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om out your egos. 《穆赫兰道》是弗洛伊德梦境解析的一个地道的实例,《盗梦》也用多层梦境缔造潜意识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无所不能的力量,而Zoom则是借用梦境写实的套路玩了一把人格裂变的游戏。
我们常常做梦,在读过这本《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的人也大概知道一种理论,梦的每一段剧情都是潜意识处心积虑的层层铺垫,每一个细节都是隐喻,复杂梦境中,你的潜意识投射到行为上,并被不断放大特写,潜意识接管的越来越多,现实不再受完全理智的控制,梦境里的险境发展到失控,在你使尽全力从梦中逃出来时,吓出一身冷汗,开始这段soul-searching.叙事由三个次元故事同时进行,Emma创作的漫画男主角Edward是导演,他导的电影中的女主角Michelle写了Emma的故事。
好像奥斯卡·路透斯沃德创造的矛盾三角形——
那么,到底这三角共存的空间由谁创造了谁?
(剧透)当Emma在失控的局面中追忆这一切问题的元凶,她拿起画笔给自己漫画中的Edward改写了后续剧情,此时如漫画正在进行的剧情一样,Edward回到拍摄片场,并在摄像机中看到Michelle正在剧本中写下有关Emma的漫画的事,而发现自己的一切遭遇都因Emma的漫画所致,于是Edward惊恐的抬头呼叫Emma,愤怒的告诉Emma不要发梦了,你其实不过是自己电影女主角Michelle笔下的人物,Emma才聚精发现自己的漫画绘本上画着——Edward片场的镜头里直播的——Michelle正在写下的剧本文字写着的——Emma她自己就是Michelle笔下的人物,正在这时米歇尔发现撰写剧本的自己竟然真的成了剧本一样正在被Edward拍成电影。
三个人在自己的次元里陷入“存在恐慌”,隔次元相互对话,试图不让失控走向毁灭,Edward知道剧情接下来发展将是Michelle的男友把剧本丢出机舱,那么这个手写剧本的消灭就意味着电影Michelle不再有机会继续写Emma的故事,那么她剧中的Emma也不再有机会画出接下来Edward自己的剧情,所有就真的真的玩完了,于是Edward对摄像机中的Michelle大喊“grab the book!
if you loose it we all disappear…”于是Michelle跳出机舱抓住剧本,并写下两个字"wake up".至此,三个次元相互湮灭,你是时候醒来了。
是不是很乱?
为什么这三个人就像一条创造链死循环?
关于生活的主角,由谁创造了谁?
谁反过来质疑自己的造物主?
造物主会被谁拯救?
那么我们换一个视角,假设我们没看这部电影,而是看到一本叫Zoom的书,你会不会聪明的发现其中的矛盾——你看到的不是画面,而是文字,这本书就是Michelle所写的Emma的故事剧本,书中说Emma是性爱娃娃设计师,画了一部漫画,讲的是Edward拍摄电影的故事,这个电影则讲的是一个叫Michelle的模特想当作家而写了一本叫zoom的书的故事。
那么什么时候矛盾空间的魔术骗了我们呢?
Michelle生活在和你一样的现实次元,你和Michelle在这个次元里都是真实存在的,这本书中的Michelle与我们不是同一个次元,所以Michelle的小说写完之时,现实生活次元中的Michelle还得继续生存,不会结束,至于她的真实世界是什么样,我们不用过分担心,只需要知道Michelle可能真的是一名模特,可能她真的面临模特和作家双重选择的困境,可以假设现实生活中当Michelle成功创作的小说剧本获得成功,她的人生轨迹将如何发展,我们大概可以想象得到,也就是她成功解决了人生困境,继续生活;但是如果不是这样,她的剧本被毁了,那么现实中的Michelle会不会和她小说中的自己一起消失呢?
当然不会,只是她再写一部就可以了,那么消失与继续就是那矛盾三角形的两条边交汇点,你的朋友和你一起读了这本书,他相信Michelle就是书中的Michelle,你的朋友就会相信自己从此就再也读不到后续Michelle的故事了,自己也和书一起消失;但是你分清了现实的Michelle不是她笔下的人物Michelle,而是和你一个次元的人,你就不会像你朋友那样联想。
电影叙事的矛盾三角形巧妙误导了所有人,让我们误以为三种次元能在相同的空间里彼此影响。
为什么我们都没意识到呢?
回到这部我们今天看到的电影Zoom,为何导演制造的矛盾让我们都深感人物的困境呢?
因为我们如此习惯的把自己和3个人同时放在一个次元空间里去感受(就像刚才你那个天真的朋友一样)——也就如形象的矛盾三角形一样,我们似乎知道这个三角形不可能存在,但就是没法反驳眼睛所看到的三个角的连接点——次元会在那里消失还是将继续?
我们都希望继续,都恐慌消失,所以,这个故事可以在梦中无限循环继续,可我们终究还是要醒来。
只有醒来,意识才能在真实中存在下去,我们必须回到真实中解决自己的困境。
这一部电影给了我们一个人性的终极话题来讨论——人都执念于自我,贪婪催化了自我的膨胀,引起了生活的逐步失控,你作为当事人的主角感觉到自我似乎被外力接管,越来越丧失人格的掌控——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帅男神导演试图表达的主题——ego。
承装着人的ego, compromise, greed, survival. 总归言之,是讨论意识是什么,意识如何求生存(相比理解成人性堕落与救赎这种解读,意识或迷因的生存本能这种提法反而更妥当)。
什么是意识生存?
心理学上对“我是谁”有“本我”、“自我”、“超我”三种定义,这里说的ego即”自我“,是人对自己的认知,形成了人格,意识和行为。
我既已确认了对自己的认知,发现自己的个性,意识就是独立于外界的,自由而不容置疑的,意识主导行为,随之产生了认为自己身材差而隆胸的行为,或拒绝模特的标签去写作的行为,继而生活轨迹发生转变,意识又随之主导了应对的行为,如胸太大,自我认知的失调,想要恢复原初的行为。
最精彩的部分来了,既然是玩梦境,电影设置了多个分身和隐喻,让我们更能认清人格分裂成多种个性后,彼此之间的矛盾对立以及如何调合彼此的,我们顺着影片发展先后顺序,以Emma为第一人格坐标来说,不容易乱——Emma漫画的主角Edward是Emma对完美的期望,此为Emma的替身;在Emma因隆胸而对自我认知迷失时,她彻底推翻自己对完美的期望,产生了自我惩罚的行为,她在后续的漫画中让Edward一帆风顺的生活受点罪,以达到自己现实和理想完美型的认知平衡,暂时调合了认知;Edward是聪明魅力的化身,是Emma膨胀了的ego,因此当Edward决定“拍点什么transcendental的东西”时,他创造出了Michelle的存在,即是对自身“不作不会死”的隐喻,成为Edward的替身,间接分裂成Emma的第二个替身;Michelle是膨胀的人格所创造,当Edward的生理困难导致精神状态不稳定,他把Michelle设定为拉拉,是Edward当下对性爱的心理渴望同时又是生理抗拒,随即他在拍摄片场妥协了Michelle的设定,Michelle变身公路片的形象,于是Michelle这个人格发现自己画风突变的发型和跑车、直升机、旧生活里的男友等等反射出欲迎还拒的两难,直到Emma,Edward,Michelle这三个人格在矛盾三角形逆向追溯时——Michelle身在直升机上,Edward夺回导演椅继续拍摄,Emma挽救漫画还给Edward性能力——被创造出的人格纷纷怀疑自己的存在性,质疑自己这一人格的完整和独立性,最后剧情纠正第一人格(Emma)的歧途,让第一人格还给第二人格(Edward)力量以坚持拍摄,第三人格(Michelle)跳出机舱,抓住剧本,坚持履行完最后的创作,在剧本结尾处写下“wake up”。
和梦境中常发生的坠落的隐喻相同,意识在体验坠落的恐惧时,身体就会真正醒来。
梦在我看来并不是无端的臆想或对日常的反射,梦,应该是潜意识对第一人格发出的求救信号。
和最近常常发生坠落的多段式梦境有关,我反而更能感同身受,我相信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生活总有时走向失控,可人性的脆弱不应是罪因,示弱、妥协、欺骗甚至犯罪也全是潜意识的求生本能,如果要对一切trouble找一个元凶,那就是——人创造了自我ego。
我相信人是无法放下ego的,因为人不可能在知道自己拥有不同的个性,在确立自己的人格后,还能将这一切努力抹杀掉,并说服自己you are nothing.人亦凡人,在非佛即魔的拉锯中,在物欲社会和贩卖梦想的媒介包围中,一切都服务人的ego,也正是ego创造了从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以来的爆炸式的精神和物质。
电影的魅力在于当第一视角的造物主的生活发展到命悬一线,导演抽离最后一块意识基座上的积木,夺走了三个不同次元主角原本不容置疑的主导权,那些“被创造”出的人格纷纷为了自保,让自我意识生存下去,不至消失,他们通力合作,这是唯一的活路——如果你想走出失控的人生境遇,你必须抓住自己的剧本,你的剧本,你要自己写完,否则人格将完全消灭,你就再也不是你。
潜意识向你的每个人格求救以自救。
我假设导演相信——人性的本质就是意识的求生本能,让生活继续螺旋运转,你也许无所不用其极,利用贪婪、谎言、性和潜规则等一切方法,来驱动你的每一步行动(就如剧情中假设的那样,已经超越了梦境)——我们不在讨论伦理,仅限搞清ego如何裂变出人格,人格如何彼此调合。
(在此提一下,一个人不只一个人格,人格分裂是不可避免的,但若完全无法调合分裂人格彼此的关系,就会发一种病,就是我们常说的精神分裂症,俗称神经症)意识为了求生,驱使你创造不断膨胀成怪物的自我ego,这个无法避免,也将继续重演。
我们唯一能为之努力的是倾听梦中的潜意识对自己发出的求救,在反思中不全盘否定你的第一人格,同时调合所有人格之间的矛盾,并从矛盾三角形中逃出来。
唯一的解救就是不要放弃你一手缔造的“自我”,不管多么困顿、抑郁、崩溃,你必须不放弃,像电影传递的那微弱真理一样——只有坚持写完你开始的剧本,才能从死循环里真正清醒过来。
谨用这部剧献给全体抑郁症、轻度精分、重度失眠梦魇的人们。
1-贪吃蛇的套中套结构;2-形式比内容更玩味;3-电影人和漫画家的故事把握还算可以,作家的故事在三者中有点格格不入,也许中间有点无字幕的影响;4-三个角色某种意义上都是虚拟人物的创造者,因此都可以通过自己来影响被创造者;5-故事推进的起因是对身体的不满,可以理解为对创造者的不满,通过改变来引起生理上的变化推进故事发展,从这个角度,作家的故事是缺失的;6-开放式的谜。
是否真的存在唯一一个创造者,这是一个试图去解决却难以明了的答案。
表面上电影人糊了,作家跳了,虽然漫画家炸胸了,但是回到了原点。
7-可以被理解为单线的漫画家自我对话故事,就是分裂表现。
我们都需要看清现实,并不是,盲目而理所应当地去遵从逻辑,遵从感受。
在理性的大门里,常常紧固着的是思维的想象。
思维无法飞,思维无法跳跃,这是件非常可悲的事情。
思维甚至失去了想象力,它成为眼睛的奴隶,成为行动的管家。
而不是一个最高位置,确实可悲。
但我们至少尝试着,让它自己可以管理自己,尽管这些片段很零碎,无规则,仍有可取之处。
就像半睡状态,就像做一个清醒梦,在图像面前,我们第一次做了我们自己的主人。
我们要做的是,在极端混乱的时候,收起浮躁的心。
在了无生气的一天里,不再将一些想法和冲动束之高阁。
我们还要尝试着敏感,而不是在他人那里,专注于进行中的事情,并知道这件事情不属于一种常态。
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是在欺骗自己的同时,开始做各种假设。
设想自己无知,设想自己愚蠢,设想有一个可能实现的目标,正在前方等待着我们。
然后正如题目所言,我们在变焦。
请允许我在这途中,将它理解成焦虑的变体。
再明白一点的话,就是危机的转变。
而事实是,危机从来都没有得到过解决。
所以,我们仍在讨论着的,还是属于一种心理方面的自愈。
另一隅,我们又惊奇地发现,它同时适用于以这种方式进行创造性行为的作业,摄影、绘画、写作。
这些需要想象空间的作业,在一个遵循现实万有引力定律的空间内共存。
诸如此类,我们还发明过阅读能力等有赖于思绪流活跃的各种方式。
我们成功地做到了隔离,成功地生产出这类产品,并进行包装。
我们在自我流变之前,变成了首先想到一种以实物为载体的有形任务。
动机变得单一而具有防备能力。
动机面前永远站着理性的审判官和它的守卫们。
我们确实应该从创造行为本身回溯到现实中来了。
抛弃这种既有的束缚行为。
让它回归到我们生活中的理念。
当你被一锅滚烫的开水烫伤,毫无征兆地被糟糕的服务撒了一身脏。
你就能运用它。
当你还停滞不前,既怕失去既有的社会地位,又怕遭受时间的涤洗而遭受淘汰的时候。
你也需要它。
它,变得无处不在。。。
这部片子用了三段如莫比乌斯环一样的故事,叙述了三种不一样的人生,而殊途同归,都无法避免地陷入到无法掌控命运的无力中。
影片这三段环环相扣,互为造物主的想法虽然不是首创,但是确实还是拍出了独特的个性的。
虽然许多逻辑上的漏洞让这部片子可能只能止步于7分的评价,然而它的节奏、结构和画面语言都是充满了导演的个性在其中的。
通常,将一段故事讲述得完整、有趣的同时又融入了自己的风格,已经是非常有难度的事情,而导演其实在这部电影里用不同的手法、不同的风格完整地、有趣地叙述了三段故事,虽然这种电影本身就是有炫技的模式在的,但是从我个人角度来讲,每一段都是有其独特又新引人的点的。
画漫画(以及设计充气娃娃)的Emma线: Emma这个妹子是典型的自卑心理,缺乏自我认同,急需他人的认同来获取肯定的满足感。
所以她去丰胸,丰完又觉得太大,然而因为已经把钱花光了,于是就不再有钱做缩胸手术了,气急败坏之下将自己漫画中的Edward的Penis缩小了。
这种生活一团糟,缩胸做不了的状况这导致了后来意外得到了毒品之后想要用毒品发财的故事。
做导演的Edward线: Edward身为导演,在本片中在我看来是比任何演员更要万人迷的形象,(Edward就是由本片导演饰演,不知道是不是自恋+自黑)当搞不定制片人的时候,他可以用自己的颜值和活儿好来征服女制片人,其实我一直在好奇万一是个男制片人会发生什么...... 可想而知penis缩小之后他有了多大的麻烦... 他导演的影片里面Michelle是女主角,这个女人正在经历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看似拥有一切的高冷模特其实内心有一个作家梦。
想做作家的模特Michelle线:看到这段其实一开始有一种“贱人就是矫情”的感觉,不过看到后来貌似导演刻画的Michelle在写作方面确实是有天赋的。
然而现实和她的理想总是有差距的,所以她写下的Emma的,随着她心情的波动有了各种神奇的遭遇。
这三个人就这样不明所以地操控着彼此的生活,同时也在祸害着自己的生活。
一个有着非凡才能的漫画家却因外貌得不到任何认可而内心备受折磨,一个纸醉金迷的万人迷却没有权力决定自己电影剧情的走向,一个有着光纤生活的模特却从来只是想做一个作家。
其实三个人追求的东西,都是常人化的,没有任何粉饰的东西,然而却都想着能通过捷径达成自己的目标,到最后发现自己的一切都是空想,所追求的一切,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他人笔下的故事,自己不过是一个被操纵的木偶。
这个片子的喜剧效果想到这里就基本消失殆尽了,因为感觉有些细思极恐。
每一个在努力过着自己生活的人,可能也只是其他人笔下的一个角色的故事?
每一天上班下班,听音乐看电影,看书写作,全部都是一个设计好的故事,你的人生如何发展,完全在另一个人的掌控之下。
而我们的世界的数十亿人,形成的是一个巨大的莫比乌斯环,彼此互相操纵着对方的生活,同时又影响着自己的生活。
如果看完《超新约全书》认识到上帝是一个暴徒的话,那么我觉得如果我们的世界真的是这样运行的,那么上帝真正地将自己暴徒的本质发挥到了极致,因为他不需要再做他的工作,他只需要坐观世界上所有人互相折磨之后再自我折磨。
这部喜剧之下导演的想法突然让我觉得有些不寒而栗啊,哪里有平行世界,我们的世界就是无限个平行世界。
每当你感觉到被命运扼住咽喉的时候,那种无力感多么像自己只是一本漫画,一部电影,一部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你对于现阶段的状况,毫无办法,只能听从命运的发落。
你生命的“作者”在写下你人生的轨迹,而你想不到的是,在你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人的生活时,你就是在让你的“作者”改变你的生活。
创造人生,与被创造的人生。
如果这样想的话,那么对于一切的困哪和纠结,是否还有挣扎的必要呢?
其实是有的。
因为你挣扎的时候,你才能影响到“作者”对于你命运的规划。
这样想来,倒也轻松。
因为再也不用害怕还有过不去的苦难了,毕竟,只是一个故事嘛
这是一部看上去羞羞的电影,但是当你看到最后,你就会发现它不只是一部羞羞的电影,而且是一部尺度大到要用漫画来表现的羞羞的电影。
当你认为它是一部尺度大到要用漫画来展示的羞羞的电影时候,你会发现其实他还是一部烧脑的尺度大到要用漫画来展示的羞羞的电影。
总之她就是一部羞羞的电影。
虽然他的尺度已经超越了剧情。
我们通常用以判断电影好坏的就是它的剧情,本片的编剧显然脑洞很大。
他用一种近乎回转的叙事手法讲了一个简单的故事。
这不禁让人想到了《前目的地》。
但它的剧情架构远没有《前目的地》复杂。
每一个出现的人物都很简单。
艾玛是一个成人保健品设计师,她的生活非常单调。
每天就是与那些模具打交道。
然而有一天她的生活却被一对意外的来的毒品所打破了。
这使得艾玛很是焦躁,而自己的胸部也成为了困扰自己的诱因。
原本想要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的她选择了整形手术,但是术后却更加感觉自己不是自己了。
当街上行人的目光变得炽热,这越发让艾玛感觉不自然了。
原本属于丑小鸭的她是万万没想到在自己的胸部整形以后会得到这么多人的目光。
但是这些目光无一例外的只是盯着自己的胸。
原来整形手术没有给自己带来一丁点改变,人们依旧是将她作为一个商品而存在。
这对于想象中的她自己就不一样了。
愤怒之余艾玛便将一腔怒火发泄到自己笔下的漫画人物爱德华身上。
由于自己的缺陷便萌生了让爱德华也体会一下这样的感觉。
于是笔下的爱德华突然就发现自己的铅笔变小了。
这使得爱德华非常困扰,之前的意气风发一下子荡然无存。
这也侧面影响了自己的电影创作。
一时间爱德华日渐消沉。
而此时,爱德华电影当中的主人公米歇尔也陷入了感情危机,因为自己的丈夫那压迫感十足的爱,米歇尔几乎喘不过气。
而一次意外使得出版商看上了米歇尔的书,于是米歇尔便延续了自己之前的写作生涯。
米歇尔书中的艾玛依旧做着自己小小的梦想,终于一天发觉自己中了彩票。
梦想来时候甚至发现自己坐在整形医生的对面,梦醒以后发觉才是一场空,这种失落的情绪很快就被自己的意外发现冲淡了。
意外获得一大堆毒品。
看似这个郁闷的女人终于要发财了。
但是谁又会知道,毒品的主人正是那个万恶的健身教练。
剧情虽然在你刚开始看的时候会一头雾水,甚至觉得这部影片也就是一般般的爆米花电影。
但是你殊不知这个爆米花是在爆米花里面的里面开始爆的,最后来了一个360度无死角回环。
万万没想到会是这么个结局。
当你终于意识到这原来是导演的真实意图的时候,又一件事情就这样发生了。
电影结束了。
没错就这样结束了。
这算是毫无征兆吧。
剧情起伏没有征兆,结束也丝毫没有铺垫。
怎么样?
爽吧?
总结起来就是编剧的脑子大过剧情的回转,剧情的回转大过本片的尺度,本片的尺度大过艾玛的胸,而艾玛那一对笑傲江湖的胸最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也离奇般的救了艾玛的命。
什么乱七八糟的?
被人强推了这一步号称脑洞最大的电影,说实话我没觉得自己脑洞打开了多少,只不过我看到漫画的时候我基本已经知道了这个三环相扣的故事。
豆瓣也算中肯7.1的分数不高不低对着电影评价刚好,说下优缺点。
优点:唯一的优点就是编剧能想到这么一个一环扣一环的故事,整个电影的结构是非常新颖的,我之前很少看到过类似的电影。
缺点:1.本来一个好好的题材,总感觉火候不够,给你完美的原材料你却做出家常菜的感觉2.剧情不能自圆其说,电影最后导演发现自己在大胸女的漫画里,然后抬头问大胸女是谁,这一段是以漫画形式出现,意思就是导演可以自己控制自己的人生,可以不靠大胸把自己继续“画”下去,这一点设定与自己的命运由他人掌控矛盾了。
3.结尾算什么?
结尾绝对是败笔,三人都发现实情后,模特只写了Wake up就完了,这句梦醒了是写给大胸的,那意思是大胸女一直在梦里?
他们三人都在梦里?
那大胸醒了,她漫画里的导演怎么办?
我觉得结局就让笔记本落水才是最好的结局。
笔记本落水后,三个人其实都是不存了,观众就像睡醒了发现是一场梦一样,这也契合了这电影的定义,三人本来就是虚无。
最后问个问题,他们三个到底是谁现有谁?
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又一个老和尚和三个小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故事呢?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又一个老和尚和三个小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故事呢?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又一个老和尚和三个小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故事呢?
《变焦》这部电影并没有所谓脑洞大开的效果,不过再往前迈一步,就是创意了。
电影说实在的,在思想内容上没有什么值得探讨的。
不过构思的确新奇。
说白了,就是三个主人公,三个看起来七不搭八的故事,但是其实却有着紧密的关联。
A是个充气娃娃的设计师,偶尔也画画漫画。
她对自己的平胸耿耿于怀,甚至她的男友对此不介意的态度,反而让她感到受到侮辱。
于是花费了积蓄,垫高了胸部,结果男友却觉得像公司制造出来的充气娃娃一样没有真实感。
而她自己也感到不适应,不满意。
但是要恢复原状得再付一笔巨款。
偶然情况下,送快递的把一大堆毒品送到A那里,A决定和男友一起把这批毒品卖出去,然后赚钱去恢复自己的胸部。
因为考虑利用充气娃娃运毒,没想到充气娃娃却被客户自己提走;而毒品的主人又找上门来。
结果A和男友都遇到了大麻烦。
B是A笔下的漫画人物,本来是他是A心中的理想男友,帅气而且富有思想,还懂风情,是个电影导演。
可是,因为A对胸部的不满,于是她就让B突然丧失了强悍的性特征,让他面对投怀送抱的美女也毫无斗志。
B只好诉诸人造风景,正当他对自己能够恢复自信时,他的人造特征居然在游泳时就电路坏掉了(所谓的高级品,居然还是中国造)。
这样一来,他的电影也而就编造得乱七八糟了。
C是B电影中的女主角,她风情万种,而且会写小说,既有一个优秀成功男人爱自己,也有年轻的追求者。
正当她躲起来,进行写作时,居然有还陷进了同性恋者的爱情中。
当然这样的烂故事,还会有更烂的尾巴,因为B陷入缺乏自信的泥淖,失去了对影片的把握,于是C也遇到了种种问题,丈夫突然出现,还要“救”她逃离黑社会的追捕,然后还要扔掉她未竟的作品。
然后B在关键时刻,发现了A其实是C的作品,而自己是A的作品。
然后C也明白了,他们都试图改变自己的作品。
因为对世界“恶劣”的感受,似乎折磨了别人的命运,又反噬着自己的人生。
幸好,最后C写下了“醒来”。
那么A不过就是在做个噩梦;那么B的命运,以及C的命运都可以重新来过。
到这里,我们会发现在叙事的创意之下,有一个老套的话题:世界改变了你,需要藉由你自己的双手。
简言之,你的负面情绪,你的负面表达,最终整垮自己。
所以倒霉的时候,写个幸福的故事吧。
此外片中整形医生的语言表达非常精彩,这应该是现在商家的管用艺术。
当A向整形医生抱怨丰胸手术的价格时,她说:好贵啊,我在存钱买公寓。
而整形医生的回答是:你记着,你没法在海滩上向别人炫耀你的公寓。
(相似地,当B向出售人造丁丁的销售员抱怨价格太高时他说:哇哦,吼吼吼。
不行,这个赶上一辆豪车了。
销售员对他说:有了豪车,你也只能在路上开开,这个能让你飞起来。
)当她后悔去找医生要求复原时,她说:我再也不想要它们了,我觉得我犯了个糟糕的错误。
医生的回答也很有趣:你需要的就是适应这胸部一会儿,就像刚买了一张沙发,接下来几周,全是关于这张沙发,你眼中全是它,你觉得它看上去很可笑。
然后有一天,有人走过来说:我喜欢这张沙发,它太棒了。
接下来就是,你知道的,你会向每个人展示你的沙发,你会不断的适应。
16.11.16
4星是因为色情了点。
认为三个不同的次元也好、认为是同一个次元的也罢,都只看你自己的理解,这里不做争论。
人本就是相互的智慧生物,小时侯因为妈妈教育“早睡早起”而早睡早起,长大后会因为朋友的喜恶而喜恶。
人一生中会面对各种选择,但如果在这个时间点,没有这个因,这个人就不必要做出选择。
所以我们在做这个因的时候,尽量给那个人带来正面、积极的东西,从而让那个人能做出正面、积极的选择来。
在我们做这个人的时候,对于那个因,无论是怎样的因,我们尽量做出正面、积极的选择,不要因为那个因而改变了之前正面、积极的自己。
就像古人所说:为人之讥也无动,守其道而独行。
做好自己就是对全世界最大的贡献,世界也将给你最好的回馈。
我想这部电影你们会喜欢,不仅够污,而且够黄。
污黄的同时,还能发人深思。
没错,就是由艾丽森皮尔主演的《变焦》,刷新我三观的三次元电影,我不得不服。
二次元电视剧我就看过,《W两个世界》就是这么一个例子。
至于三次元电影,我还真没怎么看过。
一个设计充气娃娃的漫画家艾玛,米歇尔书中的人物。
为了变大胸姐,整成像柳岩那样。
她以为生活会因此过得更好,但是她的炮友却不喜欢她那对大胸,感觉摸着硅胶,的确也是硅胶。
一个导演艾迪,艾玛画中的男神。
为了拍出自己想要的电影,不走大众路,拍成艺术片,却遭到投资人的反对。
一个作家米歇尔,艾迪电影中的女主。
本来可以靠身材吃饭,却偏要走才华路线。
遭到枕边人的反对与嘲笑。
这三个人本是毫不相关,处在不一样的世界,但生活都过得非常糟糕。
有趣的事情就这样发生了,艾玛让艾迪JJ变短,艾迪让米歇尔改变性取向,米歇尔让艾玛遇上麻烦。
这三个世界的人物关系从此联系在一起,互相影响,相互干涉。
这样恶性循环的现象一发不可收拾。
这种错乱的人物关系,我第一遍看确实也凌乱了。
让我不禁想起,生活中的主角,谁创造了谁?
谁又质疑自己的造物主?
造物主又将被谁拯救?
谁又是罪魁祸首?
其实是我们自己,我们控制自己的生活,让它是怎样它就是怎样。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你是怎样你的世界就是怎样。
这部电影,从另外一层次告诉我们,我们的主观意识大于客观意识。
主观意识的膨胀会导致我们对事物以及生活的错误看法。
就好比说,你是信唯物还是信唯心。
王阳明曾说过:破山中贼易,心中贼难。
确实也是如此,克服自己的心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心魔皆由心生。
这部电影也是一样,要想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还是得靠我们自己去修正过来。
尝试着看下去,但剧情还是太无聊了,不是我的菜
没拍好。
不要尝试解读,会晕头,不过脑洞确实是大
除了模式新颖以外没别的了
完全无法入戏,哪怕你有奥斯卡
对这个题材有多期待对这个电影就多失望。。
脑洞挺大,wake up.
有意思。“Nothing's raelly happening, which is just like art.”
我们创作虚构世界,或许我们也活在他人虚构的世界中。
循环很无趣,还消解了之前不太丰富的内容。还不如多线互动,在企图、影响、反馈上作文章。
凭啥分这么高?
【8】套娃拍法真是百试百灵,给这烂俗、比较空洞的小故事加了不少分,写书、画漫画、拍电影之间互相控制,挺好玩的。(大宝的配乐加持,多给0.5!💖)
螺旋嵌套:A创造了B, B创造了C, C又创造了A。创意虽然很不错,也早早看出意图,但开始的2/3缺稍微有点无聊,后1/3进入佳境。脑洞还是不小。
这个脑洞没意思
造物主的循环脑洞中
Who's in whose dream?
创意不错,意义就差点儿
看不懂
环形结构,挺有趣的喜剧。皮尔妹子之前就在伍迪艾伦的片子里令人印象深刻,是我的菜。
生命在于隆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