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校的女儿》绝对可以进我最爱电视剧TOP 5,从几年前第一次看的时候便被悠扬的主题曲深深吸引。
片子怀旧的风格,淡而不平的爱情让我欲罢不能。
昨天又一次一口气看完这部20集的连续剧还不觉过瘾,于是找来王海鸰的原著小说读。
书和电视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是不便于比较的,但在我看来,改编的电视剧比之原著,无论是情节、故事本身,还是人物形象,都要成功的多。
韩琳和姜士安,这部剧男女主角间的爱情纯美的无可挑剔。
相遇在彼此最灿烂的年纪,相识于艰苦却令人回味海岛军营。
农村兵姜士安在班长韩琳的细心照顾下渐渐爱上了这个单纯活泼的大校的女儿,而彼时的韩班长,对姜士安的特殊照顾却完全是出于自己对他的同情。
年轻的韩琳像所有那个年纪的女孩子一样有虚荣心的。
她的眼里是和自己门当户对的帅气潇洒的文艺兵彭湛,从进岛的船上听到彭湛迎风歌唱《我爱这蓝色的海洋》就爱上了他。
那时她的心里没有姜士安的位置,即便没有丁排长对士安那番推心置腹的谈话,士安也明白自己和心中的女神韩琳之间隔着无法企及的距离。
他唯一能做的,是抗拒父亲安排的婚事,以此为自己和韩琳的爱情保留一丝可能。
但他偏又是个孝子,在父亲和前程面前他终于妥协,接受了同自己没有一点共同话题和感情的农村妇女翠花的婚约,也注定了他和韩琳的爱情,只能是远远的望着,再难走向婚姻。
前几集他们在海岛当兵的年轻岁月,纯美的令人窒息。
年轻的心,朝气的脸,每个人都没有像日后家庭啊事业的束缚。
我怕再也见不到你,就买笔记本题词送给你;我害怕时遇到你,就紧紧抱着你放声大哭;我喜欢你热心的在我生病时给我煮面条,即使你错把糖精当做味精放进碗里,我也强装好吃笑着全部吃完。
年轻时我们都一无所有,除了单纯的爱情。
每每看到士安回家总会心痛,因为明白他每回家推动剧情向前发展一点都意味着他和韩琳多了一丝不可能。
翠花是隔在韩姜二人爱情中最大的绊脚石,但却让人恨不起来。
翠花有错吗?
没有!
反而是她对这个家的全心付出使士安没有丝毫后顾之忧,在事业上平步青云,成为全军最年轻的师长。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她是可怜的。
虽然是士安的妻子,却从未得到丈夫的爱。
最后士安挂掉翠花的电话时对韩琳说:“她是个好女人”,我相信他是真心这么说的,韩琳也明白。
翠花一辈子尽心侍奉他爹,种地带孩子,无怨无悔,但她没有文化。
有段时间士安觉得自己可以试着接受她,给她买课本让她识字时,翠花却将课本当孩子的玩具任由他们撕掉,从此士安才在心底彻底关上对妻子的心门,一心扑在工作上和对韩琳远远地遥望中。
而韩琳呢,在发觉姜士安对自己的好时已过了太久太久,在搞清楚自己其实也爱着姜士安时更是一切已覆水难收。
在我们有可能的时候,我的眼中还没有你;在我们终于明白彼此的意义,却已是两只被缠满线的木偶,只能微笑对视,望着彼此,不能牵手。
故事给韩琳年轻时的爱情一个了结,她还是嫁给了喜欢了整个青春的白马王子。
即使他和自己在海岛最好的朋友却顶替自己上大学的张雁南结婚又离婚,还独自带着四岁的儿子;即使从雁南口中她知道让自己念念不忘的暗恋对象花心有外遇,恶习难改,韩琳还是嫁给了彭湛。
我想,是为了自己年轻时候的梦想吧。
就像韩琳就此问士安的意见时,士安一语打断她:“其实你大主意已定”。
很多时候,彻底终结一段心中的幻想恰恰需要真正开始这段感情。
所以,在嫁给自己年轻时心心念念的人之后,韩琳才发现自己和彭湛本是平行的两路人,怀孕丈夫却劝自己打掉,再加上即将生产身为丈夫的彭湛犯了和雁南在一起时相同的错误,不仅出轨还迟迟不回家,丝毫不关心自己初生的儿子甚至希望儿子跟韩琳的性。
从此韩琳彻底死心,明白儿子根本没有来自父亲的爱只避免会受到父亲的厌恶,两人的婚姻唯一的纽带只剩下当时一心撮合二人想要一个家的彭湛的妹妹,彭澄。
自然的,当彭澄在西藏发生车祸去世,二人也就散了。
也正是这段失败的婚姻让韩琳认清自己的内心,在比较中发觉姜士安是那么那么好。
韩琳生孩子时是姜士安陪在身边,这是两人最亲密的一次接触了吧。
他紧紧的抱着她,握着她的手;她头紧紧地贴在他的胸膛,疼的咬他的手。
这才是恩爱夫妻应该的样子。
只是他不是她的丈夫,她孩子的父亲不是他。
那一刻多希望永恒。
在你最痛的时候,我陪在你的身边;在我最需要关心的时候,是你拥我入怀。
这段爱情里,似乎士安的付出更多。
毕竟,是士安先动的心啊。
三次在海上擦肩而过,专程给她带的地瓜干、焦急的询问韩琳的高考情况都被韩琳在船上高声招手说再见定格了。
海风太大,距离渐远,听不清你的话语,只能留给你我最灿烂的笑脸。
但几年后士安仍然记得那包未送给她的地瓜干,从家中带来未及拆封就全部留给了她,以至于不知道翠花悄悄将自己给士安缝的鸳鸯鞋垫也夹在其中。
还有那本收藏着韩琳点滴成长的本子,承载的是士安对女神最单纯的爱,这么多年,始终未变。
韩琳那时才彻底明白这么多年姜士安对自己念念不忘,一片痴心,“这个世界上,除了我父母,再没有一个人像你一样一直关注我,关心我”。
当姜士安站起来缓缓走到韩琳身后,多希望他们能紧紧相拥。
但编剧却让这两人将最最单纯干净的柏拉图式爱情保留到最后。
心灵属于彼此的二人,没有越雷池一步,忠于了家庭,见面只是握手,连拥抱都没有。
不久前一句话风靡网络:“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士安望了韩琳二十多年,相见不多却在心灵上始终与之相伴,所谓soul mate就是如此吧。
韩姜的爱情,超越了肉欲,直抵灵魂。
从始至终,二人都仅以战友相称,不论彼此身份如何闪闪发光。
今生,也许我们注定无法拥有婚姻,但不意味着我们无法拥有彼此。
以朋友知之名,装着对彼此最深的爱,陪伴在你身边。
这部剧十年前就看过,去年生病在家修养,又看了一遍,早起时,忽然想到里面的一个镜头,便又回顾了一遍,依然感慨万千。
那个片段就是姜去前线视察,拿起望远镜意外的看见了韩琳。
曾深深埋在心底的人啊,一下子就出现在了眼前。
但他并没有刻意去找机会约她。
只是碰巧能见到就见到。
后来,他们又意外遇见。
他下车跟她打招呼,韩说晚上聚聚,姜说太忙。
也只是匆匆留了个联系方式。
看着这部剧,时时哽咽。
姜士安、韩琳两个高洁的灵魂,越走越近,却永远无法牵手;他们根本不能称之为情侣,但他们比世上所有的情侣更亲密、更贴近。
姜士安自始至终关注着韩琳,在每一个她需要支持的时刻来到她身边,发乎情止乎礼,以近乎圣洁的忍耐,保持对家庭对爱情同时的忠贞,由此获得拥有内心一个秘密角落的资格。
韩琳也在经历了一次婚姻的挫折之后才知道了自己真正所需要的是什么,尤其看到姜士安拿出他收藏的韩琳的作品,感同身受,与韩琳一起声泪俱下……后来虽然他们一直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互相爱恋,可他们从不越雷池一步,保持着这份美好的感情,这份柏拉图式的爱恋。
本文不是剧评 算是个剧情线第一次看这部剧还是在电视上,那时候眼光一直停留在彭湛身上。
多才多艺的高干子弟对小女生肯定是致命的吸引,以至于都没怎么看后续剧情,只记得彭湛真的很帅。
后来也不知道看了多少次,从对彭湛的喜欢到对姜世安的理解与心疼以及对彭澄牺牲的心痛。
姜何时爱上韩?
大概是在韩将碗里的包子给予姜;或许是在那个晚上因害怕而抱住姜的那一刻;也许是韩那碗猪油拌饭分与姜;还有那一包甜甜的萨其马;直到那碗加了糖精的面汤,在姜的内心中开出了卑微的花朵。
(怎么感觉姜是个吃货呢2333)可是那时候韩的眼中没有姜的一点儿位置。
她爱的是文艺多才的彭 爱的是高干身份的彭 爱的是原本应该与她一起在上海读书的彭。
就那样把姜带来的地瓜干看也不看的分给室友品尝。
姜不是没有抗拒父亲安排的婚姻,可是他是一个孝子,言语行动上的拒绝做到极限也就是不与妻子圆房。
但慢慢他发觉与韩的距离越来越远,韩战友的轻视,导致他自卑感的迸发,不知他内心深处是不是会带入翠花的角色,就像翠花不论付出什么,姜也不会爱上她一样。
姜与妻子的圆房的时候,似乎已经决定放下对韩的感情,将这份爱意埋在心里。
与其望着远方的高山,不如揽着身边的汪泉。
也对妻子有了期许,希望妻子拿起课本,读书识字。
可是他的期许注定只能是期许。
一个农村妇女,白天照顾庄稼,侍奉公公,哪里有精力有觉悟去看书学习。
恐怕她自己也想像不到,自己的男人会这么有出息,有一天会为军区司令,会因自己的无知而一度想要离开自己吧。
翠花的错在于没有跟上丈夫的步伐,没有意识到危机感。
仍旧以为每天洗衣做饭 照顾公公 看护孩子就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可惜她的丈夫不是一位与她一样的农民而是一名军人,还是一位内心追求上进的军人。
当姜发现自己给妻子买的书成为孩子的玩具时,那一刻他死心了,内心的美好追求与现实的猛烈碰撞,让他再一次思念起韩给予自己的悸动。
他想与妻子离婚,给自己一个追求爱情的机会。
韩在他驻地部队的相遇,似乎体会到了姜对自己的爱意,一切在朦胧与暧昧之间穿梭,这是我觉得韩与姜唯一一次最有可能的机会。
可惜姜幼子的夭折将一切打回原形,他不忍心就此抛下妻子。
后来在韩与张的对话中,她也深知自己因以前的虚荣而没慧眼发现姜这颗明珠。
而姜,虽然没有离婚,但也没有停止那份爱意。
慢慢的,他将自己对韩的爱意浓化成一张张简报,将韩发表的作品一张张剪下粘贴成册,这是他爱韩的唯一方式。
在彭澄的推波助澜中,让韩对彭心底的那份悸动再次跳动起来,虽然有好友的相劝,但抵不过最初的那份悸动之情。
当韩告知他想要与彭结婚时,姜都不愿意多说多听一句。
婚后的韩在文艺汇演时与姜再一次见面,告知姜自己将会调离军区。
姜与她握手,道一句再见,转身离去 然后眼眶湿润。
兜兜转转,再见已是他送韩去医院生子,在路上,他对韩的担忧对韩的爱已经无法掩饰。
彭澄的牺牲是韩与彭婚姻的休止符。
这份婚姻由彭澄的搭线撮合开始,又由她牺牲而告终。
四年后,韩下部队慰问演出,又一次与姜相逢,姜笑开了花。
得知韩离婚,他满是心疼,心疼一人带着孩子独自生活的韩。
与此同时,姜和妻子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因妻子对勤务兵的诬陷与不尊重,姜开始与妻子分房睡。
姜的女儿追问父亲为何冷暴力母亲,姜说出了要与妻子离婚的想法。
女儿虽不支持但也无奈,只能写信恳求父亲顾及要考大学的弟弟,不要仓促决定。
这封信被姜的妻子发现,她找人读出信的内容。
然后开始哭天抢地,不相信自己付出一辈子辛苦换来的是丈夫离婚的决定。
姜离婚的决定坚决,但姜的妻子不是傻子,她知道姜的婚姻对其仕途的重要性,她告知姜 他无法摆脱自己。
正值老兵退役时期,韩下部队找寻灵感,在韩的办公室里,姜把这些年来 粘贴韩发表作品的简报拿出,韩泪流满面,说出那句 在这个世界上 除了我父母 再也没有第二个人像你这样 一直关心我关注我 。
这时候的韩 真正知道姜对她的爱到底有多浓多深 想必也是多么痛心自己错过了这样个男人吧。
姜唯一一次可以抱住韩的时刻 因父亲的到来而打断 到剧终 他们都未曾拥抱过。
这时候姜的父亲出马,找到正在下部队体验生活的韩,希望韩不要破坏姜的家庭,也希望韩可以劝告姜不要离婚。
然后 韩离开。
军队裁员时期 韩担心姜的处境 来部队找姜 希望姜可以走后门来自保 姜拒绝98年洪水 两人在次相遇 姜外出抗洪 翠花为了让姜安心 没有将姜父离世消息告知姜 可姜已从儿子口中得知 这时候姜终于体会到妻子的不易 姜说 她是个好女人 韩说 她是位优秀魏军人家属。
我感觉 姜和韩的爱情在这里就一同埋在了心里吧。
比亲人亲 比爱人深
这部剧是我念小学的时候看的,当时对感情懵懵懂懂,却已经为姜士安和韩琳没能在一起而感到难过了。
我当时不明白为什么两个人最后心意相通还是不能在一起。
高中毕业的暑假甚至去看了原著,但是远没有电视剧打动我。
大概是第一人称的视角,我看不到姜士安隐忍的眼神。
他们几乎都是偶遇,第一句话永远都是: 姜士安!
韩琳!
(这两句话台词都有音效了)然后正式地握手。
这种中国式的含蓄内敛的浪漫后劲总是很足的。
不过如果他们只是讲不能说出口的爱情,反而不会让我心心念念这许多年了。
韩琳聪慧,勤奋,命运几次三番作弄她,她都挺了过来。
但她也会失落,会怀疑自己,比起姜士安的严肃自律其实这更让我觉得亲切。
这部剧讲了他俩的人生。
人生嘛,哪能事事都如意。
无意中,看过几集《大校的女儿》,本来不是特别喜欢袁立的,但是喜欢郭晓冬的味道。
觉得韩琳的性格不是我所欣赏的那种类型。
一直不能感受到她的情绪。
即不能让我产生共鸣。
在看到那一集,在抗洪时,韩琳和姜士安在姜的办公室那一幕,我也开始理解韩琳的心了,我的心随着韩琳在姜士安那“干干净净的”“军服挺括”“目光灼灼”身上流转的眼神悸动了。
这样一个没有寻常男人那种烟味汗味又统领千军万马的又对你有过青年时期的恋情的男人,怎么能叫女人不心动,满足了女人所有的幻想和虚荣。
以全然一个旁观者的冷然眼光看来,三四十岁的师长。
依然如青年一样保持锻炼,身材轮廓依然。
无论如何,他都是吸引人的。
转而 看小说,对韩琳前一阶段的感情没有兴趣,直接看最后的部分,开始理解韩琳了,虽然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是特定的,但是她身上有大多数人的共性,在面对感情时,人的本能反应已经被教育覆盖了。
在韩琳剖析自己时,每一个人都会跟随着她的思路,审视自己。
越是受教育程度高的人面对感情越是不坦率,因为他们总在衡量, “而那时我却不能,也是因为年轻。
那时我喜欢他却没有一点要向纵深里发展的意思。
门户之见,虚荣心,世俗的势利,无一不控制、限制着我。
世界上哪里就有什么纯粹的爱情了?
所有的爱,无一不是各种条件比较平衡后的结果,才,貌,脾气,品性,成就,年龄,职业,金钱甚至国籍、种族、健康,就看你更在意什么了。
“ 韩琳自我分析道。
我们总在说的爱一个人,是一种崇高的行为还是完全的利己主义的?
自己想来,真的没有什么纯粹的爱情,要么,动物一样的直白却受舆论鄙视的粗浅兽性,要么是在作测量和评估,没有一点人情味的称量,在一个自私的天平上,永远只想什么对自己最好。
就像做实验称量药品一样仔细的,不带感情的。
这个矛盾真的悲哀。
爱情就像买股票,你永远不是坐庄的那个,散户入市,没有完全保险的股,你永远不知道首先被你淘汰掉的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绩优股。
等你被套牢,再回首,看被你舍弃的那支已经涨停。
你就可以理解韩琳再见师长姜士安的悔恨和仰慕的复杂心情。
为了防止有人说我是标题党,现在回到主题。
姜士安最让我感动的就是他的那个剪报本,那些泛黄的老旧的报纸,小心翼翼的标出的韩琳的名字,是怎样的柔软的心情,多年没有回音的爱情,也许这个状态是最美丽的,你一直关注你的爱人,却不去打扰她的生活,你做好你自己,在她不经意的想起你,你能为她做好一切事情。
这种就是传说中的无私的爱?
不,仔细想想,不是,姜士安将韩琳比作月亮之类的,守候。
追随。
他从来不是爱这样一个女人本身,哪怕是这个女人在他面前展现所有的女人的温柔和气质,姜士安心中永远是那个月亮仙子一般的少年时期的爱恋。
那时的韩琳同志不是代表爱情爱人,而是一个新的世界,姜士安的爱不是和韩琳对等的。
韩琳最初对姜士安的印象是他吃了二十多个包子,(好像是),黑瘦,农村来的孤儿苦孩子,激发了韩琳这个成长于幸福之家的少女的同情,然后是应对姜士安对自己的钟情的喜欢,但仅仅是满足了少女的虚荣的喜欢。
然后,韩琳在糟糕的家庭生活中如同溺死,这时功成名就的姜士安是稻草,一个特殊的朋友,从少年时期就认识的,靠得住的(有过年少时期的恋爱悸动之情)。
然后是一种歉疚,对自己的歉疚,和悔恨,买错股票的悔恨。
然后是不能自已。
原始的本能吸引。
然而,中年人的克制和理智 阻止了一切。
让一切最美好的爱就留在小岛雨夜,那件雨衣和姜士安因为担忧怒气冲冲的湿透的背影里,那晚食堂门口韩琳错将白糖当味精拌饭,姜士安忍住不说的沉默里。
其实 远远看来已经很美,那个紧得勒骨头响的怀抱,那个如月亮一样美丽的脸庞。
记住最好的,就是最好的相爱,哪怕时间彼此不一致,时间一致了于情于理又不能了。
再相遇时,可以一起走在公园的树荫里,保持合适距离,可以在深夜一个问安电话后安然入睡。
全然没有婚姻的柴米油盐,距离之外的爱情,才是真的传说中的爱情啊。
婚姻里的爱总是思来想去,权衡半天,将就来去,小说里婚姻都是妥协的选择,韩琳最后教徐彤彤如此,徐的言辞,说明,爱情从来不是婚姻里的东西,这个道理,青年人永远不会明白,只有经历过,才会知道。
爱一个人,不是想象中的那个样子。
王海鸰这样告诉我们。
偶然在电视上看到这部剧,又接着在电脑上把这部通常不属于我观摩范围的片子一口气看完了。
最大的感受是真实,仿佛自己经历了主人公的一番人生,到最后竟有些心力交瘁了。
(当然这种“真实”是相对的,相对于同类的主旋律大众电视剧而言,和真正好的电影还是有差距)显然,作者在人物刻画上下了功夫。
剧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被刻画地比较全面,有血有肉,避免了成为单纯政治宣传背景下单向度的符号式人物。
就几个主要人物而言,作者都没有单纯赞美或贬抑,而是顺着人物性格本身发展剧情,让观众看到人物身上的复杂性。
韩琳,编剧王海鸰把自己的人身经历和深刻感悟投射到她身上,让这个人物成为全剧最立体、最丰润的形象。
她坚强、沉稳、有城府,在岁月的洗练中越来越能笑对生活的酸甜苦辣,越来越明白女人应该找寻怎样的男人。
曾经的她,虽不像一般人那样看不起农村出身的姜士安,但却也不曾注意、或不想注意后者对她的默默付出,而是把少女情怀寄托在彭湛身上,一个帅气、富有才情的城市出身的士兵。
这种倾慕是如此强烈,以致于尽管张雁南已用一段失败的婚姻证明了彭身上的若干弱点,韩琳还是愿意投入其中,再用一段失败的婚姻证明这一点。
经历了这段婚姻,成为单身妈妈后的她才终于明白,姜这么多年来对她的关怀守望才是最珍贵的,并且正如剧中所说,出身贫苦正好成为了一个人奋发上进的最大动力。
可惜这一切已来得太晚,当韩琳听姜回忆起为了不使她失望,吞下整晚糖精做成的面条时,看到姜多年默默拼贴出来的她的剪报集,手指摩挲过一个个自己的名字,汹涌的愧疚、自责、感动澎湃着她,泪水击溃泪腺,理智却阻止她拥抱眼前的爱人,真真是“曾经沧海难为水”(超有爱啊超有爱,作者不能自已了)韩琳是不幸的,几次生活的不公,让她失去了本该属于她的很多,也让她在兜兜转转后才明白自己一生的挚爱,而此时双方都已是拖家带口之人;韩琳也是幸运的,因为毕竟有一个如此优秀的男人愿意用一生去默默爱她。
姜士安,坚忍、上进、默默地奉献爱,一个近乎完美的军人形象、男人形象,可惜是“近乎”。
出身是他的致命伤,因为出身,他饱尝了明里暗里的嘲笑和轻视,因为出身,他不得不顺从父命,与一个自己从未爱过的农村没文化女人完婚,从此开始二人之间长期的“精神虐待”(姜女儿语)。
在传统伦理和人性间,他选择了伦理,在情感与理智间,他选择了理智,却也不得不自此背负一生的精神枷锁。
他的问题在于,在需要拒绝的时候没有勇气拒绝,而在与翠花度过半辈子后却愈加决绝地走向精神出轨,让一个无辜农村妇女陪伴他殉葬。
他看似坚强,可在一些问题上却也怯懦,面对女儿、妻子的责问,他几乎是用逃避来回答,从未鼓起勇气摊开所有问题——当然,你我都无权责备他,因为你我在面临同样问题时也未必会比他更勇敢:王海鸰写出了人性深处的伦理与欲望的挣扎、怯懦与勇气的纠结。
(忍不住回忆一个最打动我的片段:韩琳海岛来访,深夜姜怕影响不好要离开,韩不让他走,他说了句:难道你还不明白吗?
因为我已经失去了爱的权利。
虐心啊!
)张雁南其实也是个很值得讨论的人物。
如果说姜士安代表传统文化中的隐忍,放弃欲望选择人伦,那么张雁南则正好相反,代表着自私(不一定是贬义词),追求自我。
她明白人生要主动出击的道理,竭尽手段(甚至牺牲他人利益)追求她想要的东西,不管是大学还是男人。
编剧做的好的地方是并没有把张塑造成完全负面的形象:她伤害过别人,但她做过后也不断受到良心的审问,愧疚、自责、意图弥补;她抛夫弃子跑到国外,为了彻底忘掉过去的生活连亲生儿子都不看,传统观念里该是坏女人了。
但换个角度说,如果她不狠下心,她可能就永远被囚在这段婚姻中,无法开创人生新的格局。
她的“自私”,其实是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人想做而没有勇气做到的。
从这个角度说,她自私地纯粹,她对人生比前面二位看的透(剧中她有很多颇有道理的名言)。
张真正的失败,在于并不真正懂得她追求的东西,等到到了手又不懂得珍惜,最后什么好的东西到了她的手里都玩完。
彭湛,认真想想不是一个多坏的人,他的缺乏毅力、始乱终弃、面对大事负不起责任,在我们周围很多人身上都能找到影子。
他的人生和姜士安具有相互说明的意味:优越的出身对一个人的发展不见得是好事,我们最终败于我们所骄傲、迷恋的东西上。
彭澄,在编剧笔下是个有点浪漫主义化的形象。
她年轻、活泼、对生活充满令人感动的热忱,看似大咧咧的性格下却又有颗敏感而善思的心。
她是一个见证者,见证着一代军人对祖国的付出,被巨大的奉献精神吞没,写下感动的文字,也为自己写下了墓志铭;她对家庭的渴望在剧中被刻画地特别真实,与彭湛的兄妹情、与韩琳的姑嫂情都让人忍不住落泪。
与剧中其他在世俗中纠葛的人不同,她像一块璞玉,象征着人性中最值得礼赞的青春、热情、纯真、奉献。
(不过个人觉得编剧让她死掉有点过于追求戏剧化,让她一直活下去也许更贴近生活一些)其他如翠花、小梅、冉、凤儿等人都还刻画的不错,难得让配角形象也有一定层次感。
话剧出身的作家创作时容易追求“戏剧化”、“冲突性”,把电视剧变成一幕又一幕的冲突戏。
在这点上,尽管该剧还是有些台词过于舞台化,在一些情节设置上追求戏剧性(尤其不能忍的是每到有煽情点,煽情的背景音乐必出,生生拉低了该剧的level,当然这不是编剧的错),但在尊重现实生活、尊重人物性格上还是比其他很多剧做的好。
具体来说,全剧没有一个特别突出的、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其中也有矛盾冲突,但是是片段式的,日常性的,由人物性格驱动的矛盾,不会让观众觉得突兀牵强。
比方说剧中有很多相遇和离别的戏。
姜士安和韩琳的戏,其实没什么特别浪漫,大部分都是两人又在某个场合巧遇,然后叙旧,各自诉说近况,然后愈发觉得对方是自己知音。
每次两人(包括其他人物组合之间)巧遇,都是一个小高潮(必伴随煽情音乐)。
这样的戏一再上演,但我竟然也没觉得腻:其实这不就是真实的人生吗?
一次次和自己喜欢的人相遇、互诉近况、然后离别,大部分人的人生就是在这一幕幕戏中度过,而且这些相遇离别都构成我们日后最温暖的回忆——在韩琳姜士安的时代是这样,在这个通讯高度发达时代同样如此。
看到豆瓣上大部分的评论都很积极,再次觉得人性都是相通的(王海鸰也说她其他的作品是用笔写出来的,唯独这个是从心里流出来的)。
嗯,越发想去看看原著了。
想看这部剧的同学准备好手纸吧。
这已是我第三次看此片了,今天刚把该小说看完,电视剧和小说还是有部分内容是不一样的,但感觉还是电视拍的更唯美些,这可能是郭晓冬和袁立的在片中出色的演绎吧!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对部队题材的电视剧感兴趣,但真正感动于心的还是韩琳和姜士安,一个是高干子女,一个出自农村的士兵,因为缘分在部队相识,这后续的相知,其实和韩琳的善良,不拘小节,包容,骨子里的傲气都是分不开的,也离不开姜士安的真诚,朴实,上进。
韩琳的美在姜士安的心里根深蒂固,他对她多了一份关心,关注,这一切又是默默的,是姜士安在事业上努力奋斗的动力,是坚持下去的精神支柱。
都说初恋是纯洁的,是遐想的,是美好的,韩琳最终把她的初恋变为现实,可结果却不尽人意,不能说是韩琳的错,也不能说是彭湛的错,只能说是造化弄人。
每一次看到韩琳和姜士安见面,眼神的交递,言语之间都让我心动,他们之间那种不因时间,不因地点,深藏心中的感情让人心动,他们彼此理解,尊重,欣赏,相互鼓舞,在工作中共同努力,共同成长,共同前进,虽然不在一个地方,虽然不是朝夕相处,虽然不是每天电话,可这份感情都珍藏彼此心中,是爱情,是友情,是亲情。
这样的感情在生活中太少了,因为人变得现实,自私,曾几何时,以为自己也会有这真挚的感情,可终归是幻想,环境不一样,年代不一样,人的想法也不一样,过去的传统,纯真早已被现实,开放所取代,这种情感很喜欢,也很羡慕,简单而真挚!!
有过好几次,我在电视上看到这部剧,可是每次我都是瞥一眼,然后跳过。
真正促使我看这部剧是因为bbs上的一篇影评,写得十分真挚。
然而当时六维上并没有,所以这种想看的想法就一直被搁着,直到今年的某一天,再一次想起这部剧,搜到了,下了,才看了。
我看电视剧一向不甚认真,喜欢跳着看,没有几部剧是认认真真看的,然而这部剧,我却老老实实看完了。
它已成为我爱的剧的top5,并且将一直占据着这top5的位置。
正如大家都认同的那样,我认为袁立很适合韩琳这样一个角色,她秀美却又有着一种内在的强大,但我更爱郭晓冬饰演的姜士安。
他的情绪总是能通过他的眼神得到很好的表达。
每一次他看着韩琳时的专注,每一次他离开韩琳时的心酸,每一次他面对翠花时的无奈,都让我很是心疼。
纵观全剧,可以看到姜士安在生活中所有的喜悦几乎全来自韩琳,只有和韩琳在一起的姜士安才是鲜活的。
在韩琳喝他喝过的水壶时他内心小小的喜悦;在韩琳面对各种失落时他尽心安慰;在那个小岛面对韩琳质问时无奈说出的那句我已没有了爱的资格;在韩琳询问婚事时的隐隐的愤怒;在得知韩琳可能要调去彭湛身边转身而去时偷偷红的眼眶,对了,还有他一直念念不忘的猪油拌饭以及那一碗加了糖精的面。
可是,正如姜士安在剧中和韩琳有过的几次在船上的擦肩而过一样,他们终究没有可能。
韩琳快要生产,姜士安的紧张、不安甚至他的愧疚无一不让人动容。
在那一刻姜士安责怪彭湛,韩琳却说出你不也没陪在你妻子身边时,我突然为翠花悲哀。
是的,人人都想遇到自己的姜士安,可是谁能保证你不是陪着姜士安的翠花呢?
姜士安正直、努力、上进,他事业有成,似乎他生活中唯一的不幸就是翠花。
我想起韩琳下部队体验生活时两人在姜士安办公室的一个场景:韩琳靠着书架,仰着头欣赏地看着姜士安,而姜士安双手插袋,从容自信地和韩琳就着名著进行讨论,这个场景多么美好,姜士安是该有多么希望这能成为他的生活。
可是就连他自己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不然为何在他的梦中就算他和韩琳结了婚一转头韩琳也会不见。
我自己想象如果他俩在一起是否会真的那么幸福,可能真的如大家所说的姜士安将不再是今天的姜士安,韩琳生产时他想陪着,韩琳失落时他想安慰,韩琳的生活他肯定想尽可能多的参与,于是他将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放于他的事业,那么他还能成为那个事业成功的男人么?
本剧的高潮,毫无疑问是姜士安拿出那个本子,那个本子不仅记录了韩琳走过的路,更记载这一个男人一直以来对她的深沉的爱。
可是他们之间的那个拥抱是那么短,短到几乎无法称为拥抱。
而后韩琳在姜父的暗示下离开,而姜士安也终于从书房搬回主卧,这个行为在我理解来是姜士安终于对他的命运妥协,是他最终的放弃。
在韩琳和姜士安的这段关系中,确实存在着不对等。
姜士安至始至终都带着那样真诚的心爱慕者韩琳,而韩琳,我觉得从一开始她对姜士安是有着些感觉的,不然为何当她听到他结婚时眼里会有一丝黯然,可是她的门第之见让她忽略了这种感觉,让她只能看到与她同等地位的彭湛。
直到后来对彭湛失望,直到后来开始知道姜士安的心,她才开始正视姜士安,才开始慢慢爱上他,可是因为她的善良她的原则,她一直未为他们的关系作出任何有可能进一步的努力。
他们俩,到最后,只能在各自的生活中努力着。
姜士安和韩琳唯一的一张合照来自一次军区汇演,里面韩琳笑颜如花,而姜士安依旧是那腼腆的面容。
我私心的想,这张照片应该会一直跟着姜士安,甚至他垂垂老矣乃至即将辞世都会一直留着,以怀念他那不为人知的纯真的美好的爱情。
王海鸰的作品,我以前看过《牵手》、《新结婚时代》,都十分喜欢;现在,每天晚上,我静静地坐在沙发上,观看央视一套播出的电视剧《大校的女儿》——王海鸰的又一部作品,一部青春的赞歌。
虽然才刚刚看了6集,但深深地吸引了我,把我又带到自己曾经年轻的时代…… 故事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在海岛上,大海边,一群年轻的士兵们,驻扎在那里,开始了他们艰苦又浪漫的军旅生活,故事一直延伸到后来的80年代,90年代,以大校的女儿——女军人韩琳的成长经历和情感历程为主线,展现了几位军人的不同婚姻状态。
故事中的韩琳,是个聪明、朴素、敏感自然,绝不和庸俗的思想同流合污的姑娘;她虽是军队高干的女儿,但她的信念是不靠家庭靠自己,她不娇气,不盛气凌人,不怕艰苦,工作认真负责。
她遇到了种种挫折,当时是文革时期,部队推荐她上大学,被父亲职务更高的另一位战友顶替;恢复高考后她又在一次考试中失利;但她哭过之后,痛苦之后就坚强起来,挺起身来,迎接生活的挑战,通过自身的努力,终于参加到部队创作的行列里,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前途也更加远大……通过韩琳的形象,我看到了,想到了我们这一辈人的特殊的,艰难的成长经历:我们成长于十年动乱时期,失去了求学的机会,有的还由于父母挨整而成为“黑崽子”,小小年纪受尽凌辱;但当祖国的科学教育春天到来时,我们发愤图强,我们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为祖国的建设,为事业,也为我们自己的前途而不懈努力……故事中,姜士安和韩琳那错失的爱情,让人惋惜,让人扼腕叹息。
懵懂少年时,在他们最单纯、热情的年代,他们遇到爱,但因为种种原因又错过了爱。
难怪有人说这段纯美的爱情记忆,是一部中国式的“廊桥遗梦”。
刚参军时,韩琳是姜士安的班长;后来,进步很快的姜士安又是韩琳的排长,在共同的事业中,在海岛上,他们志同道合,互相帮助,彼此有了爱慕之心。
后来由于工作的关系,他们分开了,可是还在互相思念。
当工作时偶然邂逅,他们是多么高兴,拘谨又兴奋地谈心;当快要分别时,又是多么失望,但又因小岛上刮风无法行船,所谓“人不留天留”,他们又是多么喜出望外啊!
他们不能结合,却又总在互相思念;是啊,这个不完满的爱情故事才那么牵动我们的心,得不到的东西总是最美的。
当然他们的爱情,只是“乌托邦”式的,没有越雷池一步,他们都是遵守纪律的好军人,能够自控的品格高尚的人。
是啊,有情人之所以不能成眷属,有方方面面的社会因素,情况是复杂的。
农村出身的姜士安,虽然在事业上很有成就,但在婚恋方面却受到重挫:一方面他面对着自己心爱的战友姑娘韩琳,另一方面他还要面对父亲给他找的不识字的农村姑娘,他不忍心辜负在穷困中将自己抚养成人的父亲,只好和这个自己根本不爱的姑娘结婚生子,延续农民的后代。
他的婚姻充满了痛苦和无奈,可是只好在这中间挣扎。
而韩琳也是为此很苦恼,由于心里装着战友姜士安,年龄比较大了,还是不愿意找对象结婚……也可能是命运使然吧,有时候人并不能按照自己的理想办事,遂留下终身遗憾!
看这部电视剧,使我身临其境,为主人公的命运慨叹……。
剧情还很长,明天,我再继续看《大校的女儿》吧。
很干净节奏很快的电视剧,看完《士兵突击》后看的,所以老觉得没有别人说的那么震撼。可是在看完小说后,回头来看电视剧,觉得电视剧的改编很好,至少从感情主线上来说我觉得很不错
还挺好看的……
如果没看过原著,可能会觉得更好。改编地太多了,原书是一个女性的自传,而非爱情记录,电视剧基本上围绕着韩琳和姜士安的微妙感情这个主线展开了。但还算不错的军旅题材影视作品,郭晓冬扮演的姜士安很出彩,比原著里刻画的人物饱满。
好片子。郭晓冬永远都是老实好男人
及格叭,复杂的爱情
暑假陪姥爷姥姥看的,一晃姥爷也离开我们五年了.......
王海鸰的半自我传记女人的勇敢独立过程
多年之后 再看 不错
看一次,哭一次
一般般,不如小说发人深省
最爱的一部电视剧,重复了好多遍仍然有想看的冲动,帮我建立了我自己的各种官。是唯一觉得电视剧比书好的。
爱的深沉,爱的伟大
袁立好美。但是里面台词太厌女了
纯真年代啊
沉闷
都很适合的演员,喜欢韩琳这种白白的却很有个性的,可惜没有和姜士安在一起
很多年前看的,里的坟墓里那首诗,记得女主用电脑写作,记得部队里怎么节约水……也算是童年回忆了。
不喜欢
军旅生活
彭湛下线之后就还可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