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号的时候,王力宏来鸟巢了。
2012年的这个时候王力宏在鸟巢开始自己巡回演唱会,2014年的时候,结束这一圈演唱会。
2009年的时候王力宏在工体有场演唱会。
自从2009年我换了名字、身份、学校之后,再也没人知道我为什么喜欢王力宏。
2008年的时候初恋女友痴迷王力宏,她会拉着我听,她会说,高中的时候有个男生在一次联欢会上唱王力宏很难听,她记恨了他很久,然而唱歌从来五音不全的我,在KTV的时候坚持唱完了《你是我心里的一首歌》,她却一直紧紧的抱着我。
分手的原因不是因为我不爱她,不是因为我出轨,不是因为我如何如何,而是在我还是大学生的时候,父母反对我和不门当户对的她在一起,以断了我的所有资金包括学费相威胁。
那时,我辞职继续读书,没有工作,最后一次约会,口袋里只有20块钱。
我说,约好,莫失莫忘。
她说,好。
2009年-2014年,5年,我换了3任女朋友,第一任3年,第二任3个月,第三任至今。
她们都喜欢王力宏,她们也都知道我喜欢,但是她们不知道我为什么喜欢。
2009年-2014年,5年,她已经结婚,生女,女儿今年三周岁。
认识我俩的至今还有联系的朋友说,谁都知道她为什么选择现在的老公,大概只是因为相貌像我。
2009年那场工体演唱会,我刚刚跳槽换了行业工作第二个月,工资800,我给当时的女朋友买了一张280的票,在东直门的七天定了200的酒店,加上从天津往返的城际票以及打车吃饭,一个周末花去了我全部的工资。
第二年我们就陷入了无休止的争吵,她在报纸上给我留言,好好珍惜现在的她吧。
我不知道我们是如何熬过了煎熬的三年。
三年后,我工作终有起色,她每日因为我穷、丑而嫌弃我,最终演变成撕逼大战一地鸡毛后终于分手。
3个月的胡逼恋情不用多说。
终于工作事业不再让人担心,然而恋爱对象尽管合适,但依然不是门当户对的选择,却终于要在明年或者后年面临结婚。
然后2014年,我终于一天工资就可以买一张内场VIP的时候,我和现女友去看了王力宏。
终究,王力宏还是没有唱我和初恋一起唱过的歌——《两个人不等于我们》《你不在》《爱错》有的时候,我总在想,世界上的事情大概都是这样,就好像说你在打麻将的时候因为想要胡清一色而放弃了胡屁胡,当你最后等了很多圈终于发现你胡不了清一色的时候,假如胡了屁胡还好,更多的时候就只是给人点炮。
就好像说你在等公交的时候来了一辆人特别多的车你没有上,当你发现等了一个小时还没有别的车的时候,假如又来一辆人多的车还好,更多的时候你只是错过了末班车。
那本李心洁林宥嘉的有声图书里有这样的一段话:“你永远不知道,这一次是不是最后一次,你也永远不会在发生时知道,这将对你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例如,遇到一个人,改变了一段人生。
”2013年下半年的时候,我加了初恋的微信,有过聊天,谁也不曾说起过去的一点点的事情。
我会去丽江、海南、厦门的时候给很多人写明信片,包括她,我的朋友圈里面的内容大多数都是哪里的抹茶更好吃,哪里的日料更好吃。
在认识她之后,我们一直畅想着有一天有钱了,一起去丽江、海南、厦门,然而实际上这些地方都是我一个人去的,假装不是一个人一样。
在认识她之后,我们一直说要把全国所有好吃的抹茶都吃个遍,最后还是我一个人跑去芳草地、天阶、颐堤港去替她尝试各种各样的抹茶。
在认识她之后,我们一直最喜欢去的就是日本料理,但是那时候真的吃不起,现在我最喜欢的就是一个人去吃日本料理,假装她也能尝到一样。
看同桌的你的时候,我看哭了,很多人都说,这是一步无敌烂的片子,然而没有人知道,故事里,上演的其实就是我们的故事。
2011年4月18日,我在豆瓣里盖了一个楼,印象里被回帖几十页,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我曾经幻想了无数次抢婚的情节,然而过去的就只能过去了。
她知道我去听了王力宏,在王力宏唱起“蝴蝶眨几次眼睛”的时候,我手机一直等着录其中的一段唱词:你不知道我为什么离开你 我解释不能说放任你哭泣你的泪滴想倾盆大雨 碎落满地在心里惊醒 你不知道我为什么很小心可现在你看不见的高空里多的是 你不知道的事然后我发给了她,她回复我:我知道。
就像《致青春》里说的那样,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
7点50分走进影厅,黑暗中看见密密麻麻的手机亮光,大满场,无论内容如何,作为青春题材的又一部影片,至少是赢在了怀念上。
不是专业的影评人,不会从灯光摄像结构等等内行的角度来看一部电影,作为一个普通的观众能感受的只有影片的内容,影片本身是欢乐是忧伤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带着看的人一起进入你的情绪里。
《同桌的你》确实不能给我完完全全的情绪带入,有一点感伤的情怀却又没有十分饱满的人物情感,两个主角虽是十分的干净明亮,却总让人觉得缺点什么,很难入戏,直白点说看点都在预告里。
加上很多情节让我觉得不那么实际,比如男生不顾老师家长的阻挠搬着桌子赖在文科班,比如男生从文科考不到60到进厦大,比如女生申请斯坦福失利男生轻松拿到offer,比如女生最后竟选择那么一个浅薄自大的人结婚,又比如男生一向视女生为终点,疼着宠着,却在得知女生怀孕时给了我们意料之外的反应。
这些在现实中当然也会存在,只是同时出现在一起总会觉得怪。
看完全片回过头倒觉得像是轻喜剧,特别是满场的观众同时被刺到笑点一起嬉骂大笑时。
整部影片以男生的视角为主线,从第一次见到女生,为她打架,再到高中男生死乞白赖拼死拼活跟女生进到一个班,最后女生放弃北大来到男生在的大学,才开始了真正恋爱。
比起大学里所谓的修成正果,我更爱小时候懵懵懂懂不顾一切的疼爱与追求,不管你回不回应,我都要对你好,你被人欺负我就揍他,你脚崴了我就扛你,你要拍照我就去借相机,别人不借抢我也要抢来,你去哪我也要跟你一起走到哪,我只想你开心,哪怕生气吃醋我也只是想跟你在一起。
真是简单粗暴呵,却不经意让我们看到最真的温柔。
拼尽全力又小心翼翼。
年轻的美好往往伴着伤害而来,两情相悦,水到渠成,心甘情愿地把自己交给对方,谁都没想过会怀孕,女生问男生怎么办,男生沉默,也许因为紧张也许因为害怕,他竟反问女生应该怎么办。
女生往往是感性的,恋爱中的女生更甚,她爱你她就愿意为你做一切,哪怕是给你生下孩子。
男生跟女生本来就是两个星球的生物,事后女生问男生,如果当初生下孩子,你愿意吗。
男生认为这已经过去的事情再提又有什么意义。
对啊,本来就是已经过去并且也无法改变的事情,而你有没有想过女生为什么要问这没有意义的事情,或许就像周晓栀说的她已经不确定了。
只要你说个愿意,她就会相信你的在乎,会相信不管发生什么你都会陪在她身边。
男生无意识的回避让本来身体就受到巨大伤害的女生开始怀疑。
非典隔离救了这感情。
很多时候,看起来不好的事情真不一定就有多糟。
就像片中俩人闹的别扭也抵不过对对方生命的挂念。
本来已经闹脾气分手,女生担心男生为了不让他受到潜在病毒的感染,爬着梯子到男生的病房窗外,要带他离开医院,男生怕女生被感染不肯开窗,女生操起手电筒就砸破了玻璃。
向男生伸出手。
年轻的爱情真好,什么都不去算计,不会去想你有没有钱、车和房子,只要我喜欢你,我的命都交在你手里。
俩人和好如初,为了女生的梦想一起努力。
无奈俩人猜中开头却猜不中结尾,一向优秀的女生被拒,男生倒踏上了美利坚的土地,带着期待努力,等着女生的到来。
女生一次又一次的申签,一次又一次的被拒。
我不知道是什么促使女生最后选择了放弃,可能就像她说的吧,能试的她都试了,她到不了男生身在的远方,又不能自私地叫男生回来,除了记下男生走过的每一条街道,爱吃的每一道菜,幻想男生住着的带向南窗子的房里他们共同生活的幸福场景外,她真的什么都做不了。
不是不爱了,真的只是不确定了。
直到女生婚礼,男生上前的一句我不同意,接着便是同未婚夫两队人的喧闹厮打,一如十年前在医院里他们的奋不顾身。
一如十年前,女生对他伸出手那般,他向女孩伸出了手,当女孩紧握住的一刹,影厅里传来的一阵掌声。
可惜掌声未落,镜头再一次把我们拉回现实,幸福的画面只是幻想,任凭男生心里如何翻腾激荡,他都只能坐在亲友席上祝他最爱的女孩幸福,都只能在看着梦中的婚礼变为现实,看着另一个男人抢走他所有的戏份,女孩却不变地说着我愿意。
回头看自己抑或身边的朋友,陪你走上梦中婚礼的依旧是你最初最爱最珍惜的他吗。
男生想着,如果我伸出手,你愿意跟我走吗。
女生笑了,如果我跟你走,你愿意伸出手吗。
只可惜时间让我们都不再是曾经的我们,不再年轻不再偏执不再奋不顾身不再有爱有够。
时间让我们学会控制,学会逼迫自己,逼迫自己微笑看最爱的你,对别人讲出,我愿意。
吐得槽点实在是太多了!!
被很喜欢周冬雨的小姐妹拉去看的,看的还是24号的首映+见面会。
就连哭点很低的她也忍不住吐槽本来准备好眼泪和纸巾的,但电影就像一个个简短的MV拼凑出来般,完全没有哭点。
写影评都是浪费时间,但看到另一个关系还挺好的小姐妹说它不错,一下子就郁闷了。
为什么会在这样的电影上出现分歧呢,百思不得其解。
于是写下我的不完全槽点:1.从电影的题目开始说:这跟同桌的你有个毛线关系啊,就一开始初中的他们是同桌,后面完全扯不到!!
本来还期待一些同桌之间的趣事的,完全没有!
为什么不干脆叫同校的你,同世界的你呢!
2. 剧情还能再老套又扯淡嘛???
找不到什么共鸣:欺负女同学,帮着打架?我们那时候都是同桌最欺负你了; 堕胎? 有几个女生会在那时就那样了;一起考上大学就当你女朋友,最土的激励方式了!
后来什么当几分钟的女朋友,我是男朋友早就不干了,你他妈爱谈不谈,装什么小清新吊人胃口(话说在那几分钟就能怀上?
);因为拒签分手,你上不了斯坦福不能上其他大学吗?
想在一起怎么就像隔着银河一样难了呢,明明没有小三和父母的阻碍啊;大白兔奶糖,铁皮青蛙,非典,911,有种刻意安排来提醒一起经历的岁月,每点浅尝而止,事件与事件之间无任何联系。
特别是非典那段,扯死了,是拿非典在开玩笑嘛?
911和那个外国演员,和电影有毛线关系,去掉也不会影响剧情。
3.男女主角,长得就那样儿吧,没有什么吸引人的特质,都不知道有什么好喜欢的,更不知道感情是如何递进升华的,男主就靠一副死皮烂脸的样儿追女神,也太好追了吧,一点都不感人!
前一秒因为堕胎吵架,后一秒又爱得死去活来抗击非典去了!
完全不交代剧情,突然得都失忆了吗?
把观众当猴耍哇!!
配角一个个的就更没有鲜明个性了,全打酱油。
那么苍白的感情故事,在同类型的青春片里,那些年和致青春妥妥得甩它几条街了!!
4.结尾的重逢,就呵呵了。
女主是情报局的么,身在中国却能监视男主的一举一动,爱得那么深切了,还不想法子去美国?
十年时间,一次次申请,就那么难嘛?
好吧,就算女主因为签证心灰意冷,但电影根本就没去着重地刻画,所以整部电影就是在拼凑,凑到98分钟,再来个人生残酷又现实的主题,以为这样就有多深刻了么。
总之,借着同桌的你之名抒发美好青春却产生不了任何的共鸣,浪费了观众本来累积好迸发的情绪,实在可气啊。
《同桌的你》的最后林一坐在教堂里,幻想着新郎新娘交换誓言时自己以一首“同桌的你”砸场子,音乐响起的是当年他对周小栀的定情歌曲,使用的工具却是录音机,再没有了唇齿呼吸间内心的悸动,只卖弄回忆所刻意的讨好,也许熟悉的曲调还记得,吹奏的乐谱却忘记了,那才叫真正的回不去了。
电影《同桌的你》延续的还是80后的怀旧情结,可喜的一点是它甩掉了内地惯有的简单粗暴的怀旧手法,抛弃了单纯以经典歌曲和粗糙玩具的画面来唤醒观众回忆的手段,转而以恋爱这种更加浪漫的方式加以演绎。
虽然主演周冬雨和林更新坐在一起时感觉完全不是一个画风,仍然以一个狂野一个清纯的学生路线,粗暴地将一整段80后的青春激情整体放送出来。
电影的剪辑还是颇费了些功夫的,将当年发生的标志性事件和男女主人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利用多重事件的重叠去推动人生的进程,又用多种画面的剪辑来表现主人公复杂的心情也可谓棋高一着。
无论是典型事件在小人物身上迸发出的激情,还是随机的小事在故事中埋下的伏笔惊喜都使得《同桌的你》变成了那么一部还算不错的怀旧电影。
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同桌的你》并没有试图以最直接的情感介入的方式去冲击两位主角的人生。
他们的爱情从开始到结束都顺遂的好像林一在片头吹嘘下的美国生活一样,只是在结尾处骤然变了调。
电影的精彩势必需要艺术的冲突,没有了外力的介入,《同桌的你》中所有的矛盾引爆点都只能在主角身上寻找可能性。
爱情片的女主角“无往而不作”,《同桌的你》中的小栀也延续了这样的“个性”,只是无论是小栀的分钟男友理论还是她之后毅然决然的放手都不能让人信服,电影的后半段就此走向了另一种混乱。
创作者精心炮制出的一个“5201314”的梗,看似铺陈在电影的各个角落,却实际上从没有从主角的口中说出过。
爱这个字很单薄,但不说出口就一定是厚重吗?
其实也未必。
在我看来,《同桌的你》的爱情是有些浅淡的,浅到两个人只消感动自己足以。
一个具体的表现在电影中二人关系的跳跃上,从牵手跨越到上床,又从堕胎再次越到牵手和好,一切的过度都显得颇为生硬。
两人的感情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彼此要在一起上,从没有考虑过哪怕一种别的可能性——上大学要在一起,去美国要在一起,这样捆绑式的爱情其实并不用现实这个巨大的齿轮加以压制,仅仅分隔两地就足以将其毁灭。
林一和周小栀的分手真正只是因为输给了现实吗?
其实也不尽然,他们只是输给了自己,两个怯懦地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年轻人,只有拥抱才能飞翔,分离就只会坠落——一个自尊的绝不挽留,一个自私的不会回头,所谓被现实压垮的爱情,其实不过是激情过后的虚无。
任何成功的青春电影,其根基一定不能是单一的爱情,所有的创作者都必须试图在懵懂的男女之情外找到平衡点,《那些年》里讲的是年轻人的热血、《中国合伙人》讲的是梦想。
《同桌的你》也试图以青春的朝气加以平衡,只是无论是同学间的友谊还是大学里的梦想都没有足以支撑起主角爱情长跑力量。
电影尝试了许多巧思来平衡剧情的走向,设置了比较出彩的室友形象,一定程度上也带活了电影的气氛,但这些情节也大多游离于整体的剧情之外,终究只能成为青春的边角料。
十年以后,曾经一起疯狂过的人都逐渐暗淡,只在依靠酒精的力量时才能谈笑风生,忆往昔峥嵘岁月,这样深沉的设定似乎在说明现实的残酷,和赵薇在《致青春》中将步出社会的郑微设计的黑衣包身是有异曲同工的。
当青春终结,《同桌的你》也迅速地滑向了终点。
只是作为一部回忆电影,《同桌的你》最后也没有做到好聚好散,实在遗憾。
周小栀选择了一个被刻意安排的平庸之辈,她的内心从没忘记过林一,两人却再也回不去了。
这就是很多青春电影的通病,无法像是《中国合伙人》里程冬青和初恋平静的相逢,或是《那些年》里沈佳宜和柯景腾相视的微笑,好像只有心痛的分离才能祭奠我们逝去的青春,这选择其实是在最后为观众又补了一枪——不论青春曾经有多么的刻骨,如今尽只有沉默无奈,这个结局对于一部拥有着黄金般璀璨回忆的怀旧电影而言,实在是有些遗憾了。
每一个坚信着永远跟未来叫板的英雄,都是烈士。
还没有老去就缅怀青春似乎已经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通病。
从《那些年》到《致青春》,多少荷尔蒙喷满荧幕,又有多少眼泪浸湿纸巾,但哭过之后几番感慨我们的生活依然要继续,有条不紊。
而《同桌的你》在今年的青春电影中有些不一样。
男主角摆在讲桌旁的座位,或许你犯错时也被罚坐过;女主角爬到三楼砸破玻璃让男主角逃出隔离楼,或许你也这么明知是错却义无反顾过;你或许没有遇到和兄弟一起追的女孩,没有遇到过青梅竹马至成年的发小,但你总会有一位同桌,帮你削过铅笔,也刻过你的橡皮,给你传过纸条,也打过你的小报告。
《同桌的你》刚开始有些类似台湾电影《女朋友男朋友》,把一个时代的少年成长浓缩于一个校园,在一个体制大背景下演绎属于青春的小感情,高晓松显然是把他所能想到的关于青春的细节都杂糅进影片,一见倾心妹子、做多少分钟情人、窃听女生宿舍、开房复习四级、堕胎、洋学生浴室群架、离国后分离,并把握时间点切入入美大使馆游行、911、非典等。
高密度叙事,明快狂欢,却舍弃《毕业生》式逃婚,沉重煽情。
在这个青春题材已然泛滥的市场,能有这样一部作品哼着你熟悉的曲调、讲着你经历过的年少,其中总会有一些镜头精准地戳中泪腺,照进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猝不及防。
周冬雨最好的一场戏是十年后的酒席,她烫着成熟的发型,故作姿态地拿出女主人的架势,却在林更新一句话之后全面崩溃。
她抬起头,咬着唇,一滴泪就恰到好处砸在观众的心上,砸得生疼。
像心疼曾经的自己,像心疼初恋的那个女生,像心疼一个蹲在街边哭泣的初中生。
记得她哭着说,林一,我们谁都没有错,我们谁也不欠谁。
对啊,谁也不欠谁。
多少曾经以位永远的感情最后败给了时间,但最后我们也都可以释然,因为在纯粹感情这场博弈里,我们始终势均力敌,即使每一步都走错,至少每个人都问心无愧,爱过。
林一曾经不懂责任伤害过周小栀,却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周小栀为两人描摹的未来蓝图到最后却因为挫折而放弃,只留林一独自漂洋过海。
十年之后,他收到她的婚礼请柬。
最动人心魄是林一在婚礼上臆想出的奔跑,与十年前两人逃离非典楼一样把青春彰显得流光溢彩,手上牵着最爱,身后是兄弟相助拦住所有阻碍,当象征囚禁的大门被再次重重关上,仿佛前途又是有你有我还有光。
但是,故事的最后是她面对神父在教堂承诺:“我愿意”,他坐在观众席只是握紧了手里的口琴。
高晓松不再年轻了啊,我们都不再年轻了。
其实故事最好的结局就该是这样吧,花开两朵,天各一方。
让值得回忆的人和事,就只住在回忆里吧。
因为所谓浪漫,就是没有后来。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
明天你是否还惦记,曾经最爱哭的你…… 想起耳熟能详的旋律,映起动人心扉画面,忆起朝夕相处的你《同桌的你》讲述的是一对青春懵懂的同桌从初中、高中再到大学的甜蜜初恋和青葱记忆。
93年的盛夏,戴着一副小眼镜很文静秀气的学生周小栀结识了自己的同桌,坐在班里最后一排喜欢捣蛋的林一,从此他们一同经历了初中、高中和大学弥足珍贵的青葱岁月,两个人纯洁的爱情也一同绽放,林一对周小栀说:“总有一天,我会带你去只有我们两个人的地方。
”同桌,是每个人都曾有过的同伴,他/她伴随着我们整个刻骨铭心的学生时代,我们的青春记忆里他们一定是道重要是光景!
曾经最爱哭你,猜不出问题的你,多愁善感的你,嘻嘻闹闹度过学生时代美好光景的你。
影片从开头到结尾无不淋漓透彻的敲打着人们心中纯真的心。
成功在美国立足的青年林一(林更新 饰)收到了初恋女友周小栀(周冬雨 饰)寄来的结婚请帖,百感交集的林一准备回国参加,坐飞机的途中他回忆起了自己和周小栀长达十几年的故事。
少年林一第一次看到同桌周小栀(张子枫 饰)时就喜欢上了这个文静的小姑娘,但是直到高中毕业两人也没有跟进一步的发展。
大学时两人考到了同一所学校,遇到了假冒留学生Tom(隋凯 饰)、文艺青年王尔德(王啸坤 饰)、胖子学霸龚兵(龚格尔 饰)、沉默男李潇(李岷城 饰)、胆小姑娘赵晓溪(赵思园 饰)和美女曹阳(曹阳 饰)等一众好友,随即开始了他们的热血青春……
内地的青春片总要叙述一段老套的跌宕起伏、刻骨铭心的情节:漂亮的学霸女神和吊儿郎当但血气方刚的学渣(或者帅气的学霸班草和文静秀气自卑的学酥)成为同桌,渐渐二人互生情愫,随即陷入隐蔽的热恋,分歧、争执,期间二人都经历人生的起起伏伏,最终却没能走到一起。
其实同桌的你和爱情无关一样满是回忆:课间还闹不和,一到课堂测验便建立统一战线并肩作战,都不希望对方因为考不好被老师请家长,正好都偏科,各自擅长一两门功课,永远分工明确,一个负责动脑做题,另一个负责动笔抄,但测验一结束就迅速反目,嘲讽抄袭的那位是单细胞生物;全班都在传你两的绯闻,上课说悄悄话被老师一起罚站时,全班都在咳嗽起哄,但各自心里早已有了喜欢的人,你和TA就是没走到一起,你们也没能和自己喜欢的人走到一起;毕业多年后的同学聚会,TA邀你和唱两首歌,一首你最爱的歌,一首TA 最爱的歌,尽管上学时相互鄙视彼此喜欢的歌。
同桌的你们,是整个学生时代最美的回忆,愿你们一切都好!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 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还惦记 曾经最爱哭的你老师们都已想不起 猜不出问题的你我也是偶然翻相片 才想起同桌的你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 谁看了你的日记谁把你的长发盘起 谁给你做的嫁衣你从前总是很小心 问我借半块橡皮你也曾无意中说起 喜欢和我在一起那时候天总是很蓝 日子总过的太慢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 转眼就各奔东西谁遇到多愁善感的你 谁安慰爱哭的你谁看了我给你写的信 谁把它丢在风里从前的日子都远去 我也将有我的妻我也会给她看相片 给她讲同桌的你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 谁安慰爱哭的你谁把你的长发盘起 谁给你做的嫁衣...
刚看完了这部电影,心情还没有完全平复,从去年的《致青春》开始,国内这种80后青春回忆题材的电影开始火起来,我们80后开始消费起自己的青春岁月,对于我这样的80后对这种电影还是很买账的,之前看了太多台湾类似题材的电影,但是总感觉距离有些远,而国内的这些电影开始贴近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自己的影子,过去的点点滴滴,那最好的青春岁月。
一边听着同桌的你,一边写着文字,不想对这部电影内容做过多的讲解,因为觉得是没有意义,只要音乐响起,那些我们经历过的大事件在电影中回放出来,我们就会被深深打动和感动,那是一个属于我们的年代,或好或坏,都是我们逃不过去的。
我们都知道我们回不过,对于过去有很多遗憾,而电影就是让我们重新回到那个年代,去看那个年代的自己,我们这代人还没有老,但是已经开始喜欢回忆,现实在不断的打击我们,而学校时代却是我们最单纯的时候,那时的我们还不知道现实,也不会被现实打败,我们有的是最简单的感情。
对这部电影的内容或是拍摄手法没什么好说的,从我今天看片会的情况来看,是能引起我们80后的共鸣的,电影院里笑声不断,也被打动了哭了,我可以感觉到电影院里情感的波动,我想一部电影能这样就不需要从技术角度和内容上多说了,能够打动人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挺狗血的片子,结局太遗憾。
周冬雨变好看了,青涩的初恋,无奈的现实,那些说不出口的理由,不想轻易说出口的失败,年轻总是那么冲动,总是那么多的遐想。留下了美好而又心酸的记忆。兄弟姐妹情加一星
头一回见预告片里把打飞机、AV、射J、女友等等关键字当亮点突出的,节操太低、过于三俗恕在下不能接受。
最喜欢 林一对周小栀 一见钟情的场景
付出那么多之后分开像拉稀一样随意?貌似拍青春疼痛的这些人永远只敢讲开始的喜悦和结局的惨淡,却不敢面对一个为什么。泪点倒是很多,但是逼出来的。
看完后我问老公:“嫁给你可不可以一辈子当文艺女青?”他说:“可以啊。”
会想起很多人
还算不侨情的文艺片,理想总是美丽的,现实总是残酷的。
超有爱,我真的觉得不止这个分数。挺好的~很喜欢
给周冬雨两分。剩下就是wtf。
年少无知
看见周冬雨就想给差评。。换个戏路如何。。?以及这故事实在太俗了看不下去。。
拉上十年没见长得像林更新的初中同桌一起去看 看完哭成狗 他在旁边说 这电影还可以……
cctv6吃饭时候看看,BE的太莫名其妙了,各种桥段拼贴即视感,高晓松是打算杰克苏到什么时候啊
被狠狠戳中,于是不要脸的强推!
鼓励一下吧
不拖沓不吐槽,比致青春好太多了周冬雨笑起来的弯弯眼真的能笑进你心里去,最后的结尾一下撞进心里去,打低分的是在嫉妒别人有青春吗,你敢说要是你同桌还过得去你会没有喜欢过吗!
碰巧看电影之前听到了一个真实的爱情故事,一下子就戳中了泪点。
换个女主,片子应该就好一点了
用葡萄藤的话来说就是“总觉得会前面那么多你侬我侬后面这个大一个莫名其妙的转折实在铺垫一个惊天大秘密。。结果就这么没了!”俗,不难看。。但我觉得。。还是会比冰封好看的。。。#自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