那个峥嵘的战争岁月。
剧情用了一大半的时长来描写他的晚年生活,他们每天生活在抗战旧宅里,每天迎来旅游队的观光,成了与来人们合照的工具——合照一张二块钱。
就像导演何一铮说的那样“他们就像动物园里的动物一样供人围观”,然而他们是在那个时代真正的战士,现如今却像被鸟尽弓藏了一般,得不到这世界的一样怀念,或者说是怜悯。
整部剧的色调灰暗而平静,直到最后那几分钟的呐喊与汹涌,叫人一下子突破泪腺。
这是真正的欲扬先抑。
看完正片后,我连同19分钟的纪录片也看了,让我心情复杂的是,这部剧为了最大程度地还原现实,拒绝了所有的商业合作,至今这部成片优秀的作品在优酷供人免费观看,除此之外,关于他们的信息一点都没有了。
我看到导演去年的豆瓣更新了自己五年前的日记,可见还保持着初心。
好的作品无人问津,而演技让人不敢恭维的电视剧却被炒的火热,这个世界真是矛盾至极。
路遥说:“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
”。
这个时代的人追求新鲜与快感,所谓的消费观也在不断影响普罗大众,娱乐似乎成为了人生体验的第一要务。
人们总是很少会停下脚步来看看周围,那些本不该被遗忘的人与事,从来都在那里,他们曾为我们脚下的土地抛头颅洒热血,而大多都丧失妻儿,本该含饴弄孙的晚年却连个纪念的人都没有,而今只能佝偻着身子巴巴张望着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他们只剩下一具残身。
是他们错了,还是这个世界错了?
而这个群体正在以极快的速度缩减,所幸的是,2013年民政部宣布将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纳入社会保障,2014年习近平携国共抗战老兵一起为“独立自由勋章”雕塑揭幕...他们默默无闻如蝼蚁,却不代表他们应该被时代抛弃。
这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也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
不仅让观众了解了老兵们的命运与心路历程,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战争、人性、家庭与时代的深刻思考。它不仅是一部视觉盛宴,更是一部能够触动人心的作品。这部电影的成功,不仅在于它对老兵群体的关注和致敬,也在于它对历史记忆的尊重和对人性光辉的挖掘。
其实就是说抗战是大家的抗战,不分国共。但是豆瓣网友和微博上的那些爱国粉丝一样,十分地高潮了。
全靠老戏骨撑着!
都是人,都上了战场,都为国家流血,这一点我们是共同的。
离谱,50分钟我他妈看了个啥?金士杰舞台范儿的表演实在太他妈油腻太刻意了,简直尬到地缝,但也是归因于剧本烂。对白混乱,另一个老兵和她孙女一点意义都没有,战争闪回片段莫名其妙还加特效,无从起无所终,情绪完全就不对,乌云压境简直他妈刻意到死,对抗鬼子的情绪完全没有找到现实中的对应。电话本、尿失禁几个细节尚可。导演只是发现了一个有故事可塑造的人物,但是完全没有讲故事和用电影语言表达的能力!集错本都进不了。
希望可以真的正视历史而不只是在表面。
金士杰演技真好!
不好意思,为了金士杰看了二十分钟
题材很好,导演的力道还不够!
可以
压缩成10分钟以内会更感人。
太突兀了,没有共鸣。
英雄已然流血,不应再次流泪!正确的看待历史,才能更好的面向未来,向所有卫国英雄表达最崇高的敬意!金士杰先生的表演,无可非议的精彩。
为了拍而拍,值两星,但主演是金士杰,那就两星半…
强推
此短剧纯属纯属自我淫意,毫无诚意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不知为何总是无法欣赏金老师的演技
最后部分很精彩。
看完不知道怎么评价?导演最后的字幕想表达的是不要遗忘这段历史可是仅以一位老兵晚年的一段日子又并没有把故事讲下去,而是结束了,太仓促了老金演技确实炸裂下棋那段不是要钱和听到新闻被正名泣不成声,相衔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