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09年科奇吉尔佐导演的根本就是云泥之别!
说好听点:本片充满了各种打破传统认知的东西,手持摄像机、自然光和第一人称的视角,大胆且野心十足。
说难听点:别指望能看到典雅的英国,这里只能看到破旧山庄外的泥泞土坑、不断的暴雨、雨中发抖的牛羊。。。
我都不好意思承认那是山庄和农场主的世界,衣服连乞丐都不如。
所谓的绅士也只是一个一个的莽汉。
完全打破了我对呼啸山庄的所有美好期待!
应该叫呼啸山村,土老帽版。
故事发生在荒野之间,冷呼呼,脏兮兮,人不俊,景不美!
如果不往名著上面靠,还可以作为小成本电影来对待。
然而,影片却一定要拍成两个小时的,带着名著符号的影片,叙事有又不完整,情节还突兀,没读过原著,估计都理解不了里面的行为和情节转变。
这带来的争议就太大了,恶评虽然也就不新鲜了!
片中台词甚少,仅选取两段。
<一>少年Cathy蜷缩在炉火边,低头啜泣,她向佣人Nelly诉说了她已经答应Edgar的求婚,但自己内心十分痛苦,她祈求Nelly为她保守一个秘密——Nelly:"Why you are so unhappy?"Cathy:"Here and here (Cathy指了指自己的头和心).Wherever soul lives, I feel I'm wrong.If only Hindley didn't treat Heathcliff so low, I wouldn't even think of marrying Edgar.But now it would be degrade to marry Heathcliff.And he will never know how much I love him.Not because he's a good-looking man,Because he's more like me than I am."躲在角落的Heathcilff偷听到了这段对话,悄悄地溜出房间,在大雨夜,没有告别,离开了Cathy。
<二>时隔多年,成年Heathcliff衣锦归来。
只为再次见到Cathy。
片中,导演将他们这次见面安排在花园里,片中唯一色彩明亮艳丽的地方。
已经身为人妻的Cathy出现在逆光中,微笑不语。
手拿镜头恍惚间露出Heathcilff的背影。
背景声是Heathcliff紧张、激动的急促的喘息声。
没有台词。
两人进屋落座后,Cathy低头不语,Heathcilff转过头望着她——"My plan was, to see you in face, get revenge on Hindley and then kill myself.But I've changed my mindI'll never leave you ever again.My life has been better since I last heard your voice.I kept going only for you."这段深情告白,让Cathy动容,但是已无法改变。
Heathcliff的二次离开,让Cathy最终一病不起。
似乎所有的悲剧爱情,都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遇到了对的人。
而这“对的人”,也因为种种客观,变成了“错误的人”。
似乎所有的大爱,都要不免俗套地败倒在最狭隘的事情上,让人扼腕。
后记:切勿遵循原著来观赏此片。
请务必以超高清来观赏此片。
影片大量使用了手拿镜头进行人物近景拍摄,飘忽不定,但很有韵味。
在场景的切换中,多数使用了大地景观的拍摄,停留数秒,没有任何修饰,风景迷人。
同时,影片保留了自然原声,风声、雨声、动物声、喘息声、跑步声等等,甚少配乐,片尾曲让人耳前一亮。
值得收藏。
看完原著的第二天看的电影。
就内容来说,影片明显不够深刻,并没有反应出希斯克里夫对凯西偏执的爱。
当时候看完小说,并没有觉得有多么震撼。
只是觉得人何苦要活成这样呢?
不是很理解希斯克里夫。
看了电影之后,我完全理解并且喜欢这个人了。
在那样的背景下,希斯克里夫只能喜欢一个人,那就是凯西。
在电影里面,凯西并没有表现出十分任性的样子。
电影只是呈现了一部分原著,并且还只呈现了一代人的事儿,希斯克里夫的偏执被掩盖的差不多了。
还有,我不是很懂拍摄的手法这些。
但是电影里面一直伴随着呼啸的风,里面的情节场景都十分的大自然。
最后,我认为里面最幸福的人就是凯西,当然失败也是凯西。
两个人都那么爱她,从小无忧无虑的长大。
不过最后她没能和希斯克里夫在一起。。。
我觉得是自找的。
嗯,心疼希斯克里夫。
女性视角解读,细节交待得很清楚,男主角的思想与情绪变化在细节中都有交待,喜欢成年男女主角,尤其喜欢男主角,但小时候,cathy的样子,太可笑了,太胖了,有点痴肥,不喜欢。
尽管之前已听到关于本片的种种恶名,但我总更信任自己的眼睛而非他人的评论,何况自《黄蜂》,我酷爱阿诺德,每每讲课,总会推荐《黄蜂》,即使《红色之路》并非特别偏爱,但必须承认阿诺德有些才情,是这个时代已经少有的。
被戛纳无限偏爱的阿诺德,在这部影片的创作中,却似乎杂念过多,4:3的画幅比、找黑人演员诠释希斯克利夫都显出她的杂念,有些刻意剑走偏锋,赚人眼球。
因为这两种做法都并未更好地叙事或表达情绪,只是尴尬地呈现在那里。
倘若说4:3的画幅比也是伴随手持摄影及自然光线突出粗粝之感,但恐怕后期调色和如此现代的手持与4:3又并不同意。
而黑人诠释希斯克利夫更为尴尬,显赫的林登家族又如何会同意、接纳伊莎贝拉嫁与他?
但阿诺德的才华也自然不容小觑,主人公少年时代严酷的自然景观被呈现得极为动人,像极了两人的情感,又使我想起前几日才看的安德烈泰西内的《勃朗特姐妹》,阿诺德似是也受了此片启发。
马背上,青梅竹马的少年与少女细发、马背、马鬃、男孩的手,一组特写分外动人,异常性感。
泥地中二人粗暴的嬉闹,希斯克利夫往凯西脸上、身上涂抹着黑泥,那一刹那纵使外部动作粗暴,但却有种无法言说的欢愉。
后半段,成年归来的希斯克利夫和凯西也沐浴在光与色中,但妩媚的光与色中,却再不见当初灰蒙蒙的天际下二人的动人笑靥,这种反用法也是动人。
只是惋惜了阿诺德的杂念,惋惜了她的不变应万变。
看完几乎感觉不到原著的影子,虽然原著是几年前看过的,没什么记忆了,本以为会从电影中回忆起情节来。
最后看完了,几乎没找到原著的太多影子。
纳闷了...这是那个勃朗特三姐妹的惊世之作吗!
导演对于影片的情感有着极强的控制欲。
没有太多对白,用了大量的手持拍摄,超近的人物特写,对于英伦乡土大风大雨花鸟昆虫的偏爱,还有偶尔的空镜头,无限美好的逆光。
这些画面都拍摄的极为细腻,那是看着画面似乎就能嗅出头发的味道,原野的芳香的感觉。
这是原著的味道,但是情节似乎被改得大相径庭了。
有时间得把书翻出来再看看!!
我以为我看过所有版本的呼啸山庄的电影,不料看了豆瓣才发现除了常规1939黑白版和1992朱丽叶·比诺什和拉尔夫·费因斯版之外,还有2009、2004、1998、1985等若干,于是不由的为自己的伪脑残程度感到羞愧................... 每个人对于呼啸山庄的理解不尽相同,所期待拍出的电影自然也不一样。
这个版本的呼啸山庄的卖点在于美和细腻,我想和导演是女性的关系密不可分。
每个场景都像是Constable的画作,疏离的天色和灰暗的布满充满耐力的植物的丘陵,Bronte姐妹的荒原情节在电影里表现的淋漓尽致。
同样的故事,讲故事的方法可以有很多。
和以往版本的平铺直叙不同,这部呼啸山庄几乎是以纯Heathcliff的视角拍的。
故事从他被带到呼啸山庄开始,很多镜头从他肩后拍向前方,感受到的是他感受到的世界,听到的是他听到是话——嗅到的Catherine的长发,被Henry击倒时看到的天空,那些昆虫和泥土和雨滴和风的呼啸...........不需要很多的对白,观众已被带入这份情境。
约克很土的口音被完全的保留了,而从口音的变化又何尝不能侧面反映出低劣的文明和教育的熏陶。
影片中老Ershaw说,“All I want from you is to be a good Christian.”他们从来不是,而在任何的未来也不会是。
呼啸山庄的爱情从来不是在道德标准中生长的花朵,而是原始的,激烈的,和一切自然现象一样美一样壮丽一样可以给予力量一样可以摧毁一切。
正如新版的电影海报上写的,“Love is the force of nature.” 没有一句话比它能更好的形容这个新版了。
一些些遗憾:Catherine在要嫁给Linton之前说的那段话只拍了她讲喜欢Linton的那段而没拍她说她觉得自己和Heathcliff更为适合的那段,男演员是非洲裔的,Heathcliff幻觉觉得Catherine来找他让他不得安宁的那段拍的没有很好........但只能说有得必有失吧。
为了保持从头到尾保持单人视角,为了整体寂静而充满张力的氛围,为了能有效结束这部电影.......即使这样我最后还是默默的在电影院里泪奔了啊。
不过挺多人不喜欢的,有人早离场,坐我后面的人对这片子的评价也不高。
平心而论,即使在文艺慢片儿中这部电影的节奏都慢惨了,部分改动也未必人人能接受。
喜欢不喜欢这个问题见仁见智,即使看了我的影评大受鼓动很想一看,也请慎入啊!!!!
全片很大一部分是风景照,不如改名《英格兰田园风光》,男主和女主唱了首歌就默认是恋爱了,男主和女主的小姑子接了吻就默认是结婚了,很大一部分是田园风光,看这片子适合睡前看,因为随时可以睡着,真心对不起作者艾米莉勃朗特,估计她会气疯,不知道导演怎么想的,居然连施虐的场景都上来了,我把影片下载了放在硬盘里,真的占用了我宝贵的空间,黑人男主简直就是施虐狂
整部影片看了三分之一的时候觉得过于的平淡和乏味,最后还是耐着性子坚持了下来,但是看完整部电影之后,让人无形当中感觉到了暴力的另一种存在形式——那就是情感暴力。
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之间的爱伪装成了暴力的另外一种形式,因为两心之间的依赖而深深的折磨着对方。
自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情感暴力行为:取伊莎贝拉为自己的妻子,占有了辛德雷的财产......片尾有一个小小的细节——辛德雷的儿子将一只脖子上拴了绳子的狗挂到了树上,毫不顾忌小狗的痛苦挣扎,这个行为让我为之一震,到底我们的意识里潜藏着多少的暴力成份?
我不敢也不愿意去想象这种暴力能被激发出多少,如果非要追究其原因的话,或许可以说这是动物的天性使然,或许也只能说是我们被自己无法继续承担的压力所致罢......
快睡着了。
看畢看原著才驚覺電影版拍得真好。電影和文學間有通感。
没啥感觉
热情、愤怒、绝望。
打着名著改编的幌子的一部现代文艺片。狂暴的风运用的真好。浓烈的情感在簌簌的风声,吹乱的散发,攥满手的泥土中扑面而来。但无法适应摇晃到底的镜头及男主是黑人【囧。
太颠覆了
有点岩井俊二的感觉,西斯克里夫似乎过于和善,不够神经质。除了04年的意大利版本,接下来喜欢的就是这部了。
导演风格化的改编 我都忘记原著了
除了风景…没看头
完全不能接受黑人!!!!
4.5 手持摄影和声效都做得奇佳。非常清爽、创新的一个版本。具现代意识的改编,也注定毁誉参半。故事、对白、表演都很强势地趋于简化,这种要推翻就全盘推翻的态度,还是很棒的。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阿诺德对风雨天气和光影的掌控无与伦比,目不暇接的视听盛宴。
逆光的拍摄 晃动的镜头 装逼的节奏
又是4:3,Arnold跟Kelly Reichardt是說好的嗎?捕捉感覺的邏輯。幾乎都是自然音,不用音樂,但為何最後冒出一首歌跳tone…
一次让人失望的创新
劲!难怪哥会激赏。
导演真NB,还能拍出这么NB的片子出来。
实在是,太难看了。。。各种小动物表示我们好无辜的。另外,手摇摄影就那么时髦吗我想说= =
当希斯克利夫还是屌丝的时候凯西看不上,跟高帅富埃德加结婚了。后来希斯克利夫变成高帅富回归后,成功逆袭后,凯西又后悔了造成了悲剧。看书的时候就不明白凯西的心是怎么想的,还不是自找的。PS导演很大胆,再创作能力很高,可惜故事没讲完。不过跟书很像的就是阴暗,潮湿,灰色的调调。
糟蹋了名著,糟蹋了kaya生动的脸
天堂不是我的家 流泪心碎后 我要重返人间