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故事以围绕周恩来回延安展开,本身就是怀着看红色革命片去看的心态,所以也没抱太大希望,全程故事情节个人感觉比较平淡,有几处些许煽情,可能不是北方人的原因,产生不了很大的共鸣,相对于建国大业,建党大业这类题材相关的片子还是有一定差距。
影片也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例如老一辈艺术家精湛的演技,刘劲在许多片子里实验过周总理,形象也基本被框住了,群演包括延安农民演的很自然,影片很多细节可以处理的更好
周恩来总理为人民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是中国人民心中的好总理。
我也非常崇拜周总理,每每想起总理的故事的时候,我总是会情不自禁感动。
这部《周恩来回延安》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下肩负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回到圣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电影通过周恩来总理独有的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13年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四个时空表现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崇高责任感。
刘导更是牢牢抓住了细节,通过自己的演绎,让我们看到了有一股韵气的周总理!!!
本电影主要描述周恩来总理1973年回到延安的点滴前段。
看得出革命老区持久的对共和国总理、共和国军队的赤子之心。
军民情深血溶于水。
对于我这泪点低的人,更是难抑泪水。
人民爱总理,总理爱人民。
总理鞠躬为国,仁爱为民。
一幅幅真实而又生动的画面,仿佛又回到了那段峥嵘岁月。
共和国的历史不会忘记延安人民的功绩,共和国的丰碑一定镌刻延安的名字,直到永远。
在课堂上,专业课老师说反正她是哭着出来的。
于是,我们在看影片之前备好了足够的纸巾,最后,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
26年的离别之久,26年的翘首企盼,26年的风雨记忆,全都蕴藏在那一座座的山峰,一片片的黄土地和一双双饱含岁月的双眼里,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延安。
影片里的音乐总是出现的那么恰到好处,每当那充满着回忆又悠长的音乐响起,仿佛就有声音在你耳边说:“准备好眼泪。
”紧接着也就如约感触流泪。
都说感情这种东西是互相的,周恩来总理思念着延安的一切,延安的人民们也都思念他。
他们都激动着,只要能看上总理一眼,一个眼神一个握手的肯定,就足矣心安;他们过得拮据又辛苦,怕露出“马脚”被看出端倪来,小心翼翼,却不知总理全都看在眼里,心痛也懊恼;他们家里老小都忘不了总理,周恩来总理也都来寻他们。
总理的眼眶里总是常含着热泪,只想把延安的一切都装进眼睛里,只想延安早日过上好日子,只想自己的日子要是再多一些就好了。
他怕来不及,他怕闭上眼,他怕再也看不到这一切。
可是他还是给出了承诺,临走时那位姑娘急忙问道:“总理,您还回来吗?
”他坚定又郑重的回答:“回来。
”不知道这是在骗他自己还是在安慰大家,但他不能辜负所有人的期盼。
他在来时下飞机的那一刻,站在舱门前一眼望去,是久违了,延安;离开时的依依不舍,是再见了,延安。
最后,让飞机在延安这片土地上空再盘旋一圈,只想是再看一眼,便深刻铭记。
不管怎样,周恩来总理,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自己看的,没人要求,纯粹为了了解自己的偶像,隔壁《周恩来四昼夜》跟它差了大概一个《建军大业》的距离。
)影片满是回忆,家常,细节小事,却很抓我的心。
一次会议冷热毛巾交替几十次,一杯早饭推到晚餐的清粥,一句“我知我时日无多,可还有好多愿望没有实现呢?
”我相信让全国的百姓都过上好日子是他最朴素的愿望,影片中延安成了全中国的缩影。
周总理看到狼吞虎咽的昔日老乡,难过的背过身去,再多吃一碗吧,给家里老人也带一碗吧,可他清楚,老百姓的生活上不去,一碗好吃的很的小米粥有什么用?
全延安又有多少连温饱都没解决的劳苦大众啊?
全中国呢?
总理自责,“怪我,是我没有管好家啊!”这是何等的悲悯情怀和伟人胸襟!正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老百姓也爱戴他,夹道欢迎一句“你看到周总理了吗?
我的眼睛被泪糊住了啊我看不清”,胜过了千言万语。
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渔樵者亦不敢忘治国情
周恩来总理身患重病、最后一次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主线,通过回忆与现实交织的手法,展现了周恩来与延安人民的深厚情感,以及他对革命老区的牵挂。
影片聚焦于周恩来在延安短暂停留的22小时,穿插了他在延安时期的革命记忆,呈现了他鞠躬尽瘁、心系人民的光辉形象,一部饱含深情的电影,刘劲的周恩来让人泪目,不仅还原了历史,更让观众看到了一位人民总理的赤子之心
作为一个延安人,看得人尴尬症都犯了,好多口音都听不懂,强行煽情 雪中练功的小伙子,你也是辛苦,陕文投也算是够了解陕西文化了吧,可是连个口音问题都解决不了,真是让人失望周总理为国奉献几乎已经成了中国人家喻户晓的事实
如果过份的演用舞台剧,就可能产生样板剧的效果了。
摆拍似乎本来是当下微信时代的惯性,而在那个困苦不堪的1973年,竟然表现得没有收敛。
他们除了衣服得体干净,肚子根本没有填饱的时候,还能够激情澎湃吗?
总理那个时点应该病魔缠身,苦痛难忍吧,从生理上说,声音分贝不是很高的,特别是内心深处思想斗争的苦,是一个时代的集聚沉淀或积弱如垢。
不对……谁应该对那个时代负责负罪呢?
谁应该不忘记曾经对延安的承诺呢?
所有战争已经剥夺了人们一切的时候,我们而后还去剥夺他们的思想,剥夺他们的良心吗?
他们肚子仍然饥饿,甚至更加饥饿。
一切物质匮乏与贫弱都无法比拟的罪恶现实,我们声音有什么底气说的那样高的分贝啊!
我再次计算了总理带回北京的土特产,都是老乡的心意,少算了老郝最后赖在路上补充送来的一袋小米……而我们从北京专机过来,竟然没有给老乡带上一点点饼干糖果……1973年我快六岁的县城,我清晰记得父母给一个月的零花钱就一毛,可以买12个糖果……如果这两年我可以去一趟延安,井冈山,大别山……我要骄傲的告诉老乡们,我们上海房子的单价15万了…… 如果我拍摄这样的电影,绝对不会像影片那样就那么一点点台词,反复的喊[我回来了!
]……什么是我回来了?
……生活没有一点点生活本身的词吗?
真正的回来是什么?
(马克思说,一切解放就是把人们的权利还给人们)……你回来一部专机都没有捎带几个糖果饼干…… 这种题材难免催人泪下不止,源于我们爱那个时代,更源于今天幸福富达而且依然激情澎湃,我们感恩当下伟大时代,要真实,要老实,要真诚去讴歌革命先烈以及无私无畏的延续,而不是摆拍那些百姓疲倦的姿态…… 我依然爱我的老乡……
影片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下肩负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回到圣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电影通过周恩来总理独有的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13年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四个时空表现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崇高责任感。
周总理是伟大而杰出的领导人,该电影演绎的正是这位伟人对人民的深情牵挂,在重现历史的同时主打情感牌,深情细腻地讴歌出了老一辈领导人与广大人民群众连成一线,以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伟人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在当下时代更要努力拼搏,锐意进取,不断前进,为建设富强国家,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平实的东西让人满怀感恩。
还是差很多
百年七一这天,在庆祝大会之后,电影频道播放的。老总理的人格魅力,人类之光。
党建活动看的
红色影片还是挺有感染力的,在小米饭那里居然看哭了…
我觉得拍的很好
阶级斗争到发展生产,对比来看,回到起点和跪舔时代,确实很讽刺
每个人都喜欢这个平易近人、心里装着人民的好总理!
我饿着肚子坐在小影院的劣质按摩椅上被强制观看了一个半小时,就很想吃小米饭 : /
单位组织包场看的,实在是太像话剧课上大家站在舞台上排练了……剪辑也挺迷,叙事感弱,不过总理本人点赞,演员演技都不错
除了有些用力过猛 其他方面就还好
要么说大家都爱戴周总理呢,看看那个年代的领导。
主要是我参演了,有我的镜头(里边的一个服务员)😂
组织观影,煽情有点多。
艺术上达到了
了解历史 走进伟人 感受魅力 接受洗礼 一次次被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影片从拍摄 制作层面的用心之处即能看出诚意 在商业扎堆的档期里 一部关于周总理的电影这样低调上映 不仅是致敬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 不懈奋斗 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也能给当下正处在中美贸易战的祖国人民给予更多信心
没表现出来,少了很多真实,但是依然很感动。
多少再见再也没有见!
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刘劲自导自演的关于周总理晚年的电影。周总理于1973年和越南客人一同前往延安视察,在参观革命老区的同时回顾了当年的一些历史故事。在特殊时期,身患重病的周总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为革命老区人民谋幸福,是我们的时代楷模。本片不足在于整部电影比较面具化、样板戏化,情节没有什么起伏,甚至有不少雷点,也许多还原一些历史事件会更加打动观众。
中规中矩,延安吃小米饭的老乡亲演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